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调查报告

中药学调查报告
中药学调查报告

中药学市场调查报告

**学院**系**班中药学市场调查作业

调查成员:

调查内容: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调查地点:贵阳市各大药店

调查对象: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药

调查时间:2011年4月

市场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要求越来越来高,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不断的提高来满

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而医药领域作为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技术来应对社会的要求。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科技设备的更加完善使中药的研究有了更进的发展。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的人士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来缩小这种差距。中药学作为我们的一门专业课,我们还有许多的知识还要进行学习。但是对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走进药店进行一次简单的市场调查时对我们的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但可以锻炼我们的交际能力同时使我们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市场调查对于在校大学生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使我们在平时有时间进入社会,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市场调查的形式与内容

调查组各成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贵阳市的各大药店进行此次市场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

两类中成要在市场的种类等内容。

各成员调查结果汇总

六味地黄丸、复方板蓝根颗粒、热炎宁胶囊、黄连上清片、双黄连口服液、复方金银花颗粒、九味羌活丸、藿香正气水、感冒

软胶囊、维c银翘片、999感冒灵、银翘解毒丸、牛黄消炎片

以上是调查组成员调查的结果汇总,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在市场上的品种还是较广。其中的大部分都为人们所熟知。

市场报告总结

从此次的市场报告的调查过程中,我们把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了我们的平时生活中。一个很小的市场调查篇二:中药学研究报告

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他的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对中药学教学应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从而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中药学内容涉及的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在教授学

科交叉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各科之间的相关联系,若某些方面讲解不清楚的话,常常影响学

生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不容易记住,结

果考试考不好,要用用不上。因此,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

要。

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

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

是中药理论的精华,是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指导,必须保证讲好。尤其是每一节的总概述部

分一定要讲细讲透,对这一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处要认真地加以罗列和讲述,然后再把

每味药的特点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堂课就能记住每一类药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

记不住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课后稍一复习就能够牢记。第二,中药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每

味药物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剂量以及炮制等内容。对这些具体药

物也应采取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讲授方法,对其中某些(约250 种) 应用多、功效广、理论深的药物有重点地讲深讲透。由于中药学的涉及面广,应与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

学、分析化学、方剂学、植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运用联系法使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产生发散思维,将中药学活学透,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学

科内,如将中药治病的多种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是中药的性能,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这是学习中药的基础,学生不仅要掌握它们的概念、作用,还要明

确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学科间,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其药性,主要功效,

有效部位,以及对其的鉴定分析等.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

学生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在开课前老师应布置自学思考题,并对要点难点给予提示。例如火

麻仁的临床应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火麻仁的药性:味甘,性平,归脾、大

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临床上用于肠燥便秘。中药是服务于中医的学科,在中医的指导下,

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中药有关临床的实例。在期末考试包含自学的内容,

可检查自学的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获

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以及互联网的相关资源,查找一些有趣的与中药学相关内容,

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比如在考试前,利用课余时间举办

基础知识智力竞赛,在老师帮助下,由班级干部组织,按团小组分成4个竞赛组,通过必答

题、抢答题、风险题等竞赛形式,既达到了复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同时也使

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

在课堂上,直接讲授中药学,学生多觉得乏味,无趣。适当以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

一方

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听课感到

疲劳或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讲述,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此外,可以给学生布置讨

论专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登台讲解,老师总结。学生论文由老师批改后作

为考核成绩,并鼓励学生发表论文。这种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写作水平、语

言表达及演讲应变能力都有所提高。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供多的机会和更为宽松的

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性发展。

在中医理论为指导下,对中药进行学习,对于中药的功效理解起到重要作用。中药能防

治疾病是由其内在的各种特性所决定的。药物的性能就是指药物与治疗的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诊断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为指导,对疾病进行治疗,以中药和西药的之

间进行比较,加深记忆。通过实验来验证中医基础理论,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中医理论,中药功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为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除了善于运用一些方法、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药学以外,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本学科、本课程、本教材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例如应本学科的特点,增加户外实习,辨认药用植物,了解药用植物的采摘、加工等,加深印象。

