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通过这次班会,对大学生的价值有新的认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诠释。

一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培育途径

知识传播途径。所谓知识传播,就是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内化。通过正面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当前,高等院校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等方面狠下功夫。三要着重启发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重要地位与肩负的神圣使命,克服各种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

深入社会途径。所谓深入社会,就是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例如有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西柏坡、

白洋淀、延安、瑞金、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参观,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做社会调查,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从点滴做起,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情感锤炼途径。所谓情感锤炼,是指通过各种文化渗透途径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收到成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是高校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高校要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仪式、标志符号以及重大场合来宣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三是高校要运用现实中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教育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2010年1月30日牺牲于援藏的特警沈战东的事迹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

际榜样。他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曾先后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受到嘉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类似沈战东的事迹是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教材。

调节规范途径。所谓调节规范,就是从心理上和制度上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原理表明,任何正确的价值观都有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接受程度等差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如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时,一要注重思想调节,要营造公平、公正、平等、关爱的氛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二要制度规范,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管理规章制度。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规章制度是以服从和强制力为前提的,具有规范、引导、惩戒等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就更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核心价值观不符,那就需要

用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朝向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

总论:正确的人生观,是指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种人生观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它全面正确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等基本问题,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05-22 06:17:00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 05月 22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 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 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 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 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 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 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思想观念的认识

剖析材料 这几年来,本人在上级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与同事发生矛盾、误会时,能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 思想方面,通过这几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事;关注时政,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有关动态和精神,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身体和心理方面,大学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工作方面: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注意学习等有关业务工作知识,从而使自己办事能力乃至整体工作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胜任本职工作,所分管的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的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还相差得比较大,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指导现实生活将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能力,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国语水平方面有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坚持学习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更加出色,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员。 古丽革乃·艾尔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姓名:王坤 学号:20101109324 班级:10环艺(3)班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观不可能反映人生的一切内容和现象,不可能面面居到地回答人生的一切问题。人生观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问题,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问题的观点。所以说,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与自然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也有失败带来的损失和痛苦。面对人生的种种结果,人们必然会考虑:同样都是人生奋斗,为什么有时成功而满足,有时却失败而痛苦;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有的人的一生却是痛苦的。人们的思考经过不断的集中和深入,于是就开始探讨: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这些人生的一般问题上,人们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就构成了人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价值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当于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伦理学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后者则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都有关。 构成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观念、精神形式,主要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任何人的价值观都不是凭空产生和改变的,归根到底它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即生存方式、生活条件和实践经历等特征。价值观的深层基础是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和能力等具体情况,是人的价值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和积淀。价值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系统。 总之,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价值观则是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怎样避免不正确的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所以要认的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中去,并要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 2.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力是与人生的目标及生存价值相关联的。因此要不断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诸如通过社区服务,扶贫活动,红色旅游,生产实践等等,深入了解社会,在广大群众中吸取营养,在实践中体会传统道德,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

价值观的认识

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价值观的特点 稳定性和持久性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历史性与选择性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观性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 价值观的重要性 1.价值观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2.价值观利益上的互动和协调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3.价值观信息上的沟通是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 4.价值观实践上的一致是人际关系的保证 如何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在学好本专业课的同时,应广泛涉猎群书,关注社会时政新闻,多向优秀或值得学习的人学习,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胡君泽曾在广东为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报告会,他指出“大学生必须有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一个大学生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拥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品质,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例如,自主学习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明确端正自身的人生目标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高校应深化教学革新 学校开展以课堂为阵地,以各种实践活动为手段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提倡趣味教学,有效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感染力和魅力,其他课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定期开展此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写观后感,并评出优秀文章。组织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体验感悟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开阔眼界。有条件多请名人作报告,可以定期从校,院领导到辅导员,学生会再到各班班会开展相关话题会议,适当多给学生自主组织发言机会,校园警语提示,同时增强校园人文色彩,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的健康成长的环境。 (3)依靠国家社会为后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姓名:向伟学号:2008300000026 人文科学试验班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从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规律的认识达到 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具有相对稳 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涵盖了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

