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11语文学科教学论讲稿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课程概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课程目标:

1.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理论素养

2.培养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A、基本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

B、主要著作: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基础教育

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2003年7月、2004年月出版,倪文锦主编);

2、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

月出版);

4、《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7、《语文课程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8、《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9、《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杨再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10、《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C、专业报刊:

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

3、《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教材研究所);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发展演变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三百千、四书五经、文选读本、语文、“红领巾”教学法

2.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3.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和弊端、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蒙学读物“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儒家经典:“五经”、“四书”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 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教材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或《昭明文选》),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文选读本我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张志公: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

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1987

三大经验

1、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兴趣。

2、阅读教学。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3、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

(3)从模仿入手。

(4)先放后收。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弊端

(一)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考试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束缚人的思想。

3、教学方法问题——记诵和摹仿。重感知,缺乏分析和认识。。

(二)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传统语文教育

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脱离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大多和生活实际无关。

3、忽视文学教育——抹煞了学生的文学天赋和理解、欣赏文学的能力。。

4、忽视知识教育——文字学、训诂学知识的欠缺。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萌发诞生阶段(1902-1926)

㈠清末的语文教育

语文独立设科

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和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这是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

㈡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1.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

2.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

3.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材

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

⒈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⒉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研究

二、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

㈠国统区的语文教育

㈡老解放区的语文教育

第三节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

1.“语文”学科的命名

1963年10月5日,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认真学习语文》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 “红领巾”教学法(1953-1955)

红领巾教学法的作用和所产生的问题

作用:

(1)教学方法改革。”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A题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

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D总结主题思想;

E研究写作特点。

问题:

(1)助长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

(2)当时有些教师把“讲课”变成了“问课”,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3.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⒈“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

⒉“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⒈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学讨论

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

(四)“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

⒈“文革”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

⒉“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二、走向成熟阶段(1978-2001)

㈠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1.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纲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工具说”理论的确立

“工具说”的优点:

“工具说”是第一次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这种定性主要是针对汉语文学分家时期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和1958年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偏向而提出的,在语文教育史上的功绩

是不可磨灭的。

缺点:

(1)导致了把语文课教成“纯工具”课的倾向,引发了持续不断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

(2)把语文的目标定为“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类似“语言文字课”,是语文课缺乏个性。

㈡新时期语文教材建设

⒈编审分开、一纲多本的政策

⒉新时期的语文教材

㈢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

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缘起

⒉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成就

㈣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

⒈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

20世纪最后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取得辉煌成就:

(1)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

(3)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实施方案。

⒉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论

?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

?1998年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课程出台: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

?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

?2003年4月高中《课程标准》颁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新课程教育理念。

2.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

3.理解: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教新课标

?交际功能和负载文化,是语文与其他一切工具的根本不同之点,是语文的根本属性。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具体主张(教材P62-63)

?含义: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具体主张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

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新的学生观是新的课程价值观的核心。

基本理念

?义教《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语文教材的改革情况。

2.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使用原则;语文教材发展趋势。

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问题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三、设计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

?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

语文教材这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一)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二)特指概念: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三)专指概念: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兼及其他。

–取材原则:文质兼美,适合教学,覆盖恰当。

–编排原则:循序渐进,循环加深。

–组合原则:以单元为整体,以目标为核心,以知能转化为依归。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智德启迪

?语文历练

?语言积累

?知识扩展

三、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实践活动系统

?助读系统

中学语文教材的整体发展趋势

? 1.注重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 2.注重思想信念和情操教育

? 3.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更加显著

? 4.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 5.文字、图像、声音完美结合

? 6.更适合学生自学

第三节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例子”

使用语文教材的具体注意事项:(如何正确使用语文教材)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等。

2.理解: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掌握:教学设计的实践技能。

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二、安排教学内容

三、组织教学过程

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

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在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转变为哪些?(教材P140)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四、选择教学方法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讲授法,包括评述法、串讲法、讲解法、讲评法等等。

诵读法,包括朗读、背诵等。

议论法,包括讨论法、辩论法、提问法等。

练习法,包括复述、列提纲、摘抄、作业等。

自学法,包括自学指导、自主阅读等。

五、创设教学情景

六、板书或演示设计

板书的主要作用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提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

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板书的构件

文字、符号、线条

教学板书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清晰的条理性

(二)要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三)要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四)要板画优美,富有审美价值

