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何金来

内容摘要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土崩瓦解。甲午战争不仅与中、日、朝等当事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也调动了英、俄、美、德、法等主在西方强国的神经、配置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力量的组合,给20世纪东亚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以直接影响。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朝日关系东亚格局

甲午战争以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即:中国、日本、俄国和英国。而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四股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因而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

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国家。16世纪以前,它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后来开始衰落下去,到19世纪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进入19世纪后半期。清王圾正在搞洋务运动(或叫“同光新政”),这是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力图赶上世界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本身不易克服的弊病失败了,从而失去了一次机遇。在标榜“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中,确实兴办了一些工厂,修了一些铁路,造了一些轮船,开设了电报,又创建了海军,引进了西放手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教育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可是洋务运动存在着一个致使的弱点,那就是在政治领域里依然是一潭死水,政治改革遥遥无期。在腐朽的封建主义体制下,生产力是很难冲破牢笼,迅速向前发展的。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个衰朽的、暮气沉沉的政权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富裕和强盛。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是这场富强梦的破灭。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最大,真是创痛深巨,割地之多,赔款之巨,条约之苛;屈辱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虽说还是东亚最大的国家,但已被挤出东亚重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圈子之外。甲午惨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上历史潮流的机会。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刺激着

中国国内局势急剧发生变化。战后三年,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五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距甲午战争结束不过十六个年头,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一个误国、辱国、卖国的清政府倒台了。

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它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战争,是日本从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都排列在半殖民地国家的队伍里。当时,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走到了一个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十字路口,既可能进一步沉沦下去,变为殖民地,也可能赶上历史潮流,搭上近代化的列车。

日本近代化的起步与中国几乎是同时的(大约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此之前,它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威胁,面临着两种方面、两种制度的撞击,所处的地位与中国差不多。但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不是指向它,而是指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列强几乎没有对日本发动什么大规模入侵。1853年,美、俄舰队的“叩关”之举和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的签订,虽然都是在军事威胁下完成的,却都没有形成一次真正的战争。1864年9月5日,英、美、荷、法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史称“下关战争”。但联军登陆后,长州藩迅即屈服求和,战争规模很小。列强在东亚的利害冲突,使英、美感到扶植、利用日本来牵制沙俄,为自己火中取粟是合算的。显然,历史的机遇向日本露出了微笑,而日本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明治维新”,使它走上富强之路。

日本想赶上时代的列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首先把中国作为打击的目标。在甲午战争中,它是胜利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赔款之多,割地之广,掠夺权利之大,连它自己都始料不及,因而战后举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中。这次战争无疑大大增强了日本的实力,进一步刺激起它向外掠夺的野心。甲午战争是东亚的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这场较量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斗争。战争的结局,中国失败了,这就使日本脱颖而出,成为东亚一霸,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不过,当时日本还清醒估计到了前途的复杂性,特别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使它冷静下来,“卧薪尝胆”,聚集力量,十年后,它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终于赶上了欧美列强,与之并驾齐驱。

除了两个直接较量的对手外,最关心甲午战争进程的就得算沙皇俄国,因为向远东扩张势力,进而称霸亚洲是它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一爆发,俄国就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伺机而动。当战争即将结束时,沙皇政府召开了两次大臣特别会议(在1895年2月和4月),准备和日本公开对抗。它的方针是不能让日本走得太远,赢得太多。但是,沙俄对自己在远东的力量心中有数,它在远东没有海军根据地,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竣工,对战争没有把握,也就是说还不能单独地制服日本。于是它联合了德国、法国进行干涉。

俄国对东亚的野心在甲午战后一方面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一方面又摆出了一副欲与日本决一雌雄的架势。为了对付日本和英日同盟,俄国于1902年2月与法国缔结同盟,以保护“两国在远东的特殊利益”。同时,沙俄还积极拉拢清政府,在加强向中国渗透的过程中,企图把清政府绑到自己对日作战的战车上。