作为教师,应该要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学到应学的是关键,学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的教师的要求,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鉴于广东是有着诸多侨乡的省份,港、澳、台、马来西亚等留学生众多,他们与内地的普通本科生不一样,在学习中具有自身特点,对教学有着进一步的难度。在学生学习方面中药学内容繁多,而且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材所收载的药物较多,按照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药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容易分不清,学生常感到力不从心。而在教学方面,中药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教材内容简单,而某些大纲要求掌握或熟悉的药物在临床中已经很少用,不能适应现代临床需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改善。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现存问题,知道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的教学计划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确保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是学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中药学是职业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其特殊性决定了现在的高校中的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不仅要遵循各种的教育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市场对人才需求规律,突出职

业教育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甚明确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定位上的指向性偏差,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弱化方面,这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这样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加强教学中的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应废除不利于中药专业发展的旧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辅助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明确的展现,不断提高文化和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积极性。篇三: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调研报告

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调研报告

河北大学14中药田静雯

中药学是一门兼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传承历史的专业。但出于某些历史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我国对中药学的重视程度长期不足,甚至长期被认为是中医或药学的一部分。但可喜的是近些年我国陆续出台的一些政策大力支持了中药学的发展。根据这次调查得知社会中多数人(非学生)对这一专业的未来发展抱以乐观态度。

这次调研主要调查对象是小区外的乐仁堂药房的中药房负责人(出于某些原因未能留下照片与影音)与社区医内专设的国医堂部分医生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社区医院的国医堂。国医堂这个部分前几年是没有的,比如,针灸推拿室只是康复中心的附属部分

中药房则完全没有。而现在却有了专门的一部分

。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以前所没有的科室

当我向中药房的医生和针灸推拿室的医生分别询问他们对中药学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看法时,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门非常好就业的专业,现在中医药的重新兴起让中药在很多方面大放异彩,他们提到了中药美容,食疗,还有就是超市中常见的那种中药入药的食品,就业方向非常广泛,而非是一说中药就想起来的中药房。根据调查得出,毕业生适合进药厂,如若有在医院或者研究所工作的意向则最好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篇四:中药材调查报告

张掖市中药材种植情况调查

甘肃中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高寒阴湿贫困区,是甘肃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中药材也是贫困地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尤其以“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最为著名。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相当大的比例。如2005年当归、党参、黄芪的产值占岷县农业产值的60.7%,占渭源县农业产值的39.25%,占陇西县农业产值的20.87%,占漳县农业产值的21.86%,占临潭县农业产值的22.47%,占康乐县农业产值的19.62%。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10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增长0.77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

的87.6%,2011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2002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20%,总产量达到4.5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流感”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影响,作为医药和保健原料的中药材价格不断上升,市场行情看好,各种药材每斤均价均在4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种植大户、

贩销大户先后成立了茂红中药材产销协会、三堡镇中药材协会、新天镇中药材协会、六坝中药材合作社等,也有一些企业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青海永正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药材加工厂房8000平方米、仓库8000平方米;锦世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通过了药监局gmp认证,中药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吨。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种植投入少、能节水、易调茬、效益高

民乐种植中药材一般都是浇1水,相对农作物而言,比较节水;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秋水,避开了农作物种植用水高峰期,很好的解决了灌水的矛盾。

肥料使用量各种中药材要求不同,但投入都比种植农作物少,一般1亩地投入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10公斤;中药材由于是特殊的用途,有很多药材,如黄芪等,按照gap标准要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因此,很多中药材的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很少(但也相应影响产量)。

中药材的收益一般都比较高,在正常年份,防风、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的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在中药材紧俏的年份,一般在1500元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

