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作用和影响简论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作用和影响简论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作用和影响简论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作用和影响简论

摘要:中世纪的英国封建君主政体势力强大,在中世纪向近代早期过度的时期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绝对主义王权统治的时代。但在这个岛国发展起来的绝对主义却有其独特性。即使是绝对主义发展的顶峰,伊利莎白女王的统治仍受到一定的制约。并且这种非常特殊的、日渐收缩的绝对主义统治却仍对英国迈入近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英国,绝对主义,伊利莎白女王,作用和影响

16世纪,随着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欧洲出现了绝对主义国家。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等。绝对主义的发展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发展,而封建贵族阶级无法抑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两种力量借王权达成妥协的产物。绝对君主政体带来了常备军、常设官僚机构、全国性税收、成文法以及初步的统一市场,所有这些显然是资本主义的特征。①

那么绝对主义在英国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处在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绝对主义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研究绝对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将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近代英国的发展,了解近代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世界霸权国家的地位。

一、英国绝对主义的概述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发展有其独特性。英国绝对主义王权统治时代主要是在都铎王朝和斯特恩亚特王朝时期。但由于中世纪的英国封建君主势力强大,在十六世纪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发展并不充分的绝对主义。这种发展并不充分的绝对主义却也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以后发展起来的霸权国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二、绝对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英国的绝对主义在中世纪发展得比较早,绝对主义的发展可以追述到1471年英国取得巴尼特之战的胜利,英格兰进入了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爱德华四世当政时期的一些政

策和措施,有利于绝对君主专制的发展。例如爱德华四世逐步改变了王室由于财政紧缺而受制于议会的情况。他把兰开斯特公爵的领地变为王室的领地,说服议会授予王室终身享用关税的权利,减少对外征战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王室变得富有,而不必因为钱的问题而受制于议会。在爱德华时代,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之后夺得英格兰王位的亨利七世,即开始了持续一百多年的都铎王朝统治时期。亨利七世在1486年迎娶了约克家族的伊利莎白公主。兰凯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联合起来,红白玫瑰战争彻底结束,王室威望得以恢复。在这之后,亨利七世为巩固和加强王权,着手解决爱德华四世时期未彻底消除的大贵族拥兵自重的现象而努力。他下令禁止贵族蓄养家兵,解散封建家臣团摧毁贵族修建的城堡,消除大贵族拥兵自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1487年亨利七世还建立了一个王室法院“星室法庭”主要是为了惩罚反叛的贵族,受理伪造、伪证、阴谋及诽谤罪等。当然,亨利七世也不忘努力增加王室的收入,在他统治期间,很少向议会要求补助金,24年仅召开7次议会。

1509年,亨利八世继承王位。1540年,亨利八世进一步将枢密院做为自己的咨询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其中官员的选拔不在是依赖大贵族,而是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中选用,使他们成为专制王权的支柱。沉重打击了封建旧贵族的势力。亨利八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发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意义非常。亨利八世个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使英国脱离罗马教皇的控制,专制王权得以进一步加强。1534年颁布的“至尊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安立甘教)在尘世的唯一最高首脑。②由此可以看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最是要进一步加强王权。

1558年,亨利八世与安·波琳的女儿伊利莎白公主继承王位,英格兰进入了都铎王朝统治的后期。

伊利莎白统治的45年是英国绝对主义王权的顶峰时期。对内,伊利莎白一世没有进行太过激烈的改革,她进退有度。但伊利莎白也不忘加强王权,她召开议会,在1559年通过《至尊法》确认伊利莎白为英国教会的至尊统治者。1571年,议会确认了《39条教规》,这标志着宗教改革结束。③英国真正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控制,最终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在经济方面,伊利莎白一世致力于经济的复苏。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在伊利莎白一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伊利莎白迅速结束对法战争,让英国不再致力于对欧洲大陆的争夺。与苏格兰缔结友好条约,保障英格兰后门的安全。在建立强大的、长期稳定的中央专制王权之后,她集中注意于开展殖民掠夺,建立海上霸权。④在羽翼未丰时,伊利

