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第一篇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一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 细胞 cell 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组织 tissue,如上皮组织、肌肉组 组织 , 织等;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 器 官 organ,如心、肺等;若干个器官组合在一起,再形成具有某些功能的系统 , 系统 system,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八个系统(另加感觉器官)最后构成一个复 , 杂而又协调的人体。因此,要全面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深入理解生命的活动 规律,须从认识细胞开始。
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间质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 2. 掌握细胞质的组成、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 3.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 4. 了解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 5. 了解细胞间质的概念和组成。
第一节 细胞
人体最初只是一 个受精卵。当精子与 卵子融合为受精卵 后,不断分裂、分化, 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一 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 的个体。人体众多的
图 1-1 细胞的各种形态
1

细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结合。每个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 独立性又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人体结构和生命现象。 一、细胞的形态结构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扁平形、立方形、柱形、梭形、球形和星形等。 尽管细胞的外形可以变化,但每一种细胞都有相对稳定的外形特征。一般因其 所处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细胞的形态有所差异,如红细胞为圆盘形,以便于 在血液中流动运输氧气;肌细胞为圆柱形和长梭形,以利于长度变化完成收缩 功能;神经细胞常有许多长短不同的胞突,以易于细胞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图 1-1) 人体细胞在体积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卵细胞较大,直径可达 200μm;小脑 的颗粒细胞直径只有 4μm;骨骼肌细胞长约 1-40mm,最长可达 15cm;脊髓 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可长 1m 以上,但是胞突的长度和其直径大小相差很大。由 于单个细胞非常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要详细了解其内部结构须在光镜或 电镜下进行。 (二)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1. 细胞膜 cell membrance . 是指包围在细胞外面的透明的薄膜,又称质膜 质膜
plasma membrance,厚度约为 5~10nm。这层薄膜不仅能保护细胞的完整性,又 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感受其周围环境 的变化,使细胞产生应答反应。 在电镜下,细胞膜通常呈现两边有深色的 暗层和中间夹一浅色的明层、 宽度约为 7nm 的 三板层结构(两暗一明的铁轨形状) 。这种三 板层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也广泛地分布于 其它细胞器膜,故也称单位膜 membrance 或生物膜 (图 1-2)。 根据生物化学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 unit
图 1-2 电镜下人红细胞膜
2

蛋白质组成,并含有 少量的糖类等(图 1-3)。脂类物质在细 胞膜上排列成双分 子层结构。单个脂类 分子由一个亲水的
图 1-3 细胞膜
头部和一个疏水的 尾部构成,亲水性头
部相互靠拢,分别朝向膜的内外表面,疏水性尾部相互对立并指向膜的内部。 由于脂类分子以与膜表面垂直的方向相互靠拢并平行排列,故形成了有规律排 列在膜内外的脂类双分子层,这种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骨架,也是最稳定的一 种排列结构,即亲水性头部吸引水,而疏水性尾部避开水,且与其他疏水分子 聚集。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嵌入或附着在脂类双分子层上的。部分嵌入或全部 嵌入或穿越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称为嵌入蛋白;附着在脂类双分子层内外表 面的蛋白质分子,称为表在蛋白。膜上还有糖类分子,多位于膜的外表面或细 胞器膜的腔面,有的与蛋白质分子结合,组成糖蛋白;有的与脂类分子结合, 组成糖脂。这些糖蛋白或糖脂,具有物质识别、物质交换和接触抑制(即细胞 互相挤压后,会抑制细胞的分裂)等功能。
【学习与应用】 学习与应用】 膜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与膜功能的复杂性相关。人体内多数细胞的膜内 蛋白质和脂类的含量相同,各约 50%。但一些功能特殊的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含 量就较高,如:线粒体的内膜,其膜上蛋白质的含量高达 75%,这是因为线粒 体有复杂的能量代谢功能;而神经髓鞘的功能简单,仅起绝缘作用,其膜上蛋 白质含量就较少、脂类的含量(75%)相对较高。另外,那些穿越脂类双分子层 的嵌入蛋白可能是细胞膜上的通道,在细胞的物质运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生物膜的研究己成为生物和体育科学、药学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倍 受专家学者关注。膜生物学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包括生物膜形态学、膜细胞 生物学、膜分子生物学、膜受体学等。目前国际上该领域进展迅速,在膜的合 成与分选、膜受体与信号转导、膜脂第二信使、膜功能筏与膜穴系统、膜蛋白 结构的晶体学与膜拓扑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些内容己获得国际诺贝尔医 学与生理学奖。
2. . 细胞质 cytoplasm 细胞膜和 细胞核之间的透明胶状物质称 为细胞质 细胞质,细胞质由基质、细胞 细胞质 (图 器和内含物三部分组成。 1-4) (1)基质 hyaloplasm 是细胞 ) 质的液态部分, 为均匀透明的胶 状物质,又称细胞液。其化学成 分较复杂,含有蛋白质、脂类、 糖类、RNA、水和无机盐等。其 中有许多蛋白质为生物代谢中 的重要酶类,如:糖酵解的酶、 RNA 合成酶等。基质中悬浮着细胞器和内含物。 (2)细胞器 organelle 是悬浮在基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细微结构,各种细胞器 ) 都处于不断运动和更新的动态中。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核蛋白体、高 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等。 ① 线粒体 mitochondria 体育科研中研究最多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线粒体是
图 1-4 细胞电镜结构
细胞内氧化、 产能的场所, 分子葡萄糖在线粒体内经过有氧氧化 1 (三羧酸循环) 可产生 30 个分子 ATP,而 1 分子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糖酵解)只能产生 2 个分 子 ATP,故线粒体又被称之为细胞的“供能站”“动力工厂” 、 。
4

