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摘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课的重中之重,遗传规律又是遗传学中的核心内容,学习遗传规律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重点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的探究过程,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统计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最后设计验证,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关键词】豌豆杂交实验假设解释验证定理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遗传规律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观察思考、分析、假设、推理、演绎得出了这两个定律。现在笔者就孟德尔探究探究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结合现代遗传学进行整理,分析、予以再现。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杂交试验的探究,提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1 实验过程及提出问题

1.1 实验过程。

P♀×P♂(正交反交任意)

杂交方法:①P♀在开花前彻底去雄,但不能影响雌蕊,并套袋。②收受P♂的花粉。③人工授粉再套袋。

F1 实验结果①: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方法:豌豆的自然授粉就是自交。

F2 实验结果②:观察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1.2 观察分析实验提出问题:孟德尔多次选取了不同对的相对性状进行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每次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发现结果①和结果②都一致,即结果①F1总是100%的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表现,(孟德尔将其定义为显性,没有表现出的另一性状定义为隐性)结果②:F2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显性:1隐性)。

所以孟德尔认为这组实验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他提出了问题,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为什么总是100%的表现一种性状(显性)而F2为什么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为显性:1隐性)

2 孟德尔自己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推理,解释以上提出的问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一

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总结——应用基因分离定律解遗传题(一) 一、【课题背景】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的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试题形式较多。如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考查的知识多为对概念的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几率的计算及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等。运用揭示定律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用分离定律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 二、【知识准备】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参照新坐标P92考点三)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 ︰1aa 。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 ,显性个体A 中纯合子AA 占 。 2、逆推法:已知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 (1)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 )存在,则双亲基因型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 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 (2)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显︰隐=3︰1→亲代一定是 。即Bb×Bb→3B ︰1bb 。 ②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 类型。即Bb×bb→1Bb︰1bb 。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双亲至少有一方是 ,即BB× →B 。 【总结】: (三)性状的显、隐性及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参考新坐标P92考点二) 1.确定显、隐性的方法 方法1:杂交的方式。A ×B 后代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则出现的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即为隐性性状 (A 、B 为一对相对性状)。归纳一句话:亲2子1,即亲 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2:自交的方式。A 和B 分别自交,若能发生性状 分离的亲本性状一定为显性;不能发生性状分离的 无法确定,可为隐性纯合子也可为显性纯合子。归 纳一句话:亲1子2,即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 发生性状分离,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3:先自交后杂交的方式。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先自交,若后代都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以确定两亲本都是纯合子,然后再将两亲本进行杂交,子代出现的那个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则为隐性性状。 方法4:先杂交后自交的方式。具相对性状的两亲本先杂交,若后代出现两个亲本的性状,比例为1∶1,则可以确定亲本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然后再将两亲本分别进行自交,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那个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另一性状则为隐性性状。 牢记以下规律: 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可通过判断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再作进一步确定。 亲代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 表现型及比例 表现型及比例

基因分离定律题型题型(详细好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一、名词: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二、语句: 1、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杂种第一代F2—杂种第二代。 2、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4、纯合子杂交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8、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合子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3/4,显性个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教学提纲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题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例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技法提炼 “三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例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解题技巧 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可简记成“无中生 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学@科网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基因的分离定律[]精品

【关键字】化学、生物、方案、情况、条件、问题、难点、合理、良好、优良、健康、保持、发现、研究、规律、位置、稳定、需要、环境、能力、方式、作用、办法、速度、关系、分析、说服、形成、推广、保证、确保、促进、适应、提高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 二、重要的结Array论性语句: 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禁止近亲结婚。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 1.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杂种F1中显现 ..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F1中未显现 ...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2.等位基因、纯合体、杂合体、基因型、表现型的概念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纯合体——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DD、dd、AABBCC、ddeerr 杂合体——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eg:Dd、AaBB、Ddeerr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3.分离规律的解释 A、在F1(Dd)的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D和d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和d彼此分离, 各进入一个配子。 C、F1形成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 D、两种类型的雌配子与两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所以F2出现DD、Dd、dd三种基因型,比值为1∶2∶1,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表现型,比值为3∶1。 4.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5.基因分离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A、在杂交育种工作中: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二、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方法: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 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

