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晚晴宽松肥大】改良旗袍【民国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反映民主共和思想

B.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C.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优点(中西合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变化特点: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B、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过渡

4、原因:

A、外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内因: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二、现代——新中国服饰的变化:

1、50年代——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主的苏式服装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服饰受政治因素影响)】

2、60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蓝绿黑白成为服装主要颜色

【原因:A.“文革”中极“左”思想、个人崇拜的影响;B.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改革开放后:保暖时尚、个性

【原因:A. 改革开放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资丰;B. 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受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三、社会习俗改变

1、近代婚姻风俗变化:A、传统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繁琐B、清末民

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删繁就简、效仿西式婚礼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时尚)

2、丧礼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丧

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但是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行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四、餐饮的改变

1、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厅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西餐逐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出现华人经营的西餐馆,但中西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西餐影响国人的传统食俗。西餐中的食材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糕点与饮料受国人欢迎,一批专业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了国人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住宅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普通民居都以四合院为主。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命名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民居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同时西式家具也很受人们欢迎。

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交通工具:

A、民国时期,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上海,天津便各有数万

辆之多。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脚踏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有了“自行车王国”之称。【趋势:人力牵引—机械牵引】

探究: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沿海显著,乡村、内陆缓慢

4、进程:起步晚,发展慢,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各种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近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A、外因:a、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b、外来交通、通讯技术传入,推动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物质条件)

B、内因:a、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b、政府的大力提倡(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

c、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d、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通信;

2、影响:

A、积极影响: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B、消极影响:便利了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掠夺。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第三课大众传布媒介的更新

【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影视;第四媒介: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互联网】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近代报刊业出现的原因:

A、外因:西方办报潮流的推动

B、内因:

a、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物质条件);

b、民主思想的传播(资:维新、革命思想;无:马克思主义思想);

c、鸦片战争以来,近代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单一的官方报纸和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

足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2、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

A、兴起:

a、19c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b、19c70年代,开始自己创办报刊,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国人自办最早)

B、发展: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戊戌变法《时务报》【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②.辛亥革命《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③.新文化五四运动《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②.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c、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3、近代报刊业的类型:新闻报刊、商业报纸、政论性报刊、通俗性报刊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A、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B、民国后,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按类别专门分工。】

4、近代报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B、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对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C、娱乐大众,传播知识,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

5、报刊的局限性:

A、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制

B、缺乏直观感染力,形象性相对薄弱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A、电影的发展历程:无声→有声;黑白→彩色;进口片→国产片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3、电视事业的发展

A、问世时间:20c30年代

B、中国第一家电台: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1日)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

电视台

C、发展:20c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

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服务“村村通”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边远地区和农村收看电视问题。

D、现状: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

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第四媒介

1、出现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发展概况: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8年底,互联网规模2.98亿,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3、应用:

A、政府职能部门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便捷服务

B、新型家庭经济生活:网上炒股、银行结算、购物等商品交易

C、日常生活:电子邮件、通信、博客、论坛、远程教育等

4、如何看待互联网

A、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生活平台

B、积极——改变工作、学习、交往方式;催生新观念和新模式。

C、消极——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

5、启示

A、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

B、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方化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4、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

5、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外因:西方文明的冲击

内因:先进中国人的推动、民众崇洋媚外的心

政治:受政治运动、政局变化以及政策的影响

经济: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专题整合含答案

耕柞方式:从”刀耕火 肿”到 牛m- 土她制度:井田制.封 建土地所有制 魏营模式:心农蛭济 沉重吋 赋税抑潘役、 玄比水利爭业的发展 三种形态:家庭手工 业、肯营于?工业、民 營手工业 主噱鹰果:纺织业、 冶金业、陶裁.业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大线索: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政策 (-)重大历史线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牛产 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头行 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 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大多米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米取闭尖锁国政策,限制 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和“闭矢锁国”政策 (-)知识结构认读 专题整合

相同点 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都是压制商品经济 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题型应用体验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 ?从选择的素材看:主要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 不 同 占 八

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传说等)以及最新考古发现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

2 ?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学生 将所学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的能力、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 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稅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 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析材料一 T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稅以困辱之”,说明汉代商业(商人)受到压制和 抑制;北宋“奇才异人者”被允许应试, 说明北宋对商人的地位有所认 可,从侧面反映出对商业抑制的有所改变。 抑商政策松动° 析选项一〉A 项内容与商人无尖? 故A 项错误;商 B 项重农抑商政策岀现松动是 人地位出现提高的原因,正确;C 项文人社会地位提高不能 导致商人地位提高; D 项商人可以参加考试是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D 项。 明答案一故B 项准确体现了题干的含义。 针对训练】 1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 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 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 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 )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 ?①噩 B.CM )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技法攻略】 D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挖寓意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岀:西汉至北宋商人 (商业)地位的变化,说明重农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唐代: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规模超过长安;扬州“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也是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宋代:汴京商市繁荣,最热闹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大小商店连绵不断,夜市至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1)含义:“重农抑商”是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2)目的:经济上,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因之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 (1)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及框架

1.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以________为依托,希腊人被山岭和河流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建立:①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②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③特征:________和独立自主。 (3)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特别说明】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评价 (1)进步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 就。 (2)局限性: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

一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③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走出误区】雅典的民主政治,就其民主范围而言,局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民主政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考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演变历程 2.内容及评价 (1)基本内容:①保护________(核心)。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自然法的原则。 (2)评价:①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解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②对外:对近代________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发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 一、单选题 1.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 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 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 .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C .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 .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2.有学者著文指出,16 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 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 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 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 ) 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 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 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此 举根本目的是( ) A .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 .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 .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 .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4.“鬻者兼赢,求着不匮……五都货殖,既迁既引。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 接轸……”张衡在《二京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汉代洛阳的全景式丹青长卷从材料中你能看 到( ) ①汉代洛阳商品种类繁多,店铺林立 ②商品交易频繁,商人获利丰厚 ③洛阳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④政府支持商业贸易,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战: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江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水利工程建设: 先秦: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隋朝:京杭大运河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4.小农经济: 背景: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弱性、再生性 评价: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封建社会初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③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兼并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威胁了政权稳固 应对措施:占田制(晋)——均田制(北魏—唐初) 措施影响:①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巩固了政权 ②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 6.重心南移: 历程: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隋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技术;②南方气候适宜;③统治者支持影响:①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海上贸易日渐发展 命题:1.就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角度命题;2.就小农经济的特点角度命题; 3.就经济重心南移影响角度命题 例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晚晴宽松肥大】改良旗袍【民国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反映民主共和思想 B.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C.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优点(中西合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变化特点: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B、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过渡 4、原因: A、外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内因: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二、现代——新中国服饰的变化: 1、50年代——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主的苏式服装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服饰受政治因素影响)】 2、60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蓝绿黑白成为服装主要颜色 【原因:A.“文革”中极“左”思想、个人崇拜的影响;B.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改革开放后:保暖时尚、个性 【原因:A. 改革开放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资丰;B. 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受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三、社会习俗改变 1、近代婚姻风俗变化:A、传统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繁琐B、清末民 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删繁就简、效仿西式婚礼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时尚) 2、丧礼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丧 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但是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行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四、餐饮的改变 1、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厅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西餐逐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出现华人经营的西餐馆,但中西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西餐影响国人的传统食俗。西餐中的食材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糕点与饮料受国人欢迎,一批专业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了国人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住宅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普通民居都以四合院为主。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命名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民居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五、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六、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程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意义: 对美国:①经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③人民: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起福利国家打的框架,使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3、局限:只是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完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