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 喝牛奶问题——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第8课时  喝牛奶问题——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第8课时  喝牛奶问题——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第8课时 喝牛奶问题——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学习内容 书第99页例3内容及10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8-10题

编写人

学习目标 1、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

2、体会转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重 难 点 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12 杯的12

是多少杯?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导学流程 自主空间

【独立自主学习】

1、口算

34 +14 79 -49 37 +57 715 -415

1112 -512 617 +817 1721 -1321 914 +514

21+31 91+101 41+71 51+8

1 21-31 91-101 41-71 51-8

1 2、折一折:取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1

2 和4

1 1

2 +41=42+4

1= 3、说一说:“喝了一杯奶的34 ”表示( )

【合作互助学习】

1、自学课本第99页例3: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2、阅读与理解 :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写在下面。

喝了 _____ 次纯牛奶。思考:第二次喝的有牛奶也有水,第二次喝了多少

牛奶呢? 12 杯的12

是多少杯?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解答

因为:第一次喝完后剩( )杯纯牛奶,喝了( ) 杯;加满水,纯牛奶还是只有原来的( )杯。又喝了加满水后的( ) ,也就是把(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 1 份了。把 ( )

平均分成 2 份,可以把( ) 化成( ),其中 1 份就是 _____ 。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 _____ 杯,水是_____ 杯。所以列式计算一共喝的纯牛奶是:__________ 杯 , 水是:__________杯。

回顾与反思

可以怎样检验?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利用了什么知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引导学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第8 题。

已知:21211=-;613121=-;1214131=-;20

15141=-。你能很快计算出20

11216121+++的和吗?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2、分一分:把 6 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 8 个孩子,可以怎么分?每个孩子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教材第102 页第9 题)

提示:可以先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人得4÷8= (个),再将剩下的2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人得2÷8=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 )+ ( ) = (个)。

把6 个同样大小的苹果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每个孩子分得其中的1份,即每个孩子分得这些苹果的( )。

3、完成教材第101 页第10 题。(注意:在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可以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

【评价提升学习】

1、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

1112 - 1318 = ( )36 - ( )36 = ( )( ) 35 +56 =( )30 + ( )( ) =( )( )

2、找错误。

⑴ 14 +25 = 1+24+5 = 39 = 13 ⑵ 59 +13 = 1527 +927 = 2427 = 89

⑶ 710 -415 = 2130 -830 = 2930 ⑷ 34 -59 = 2136 - 2036 = 136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型解题技巧 知识要点: 1. 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 4和Na 2SO 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 和KNO 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 2和NaCl 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 2CO 3溶液,得到BaCO 3和NaCl 溶液。 BaCl 2+ Na 2CO 3=BaCO 3↓+2NaCl 。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 2溶液,CO 2逸出。BaCO 3+2HCl =BaCl 2+H 2O+CO 2↑。最后分别将NaCl 溶液和BaCl 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 固体和BaCl 2固体。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3.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 或KNO 3。我们只要把NaCl 溶液中的Cl -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 溶液,另一瓶则是KNO 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H +和- OH :紫色石蕊试液或pH 试纸。 OH -: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 -:AgNO 3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SO 42-:BaCl 2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23CO :稀HCl 和石灰水——有CO 2 ↑。 -34PO :AgNO 3溶液——有黄色沉淀。

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简单易懂)