线粒体在光镜下为颗粒状或细棒状,直线为 0.5 ―4m。在电镜下,线粒体 由内、外两层膜包围而成,外膜 outer membrane 平滑,内膜 inner membrane 外膜 内膜 高度折曲,并有许多与呼吸(链) 、产能(氧化磷酸化)有关的酶。其膜向内折 叠而形成许多突起,称为线粒体嵴。在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上还附有许多排列 规则的颗粒,这些颗粒的球形头部以短柄连结于内膜上,其球形头部就是 ATP 合酶,能催化 ADP 磷酸化生成 ATP(图 1-5)。值得一提的是:线粒体的内膜折叠 形成线粒体嵴,可大大增加内膜的表面积,提高线粒体的氧化产能功能。在需 能多的细胞内这种现象较明显,如在肝细胞中所有线粒体的内膜约为细胞全部 膜的三分之一。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 outer chamber,线粒体嵴之 外腔 间的腔隙称内腔 inner chamber, 内腔 内腔内充满液态的线粒体基质, 基质内有 DNA、 RNA、核糖体和许多酶等。除细胞核外,线粒体也有自己的 DNA,也能以一分 为二的方式增殖。
【学习与应用】 学习与应用】 线粒体的数 量、 形态、 大小和 分布等, 与细胞的 需能状况有关。 如 生理功 能强的肌 细胞、 脊髓前角运 动神经细胞、 精子 的尾部(鞭毛周围) 、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周围线粒体分布多。耐力训练可引起 骨骼肌细胞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而过度训练 则引起线粒体变性,如固缩、肿胀和崩解。由于线粒体是一个较敏感的细胞器, 在细胞内、外环境改变时,线粒体比其他细胞器要出现反应早、变化快,故体 育科研中常以线粒体作为甄别细胞功能的一项指标。
5

线粒体有合成 ATP、调节氧化还原电势、转导氧化还原信号、调控细胞凋亡 和基因表达等生理功能。另外,线粒体在生长发育、衰老、疾病、死亡、生物 进化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如由于线粒体基因组变异而导致的人 类线粒体疾病可达 130 多种。 线粒体呼吸过程产生了生物体内 95%以上的氧自由 基(活性氧) ,也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病理过程,如:线粒体肌病、肿瘤、艾滋 病、老年性痴呆、衰老及运动性微损伤等。所以,线粒体与活性氧、活性氧的 信号转导、线粒体与疾病的研究己成为当今医学和体育科研中的几大热点。
② 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 最初发现的这种网状结构主要集中在细胞核 附近的内质区域,故称内质网。后来发现这些网状结构并不局限在细胞核附近, 也延伸到细胞的边缘,分布于细胞的大部分区域。内质网是膜性结构,有的呈 小管状,有的呈小泡状,有的呈扁囊状,它们彼此相连,交织成三维网状膜系 统(图 1-6)。这种膜性结构占细胞整个膜成分的 50%以上,可见其在细胞的内 膜系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和脂类(包括合成 新膜) 。
6

根据内质网表面有无核糖体附着,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 内质网表面有许多小颗粒附着,称为核糖体,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旺 盛的细胞 内,粗面内 质网特别 丰富,如在 大量合成 抗体的浆 细胞中,细 胞质内几 乎充满了 内质网。滑 面内质网表面无核糖体附着,其功能较复杂而多样,如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有 大量的滑面内质网称为肌质网, 有摄取和释放 Ca2+ 的功能, 与肌纤维收缩有关。 也有的滑面内质网有合成脂肪、磷脂和胆固醇等功能。粗面内质网与滑面内质 网相互连通,联系密切。 ③ 核糖体 ribosome 亦称核蛋白体或核糖核蛋白体,是由大小不同的两个亚单 位结合而成的颗粒状结构,直径为 20~30nm。核糖体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 游离于细胞质基质内的,称游离核糖体;另一种是附着于内质网表面的,称结 合核糖体。多个核糖体由一条信使 RNA(mRNA)串连形成多聚核糖体,而且 只有被 mRNA 串连的多聚核糖体 ployribosome 才具有合成蛋白质的活性 ( 图 1 多聚核糖体 -7 )。 ④ 高尔基复合体 Golgi complex 以意大利细胞学家 Camillo Gogli 命名的,由
扁平膜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其主体部分是由扁平膜囊组成, 3~10 层扁 平膜囊平行排成在一起形成一叠膜囊结构,这叠膜囊结构可为弓形或半球形, 膜囊凸出的一面称为生成面或未成熟面,生成面周围有许多小泡,一般认为这 些小泡是由附近的内质网出芽脱落而来,能将内质网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小泡
7

运到高尔基体。膜囊凹入的一面称为分泌面或成熟面,分泌面周围也有数量不 等的球形大泡,这些大泡有的与扁平膜囊相连,有的与扁平膜囊分离,一般认 为大泡是由扁平膜囊周围膨大而成的,是高尔基体分泌出去的产物 (图 1-8A,B) 。研究还发现:许多在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内要受到进一 步的修饰并按照严格的顺序由不同的酶对其逐步进行加工。 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对内质网合成的物质作加工、
分选、包装后送往细胞的不同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 ⑤ 溶酶体 lysosome 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为囊状结构,由一层厚约
6nm 的单位膜包被,直径常在 0.2~0.8um 之间,内含有约几十种浓度较高的酸性 水解酶,可分解蛋白质、核酶、糖类和脂肪等。溶酶体既可消化分解细胞的内 源性物质,也可消化分解细胞的外源性物质。细胞的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 的大分子和各类细胞器,它们均有一定寿命和存活时间。溶酶体能及时分解这 些物质以维持细胞内正常的代谢活动。细胞的外源性物质,是指被细胞吞饮的 小型颗粒物质和被细胞吞噬的细菌等大型颗粒物质。溶酶体能消化分解这些物 质,处理后的这些物质或被细胞重新加工利用,或被排出细胞。故溶酶体也被 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⑥ 微体 microbody 又称过氧化物酶体 peroxisome。最初发现时,由于体积较 过
小故称其为微体,以后用生化分析测出微体中含有多种与过氧化氢代谢有关的
8

酶,故又将其命名为过氧化物酶体。 微体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 0.6m,外有界膜包围,内含多达 40 余 种以上的酶,主要有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微体的主要功能是消 除对细胞有害的 H2O2,对有害物质进行解毒。 ⑦ 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 以前人们认为,活细胞的胞质是由无色透明、均匀
的胶体物质组成的。但后来人们却发现,细胞质中除了可溶性细胞液以外,还 存在由蛋白质组成的细丝结构。这些又细又长的蛋白质细丝纵横交错地分布在 胞质中,形成支撑细胞的复杂的蛋白质丝网架,故有人称其为细胞骨架( 图 1- 9 )。 根据其形态和功能不同, 细胞骨架可分为三种细丝, 微丝 microfilament 、 即微丝 微 管
microtu bule 和 中间丝 interme diate filament 。 在 细胞骨 架中, 微 丝最细,由肌动蛋白组成,又称肌动蛋白丝 actin filament 。这些肌动蛋白丝不 肌动蛋白丝 仅在肌细胞中特别丰富,具有收缩能力,而且在非肌细胞中也有分布。微管较 粗,呈中空圆柱状结构,这种中空结构,也是胞内物质运输的一种管道。微管 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即微管组织中心或中心体 centrosome 。中心体多位于 中心体 细胞核附近,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在电镜下观察,中心粒是由 9 组 三联微管围成的短管状结构(图 1-10) 。中心体能帮助把已复制好的染色体拉向 相反的方向,将染色体平分给两个子细胞,在细胞分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 于微丝和微管之间的蛋白质丝为中间丝,其主要的功能是对细胞和核起机械支
图 1-10 细胞骨架模式图 -
9