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 的雄配子。 (1)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4)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记录并填入上表。 (5)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D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将计算结果填入上表中。 4.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 五、自交法和测交法的应用: 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3.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探究过程 【摘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课的重中之重,遗传规律又是遗传学中的核心内容,学习遗传规律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重点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的探究过程,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统计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最后设计验证,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关键词】豌豆杂交实验假设解释验证定理 高中生物遗传学的遗传规律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观察思考、分析、假设、推理、演绎得出了这两个定律。现在笔者就孟德尔探究探究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结合现代遗传学进行整理,分析、予以再现。孟德尔是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杂交试验的探究,提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1 实验过程及提出问题 1.1 实验过程。 P♀×P♂(正交反交任意) 杂交方法:①P♀在开花前彻底去雄,但不能影响雌蕊,并套袋。②收受P♂的花粉。③人工授粉再套袋。 F1 实验结果①:观察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自交方法:豌豆的自然授粉就是自交。 F2 实验结果②:观察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1.2 观察分析实验提出问题:孟德尔多次选取了不同对的相对性状进行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每次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发现结果①和结果②都一致,即结果①F1总是100%的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中的一种表现,(孟德尔将其定义为显性,没有表现出的另一性状定义为隐性)结果②:F2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显性:1隐性)。 所以孟德尔认为这组实验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是他提出了问题,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为什么总是100%的表现一种性状(显性)而F2为什么总是出现接近3:1的性状分离比例(3为显性:1隐性) 2 孟德尔自己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推理,解释以上提出的问题

最经典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概念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5年4考) 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F1表现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5.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发生时间及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1)③可揭示分离定律实质,其内涵是: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

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第1课时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及验证;显性的相对性。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未知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解生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以后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及其解释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结果和解释的介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掌握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符号及应用 解答遗传学相关习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生平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模块1相比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且学生缺乏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四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孟德尔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常用遗传学术语; 2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单双眼皮的遗传创设课堂情境;幻灯片动画介绍科学人物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相关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试验现象并解释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上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学习选修2模块内容,先看一则报道。【幻灯片展示一桩离奇的官司】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的,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以至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经医院血型鉴定,丈夫为AB型,妻子为O型,而小孩为A型,最终闹到了法院。但最后经DNA鉴定,确认为他们的亲生儿子。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孟德尔在一百多年之前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一起来看看。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练习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遗传的基本规律检测题 命题人: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宋春霞 一、选择题: 1、美与丑、聪明与愚蠢分别为两对相对性状。一个美女对萧伯纳说:如果我们结婚,生 的孩子一定会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萧伯纳却说:如果生的孩子像你一样愚蠢,像我一样丑,那该怎么办呢?下列关于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美女和萧伯纳都运用了自由组合定律 B.美女和萧伯纳都只看到了自由组合的一个方面 C.除了上述的情况外,他们还可能生出“美+愚蠢”和“丑+聪明”的后代 D.控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蝴蝶的体色黄色(C)对白色(c)为显性,而雌的不管是什么基因型都是白色的。棒 型触角没有性别限制,雄和雌都可以有棒形触角(a)或正常类型(A)。据下面杂交试验结果推导亲本基因型是() A. Ccaa(父)× CcAa(母) 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12660.html,Aa(父)× CcAa(母) 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12660.html,AA(父)× CCaa(母) https://www.360docs.net/doc/227612660.html,AA(父)× Ccaa(母) 3、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 立遗传。先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F1高

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再将F1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F2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A.9:3:3:1 B.1:1:1:1 C.4:2:2:1 D.3:1:3:1 4、豌豆子叶的黄色、圆粒种子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型如下图。让F1中黄色 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A.2:2:1:1 B.1:1:1:1 C.9:3:3:1 D.3:1:3:1 5、以基因型为Aa的水蜜桃为接穗,嫁接到相同基因型的水蜜桃砧木上,所结水蜜桃果肉 基因型是杂合体的几率为() A.0 B. 25% C.50% D.100% 6、人类的多指(A)对正常指(a)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个多指患者的下 列各细胞中不含或可能不含显性基因A的是 ( ) ①神经细胞②成熟的红细胞③初级性母细胞④次级性母细胞⑤肌细胞 ⑥成熟的性细胞 A.①②⑥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7、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 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2的表现型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基因型的比为1:2:1 D、测交后代比为1:1

