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件-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

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件-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

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件-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 周旺中学:龙春红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课前准备: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时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又为学好下一节《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和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推理过程及科学探索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运用假设演绎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说教法 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碗豆杂交实验中基因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思考以下2个问题,从而既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回顾的目的,又为以下活动提供材料。 问题1:图中是根据什么写出配子类型? 问题2: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特点呢? 这两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都不难回答,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2个问题,使学生大胆作出基因就是染色体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测。 问题3:请你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杂交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相比较,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4: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推测?

2020年高一新教材生物暑假作业轻松提升:第4天 基因在染色体上答案

暑假作业·高一年级轻松提升生物 第4天基因在染色体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A。萨顿的实验材料是蝗虫,而摩尔根的实验材料是果蝇。 2.【解析】选C。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所以并非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解析】选D。先写出亲代的基因型。红眼雌果蝇:X W X W或X W X w,红眼雄果蝇:X W Y。若X W X W×X W Y→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Y(红眼雄果蝇);若X W X w×X W Y→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Y(红眼雄果蝇)、X w Y(白眼雄果蝇)。可见,后代中不可能有白眼雌果蝇。 4.【解析】选D。根据萨顿的假说,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1条;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成对存在,在配子中,也只有成对基因中的1个。 5.【解析】选A。非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强调的都是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6.【解析】选C。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7.【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A项组合的子代都是白眼;B项组合的子代中,红眼果蝇雌性和雄性都有;C项组合的子代中,雌果蝇都为红

眼,雄果蝇都为白眼;D项组合的子代中,雌果蝇与雄果蝇都有红眼和白眼。 8.【解析】选C。根据第①组的实验可以判断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根据第②组的后代可以判断控制眼色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用B和b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A和a表示,第① 组中的F 1的基因型为BbX A X a和BbX A Y,则F 2 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 3/4×1/2=3/8;第②组中F 1的基因型为BbX A X a和BbX a Y,则F 2 中黑身白 眼的概率为1/4×1/2=1/8。 二、非选择题 9.【解析】(1)分析可知,图Ⅱ的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2)图示为雄果蝇,其与白眼果蝇(X a X a)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红眼(X A_),说明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 A Y,A基因在图Ⅰ中的位置如图: (3)如果图示的果蝇为红眼,则其基因型为X A Y,能产生X A、Y两种精子,只有Y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可能产生白眼果蝇,因此a的性染色体为Y,该白眼果蝇的性别是雄性。亲代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 A X a,图中b 与a相同,即其性染色体为Y,该红眼果蝇能产生两种卵细胞(X A、X a),因此b与该红眼果蝇再次产生的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果蝇表型为红眼雄果蝇(X A Y)或白眼雄果蝇(X a Y)。 答案:(1)次级精母细胞 (2)如图: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暑假作业第4天基因在染色体上含解析

第4天基因在染色体上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萨顿和摩尔根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选择的研究材料分别是( ) A.蝗虫和果蝇 B.果蝇和蝗虫 C.蝗虫和蝗虫 D.果蝇和果蝇 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 B.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DNA)组成的 3.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性状,w基因控制白色性状。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4.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1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1个 5.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描述为( ) A.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B.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 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6.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7.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下列哪组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 A.白眼(♀)×白眼(♂) B.杂合红眼(♀)×红眼(♂) C.白眼(♀)×红眼(♂) D.杂合红眼(♀)×白眼(♂) 8.(能力挑战题)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 二、非选择题 9.已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如图表示果蝇的减数分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2021届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5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及人类遗传病

课时作业(十五)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及人类遗传病 [基础练] 1.(2019·安徽宣城调研)下列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孟德尔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阐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X染色体的配子数∶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1∶1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C.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等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C[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等;含X染色体的配子数(含X染色体的精子+卵细胞)多于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卵细胞中不含Y染色体);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其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无性别区分的生物体内没有性染色体。] 3.下列有关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均与性别相关联 C.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患者远多于男患者 D.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伴性遗传就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如X D X d)的儿子不一定患病。] 4.下列关于人类红绿色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是红绿色盲患者 C.理论上红绿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重点:①: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难点突破:采用讨论法,直观体验法等多种教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活动,协作探究,直观体验,最终达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②通过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节教学拟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教学方法协调配合、灵活使用。 三说学法 初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进行;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叛逆心理较强。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特点,做到“以生为本”。 课前生物兴趣小组成认真自学课本知识,制作直观教具。准备活动还有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照片以及探究小组的其他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幻灯展示多对长相很相似的亲子照片(学生刚开始学遗传,只提供正例让学生概括比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基因在染色体上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 强化点1萨顿的假说 1.(2019·吉安市期末联考)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的类比推理,从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也是如此 答案 D 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昆虫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于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于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解析根据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答案 D 3.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解析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离,A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B错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在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随之分开,C正确;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越多,D正确。 答案 B 强化点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所用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摩尔根在实验中所发现的新问题是() A.F1果蝇全是红色 B.F2果蝇出现性状分离 C.F2果蝇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D.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解析孟德尔和摩尔根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都发现子一代是显性性状,A错误;孟德尔和摩尔根用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都发现F2果蝇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BC错误;摩尔根的实验发现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