架作用。 细胞骨架除能加强细胞的机械强度、支撑细胞的形状之外,还有参与细胞 运动、细胞内信号转导、胞内物质转移和染色体分离等功能。
【学习与应用】 学习与应用】 细胞骨架 是由微管、微 丝、 中间丝蛋白 相互交织所形 成的网络结构。 分子结构上的 紧密相联, 使得 三者之间可能 存在密切的信 息转导。 当某— 细胞骨架成分 接受膜分子传 递的机械刺激发生形变后,这种形变迅速由近膜区传递到近核区或细胞器,从 而导致机械效应和化学效应。 机械刺激—-细胞膜分子—-细胞骨架—-细胞核变形这一机械传递方式 已经得到许多实验证实,在不同的细胞膜上施加不同强度的机械刺激后立刻会 引起胞浆内细胞器移位和细胞核变形。 细胞骨架接受膜分子的力学刺激后,随着自身形变会引起结合在细胞骨架 上的酶类及信号分子激活或失活,从而参与调节多个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这 些细胞骨架介导的机械力和细胞功能之间的联系是细胞机械感受与转导的研究 热点,也是体育科研中的热点。
(3)内含物 contents )
指细胞质内除细胞器以外的其他有形成分,包括代谢产
10

物(色素等) 、贮存的营养物质(糖元、脂滴)和分泌颗粒等。其形态和数量是 随细胞的生理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如进食后肝细胞内的糖元会增多,饥饿时其 细胞内的糖元又会减少。 3.细胞核 nucleus . 人体内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均有细胞核。一般细
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但也有双核,甚至有多达 100 个以上的细胞核,如骨骼肌 细胞。一般细胞核位居中央,但也有偏于一侧,如脂肪细胞由于内容物过多, 可将核挤向一侧。核的形态往往与细胞的形态相适应。在球形、立方形、多角 形细胞中核一般为球形;在柱状或梭形细胞中,核多呈卵圆形;在扁平细胞中, 核为扁平卵圆形。核的形状也可随功能状态变化而发生改变,如细长的平滑肌 细胞核呈杆状,而当平滑肌收缩时,核可发生螺旋形扭曲。在一些异常细胞如 肿癌细胞中,核会变大甚至可出现畸形核。核的大小在不同生理状况下也会不 同,如幼稚细胞的细胞核较大,衰老细胞的细胞核较小。 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贮存和控制遗传信息的中心, 也是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一般有核细胞去掉了核,便失去了其固有的生命功 能,并很快会趋于死亡。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失去了核,就不能再繁殖,而 且寿命也较短 暂。 细胞核的 结构包括核被 膜、核纤层、 核基质、染色 质 (或染色体) 和核仁等(图 1-11) 。 (1)核被膜 nuclear membrane 包围在细胞核周围,是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界膜,控制着核与质之间 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电镜观察,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两层
11

膜之间的腔隙称核周间隙 perinuclear space。 核周间隙 外核膜 outer nuclear membrane 与 粗面内质网相连,其外表面也常附着核糖体颗粒,可认为核被膜是内质网膜的 特化区域,是整个细胞膜系统的一部分。内核膜 inner nuclear membrane 面向 内核膜 核质,并连于核纤层。核膜上有很多穿通的孔,称核孔 nuclear pores ,由核膜 核孔 内外层融合而成。核孔周围还有颗粒和丝状结构,统称为核孔复合体。核孔的 数目与细胞生理状态有关,在代谢或增殖不活跃的细胞中核孔数较少,而在转 运 RNA 速度高、蛋白合成快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则较多,如肝、肾细胞。核孔 是细胞核与质之间物质进出的重要通道,具有控制物质交换的功能。 (2) ) 核纤层 nuclear lamina 在细胞核内又与核基质相连。 (3) ) 核基质 nuclear matrix 传统的概 紧贴内核膜, 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网架结构,
念是细胞核内除染 色质和核仁之外的 无定形液体部分,故 又名核浆或核液。现 发现,核基质中除液 体成分外,还有一个 精细发达、主要由纤 维蛋白构成的纤维 网架,称核内骨架 inner nuclear
skeleton 。广义的核 核 骨 架 nuclear 图 1-12 正常男性体细胞染色体
skeleton 又 包 括 核 内纤维网架、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 核骨架不仅提供细胞核的空间支架,还可能和 DNA 复制、基因表达以及核 内一系列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治癌药物也是通过作用核骨架来抑制
12

癌细胞增殖的。 (4)染色质 chromatin (或染色体 chromosome) 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细胞 ) ) 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核内最重要的部分。它们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都包括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 RNA 等组成物质,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只是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在细胞分裂期的核中,呈 高度浓缩、折叠、盘曲,形成条状或棒状结构,此时称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 间期的核中,染色质呈伸展、弥散分布。染色质又分异染色质 heterochromatin 异染色质 和常染色质 euchromatin 。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在光镜下呈粒状或块状, 高度集缩 (缠绕) , 转录功能不活跃。常染色 质低度集缩,呈螺旋化较 疏松的结构,只能在电镜 下见到,转录功能相对活 跃,参与 RNA 合成。人体 内的一个细胞核中的染色 体 DNA 全长可达 1.74m, 而细胞核仅几微米,所以 很长的 DNA 需要有序、 精 确地折叠、螺旋。在人体 的体细胞内有染色体 23 对 图 1-13 正常女性体细胞染色体 (即 46 条) ,但在性细胞 (卵子或精子)中只有 23 条。根据其功能不同,染色体又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其中 22 对为常染色体, 1 对为性染色体(图 1-12,图 1-13 ) 。性染色体又分为 X 和 Y,它们和性别有 关,男性为 X、Y,女性为 X、X。当卵子受精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之 父亲的精子,另一半来之母亲的卵子,总的染色体仍为 23 对(46 条) 。 【学习与应用】 学习与应用】 自 1953 年 J.Watson 和 F.Crick 提出 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模型 和 F.Crick 发表“中心法则”以后,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迅速向纵深发展。
13

