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小说中的审美情趣比较

关于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小说中的审美情趣比较
关于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小说中的审美情趣比较

关于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小说中的审美情趣比较

:郁达夫;谷崎润郎;唯美;民族传统;比

谷崎润一郎是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美派作家,他以独的智慧和执着的追求就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文学创作上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享受。在永井荷风的提携下,谷登上文坛,并成为日唯美主义文学的两大代表之一,他创作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刻的影响。“谷崎不但在整个本文学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文坛后,而且在我国的现代作家中也生过较大影响,比如郁达夫表现“的苦闷’的官能主义作品就带有显的谷崎文学的痕迹。”郁达夫曾于1913年随长兄东游,一就是10年。对于生活在这特定时代的郁达夫来说必然受到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尤其受日本自然主义学的影响十分明显。日本的自然主文学主要取材于作家人的私生活,注重表现日常生活消极阴暗面,强调按生活本来的样子摹写,抛弃一切人工修饰赤裸裸地展露人的野性和恶面。“郁达夫对日本自然义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葛西藏等屡有论及,对他那种描写上事无巨细、坦露自我的风可谓‘深得要领,无论在他的小说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上,我们都能很容易地看出受其响的痕迹。”

郁达夫和谷崎润一的小说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既同,又各有各的特点他们不仅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界文学中也占有一之地。

一、“丑”中求美的文学观

丑恶、怪、畸形、病态等作西方唯美主义者的审美对,使丑恶的东西

经过术的表现成为美的事物谷崎润一郎和郁达也深受此种唯美理念的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两位家曾一度热衷于寻求感官刺、描写人生的丑恶。他们选择那怪异秘的题材,渲染人类病的情感,从与死亡和恐怖有关的题中寻找灵感。因此,谷崎润一、郁达夫的作品对恋物癖、性施虐性受虐所进行的淋尽致的描写,有其特殊的文化底和独特的审美心理他们早期的小说往往通过态描写,或者表现自己的压抑和社会的不满,或者表现己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他们说中的人物都是忧郁或者病态,并且充满浓烈的感官激的描写,反映出端的颓废情绪。同时,谷崎润一郎郁达夫都属于浪漫义作家,他们的创作又都受到了国作家王尔德的影响。面对人生无,去日苦多,他们以苦中作乐解脱,以刹那间的快点亮黑暗的人生之旅,聊以自慰因此在灵与肉的冲突间纵情色,沉醉于感官享乐。王尔德在《连格雷画像》中借亨利爵的口说“通过感官治疗灵魂创痛,通过灵魂解除感官的饥渴”郁达夫笔下的人物在灵与肉冲突中便走向了通感官治疗灵魂的创痛。而谷崎润一更是将这一点最大程度地予以挥,他以虐待、受虐、变态爱等异于常人、超出伦理范围方式表现出来。因为谷崎所的“美”,即是一种官能激、肉欲至上的概念。所谓“”,多为男女双方同沉溺于施虐(女方)与受虐。基于以上两点,谷崎氏作品往往从荒诞、怪异世界出发,追求美与丑的价值倒,从丑中求其美,赞美罪恶中肯定善良,无论是积极是消极性格,都使表现为对“臻美”境界常执着的追求和耽溺。

在郁达夫的作品中,表现的情爱主题往往为体现“性苦闷”,他描写情,但”性”在他早文本中却是以不光彩的一面出的。在《沉沦》中,学生

在寞难耐中,在被窝里罪、窥浴。偶尔看到对情人的野合,事后拼命忏悔”。郁达夫很少直接写“性”,而是写的渴求;不写性的欢快,而写性法得到满足的苦闷。他为“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自叙传”,“作家的性,无论如何总需在他的作品中保”。从这个角度也就好理解为什么达夫喜欢写烟花柳巷在那里士大夫的放形骸与唯美主义的感官享乐异质同。而谷崎作品中是“从肉体恐怖中产生的神秘幽,是从肉体的残忍中反动的体味痛切的快感”。他礼赞崇高的体,作者认为“正在精神方面有所谓的崇高的精神一,在肉体方面也有所谓高的肉体”,所以“为了使性在精神上获得优越性,首必须在肉体上做好准备”,调了崇高的精神与崇高的肉体的统。“尽管他的小说写的是湎于肉感的变态性欲,但他本人却外正常,抱着合乎常情的生欲望,没有世纪末文学那种理的苦恼。因此,郁达夫品的情调往往是感伤而忧郁的,谷崎的作品却是绚烂而豪华、多而华丽的。

