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掌握要点



案例分析题的测试是对考生相关理论掌握、系统思考与分析、观点组织与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检验。解答这类问题,不仅要求考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熟悉学极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求考生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在多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层次以及流畅的语言文字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要想取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案例分析题旨在测试考生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分析题一般都给出了篇幅较长的仿真的情景材料。材料是经过命题者加工处理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认为编排的,但案例于现实生活,是对实际问题的概括提炼。案例分析题的出题和作答方式很有特点,它只针对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给出自己认为是合适的答案,是一篇完整的、策划、咨询报告。因案例分析题是开放式的无明确标准答案的主观题。其解答也可以是千姿百态。

案例分析题的基本特点:

1、 针对综合能力考查,要求分析详细,主观性较强。

2、 答案要求:抓住本质,分析透彻,要有逻辑性,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文笔优美,规范整洁。


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1、 解题步骤

(1)、先看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析题最后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比较简短,可先看问题,这样在阅读案例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审题要认真,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2)、认真阅读案例

带着问题读案例,发现案例问题的本质是那一类大问题,如是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企业领导的用人问题、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问题、企业的内部问题等,这是解题的关键,不能被具体细节问题所迷惑。

(3)、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

阅读背景材料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应先花几分钟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套用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先在头脑中或稿纸上构筑起答题框架,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4)、问题解答

案例分析题的回答宜分为三部分:

1)、明确分析出案例所反映的类似企业的共性问题是什么,并用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针对这种共性的问题,应该从哪些大方面、大视角着手解决。

2)、针对第一步发现的共性问题,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从宏观角度,高层次方面提出治理解决的原则性

意见和建议,即提出具有本质性的提议、措施,不必纠缠于具体公司内容细节矛盾问题。

3)、在第二步战略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就案例中具体矛盾和问题,提出制度性、功能性的改进建议,而不必就事论事。

案例要纲举目张,叙述要有主有次。上述三部分解答是一个大框架,每一部分还需要展开,这样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起来。叙述要有主有次,不能平铺直叙。

当然不一定每一个问题都要完整的包括这三部分,要看具体问题的要求,更多的时候这是答题的基本思路。

2、 注意事项

1)、不能仅对案例最后的要求进行回答

如提出许多条具体建议,就事论事,这是远远不够的。

2)、层次不分、段落不明、主次不分

要根据文章中心思想变化划分段落,并标记1、(1)、1)等顺序,以便阅卷老师寻找得分点,案例分析的三部分,内容要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第三步措施建议可以给予必要解释和展开,卷面一定要整洁,字体工整,便于识别。

3)、控制字数

过多过少都不好,以卷面整洁留够天地空当,恰当用完略有盈余为佳。加纸回答非常没有必要。



案例一

王鸣的困惑

王鸣原在上海某研究院工作,后与几个志同道者创办了一家公司。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几个个人股东:王鸣、他在研究院的副手老黄,以及他原来的下属小秦和小刘。他们几个人都在新公司任职,老黄在研究院的职务还没辞掉,其他几个人则彻底割断了与研究院的联系。新公司还有其他几位股东,但都不在公司任职。王鸣任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小秦负责市场销售;小刘负责技术开发;老黄负责采购配件、生产调度等。近年来公司业务增长良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使王鸣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首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公司的主要市场上,王鸣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其次,老黄由于要等研究院的部分福利而未辞掉原来的工作,尽管他工作抓的挺紧,但王鸣仍认为他精力投入不够。

第三,有两个外部股东建议王鸣做些为外国公司做国内市场代理和售后服务工作。回报很高所以王鸣(包括其他几位核心成员)颇为心动,但仍举棋不定。

第四,由于公司近两年发展迅速,股东们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初创业时的那种激情正在消退。例如,王鸣要求大家每天工作满12小时,有人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勉强应付或根本不听。

公司的业绩正在增长,规模在扩大,王鸣感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不仅感到应付工作很累,而且对目前的公司状况有点不知所措,不知该解决什么问题,该从何下手,公司的某些核心成员也

有类似的感觉。

为使王鸣的公司更上一个台阶并进入良性循环,你有何建议?


