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崔廷宝,鞠宝兆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崔廷宝,鞠宝兆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崔廷宝,鞠宝兆

165

第16卷 第7期 2014?年?7?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7 Jul .,2014

情志,即七情五志的统称,是人体对客观事物

的不同反应,包括精神、意志、情绪、情感等相关活动。《黄帝内经》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依托,受心神的主宰,若情志不节可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百病丛生。因而,情志疗法在神志病、情志病以及心身疾病的调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黄帝内经》所载情志疗法的调治原理做以分析探讨。

1

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情志的阴阳五行属性、缓急特点以及五脏的分属关系,来调整不良情绪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1.1?五行相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依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理论,结合五行生克的规律,倡导情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利用情绪情感之间的相克规律,即一种情绪活动可以对另一种情绪活动进行影响、调节、抑制或矫正,使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不会过亢或过激。[1]如怒为肝志,五行属木,思为脾志,五行属土,木克土,怒胜思。《吕氏春秋》曾记载齐闵王因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名医文挚以激怒疗法治愈其病。在历代名医医案中大量记载了以悲胜怒、以喜胜悲、以思胜恐、以恐胜喜的成功案例。

1.2?阴阳互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灵枢·行针》亦云:“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不同情志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由于阴阳是相互制约的,因此以阴阳之互制关系来说明情志相胜的机制。七情的阴阳分属,喜、怒、惊为阳,悲、忧、恐为阴,思居中属土兼阴阳之性。喜、怒、惊情志活动能够推动人体气血流行,甚至亢逆激越,具有阳动的作用趋势;悲、忧、恐情志令人气血不畅,甚至凝结,具有阴静的特点。所以在情志活动中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等,均可构成阴阳对抗的情志制约疗法。比如对于思之气结,不仅可以用怒之气上气逆冲散,还可以用喜则气缓、惊则气乱,使其散乱、涣散,解除郁结。

1.3?气机调节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表现出升降出入相互对应的四种基本形式。《素问·举痛论》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不同情志对气的运动产生不同的作用,因而可通过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调治情志所伤为病。如思虑、忧愁容易使气机郁结、气血不畅,而怒则气上,能升发阳气,激活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具有忘思虑、去得失、解愁忧、消郁结、抑惊喜、振意志等作用,能够调治过于思虑所致的心身之病。同样,大怒时气逆冲上,血随气涌,可以引发“大厥”“薄厥”等严重后果,如果用情志疗法,使“悲则气消”,改变气逆的方向,分解搏击的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

崔廷宝,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摘 要: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疗法经文的考察,整理出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语言开导法、暗示诱导法、宁心安神法等常用情志调治方法,调治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形神兼养来实现。

关键词:黄帝内经;情志疗法;机理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7- 0165- 02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简介:崔廷宝(1973-),男,辽宁朝阳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术语词汇研究。通讯作者:鞠宝兆(1965-),男,辽宁建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多学科研究。

Emotional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Huangdi Neijing

CUI Tingbao,JU Baozha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motional therapy in Huangdi Neijing ,this paper sorted out feelings therapy,

changing method,language method,suggesting induction method,tranqulizing method and other common emotiona regulating methods,which are commonly used principles for regulating qi,balancing Yin and Yang and Zang-Fu organs and cultivating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emotional therapy;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7.06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6卷

怒气,有降逆安冲的效果。[2]

2 移精变气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即移易、转移;精指精神;变气是改变气的运行。移精变气法是指通过调适患者的精神状态,以改变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方法为“祝由”,系祝说发病的原由,用画符咏咒、祈祷神灵来祛邪除病。从适用范围来看,多应用于远古之人思想单纯、民风淳朴、因顺自然而无内忧外患的轻浅病证。“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从治疗机理分析,移精变气是通过转移患者精神,排遣情思,改移心志,便利气血来实现,需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各种行为和暗示,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从而改变其对痛苦的感受,使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与体征发生变化,达到治疗目的,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调治原理的基础是形神合一论。王冰[3]注释曰:“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移精变气,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