郁夫留学日本期间,明治初年开局面的延续使西方几所有近现代文学思潮文学各流派作品共时地在,如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主义、自然主义等,造成了复杂的学氛围。这些西方文化在与日本文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桦派、唯美主义、以“真”理想的自然主义。这种复杂的情况可以给任何文学倾向提供滋养土壤。郁达夫则体现出对“”与“真”的偏爱,主“以唯真唯美的精神创作文学和介绍文学”。他认为:小说在艺术上的价值,以以真和美的两个条件来决。若一本小说写得真,得美,那这小说的目就达到了。至于社会的价,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的时候,尽可以不管。由于其美取向有悖于传统文学“文以载”

和为人生而艺术主张,使他的小说集沉沦-经出版,就因“惊人的取和大胆的描写”引广泛的争议,责备者诬蔑他是色情狂”“颓废派家”。郭沫若却有此誉:“他的清新的笔调,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风雨式的闪击,把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率直,使他们感作假的困难。”郁达夫本人评价作好坏的标准是:“情调氛围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与德规劝无关。基于对社会利的拒绝和道德风化抗议,郁达夫热衷于作家自身的内,对弱国子民的留学生身的性苦闷心理和变态性行为,进大胆的暴露和描写并从中发掘出病态的人格和变态的情绪美。

谷崎则孜孜不倦在世人面前展开了一幅与当时至与在此之前的整个日本文学所截不同的绚烂画卷。谷崎的创作涯大体可分为早期的耽美、恶魔义时期;期的古典主义回归时期;后期的以老年人的“性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品时期。然他各个时期作品的创作格和特征不尽相同,但的来说,一以贯之的臻美”却一直都是谷文学永远的主题。崎的早期作品(如《麒麟》、《魔》)特色一是通过女性受虐待而得快感;二是在残中展现女性的美,反映了他为一个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者,对“恶”的追求非常彻底的。于是他又有了“恶主义者”之称。吉田精一说:“崎润一郎的作风是以想和幻想作为生命,味着不涉及现实的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罗曼蒂克这意味着他通过不应有世界,恶魔般的艺术,发了使读者陶醉的魔力”而且“他的空想和幻想较缺乏变化,专

与肉和感觉紧密结合,却不飞翔观念上。’这一点在其作品文身中得到充的体现。文身师清士‘心中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快乐与夙”,在运用“特别特别疼朱刺和晕刺”的手时_他便格外高兴”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由施和摧残的变态行为带来的感官上快乐和“美”的愉悦当他用银针刺进人们的皮肤时,血模糊,红肿一片,而且往往伴随人们痛苦的呻吟声,“不过,呻声越高,他越有更大的奇。文身之后,即经了施虐与受虐的过程,清吉和少女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清吉由之前的高在上而沦为少女——“美”化身的奴隶。通过文身潜藏在美女内心深的某种思绪得以复苏美”现出它本来的面貌至高无上而且具有对的魔力因为追求“美”出。追求美,创造美(甚至是择手段的),最后以美的力量感染,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崎润一郎和郁达夫创作过程具有以上相似,但细读位作家具有唯美色彩的作品,也不发现:前者是经过革新蒸蒸日的民族,后者是伤累累的弱国子民。加上不同民族性格,两者又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谷崎润郎小说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与会国家有关的重大主题,基本都作家对自己本身发生的事情做任何掩饰的叙述,给读一种压抑和淡淡的哀愁;而郁夫抛弃了以谷崎润一郎为代表的日唯美主义文学中的架空玄想,终立足于现实,描写身边的和事。这是因为20世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不聊生国家内忧外患,纯粹的官能描已经不合时宜。

二、“”的追求中的民族传统趣味

艺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鉴受审美主体的审美定势响,造成这种审美定势的原因了性格因素以外,应当还受传统审美积淀的制约。谷崎

和郁达早期小说,最明显的是人都通过性冲动来表达他们自的追求和情感,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在这一期里两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差不多时发生了变化,都表现出某种向统价值取向靠拢的趋势。

