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理论创新有时也称知识创新。它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我们党80年的奋斗史,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说明,理论创新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进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

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且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形态,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

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通过新的实践,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这一伟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意境辽阔高远,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胜利前进的指南,对我们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理论创新是“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标志

注重理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回顾党的80年奋斗历程,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针对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就无法应对时代的新挑战,也就不可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正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发表了鼓舞人心的“七一”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回答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那么,《讲话》中新的理论观点究竟在哪里呢?新就新在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洞察并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回答了新世纪建党治国强军中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就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升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新就新在以开拓创新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整体结构,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党的先进性的内在本质和衡量标准,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等敏感性问题,理直气壮地作出了新的阐释和概括;新就新在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为我们党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从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说出了具有科学根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表明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理论上更加成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是贯穿整个讲话的主线和灵魂。“三个代表”作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我们党80年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地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高度,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提供了根本指导,也为我们观察形势,判断是非,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理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里,江泽民同志从民族、国家兴旺发达和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高度论述了创新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随着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共产党人只能站在世界高度,时代潮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党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生存。这不仅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失败中明显看出来,而且从资本主义国家兴衰成败中也能看出来。比如法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到二战结束,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大力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二战期间不失时机地举起扞卫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旗帜,赢得了人民群众支持。二战结束,法共如日中天,可谓是“兵强马壮”,1946年达到发展的顶峰,而同期法国的社会党由于主要热衷于议会斗争,当时影响并不大,然而5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两党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法共一路下滑,到1988年党员人数比1946年下降了近70% ,传统阵营大部分丢失。而社会党虽然也遭受过挫折,但很快走上了复兴之路。法共为什么由盛而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理论实践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只能是基础越来越薄、威信越来越低、路子越来越窄。事实证明,一个党要长盛不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我们党80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怎样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时代课题,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而且较好摆脱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不断巩固了执政地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李立三、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照搬照抄,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井冈山时期,王明号称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满口马列主义词句,把毛泽东称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在党内

居高临下,不可一世,坚持把俄国革命的道路和革命战争的模式生硬地搬到中国,其结果却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苏区丧失,党和红军的力量受到严重打击,迫使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上,我们党彻底清算了王明的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建国初期,我们党并没有照搬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那一套做法,而是从我国的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在后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又犯了僵化的错误,不顾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客观实际,提出了“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指导思想,导致“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脱离国情,对国内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的错误判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面对“文革”的灾难性后果、极左思潮的泛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全面分析国际形势,正确判断国情,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适时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基本政策,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纵观党80年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什么时候党的指导思想僵化、脱离实际,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什么时候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取得成功,党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抚今思昔,兴衰成败,的确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供吸取。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追求什么样的理论创新呢?江泽民同志在《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一文中针对我国理论创新的实际情况,指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在论述理论创新有何功能、应当发挥什么作用时,江泽民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得出一个科学的论断:“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他认为,我们所取得的一切创新,都是理论创新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一切创新的成果都是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最伟大成果。他指出:“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化代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成果。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现在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共识,开辟新境界。”我们正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的建设也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缺乏积极主动大胆的创新精神,没有一套积极有效的创新办法,就根本无法取得这两项伟大事业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紧紧抓住新时代所提供的新机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摸索、开拓和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概括,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得到了科学的回答和解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发展的科学理论,深刻地蕴涵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本质,蕴涵着理论创新的本质。“三个代表”所概括的“发展要求”、“前进方向”、“根本利益”,也必定会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充实,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我们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回答时代提出的挑战,认真解决发展过程中工作上遇到的矛盾和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使之更好地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前进。

四、理论创新是指导我们创造性地推进部队建设的科学思维方式

江泽民同志8月31日在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如何从政治上认识和理解“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用党

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全党全军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殷切期望军队高度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广大官兵思想是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已经摆在各级党委工作的首要位置。我们要掌握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解读新的理论需要有新的视角,实践新的理论更需要新的思路。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变化、新挑战及其对我们党和军队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才能在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关头,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的立场,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党的最新理论,积极探索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如何运用理论创新成果进行创新呢?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思想解放,观念新颖,思路开阔,从而掌握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对于武警部队干部来说,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落实“两个武装”的要求,大兴学习之风。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主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打牢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头脑,在掌握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上下功夫,在应用高科技知识指导部队建设上下功夫,打牢创新的科技基础。

2、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理论的意义全在于指导实践,我们的思想、意见、方案、决策等,都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离开实践,人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来源于实践的创新,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在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时又强调:

“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见创新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新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条条、框框和本本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深刻认识客观对象,揭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为科学决策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使创新真正产生强大的原动力,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新的实际。当前,结合武警部队实际,就是要切实用“七一”讲话精神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地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部队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牢固确立“三个代表”在部队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部队建设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把官兵培养成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并以此为根本要求,高度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确保党对武警部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政令军令畅通,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努力提高现代条件下的执勤处突能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3、创新源于实践,又必须为实践服务。现在各级都十分注重创新,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但在实践中也要防止走入误区。如搞花样翻新,今天一个战略工程,明天一个发展思路,左一个点子,右一个思路,明明有政策规定的东西,还要变子法子另搞一套;或热衷于文字游戏,提新口号,编顺口溜,甚至拿别人的创新成果“移花接木”等等。这种名不符实的创新是应该坚决防止和摒弃的。创新的内涵很广,从领导角度讲,我认为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创造性的抓好各项工作。这里有理解上的创新,有思路上的创新,也有方法上的创新,但归根结底,必须着眼于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检验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准。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总之,创新一定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解决的问题越多,创新的成绩就越大,绝不能把创新仅仅停留在写文章、搞试点、开研讨会上,更不能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所以,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各级都应当明确。

十七大报告:重大的战略思想 创新的科学理论

十七大报告:重大的战略思想创新的科学理论 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变革、理论创新为先导。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进一步强调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部署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新要求,是党的十七大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一切科学的理论,无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总能反映时代的问题,回应人民的呼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十七大报告全面回答了当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性问题。报告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指出了经济、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指出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充分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针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 回首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历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对于这些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努力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会极大地推动社会实践、引领时代变革。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推动发展的新飞跃,开拓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就一定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光辉业绩。 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1月05日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丰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 “社会主义”,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王国。但是,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才由空想变为科学。然而,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存在着两种模式之争,一种认为是理想化的凝固不变的模式,一种是通过变革不断完善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形成了两种观点、两种实践,又获得两种不同的结果。 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一种把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凝固化的观点。当时的恩格斯虽然尚无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却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法,尖锐地指出:在这些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同以往的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在发展和变革方面它同样浴着一切社会的共同规律在变革和完善。这个论点应视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思想的萌芽。 在社会主义付诸实践60多年之后,即苏联崩溃的前6年,邓小平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实际上,这正是两种思维、两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差异,在苏联的历史上有着特别明显的两种结果。 苏维政权建立初期,列宁批评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思想,以辩证观点指出:“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4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经过许多过渡阶段,而新经济改革就是一次实质性的社会主义改革。然而,后来斯大林违反了辩证法,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把当时计划经济当作最完善的模式,当然也无需改革。再往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僵化的模式造成 1 作者徐兴恩,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91、693页,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60卷,第282页。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1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在11月21日,学校组织了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两项专题讲座,在全天的学习中,我对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更为感到兴趣,我对这专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项专题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

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4篇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4篇 篇一: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08110115 李成奇 时光飞逝,转眼间创新实践已经有一年了。回顾这段创新实践的日子,真的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啦。在这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了,从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自我学习和老师的帮助,加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精神;第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 创新实践项目,体现在两个词上面。一个就是“创新”,另一个就是“实践”。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大学