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主要用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有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省去中间过程,快速而准确。 例一、 今有13g 锌,把它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放出的氢气可以跟多少克纯度 为80℅的氯酸钾完全分解放出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 此题如果用常规方法需要几步计算:①根据13g 锌求生成氢气的质量, ②根据氢气的质量求氧气的质量③根据氧气的质量求KClO 3的质量,这 种解法步骤多计算量大,费时费力,但如果用下述方法则极为简便。 解:设需纯度为80℅的KClO 3的质量为X 2KClO 3 2↑ 2H 2+O 2=====2H 2O Zn+H 2SO 4=ZnSO 4+H 2↑ 依上述方程式可得:2KCLO 3~3O 2~6H 2~6Zn 可知:KCLO 3 ~ 3Zn 122.5 3*65 80%x 13g 解得:x=10.2g 再来一题;用含杂质10%的锌195g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杂质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H 2最多能还原多少克氧化铁? 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纵述两个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系数关系,你能推知:锌、氢气、氧化铁、铁之间的系数关系吗? 即3Zn ~3H 2~Fe 2O 3~2Fe 。 事实上3Zn ~Fe 2O 3就是本题的关系式,然后代入关系量即可求解。 解:设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x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3H 2 + Fe 2O 3 = 2Fe + 3H 2O 由上述两个化学方程式可推知参加反应的锌和被还原的氧化铁有如下关系: 3Zn ~ Fe 2O 3 3×65 160 195g×(1-10%) x 所以:3×65 : 160 = 195g×(1-10%) : x 解得: x = 144g 答: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144g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分步的反应方程式计算求出被还原的氧化铁的质量,比较找关系式法与分步计算有何优点? 2 点燃

中考化学大题答题技巧介绍

中考化学大题答题技巧介绍 考试是对同学们所学知识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能力的综合检验。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临场的发挥和考前的心理准备。大家知道中考化学大题答题技巧吗?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一、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分考生成绩优秀程度、便于高考选拔人才。根据对近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分析,其存在如下特点: 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

分析,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

(完整word)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1、差量法 例题.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 Fe + CuSO4= 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 56 64 64-56=8 m (Fe) 100.8g-100g=0.8g 56∶8=m (Fe)∶0.8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质量差均取正值。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 差量法适用范围 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 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 ) A.7:8 B.8:7 C.7:80 D.80:7

五年级奥数消去问题专题(答案)

五年级奥数消去问题(答案) 1.买3支钢笔,2块橡皮共付4.98元。若买5支钢笔,2块橡皮要付 7.98元。问1支钢笔、1块橡皮各值多少元? 2.小卫到百货商店买了2支圆珠笔和1支钢笔,用去5.5元。如果买 1支圆珠笔和2支钢笔要人民币6.5元,问1支圆珠笔和1支钢笔价格各是多少元? 3.买甲种布8米,乙种布18米,共用去37.8元。已知1米甲种布和 3米乙种布价钱相等。甲、乙两种布每米的单价是多少元? 4.学校买6张课桌、6把椅子共付120元。买6张课桌、4把椅子共 付110元。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5.小明买2支钢笔和3块橡皮,用去0.74元。小松买同样的4支钢笔和2块橡皮,用去0.68元。求每块橡皮售价多少元? 6.甲买了9盒糖和6盒蛋糕共用去198元;乙买了6盒糖和3盒蛋糕共用去117元。每盒糖和每盒蛋糕各多少元? 1、钢笔:(7.98-4.98)÷(5-3)=1.5(元) 橡皮:(4.98-3×1.5)÷2=0.24(元)

答:钢笔每支1.5元,橡皮每个0.24元。 2、圆珠笔:(5.5×2-6.5)÷(2×2-1)=1.5(元)钢笔:(5.5-2×1.5)=2.5(元) 答:圆珠笔每支1.5元,钢笔每支2.5元。 3、8×3+18=42(米) 乙种布:37.8÷42=0.9(元) 甲种布:0.9×3=2.7(元) 答:甲种布每米2.7米,乙种布每米0.9元。 4、椅子:(120-110)÷(6-4)=5(元) 桌子:(110-4×5)÷6=15(元) 答:椅子每把5元,桌子每张15元。 5、橡皮:(0.74×2-0.68)÷(3×2-2)=0.2(元)钢笔:(0.74-3×0.2)÷2=0.07(元) 答:橡皮每个0.2元,钢笔每支0.07元。 6、糖:(117×2-198)÷(2×6-9)=12(元) 蛋糕:(198-9×12)÷6=15(元) 答:每盒糖12元,每盒蛋糕15元。

