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笑》

林徽因《笑》

林徽因《笑》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在了解这个人之前看了她写的文章诗集,只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老成了。尤其是文章小说,气氛一直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里,压抑的几乎无法呼吸。诗歌明明应该是最煽情的,唯美的,可是却偏偏要加上无止无尽的冲破黑暗的欲望。就像是,明明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希望的田野,而作者却偏偏引来乌云压城,让人只能在黑暗中努力汲取仅有的芬芳。甚至,我一度以为是在她老年的时候写的。只有在她写给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信中,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人气儿的女子,一个会为了家人奔波劳累的母亲,一个也会抱怨家事繁重的妻子。(林徽因写的英文信大多有儿子梁从诫翻译)(梁从诫,2010年去世,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环保主义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她和沈从文的文章,虽然沈从文只比她大两岁,但文章感情方面却有很大区别。沈从文的很多文章都是反映湘西一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用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极普通的例子剖开淳朴下现实的丑陋。但,另一方面,当他纵情描绘湘西一带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时,作者本人应该是完全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怀抱中的。在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以至于如此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忘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或者,我们把它俗称为“对比”。这就是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美的画境,它不夹杂任何的杂质。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只源于对那片土地最真实的赞美与向往。林徽因的文章虽然也是美的,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或压抑或宣泄的悲愤。像是鲁迅这样的教育家对国人发出的呐喊,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实在是难得。只不过,现在想来,国家危难,民族存亡,对于那个年龄的他们,要负担的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带着浓妆淡抹的身姿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好不容易手刃了外国侵略者,却发现,接下来的八年自己手里要沾满的竟是自己同胞的鲜血。中国平民的生活大抵也只能透过她们的文章才能清楚地看个透彻。一方面,如此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心境必定要比普通人深上许多。从小就经历了家人一个一个的不幸离去,尤其是在她21(1925年)岁时,年仅49的父亲林长明被流弹击中,去世。当她24岁(1928年)时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同年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来年1月时(1929年),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另一方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出国学习,研究,考察样样不落,其视野应该比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还要开阔。 林徽因的诗歌一方面是偏向带有浓厚的徐志摩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明显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的唯美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致。但,就我所看过的诗歌小说,大部分还是一种在黑暗中百折不挠的前进的护国爱民的类型。这可能就比徐志摩更加的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甚至觉得,《四月天》仅仅是黑暗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明光。比如,在其三弟林恒死后(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即林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14环境1班王明荣 读了《林徽因传》,林徽因是温和的,她不曾有过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曾有过太多的支离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没有三毛的放逐,没有陆小曼的决绝。她活的乐观而执着,坚定而又清脆。她不需要浓烈相守,只需要淡淡的陪伴。 无论经受过多少起落浮沉,尝过多少人情世故,她永远都是一杯淡雅清茶,她那样柔婉坚忍,诗意又坚忍。 提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天,有一种轻灵的美丽。有人说,林徽因杯封存在了人间四月天。纯净的她比任何人都懂得调配烟火,所以她不会轻易的被往事所伤。 我时常在想,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着老旧的宅院,做着一个凡妇,与一个凡人共有黄昏,度过炊烟四季,慢慢老去,深深庭院,还有爬满青苔的老墙,几只杏桃,一种简约的美丽。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她用柔情给爱人的衣裳缝制纽扣,偶尔也教清风识字,日子如流水而过,而那个男子的温和目光,则一直追随,不离不弃。 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尽管那个时候她还不到风华绝代的年龄,但她的钟灵毓秀,用她的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迷醉了许多的校友。那时候的林徽因绝对是许多人心中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

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清新如一。 我相信在林徽因的童年中,也有许多的令她难忘的旧事。小小的她,有一颗比同龄人更加多愁善感的心,而她所邂逅的,亦是不同于常人的人和事。那些美好的岁月,都被封存在书卷中,或许只有有缘人才能翻读。又或许,许多人宁愿将那些美好封存,有如搁置在木抽屉的老照片,若非年华老去,都不会轻易的去碰它。 一切都只是幻想,这世间本就没有假如,大家闺秀的林徽因,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凡的女子。纵然她喜欢柴米油盐的香味,可是风花雪月的柔情却一直对她纠缠不休,所以她被放逐,远离江南,接受更加绝美的绽放。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红尘里淡然自若,可以令徐志摩写下最美丽的诗意,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的无辜的甘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么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再后来,林徽因去了英国,她以绝代的容颜和才情令许多的中国留学生倾慕,追求。她独恋上徐志摩,只是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场烟花,璀璨之后只留下一地的残雪。之后,林徽因再没有旁骛之心,只钟情于她的归属梁思成。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林徽因1

