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有哪些新的内涵

兵团精神有哪些新的内涵
兵团精神有哪些新的内涵

“兵团精神”有哪些新的内涵?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几代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价值追求、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是天山雪松精神、绿洲白杨精神、戈壁红柳精神、沙漠胡杨精神的真实写照,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仍然是凝聚、激励和引领兵团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兵团事业新局面的一面旗帜,是兵团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每句话都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含义,同时,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多个侧面对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做了高度凝炼和集中概括。这四句话16个字,既真实反映了老一辈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又对新一代兵团人提出了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核心追求,也是兵团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反映了兵团人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新疆各族人民的炽热情怀。热爱祖国主要表现为:兵团人心中始终装着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始终牢记屯垦戍边神圣职责,能够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愿意扎根边疆维稳戍边,关键时刻勇于为国牺牲等等。为保卫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英勇牺牲的孙龙珍烈士,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升国旗的诺亚堡民兵哨所付华同志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无私奉献”是兵团人的精神品格,也是支撑兵团人行动的基石,体现了兵团人长期的道德积淀。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都离不开对祖国、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主要表现为:从创业初期就坚持不与民争利原则,坚持不懈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实事,主动融入和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怨无悔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等等。徒步横穿“死亡之海”扎根南疆数十载的47团老战士、“马背医生”李梦桃、“站在羊粪泥里讲课的大学教授”代江生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历史写照,是兵团创业实践的具体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奉献之德、进取之志都要通过这种精神才能转化为创业之功,不断书写出兵团实践的辉煌业绩。艰苦创业主要表现为: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克服罕见困难“戈壁滩上盖花园”,“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在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扎根繁衍,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地方开发建设等等。有两首打油诗,“房在地下三尺深,冬暖夏凉有点潮,下面顶着四根棍,上面铺着芨芨草”;“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团创业时期的艰苦程度。

“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时代风貌,是兵团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开拓进取主要表现为:不畏艰险、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始终与时代同步,敢闯禁区、

敢为人先、勇创一流,心胸宽阔、开放包容,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滞等等。正是靠着开拓进取精神,兵团人才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在亘古荒原上开良田、办企业、建城市,推动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兵团人不迷信国外权威,创办了新疆最早的机械化农场,在国外专家称作“植棉禁区”的玛纳斯大面积植棉获得高产,在阿克苏垦区建成当时全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兵团人在天山南北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北疆的莫索弯垦区,南疆的塔里木垦区,都是兵团人驯水治水、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新时期富于兵团精神新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就要引导干部职工群众艰苦创业、攻坚克难。艰苦奋斗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的传家宝。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兵团精神,就要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向既定目标前进。兵团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方面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同我们的目标任务相比,同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目前,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发展欠发达,这是兵团最基本的实际。同时,我们面临的任务也十分繁重,既要转变思想观念又要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改善环境,既要科学跨越又要维稳戍边,而且在工作推进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困难和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兵团

精神,必须引导干部职工群众戒奢戒侈、戒骄戒躁,勤俭办一切事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永葆革命的政治本色;必须引导干部职工群众苦干实干善干,在成绩面前不浮躁,能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困难时刻不气馁,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把各项工作向前推进。

二是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就要引导干部职工群众改革创新、开拓前进。兵团历史是一部向沙漠进军、征服万古荒原的英雄的开拓史,老一辈兵团人凭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旷古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兵团精神,就要学习老一辈兵团人敢想敢干、敢于开拓、敢闯新路、争创一流的精神。当前,兵团发展正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重要阶段,面对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面对全国各地及天山南北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对前进道路上层出不穷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的意志,我们就难以冲破各种制约和障碍的羁绊,我们就难以走出科学跨越的新路,我们也难以保持和谐稳定的局面。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干部职工群众树立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把握发展趋势,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创造性的思维和精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要锐意

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在全兵团倡导鼓励创新、大胆创新的氛围,使创新不仅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更是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优良品质和自觉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不甘人后,勇创一流,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水平,创一流的业绩。