谷崎的唯美义文学既接受西方现代情趣又维江户传统情调,其唯美的“美正是这二者相交织的产物。“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中,谷崎最终找传统与现代结合这条路,创造出己的文学的辉煌。”在《盲人物语和《芦》等作品中作者试图通过物语的形式、活用古文体中所凝炼出来的日本语美传统,所创造的作品,“一方表现了浪漫的倾向,另一方面显示了古典式的哀愁色彩,并加调适,企图统一地把这个两方面,创造出另一个新向古典倾斜的新天地。谷崎氏重引进西方文化改造以适应民传统,他巧妙而详地通过从平安朝的语文学、和歌、室町时的能乐、镰仓时代《平家物语》、江户时代的木偶净璃、歌舞伎,以及民族乐器弦等传统文学艺术到日生活的种种所淘冶出来审美情趣,与西方相关文学术及日常生活的种种比较强调了日本民族审美的独特性。他赞荫翳,因为其中蕴涵着一东方的神秘感,具有东方学幽玄的情绪。他礼赞高的肉体,因为“在日人的哲学中,肉体非邪恶。”日本人“是清教徒。他们认为肉体享受是当的,而且值得提倡谷崎作品完全继承了日人自古以来尊崇自然天性的维特征,表现在审美维中就是对人类天性感和欲望的赞美,对两性肉体快乐倾慕和渴求。日本文学独有的好色”审美文艺赋谷崎文学的不是露骨的情色描,而是以恋爱情趣作为重要题材,此探求世相和风俗,把握人生深层意义,并且与物哀风雅的美意识相连,因而具有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学意义。正荷兰学者伊

恩·布鲁玛在《日文化中的性角色说的:“日本文没有描写性结合的本身,是描写情事后面令人忧伤的感叹多半将感情倾泻在美的程式中。所以狂热的爱情及其的表现不受任何抽象道德念的制约,完全是为了美本身,为得体。恋爱变成一种术,倾注在忧郁的诗和日记中。其文学之典雅至今绝无仅有。谷崎的作品情调美哀怨,语言清雅端丽,体现日本情色文学的优雅。

郁达夫期的“五四”新文是在批判和反对封建传统文学观念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的。但实际上每个作家受的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会因为“旧立新”的主观愿望完全消解,反,由于受到意识层的压抑可能转变成潜在的意识积淀在理的最深层。中国传统学思想对郁达夫的影响就比较远,如儒家、道家、佛家都推崇的人合一的思想。现生活中饱经沧桑、承受着精神痛的郁达夫,比较欢亲近自然,在看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时不禁然神往,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到自然景物上去,入忘我的境界,忘掉尘世生活中烦恼;同时他还陶于其中,还把亲身体诉诸文字,在小说、文中大量描绘自然,用枝饱含深情的巨笔展示自然的风采和神韵。这种传统文审美心理对于他的审美追求乃艺术创作起的作用,象是隐藏在涧中的溪水,细微但长。他在《感伤的行旅》中写:“约莫到了残宵二三点的光景,槛外的不哪一个庙里来的钟声,尽当当当当的在那里慢。我起初梦醒,以为附近报火的声。”像这样情景交融的自然描在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代作家中很少有人能与他媲美。向往魏晋竹林诗人的羁风度,欣赏放浪形骸的大夫的声色犬马、淹滞风的品性,并且在情感处有落魄文人的卑己自

救虐己自娱情结。郁达夫身上的统文人名士派情结强,正是从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发,他从唯美主义注重感官享乐的术倾向中寻找到了契合点。的作品着意于抒情,古典小说中叙事的传统以抒情为主导的抒情体小,不仅迥异于传统事小说且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新。他的《迟桂花》篇幅虽小,小说的氛围和境界却很醇厚在作家笔下的西子湖畔的翁家,没有一丝现代都市的喧嚣,是那样的静、美,到处弥漫着晚的清香,翁家兄妹那样的纯朴、坦直。山川的秀色烘出人物的美好精神,而人物精神美更显出山川秀色迷人。小说着力刻了翁莲的美好心灵,并勾勒出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洋溢着一种然自得的乐观基调,它展示了家所企望的陶渊明式的理想界。《故都的秋》中:狭小破院、飘零的槐蕊蓝色的牵牛、勃勃的小……简单的事物,那种新又略带忧愁的感觉,淡的话语就勾勒出了一幅美感十的画面。这些细腻的笔触都无不绘着郁达夫心中最美的地方。