“祝由”是用符咒和语言祈祷以驱除疾病的方法。因其产生在远古时期,人们对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和疾病难以理解,加之自然崇拜和迷信思想。虽然祝由的禁法、咒法、符法、祝法存在着大量的迷信色彩,但对病人的精神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某些精神因素造成的轻浅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马莳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上古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病也。”挖掘整理《内经》移精变气和祝由的合理精髓并赋予科学方法,对临床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3 语言开导法

《灵枢·师传》中提出语言开导式心理治疗,“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从调理方法上看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之所在及其危害,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二是“语之以其善”,告知调畅情志,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三是“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患者如何进行调养,制定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具体措施。四是“开之以其所苦”,让患者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克服内心的苦闷、焦虑和紧张。

这种调理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情志心神主宰论,《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神是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调节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人的生命活力。语言疏导的关键是以语言为媒介,顺从患者的意愿,满足其心身需求,调整其认知状态,改善其不良情感,以达纠正心身异常之目的。正如《灵枢·师传》所云:“未有逆

而能治之也,夫唯顺而已矣。”

4 暗示诱导法

暗示诱导法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诱导病人不经理性考虑和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主动树立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暗示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手势、表情,及暗示性物体(包括药物)来进行。《素问·调经论》中云:“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意为医生针刺时应按摩其病处不移,拿针说将深刺,使病人精神专一,精气潜伏,邪气无所依附则外散。

暗示调治的原理和移精变气、祝由基本相似,都在于把握神对精气的驾驭能力,也就是精神情志对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影响。虽然神在形的基础上产生,但对形有主宰作用,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在神的支配和调节下协调有序的进行。《灵枢·天年》提出:“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经文不仅强调了神与血气、营卫、五脏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形神和谐是健康的关键。

5 宁心安神法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愁忧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内经》以此为据,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古天真论》)。非常强调“精神内守”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要以神为本,养神、守神。实现精神内守、宁心静志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恬淡虚无”。恬淡是要求思想闲静,没有杂念,清心寡欲;虚无是按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处理任何事情要不强为、不乱为、不妄为,顺其自然的有为。通过修德养性改善心身功能,使气血和顺,气机调畅,形神和谐。另外,可以采用导引吐纳之法,结合调整呼吸,进而达到调神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属于导引吐纳;《素问·遗篇·刺法论》记载了具体的作法:“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导引吐纳法着重于调神、调息、调身,从而调整、协调和改善心身机能状态,实现精神内守,防治心身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以脏腑气血精神密切相关的形神合一理论为核心,以形与神俱的形神观为哲学基础;以神志分属于五脏,总统于心为生理基础;以情志不调损伤气机、脏腑、精神为病理基础,提出了情志调治原理是通过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形神兼养来达到治疗各种心身疾病之目的。◆

参考文献

[ 1 ] 赵博,赵春妮.《黄帝内经》心理情绪疗法探析[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 ( 1 ):19.

[ 2 ] 谭从娥,王米渠,刘明,等.两种角度情志相胜的心疗原理[ J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 ( 19 ):2589.

[ 3 ]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2. [ 4 ] 乔明琦,张惠云.中医情志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1.

166

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 《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著作,当中论及的许多医学观点是中医学的菁华所在。相信你读完内经之后获益良多。接下来小编分享关于内经心得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黄帝内经》实修入门心得体会 参加了辛庄师范行益老师的《黄帝内经》实修入门课程,七天的学习生活,开启了我对生命认知的大门。 从辟谷入手,用七天的时间,在身体上断掉了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转而用站桩、打坐,满腹经纶读经、刻石呼吸法等等种种方式,为身体疏通和补气。腹腔清理,净化全身,启动了原来对它一无所知的生命的另一套系统,改变了我原以为的辟谷是通过饿肚子来挑战人体生理极限和提升意志力的一系列想法。全程辟谷下来,身体清净,头脑也变得清明。 在心理上,辟谷打破了对断食的恐惧和对食物的依赖,原来生命还可以有如此多样如此广阔的可能性,对自己从前的认知感到十分浅薄和幼稚!从我当然知道、到我可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可能不是真相再到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广袤无垠的开阔性,只需觉察到一点点,即可帮助我改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惑,我执一放,生活和谐,心灯一明,无明即破。 从精神上,辟谷带领我从更高一层的维度上了知,种种贪嗔痴,都是因为自己需要的不多,而想要的太多,抬头环顾自己的四周自省,