20 世纪 70 年代 DNA 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在分子水平对生物 进行操作,直接涉足生命微观境地。90 年代开始,历时十年,由美、英、日、 法、德、中六国共同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 “阿 波罗”登月计划一样,被人们赞誉为自然科学史上伟大的“三计划” “人类基 。 因组”计划的核心,就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 DNA 序列,包括“遗传(碱基) 图”“物理(实距)图”和“序列图” 、 。人类基因组是人类遗传物质 DNA 的总和, 由大约 30 亿碱基对组成,分布在 23 对染色体中。人类破译基因图谱是自然科 学的一件盛事,对生命科学、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也将有力地推动体育 科研的发展。
( 5 ) 核 仁 nucleolus 一般
细胞中 有一个或 数个核仁, 个别的 无核仁。 核仁的数 目和大 小可随细 胞的生 理功能状 态不同而变化。 在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往往显得形状大或数量多;反之,核仁则小而 少。 核仁是一个无界膜的圆形或卵圆形结构(图 1-11) ,但在形态、化学组成和 功能上又有别于核内其他部分。在电镜下,核仁包括互相不完全分隔的三部分, 即从内(中心部位)到外有纤维中心、纤维成分和颗粒成分。核仁的化学组成 是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约为 80%,核酸中 RNA 约为 11%、DNA 约为 8%。核 仁的主要功能是合成核糖体 RNA,组装成核糖体的前体(大、小核糖体亚基) , 然后再到细胞质内形成核糖体,此时才能执行其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第二节 细胞间质
14

细 胞 间 质 inter cellular matrix
亦 称 为 细 胞 外 基 质 extra cellular
matrix ,是由细胞产生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 人体是由许许多多个细胞结合而成,细胞与细胞之间总会有些间隙,间隙 中充满着细胞间质。细胞间质中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水、离子、 营养物、代谢物等小分子物质可以在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聚糖)之间流通。不 同组织中的细胞间质的含量有其特点,如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含量较多,结构 较松;而脑、上皮和肌肉组织中细胞间质就较少,结构较紧。组织中细胞间质 的成分及存在形式的不同,又决定了组织的不同物理性质,如骨和牙组织呈坚 硬的固态,软骨组织为半固态,血液为液态。 细胞间质不仅能连接细胞,而且对细胞的存活、形状、代谢、迁移、增殖、 分化、死亡等均有调节功能。细胞间质的成分、结构的变化,引起启动的信号 转导异常可与多种疾病相关,例如肾病、肝病、肺病、骨关节病等。肿瘤细胞 的侵袭和转移也与细胞间质密切相关。因此,细胞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和基质。纤维又有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 一、纤维 fiber (一)弹性纤维 elastic fiber 主要由弹性蛋白组成。弹性纤维赋于组织以弹性,如皮肤、血管和肺等, 使其伸长后可以回弹。弹性纤维的伸展性比同样横截面积的橡皮条至少要大得 多。老年组织中弹性蛋白(蛋白纤维)的生成减少、降解增多,以致组织失去 弹性。 (二)胶原纤维 collagenous fiber 由胶原原纤维集合成束而成,而胶原原纤维又由胶原蛋白组成。胶原纤维 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提供抗张强度。 (三)网状纤维 reticular fiber 网状纤维 由胶原蛋白构成。纤维分支吻合连接成网,抗拉性能不及胶原纤维,但其 伸展性优于胶原纤维。 二、基质 ground substance
15

为无定形物质,主要由氨基聚糖(又称粘多糖)和蛋白聚糖(又称粘蛋白) 组成。所谓聚糖,即有重复糖单位的结构。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亲水性强,吸 收大量水形成胶状基质,允许营养物、代谢物等在细胞间流通。
【复习与思考】 复习与思考】 1. 简要说明下列物质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内含物、内质网、线粒体、高 尔基复合体、核糖体、溶酶体、细胞骨架 2. 判断下列描述,并说明理由 (1)细胞质就是细胞间质; (2)细胞中的核蛋白体是进行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 (3)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4)所有的活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5)细胞膜的结构与高尔基复合体的膜结构相同; (6)人体所有细胞都具有一个细胞核; (7)染色质的形态在活细胞中始终不变的; (8)溶酶体可以说是细胞的“消化器” 。 3.在电镜中可见心肌细胞线粒体内嵴的数目比在皮肤细胞线粒体内的要多出很 . 多,试对此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卢义锦、姚士硕主编,人体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4 月。 (2)胡声宇主编,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 6 月。 (3)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07225.html,/xtzc (4)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07225.html,
16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习题与标准答案

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细胞膜主要由( )和( )构成,此外还有糖类、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 2.细胞质由( )、( )和( )3部分组成。 . 3.( )内含120多种酶,是细胞内氧化、储能和供能的场所;()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可以说是细胞的“消化器”。 4.细胞核的结构包括( )、()、( )、()、()等,( )是由遗传信息携带者DNA和蛋白质组成。 5.细胞间质是存在于( )周围的物质,它包括()和 ( )。 6.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将人体组织归纳为( )、 ( )、( )和( )四类。 7.上皮组织的主要结构特点是( )、( )、 ( )。 8.结缔组织按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 )、( )、( )、( )、()、( )、()七种。 9.软骨组织根据包埋纤维种类的不同,可分为( )、 ( )、( )3种。 10、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肌组织分为( )、 ( )、()3种,其中( )、( )具有横纹,故称横纹肌。横纹肌中()为随意肌。

11.人的骨骼肌含有两种类型的肌纤维,即()、( ) 12.神经组织主要由( )和()组成, 前者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的功能;,后者又称神经胶质,对神经元主要起 ()等功能。 13.神经细胞,按功能可分为( )、( )、( )。 14.(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 (二)判断题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 2.人体组织都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 3.细胞膜为嵌有蛋白质的脂类双分子层结构。( ) 4.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 5.溶酶体内含有40多种水解酶。() 6.高尔基复合体参与细胞分裂。() 7.人体所有细胞都是具有一个细胞核。() 8.所有的活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9.染色体的形态在活细胞中始终不变。( ) 10.上皮组织的特点是细胞多,间质少,没有血管 和淋巴管。( ) 11.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面的上皮称为内皮。( ) 12.小肠的内表面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13.构成呼吸道的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

人体肌肉解剖图精编版

肌肉图,肌肉解剖图,人体肌肉图,(正面背面彩图)