《林徽因传》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每个人读完之后的感受都不一样。下面就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一)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二)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林徽因没有勇气去爱,怕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所以只好爱的平静,爱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独自舔伤口。 勇气,这个词语,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我们需要在面对抉择时那份果断的勇气,我们需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份坚毅的勇气,我们需要在受伤后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的那份乐观的勇气。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坚守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时间以及欲望?难道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找个妈妈吗?旧人已不在,新欢胜旧颜。曾经的誓言,曾经执手相老的诺言,曾经暖人心窝的甜言蜜语,难道都只是随口说说,并无真意吗?正如张爱玲所说: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既然爱了,就要

浅谈梁思成先生

浅谈梁思成先生 2011221102510011 播音与主持艺术罗婧如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 当提及梁思成先生,最初的反应一定离不开他的父亲——一位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拯救民族的梁启超先生。因为这一封建社会政治改革运动的历史性,凝聚了众人的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除了身为名人后代的梁思成先生,在近代建筑史上不能忽略的历史地位。 梁思成先生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值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而他的一生也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成长岁月在清华度过,1915年至1923年间,他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6年,他创办清华建筑系,奠定了清华在建筑学中不可取代的学科位置,尔后一直在清华工作,直至1972年病逝。 作为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他更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8他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起他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宋代《营造法式》的专研及古木构建筑的发现,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于他个人自身的性情来讲,单纯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个性也尤为单纯,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像儿童般样,拥有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好奇。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荣的国家、世界环境中,以他的本性就可以得到无比荣耀的地位,务须任何其他人为的修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于1947年到1948年访美讲学,同时参与了知名的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投身教育界,开始精心创建自己理想中的清华建筑系。以他的培养目标而言,”建筑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时间的历练给予他的不仅是成熟更是再一次明确人生的目标。 “平易近人,诙谐幽默,自由民主”这些个人的特质和他自身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使他在学生中赢得了尊重,被大众誉为中国的国宝。他建议自己的学生说: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创作要有”激情”,否则在技巧上无论多高明也是只有匠气,而无灵气。”得有想法,有立意。不要挑挑拣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你才能体会到,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个很好的职业。”在他看来,建筑师比一般人更幸福,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美的作品;建筑师又比一般人更苦恼,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丑的作品。”建筑于他而言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他很重视表达能力,他说:”你想得很美没有用,你得能说出来,说得很简短很清楚,说得别人能接受,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的讲演有评价提及到:”…形象感?特强,情理交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的?理?,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辉,他的?情?又

林徽因故事5则

林徽因故事5则 寄语: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今天为读者收录的是林徽因故事5则,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的故事一:“太太客厅”逸事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 作家萧乾就是在“太太客厅”里认识林徽因的。那是在1930年,萧乾正与美国的安澜一同编辑期刊《中国简报》,经他的老师杨振声的介绍,萧乾访问了沈从文。在这次见面后,他即以《当今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简报》上。1933年秋天,萧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请他指教。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在萧乾的稿子上作一些修改后发表了,这使萧乾得益匪浅。萧乾的这篇手稿现陈列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那天,还是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萧乾穿了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与沈从文一起来到“太太客厅”。萧乾早就听说林徽因的肺病很厉害,想象中她应是一脸病容;谁知当他看到林徽因时,不禁呆了。只见她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美丽动人,像个运动员。原来她时常和朋友到外国人办的俱乐部去骑马。林徽因对萧乾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这话给了萧乾很大的鼓励。沈从文是常常到林徽因家去的,他从小在湘西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底子。林徽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里有着很离奇的情节,很特别的人物,都是她闻所未闻的。沈从文碰到一些事,也会跑到林徽因家去寻求安慰。有一天,沈从文差不多是哭着赶到林徽因家,说他的妻子张兆和到苏州娘家去了,他每天都给妻子写信,但得不到理解。林徽因觉得这就是生活,生活就应有喜怒

林徽因诗歌欣赏5首

林徽因诗歌欣赏5首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徽因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林徽因诗歌1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诗歌2 哭三弟恒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瞭——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论林徽因的爱情