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我们的课题是关于光伏切割废液,我是一名学习精细化工的学生,当然面对最多的就是研究,实验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说到实验,那就是一种实践,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都是一些基础课的学习。刚开始进行项目的时候,因为实践能力的欠缺,起初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也觉得挺辛苦,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于是我决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后来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通过虚心请教,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解决了很多专业上和技术难题。 “理论来源于时间,理论最终用于实践”,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平时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学习了解制作设计塔板、精馏分离提纯等有关方法。在这次实践中都得以解答,并进一步让我深刻地理解、体会和证明了理论知识,让自己有了深刻地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为一个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就是首要任务。学习学不好,事情也很难做好。大学生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重庆大学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项目名称: 大型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该项目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大型电力变压器智能化的体系架构,实现了智能传感器自适应接入、网络通讯与分布式计算,解决了变压器信息感知、信号处理、故障诊断等硬件的一体化技术难题。提出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状态信息的多种智能感知方法,包括发明了局部放电超高频智能传感器、F46中空毛细纤维管及MQ 型气体智能传感器、绕组暂态电压与套管绝缘参数集成智能传感器等。提出了基于混沌振子滤波和最优小波去噪的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自适应去噪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统计模型、状态模型和寿命模型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基于热点温度估计、油纸水分平衡和油纸加速老化因子的电力变压器负荷调度辅助决策方法,实现了变压器冷却系统及在线滤油系统的智能化运行控制。项目成果整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广东、云南、重庆、河南、甘肃、安徽、山西等20 多个省市的200 多个变电站(升压站)使用约1300 多套。近三年,部分成果应用单位新增产值约10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新增税收6000余万元,同时,由于减少停电试验每年可创造间接经济效益约30多亿元。 经形式审查,该项目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特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电气工程学科。 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关键设备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变压器是变电站设备智能化最复杂和最具挑战的课题,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状态参量智能感知、运行状态智能评估、运行维护智能决策等方面。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对保障电力变压器良好的运行状态,支撑变压器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本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采用“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相结合的方法,为解决目前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及产品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传统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状态监测传感系统智能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变压器智能监测一体化设计的需要;(2)变压器状态信息多源、评估模型繁多,缺乏兼顾多源信息的统一建模方法;(3)状态评估与运行控制相互孤立,评估结果难以支撑变压器智能运行控制。 本项目成果比传统的变压器状态监测与综合评估系统具有更高的监测灵敏度和诊断准确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硬件兼容和灵活的扩展能力以及规范性,具有对变压器智能化运行辅助决策的能力。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变压器智能化架构、智能感知方法、智能评估方法和运行智能辅助决策等四个方面: 1、提出了电力变压器智能化系统架构。研制出一体化智能监测装置及其软件支持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解决了电力变压器的信息感知、信号处理、数据传输、故障诊断等软硬件的一体化设计技术难题。 2、提出了变压器多状态信息智能感知方法。发明了金属掺杂纳米气体智能传感器、局部放电超高频智能传感器、绕组暂态电压与套管绝缘参数集成智能传感器,构成了多参数一体化智能传感系统,提高了变压器状态监测传感器的智能化和一体化水平。 3、提出了应用于变压器状态智能评估的关键技术。基于电力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油纸水分平衡建立了绝缘加速老化因子评估模型;基于多参量信息关联,建立了变压器剩余寿命多参量评估模型、变压器健康指数综合评估模型。解决了基于多源信息的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的难题,为变压器的运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4、提出了变压器运行智能辅助决策方法。基于油纸绝缘加速老化因子评估模型,制定了变压器冷却系统、滤油系统的在线控制策略;进一步结合剩余寿命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 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 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

创新与实践

创新与实践 在当今社会,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才能发展,实践才出真知。创新与实践,这一对双胞胎兄弟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兴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世界的前沿迈进。其中,尤其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尤为重要。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 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创新对于人们来说,其价值恰恰在于“价值”的增长,学习可以使很多人“成绩”优秀,创新却是个体间差别的最佳裁判。 创新的意义在于满足客观存在的需求,并能够有效解决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和即将碰到的问题。创新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引领变革的思想和理论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由此可以说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的模式其实很多,但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的时机、实用价值和创新的程度等都非常重要。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改变过去的不尽合理,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永远获得领先的机会。

创新,从认识论上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论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科学总结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践创新指实践领域的新的突破、变革和飞跃,如制度和体制创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皆属于此。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马克思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与创新并运用与实践。