领域,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 理想,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理应是我们所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和谐、自由的途径与手段,和谐、自由是富强、民主、文明要达到的目的与最终目标,而和谐更侧重社会层面,自由更侧重个体层面。具体来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和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自由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自由提供情理支持、可靠保障和动力条件;而自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和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要阶段 性实现,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执政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上的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内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口腔141 羊玉婷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复杂多样的价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晶,简明概括,内涵丰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冲击,非核心价值观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要率先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筑牢思想防线,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才能赢得青年一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理论的价值魅力并不是停留在它的自身逻辑体系的完美和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它给予人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说服力。要达到该效果,一是要揭示其理论价值内涵,认识其有用。二是情感认同。只有将其理论的真正价值内核入情入理地深刻分析,并从全方位所带来的效应能给多维度合理的揭示,情感认同自然就能发挥作用,并转化成行动的指南。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它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富则民兴、民诚则和谐。国家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立在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若只谈个人的私利要求,所作所为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另辟蹊径要想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大学生的根本“小”在于个人能否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认同是接受的前提和付诸行动的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其理论也就被真正掌握,并被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一句乏味虚幻的空话。

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 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 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 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 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 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 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特点稳定性和持久性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历史性与选择性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 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 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 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观性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的尺度衡量 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1] 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有理智、有逻辑性、钟情、顺从、有教养、负责任、自控、仁慈。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值观也多种多样。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Graves)为了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归类,曾对企业组织内各式人物做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第一级、反应型: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意识自己和周围的人类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他们可是照着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而不顾其他任何条件。这种人非常少见,实际等于婴儿。 第二级、部落型:这种类型的人依赖成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第三级、自我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自私和爱挑衅,主要服从于权力。 第四级、坚持己见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模棱两可的意见不能容忍,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希望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 第五级、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非常现实,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第六级、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爱和与人相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第七级、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对制度和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敢于直言。 这个等级分类发表以后管理学家迈尔斯等人在1974年就美国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对照研究。他们认为,一般企业人员的价值观分布于第二级和第七级之间。就管理人员来说,过去大多属于第四级和第五级,现在情况在变化,这两个等级的人渐被第六、七级的人取代。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现状:缺乏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信念。思想观念进步与道德行为失范并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持怀疑态度,荣辱观错位现象 较突出。 2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党员干部滋生了诸如:享乐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与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很多党员干部没有了焦裕禄那样的实干精神,失去了理想信念与崇高信仰,沦为蚕食社会主 义大厦的蛀虫。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就是保证全体国民与谐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4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 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5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与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就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与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与行动,甚至越就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 【作者】杨俊亮说到认知,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是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当认识过的事物再现时的“再认”和“认出”。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便是认知现象。可从80年代后,国内一些心理学者把60年代在国外出现的以信息加工理论的方法研究认识现象的心理学称作认知心理学之后,有些同志又把认知视作认识的同义语。近年来,有些同志提出,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但又同时认为,“认知”只是“再认”。[1]于是,如何看待认知与认识的关系便成了认识论研究中有待讨论、澄清的一个问题。笔者不赞同把认知等同于认识,认为认知只是认识之一种,同时亦不赞同把认知仅视为再认。下面便对此作些说明。一、认知是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方式说到认识,我以为不管是传统观念还是当前国内,都有一些误解,这就是把认识只当作科学认识,即科学中的认识。其表现有二。其一,有的同志把认识只视作科学中的理论认识。如有的同志在谈到文学艺术与认识论的关系时说:“认识论也不能完全说明文学的特殊性。不错,文学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但是,艺术的认识不同于科学的认识。……认识,指的是科学思维、理性思维”。[2]这里指出了艺术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但又把认识只看作科学中的理论认识。其二,有的同志把认识只看作科学中对认识对象客观属性本身的反映。如有的同志谈到艺术的情感特性时指出,认识是“就对象本身来反映对象”,情感才“就主体的某种需要出发来反映对象。”[3]国内几本有影响的美学著作在谈到美感中的情感体验时也认为,“跟认识过程不同,情感和情绪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4]“情感反映的对象与认识不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而且反映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5]言外之意,认识只是反映客观对象本身,只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作出反映。而这种对认识的偏见,又源出于心理学界对认识的解释。如80年代初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认为,“情感和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6]其他几本有代表性的心理学著作,如《普通心理学》、[7]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编写的《心理学》[8]以及80年代后期出版的《心理学原理》[9]等同样坚持此论。倘若追溯得更远,西方的认识论研究则从古希腊开始,便侧重于对科学认识的探讨,致使人们误以为认识便只是科学认识,是对对象客观属性本身的认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便坚持这种认识观,以致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审美判断力对于它的对象的认识……无所贡献”[10],“因为它是一审美的而不是认识的判断。所以,这判断不涉及对象的关于性质的概念。”[11]这说明,康德便把认识只看作“对象的认识”,即对认识对象本身属性的认识。然而笔者以为,对客观对象本身属性的认识和作为认识理性阶段的理论认识,它只是科学认识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高级阶段的认识的特征,而我认为,认识并非只是科学认识和理论认识,在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认识。我们知道,人类的原始意识只是一种现实意识、具体意识、直接意识。只有当人类把在劳动实践中意识到的事物之间的恒常关系——俗常所说的认知图式或逻辑格用于意识操作时,才产生了理论认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证明,个体认识的发展也是由具体运演向形式运演转变的,这同样说明,人类的理论认识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意义