三是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就要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切实提高素质和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兵团精神,务必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按照“既当好生产队、战斗队,又当好工作队、宣传队”的标准,不断强化干部职工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提高能力,关键要抓好“一班人”,推动“一层人”,带动“一群人”。对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学习型、知识型、实干型的干部,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有办法、有主意、有对策,成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四是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就要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切实增强“兵”的意识、强化“兵”的功能。兵团前身是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的意识与功能是兵团精神题中应有之义。增强“兵”的意识和功能,应该成为每一个兵团人的自觉行动。要引导干部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冬训活动,不断提高军事素质,全面提升兵团整体动员能力和维稳戍边能力。这次冬训活动,是一次全兵团范围内的集体大练兵,既突出重点,把基干民兵打造成维稳处突的“拳头”力量,又强本固基,不断加大干部职工普训力度,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强化组织纪律观念。要以此

次活动为契机,强健意志体魄、提高军事素质、提振精神士气,增强作为兵团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要让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深刻认识到,作为兵团人,必须体现兵团特色、突出“兵”的特点,肩负起兵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提高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能力,提升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夯实维稳固边的组织基础;必须提高维稳戍边素质和能力,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 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说起中华民族精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爱国主义。从屈原、岳飞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广义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它并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事实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甚至极端化为一种白人中心主义。人们之所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因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压迫和剥削,而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凝聚人心,努力奋斗而获得民族解放。 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这就是说,它们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 因此我们必须揭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精神。但何处可以寻找到它呢?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其一般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表现为其智慧,并主要包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形态之中。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2 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提供着并必将继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 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虽然,七年来, 我校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当中,努力改变以往陈旧落后、忽视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然而,我们却发现“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 一现状依然很难改变。我们课题组张伟定校长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向六年级某 班学生调查这样一个情况:“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学习(指学校知识性内容)的同 学请举手”,结果只有寥寥几位!其实这种不喜欢学习、甚至憎恶学习的现象在 很多班级、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厌学呢?我想,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主要核心就是我们对学生作为正在迅速成长的个体生命的忽视, 一味的“以师为本”,师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学生学习没有积极 性、主动性。那,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 要学”这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呢?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 教育”,它的办法就是: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 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 为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 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实验,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这对 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时下,全国很多省份的老师都纷纷 到广州取经,并积极的投入到生本教育的实验中。但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体 —3—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 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 报告 一、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虽然,七年来,我校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当中,努力改变以往陈旧落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然而,我们却发现“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一现状依然很难改变。我们课题组张伟定校长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向六年级某班学生调查这样一个情况:“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学习(指学校知识性内容)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寥寥几位!其实这种不喜欢学习、甚至憎恶学习的现象在很多班级、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厌学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核心就是我们对学生作为正在迅速成长的个体生命的忽视,一味的“以师为本”,师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那,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呢?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它的办法就是: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

2020生本教育心得体会_1

( 教育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6785 2020生本教育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2020 student based education

2020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研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谓的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所谓教学,应该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述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落伍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识到了,在我们学校也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在这篇报道中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准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认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增添了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其实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

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今天我在上一节展示课的时候,着实也发了一顿火,把这个班的学生狠狠的批了一下,只因为他们预习的不充分,展示的效果很差,一节课就在我的火气下中断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谁对谁错?这个班的学生可是很聪明的,那问题应该出在我的教学方式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不可能完全去驾驭他们,而我们做的是如何去引导他们,抛出有意义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上一周的示范课中,讨论的是关于血液的知识,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把后面一节的输血和血型补充了上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果然表现的很积极,在学生讨论什么年龄段的人能献血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18岁----55岁,这时有位同学说:“不对”,我的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问号,书上明明写着的,只听这位同学说:“体重要在50千克以上。”另外一位同学说“不对,女的在50千克以上,男的要在60千克以上才能献血。”我欣慰的笑了,我只能说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我们的课堂也能让你听一天课也不觉得累。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