肌学-上肢肌(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上肢的局部记载) 上肢肌---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 包括 三角肌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的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角肌和冈上肌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前部肌束、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可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和小圆肌可使肩关节旋外。此外,三角肌后部肌束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前部肌束还可使其前屈。 ---臂肌 位于肱骨周围。臂肌可分前、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示]。 ◆前群:位于肱骨前方,有浅层的肱二头肌,上方的喙突肌和下方深层的肱肌。主要为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形态位置:位于臂前部,呈梭形。 起、止点: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上方,通过肩关节囊,经大、小结节之间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会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另从腱上分出腱膜,向内下越过肘窝,移行于前臂筋膜。此肌肌腹的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

人体结构与功能总论

人体结构与功能总论: 细胞、基本组织、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脉管系统、沁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沁系统、能量代谢与体温、胚胎发育。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 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 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叫组织。 人体的组织有四大类: 1.上皮组织:包括表皮、黏膜上皮、血管内皮、胸膜及腹膜等,具有保护和分泌等功能。 2.结缔组织:种类繁多,结构多样,功能也很复杂,有的为流动的液体,如血液、淋巴等,主要起营养的作用;有的起连接和支架的作用,如骨、韧带等。 3.肌肉组织:根据形态、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4.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和传导兴奋,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等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 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 我们一般都比较容易注意到一些组织集中的直观的器官。 比如: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 再如:内脏器官心、肝、肺、胃、肾等。 不少器官都容易被人们忽略而不认为是器官。比如任何一块骨骼肌,皮肤等。维生器官是人体内维持生命的器宫。如果身体内的维生器官不能完全运行正常的话,一个人便可以很快死亡。主要的维生器官有: 脑部,负责控制和协调呼吸、心跳、荷尔蒙生产、感觉接收、肌肉运动等 心脏,将含有充分氧气及养分的血液送至全身,供应各组织器官 肺部,负责呼吸及使血液带氧 肝脏,将血液内的废物移除带到膀胱之内 其他负责消化和排泄的器官则对于长期维生有必要性。虽然如些,有很多人有缺少肾脏、脾脏和肠脏等器官的情况下依然生存,不过当然需要机器的帮助。 由各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 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八大系统的作用: 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软骨、关节和骨骼肌等构成。起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

半小时图懂人体肌肉彩图

要了解身体肌肉的名称、起止点和功能。 图说明:1.斜方肌: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起点:枕外隆凸,上颈线,颈韧带,第七节颈椎至第十二节胸椎的棘突。止点:上束纤维——锁骨外侧1/3 及肩峰突,中下束纤维——肩胛棘上唇及尖端功能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 2.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起 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

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近年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棘上 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3.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经 支配。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和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可以肩胛线为界,线的外侧由胸背动脉分支供血,线的内侧由节段性动 脉供血。起点:6-12 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 肋。止点: 肱骨结节间沟由胸背神经支配作用: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 4.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子竖脊肌表面,向上续 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 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后层覆子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 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 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 合,形成竖脊肌鞘。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第一篇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一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 细胞 cell 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组织 tissue,如上皮组织、肌肉组 组织 , 织等;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 器 官 organ,如心、肺等;若干个器官组合在一起,再形成具有某些功能的系统 , 系统 system,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八个系统(另加感觉器官)最后构成一个复 , 杂而又协调的人体。因此,要全面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深入理解生命的活动 规律,须从认识细胞开始。
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间质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 2. 掌握细胞质的组成、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 3.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 4. 了解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 5. 了解细胞间质的概念和组成。
第一节 细胞
人体最初只是一 个受精卵。当精子与 卵子融合为受精卵 后,不断分裂、分化, 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一 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 的个体。人体众多的
图 1-1 细胞的各种形态
1

细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结合。每个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 独立性又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人体结构和生命现象。 一、细胞的形态结构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扁平形、立方形、柱形、梭形、球形和星形等。 尽管细胞的外形可以变化,但每一种细胞都有相对稳定的外形特征。一般因其 所处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细胞的形态有所差异,如红细胞为圆盘形,以便于 在血液中流动运输氧气;肌细胞为圆柱形和长梭形,以利于长度变化完成收缩 功能;神经细胞常有许多长短不同的胞突,以易于细胞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图 1-1) 人体细胞在体积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卵细胞较大,直径可达 200μm;小脑 的颗粒细胞直径只有 4μm;骨骼肌细胞长约 1-40mm,最长可达 15cm;脊髓 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可长 1m 以上,但是胞突的长度和其直径大小相差很大。由 于单个细胞非常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要详细了解其内部结构须在光镜或 电镜下进行。 (二)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1. 细胞膜 cell membrance . 是指包围在细胞外面的透明的薄膜,又称质膜 质膜
plasma membrance,厚度约为 5~10nm。这层薄膜不仅能保护细胞的完整性,又 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感受其周围环境 的变化,使细胞产生应答反应。 在电镜下,细胞膜通常呈现两边有深色的 暗层和中间夹一浅色的明层、 宽度约为 7nm 的 三板层结构(两暗一明的铁轨形状) 。这种三 板层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也广泛地分布于 其它细胞器膜,故也称单位膜 membrance 或生物膜 (图 1-2)。 根据生物化学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 unit
图 1-2 电镜下人红细胞膜
2

选修课-人体结构与功能论文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摘要:肾是机体内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最基本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又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脏对调节和维持人体内环境体液的量和成分有重要作用。它通过泌尿功能,排泄体内大部分的代谢产物,同时又排泄出许多的水分和电解质,从而控制了体液总量,渗透压,血浆成分以及酸碱平衡等等,肾脏对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肾脏;结构;功能 一,肾脏的形态 肾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解剖对肾的形态和部位进行认识,但是对肾脏的具体形态却未有确切的描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则只说明肾在腰部。至明代,赵献可于《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也只作如下描述:“肾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借助新型的仪器对肾进行了更加科学理性的剖析。 人体有左右两个肾脏,呈红褐色。每个肾脏约长9~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两个肾脏的形态、大小和重量都大致相似,左肾较右肾略大,男性略重于女性。肾脏的外形如蚕豆,外缘隆起,内缘中间凹陷。肾的内缘中央凹陷的部分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 二,肾脏的结构 肾是机体内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对调节和维持人体内环境体液的量和成分有重要作用。它通过泌尿,不仅能排泄体内大部分的代谢产物,又排泄出许多的水分和电解质,从而控制了体液总量,渗透压,血浆成分以及酸碱平衡,以达到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这些重要的作用都源于肾独特的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肾实质又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位于表浅部约1厘米,髓质由8~18个锥体形成,其底部与皮质相连形成肾乳头。每一肾乳头顶端有10~25个小孔,为远端集合管向肾盏的开口。在肾单位形成的尿液由此进入肾盏,再集合入肾盂,经输尿管,膀胱排流体外。 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是由肾小球,肾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远端小管以及两者之间的细段。每一个肾脏有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它是由一个肾小球和与其相连的一条细长的上皮性肾小管所构成。 一,肾小体 肾小体有两极,血管极为小动脉出入的地方,此处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尿极为血管极的对侧与肾小管连接之处。 一).肾小球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拌状毛细血管网构成,又称为毛细血管袢,由内