3000---4000元,是平常年份的3---4倍。以667平方米(1亩)种植板蓝根为例,投入:种子用量2公斤,种款为200元,肥料200元,农药、除草剂等30元,合计430元。收入:板蓝根常年产块根250~30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6元/公斤,按最低产量和价格计算,产值为250公斤*6元/公斤=1500元。大青叶片亩产100公斤左右,收购价0.6---0.8元,100*0.6=60元。纯收益1560-430=1130元。板蓝根的价格波动很大,2010年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因此收益比今年要高1倍,今年板蓝根价格低,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作物如甘草、黄芪、孜然等种植收益与板蓝根相似,都存在类似现象,收益的波动很大。

二、存在问题

1、种植方面的问题

栽培技术不配套:中草药的人工种植历史很短,很多中草药目前仍然采用野生药材,已经驯化的中草药也因为种植时间短,驯化程度不够高,科技人员对中草药的药物机理与种植间的相互作用,尚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的中草药种植尚停留在试验与摸索阶段,存在产量在年份间不稳定、药效与产量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因此,中药材的栽培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假劣种子问题严重: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大多数中药材的地域性很强,种植方法、地域、气候、年份都会影响种子质量,种子培育需要专门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法上、化肥、农药使用方面有很多特殊性,以保障中药材的药效、产量。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并获得成功,在良种良法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中药材自身的原因,价格波动大,导致种植面积波动巨大。中药材由于药用的特殊性,和当年的疾病发生情况、气候情况、销售与存储情况等紧密相关,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大,而中药材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本质区别,除了加工中药材,难以有其他用途。以中药材王不留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种植的波动情况,年份间全国种植面积波动达20---40%,最高可达70%。其他中药材也有类似情况。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也刚刚起步,而中药材行情不稳定,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上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张掖市中药材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篇五:关于中医药的调查报告关于中医药的调查报告

中医七年二班王帅

201302090203 现阶段,中医除了小部分一中医院以外,多是一门诊为主的方式

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各老中医凭借一门独技来自己闯天下,常一门忠的方式来给人瞧病,在中医院中却是以年轻医生为主。我们都知道的真理:中医越老越吃香,就是在说中医讲求的是经验与阅历精简丰富了临床多了才会更有发挥空空间,才能静而准的为人看病捉妖并做到药到病除,但是中医院中多位年轻医生,所以不太被看好。我想这可能使中医院难以超过

西医院的一个i原因,当然,还有作为医生这个职业也很累的,所以老中医不能有太多的精力来应付医院中24小时的工作量。所以老中医开门正减轻工作量,获得长寿与健康。老中医处于轻松的状态下更能坐到救死扶伤。。这很可能有时中医院有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吧!!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在中医的规模和影响都不急中医,所以中药方面也是相对的,现在的医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大多以中药为主来留住病人,西药的使用多于中药:在西医院中重要进展卖出的百分之20,而西药确实百分之80 ,也就是只有一些疑难杂症才会找中中医,开中药。但是大多还是西药留住病人。在中医院中你,西药站到百分之40,重要找到百分之60,虽然超过了西药但仍可以发现西药在医院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局面是重要的销售量减少。。。

尽管这样,中西结合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临床上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常可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临床研究提示,肾阳虚的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免疫功能低下,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加服壮阳补肾中药(如淫羊藿、巴戟天、

附子等)补肾固本止咳;西医辨病属胆道感染,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者,用抗生素的同时,加中药疏肝解郁,清化湿热之品,如柴胡、枳实、虎杖、龙胆、茵陈等,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因为柴胡等中药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西药更好地发挥抗菌消炎作用。这样中西结合也是发展中医的一种好烦方法。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所以说中医还是有他的优势的。综上所述,尽管现在中医貌似看着前景不太好,中药也很难成为主流,但是这种局面一定会得到改变,即使不能像西医那般风靡全球,但是必定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价值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已经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欧亚国家的重视,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医药事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必将同西医药并存和得到快速健康地发展。更何况现在国家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10年来,一方面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一方面中医药机构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医得到发展,而且现在人们都讲求健康和保健,中药副作用小,更适合人们的要求。