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文化道德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在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的同时,还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应把这种古训当作指引我们行动的准绳。人作为道德建设主体,既是道德建设的实践者,也是道德建设的受益者。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是件大事,因此,作为人师,小事情上的失信行为,将会带来大事情上的不和谐,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作为教师就应安贫乐道,一心从教,要经受起道德的考验,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到知荣耻以修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地认识“荣”与“耻”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再将这种科学的荣辱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身体

意识和认识的区别

意识和认识的区别 2015.3.7 李晓东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她不高兴,我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我不认识;对于那个事,我认识的还不到位;犯了错误,经常会说我不是有意的等。”可见意识和认识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在生活中混淆。那么意识和认识有没有区别,两个概念的范畴是如何界定的呢! 医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相对其都有不同的概念界定。这里主要依据科学思维规律对意识和认识的概念清闊。为了能分清意识和认识的区别和联系,还要从二者的内涵(定义)说起。 首先,什么是意识?意指人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识指程度。所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和外部的清楚。(反映指客观事物被人接触后在大脑形成的映照。清指明白,楚指条理齐整。清楚就是对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关联都明白、了解和知道。) 对自己的清楚是自我意识。对外部的清楚是物我、人我关系中的意识。人对外部的清楚,就是对事物发生的开始、过程、结束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之前的明白、了解和知道。人们经常说的“意识到了”是指这种对事前知道的精神现象。 例如,早上没有下雨,但是天空阴云密布,有生活经验的人会带一把雨伞才出门。这是人对可能下会雨具有前提防范的意识。也就是事前的知道。 什么是认识?认指人对事物的分辨,识指程度。所谓认识就是对事物了解的知识水平。(知指接触,识指程度。知识也就是指接触之后知道的程度。知指接触,道是指规律和对规律的表达,所谓知道就是对事物规律的了解、认为和明白。)认识也分为两种,一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叫感性认识,二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叫理想认识。认识都是对事物的表象和意义之后的反映和总结。人们经常说的认识就是这种对事后知道的精神现象。 例如,对榴莲这种闻起来很臭但是味道很好吃的水果,只有亲自品尝之后,才能知道为什么叫水果之王。这就是人对事物接触之后的认识。 换句话,意识就是“之前的知道”,认识是“之后的知道”。这是意识和认识的根本区别。 其次,意识和认识的特征和表现(外延)的区别。下面分别就意识和认识的特征和表现进行梳理。 意识的特点具有反映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反映性,是指意识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外部的信息刺激后在大脑的映照,属第二性的(存在是第一性的)。 能动性,是指意识对于思维活动之前具有倾向性影响(意识具有反作用)。这种精神现象是实在的存在。 创造性,是指意识的载体是大脑。意识是人脑功能的产物,意识是外部客观事物的知道,意识又反过来可以反作用于大脑,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从而又改造外部事物。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解读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解读 A:‘’哎啊,你读什么了。’’ B:”我啊,我在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来来来,我给你背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A:“等等等,你这是背教科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生动形象的表演出来。 B:“这有什么难的,你看着啊。” 场景一 旁白: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对父女在地主的欺压下苦苦挣扎着。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门忽然刮开,喜儿出门) 班花:是风把门吹开了 喜儿关门 班花:爹出去的时候是挑着豆腐担子出去的,要是卖了豆腐,赚下几个钱,再换回二斤白面来,说不定今年过年还能吃上一顿饺子呢! 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杨白劳上场) 十里风雪一片白,躲帐七天回家来,指望着熬过这一关,挨冻受饿,我也能忍耐 B:喜儿,开门 喜儿掸雪 班花:爹,你回来了,(把门关上)外面的雪下的可真大,看你身上落了这么厚一层雪。B:女儿啊,大过年的,没什么好送给你的,就送给你一个头绳吧。 A:爹啊,你看好看嘛?转一个身 B:好看,咳咳,好看。 C一开始踢门而进 C:杨白劳,少东家有请 班花:爹啊 B:喜儿,好好在家呆着。 旁白:虽然杨白劳嘴上安慰喜儿,但是心里还是止不住的发抖。 少东家家 D:去年你的十亩田还没交债啊。 B:少东家,您大人有大量,就饶过小人这一回,等到过了年再说。 D:杨白劳,你欠的账猴年马月才能换上啊,不如把喜儿给我。 B :不行啊,少东家,我就这一个闺女啊。 D对C:去他家把喜儿接过来。 B:不行啊,少东家,您行行好吧。 B说到最后几个字时,张宗伟一把推开张宇(定格住) 旁白:当时劳苦大众们辛苦一生却依旧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遭受地主的压迫且无处伸冤,地主阶级不单坐享其成还不断压榨贫苦百姓,这个社会简直黑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人民当家做主。下面让我们好好看看机电村的两位大妈在村子的选举大会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了。 场景二 B:他张大娘,你去投票啊。 A:他徐大妈,你不也去嘛,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当家做主,我们现在能坐在村子的选举现场,看着一个个国家栋梁,为我们村做建设,现在想想总感觉活在梦里了。不像以前了,他