案例二

李刚的困惑

李刚现在40岁,是公司的生产部长。他与妻子都出身贫寒,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付出现在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的工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了,更重要的是,他在不断的提拔升级中得到了妻子很为他感到自豪的权力和地位。有段时间,他自己也沾沾自喜过,可现在细细想来,他觉得自己并没有成就什么,心里老是空落落的。他现在是企业生产的总指挥官,可他看着企业一年比一年不景气,很想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为企业做些更大的贡献,可他在研究开发和销售方面并没有什么权力。他多次给企业领导提议能否变革组织设计方式,使中层单位能统筹考虑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研究开发问题,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可领导一直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所以,李刚想换一个单位,换个职务不要太高但能真正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可自己都步入中年了,“跳槽”的决定又谈何容易。

1) 请运用有关激励理论,对李刚走过历程中所体现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情况以及他目前的困惑心境做一个分析。

2) 如果李刚有意跳槽到你所领导的单位来工作,你应该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以吸引他并给他提供他所看重的激励?为什么?


学习交流:案例一分析

当年曾在国内叱咤风云的百龙矿泉壶“壶主”孙寅贵,在一次对下属的批评当中指出:“真正的管理者,他的职责应该是研究政策、建立制度。然而你们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谈客户和酒席桌上,你们应该降职。这不是说你们偷懒、是因为你们享受着高层的待遇,却干着基层的工作,而没有抓住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我现在之所以有时间写书,是因为我已经把很多制度研究制定得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同时我能够以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宽松的时间来审视你们,好告诉你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设想一下如果我也整天谈客户、累得四脚朝天,我又如何才能监督、评价你们的工作呢?一个劳动模范式的管理者决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其实.“事必躬亲”和“以身作则”是两回事,“管理者”并不应成为“拼命三郎”,典型的案例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诸葛亮绝顶聪明.却为什么六出祁山一无所获反命丧五丈原,而屡战屡败的司马懿却笑到了最后?就在于司马懿抓住了管理的真谛:管理者最需要的并不是自己去拼杀,而是建立起井然有序、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它自己顺畅地运转。而连军士的灶坑如何去挖都要过问的诸葛亮则在“事必躬亲”中拖垮了自己、耽误了事业。他死之后,流尽了泪

水的蜀军上下忽然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工作都不会,因为自己以前从没机会去做,丞相全包了。没有制度,光靠聪明与激情.是害己更害人的。
所以,孙寅贵认为:“越是上层,弄明白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就越是重要。我觉得如果一个热爱自己企业的老板能使自己轻松起来,乃至有些无事可做.那这个企业倒会很有希望。”
矿泉壶项目失败后,孙寅贵现在掌管着十几个下级企业,并且在青岛投资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塑钢企业,在国内塑钢产业居遥遥领先的地位。他现在又是如何管理这么多企业的?
“管理企业,第一靠领导人,第二靠领导人,第三还是靠领导人:这个领导应该有理想、有道德。在我认真地检讨自己如何做人后,我觉得总经理除了要具备懂专业、有经验、会管理等条件外,还得加上很重要的一条:人品好。
选好后,如果经过考核他胜任这个位子,接着就要实行鹭鹭政策。你不能让他不‘吃鱼’,‘不吃’他不‘抓’了;也不能让他‘吃饱’,‘吃饱’他也不‘抓’了。你要从他创造的利润中给他适当的提成,但过高的待遇会导致短期行为。百龙的待遇不算很高,但目前并未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就在于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自我实现和社会地位。熟悉而又得心应手的工作环境同样会吸引住人才。
在你与他之间还要形成一种制度。我在组建“青岛百龙”时,赋予了它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的体制:不从百龙现企业调派—兵一卒、以目标式管理体系体现双方关系,由董事会制定年度任务,以量化形式明确总经理的职责目标.尤其是持续发展阶段目标。实际就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我对青岛百龙的总经理说:‘我只管你一个人。’而总经理只管副总和要害部门的正职干部,同样以责任目标和量化指标作为考评标准。”
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策的企业有的是,可我们不少“浴血奋战”惯了的主管并不能真正做到。大权旁落带来的失落和对下属出错的愤怒使得他们在“放了收,收了又放”的怪圈中转个不停、筋疲力尽。对此,孙寅贵自有说法:“人要耐得住寂寞才算得上成熟,因为只有在寂寞中才能冷静,在寂寞中才能清醒地看明周围的一切。特别是管理大企业,如果不能跨越这一步,就很难再提高。”

案例讨论题:1.什么是管理?管理者该干什么?请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根据本案例说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