论林徽因的爱情 ——听《南渡北归》讲座有感姓名:郑婷婷学号:114171456 班级:11会计4班 摘要: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众多女生心目中的偶像,男生心目中的完美女人。三个优秀的男人,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学者金岳霖都爱上了这个完美的女人,而她最终情归何处?通过了解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解读林徽因的爱情。 关键词: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 一、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是在伦敦相遇的。他们一个才华横溢,浪漫多情,一个年芳二八,情窦初开,很快便相爱了。徐志摩向林徽因求婚并表示会与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林徽因还是拒绝了他,因为她认为徐志摩可以和现任妻子离婚,那以后也可能会与自己离婚。事实证明林徽因是正确的,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不久,徐志摩便爱上了交际花陆小曼,很快就结婚了。 但我想林徽因还是爱徐志摩的,毕竟是初恋,不能说忘就忘。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林徽因便拿了一片飞机碎片挂在床头用来怀念徐志摩。 二、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而梁思成的宽容善良和他对林徽因的爱更是让这段婚姻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细节,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时候,梁思成虽然震惊,但最终还是对她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会祝福你们。”就算是现代也没几个男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梁思成说了,他是真的爱林徽因的,只要她愿意,他愿意成全他们。 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身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额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

当代舞《林徽因》浅析

当代舞《林徽因》作品分析 《林徽因》为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选送作品,由现当代舞著名编导汪起正老师指导完成,其标志性的人物特征与时代背景被刻画得恰到好处。整部作品起承转合的演绎了林徽因如剧一般的人生。 首先从体裁类型看来,“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之一,在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注重形态和元素的重新利用,强调现实人文情怀。它是老一派舞蹈家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坚持根据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去吸收、借鉴各个舞蹈派别的各种风格,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舞蹈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了。 从作品背景来看,是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的林徽因来作为刻画的对象。她是有名的民国才女,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天成。作品为典型的叙事类当代舞作品。开场是病重的林徽因在恍惚中,她开始拷问自己生命路程的意义。流亡时期与梁思成颠沛流离,迷惘、惆怅、沉郁。临终的林徽因被噩梦困扰,因为城墙被拆,她以拒绝服药抗议。想起一生遭遇的各种困难与不顺,又想起了年轻的自己在阳光中、在人间四月天里满心欢喜的样子,恬静、飘逸、婉约、清丽。过渡变奏音乐中,念了一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沉郁的基调转入了明亮,正如这首诗是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一般,这明亮期许的氛围也像是期待儿子的降临。而在作品结束时就像林徽因临终的一刻,仿佛对过去的自己说“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阳光总会来”后含笑逝去。 这整个剧目起伏感很大,前后对比也非常强烈,又是对著名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比较难以拿捏。原跳的舞蹈演员丛苑很好的表达出了前半段压抑、渴望、痛苦、追寻等复杂情绪,后半段又演绎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涩涩情绪,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一位情窦初开的优雅的大小姐与心上之人相处时的开心喜悦。但是我注重动作的衔接而少了情感的投入,缺乏对比处理,明暗交替的线路没有突现出来。为了能够理解原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我查阅了《林徽因选集》、《林徽因传》、《梁思成与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有关林徽因的文集,去理解人物的性格个性。根据原舞者的展示,我将从性格线路入手,突出人物的优雅、

《林徽因传》

你是人间四月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人为之赞叹。 一、林徽因简介 她叫林徽因,是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女子,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代表作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林徽因之所以能在文学、建筑等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除了她的天生聪慧,与她青年时丰富的学习经历不无关系。她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罗马、柏林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学院学习。1921年回国于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了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知名建筑。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建筑家。 二、爱与恋 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在和林长民交往过程中认识了林徽因,很快被吸引并爱上了林徽因。但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为了林徽因,他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可是当他兴冲冲的去向林徽因表白时,却被拒绝了。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然而初恋最美好的便是曾经有过。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到中国,继续在培华女中学习。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的友谊,使林徽因结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两家父辈也有意他们结为连理。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是最后决定还得由他们自己来作。后来在梁启超的敦促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成念建筑,徽因学美术,套句梁启超说的话,他俩“修行”了一段时期,在情感上和身心上都历经磨炼,确实加深了两人的感情。1928年他俩在加拿大完婚,在修完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新成立的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上任的两位教授。 在林徽因的三段感情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哲学家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1932年4月,梁思成从外地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