人体肌肉结构图(参考提供)

人体肌肉结构图

人体一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400多块,不过今天我网上查了下600多块,图为人体肌肉机构的后面观,看上去都跟我们平日的活动中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每天都在用。 提到肌肉不免会说下它的作用: 1.可以稳固关节,起到关节的保护作用 2、肌肉会产生热量,供热作用 3.肌肉可以保持人体的相对动作,靠的是肌肉的支撑 肌肉名称肌肉作用 1.斜方肌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伸直脊柱。 2.胸锁乳突肌头部固定、上提胸廓。 3.三角肌前部收缩,使上臂屈和旋内;中部收缩,使上臂外展到水平位置; a——前部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 b——中部 4.肱二头肌使上臂屈和前臂屈、旋外。

5.肱肌屈前臂。 6.肱三头肌(外头)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 7.肱挠肌屈前臂和帮助旋内、旋外。 8.桡侧腕屈肌使手屈和外展。 9.桡侧腕伸肌使手伸和外展。 10.指总伸肌使手和第2—5指伸。 11.腕横韧带加固手腕 12.胸大肌屈上臂、内收和旋内;拉躯干向上臂靠拢。13.腹外斜肌使脊柱前屈,下拉胸廓。 14.腹直肌使脊柱前屈,使骨盆后倾。 15.阔筋膜张肌使大腿屈和旋内,帮制大腿肌肉收缩。 16.股直肌使小腿伸、大腿屈。 17.长收肌使大腿内收、屈和旋外。 18.股外肌使小腿伸。 19.股内肌使小腿伸。 20.胫骨前肌使足伸、内收和旋外。 21.腓骨长肌维持足弓。 22.腓肠肌使小腿屈和足屈,维持人体拉立。 23.踝韧带维护脚腕。 后面 肌肉名称肌肉作用 1.斜方肌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伸直脊柱。 2.三角肌后部使上臂伸、旋外。 3.岗下肌使上臂旋外、内收和伸。 4.菱形肌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缩。 5.小圆肌使上臂伸、旋外。 6.大圆肌使上臂伸、内收和旋内。 7.背阔肌使上臂伸、内收和旋内,可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8.骶棘肌使脊柱和头伸。 9.肱三头肌(长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 10.肱三头肌(内侧头)伸肘关节。 11.挠侧腕屈肌使手屈和外展。 12.肱挠肌屈前臂,帮助旋内和旋外。 13.掌长肌使手屈。 14.尺侧腕屈肌使手屈、内收。 15.阔筋膜张肌使大腿屈和旋内,帮制大腿肌肉收缩。 16.臀大肌使大腿伸、旋外、外展和内收。 17.大收肌使大腿内旋、旋外和后伸。 18.股薄肌使大腿内收、使小腿屈和旋内。 19.半腱肌使小腿屈、旋内和旋外。 20.股二头肌使小腿屈和旋外。 21.半膜肌使小腿屈、旋内和旋外。 22.腓肠肌(外头)使足伸、小腿屈。

人体肌肉解剖图

肌肉解剖图说明 出处:汇健身 | 点击数:138965 | 文章录入:爱健 身 (一)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 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 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 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 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 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训练方法是各 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 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 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 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

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橈肌 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是为屈肘。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 位于人体上背部。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 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结构和功能概述 年级:高一级 教师:张学明

人体结构和功能概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人体的的基本结构和他的主要功能,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成,并且掌握他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认识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构成有很大的好奇心,那么这将会使本节课学起来更加容易。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2、知识目标:掌握八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情感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更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人体的基本组成 2、难点:掌握八大系统的功能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法、ppt演示 六、教学器材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 (一)细胞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间质,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连接和营养的作用。 (二)组织 组织(tissue):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称为组织。人体的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四种。 1、上皮组织

⑴分布:体表、消化道和呼吸道内表面、各种器官的外表面。 ⑵功能:保护,分泌。 ⑶特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肌肉组织 ⑴分布:骨骼,心脏,消化道、胃部 ⑵功能: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⑶特征:主要由肌细胞构成。主要有三种: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3、结缔组织 ⑴分布:血液、软骨、肌腱 ⑵功能: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⑶特征:细胞间质多,细胞间隙大 4、神经组织 ⑴分布:大脑和脊髓里 ⑵功能: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和传导兴奋。 ⑶特征: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三)器官 器官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构成的身体结构。胃、肝、心、肾等都是身体内部的器官。 五脏六腑 脏腑(或五脏六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主要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 (四)系统 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1、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要

四年级科学上册《身体的结构》教案设计 教科版

《身体的结构》 教材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一课。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认识身体外形的结构。划分有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等。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个活动:“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再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喜欢亲自探究。自己的身体对每位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谓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画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规范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小游戏等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感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再用气泡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人体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大家才能健康成长,把抽象的思维直观化,孩子零散的想法,利用不断充实气泡图内容和归类整理,逐渐清晰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特点。 2.知道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多种观察方法了解身体外部结构的特点。 2.能由粗到细地观察身体,不断发现身体外部结构的新特点,不断修正、完善对身体结构的认识。 3.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人体的各个部分。 科学态度 1. 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身体结构有较强的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3.意识到科学锻炼身体才能正常发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外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描述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习惯用语转换为规范用语。 教学准备:两支铅笔、人体结构图、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前测导入。 1.谈话: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身体结构,人也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结构。大家都熟悉自己的身体吧,你们认为我们的身体外形结构是怎样的?能不能一起来画一画? 2.简笔画人体外形图,交流。 3.问题:人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谈话揭题:究竟人的身体外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我们身体的结构还有哪些奥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

人体肌肉解剖图

肌肉图,肌肉解剖图,人体肌肉图,(正面背面彩图)