解题技巧:专题四《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解题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试 题形式多以综合性题目出现,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但如果能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发 掘其中一些内在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那么解答此类试题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规律、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解题和应试能力。 一、熟记最基本的6种交配组合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这是基因分离定律中最基本的交配组合, 熟记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既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基因分离定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又 可以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打基础,以提高解题速度。 二、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A.如果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那种性状为显性。 如:某植物红花×白花→子代全开红花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B.如果两个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这两个亲本一定是显性杂合子,子代新出 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如:某植物红花×红花→子代有红花、有白花红花为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白花为隐性性状。 例1:在不知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情况下,根据下列哪项可判断显性或隐性性状 A.黑色×黑色→全是黑色B.黑色×白色→100黑色︰150白色 C.白色×白色→全是白色D.黑色×黑色→3黑︰4白 【解析】只有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才能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规律,就能很快 解决此题。 【参考答案】 D 三、已知表现型,如何确定基因型 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根据表现型,写出大致的基因型:隐性个体直接写出基因型,对显性个体,先写出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基因待定。 (2)根据该个体的亲代或子代中是否有隐性个体,写出另一个待定基因:若亲代或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待定基因为隐性基因;若亲代或子代中无隐性个体,则待定基因为显性基因。 例2: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 写出各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后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②性状:具有易于区 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 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高茎 ↓? F2高茎矮茎 比例3∶ 1 归纳总结:① 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 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 1 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F 型。 (2)遗传图解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 ①真核 (原核、真核 )生物有性 (无性、有性 )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如豌豆花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花在未开放前,因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包裹着,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闭花受粉 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父本和母本 叫做母本 6.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 。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2、理解相关概念:自交、杂交、父本、母本、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遗传因子等。 3、(难点)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4、(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要点梳理】 要点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与豌豆有关的基础知识 (1)两性花和单性花 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这样的花称为两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这样的花成为单 性花,玉米、黄瓜的花都是单性花。 (2)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如豌豆。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 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异花传粉。 (3)闭花受粉 豌豆花的雄蕊和雌蕊都被花瓣紧紧地包裹着,在花瓣展开之前,雄蕊花药中的花粉就传到了雌蕊柱头上, 这种受粉方式称为闭花受粉。 (4)雄蕊和雌蕊 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中有花粉。花药成熟后,花粉散发出来。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 分组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 (5)父本和母本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收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6)去雄 将作为母本的植株在杂交前先去掉为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 (7)人工异花传粉 将母本去雄后,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再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到已去雄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364174 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 (1)豌豆是闭花受粉、自花传粉的两性花。 自然情况下豌豆是纯种。 (2)豌豆花大,便于去雄和实施人工异花授粉(杂交) (3)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统计) (4)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相对性状)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课题背景】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的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试题形式较多。如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考查的知识多为对概念的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几率的计算及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等。运用揭示定律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用分离定律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二、【知识准备】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DD DD 全显 (2)dd ×dd dd 全隐 (3)DD ×dd Dd 全显 (4)Dd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显性个体A 中纯合子AA占。 2、逆推法:已知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 (1)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存在,则双亲基因型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 (2)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显︰隐=3︰1→亲代一定是。即Bb×Bb→3B ︰1bb。 ②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类型。即Bb×bb→1Bb︰1bb。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汇总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导学案互动探究1) 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________传粉植物,而且是________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状。 (3)。 2.(1)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雄的部位和时间? (3)两次套袋的目的? 3.玉米也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分析它与豌豆的异同。 典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知识点二、假说—演绎法再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现象孟德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 推理分析 (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作出假设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5)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D、d)(认真写完) 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其中高茎占,矮茎由此可见,F 2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其中纯合子占。F 2 占,杂合子占。高茎中纯合子占,杂合子 占。 演绎推理请写出孟德尔进行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想一想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 实验验证与测交亲本有何关系? 分析结果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 得出结论

高考生物复习十一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专题十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授粉前的处理分别是()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 价值;④豌豆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的且容易区分的性状;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2.[2018吉林长春质监(一)]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 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认为生物发生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3.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B.用闭花受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D.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4.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通常情况下,表现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C.豌豆和玉米中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3∶1 D.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5.[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下列有关等位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两者的碱基对序列有差异