至于英国,它当时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也最大。它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在东亚的既得利益,为保持其优势地位,它主张“维持现状”。英国远东政策的核心是如何维护“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利益,即为谋求世界霸权服务。当时的英、俄矛盾可以说是全球性矛盾。列宁曾经指出: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在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一贯推行这种政策。……英国是这种野心更长期、更顽固、更强大的敌人。”①英、俄在亚洲的冲突是全面的,从中近东一直到远东他们在争夺伊朗、土耳其和朝鲜等战略要地的斗争中,剑拔弩张,各不相让。19世纪80年代中期,英、俄为争夺阿富汗已经走到了战争边缘。与此同时,两国还因争夺朝鲜的巨文岛关系紧张。显然,英国把沙皇看成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于是,扶植日本,抵制俄国向远东扩张。

英国一方面在甲午战争中支持日本,同时又不希望清政府因过分削弱而垮台。正如英国首相在一篇演说词中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不能设想,如果中国的中央政府突然被一个征服势力所覆灭,事情会弄成什么样子。一个无首脑、没有任何一种政府的中国,意味着一片世人未想到的混乱和恐怖景象。”②在甲午战争之前,英国是把中国当成它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国来对待的,甚至一度考虑过缔结“中英同盟”的问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充分暴露出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使得英国的舆论和英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黄海海战和平壤之战后,《泰

晤士报》一篇社论中说:“我们绝不会想到……中国的友谊是值得去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组织起来。我们必须注意不使别的国有完成这种事情,而使我们受损失。”③因此,战争后期当清政府主动提出缔结中英同盟国时,英国政府未加理睬。在选择东亚的盟国时,英国把目光转向了新兴的工业强国——日本,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喉舌——《圣詹姆士官报》、《伦敦中国电讯报》都发表文章,鼓吹支持日本去与俄国决一胜负,甚至提出缔结英日同盟的主张。这些新闻媒介的言论反映了英国政府的远东政策,英日同盟终于在几年之后变成现实。

如果说中、日、英、俄是影响东亚战略格局变化的四种力量的话,那么朝鲜就是这四种力量矛盾冲突的焦点。19世纪下半叶,围绕着朝鲜的国际矛盾冲突中,日本是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疯狂地推行“大陆政策”,视朝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桥梁,并急迫地要把这个进出日本海的锁钥地区建成为入侵亚洲大陆的前哨基地。沙皇俄国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也开始把侵略扩张的重点放到东北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来。80年代中期,沙俄曾力图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俄国阿穆尔总督在上奏沙皇时曾直言不讳地供称:“当今我所应大勉者,即在维持朝鲜之独立。但该国为东方一弱国,若无强盛之保护者,决不能保其社稷。……我俄国宜毅然担任保护之责”。④英国从维护它在太平洋和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基本政府出发,曾希望朝鲜成为东北亚的缓冲地区,但由于它与沙俄的尖锐对抗,特别害怕朝鲜被俄国夺去。1885年4月,英国供口俄国军舰集中海参崴,强占了朝鲜巨文岛,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

在四种力量中,中国是最薄弱的一方。中朝之间当时存在一种传统的东方式的“宗藩关系”,即朝鲜国王向清朝皇帝按期“进贡”,奉正朔,受册封,清朝皇帝则有义务维护“藩属”国的王统与地位并保护其安全。从政治上看,所谓“藩属”国实际上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宗主国”一般不干涉其内政、外交,中国对朝鲜并不具有西方殖民体系那样的“宗主权”;从经济上看,双方基本上是平等互惠的。19世纪80年代初,由于日本加紧了对朝鲜的侵略。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为该国策安全,即为中国固封守”。而处心积虑的日本从中挑拨离间,竭力破坏中朝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的局面。

甲午战后,朝鲜一步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曾向沙俄寻求庇护。日俄战争(1904-1905年)后,日本开始实现其独霸朝鲜的目标,朝鲜人民则开展了蓬勃的反日斗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国际政治势力的较量共引爆出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或者叫决定东亚战略格局发展变化的四个回合。