(五)紧扣进度,书写适时

七、编写教学方案

教案,又称课时计划。这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和施教的蓝本。

教案的普通写法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如“2课时”。

课型:

(教具) :

(预习内容和要求):

?第×课时

?教学要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主要内容

?( “教学设想” )

?教学过程和内容:或“教学内容和步骤”。

例如: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

?主板书设计

?教后记

教案的要求

?1)符合科学性,严谨周密,避免知识错误。

?2)加强创新性,构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

?3)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操作性,以简驾繁,避免臃肿繁琐。

?5)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避免死板教条。

八、组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有: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和预测发展方向。

教学评价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美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六章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章主要内容: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

?识字写字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

?识字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基于本民族文化积淀之上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

二、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

三、识字教学法的基本类型

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的优点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优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强调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本原理:汉字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只有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才有确切的含义和读音。集中识字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 先识字,后读书。识一批字,读几篇课文,识字和阅读交替进行,教学任务相对集中且难点分

散,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 利用学习的迁移规律,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以基本字带字等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构字

规律,形成学习迁移。

3) 体现了汉字本身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基本构想是什么?

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能潜力的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中为原则,在儿童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前提下,依靠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互相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识字教学策略

五、识字教学改革中问题及其对策

第七章阅读教学

引言

一、什么是阅读和阅读教学

新课标关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你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哪些对话关系?怎样才能实施这种“对话式”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层对话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自我的对话等

“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

1.要转变教育观念,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2.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启发性、时代性等特征的

对话话题

3.教师要动员学生全体参与,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4.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评价机制

二、阅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提供写作的示范。5.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6.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一节阅读教学内容

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

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

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

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第二节阅读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研究的历史成果

古代:(一)蒙学:识字—习字—阅读—写作

(二)《学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近代:(三)王森然:参考—研究—讨论—读后

(四)黎锦熙:理解—练习—发展

现代:(五)叶圣陶:预习—课内报告和讨论(含教师精讲)—练习

当代:(六)钱梦龙: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七)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八)育才中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九)李吉林: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感情

阅读教学过程演变的因果

一、关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文本解读的应试化倾向

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按照中考或高考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教师还要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化的题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阅读教学还会发生严重的重心偏离。

2.主题理解的单一化

目前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主题的解读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一种是教师自己的概括。

在考试中,教师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选择,学生也奉为金科玉律,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在这种主题理解的单一化中丧失贻尽.

二、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新趋势

1.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语文篇章的分析和讲解,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的接受.教师应该

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章解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文本信息的丰富内涵。教师的语文水准,无法代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2.文本意义的多元化阐释

文章意义阐释的单一化,是社会一元化的折光。随着世界政治格局演化和学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文章意义解读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已不可逆转。尤其是接受美学理论的崛起,人们已经认识到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的内核。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审视和阐释,都是出于一个独特的角度,都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试图用一个答案来屏蔽文本丰富的内涵,就会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没有活力。

三、改革方法:

1、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个人内在心灵的需求

?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

?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

?揭示作品中间的艺术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整体中来理解局部

?一篇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局部都蕴涵了整体的全部

信息。文本的局部功能只能立足于整体才能得到完美的阐释和说明。

3、使用学生自己的眼光和视角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对学

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要充分加以肯定和支持。事实上学生的解读,常常给人一种耳

目一新的感觉,一种全新的境界。

4、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5、用独特感知去创造新的作品价值

二、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一)引导过程

?1.预习

?2.解题

?3.介绍资料

?4.课前谈话

(二)研读过程

1、感知阶段

?认识生字新词

?通读

?了解内容概要和文章体裁

?质疑问难

2、分析阶段

结构、内容要素、写作技巧、语言、重点难点等的分析

3、综合阶段

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三)运用过程

–运用过程是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第三节阅读教学方法

一、导入

导入: 是教师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导入的前提: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手中有法。

导入的构成要素

?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导入的要求:

?一要因文制宜,合理合情。

?二要生动新颖,简洁明快。

?三要灵活多变,富于独创。

常见导入方法:

直接导入法

温故导入法

演示导入

悬念导入

故事导入

问题导入

音乐导入

实物导入、

图画导入……

二、导读

“南钱北魏”:

钱梦龙是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的“三主四式”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影响极大。他的“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四式”是指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和复读式。

魏书生是“自学派”语文教学的创始人、代表人,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以当代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六步”是指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三、提问

提问的含义

提问的过程

提问的类型

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

(1)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

(2)反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

2、横向提问。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

二、单个提问和连环提问

三、直线提问和曲线提问

提问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作用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动机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局限:

①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一次问答只限于教师和一个

学生间的问答,这就可能形成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多数学生处于消极状态;

②不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也不利于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提问“九忌”

一忌信口乱问,不假思索,学生一哄而答;

二忌先点人后提问题;

三忌不区别对象;

四忌齐声回答过多;

五忌急噪、暗示、训斥;

六忌单纯老师问学生,学生不问老师;

七忌借提问惩罚学生;

八忌不认真听学生回答;

九忌问题含混罗嗦,产生歧义。

四、讲解

讲解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1)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控制,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能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局限:

(1)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因此教师得到的反馈就少,难以恰如其分地调节教学进程;

(2)又因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及时消化困难,需要有一个“反刍”和巩固的过程;

(3)再者由于主要是教师讲授,如果教师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形成“满堂灌”,成为“注入式”。

讲授的基本要求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2)讲授要具有启发性,这是讲授成败的关键。

(3)讲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4)讲授要配合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提问、讨论、练习、朗读等,以弥补其缺陷。

(5)讲授要配合恰当地运用板书等教学辅助手段。

(6)讲授还要注意及时取得反馈信息。

五、结课

结课的重要性:

?明代人谢棒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

余。”

方法举例:

?概括总结钩玄提要

?拓展延伸引来活水

?“卒章显志” 升华感情

?巧设悬念思考回味

?对照比较加深理解

?课堂检测强化巩围

结课的要求:

?(1)要重视整理归纳。

?(2)要注意安排学生活动。

?(3)情绪要饱满,方法要灵活简便。

?(4)语言要精练。

?(5)要控制好时间

第八章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最不喜欢的是写作.

?为什么写作的原因:为了应付考试或老师检查,不得不写.

?不想写的原因是: 没有写的激情; 没什么可写的; 老一套,写腻了;费力不讨好.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任务

?(一)写作教学的性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义教新课标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

?具体内容:

1、传授写作知识(理论)

写作规律:

(1)厚积薄发律(2)有感而发律(3)勤写多改律

(4)人文一体律(5)循序渐进律(6)从仿到创律

(7)先放后收律(8)知行结合律(9)主客互化律

2、训练写作能力:

(1)写作的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

(2)写作的专门能力(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3、培养写作习惯

4、学习写作技艺

?(三)写作训练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当前作文教学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言之无物;2、虚假连篇; 3、思想庸俗。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贯穿育人训练:

?要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

1)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2)作文知道要全面,既指导作文,亦指导做人。

3)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要善于通过批改和讲评,对症下药,既是对

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大师叶圣陶在指导学生时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所谓自己的话,是指有自己独到见解、个性特点、不与他人雷同的话。

?二、积累训练。

?三、思维训练。

?四、语言训练。

?五、技能训练(审题立意、选取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表达、修改文章等)。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三、写作教学的过程

?命题—指导—批改—讲评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教师帮助,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作文批改的要求:多就少改、以点带面、鼓励为主、重在启发;批改的方式: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

?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作文讲评的方式: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

?四、中外写作教学比较

中外写作教学的主要差异:

1.我国重“模仿”,“读是写的基础”;国外重“实际运用”。

2.我国重结果,国外重过程。中国的作文现状是重视成篇的文章,完整性成了最基本的要求,似乎片断、段落、问答等都不算成“文”。西方有“语篇”概念,“语篇”可以是完整的作品,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一段话。

3.我国重“文学化”的写作能力;国外重“实证”,重逻辑推理,重“生活化”的写作能力。

4.国外学生以思想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参与写作,具有独立批评的能力。

5.一重语言形式,一重心理发展。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不重解决内容的问题,而是重视如何运用语言表现内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中,讲究语言修辞,讲究文章模式,讲究写作方法。而同时期国外作文命题却多从内容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写作训练方式

?单项作文训练

?命题作文训练

?供材料作文训练

?想象作文训练

?话题作文训练

?研究性作文训练

?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口语交际教学

一、从听话说话到口语交际

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具体区别如下:

1、课程功能比较。

2、课型结构比较。

3、教学重点比较。

4、教学评价比较。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1、口语交际的态度。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的类型:

(1)介绍类,如自我介绍,介绍名胜古迹等。(2)独白类,如说笑话、说故事、说相声等。(3)交往类,如做客、道歉、转述、采访等。(4)表演类,如演讲、主持节目、演话剧等。(5)讨论类,如谈话、讨论、辩论等。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情境性、互动性和综合性。