谷崎的说结构严谨,抒情写景错落致,对人物和细节刻划也十分讲究。如果说谷是一位地道的小说家,达夫则是一个诗化的作家,因为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现手法,任感情奔腾流泻,抒胸臆。传统文化对谷崎和郁达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塑造了家独特的人格和灵魂,让他表现出与同时代作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使他们在文学创作特别浪漫唯美主义文学上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

三、结束语

文学传统与会背景的不同,使得谷崎和郁夫的作品采用唯美表手法虽然相同,表现的思想性却不。战争中取胜的日本,内开始出现前所未

有的狂热举,西化步伐加速,资本主垄断化的加剧,国民的生活日趋难,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在市、农村都发生了暴动,会主义思想在全国迅速播。为此,政府还此为契机,加强了对知识界人士控制、迫害,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均无自由可言的情况下,深感现实会的悲哀和空虚,一种世纪末的颓思潮在知识分子之流传。这种颓废思潮反映到文学上是逃避现实,沉缅酒色、变态描写,追求幻的唯美文学。加之日本社会和坛对于在封闭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自暴露的私小说体裁十推崇,私小说超越各文学思潮和流派,成一种理想的文学形式。以于谷崎的作品,以极端的方,即通过“美”与“丑发现美的情愫,将人性中极其秘的一面展现出来,并升到美的境界。但从思想性而言,崎唯美主义作品中所表的“肉感”和“变态、虐待”及回避现实矛盾、脱离社会的不积社会态度,并未能挖掘出人们灵魂处的东西,其中的思想性的表,并不能充分引起读者的注或共鸣。而当时的中国坛,不存在类似日本的封闭立的文学环境和私小说再生产体系,加之国家亡、民族危机的严酷的社会实的要求,文学救国势必成为国文人的理想,这种环境对郁达夫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谷小说中看不到大声的呼喊,歇斯里的爆发,而郁达夫自叙传小看到的则是一个青年无助的痛彻肺的呐喊。《沉沦》“‘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有许多儿女在那里苦呢!”。在《郁达夫游记》里,还有许多篇章,都足以证明郁达夫是一个端爱国的、有血性的人。他对抗战关心与胜利的信念,他对奴颜膝的人的厌恨,他对朋友和年的热情,都赤裸而充沛地表现出来。总之,两位作在相同的时期,采相同

的表现手法,却创造不同风格、不同思想的作,用畅达之笔,为世留下了不少隽永作品,成为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诸种因素的交融,得郁达夫的作品颓唐忧郁,而谷则形成放荡张扬的学风格,为唯美主义文风添了多样的色彩。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大胆暴露自己地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暴露自己的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披露自己的小说家文/妮妮 郁达夫(1896-1945) ,名文,字达夫,幼名萌生,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郁达夫的祖上相传为宋朝太医院尹。宋都南迁时,随宫廷来到杭州,后定居富阳。父亲早逝,他性格内向忧郁,自幼好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随长兄东渡日本,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

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陈子善(著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说:“如果说在二次大战的漫天战火中,德国失去了本雅明(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奥地利失去了茨威格(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英国失去了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法国失去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家,代表作《小王子》),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损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浩劫,那么,中国失去了郁达夫,同样应做如是观。在中国八年抗战期间陨落的文化星辰中,郁达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 郁达夫的小说心理描写细微,抒情性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多是孤独、贫穷、性压抑甚至变态的书生文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组成。该书一面世,就引起文坛哗然,当时被很多人指责为淫秽书籍。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日本留学的青年男子,他们孤独寂寞、敏感脆弱、自卑自怜又愤世嫉俗,渴望

郁达夫_私小说和_他_叙事_李杭春

郁达夫: 私 小说和﹃他—叙事﹄ 李杭春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小说史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小说力量,甚至在那个东夷小岛始终被尊为“纯文学”的正宗,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佐藤春夫……这些为郁达夫所熟知和崇拜的名家就都是私小说作家。所谓私小说,即汉译的“自我小说”,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自传体小说,其基本精神是生活与作品的一致性,标榜艺术即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因而从作品看,私小说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作品往往直接以作家个人的自我生活为素材,直接书写作家一己的生命体验;而在作家本人,也有相当充分的献身艺术的准备和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勇气, 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脱除一切包装和伪饰把自己的人性之弱暴露在文学作品中,从而也是暴露在大众面前。 郁达夫无疑是赞同并且履行私小说的这些文艺论点的。他称自己的创作为“自叙传”小说。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郁达夫写道:“我觉得`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作家不仅要“尊重自己一己的体验”,“作家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而且,“作品里的Individuality (个体———引者注)是决不能丧失的”,“作家的个体,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保留着的”,郁达夫