莎白一世尽力避免与当时的力量强大的主要竞争对手西班牙对战。但也不忘让海盗商人德雷克率人远航去袭击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以期获得一些利益。最后,在英国海军羽翼渐丰时,伊利莎白便派将领前去对西班牙作战。并且在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沉重打击了西班牙的海上力量。从此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大力开展殖民掠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伊利莎白一世没有子嗣,在她之后,都铎王朝结束。詹姆斯一世即位为王,迎来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时代。这个王朝的各个君王一直在追求绝对的王权,建立更为发达的绝对主义统治,但成效渐微。不过在国家宗教和思想领域还是有所成的。之后的英国革命彻底摧毁了君主们要在英国建立发达绝对主义的美梦。

三、向近代过渡的英国

中世纪的英国,无论是在都铎王朝还是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都在为宗教改革不懈努力。英国能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起独立的国家教会与这些君主们的努力不无相关。而且在这个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过程中,英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全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王权的世俗化有这莫大的关系。王权不在受制于教皇,各个君主统治着自己的领地和人们,逐渐发展为近代意义的英国国家和民族,把英国推入到另一个更高的起点并向近现代前进。

在经济方面:绝对君主专制时代,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被削弱,国内的关卡废除还有英国本国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些都有利于商品流通的进行和国内统一市场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的发展。还有在宗教改革中,君主没收了教会的土地财产,而为支付战争费用和其他又把这些土地转售,引起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土地买卖兴盛,而这也促进了乡绅这个在近代早期英格兰社会中流动性最大的社会阶层的兴起。教会的财产投入市场,增加世俗人士的富裕程度,更加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此外,这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越发严重,越来越多的贫困者加入流民的行列,为日后英国社会埋下安全隐患。

君主专制时代,英国文学和语言世俗化和市民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和城镇都有一定的规划建设,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伦敦就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这一时期海军的建立和发展为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军事支持。

英国虽说是“西方最强悍的中世纪君主政体造就的却是最虚弱、最短命的绝对主义”,但它却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加快英国迈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步伐,为英国的近现代化赢得了先机。

参考资料:

①《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四页

②《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14页

③《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28页

④《世界近现代史干部读本》齐世荣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 22页

其他:

《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教学设计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斯图亚特王朝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颁布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等史实;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了解英国革命的曲折反复和意义。培养整理、归纳信息能力,初步分析复杂历史事件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理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逐步掌握用辨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是反复曲折的,感受文明发展的艰难经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 难点:君主立宪制 设定依据: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内战、共和国建立、王朝复辟、宫廷政变、立法确立革命成果等曲折反复的过程,故为重点。 2.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不同于封建君主制,对于其实质初中学生,在理解认识时会存在不小的困难,故为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把人类带入了近代文明,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入推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什么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解释概念,课件展示)英国为什么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呢?(创设问题情景,抓住学生的思维,设疑激趣。)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 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个小组重点突破“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第二个小组重点突破“英国的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第三个小组重点突破“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是什么?”;第四个小组根据本小组同学的交流,加上前三个小组的结论,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评价,并课件展示“原因”,强调“资产阶级阶级和新贵族”结合,找到革命的矛盾,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革命的任务和领导人。)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板书)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说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2.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板书)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津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doc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楼拜取材于中世纪宗教传说的作品是( )。(分数:2.00) A.《包法利夫人》 B.《萨朗波》 C.《情感教育》 D.《圣安东的诱惑》 3.《父与子》中塑造的新人形象是( )。(分数:2.00) A.格利沙 B.罗普霍夫 C.吉尔沙诺夫 D.巴扎洛夫 4.杜勃罗留波夫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的著名文章( )。(分数:2.00) A.《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B.《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 C.《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D.《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5.称赞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心灵辩证法”的评论家是( )。(分数:2.00) A.别林斯基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皮沙烈夫 D.杜勃罗留波夫 6.裴多菲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 )。(分数:2.00) A.《贵族》 B.《大海沸腾了》 C.《自由与爱情》 D.《使徒》 7.与易卜生齐名的挪威剧作家是( )。(分数:2.00) A.斯特林堡 B.比昂松 C.卡尔曼 D.伊拉塞克 二、填空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8.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857年法国小说家_______出版了论文集《现实主义》,才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以正名。(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理论的作家是_______。(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福楼拜塑造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的庸人形象是_______。(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被伍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的作家是_______。(分数:2.00)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作用和影响简论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作用和影响简论 摘要:中世纪的英国封建君主政体势力强大,在中世纪向近代早期过度的时期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绝对主义王权统治的时代。但在这个岛国发展起来的绝对主义却有其独特性。即使是绝对主义发展的顶峰,伊利莎白女王的统治仍受到一定的制约。并且这种非常特殊的、日渐收缩的绝对主义统治却仍对英国迈入近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英国,绝对主义,伊利莎白女王,作用和影响 16世纪,随着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欧洲出现了绝对主义国家。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等。绝对主义的发展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发展,而封建贵族阶级无法抑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两种力量借王权达成妥协的产物。绝对君主政体带来了常备军、常设官僚机构、全国性税收、成文法以及初步的统一市场,所有这些显然是资本主义的特征。① 那么绝对主义在英国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处在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绝对主义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研究绝对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将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近代英国的发展,了解近代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世界霸权国家的地位。 一、英国绝对主义的概述 绝对主义王权在英国的发展有其独特性。英国绝对主义王权统治时代主要是在都铎王朝和斯特恩亚特王朝时期。但由于中世纪的英国封建君主势力强大,在十六世纪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发展并不充分的绝对主义。这种发展并不充分的绝对主义却也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以后发展起来的霸权国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二、绝对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英国的绝对主义在中世纪发展得比较早,绝对主义的发展可以追述到1471年英国取得巴尼特之战的胜利,英格兰进入了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爱德华四世当政时期的一些政

英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肃的思想内容,受到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青睐。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想象奇特,《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采用间接叙述手法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小说中野性与文明、浪漫与现实反差强烈,具有神秘恐怖色彩。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在《简·爱》和《呼啸山庄》问世的1847年也发表了小说《阿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的笔名,这位才女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真正代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The Mill on the Floss)、《织工马南》(Silas Marner)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等作品以写实手法展现英国的社会人生图画,对人物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的刻画十分生动细致,艾略特因此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作家。狄更斯的著名小说《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均以孤儿为主人公,这与作家的不幸童年经历有关。《荒凉山庄》(Bleak House)揭露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腐败与黑暗。《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当时伦敦和巴黎的局势,情节跌宕起伏。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因循守旧,认为现实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他提出“文艺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人物再现法 又称人物复现法。是巴尔扎克艺术上的独创。他认为, 一个人物的一生在一部小说中往往难以表现完整, 仅仅是某个生活阶段或一个侧面的显示。因此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3、私人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场景是巴尔扎克描写风俗 研究的一个内容,它描写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来展现《人间喜剧》一些人的生活。 4、风俗研究: 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把90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利用分类整理法将其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这三大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并又分为六大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 5、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6、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贵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厌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但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最后既不能投身革命接近人民,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只能成为多余的人,例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7、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文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之一。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主要成就就是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和林顿。 8、威塞克斯小说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这些小说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文学选读教学大纲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27 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of Critical Realism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文学选读》是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所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和经典作品的分析,让学生能欣赏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语言等,了解英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特征,欣赏这个时期经典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语言,提高审美品位。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备基本的阅读,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文学思潮。 (三)实施说明 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是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总学时16。教学以教师讲座为主,结合学生的讨论与问答。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辨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析作品,辅之以相关作家的影音材料。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课堂测验),期末测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英国文学简史》,常耀信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6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主要选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代表作家的名作,涉及对诗人生平、主要成就、创作风格的介绍。通过为学生介绍各文学名篇,希望学生能了解该时期的特征和代表作家的创作,并提高对英语语言的感受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拓展英语文学与文化常识,增强英语学习的文化意识,陶冶情操。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6.3.1《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6.3.1《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B.光荣革命 C.查理一世召开议会D.处死查理一世 2. 如果让你给克伦威尔画像,你认为选择哪一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最具代表性() A.他在三级会议上演说 B.他率领议会军击溃王军 C.他领导发动宫廷政变 D.他主持通过《权利法案》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B.苏格兰人民起义 C.封建专制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国王挑起内战 4. “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这一规定出自()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共产党宣言》 5.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光荣革命的胜利B.《权利法案》 C.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6. 新航路开辟之后,在英国兴起了两个特殊阶层,他们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C.无产阶级和新贵族 D.银行家和资产阶级 7. 1640年以来英国历史的发展经过几番摇摆和螺旋形的发展,其中有一重大事件的发动使