中药考试必看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医学的发展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2.首次整理补充《本经》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经集注》B《唐本草》C《本草拾遗》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3.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 A《唐本草》B《证类本草》C《神农本草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4.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5.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 D 《新修本草》E《品汇精要》6.《新修本草》的载药数是() A1892种B1746种C1558种D844种E730种 7.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8.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 C 《本草蒙筌》D《本草汇言》E《品汇精要》9.《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844种C716种D183种E124种 10.《中华本草》的载药数为() A5767种B6534种C8980种D9800种E12800种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产于某一地区质量最佳、疗效最好,而被普遍重视的中草药材,可视为() A特产药材B多产药材C道地药材D贵重药材E稀有药材2.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薄荷C地黄D黄连E阿胶 3.产于山东的地道药材是() A砂仁B黄连C茯苓D阿胶E细辛 4.需深秋和冬经霜后采集的药是() A桑叶B艾叶C枇杷叶D大青叶E荷叶 5.需花朵开发时采集其花粉入药的药是() A蒲黄B菊花C海金砂D辛夷E天花粉 三、中药的炮制 1.制草乌的目的是() A降低毒性B改变性能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2.巴豆去油用霜的目的是() A改变性能B降低毒性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3.蜜炙麻黄的目的是() A制约其发汗之力B制约其平喘之力C制约其活血之力D制约其散寒之力E以上皆非4.酒制能增强当归的何种效能() A补气B活血C滋肾D补血E润肠 5.潬法属() 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以上皆非 四、中药的性能 1.下列哪项不是温热性的作用() A温里B散寒C回阳D补火E开窍 2.寒凉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是() A伤阳B耗气C伤阴D敛邪E以上皆非3.辛味的作用是() A活血、行气B补虚、C收敛、固涩D燥湿、降逆E软坚、泻下4.甘味药物的作用是()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药学记忆口诀

一、解表药 01、发汗解表(发表)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麻黄——水肿宣传(蚂蝗发表水中宣传)】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香薷——水肿和化(相如发表水中荷花)】 浮萍: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浮萍——水肿透痒(浮萍发表水中偷羊)】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阳化气【桂枝——经通温化(鬼子发表精通文化)】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温止呕咳(生姜发表闻之OK)】 02、祛风胜湿止痛【风湿痛】 防风:解表解痉祛风胜湿止痛【防风——表痉【防风宝镜】】 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羌活——表寒(搞本枪火彪悍)】 03、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细辛:温化(细心学文化)】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白芷:湿带肿脓(柏芝十代中农)】 苍耳子: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除湿止痒【苍耳:湿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04、解表透疹 西河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风湿 荆芥:解表透疹散风止痒止血 荆芥:风痒血【警戒风扬雪】 紫苏:安胎行气宽中发表散寒解鱼蟹毒 紫苏:胎中寒毒【自疏胎中寒毒】

05、疏散风热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蔓荆:清头风痛 薄荷:疏散风热疏肝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薄荷:疏肝利头咽疹【北河树干里头演阵】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疗疮 牛蒡:肺咽疹毒消【牛蒡飞烟疹毒消】 06、明目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 蝉蜕:风痉疹痒目【残颓风景真养目】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退血【木贼退学】 桑叶: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平凉止肺燥【桑叶屏幕两只肥皂】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屏幕死】 07、升阳解热 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泻疹津【哥根谢枕巾】 升麻:升举阳气解表退热透疹解毒【升麻透疹毒】 柴胡:升阳举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举陷疏肝【柴胡锯树干】 淡豆豉:解表除烦【吃豆解表烦】 二、清热药 08、清热泻火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烦渴收疮肌血【石膏烦渴收藏鸡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母淫灶】