这样几次三番地重申着自己的创作主张,重申着艺术真实与生活经验、作家个体的紧密联系,确定无疑地表明了他与日本私小说的精神联系。 可以设想,在私小说中,选择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并且会令创作者得心应手。而事实上,私小说(即“我”小说)这一称谓本身就已经直观地表明了叙述人“我”的必然在场,它应该符合的是“我—叙事”模式而不是其它。日本作家创作的私小说基本上也遵循这一模式。但是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这样的叙事方式却并不是全部。或者说,自叙传小说而以“我—叙事”的,仅仅只是郁达夫小说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甚至可以大致地对郁达夫小说作这样一种划分:凡主人公的性格较为激进、情感较为升华的作品,如《血泪》、《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茑萝行》等等,往往直接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式出现;而但凡有性情感伤忧郁苦闷颓废甚至较多病态的主人公的文本,却总是以“他—叙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虽然这些主人公也一样带有许多郁达夫个人生活的烙印,却不容置疑地被称作“文朴”、“于质夫”、“伊人”,或者干脆以“他”命之,而很少以“我”的身份和形象出场。这样的划分自然很不科学,但似乎极少有例外的,除了《迷羊》。乍一看,《迷羊》中的“我”似乎是一个例外,但小说的“后叙”却告诉我们这是某位病人的一篇忏悔录,这个“我”当然只是这位病人,而与真正的“我”———在A地的一个专门学校里教书的先生———无关。写作私小说而竭力回避“我”的出现,这在郁达夫小说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事实上,“我”也好,“他”也好,他们都是带有鲜明郁达夫个人色彩的人物。从体貌特征看,我们看到《银灰色的死》中的“他”:“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的深深陷入的眼窝看来,他定是一个清瘦的人”;《茫茫夜》于质夫:“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南迁》伊人:“清瘦的面貌,和纤长的身体”,几乎都是郁达夫形象的翻版;而性情的忧郁、孤独、卑怯、多情、近乎病态的敏感更是“他”们与作者一致的共性,甚至连精通英语德语这些细节都反映在“他”身上,以至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证实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大多是私小说所推崇的艺术与生活高度一致的结果,或者说,就是作者的生活和他的艺术紧抱在一块的结果。 而郁达夫在小说中之所以以“他”取代“我”,尤其在那些大胆直率表白“性的苦闷、生的苦闷”的小说中更是如此,恐怕更多的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郁达夫一直抱着“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凡的苦闷就对了”(《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的信念写作,但事实上,心思格外敏锐的郁达夫何尝没有意识到“故国的许多奇波骇浪”,“社会的许多暗箭明创”(《〈鸡肋集〉题辞》),和在“人少畜生多”的环境下饱尝的“碰壁,碰壁,再碰壁”的滋味,这一切便成了“现在的噤若寒蝉的畏缩的由来”(《忏余独白》),因而,由“他”取代“我”,未尝不是这种“噤若寒蝉”的“幽闭状态”下的一种突围方式,未尝不是对“那些维护风化的批评家”发放的“半脸微笑的嘲叽”(《〈鸡肋集〉题辞》):看哪,这些苦闷、颓唐都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或者说,都是人物的,与作者无关……就象《迷羊》的“后叙”告诉大家———那个“我”是“他”,不是我。 但从叙事学意义上,我们却不得不肯定“他—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自叙传小说所产生的独特的叙事效果。 我们以《沉沦》为例。虽然《沉沦》不能代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除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而外,创造社在小说、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除了中国古典诗文等传统教育里必修书之外,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作品;留学日本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也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近于病态的心理。他从研究经济学转到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诗,一九二一年参加发起创造社的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注:郁达夫:《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的主张;即如《采石矶》中所写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际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托的成分。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愤懑方面,郁达夫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郭沫若的强烈反抗,而是一种带点灰色、感伤的调子,——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颂诉和叹息。郁达夫作品的这种特色,正代表了创造社一部分成员的倾向。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在坦率暴露病态心理这一点上,郁达夫显然受了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义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响。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注: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