我竟然拥有这么多,我想要的一点点,上天以十倍百倍的回报赐予了我,苦难和幸福,都是生命带给我的功课和礼物,心中被感恩充满,喜悦涌动。 真心真诚的面对生命本身,认认真真做人,老老实实生活! 黄帝内经读后心得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800字《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

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2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每一个中医学子必读的中医典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 #这本书是讲中医养生的。将黄帝内经里的理论,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经络运行也有固定的规律,人们日常的活动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经络正常运行,身体才会健康。有时身体不舒服并不一定需要吃药或打针,而是通过调整日常活动和习惯,顺应了自然规律,就会让身体的自愈力治愈身体。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乐都适度,不过度耗费身体的元气,不舍命追求什么,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尽力即可。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给自己看”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别人对比中获得快乐。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还有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和中医养生的误区。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养生启蒙书。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嘴唇发紫是因为任脉有淤血不通畅;如果要喝茶最适合中国人的是全发酵茶,比如红茶黑茶;精神上如果总是有问题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调养身体;吃饭不能吃的过饱因为会耗损精气去消化食物;要想补肾,首先晚上要早睡, 11 点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点有黏性的东西像糯米糕

一类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药,不是补肾补肝的;搓耳朵要从下往上搓,可以补肾。 话说我打算试试里面的食疗方子,一个是姜枣茶, 12 颗枣拇指大的姜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二是吃点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点盐,吃着很香,就能补肾。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2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汇总 治则 定义: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 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因人制宜: 定义: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逆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反治法(从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采用与表面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与常规相反的方法。 调理阴阳(调整阴阳) 定义:利用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性能、情志的属性、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内治法 定义:通过给病人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各类治法的统称。 治病求本

定义: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同病异治 定义: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定义: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 定义: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寒因寒用 定义: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其母 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解表法 定义: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的治法。古称汉法。 急则治标 定义: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读书笔记60字大全

读书笔记60字大全 【篇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写在《读书笔记》前面的话 结论是:不读书无以知世界,死读书确要误家国。 读易富贤《大国空巢》所得 ——关于计划生育的反思与批判 一、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尔萨斯《人口论》,马论的要点是:1、世界人口是成指数级的增长; 2、粮食的增长是线性的; 结论:以线性增长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以指数级增长的人口,人口的 增长是导致人类灭亡的主要原因。 以此为理论基础,很多贫穷的国家面对着迅速鼓胀的人口压力,都 选择了计划生育,以印度为例:在七十年代它在美国和世界组织的 压力下,对贫民作了八百万人的绝育手术,其绝育盛况跟中国的计 划生育可等量齐观。 近观世界近二百年生育的增减曲线,就会发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情 况就发生了巨烈的变化,也就是不管这个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国家 的制度与性质如何,也不管这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更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实行绝育政策,它们的出生率都急剧下降啦, 例证一:孟加拉国的人口是全世界非常奇葩的密集,达到每平方英 里2000人,人口相当于俄罗斯,可国土面积不足美国的一个州大, 就是在一九五五年的统计中,每个孟加拉国的妇女平均生育是6.7人。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不到2.9人啦。例证二:印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每妇女平均生育6个人,而在本世纪的今天就 变成每妇女平均生育2.1人啦。 近二百年人口增减情况: 1804年:全世界人口达10亿; 1927年:人类经历了一百二十三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 1957年:又经历了二十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 由1957年起只用了十几年时间,世界人口就过到60亿; 这个时候人们惊呼世界人口将很快爆满,人类会在不久达到200个亿,可是当世界人口到了60亿后,生育的曲线就下降啦,当世界人 口从60亿达到70个亿时,却花了二十年时间,人们才认识到人类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药医药名书,其中有数百种古代一直沿用到今日的医术供后人学习,就是必须要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下面小雅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 �0�7�0�1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0.10.28整理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0分,每空1分)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分,每题1分)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软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 A、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筋痿 B、骨痿 C、脉痿 D、肉痿 E、痿躄 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 A、肠蕈 B、石瘕 C、石水 D、鼓胀 E、皮水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