专插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中药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学习,特举行此考试。该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 中药学的概念以及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 了解: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了解: 1、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掌握: 炮制的含义和目的。 熟悉: 火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 了解: 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掌握: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 掌握: 1、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3、配伍禁忌的内容。 4、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 熟悉: 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掌握: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药物8味(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薄荷、菊花、葛根、柴胡)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9味(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生姜、牛蒡子、桑叶、升麻、蝉蜕)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了解药物1味(香薷)的功效主治。 2、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第二章清热药 掌握: 1、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药物13味(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生地黄、牡丹皮、青蒿)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0味(芦根、夏枯草、龙胆草、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白头翁、玄参、赤芍、地骨皮)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3味(天花粉、射干、山豆根、决明子、苦参、紫花地丁、马勃、马齿苋、败酱草、红藤、水牛角、紫草、银柴胡)的功效主治。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中药学目录歌诀

中药学目录歌诀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姜,荆芥防风藁本羌;细辛白芷鹅葱香,胡荽柽柳辛夷苍。 <发散风热药>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与葛根,浮萍木贼豆豉精。 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鸭跖草;熊胆竹叶淡竹叶,栀子花粉夏枯草;决明青葙寒水石,莲心密蒙谷精草。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及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 <清热解毒药>解毒连翘金银花,山豆根与射干马;板蓝根与青黛叶,半边枝莲贯三丫;公英地丁重楼木,四季千里野菊花;鱼腥荞麦穿心莲,齿苋地锦秦皮鸦;红藤败酱白花蛇,茯苓白蔹白头马;漏芦绿豆山慈菇,熊胆青果拳参佳。 <清热凉血药> 生地玄参与紫草,丹皮赤芍水牛角。 <清虚热药> 清理虚热药,地骨皮青蒿;白薇银柴胡,胡黄连清燥。 三、泻下药 <攻下药>攻下药大黄,泻叶芦荟芒。 <润下药>润下之药有三仁,火麻郁李松子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与芫花,商陆牵牛千金巴。 四、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乌梢蕲蛇沙威藤,海棠穿山路路通;沙瓜伸筋蕲独活,

徐卿川乌木油松。 <祛风湿热药> 祛湿热药用海桐,老鹳络石雷公藤;秦艽防己豨莶草,丝瓜桑枝臭梧桐。 <祛风湿强筋骨药>狗脊千年健,五加桑雪莲。 五、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砂仁草果草豆蔻。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利水消肿用薏苡,更添葫芦香加皮;茯苓猪苓冬瓜皮,泽泻枳椇玉米须。 <利尿通淋药>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地肤子;通草石韦海金沙,萆薢灯心冬葵子。 <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骨虎杖,地耳垂盆珠退黄。 七、温里药附子肉桂小茴香,花椒胡椒高良姜; 温里荜拨荜澄茄,茱萸干姜与丁香。 八、理气药 陈皮青皮枳木香,香附乌药楝沉香;玫瑰荔枝大腹皮,佛书香橼与檀香;刀豆干松九香虫,薤白柿蒂娑梅强。 九、消食药六神莱菔麦稻芽,鸡内消食用山楂。 十、驱虫药苦楝槟榔虱君子,南鹤雷丸无榧子。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苎麻根白茅。槐花大小蓟,侧柏叶地榆。<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与蒲黄,化瘀止血花蕊良。 <收敛止血药> 藕节仙鹤药白及,紫珠棕榈与血余。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四气和五昧 一、A1 型题 (1) 中药的作用包括:答案 A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 (2) 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答案 B A.用药部位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 (3)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 (4 )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答案 E A.消除病因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 (5) 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 D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6)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E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7) 五味是指药物的: A 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一味药不止一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 (8)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辛。甘。淡属于阳,辛味能芳香化湿;苦酸咸属于阴。 B

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 (9)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C 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祛风止痛E行气止痛 (10)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苦能通泻、降泄,还能坚阴、清热燥湿;咸能软坚、泻下E 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收敛、固涩E.通泄、降泄(11)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B 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 (12)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B: A甘味B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 (1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E.辛味答案E 归经 一、A1 型题 (1)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少阴头痛用细辛,阳明用白芷,厥阴用吴茱萸答案 C A.羌活B.柴胡 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2)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E A.独活B.柴胡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3)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D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升降浮沉 一、A1 型题 (1)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C 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 酸、咸,热 (2)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D A,明朝时代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金元时代E.宋朝时代