第10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郁达夫与《沉沦》

第10讲中国现代文学 ——郁达夫与《沉沦》一、“五四”之后小说成为文学主潮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和“自叙传抒情小说”等小说流派。 (一)问题小说 1.概念: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 2.时间: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盖斯凯尔夫人的《露丝》(1853)是较 早的问题小说。中国的问题小说是指出现在“五四”时期。 3.代表人物、作品: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以冰心的《两个家 庭》《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春雨之夜》、王统照的《沉思》《湖 畔儿语》等为代表作品的小说题材类型。 4.艺术手法:这类小说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 5.思想诉求: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种种黑暗 6.影响: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 1.概念: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2.代表人物、作品: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 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3.特色: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 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 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二、郁达夫及其艺术成就 其作品艺术特色——“自叙传”抒情性 (一)郁达夫小说注重抒情,不追求情节和周密精致的构思。 1.郁达夫的作品总是用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如《茑萝行》、 《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等,或者采用第三 人称写自己,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 石矶》等。 (二)善于用抒情的方式塑造真实感人的主人公形象。 往往以“我”的心理意识和变化呈现、情绪表达进行小说创作。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_透视志贺直哉_母亲的死与继母_

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3卷专辑Jo ur nal of Shaa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y(P 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33Sup.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 透视志贺直哉 母亲的死与继母 南!海 (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近代私小说作家,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的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名篇被视为近代日本小说的典范文本,受到极高的评价。他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 母亲的死与继母既描绘了自己生母逝去的详细经过,又写到了继母的到来,两者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用意深远,充分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私小说;日本小说;志贺直哉 中图分类号:I313 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2-0148-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南海(1966 ),男,辽宁大连市人,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 !!日本私小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正传人继承并发展了自我暴露的主张,作家将自我视为艺术存在与表现的基础,强调作家生活与作品内容的统一,因此,日本著名评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可以称为自叙小说,即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这一特质在小说 母亲的死与继母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篇小说是1912年志贺直哉29岁时创作的作品,他以自己13岁那年亲身经历过的生母阿银的去世及父亲与继母阿浩的再婚为素材生动地描述了两位母亲各自不同的命运。 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其作品 生母的信及 白线当中非常直率地表达了对生母阿银的怀念,讲述了许多有关生母昔日的往事。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青年时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期间却从未过多地讲述过生母。本文 母亲的死与继母及 母亲的死与布袜子的记忆同时创作于1912年1月,自那以后一直到前文所涉及的两篇作品之间的近40年当中,作为对实际存在的人物的正面描写到母亲,或将母亲作为中心人物的作品一篇也没有。他的长篇之作 暗夜行路序篇中曾经出现的母亲按照志贺直哉自己的解释,?虽说母亲仅仅出现在序篇,可根据我的实际经历这是祖母#。此外描述作者实际经历的如 在城崎、 和解、 山形等作品中虽也涉及到生母阿银,不过也就短短数行而已。志贺直哉的小说世界往往被人们嘲笑为结局不过是反映骨肉亲人之间的爱憎关系,他的作品中以祖父、祖母、父亲为首,反复描写到许多亲人,可惟独生母阿银的登场次数偏少这一点显得更为奇怪。但是,这并不表示志贺直哉不关心自己的生母阿银,与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前文涉及到的两篇作品中所表明的一样,青年时代及其以后的他对亡母所怀有的那份不同寻常的思念与惋惜不容置疑地存在着。从志贺直哉1910年1月24日的日记记述中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去给母亲上坟,途中泪流满面#,当时距生母的死已经过了15年,志贺直哉业已26岁,却仍旧对逝去的生母抱有强烈的思念。志贺直哉在他的作品 生母的信中曾经回忆到自己就读学习院时期,除了生母逝去的忌日以外也屡屡去上坟一事。因此可以看出他对生母的思念之情是非常浓厚的。尽管如此,他把生母排斥于作品之外,从不表露自己那份思念惋惜之情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他在这篇小说当中对两位母亲截然不同的描绘,试图分析揭示志贺直哉创作的立意所在。原作共分7个章节,本文节选的原文部分后标注的数字即指所选章节。 一、生母的逝去以及志贺直哉 的反应 !!阅读了 母亲的死与继母一文后首先感受到的 148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正文:一、留学日本。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 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二、回国。