肌学-上肢肌(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上肢得局部记载) 上肢肌---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得上端,有稳定与运动肩关节得作用。包括 三角肌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得外侧段、肩峰与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得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就是肌肉注射得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就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得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得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得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得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与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与旋内。 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得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与旋内。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与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得前方、上方与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得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得作用。 三角肌与冈上肌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前部肌束、大圆肌与肩胛下肌可使肩关节内收与旋内。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与小圆肌可使肩关节旋外。此外,三角肌后部肌束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前部肌束还可使其前屈。 ---臂肌 位于肱骨周围。臂肌可分前、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示]。 ◆前群:位于肱骨前方,有浅层得肱二头肌,上方得喙突肌与下方深层得肱肌。主要为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形态位置:位于臂前部,呈梭形。 起、止点: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得上方,通过肩关节囊,经大、小结节之间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会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另从腱上分出腱膜,向内下越过肘窝,移行于前臂筋膜。此肌肌腹得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二头肌内侧沟与肱二

最全的人体肌肉图解

最全的人体肌肉图解

下面简要介绍人体浅层主要肌肉群的位置与功能。一、颈阔肌位于颈部前面皮下最浅层,收缩时拉口角向下,并拉紧颈部皮肤。二、胸锁乳突肌这是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下固定时,一侧作用可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倾斜;当头部处于正常姿势时,肌肉合力通过寰枕关节横轴的后面而使头前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帮助吸气。三、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形肌。近固定时:上部下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中部横纤维收缩,使肩肿骨后缩(靠近脊柱);下部上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上下两部纤维同时收缩,则使肩胛骨向上移动,如臂上举动作。远固定时:一例收缩,使头向同侧屈;两侧斜方肌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采用提拉杠铃耸肩、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扩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斜方肌充分发展时,肌肉变短,向后拉收双肩,使肩更加宽阔,保持背部正直,头部后仰,可矫正驼背、双肩内扣、头前伸等缺陷,赋予正确的直立姿势。斜方肌发达是一种健、力、美的标志,是业余健美运动员参加健美竞赛的有利条件。四、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肌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近固定时,前面肌纤维收缩,使上臂屈和旋内;中部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面收缩,上臂伸。外旋,前、中、后三部分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如臂侧举动作;采用负重直臂平举和侧平举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宽阔、有力、浑圆发达的双肩,是优秀健美运动员的标志。五、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外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如向后摆臂动作,还能使上臂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时,可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单杠引体向上等动作。由于背阔肌部分纤维起于肋骨,在远固定时,可提起肋骨,所以也称吸气辅助肌。采用单杠引体向上、向后拉力器、俯立划船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背阔肌有助于体形的改善。当其高度发达时,显赫地映现出肩宽、腰细,将上体烘托的更加魁梧呈“V”型。六、骶棘肌背部一细长的肌肉称为骶棘肌。位于脊柱两侧,象两根大立柱从头部的枕骨到脊柱的最末端(骶骨),脊柱置于骶棘肌之间明显的凹形槽内,是一块强大的脊柱伸肌。下方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及脊柱伸,抬头、挺胸、塌腰动作;一侧收缩时使躯干向同侧屈,如体侧屈运动。七、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锁骨、胸肋和腹三部。近固定时,可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跳绳和爬杆等动作。此外,该肌还能提肋,是吸气辅助肌。胸肌发达时,胸脯高挺,呼吸更为充分和畅通。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八、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近固定时,可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采用持哑铃侧上举、提拉杠铃耸肩和负重扩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九、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上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骨盆后倾或保持较高水平位置,即收腹;下固定时使脊柱前屈。采用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仰卧直角坐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腹部肌肉比体内其它肌肉更易消退,缺乏运动时,因营养过剩,腹部脂肪大量堆积而下坠时,最易使腹肌松弛。腹部下垂(或下坠)和身体发胖,是人体一般健康水平开始下降的标志。而腹肌发达,呈“波浪形”肌块,则是自我健美训练者训练有素的标志。十、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浅层,为扁阔肌。下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可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上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采用负重体侧屈和负重体侧转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十一、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与腹外斜肌形状相同,走向相反。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与腹外斜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时除使脊柱向同侧屈外,还使脊柱向同侧转动,此作用与腹外斜肌相反。所以,体侧转的运动实际上是同侧腹内斜肌与对侧腹外斜肌协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负重体侧屈和负重体侧转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十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在屈肘时,前臂先旋外再屈,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如单杠引体向上动作。

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与结构

人体由脏、腑、形体与诸窍组成。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人体的脏也叫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也叫六腑,即胃、胆、三焦、膀脱、大肠、小肠。形体指血脉:筋与骨、肌肉、皮肤。诸窍包括眼、耳、鼻、口、前阴、后阴,即九窍。 人体各部分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脉、气血、津液与人体肌肤、筋骨、须发、四肢、九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美容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相貌、仪表乃至神志、体形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反映于外的现象。脏腑气血旺盛则肤色红润有光泽,肌肉坚实丰满.皮毛荣润……故中医美容学非常重视脏腑气血在美容中的作用.通过滋润五脏、补益气血,使身体健美,容颜长驻。 五脏与美容的关系简述如下: 【心】I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荣枯是心气心血盛衰的反映。心的气血充沛,方能使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血不足.脉失充TP.则面色淡白无华。甚至枯 搞;心气不足.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脱白:血行不畅,血脉淤滞.则 面色青紫,枯搞无华。 【肝】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口,其华在爪。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扩张和收缩。全身关节才能活动自如,而筋必须得到肝血濡养才能强健及伸缩活动。若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致使动用迟缓,屈伸不得.甚至拘挛、顺动;甚则指、趾甲枯搞、 变形.甚至脆裂。若肝血充盈,两目光泽有神。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火.七炎,目赤红肿;肝风内动,两目斜视,甚至月睛 上吊。 【脾】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其 华在9。全身肌肉的营养要依靠脾输布和化生营养物质来供养。脾气健运,则身强体健,肌肉丰满。若脾失健运,则肌肉消瘦,四肢疲惫。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 无华。 【肺】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肺通过宣发作用.将气血和津液输布到皮肤毛发. 起滋润营养作用,并调节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抵抗外邪。肺气充沛,则皮毛得到a养而润泽.汗孔开合正常,体温适度并不受外邪侵袭;若 肺气虚弱,则皮毛失养,汗孔失于调节而多汗或少汗,体温失调.外邪易干侵袭。 【肾】肾的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 阴,其华在发。骨为人体的支架,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四肢强劲有力,行动敏捷。若 肾情不足.则骨骼发育不良或脆弱、疾软,腰背不能俯仰.腿足走弱无力。牙齿也必须依赖肾梢的滋养才能坚固。如肾精不足.则小儿牙齿发育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易落。 人体的头发为肾的外华.这是由于肾精能化血,头发依赖精血滋养,所以.头发的生长和脱落、润泽和枯搞、茂盛和稀疏、乌黑和枯白等,都与肾精有关。肾精充足.则头发茂盛浓密黑亮;肾精亏虚,则头 发枯搞、稀疏、枯白和脱落。