临床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一)中药:是区别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占主流,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古称本草 (二)草药:是指在民间运用,局部运用,未得到官方权威认证的以植物类药材为主体的药物 (三)本草:中药旧称,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四)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道地药材: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六)四性: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四气) (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八)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九)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十)毒性:古代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或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十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十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 (十四)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十五)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十六)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十七)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十八)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九)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十)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十一)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二十二)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十三)补虚药: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二、比较异同 (一)麻黄与香薷 ①二药同具有辛温之性,同归肺经,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②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还能宣肺平喘,治疗咳喘实证;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③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表要药,尤适夏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二)紫苏、荆芥、防风 ①三药同具有发汗解表之功,皆可用于风寒表证 ②紫苏用于风寒表证,发散风寒力较缓和,又宣肺止咳,兼理气,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中药学歌诀

中药歌诀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用生姜,桂枝紫苏和麻黄,辛夷胡荽与香薷,白芷葱白加荆防,羌活藁本苍耳子,柽柳细辛效果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有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柴葛蔓荆牛蒡子,木贼豆豉蝉衣加。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莫延迟,知母石膏寒水石,芦根竹叶淡竹叶,青葙栀子决明子,鸭趾夏枯谷精草,密蒙花粉功无私。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苦寒,黄芩黄柏与黄连。龙胆草根加苦参,秦皮橘皮和白鲜。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蒲公英,贯众连翘配地丁,板蓝青叶金银花,野菊青黛土茯苓,拳参穿心半边莲,马勃熊胆共鱼腥,射干败酱鸦胆子,蚤休漏芦白头翁,白花蛇舌马齿苋,绿豆荞麦四季青,地锦豆根山慈姑,还有白蔹和红藤。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水牛角,紫草丹皮共赤芍,玄参生地兼养阴,血营实热诸证消。 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皆性寒,青蒿白薇有建树,骨皮退蒸别具功,还有银柴胡黄连。 泻下药 泻下药物三下分,峻下攻下和濡润,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和千金,硝黄芦荟番泻叶,火麻仁和郁李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除风除湿散寒凝,海风藤茎雷公藤,独活川乌威灵仙,乌稍蕲蛇寻骨风,木瓜老鹳伸筋草,蚕沙松节路路通。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除湿消热肿,秦艽海桐臭梧桐,桑枝防己豨莶草,丝瓜络石穿山龙。 祛风湿强筋骨药 祛风除湿强筋骨,寄生狗脊功不没,五加根皮千年健,芳香挥发浸酒服。 化湿药 芳香化湿用苍术,藿香佩兰加厚朴,草果砂仁二豆蔻,温脾健胃寒湿除。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分三,消肿茯苓猪苓先,泽泻泽漆薏苡仁,冬瓜葫芦荠菜添,香加皮和玉米须,蝼蛄入药用生干。利尿通淋关木通,萆薢萹蓄和车前,瞿麦通草灯心草,石韦滑石海金沙,莫忘地肤冬葵子,利湿通黄用金钱,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全草功夫全。 温里药 附子肉桂能温里,小茴丁香吴茱萸,花椒胡椒荜澄茄,干姜良姜荜茇奇。 理气药 理气药物二十一,橘皮青皮大腹皮,沉香木香青木香,檀香枳实共柿蒂,香附香橼九香虫,佛手乌药萼绿梅,甘松刀豆荔枝核,薤白玫瑰川楝齐。 消食药 消食化积脾胃和,山楂神曲内金妥,麦芽谷芽鸡矢藤,莱菔理气效更卓。 驱虫药 驱虫杀虫槟榔佳,雷丸鹤虱鹤草芽,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增强活血祛瘀药的功效,常配伍哪类药( D ) A.温里药 B.补虚药 C.泻下药 D.理气药 2.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为妇科经产药要指( B ) A.红花 B.益母草 C.三棱 D.桃仁 3.下列哪味治疗黄疸常用药属活血瘀药为( D ) A.茵陈 B.栀子 C.金钱草 D.郁金 4.既能补血又能通络的活血化瘀药(D ) A.丹参 B.牛膝 C.川芎 D.鸡血藤 5.活血止痛药中,与乳香功效相似且常与之配伍的药为( C ) A.莪术 B.三棱 C.没药 D.桃仁 6.除何项外均为牛膝的功效(C ) A.活血通经B.利水通淋 C.通经下乳D.补肝肾 7.活血调经药中多与红花相伍为用,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为(D )A.丹参 B.牛膝 C.泽兰 D.桃仁 8.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为下列何药的功效( A ) A.丹参 B.牛膝 C.郁金 D.姜黄 9.功效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与三棱相伍为用的药为( A ) A.莪术 B.穿山甲 C.水蛭 D.虻虫 10.既能强筋健骨,又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 B ) A.杜仲 B.牛膝 C.续断 D.五加皮 11.下列何项不是活血祛瘀药的适应证( D ) A.癥瘕积聚 B.跌打损伤 C.心腹刺痛 D.脘腹胀痛 12.肺痈、肠痈初起属淤热互结,在使用清热药同时,常佐用( D )A.贝母B桔梗C白芨D桃仁