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班级姓名总分 、单选题(30分,每题3 分) 1 ?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实验和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揭示的都是生物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遗传规律 B. 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 C.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 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不一定都是 6/16 D.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指 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基 因的自由组合是指 F i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 错误。 HMIGIC 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 HMIGIC 基因缺陷的实验鼠与作为 【答案】C 食物体重仍保持正常,说明肥胖由基因控制,从而得出基因能够控制性状,具有遗传效应。 3.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相互分离,根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你认为等位基因在 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可能位于( 【答案】A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减数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分离, 上,基因相同,B 错误;纯合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相同, 生分离,D 错误;答案是A o 2?近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 对照的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 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 HMIGIC 基因缺陷的 实验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 说明( A. 基因在DNA 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DNA 具有遗传效应 【解析】根据对照实验, 正常小鼠吃高脂肪食物则肥胖,具有 HMIGIC 基因缺陷的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 A .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C.纯合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一个DNA 分子的不同区段上 A 正确;姐妹染色单体在同一条染色体 C 错误;一个DNA 分子的不同区段上不会发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必修二第 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的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科学的热爱,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大胆质疑的同时必须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请同学们回忆模块1所学习的关于细胞结构中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的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发现。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摩尔根的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位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但是具体收集依据和分析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以此降低难度。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

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本次教学中,首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预习作业,按照作业要求给学生分成指定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推举中心发言人。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会按照导学案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不足之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 2、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首先按分好的小组做好,每10个人为一个小组。桌子围在一起,学生面朝黑板。教师做好导学要求,将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 第一小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总结:第一组发言人能准确地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替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2 基因在染色体上 作业

第2节基因在染色 体上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萨顿的假说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基因、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B.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条)来自母方,一个(条)来自父方 D.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 D 解析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复制的两个基因随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 B.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C.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答案 D

解析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不能使所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知识点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其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A.3+X或3+Y B.6+X或6+Y C.6+XX或6+YY D.6+XX或6+XY 答案 D 解析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且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型生物,雌性果蝇具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雄性果蝇具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因此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6+XX(雌性)或6+XY(雄性)。 4.已知白眼为隐性性状,且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一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的正确写法为() A.X w Y w B.X W Y C.X w Y D.XY w 答案 C 解析雄性果蝇的性别决定型为XY型,且性染色体为异型的,用XY表示,白眼为隐性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 w Y,C正确。 5.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基因在染色体上 作业

3.2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B. 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二者都是成单存在 C.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D. 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 下列不属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证据的是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染色体都会发生自由组合 B. 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 成对的基因和同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D. 基因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但染色体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 3. 摩尔根成功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下列叙述与他当时的研究过程不符合的是 A. 以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B.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 C. 他敢于怀疑,勤奋实践 D. 引用荧光标记这一新技术对基因进行定位 4. 下列哪项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 A. 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之一 B. 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 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线性排列 D. 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5. 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实验都设计了F1自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 B. 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 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D. 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 6.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能作为“萨顿假说”依据的是 A. 在向后代传递过程中,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在体细胞中一般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母双方 C.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段瑞莹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的第二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延伸,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及第七章中的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给与有关资料信息后,能够提取相关信息,以此激发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另外在学习“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存在难度,需要联系以前已经掌握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等多个概念,以此突破本节重难点的掌握。在确定生物的染色体“倍”的问题上,应充分利用教材实例和练习题,调动和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辨别能力。 本节课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共安排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理论教学部分,第2课时完成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在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能描述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计算机课件图片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减数分裂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高中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高中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⑵能力目标: 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教学难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三、说教法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

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说学法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作业 (1)

第二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同步练习: 例1、右图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图中II 、III 、IV 、X 、Y 表示染色体,A 、a 、W 表示基因。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果蝇的性别是什么?细胞中有 几条染色体?其中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别是哪些? (2)此果蝇的基因型是什么?如果此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 则减数分裂该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有几种?该果蝇可产生哪几种基因型的配子?在产生配子时,遵循的遗传规律有哪些? (3)若W 、w 分别控制果蝇眼睛的红色和白色,A 、a 分别控制果蝇翅的长和短,则短翅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什么? (4)若该果蝇与一只短翅白眼雌果蝇交配,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后代的性状表现和基因型。 (5)从果蝇的眼色遗传中可以反映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何? 例2、一只母羊一胎生了一雌一雄两只小羊,这两只小羊来自于 ( ) A .一个受精卵 B .两个受精卵 C .一个卵细胞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 D .两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 【一展身手】●基础题 ( )1、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 、只有一对等位基 B 、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C 、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 D 、最多一对等位基因 ( )2. 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 染色体的是 A 、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 、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和雄猴的神经元 D 、精子和猴的肠上皮细胞 ( )3.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图示各基因中只有 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 C .如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D .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 )4.右图示某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等位基因A 和 a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备课讲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一、教材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而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2、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2、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二).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