王权的扩张被阻止,当时人们在呼唤: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下列对该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A.是防止专制、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B.是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终结 C.达成了贵族与专制王权的政治妥协 D.克伦威尔被英国人民赶下台 8. 下表是对17世纪某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政治体制的比较,据此判断该国是()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9.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近代史发展的趋势。这里的“趋势”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B.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10. “1649年1月30日早晨,在白厅宴会厅前搭起了断头台,他自己走到断头台前,结束了49岁的一生,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上文中这位被处死的国王是( ) A.查理一世 B.查理二世 C.詹姆士一世 D.詹姆士二世 11. 《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A. 保证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 B.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C. 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D. 正式宣告英国君主制的废除 12. 17世纪初,来自苏格兰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哪一理论,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A.君权神授 B.王权有限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教学反思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教学反思 德清县禹越中学谢惠锋 本课位于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的第一章节。主要交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本课课程标准:讲述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英国历程进程的影响。 根据本堂课的结构内容:我做了如下的知识梳理:议会与王权的斗争,罗列代表人物;斗争开始、经过、结果;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文章结构紧凑,先是交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以及经过。这里出现了我认为学生掌握比较难的一点: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繁琐,所以通过年代尺的教学,如1840议会召开、1842内战爆发、1649处死查理一世等。基于1688光荣革命、1689《权利法案》的教学也是如此。 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惯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学生当时成绩很好,但到期中期末考试就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中考了。所以我就想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让他们对重大事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尝试情境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处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当时的事,开展模拟表演、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历史活动。这样,课本枯燥的文字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生动的体验,学生自然喜欢上历史课,也加深了对重大事件的印象。相信学生:一开始老担心开展历史活动,学生会不配合,或者他们无话可说,那样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情境,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加上他们固有的敏锐的思想,善辩的言辞,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本课的亮点: 1、教学的三个维度体现明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课件利用律高,启发性强。既找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课程安排缜密,环节紧紧相扣。由浅入深,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方法是变换的。 本课不足: 1、本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3-第三节 英国现实主义