初三化学图像题解题技巧培训资料

图像题,就是将变化过程中的某些量的变化以曲线、直线的形式表示的习题,这类题目具有形象直观、简明清晰、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图像题;从形式上来看,有单线图像题、多线图像题。 图像题的解题技巧: (1)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 (2)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也就是说,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将质量相等的氯酸钾单独加热和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图中a代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是氯酸钾。放出氧气的质量(纵坐标)和反应时间横坐标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要考虑反应是否一加热就会放出氧气决定了起点是否从零点出发 要考虑反应的速率快慢决定了拐点的位置前后 题型一:金属质量与H2质量 例题:质量相等的Mg、Al、Zn、Fe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产生H2的质量mH2与四种金属质量m金关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 [附加题]等质量的A、B两种活泼金属(化合价均为+2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1)A、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_ _ (2)A、B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是 (3)在Mg和Fe,Zn和Fe,Zn和Cu中,A、B可能是______

题型二: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图象题 例题:有一杯食盐溶液,加水稀释,若以质量分数a%为纵坐标,以溶液的体积v为横坐标,则下图正确的是( ) 练习1: m克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过程中,能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的是( ) 练习2: 现有一杯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在恒温及溶剂(水)质量不变的条件下,为了达到饱和,不断向其中加入固体NaCl质量m,下图能表示加入的固体质量m与质量分数a%的关系的是(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8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人教版

第8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的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掌握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40000506000072000000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3460000≈________万73540000≈________万 3.结合上面几个数,说说亿以内数的改写方法。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教学例3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00000000=2亿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00000000、2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总结改写的方法: ①学生试着改写1000000000=()亿 530500000000=()亿。(汇报反馈)

②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可以先分级,找到亿位,再改写。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 (3)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教学例4 我们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亿以内数的近似数。如729380≈73万。比亿大的数,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034500000≈10亿千万位上的数小于5,把亿位后面的尾数舍去。 9876540000≈99亿千万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向亿位进一,再把亿位后面的尾数舍去。) (1)说一说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的方法(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2)小练: 教材第21页“做一做”。 (3)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人次。 (1)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2)订正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人次≈3亿人次 (3)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4)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1亿2亿3亿 汇报。 2.判断。 (1)8□7000000≈8亿,□里可填5。() (2)67345000000约等于673万。() (3)在7和9中间添上7个0,这个数才能约等于7亿。() 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7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常见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肖素娟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计算题,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一般情形下计算题的题目较长,所含信息较多,不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有不少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动手做题。其实化学计算题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以下就高一化学常见计算题的解题方法的小结,包括了关系式法、差值法、分析讨论法、平均值法、公式法。 1.关系式法 所谓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概念、物质组成、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进行计算。利用关系式的解题,可使运算过程大为简化。 其中包括守恒法。所谓“守恒”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运用守恒法解题可避免在纷纭复杂得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1、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g该样品投入25mL2mol/L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mol/LKOH溶液30.8mL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的质量为多少?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KOH+HCl=KCl+H2O K2CO3+2HCl=2KCl+H2O+CO2↑ 若根据反应通过所给出的量计算非常繁琐。 但若根据Cl—守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0.025L×2mol/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 例2将纯铁丝5.21g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g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mL0.3mol/L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 ( ) A、N2 B、NO C、NO2 D、NH4NO3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得电子的总数 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则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 解得 n=3 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答案为(B) 2.差值法 差值法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差值法解题方法:此法将“差值”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例1、将质量为m1的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1)未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生成的Na2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

五年级:消去法解题

专题五:消去法解题 姓名 在一些应用题中,会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未知数,并给出相应的几个等量关系。这类习题适合列出一次方程组求解,但在小学阶段常用消去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即根据题中数据特点,通过分析比较,去同存异,设法抵消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只剩下的一个未知数。先求出剩下的这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求出其它的未知数。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就叫做消去法。消去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初中解答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方法之一。适当渗透,有利于孩子的后续学习。 应用消去法解答较复杂的的应用题,需要运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 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将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适当转化,设法使题中某一项在前后不同的等量关系中,具有相等的数量,从而可以抵消掉这一项。 解题策略:先梳理好题目给出的条件,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式,在每个等量关系式中按相同的顺序排列不同的未知项,便于分析、比较、转化条件、抵消未知项、求解。 1、学校买来11根跳绳和9个皮球共用去69元,后来又买了同样的7根跳绳和3个皮球共用去33元,每 根跳绳和每个皮球各多少元? 2、5件上衣和6条裤子共值1670元,同样的6件上衣和5条裤子共值1740元,每件上衣和每条裤子各 多少元?