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 今日阅读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对人之所以生病和短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对自己的病损和短寿忧心忡忡: 一、现代人眼界太宽了,见的太多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见识有那么多,因此你的烦心事肯定就多,肯定就会影响你的情志、心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看见啥好吃的就想吃、看见啥好喝的就想喝,看见啥好穿的就想穿,看见啥好玩的就想玩,看见啥挣钱就想挣,看见有啥好事儿就想占一份儿,看见哪美女都想多看一眼,看见谁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艳羡?自己的信仰自己怀疑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推倒了,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丢弃了,自己的守持自己放松了…… 二、现代人的腿太长了,社会关系太复杂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二。俗话说,常过河必有一湿脚,但你天天东西南北到处窜,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你遭遇伤害的几率会少下来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就会多复杂。社会关系复杂了,你的琐琐碎碎、丝丝嚷嚷、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自然就少不了,少不了的结果,就是你纠结难缠、劳心伤神、生气上火,最后急急如律令,仓皇把自己送给马克思。 三、现代人吃的太滥了,五脏六腑负担太重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三。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拿一些站的高看的远的人的话来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人不敢吃的?各种各样

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奶,各种各样的小吃、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还有我很无能为力的就是现代人都好吃各种各样的药,谁要是不懂几样药,不知道几个偏方、秘方好像就会被看不起。更吓人的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医生,这是很要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马上就有好多好多关心你的人给出各种各样的方子。 四、现代人住的太好了,高楼大厦不沾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接地气,不是叫你买一袋面送给群众,而是叫你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聊聊土地的那些事儿。拆迁难,群众刁?不是的,群众是真不想上楼,群众是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们真的懂吗?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那份邻里亲情,阻断了人们与大自然的沟通交流……高楼大厦有什么好?活动少了、见阳光少了、辐射多了、压抑抑郁多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大家守持自己的礼节操守,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所以这些人称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黄帝内经名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1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

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养生学,生命科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大奇书。 读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实际上《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这就可以引出《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

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上医医国,中医医心,下医医人。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药经典,其中的许多地方都谈到心理管理。值得思想,对今天的企业也有实际的参考作用。 “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脾气”、“人才顶用不好用,庸才好用不顶用”,这是人们经常说的口头禅。这两句话分解的看的话,最后都涉及在工资待遇基础上的心理管理。心理管理好,有脾气他也不发,顶用也能好用。 《黄帝内经》中说:“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这个人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医生,有些病,吃药不能治,打针不能治,一番谈话就OK了,病人立即从床上鲤鱼打挺蹦起来,该干啥干啥了。书中还举例说明,说《玫乘七发》中讲,楚国有个太子,病的差不多了,吃药没用,打针没有用,结果有个叫吴客的人一席话,太子听完立刻“霍然病已”。这其实就是心理管理的作用。 正面的案例带给企业的启示是: 第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员工心理,强化沟通。世界上根本没有不

内经习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 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 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 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 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 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 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 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 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 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 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 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 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 自古至今,养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早在古代很多医学古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并一直延用至今。下面是为大家的《黄帝内经》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