第二节英国现实主义 一.概况 19世纪英国文学也达到了高度繁荣。英国与法国共同哺育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颓废派三大运动。英国是颓废派思潮及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发源地之一,颓废派在英国主要表现为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此外,不同的文学种类也开始涌现出来,如柯南·道尔(Conan Doyle,1859~1930)以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为名的系列侦探小说、乔·威尔斯(George Wells,1866~1946)的科学幻想小说等等。由于工业革命及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也产生了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宪章运动文学(Chartist literature,1837~1854)。以狄更斯为首的现实主义小说则代表了英国19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诗歌与戏剧相对低落。 30年代拜伦、雪莱和司各特相继逝世后,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便衰落了,现实主义运动于40~50年代崛起。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有一点不同,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较多反映新生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而在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们则更多地将目光转向社会下层,注重表现在资本主义金钱压迫下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和工人阶级的斗争。现实主义运动的奠基人和最伟大的代表是查理·狄更斯,他也是自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家。 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在现实主义前期是仅次于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家。他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一个富有的税务官家庭,在剑桥大学受的教育。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1848),主人公蓓基·夏泼是个令人憎恨同时又多少令人同情的很复杂的女冒险家形象,她出身贫寒,幼年饱受酸辛,因此决心凭自己的才貌不择手段爬进上层社会。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夏泼与她的同学艾米丽亚各自的家庭展开。她俩中学毕业后,善良的艾米丽亚把夏泼带回家里,夏泼勾引艾米丽的哥哥乔瑟夫未成,被迫离开。她被介绍到毕脱爵士家里当家庭教师,很快就迷住了毕脱爵士,然而却跟毕脱爵士的儿子罗登私奔了。罗登整天不务正义,背了一身债务进了监狱,出狱后发现夏泼与一些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6.3.1《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练习题

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处死了封建君主 D. 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2.在民主国家里,法律便是国王;在专制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下列国家中最早开始从“国王就是法律”向“法律便是国王”转变的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中国 3.一位老师在上历史与社会课时,出示了两段材料:①1642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②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据此判断该老师授课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B.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 C.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D. 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 4.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中,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查理一世亲自带兵进入议会,企图逮捕议会领袖②查理一世被处死③克伦威尔率议会军作战④《权利法案》的通过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②①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英国的资本主义比其他国家发达 C. 人文主义的影响 D.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率领议会军队英勇作战,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领袖人物是( ) A. 威廉二世 B. 克伦威尔 C. 拿破仑 D. 华盛顿 7.《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 A. 保证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 B.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C. 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D. 正式宣告英国君主制的废除 8.小李找来《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两份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他准备研究的主题是( ) A.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D.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9.下图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 A. 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 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斗争过程 D. 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资产阶级不想推翻旧王权 10.有人把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这是因为( ) A. 它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第五讲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第五讲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潘纯琳 概述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因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 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于30年代产生,到40、50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马克思所 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即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阶段。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 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属20世纪作家。 第一节狄更斯 ?一、狄更斯的生平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他从人道主 义思想出发,本着艺术家的良心,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进行了坚决的揭露和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 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温厚的幽默 ?出身下层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一个小职员。狄 更斯10岁时,由于父亲调任,全家迁往伦敦,从此,狄更斯就与伦敦有了斩不断的关系。 ?童工经历 ?狄更斯只上了几年的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 时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了社会。后来在报社担任采访记者,熟悉了议会政治中的种种弊端,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