3、买3枝钢笔和2瓶墨水要付25.5元,如果买同样的5枝钢笔和4瓶墨水要付44.5元,每枝钢笔和每 瓶墨水各多少元? 4、妈妈去商店买水果,第一次买回苹果、橘子、梨各2千克,共14元;第二次买回苹果4千克、橘 子3千克、梨2千克,共用21.5元;第三次买回苹果5千克、橘子4千克、梨2千克,共用26元。求三种水果的单价各是多少? 5、3头牛和8只羊一天共吃青草42.5千克;8头牛和23只羊一共吃青草117.5千克,如果一头牛一天 吃草的千克数是一只羊的3倍,那么一只羊一天吃草多少千克? 6、小明有5盒奶糖,小强有4盒水果糖,共值44元。如果小明和小强对换一盒,则各人手里糖的价 值相等。一盒奶糖和一盒水果糖各值多少元? 7、一所中学食堂本周运来大米7袋面粉4袋共重1640千克,上周运来大米3袋面粉6袋共重1560千克, 问每袋大米、每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8、8头牛和3只羊每天共吃青草136千克,3头牛和8只羊每天共吃青草106千克,每头牛和每只羊每 天各吃青草多少千克?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1、以物质的颜色为突破口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3、以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为突破口 (1)气体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液体氧化物:过氧化氢和氧化氢 (3)固体氧化物: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4)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铁 (5)碱: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 4、以常见物质类别为突破口 (1)常见无色无味气体: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常见气体单质:氢气、氧气 (3)常见固态非金属单质:碳 (4)常见固态金属单质:铁、镁、铜、锌 (5)常见氧化物:过氧化氢、氧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铜

(6)常见的酸:稀盐酸和稀硫酸 (7)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8)常见的盐: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银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的元素居前四位的是:O、Si、Al、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最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Si;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 2 (3)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 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是H 2、氧化物是H 2 O (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6、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7、以反应特点为突破口 8、以反应类型为突破口 a、化合反应 (1)燃烧红磷、铁、硫、碳(充分、不充分)、一氧化碳、氢气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氢气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条燃烧、铝在空气中形成保护膜、一氧化碳燃烧、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层 (2)有水参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 b、分解反应 (1)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电解水 (3)高温煅烧石灰石、氧化汞加热分解、碳酸分解 c、置换反应 (1)氢气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 (2)金属+酸(铁、镁、锌、铝):锌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铝与稀硫酸反应、镁与稀硫酸反应 (3)金属+盐溶液(铁、铜、铝):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铜与硝酸银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 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锌与稀硝酸反应: (2)碱+ 酸→盐+ 水 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中考化学计算题的解法技巧

中考化学计算题的解法技巧 1守恒法 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极限平均值法 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差量法 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假设数据法 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化学计算常考题介绍 中考[微博]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题目主要分为文字表达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 文字表达型计算 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

奥数用消去法解题

奥数用消去法解题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五年级奥数用消去法解题 例题1、学校第一次买了4个热水瓶和20个茶杯,共用去172元;第二次又买了同样的4个热水瓶和16个茶杯,共用去152元。热水瓶和茶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练习1、买3箱苹果和5箱梨共用去270元,买同样的3箱苹果和2箱梨共用去180元。每箱苹果和每箱梨各多少元 练习2、买3千克茶叶和5千克果冻,一共用去420元。买同样的3千克茶叶和3千克果冻一共用去384元。每千克茶叶和每千克果冻各多少元 例题2、8只玻璃杯和3只热水瓶共值32元,4只玻璃杯和9只热水瓶共值76元,每只玻璃杯和每只热水瓶各值多少元 练习1、袋苹果和5袋梨一共是86只,6袋苹果和4袋梨一共是112只。每袋苹果和每袋梨各有多少只 练习2、光明小学买2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110元;育才小学买同样的6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付240元。每张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例题3、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共17元,买同样的3支铅笔和4支钢笔要用66元。一支铅笔多少元一支钢笔多少元 1、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技书要用20元,买同样的5本故事书和6本科技书要用112元。一本故事书多少元一本科技书多少元 2、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共用118元,买3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用480元。求篮球和足球的单价。 例题4、学校第一次买5张课桌和4把椅子共付185元,第二次买7张课桌和7把椅子共付280元。1张课桌和1把椅子各多少元 1、6包科技书和6包故事书共570本,4本科技书和5包故事书共430本。每包科技书和每包故事书各多少本 2、商店第一天卖出3件上衣和3条裤子,共收入630元,第二天卖出同样的4件上衣和5条裤子,共收入930元。每件上衣多少元每条裤子多少元