第二节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

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②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③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

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④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二、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学习形式:

1、问题学习(发现—分析—解决)

2、活动学习(项目—参与—总结)

3、体验学习(社会—体察—反思)

4、研究学习(课题—探究—表述)

5、资料学习(定向—搜寻—综述)

6、策划学习(主题—计划—实施)

7、创作学习(构思—表达—修改)

四、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加强计划性。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第一节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动机

(二)兴趣

(三)感情

(四)意志

(五)习惯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语感能力

(二)记忆能力

(三)思维能力

(四)想像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方法有语言描述、设置场景和设置悬念。)

(五)语文教学中的右脑开发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节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语文教师岗位的大学生,你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一)专业知识方面:

?语文专业知识:汉语、文学、写作学、美学等;

?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

?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二)专业能力方面:

?钻研教材的能力:统观全套教材,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审慎调换、增删内容,灵活运用教材。

?设计教学的能力: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作业;设计板书;编写教案。

?教学实施的能力:熟练掌握导入、讲授、提问、结课、板书设计等技能。

?驾驭课堂的能力:调控课堂氛围的能力;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课堂应变的能力;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

?处理作业的能力;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说课

一、说课的含义

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说课的特点1、简易性与操作性。2、理论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

三、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2、不同点:概念、对象、目的、活动形式、基本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1、说教材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2、说教法、学法

小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

说明白。

注意: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五、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意图;

5、说“清”练习层次。

六、说课的类型

l.研究性说课(以集体备课的形式)2.示范性说课(优秀教师示范)3.评比性说课

评课

一、什么叫评课?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这了改进。

二、评课的意义

评课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评课标准: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

二、审视教学内容

1、脉络清楚,知识正确,无科学方法性错误

2、容量适当,重点突出

3、教材的处理,例题、练习、习题的编拟、选取得当。

4、对典型环节设计的评析。

5、注重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对教法运用的评价

1、符合认识规律,遵循教学原则。

2、起发式运用得当,使师生双边活动融洽。

3、利用现代话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且在突破难点、重点上发挥作用。

四、评价教师的教学素养

1、教态端正自然,衣着得体。

2、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版书清晰流利。

4、有驾驭课堂、反馈与调节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是否落实

1、教学效果是否实现,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2、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基本掌握。

3、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六、本节课有何特色。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 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对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运用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2、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 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着。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 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发展了工具论理论。 2 我国古代阅读教学方面的主要经验有:熟读,精思,博览。 3 《国文百八课》是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 4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5 四书五经,《大教学论》,《学记》王筠的《教童子法》朱熹的《朱子教学法》 6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答: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 第三章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有十项,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集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己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阅读教学 2.语文教学原则 3.目标教学法 4.中学语文学科测试 5.语文 二、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 3.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 三、论述题(50分) 1.聊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取生涯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懂得. 2.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想是什么?你如何对待这些理思和这次课程改造?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结释(20分) 1.语文 2.文路同一 3.阅读能力 4.语文自学能力 5.作文批语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大语文实践. 2.简述钱梦龙的"导读法". 3.语文教学手腕现代化有何意思? 三、论述题(50分) 1.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意见? 2.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击算如何做让自己占有这些素质?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3)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语文 2.文以载道 3.阅读教学 4.作文批语 5.教学原则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新的《语文课程尺度》中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2.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 3.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三、论述题(50分) 1.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2.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4)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课堂导入 2.阅读 3.问题教学法 4.思路教学法 5.启发式 二、简答题(30分)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模块. 4.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5.作文教学中的育人. 三、论述题(50分) 6.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7."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睹.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5)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

*题型:1.背诵20’(诗、词。填空背诵/全文背诵) 2.简答3*5’(答课标。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 3.课例分析20’ 4.教学设计30’ 5.论述15’(注意多举例)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着,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 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它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它是为了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产生的。其次也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再次,是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彩试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 、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装 订 线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选择 (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 社会需要。 D 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 引入 B 介入 C 展开 D 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学习 B 选择 C 排名次 D 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 语法修辞知识 B 文学知识 C 文体知识 D 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 典型讲评 B 综合讲评 C 专题讲评 D 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装 订 线 装 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思。强调每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重点。 6、语文课程的功能细分起来包括: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即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复合功能的内部结构有两大要素组成: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要素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等。 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等。 汉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的特点:多维性和开放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辐射性和延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