关于介绍林徽因的英文presentation

这篇介绍林徽因的文章主要是作为介绍我欣赏的学者而写,不过使用范围挺广的,句型简单,单词也都是常用的,正常速度表达的话大概5分钟左右。 She was called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The well-known poet XuZhimo had pursued her. The famous philosopher Jin Yuelin also fell in love with her and didn’t marry all his life time for her. Moreover, she was so lucky to have the best husband Liang Sicheng. She was the legend women, Lin huiyin. Many people hear of Lin because of XuZhimo, so do I. When I learn about XuZhimo’s poem, for the first time I came to know her poem that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written for XuZhimo by some people but others thought it was for her son. No matter whom it was written for, this poem is so fresh and warm and deeply impressed me. This poem is the masterpiece of her as a writer. She wrote poems, essays, short stories and plays. Many of her works were praised for its subtlety. At the same time, she was an architect, the first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1980s, Lin and her husband traveled many places in China to study and record the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became the pioneer in this field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S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located in the Tiananmen Square. Apart from her main achievements, her versatility wa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Born in a wealthy family, she pursued her degrees both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her English was quite well. In 1924, the old Indian poet Tagore visited China, Lin Huiyin and XuZhimo worked together to do interpretation work for Tagore, during which Lin distinguished herself with her fluent English and also won the admiration of the great poet. Lin Huiyin also loved drama and had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of Tagore’s poem drama which deeply impressed on literary and art circle. In her spare time, she often held the party to discuss current events. Most of the people participating the party were public celebrities. Lin as the party’s focus pointed out the problemand remarked properly. Her unique views always won her friends’ admiration. At that age, men mostly thought highly of her, while women didn’t seem to like her, they thought that this case maybe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her straightforward character. Lin Huiyin as a talented woman generally dealt with public celebrities. It was rare to find a woman like her, so talented. The ordinary women neither had the same level to talk with her, nor did Lin Huiyin pretend to be modest to explain to those women. Then we can imagine the misunderstanding or even jealous sense from the same sex was somehow reasonable but not her fault. In a word, Lin Huiyin was not my admired scholar but also a perfect woman in my mind.

【电子书必备】《林徽因诗全集》(收藏版)

【电子书必备】《林徽因诗全集》(收藏版).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电子书必备】《林徽因诗全集》(收藏版)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关于林徽因的优美段落

关于林徽因的优美段落 林徽因的魅力,被称之为民国的女神。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林徽因的优美段落,希望大家喜欢。 1) 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或许,人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不辜负一世韶光。 2) 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只不过岁月乱云飞渡,那时候或许已经换过另一种方式,另一份心境。而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 3) 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4) 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天。既知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

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算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快乐酿造的美酒。 5) 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6)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7)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8) 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 9) 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10)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林徽因优美句子大全

我眼中的林徽因[1]

说不出的美丽 ----浅谈我眼中的林徽因 初识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常常是与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他们都是林徽因生命中重要的人,是她的丈夫、知己和朋友,我们常常从他们的身上搜寻到林徽因的影子。不可否认,我最初想了解她是因为好奇诗人徐志摩当年为什么因痴情于林徽因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载林徽因如诗如画的年龄,她遇到了才华超群并因诗而享誉盛名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被她的才华和美貌打动。他对她的爱迅疾而热烈,他大胆的向她表白。她没有接受,她想到自己的母亲是“二夫人”,而且父亲还有“三夫人”。她从小就目睹母亲常常暗自垂泪,也深谙这种家庭的不道德和不正常。她决不让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于是,她把爱的绣球抛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个同样优秀、同对建筑痴迷的建筑学家。她没有因他的腿跛而削弱对他的爱,成为他的伴侣和助手,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支持他的理想和事业,与他一同奋斗。林徽因在我心中更布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我为我的肤浅和无知懊悔不已,才明白那些印记并不是真正的林徽因,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林徽因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了更深刻、更形象给予学生知识和艺术上的熏陶,常常带着学生到北陵和故宫去上课。我不知道,一

个长在南方的女子如何适应北方的严寒;一个美丽绝伦女子,如何用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培育二十年代末渴求的学子。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有时系里让她休息,她却说,只有站在讲台上她才能忘记自己的不适,她才能舒服些。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曾说过:“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真的,怎么能包容那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林徽因,不仅因为她著名的才貌双全,更因为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犹如稀世美玉,难以形容,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独一无二。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古今中外,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够像她这样,即便是当今的新时代女性也会为之叹然。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了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路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