初中化学解题常用技巧

初中化学解题常用技巧 一、推断题常用解题技巧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阿司匹林(分子式为C9H8O4)是一种常用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头痛等疾病。某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 (1)阿斯匹林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2)阿斯匹林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25mg阿斯匹林中含碳元素的质量_____;(3)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时,病人每天服用阿斯匹林肠溶片的最大量是_____片。 【答案】180 1:8 60% 15mg 12 【解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 ×100%,化合物中某元 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不稳定性心绞痛时,每天阿斯匹林的剂量为75~300mg,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1)阿斯匹林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8+16×4=180;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16×4)=1:8。 (2)阿斯匹林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9 180 ? ×100%=60%; 25mg阿斯匹林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25mg×60%=15mg; (3)不稳定性心绞痛时,每天阿斯匹林的剂量为75~300mg,则病人每天服用阿斯匹林肠溶片的最大量是300mg÷25mg=12片。 点睛:结合标签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的质量分数,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取12.5g样品研碎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20.8 g稀盐酸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次数12345 烧杯及所称物质总质量/g72.291.9111.6131.3152.1

1.用消去法解题

消去思路解题 在一些应用题中,会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未知数,并给出相应的几个等量关系。这类习题适合列出一次方程组求解,但在小学阶段常用消去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即根据题中数据特点,通过分析比较,去同存异,设法抵消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只剩下的一个未知数。先求出剩下的这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求出其它的未知数。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就叫做消去法。消去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初中解答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方法之一。适当渗透,有利于孩子的后续学习。 应用消去法解答较复杂的的应用题,需要运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 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将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适当转化,设法使题中某一项在前后不同的等量关系中,具有相等的数量,从而可以抵消掉这一项。 解题策略:先梳理好题目给出的条件,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式,在每个等量关系式中按相同的顺序排列不同的未知项,便于分析、比较、转化条件、抵消未知项、求解。

7袋面粉和5袋大米共重325千克,同样5袋面粉和3袋大米共重215千克,求每袋大米和每袋面粉的质量各为多少千克? 运一批砖如果用2辆汽车和3辆拖拉机要运32次;如果用5辆汽车和2辆拖拉机要运16次。现在11辆汽车运,几次运完?

丽丽用188元买了一件大衣、一条裤子和一双鞋。大衣比裤子贵117元,大衣和裤子一共比鞋贵138元。你能帮丽丽算出每件东西的价钱吗? 小军计划买3千克苹果和5千克梨,算好了价钱是38元;他想买5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结果缺4元钱。求苹果和梨的单价。

小东第一天乘车5小时,步行3小时,共行187千米;在车速步行速度均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天乘车6小时,步行2小时,共行218千米。行140千米,如果乘车需要多少小时?如果步行需多少小时?