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华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华篇】 第一章伊甸园 这本书是梦和智慧的世界,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追求,同时也映射了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来不及珍惜与伤感。 首篇---伊甸园,直面你是谁!你从何处来!无从回答的拷问,让我也陷入思索!我思故我在?我存在吗?还是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多年以后归于湮灭,曾经渺小的我,又存于何处呢?前天有人说过缘起缘灭,终究空无,我异常不愉,终究想有点价值的存在过,好比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该留哪种声音?哪种印痕?回望30多年过去了,几乎都泡在西湖里,沉浸在西湖龙井的茶味里,早已是井底之蛙。2021年我该去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了,要像苏菲那样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一下我自己,去发掘吧一下我还有那些潜能,重新认识,重新出发! 第二章魔术师的礼帽 我没水平写《苏菲的世界》的感悟,要回到苏菲的的世界哪个单纯的年纪,想象着她对世界和宇宙那困惑般的眼神,着实是困难的。生活在马克思毛泽东的哲学体系里,正确与否的评断本身已经支离破碎了,何况对西方哲学更是一知半解。半百的人生,与芸芸众生的凡人一般,在梦想和现实来回穿梭,一旦接近现实,梦想如华丽的肥皂泡破灭得很快。思想变成了奢侈品,目前也所剩无几了吧! 今天拜读第二篇《魔术师的礼帽》,才知道我早就被桎梏在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探索宇宙真相的思维。记得看《星际穿越》时,我曾激动地感觉到与主人公一起走进子五维空间,看见他的小公主满负疑惑但十分坚定的等待着天外星空传输拯救宇宙的奥秘。那段电影情节如迈克杰逊唱的巜颤粟》,激动并震撼。在苏菲看来,宇宙就像是一只被魔术师从帽子里面拉出来的大白兔。大白兔不知到自己是什么,可是却不经意地感染了苏菲要沿着兔子毛皮中的每一根细毛往上爬,才能见到魔术师的真面目,大部分的普通人早就深入兔子的毛皮里层,躺在最舒适安逸的地方享受着面包牛奶,终其一生。到今天为止,如何选择?我与苏菲一样,同样需要哲学的思辨,好奇地往毛尖的方向爬上并亲睹魔术师的真容。有两个结局等着:顶峰的真容只在表相,浩瀚的宇宙还有更多问号去寻求,而那个令我梦随牵绕的魔术师会对苏菲和我展开怎样的面容?另外的结局更悲催,爬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附件7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带教单位龙岩市第二医院 指导老师孙家敏继承人吴燕芹 起止时间自2016年01月01日至2016年06月30日 著作名称、读书篇数: 黄帝内经 10篇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 从《黄帝内经》谈养生与美容! 韶光易逝,不经意间,那些青葱年少,那些多事之秋的中年,当你渐渐老去的时候,是否风韵犹存、容颜依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不只是才华,还有迷人的外表,即或到了耄耋之年,依旧风采不减当年。《黄帝内经》中蕴藏着诸多养生精髓,只是要如何运用呢?就让文中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中医告诉你答案吧! 我虽然已是花甲之年,目前还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完成每天门诊及病房大量的工作,诊治35~40位肝病病人。自觉思维还不糊涂,走路速度也不慢,视力虽差,提笔写字还算流利,皮肤虽有皱纹但不算多,肤色白净而不晦暗,也还没有老年斑。以60多岁的年龄来说,可以算是养生有方、保养得当的人了。因此很多人都十分关注他养生长寿、保养肌肤的方法,希望能够借鉴。其实,他的养生保健观念和做法都是遵循中医的理论,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强调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那么,我就结合《黄帝内经》的论述,谈谈我的养生与美容。 一、保持平和心态,热爱生活 我的养生体会是养生先养心。中医特别强调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健美

的影响,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历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所谓平和心态,就是要像《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养心的最高境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所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论述说明,中医认为道德、精神的修养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心态平和,道德高尚,精神内守,不追逐名利,不好高骛远,在社会交往中不慕高贵,不鄙卑微,真心诚挚,才能使心安、气顺,脏腑、气血协调平衡,从而身体健康,“年皆百岁”,使形体保持活力,“动作不衰”。 中医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追求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修身养性的养生观和方法,这是符合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适,审美评价也不仅仅是形体、容貌的外在美,而更重视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更重视人的智慧、品德等内在气质美。没有内在精神上的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外在的美。古人说:“只有俗人只看外形,不察精神”,反对“求之以貌,责之以妍”。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保持心神的安定,思维的敏捷,才能融于社会,淡泊名利,平静怡和,处事圆满,从而具有气质之美,并具有人格魅力。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难做到一帆风顺。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坎坷、曲折、委屈,甚至是生离死别……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能够平静地去面对。因为许多境遇不是我可以选择的,而且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泪水、痛苦都终将成为过去,所以要正视现实,平静地去面对。现在我生活在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老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