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

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 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 是对大学的价值判断。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涵盖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 大学的理念是广博而深厚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大学都秉承相同的理念。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传统, 理应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办学理念必须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担负起传承文明的责任; 二是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 三是要担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大学理念是一个神圣的话题, 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有时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同时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神圣的话题,就在于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机构, 是一个精神的家园。人们曾经把大学比作“象牙塔” ,因为“象牙塔”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想寄托。以至于西方早期大学的选址和建筑风格,都深深印刻着“象牙塔”的痕迹, 牛津、剑桥等大学远离中心城市和古城堡式的建筑风格, 就是“象牙塔情结”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 大学走进“象牙塔” , 就好像走进了“神圣” ;大学维护“象牙塔” , 就好像在维护着神圣;大学走出了“象牙塔” , 就好像走下了“神坛”。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是因为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是知识精英汇聚的场所, 大学是知识精英的家园和归宿。大学理念曾经是知识精英的“独有话语” , 是知识精英对真理追求的一

种不可侵犯的“特权” , 并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和精神的内涵, 乃至于献出生命的含义。“自由之意志, 独立之精神” , 既是学者从事学术应有的一种品格, 也是大学理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故容不得任何的虚伪和功利。真理是严肃的, 学术是严肃的,大学理念更是严肃的。在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对大学的“高山仰止” , 其实是对知识精英的学术活动及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一种“崇拜”。因此, 大学理念就不仅仅是大学生存中的一部分, 更是知识精英群体——学者生命中的一部分。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在于大学理念的“繁荣” , 往往隐含着一个信息, 那就是大学理念一定是出现了某种缺失。对大学理念的探讨往往建立在某种危机意识的基础之上, 伴随着对大学发展的一种忧虑, 预示着对过去大学理念的“否定和重建”。可以说, 任何新的大学理念的提出, 都折射着大学危机的影子。产生大学理念的时代, 也就是大学的转折和危机的时代;大学的转折和危机的时代, 也是大学理念危机的时代。大学本应该是“没有杂草的花园” , 人们试图通过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表达, 重新唤起对大学的精神关怀———大学为何而存在?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就在于大学是永恒的, 大学是各种社会组织中最为稳定的机构之一。大学的永恒, 造就了大学理念的永恒;这种永恒, 使得大学的组织体系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内在逻辑”。在大学的延续中, 大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始终支撑着大学的发展, 并成为一种特有的组织精神和文化。大学的职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