创新方法与实践

前言 一、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4. 创新问题标准解法 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5.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主要针对问题情境复杂,矛盾及其相关部件不明确的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转化,直至问题的解决。 6. 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而构建的知识库 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领域的数百万项发明专利的分析结果而构建的知识库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方案来源。 二、TRIZ基本哲理: 1、所有的工程系统服从相同的发展规则。这一规则可以用来研究创造发明问题的有效解,也可用来评价与预测如何求解一个工程系统的解决方案。 2、像社会系统一样,工程系统可以通过解决冲突而得到发展。 3、任何一个发明或创新的问题都可以表示为需求和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原型系统之间的冲突。所以,“求解发明问题”与“寻找发明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意味着在利用折衷与调和不能被采纳时对冲突的求解。 4、为探索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必要利用专业工程师尚不知道或不熟悉的物理或其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技术功能和可能实现该功能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效应对应的分类知识库可以成为探索冲突问题解的指针。 5、存在评价每项发明创造的可靠判据。这些判据是: (1)该项发明创造是否是建立在大量专利信息基础上的?基于偶然发现的少数事例的发明项目不是严肃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一项重大或重要的发明项目通常是建立在不少于1万到2万项专利研究的基础上。 (2)发明人或研究者是否考虑过发明问题的级别?大量低水平的发明不如一项或少量高水平的发明。因为,低水平的发明只能在简单的情况下运用。 (3)该项发明是否是从大量高水平的试验中提炼出来的结论或建议? 6、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的寿命与机器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因而,“试错”法很难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系统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主办单位: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 ISSN:2096-5206 CN:23-1604/G4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管、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期刊(半月刊),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会会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604/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5206 。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全文收录。 一、办刊宗旨 以新视角、新高度发布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成果,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培训提供交流平台,为提高大众创业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和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提供知识服务,构建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知识服务平台。 二、主要栏目 特别关注、创新引领者、理论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创业实践等。 三、收稿方向 特别关注:国家战略实施、创新创业及双创教育的最新动态、前沿理论和实践成就创新引领者:创新创业明星企业及成长企业聚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特写、典型事例报道。投稿中若有疑问可咨询赵编辑18 991,833,174,来稿请注明所投刊物名和见刊时间。有关发表事宜请及时通过以上方式与赵编辑进行沟通与交流。理论研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创新创业名家的学术论文或演讲报告等。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训体制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论文、教学考核评价。 模式探索: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培训模式、实践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方针政策落实、创新方法应用及推广,创新创业实训、创业指导、竞赛活动、创客与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创投基金、产教融合等。 四、收录情况 中国知网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恒久希望,是一个企业走向辉 煌的动力资源,也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核心载体。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地( )。C:创新 2.因为有了创新,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把石斧的诞生表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创新能力 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 )。A: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 4.创造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 新的首创性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 C:首创性特征 5.创新注重应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 )。 B: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6.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新强力地推动着( )。 A:科技进步 7.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的文艺家,就不会有自己的地位。所以,从社会进步上分析,创新促进着( )和人类文明。C:文化繁荣 8.在工业经济时代,提高引进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是头等大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却强 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 高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 B:灵魂 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 )。A:创新 10.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 )。 C:自主创新能力 11.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识的远见、合理的知 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意识。因为,( )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新 时代人才的价值所在。 A:创新与创造能力 12.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依托( ),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工作成绩,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A:创新与创新思维能力 1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从而就需要( )专业技术人才。A:创新型 14.创新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并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的( )的过程。创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C:思维与实践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辨证关系 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理论创新的来源:产生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 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语)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 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P329。 ②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C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l “。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 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 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 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首先,实践创新的客观进行不断提出一些以前 没有提出过的,因而理论也没有得到反映和研究的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就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 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 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发现事物 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及其实现形式。”即实践创新促成理论创新必要性的生成和 为理论创新提出了任务。其次,实践创新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 理论创新的新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条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可 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还为理论创新的进一步进行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恩 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 展起来”①,“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又促使头 脑革命化,②。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 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 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 平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实践创新越发展就越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实践创新 和理论创新就是在互动的作用机制中共同前进的。人类的早期就有了创新意 识,然而古代人类的创新水平很低,速度缓慢,创新的规模和空间狭小,所以 创新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创新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进入农业社 会,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过程简单,节奏缓慢,其从事的政治、经济、文 化活动仅凭经验就能进行,所以理论创新的作用还不太明显。理论创新尽管在 农业社会已产生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实践的局限,其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应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IMI,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IMI.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72,P56一。 的哲学探析二、创新的存在机制 有的水平和地位。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只有到了近代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 别是现代化大生产,一方面实践创新要求理论创新与其相适应,总结、提升创 新的结果,使其更趋合理性和普遍化;另一方面,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作用的 发挥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之一就是通

论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

摘要:邓小平坚持发展观点,主张在思想理论上、社会体制上、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反对思想僵化,强调必须解放思想; 主张对马列主义既坚持又发展:反对因循传统观念和照抄照搬外国模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勇于指导和促进我国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重视研究新情况和采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创新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是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只有通过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新的局面。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才是如今的发展之道 Deng small flat to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view, the main zhang on the thought and theory, social system, the labor party and not broken and the new method. He wanted to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thought mainly reflects in: against the rigid, stressed that must liberate thought thought。Master zhang marxism-leninism to insist and development: the Lord against the fetter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read and copy copy foreign model, put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ong to guide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system reform and the system and the new;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research new and used a new way to solve new problems。Innovation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namely the concept innovation, theor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only by these aspects supplement each other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Concept innovation, theor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o the unity of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is now way of development 1、观念创新是最大意义的创新是创新的先驱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但首要的是要树立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