13.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D ) A.川芎、赤芍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川芎、延胡索 14.具有破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 C ) A.水蛭、虻虫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蟅虫、水蛭 15.川芎与红花的共同功效是(B ) A.祛风止痛 B.活血止痛 C.行气止痛 D.散寒止痛 16.延胡索与木香的共同功效是( A ) A.行气止痛 B.活血止痛 C.消肿 D.通经止痛 17.川芎与姜活皆可治疗( D ) A.风寒表证B血瘀经闭C跌打损伤D风湿痹痛 18.下列哪味药不用于癥瘕积聚( B ) A.穿山甲 B.王不留行 C.水蛭 D.三棱 19.用于活血止痛,五灵脂常配伍(B ) A.茜草 B. 蒲草 C.乳香 D.延胡索 20.牛膝与王不留行的相同功效是( C ) A.通乳 B.补肝肾,强筋骨 C.利尿通淋 D.引血下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活血化瘀药包括( ABCD ) A.活血止痛药 B.活血调经药 C.活血疗伤药 D.破血消瘕药 E.活血行气药 2.能治疗痹证的药有(ABDE ) A.姜黄 B.牛膝 C.骨碎补 D.独活 E.桑寄生 3.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AE ) A.乳香 B.青皮 C.沉香 D.鸡血藤 E.五灵脂 4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有(ABCDE ) A.川芎 B.郁金 C.乳香 D.延胡索 E.姜黄 5.可治疗疮疡肿毒的活血化瘀药有(BCDE )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药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 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

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 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

中药学背诵口诀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白芷细辛+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寒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升麻+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芦根天花粉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决明子+润畅通便(2)清热燥湿药

黄苓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紫花地丁+凉血穿心莲+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利咽 青黛+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山豆根+消肿 马勃+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鸦胆子+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4)清热凉血药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泻火解毒,消痈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清透阴分伏热(治无汗骨蒸要药)赤芍 +止痛,清泻肝火 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定惊 (5)清虚热药

2015年副主任中药师考试试题(整理版)