1922年,郁达夫回国,1923年在北京任教,1925年入武昌示范大学当文科教授,接触到城市里劳苦大众,看到了社会的乌烟瘴气,阴谋与残酷,倍感心情沉重,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此时的作品要沉重和凝练的多,视角也转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这一时期,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伐转向国内劳苦大众。《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较为典型的两篇,小说描绘出下层女工、车夫的悲惨生活及其坚韧的意志和淳朴的人格,表现出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遭遇的同情,流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是孤苦伶仃、处境凄苦的烟厂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另有《茑萝行》反映中国贫苦夫妻的凄惨遭遇。《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虽然在工厂里被资本家残酷压榨,但他不仅请我吃面包和香蕉,还劝我戒掉香烟;这一形象是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沉重控诉.相较于《沉沦》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文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关键词:郁达夫在日本多年受日本文尤其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大致兴起于明治末期,其作品主要取材于家个人的私生活注重表现日常活的消极、阴暗面反对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板地摹写抛弃一切人工的修饰,赤裸裸地展露人的野性和丑恶。郁达夫对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屡有论及,对他们那种描写上事无巨细、坦露自我的文风可谓深得要领无论在他的小说取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上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受其影响的痕迹。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生前命途多外身后毁誉不一,至今在文学史上似乎仍未能给他一个恰当的地位。但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最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和评介郁达夫作品的论文问世,使人耳目一新。郁达夫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论文都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有人将之归为作家的个人气质;有人说他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郁达夫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自我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浅见,以供研究时参考.达夫正在日本留学。关于《沉沦》的写作过程,郁达夫曾说: 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找女孩喝酒,谁也不愿意用功,谁也想不到将来会以小说吃饭.所以《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笔墨游戏,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记得《沉沦》那一篇东西写好之后,曾给几位当时...... 文学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日双方的学者都承认,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这一事实,即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郭沫若就指出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接受了日本的洗礼的。”①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中外文学猛烈撞击的情况下建立起它的大厦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曾留学国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也不例外。综观他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广而杂的,俄、德、英、法等国的文学都曾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人都曾是郁达夫喜爱的作家,备受其推崇。从1911年到1922年,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十余年的青春岁月。在日本的这段生活和体验,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时值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从时间上来说,日本大正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五四”前后;从思想方面来看,这也正是要求“两性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世纪末的各种文艺思潮此消彼长、竞相争妍之际。耳濡目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明显地受到日本大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而带有日本大正都市文化的品格。他的小说不是从中国农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学生课堂的周围生出来的。这一事实规定了他小说创作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实践是日本东京帝大出身者的文学,是日本大正时期都市文化的产物。日本大正时期,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风行。但是,日本自然主义不同于欧美的自然主义。在输入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与作家误解了自然主义一词的本来含义,发展成了貌似写实主义实质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学思潮。“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最典型的日本式的文学样式。“私”是日语中“我”的中文字,由此引出了“自我小说”的概念。简单的说,所谓“自我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郁达夫自小孤独,十八岁独身一人在日本求学,过着一种思乡受歧视的生活。郁达夫曾说:“因别离而生的那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因贫困而来的那一种优郁哀伤之感,更因孤独而起的那一种离合幻妙之思,竟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简析日本“私小说”的典范之作《棉被》(一)