经典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练习题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1.(2016·深圳调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 答案 C 2.某养兔场有黑色兔和白色兔,假如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兔是杂种(Bb)还是纯种(BB),最合理的方法是() A.让该公兔充分生长,以观察其肤色是否会发生改变 B.让该黑色公兔与黑色母兔(BB或Bb)交配 C.让该黑色公兔与多只白色母兔(bb)交配 D.从该黑色公兔的表现型即可分辨 解析鉴定显性表现型动物个体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让该黑色公兔与多只白色母兔(bb)交配,如果后代全为黑色兔,说明该黑色公兔的基因型为BB,如果后代中出现了白色兔,说明该黑色公兔的基因型为Bb。 答案 C 3.基因型为Aa的大豆植株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 A.雌A∶雄a=1∶1 .雌A∶雄a=3∶1 C.雄A∶雄a=3∶1 .雌A∶雌a=1∶1 解析基因型为Aa的大豆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Aa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各有A、a两种,并且两种雄(或雌)配子的数量相等。 答案 D 4.(2016·山东日照调研)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①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1∶1③圆粒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④开粉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三种表现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中后代无性状分离现象;②中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条件。 答案 D 5.(经典题)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A.TT B.Tt C.tt D.TT或Tt (短尾鼠)∶tt(正常尾鼠)=2∶1,解析由题干可知,Tt(短尾鼠)×Tt(短尾鼠)→T - 又因短尾鼠×tt(正常尾鼠)→正常尾鼠∶短尾鼠=1∶1,得出存活的短尾鼠一定是杂合子(Tt),所以排除其他致死因素,则致死的小鼠一定是纯合短尾鼠。 答案 A 6.(2017·西安模拟)豌豆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其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将纯种圆粒豌豆与纯种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F1全是圆粒;然后将F1自交,获得的F2中圆粒与皱粒之比约为3∶1(第一个实验)。再进行测交实验(第二个实验)。根据题意回答: (1)上述实验是由________及其________两个实验构成的。 (2)观察第一个实验,由此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第一个实验,由此提出的假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个实验得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此可见,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研究分离规律的方法是________;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独立性的____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析(1)题干中的实验包括杂交实验(两纯种亲本杂交及F1自交)和测交实验。

教师用书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1章孟德尔定律第1节分离定律Ⅱ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分离定律(Ⅱ) 1.分析分离假设的验证。(重难点) 2.会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3.能说出显性相对性的几种情况。 分离假设的验证 1.分离定律的实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2.验证方法: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 3.测交过程(用遗传图解分析) 4.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C 和c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 [合作探讨] 探讨1: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所作的假设,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简单地说,就是等位基因分离。

探讨2:测交实验的一方是F1,另一方必须是什么个体?孟德尔设计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测交的另一方必须是隐性纯合个体。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对杂交实验结果(性状分离)的解释是否正确。他提出的遗传因子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的假说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所以设计另外的实验,在实验前就根据自己的假说预测结果(演绎),再通过实验观察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测一致。 探讨3:测交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比例是1∶1,这与F1产生的不同配子比例有什么关系? 提示:测交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比例与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同,测交后代不同性状的比例等于F1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 1.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35930002】A.F1×隐性类型→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析】测交必须是利用隐性纯合子与被检验对象杂交,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后代以推知其遗传因子组成。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对象是F1,其遗传因子组成决定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正确与否。 【答案】D 2.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基因型种类比为1∶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

1.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2第一章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的两大定律和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2.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 高考中不但必考而且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2)考查内容 ①两大定律的有关计算,学会用分离定律去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 ②两大定律与减数分裂的联系。 ③两大定律与育种实践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 ④伴性遗传的特点及有关概率的计算。 ⑤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的实验思想。 (3)考查题型 ①选择题考查两大定律的简单计算、适用范围及一些基本概念。②计算题考查自由组合 定律的概率问题。③实验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及基因位置的确定。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线索,系统复习遗传的有关概念。 ②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线索,系统复习两大定律的实质及实践应用,尤其与减数分 裂的联系。 ③以色盲的遗传为主线,全面比较分析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和判断及概率计算。 (2)复习方法 ①借助假说—演绎法,理解两大定律的发现历程。 ②注重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总结运用。 ③遗传系谱和遗传图解的比较。 第15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考纲要求] 1.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

1.异花传粉的步骤:①→②→③→②。(①去雄,②套袋处理,③人工授粉) 2.常用符号及含义 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3.过程图解 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高茎 ↓? F2高茎矮茎 比例 3 ∶ 1 4.归纳总结:(1)F1全部为高茎;(2)F2发生了性状分离。 [判一判] 1.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2.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 3.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 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解惑]F1配子的种类有两种是指雌雄配子分别为两种(D和d),D和d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2.遗传图解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说课稿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 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六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的内容, 是第五 章《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节知识的延续,又是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生物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 求,我将本块重点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目标 (1)知道杂交的含义及杂交的基本方法。 (2)会写遗传学的各种基本符号。 (3)能够辨别相对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的实际例子。 (4)能够理解并表达等位基因的含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及测交的概念与意 义。 (5)理解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的解释,理解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 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 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 8 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①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 因, 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②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③测交实验及分析,④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教学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说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 交流活动,所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 1、知识掌握上,本课题知识和第五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关系密切, 但时间已过去两个月,且那部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许多学生对减数分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