论中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_王立

百花园地2014年6月8日 新课程学习论中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 文/王立 中世纪英国政治机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议会的兴起。议会逐渐成长为定型的政治实体,在封建时代已发挥作用,并一直保存下来,构成了近代英国代议制政府的基石。可以说,关于“议会与王权的关系”的研究史学界是见仁见智、争论颇多,甚至出现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提法。 一种认为“议会是与王权相对立的政治机构,议会有力地限制了王权,贵族和教会在议会中始终扮演着法律之代表的角色”。执意要将中古的议会君主制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联系起来,西方学者持此观点者居多。 另一种则认为“议会始终是作为王国政府的一个政治机构而存在的,并非是王权的异己力量,它具有既限制王权又维护王权的双重政治功能”。中国的很多学者持这种观点。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理解议会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呢?窃以为不应夸大中世纪议会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的“宪政”意义,中世纪的英国议会制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下面本文就议会的职能作一分析,来阐明自己的看法。 14世纪时法律和法令有了区分。法律由国王和大会议制定,已是普遍性的,不受时间的限制的;而法令是由国王和其御前会议制定,是临时的行政命令或专门为某事颁布的规章等。议会兴起后,立法也有时有议会的参与,即请愿书通过成为法律,但其书面语言仍然是说明经下院请求,上院同意,由国王制定的。后来下院利用请愿书设法取得法律的创制权。1327年,爱德华二世被废,反对党控制局势,议会以下院全体名义提出请愿书,要求改革,这是认为下院全体提出议案之始。在当时的语言中,请愿书和议案是可以互换的,其意义并无什么不同,都是指一种抱怨、申诉,到15世纪才有了向议会提出请愿书的习惯法,才有了公法案和私法案的称呼。请愿书如被通过,即可成为法律,下院通过提出请愿书而逐渐争取获得法律的创制权。但这种立法的创制权并不巩固,其形式仍是下院向国王提出请愿,国王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也可对请愿书作出修改,而且即使接受,这种请愿书也不能原样作为立法通过,还必须由御前会议成员改写成为一种法案,再由议会通过。在改写时,会把原来的要求改得面目全非,与下院的本意完全背离,或者只取其有利于国王、大贵族的方面。而在法律通过后,国王还有废除它或限制、停止它的特权,所以这方面也时常引起纠纷。1341年,爱德华三世与大主教斯特拉福的冲突,因为支持大主教的贵族控制了议会,迫使爱德华通过了限制王权的立法。不久,爱德华就以御前会议的名义制定法令,废除了1341年法律,因为它明显地违背了英国的法律和习惯,也违背王权和王的特权。可是1343年的议会,又提出请愿书说这一法令不应该被废除,但国王没有接受。另外,国王还有对法律的部分中止权和搁置权,前者是指他可使该法律对某人或某案不生效,后者是指他可使该法律暂不实行。这种权力的运用也往往可以使议会的立法无效。所以,在中世纪的英国,立法权仍然控制在国王的手中,法律的制定只有通过“国王在议会”这个形式方能成立。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的议会仍是国王的议会,是国王的下属政府机构,当时并没有后来的权力制衡观念。议会由国王召集、延期和解散,如无国王召集,议会不得召开,当然也不能行使任何权能。虽然十四五世纪几乎每年都要召开议会,但即使国王不召集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他召集。议会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执行机关,而不是国王的反对派。正如塞勒斯所说的,这时离议会民主还十分遥远,议会所表达的是国王的特权,而不是国民的意志;没有国王,议会什么也不能做;可是没有议会,国王仍然能做。英国杜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M.普里斯维奇(Michael Prestwich)教授也指出:“实际上,在当时的议会中,国王的地位是至为关键的,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誗编辑段丽君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初中学生有着求新立异的愿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创。在日常教学中,我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把课堂变成吸引孩子们向往的乐园,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在游戏中“活”起来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以交际法为主要原则,在PEP教材第一册Unit2中,学习了有关脸部的几个单词:eye,nose,mouth,ear,head。我领读了几遍后,又让学生读,当学生开始出现怠倦情绪时,我就说:“OK,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ame.I have some picture. They are about our heads,and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然后就讲清楚了游戏规则:把这些图片贴在黑板上,每一组各选一位代表上来,我说“Touch the head!”谁先用手拍到这个单词的图片,谁就可以为本组获得一分。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单词,一举两得。 二、在情景表演中“活”起来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采用情景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例如,练习“Is this your...?Yes,it is/No,it isn’t.”这个句型,我一边走进教室一边举起手中的尺子问:“Whose ruler is it?Is this your ruler?”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把尺子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帮忙找尺子的主人,学生拿着尺子去问别的同学:“Is this your ruler?”被询问的同学回答:“Yes,it is./No,it isn’t.” 三、在绘画中“活”起来 孩子对于形状各异的图画比平淡呆板的板书更感兴趣,教师要能善于绘出所授内容,或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教学内容,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数字和人体部位的单词后,可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画出monster:“Draw a big round face.Draw three heads.Draw five arms.Draw eight ears...”最后大家评选出最可怕怪物小画家。 四、在吟诵中“活”起来 通俗易懂、节奏欢快的英语韵律歌谣既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又为英语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上课前,先让学生声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文/秦露梅 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