简析日本“私小说”的典范之作《棉被》(一) 论文关键词:私小说;人性;自供状;灵与肉;社会道德 论文摘要: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日本“私小说”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20世纪初的日本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兴起,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军国主义政策与劳苦大众痛苦生活的矛盾十分尖锐激烈,有一些作家面对这一现实,感到苦闷仿徨,他们对社会现实不满意,但是无可奈何。他们不想为军国主义的政策歌功颂德,为了逃避现实,他们把笔触转向对个人内心境界的探求,实质是在个人的小天地里麻醉自己的意志,逃避现实斗争的烦恼。当时,葛西善藏、宇野浩二、志贺直哉等作家,都相继出现这种情况,他们争相描写夫妻吵架、儿女私情,把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琐事写进小说。一时“私小说”竟成了文坛主流,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这些作者在作品中,往往把自己的“隐私”毫无保留地暴露给读者。而1907年田山花袋的《棉被》,可以说是开了日本“私小说”的先河,小说的成功,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中的地位。 《棉被》的主人公竹中时雄是一个中年作家,已经有3个孩子。一方面,创作生涯几经周折,现实的混乱使他压抑,创作难以为继,他只好到一个编辑部当编辑糊口。另一方面,回到家中,面对走路像鸭子的妻子,没有了往日的温情和热情,生活了无生气。就在他苦闷寂寞之时,有一天来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横山芳子。芳子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文学创作,竹中时雄被少女的美丽所吸引,同时他也觉得那女子对他有意。他为此深深地躁动不安。 《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田山花袋把竹中时雄对芳子的暗恋心理活灵活现地记录下来。实质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这里的“人性”指的是男子对美女的爱。这种爱也可以说是人性的正常表现,或者说符合人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告诉我们,性的冲动是人类的最底层最原始的“自我”下意识表现。竹中时雄喜欢芳子,他工作的时候都想着芳子,见不到芳子,他会无端发闷,甚至发脾气,他深深地苦恼了。但另一方面,他是长者,为人师者,他是作家,为师的社会道德、职责与本份,又不时地阻止竹中时雄,不让他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怀。“那充满感情的无数封书信,说明两人的关系绝非寻常,正因为有妻室儿女,有社会舆论压力,又是师生关系,才没有陷人热恋的深渊”。可是,“在一起说话,心里扑通扑通直跳,目光碰到一起,就会喷发出火花,其深处确实隐藏着强烈的风暴。只要一有机会,那隐藏在深处的风暴马上就会得势,而妻室、社会舆论、道德、师生关系都会被一概置于脑后”。竹中时雄在想爱又不敢爱之中挣扎煎熬。作为一个血气刚烈,体格健全的男人,他很想得到芳子的爱情。因为妻子对他已经完全没有吸引力,没有了冲动。可是,作为老师,为人师表绝对不能对女弟子有任何非份之念。况且,自己还是个作家、编辑,接受过正统教育,懂得社会道德和责任,自己不能有越轨行为,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个丈夫,是个父亲,绝对不能抛妻弃子。最后,竹中时雄终于还是用传统的观念战胜了自己肉欲的要求。日本的“私小说”对中国的一些作家也是有着影响的,如郁达夫等人,就受过“私小说”的影响。同时,“私小说”也不能说只是作家自己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而毫无社会意义,这也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像《棉被》这部小说应该也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它肯定了竹中时雄的选择,让作家的理性判断战胜了感情的冲动,弘扬了人的社会道德、社会责任,减少了破裂家庭的产生,维护了人伦与家庭,道德战胜了肉欲。这无疑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认可这种价值观、人生观的。日本著名评论家岛村抱月指出:“这是一篇活生生、赤裸裸的,大胆的人性的忏悔录,从这点来说,明治时代自有小说以来,早在二叶亭、红叶、藤村诸家所见端倪的东西,到了这部作品里,已经最明白而且有意识地表露出来了。”田山花袋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郁达夫简介及作品分析

郁达夫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作品《沉沦》主要内容: 主人公出生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由于不满当时的中学教育一连退学几次最终同他兄长一起来到了日本,在日本留学,而他的兄长随后就回去了。 在日本,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到最后甚至连中国留学生也没有人搭理他,孤冷得几乎到将死的地步,幸而他住的旅馆里,还有一个主人的女儿可以牵引他的心。 而他无意见看到她洗澡更令他心神不灵,只能搬到一个更偏远的园子里。然而在园子里又无意听见一对男女偷情。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他一直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歧视,欺辱他。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精彩段落:1.前面一片汪洋的大海,横在午后的太阳光里,在那里微笑。超海而南有一条青山,隐隐的浮在透明的空气里,西边是一脉长堤,直驰到海湾的心里去。堤外有一处灯台,同巨人似的,立在那里。几艘空船和几只舢板,轻轻的在系着的地方浮荡。海中近岸的地方,有许多浮标,饱受了斜阳,红红的浮在那里。远处风来,带着几句单调的话声,既听不清楚是什么话,也不知道是从那里来的。 2.“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如今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地了,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步田地的。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那一颗摇摇不定的明星的底下,就是我的故国。也就是我的生地。我在那一颗星的底下,也曾送过十八个秋冬,我的乡土啊,我如今再也不能见你的面了。” 对《沉沦》的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