以学生为本_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师[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3-0003-03 邵晓枫*,廖其发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近年来,以“学生为本”(或者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本文拟对该理念内涵的研究状况作简单梳理,并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综观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较少,唯一可见的相关著作是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作者对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及其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1]而相关的文章对该问题虽有所提及,但论述不深。如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 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 革的动力之本”。[3]还有人认为:“ ‘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潜力,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特异的个体,而不是小集体中的一个分子、一块砖。”[4] 这些研究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楚明确的认识。第二,研究不够深入。例如,虽提到要“一切为了学生”,但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述这样做的原因。第三,研究内容不全面,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如学生的主动发展问题、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关系问题等。第四,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表述体系。 我们认为,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收稿日期]2005-11-24 * 邵晓枫,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400715 第3期2006年3月No.3Mar.2006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小学生。我们小05-2班特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今天参加班会的除了我们班的全体成员,还有学校的领导和嘉宾,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我们先进入第一板块“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我想先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就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来谈一谈民族精神的内涵。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可以概括为: ①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例如:(学生参与同学演讲<<满江红>>)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②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与民忧乐的人物典型图片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③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④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勤劳节俭的典型人物图片) ⑤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典型人物图片) ⑥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威武不屈的大太夫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⑦舍生取义的尚义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舍生取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长征精神、抗北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任长霞精神等(学生回答,屏幕上打出相应的图片资料),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那么我们对于爱国方面的名句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来举行名句竞赛(抢答) 女:我们由刚刚的事例可以知道许多的名人、伟人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的,如岳飞从小他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每日一题(第02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这一标准越来越被淡化。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A.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B.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C.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 (1)内涵: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2)形成: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3)意义: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

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1)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的精神。 (2)形成: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3)意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3.勤劳勇敢 (1)内涵: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2)表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3)意义: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4)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 (1)内涵: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2)意义: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间的关系 (1)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作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我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与体会

我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与体会 【摘要】我国教育源远流长,有许多的优秀教育思想、理念,但是生本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师本理念,需要教师对角色的转换,课堂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实现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本文从多角度阐述了作者对生本教育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师本;生本;无为;有为 生本教育理念有别于师本教育理念,特别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生本教育中,教师应尽快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即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真正的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我国教育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的教育传统,但也有许多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 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传统的观念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育体系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它认为:人之初,性本惰,学生是天生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以督促和管理。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场“戏”的话,在师本课堂上,教师是一名中规中矩的导演,演员的表演要尽可能的按照剧本的要求进行,这样的戏剧拍出来可能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整场戏的亮点却很难闪现。

生本教育则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是主动的假设,它认为:人之初,性本学,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在生本的课堂上,教师是同样可以是一名导演,却没有了导演的权威,他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演员,自己只是充当引导者.让演员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在其中。这样做充分的调动了演员的热情,只有演员全身心投入,“戏”才能精彩。 “生本教育”强调“无为而为”,无为而为,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种,演化有三:无为无所不为,有为有所不为,不争自有成。在生本教育中,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在生本教育中,老师可像牧者一样,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而不是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管理者尽可能不要在服务对象的正常活动之中呈现自己的形象或加进自己的意志,这多少表现了一种无为而为的人本思想。 在生本课堂上,教师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有所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作为”来完成,但教师的课堂“不作为”则可以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乃至学生的终身教育的大目标。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选集》上卷第64页) 民族精神中的“精神”是指狭义上的“精神”。从广义上看,精神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一切意识现象: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从狭义上说,精神是指意识中最深层的而又比较稳定的部分,是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的内核和精华。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人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自从有了人,有了人的活

动,也就有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因为一切有了人的痕迹的东西都叫文化。中国传统典籍《周易》、《说苑·指武》与近代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等都对文化作出典型界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文化也就有了从时间上区分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渊源上区分的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从功用上区分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等。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是民族文化中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民族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并不是某种有形物,不过你又能时时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它能体现在各种文化载体中,体现于民族成员的一言一行中。文化如水,人似鱼。在某一民族中,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品中,都会表现出该民