人体肌肉结构图

人体肌肉结构图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体肌肉结构图

人体一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400多块,不过今天我网上查了下600多块,图为人体肌肉机构的后面观,看上去都跟我们平日的活动中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每天都在用。 提到肌肉不免会说下它的作用: 1.可以稳固关节,起到关节的保护作用 2、肌肉会产生热量,供热作用 3.肌肉可以保持人体的相对动作,靠的是肌肉的支撑 肌肉名称肌肉作用 1.斜方肌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伸直脊柱。 2.胸锁乳突肌头部固定、上提胸廓。 3.三角肌前部收缩,使上臂屈和旋内;中部收缩,使上臂外展到水平位置; a——前部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 b——中部 4.肱二头肌使上臂屈和前臂屈、旋外。 5.肱肌屈前臂。

6.肱三头肌(外头)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 7.肱挠肌屈前臂和帮助旋内、旋外。 8.桡侧腕屈肌使手屈和外展。 9.桡侧腕伸肌使手伸和外展。 10.指总伸肌使手和第2—5指伸。 11.腕横韧带加固手腕 12.胸大肌屈上臂、内收和旋内;拉躯干向上臂靠拢。13.腹外斜肌使脊柱前屈,下拉胸廓。 14.腹直肌使脊柱前屈,使骨盆后倾。 15.阔筋膜张肌使大腿屈和旋内,帮制大腿肌肉收缩。 16.股直肌使小腿伸、大腿屈。 17.长收肌使大腿内收、屈和旋外。 18.股外肌使小腿伸。 19.股内肌使小腿伸。 20.胫骨前肌使足伸、内收和旋外。 21.腓骨长肌维持足弓。 22.腓肠肌使小腿屈和足屈,维持人体拉立。 23.踝韧带维护脚腕。 后面 肌肉名称肌肉作用 1.斜方肌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伸直脊柱。 2.三角肌后部使上臂伸、旋外。 3.岗下肌使上臂旋外、内收和伸。 4.菱形肌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缩。 5.小圆肌使上臂伸、旋外。 6.大圆肌使上臂伸、内收和旋内。 7.背阔肌使上臂伸、内收和旋内,可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8.骶棘肌使脊柱和头伸。 9.肱三头肌(长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 10.肱三头肌(内侧头)伸肘关节。 11.挠侧腕屈肌使手屈和外展。 12.肱挠肌屈前臂,帮助旋内和旋外。 13.掌长肌使手屈。 14.尺侧腕屈肌使手屈、内收。 15.阔筋膜张肌使大腿屈和旋内,帮制大腿肌肉收缩。 16.臀大肌使大腿伸、旋外、外展和内收。 17.大收肌使大腿内旋、旋外和后伸。 18.股薄肌使大腿内收、使小腿屈和旋内。 19.半腱肌使小腿屈、旋内和旋外。 20.股二头肌使小腿屈和旋外。 21.半膜肌使小腿屈、旋内和旋外。 22.腓肠肌(外头)使足伸、小腿屈。 23.腓肠肌(内头)使足伸、小腿屈。 24.比目鱼肌使足伸、旋内。

人体眼睛和耳朵结构图

人体眼睛结构图

眼球是一对球形体,形状像两只带柄的枇杷。眼球直径大约24毫米,眼球后面的两根柄是视神经通向大脑的通道。视神经像火柴杆一样粗细,由几亿根神经纤维组成,质地十分坚硬。眼球是由外围的球壁与里面的眼球内容物所组成。具体包括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的结构和照相机很相似。

角膜 位于眼球前方,因本身为透明的,故光线射入以后,可以发生有规律的屈折,聚结成焦点。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巩膜 连接角膜的后方,身后包绕整个眼球,结构比较坚牢,是不透明的。相当于照相机的外壳。 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的位置在前方。睫状体产生房水,调节晶状体。脉络膜为眼球壁中间的一层,有丰富的血管及很多色素,能阻挡光线。相当于照相机的黑匣子。 瞳孔 虹膜中间一个圆形的洞。瞳孔大小随光线强弱而变化。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 视网膜 紧贴在脉络膜里面,能够对射入眼内的光线发生反应。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胶片(眼睛里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和照相机胶片上形成的物象一样)。 视神经 连接眼球通向大脑神经纤维组织。 晶状体 扁圆形的透明球体,位于虹膜后方,其形状的变化由睫状体调节。相当于照相机的调焦作用。 眼球的结构确实和照相机很相似,但是眼球的功能与照相机的功能相比,要精密精确得多了。眼球不像照相机只能拍摄几张照片,而是在一瞬间感受到无数次的实象刺激,并能迅速地转变成一系列的视觉信号,使人们能看见外界目标的形状、色彩和活动。所以说,眼球比照相机精密得多。有人说,把眼球比作一架高级的全自动摄像机较为妥当。我们说,在反应速度和自控程度方面,现有的最先进的摄像机也难以和眼睛相比。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前1/6为透明的角膜,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

人体解剖与肌肉、骨骼大全解读

人体解剖与肌肉、骨骼大全 要了解身体肌肉的名称、起止点和功能。

上图说明:1.斜方肌: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起点:枕外隆凸,上颈线,颈韧带,第七节颈椎至第十二 节胸椎的棘突。止点:上束纤维——锁骨外侧1/3及肩峰突,中下束纤维——肩胛棘上唇及尖端功能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 2.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起 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 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近年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 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 棘突者占百分之5。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 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 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作 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与棘间韧 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 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3.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经支配。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和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可以肩胛 线为界,线的外侧由胸背动脉分支供血,线的内侧由节段性动脉供血。起点: 6-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止点:肱骨结节间沟由胸背神 经支配作用: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 4.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子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后层覆子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为腹横 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12肋下缘,向下附于髂嵴。中层上部张于第12 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显露肾。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