初三化学专题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即: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等。是从量的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通过有关混合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质量分数和物质溶解度的综合计算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化学计算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的数学推算能力。学生如果了解掌握了一些解题的技巧或巧解方法,既可以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刚接触化学,对化学计算存在畏惧心理的初中学生。现将化学竞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供参考。 ㈠、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H 2SO 4 (稀)=FeSO 4 +H 2 ↑ △m(溶液质量增加) 56 2 56-2=54 10x 55.4g-50g=5.4g 可求出x=56% 答:此铁的纯度为56%。 【习题】1、将盛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 O 2、CO 2 混合气体9ml,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后,体积又减少3.5 ml,则原混和气体中CO、O 2、CO 2 的体积比? 3、把CO、CO 2 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⑵反应后生成的CO 2与原混合气体中CO 2 的质量比? 4、CO和CO 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 2 的 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A Fe B Al C Ba(OH)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例题: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A. 3.2g B. 4.4g C. 5.6g D. 6.4g 【解析】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A. 锂 B. 钠 C. 钾 D. 铷 【解析】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应填:+2。(得失电子守恒) 四、差量法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设MgCO3的质量为x,MgCO3 M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应选A。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 锌 B. 铁 C. 铝 D. 镁 【解析】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Zn—H2↑,Fe—H2↑,2Al—3H2↑ ,Mg—H2↑。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应选C。 六、极值法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五年级奥数消去法解题第讲

教师寄语:【“勤”是先苦後甘,“ 懒”是先甘後苦,後果完全相反,你选择哪个】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第1讲消去问题(一) 一、考点热点回顾 在有些应用题里,给出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间的关系,要求出这些未知数的数量。我们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比较条件,分析对应的未知数量变化的情况,想办法消去其中的一个未知量,从而把一道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变成比较简单的题目解答出来。这样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消去法”。 二、典型例题 在学习例题前,我们先进行一些基本数量关系的练习,为用消去法解题作好准备。 (1)买1个皮球和1个足球共用去40元,买同样的5个皮球和5个足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2)3袋大米和3袋面粉共重225千克,1袋大米和1袋面粉共重多少千克 (3)6行桃树和6行梨树一共120棵,照这样子计算8行桃树和8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4)学校买了4个水瓶和25个茶杯,一共用去172元,每个水瓶18元,每个茶杯多少元 例1.学校第一次买了3个水瓶和20个茶杯,共用去134元;第二次又买了同样的3个水瓶和16个茶杯,共用去118元。水瓶和茶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例2.买3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用去480元,买同样的6个篮球和3个足球共用去519元。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1、 1袋黄豆和1袋绿豆共重50千克,同样的7袋黄豆和7袋绿豆共重()千克。 2、买5条毛巾和5条枕巾共用去90元,买1条毛巾和1条枕巾要()元。 3、买4本字典和4本笔记本共、用去了68元,买同样的9本字典和9本笔记本一共要()元。4、9筐苹果和9筐梨共重495千克,找这样计算,2筐苹果和2筐梨共重()千克。 5、妈妈买了5米画布和3米白布,一共用去102元。花布每米15元,白布每米多少元 6、果园里有14行桃树和20行梨树,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40棵。每行梨树15棵,每行桃树多少棵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做题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做题方法 一、初中化学典型解题方法 1.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分离的固体须满足:一种固体可溶,一种不溶,且溶解后两种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2.共存问题:在溶液中的物质两两之间都不发生反应,组内物质可共存于同一溶液,只要组内物质间有任意两种能发生反应,则组内物质不能共存; 离子间能共存须满足:任意阳离子和阴离子组合不会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3.推断题的突破口:①颜色(铜盐蓝色,铁盐黄色,无色酚酞遇溶碱变红色)

②沉淀(AgCl BaSO4不溶于酸,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蓝色,其他沉淀白色 若沉淀物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若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 于稀硝酸的沉淀。 ③气体(复分解反应中有气体生成:酸和碳酸盐,在金属活动 性顺序中在氢前的金属跟酸反应生成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 4.一次性区别多种物质选用的试剂必须满足:组内的每一种物 质跟该试剂作用后的现象各不相同。供选试剂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紫色石蕊试液区别一次性区别酸性、碱性、中性的三种溶液(如:HCl NaOH NaCl) ②碳酸钠、碳酸钾或盐酸、硫酸产生沉淀、气体和其他现象。 写出一次性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 ⑴氯化钡、硫酸、硫酸钾溶液_____⑵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钠溶液_____ ⑶硝酸钡、碳酸钾、硝酸钾溶液____⑷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_____

③用硫酸铁或硫酸铜等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写出一次性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及反应现象: 区别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四种溶液的试剂____现象______ 5.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鉴别几种物质的方法: ⑴用组内的铁盐或铜盐等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分步区别各物质,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