族特有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特征,其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中,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不过起主导作用的是民族精神,它起着灵魂和基础作用,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因为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基础,民族情感就会逐步淡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会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被同化或消蚀,民族习俗的特征也会逐步消失,从而也就难以在重大事件出现时表现出应有的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民族魂,它的强弱则决定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与方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 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致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 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1.突出学生 2.突出学习 3.突出合作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在这个发展创造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地锤炼、铸造自己的性格、品质、理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又引导、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脊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民族向心力。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各民族在 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又产生了团 结统一的主观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 要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之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 精神,让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光耀新世纪。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的美好形象。当然,中国是具有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这是应该发扬的,但这只是传统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称为盛世的朝代,都有 扩张、侵略的记录。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如果只有仁义和和平,哪会 有广袤千里的辽阔国土?1954年12月1日,缅甸总理吴努就提到中国在元朝和清朝跟缅 甸打过两次仗的事。毛泽东对此还说:“这两次战争,都是中国人不对,中国侵略了你们。”中国要想顺利崛起就必须正视周边国家的感受,和平解决一切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封建主义压近、反对侵略与奴役,赞成平等的交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正在满怀信心地为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勤劳勇敢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沃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诞生最早、开化最早的民族之一。在条件恶劣的原始社会,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是时刻摆在原始先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巨大的自然压力造就了中华先民们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愚公移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反映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早在远古时期,求生存谋发展要靠自身努力的信念就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战天斗地、勤俭持家成为古代劳动人民生存的主要途径。因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恶劣的生活与生产条件有着非凡的承受能力。勤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体现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用勤劳勇敢写成的一部艰苦奋斗史。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劳动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都江堰、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京张铁路等,都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建设历程的忠实见证物。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 《周易·乾·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就是天道运行强健不怠的意思。自强不息,是积极向上,永不停息。这一句话是鼓励人们要像日月星辰永恒运转那样,应有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锐意进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要求人们要励志自强。古人言:“有志者,事竞成”,说明立志是修养的起点,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先人刺骨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是世代相传。 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这种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

生本教育及其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生本论文)

生本教育及其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刘辛庄小学刘杰 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本文通过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理念,从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阐述了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教学模式。同时,本人通过生本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两个教学案例,并对生本教育的案例进行了效果分析,提出了几个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部分学校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同问题: 1、课堂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2、教师喋喋不休,学生缺少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更多的倾向于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较窄,学困生容易被忽视等等。这些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缺乏思辨与创新,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二、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生本教育追求的就是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生本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减少对学生时间的占领,让学生拥有充裕的时间去自己“创造”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蕴藏着自己灵魂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学生才会“爱之深,情之切”,铭记于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民族精神的内涵

沂北中学思想品德主题复习 主题一:青少年与社会(第1课) 1,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 (1)我们青少年学生既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2)虽然年龄还小,但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与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发展密切相关。(3)因此,关心社会,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2,如何关心社会? 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还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健康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3,如何亲近社会(1)不做看客(2)遵守社会公德(3)善于明辨是非 4如何自觉服务社会(1)忠于职守(2)乐于奉献 主题二:民族精神与文化(第2课) 1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重要性)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2)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永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3)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1)、既不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2)正确的态度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3)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4)并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题三,创新(第3课) 为什么要鼓励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对个人:(1)勇于创新,可以发掘我们的创造潜能,造就有用人才 (2)创新也可以激发我们攀登人生高峰的热情,督促我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3)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对民族,对国家 (1)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全社会,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1、形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2、发展: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3、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作用(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②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 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继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全国各种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难,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把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风采。 5、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答: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怎样在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和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心骨”。②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③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④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青少年的要求: 答:①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②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拓展提升】 1、山东曲阜举办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1)价值和意义? 答:①有利于人们加深了解和认识孙子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②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有利于与时俱进,为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⑥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⑦有利于增强齐鲁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如果你是当地的一名中学生,你会以怎样的行动参与到文化节的活动中去? 答:①积极学习、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②争当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齐鲁人的精神风貌;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等 2、我国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意义?①.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教育人民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伟大的民族精神。②有利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加强

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

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