心得001 多年未读书,想要一次性通过考试,凭借老本,是不可能的,我的亲身体会,没有读书就是以失败告终,认真读了书,就能以高分通过了!当然聪明的人例外,我不是聪明的人,所以一定要认真读书,而且必须把该看的都看,并且还要看细,不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都必须要看。 言归正传,什么叫做该看的书呢?因为考试没有指定的考试书目,所以我买了执业中药师的一整套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包括书和习题,以及上学时中药化学的笔记本(在此特别感谢琼提供笔记本,我的书和笔记本早已经无处可寻了),有的人买了新版的中级职称考试的书,我也稍看了一下,发现还是要加上这套书,因为这套书里有中药方剂学,执业中药师中对中药方剂学没有要求,实际上考试中还是有考的。书是一定要看透,习题稍稍看了下,(因为习题是不可能考一样的,但是考试重点可以从中体会,因为出考题的人无非就是那些人。) 书说好了,那具体考试的科目有哪些呢?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炮制学,这五门课程占了绝大多数的题型及题目,大约百分之二十涉及到了中药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药用植物学及其它新技术新诊疗等新知识,这百分之二十的科目,我就只抓重点读了,要不然记得东西实在是太多,因为这么多科只考二小时,想想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实际上考得内容真得不多,有时想想平时就必须要记住了,但是实际工作中,考试的内容往往没有多大的关系。 说说我是怎么读的这些书。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炮制学,我是完全按照执业中药师的要求来读的。 中药化学则是按照笔记本来读的,因为执业药师要求的实在是太简单了,没有结构式不太好记,必须也要记住结构式,因为考试中也考到了结构式。例如生物碱,黄酮类,醌类,强心苷,糖类,木脂素,苷类,皂苷,强心苷等重要母核一定要认真记住,一些常用的化学结构式也要记住,但是红外,紫外,核磁共振的各种结构特征,实在是太不好记了,我就只记了一些重点的特征,但是考试中还是考到了,虽然不多,但也是分。 中药鉴定学可别只记重点药物,考试中也考了很偏的,比如矿物药,必须要记化学成份,条痕色,等等,而且还是大题。 中药方剂学我就只记了一些重点的方剂,因为方剂也实在是太多了,必须要记住每种方剂的各组成还是很难记的,考试中也考到了,有小题,也有大题,我就只记了几个: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四

中药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 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 中药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 五味药物的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 剂量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 泻下药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 理气药疏利气机,治疗气滞、气逆证 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 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行,消散淤血 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 止咳平喘药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开窍药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 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 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例偏向,治疗虚证 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 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厥抽搐 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

《中药学》常用歌诀及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一、常用歌诀 1、中药七情歌 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相恶配伍疗效减,相反曾毒要记牢;单行无需它药配,七情配伍真奥妙。(注: 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杀、相畏、相恶表示拮抗) 2、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3、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弥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便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4、妊娠禁忌歌 芫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野葛水银既巴豆,牛膝薏仁并蜈蚣,棱莪赭石芫花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砒石硝黄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通兼通草,瞿麦干姜桃木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 妊娠禁忌(二):雄黄轻草莪巴川,草子玄明京芒丁,土鳖商路扮南星,天仙遂附蛭蚣麝,雪莲皂霜魏牵牛,三芫千金马钱闹。 慎用:桃花红、芦荟绿,姜黄枳壳牡丹皮,肉桂蝉蜕冬葵叶,附子急芒射牛膝。 5、28种毒性中药 披金戴银一天仙,半升半降黄白钱,川南狼,闹粉娘,遂草炒豆熬酥糖。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二、中药学 1、辛温解表药 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 2、辛凉解表药 蔓荆牛蒡二子凉,薄荷蜕豆饮菊桑,葛根生柴兼升阳。 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散热利二便,解毒透疹消肿疮,宣肺利咽痄腮强。蝉蜕疏风透痒疹,明目息风痉开音。桑叶清肺兼平肝,止血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颈项,透疹生津升泄阳。升麻发表又透疹,清热解毒升陷阳。蔓荆清利头目热,止痛祛风在经络。 3、清热泻火药 泻火石膏知芦竹,决明梔子粉夏苦。 石膏泻火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煅用收敛又生肌,专配知母情相须。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润燥虚热退。梔子泻火除烦湿,凉血解毒肿痛止。夏枯草清肝散结,高压消瘿珠痛解。芦根除烦又生津,止呕排脓利尿 淋。决明益肾又清肝,明目润肠通大便。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