中日甲午战争是第一个回合。甲午战前,东亚局势的特点是英、俄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尖锐对立,总的格局是英国保护着传统的优势地位,局面相对稳定。甲午战争打破了脆弱的平衡。作为胜利者的日本国力骤增,国际地位扶摇直上。中国、朝鲜则从半殖民地的位置上进一步沉沦下去(不久,朝鲜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俄国通过“干涉还辽”在中国和东亚攫取了巨大利益,并通过签订《中俄密约》以结盟的形式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这样,它在与英国争霸远东的斗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日本在经历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后,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国内沙文主义情绪高涨,积极准备对俄一战;英国为了抵制沙俄的攻势,进一步拉拢日本,从而直接促成了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

甲午战争之后,德国、美国也力图在东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和德国已跃戾世界工业强国的头两把交椅,但它的经济实国与其在东亚获得的殖民利益的份额却不相称,它们是一桌筵席上后到的客人,其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分一杯羹的急迫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德国来说,参加“干涉还辽”是一个挤上筵席桌的契机,它抓住这个机会,强占胶洲湾,带头发出了瓜分中国的信号。甲午战后,美国凭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借助《马关条约》的规定,使它的对华出口贸易额猛增。从1894年到1900年几乎增加了五倍。当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总统麦金莱(Mckinley,William)于1899年12月向全世界宣布:“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于美国政府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⑤1899年,美国终于独立地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在东亚的政治角逐中,它正以一个有影响的大国面目出现。

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向。列强也都想乘机巩固、扩大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它们彼此勾心斗角,在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甚至出现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当时,英国正在南非进行征服布尔民族的侵略战争,美国

刚刚打完美西战争,忙于侵略菲律宾,都腾不出更多的兵力,只有日本出兵最多(1.2万人,一说为2万多),扮演着“远东宪兵”的角色。英国特别支持日本,答应向它提供一百万英镑的财政援助,利用日本对抗沙俄。对俄国来说,这是它独霸满洲的大好时机,遂出动大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这使得一直觊觎东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嫉妨不已。日俄矛盾成了20世纪东亚最突出的一对国际矛盾。当日、俄摩擦加剧时,由于德国企图插足长江流域,英、德关系也一度紧张。总之,这一时期英俄、日俄、英德在东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正进一步尖锐起来。

日俄战争是第二回合。日本在打败中国后,完成了称霸东亚的第一步,接着它决心去与横跨欧亚的强国——俄国迎头相撞。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俄国失败而告终,战后的日本一跃跨入世界八大强国的行列。伦敦的《晨邮报》以“世界的大日本”为题发表文章,说明西方舆论已对日本刮目相看。战后,由于俄国势力退缩到“并满”,日本取得了辽东半岛南部的租借权(即所谓“关东州”),并占有南满铁路和铁路沿线地区。此外,它不容沙俄手中割取了南库页岛,不久,又吞并了朝鲜。日本这时已成为东亚的支配力量。

第三个回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的扩张,这使东亚力量对比再度发生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欧洲。日本视为“发展国运之天佑”,欲乘此“千载难逢”的时机,以“确立东洋之利权”(《1914年8月8日日本内阁备忘录》),在东亚进步扩大霸权。但美国政府向英、德提出关于在大战结束前“维持远东现状”的建议,反对日本在中国领土内对德作战。英国因碍于与日本的结盟关系,态度较为暖昧,但它仍希望日本暂缓决定参战问题,并表示它极不愿意日本突破作战行动限于海上的范围。日本没有理睬英国的建议,单方面对德作战。1914年9月初,日本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把军队开进山东,占领胶州和济南,并攻陷青岛要塞。同时,其海军则向德属南太平洋群岛发动进攻,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日本国内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加速解决对华问题,因为“英、俄、法三国的联合势不仅波及欧洲,而且将及于中国大陆”。⑥按照这样一种形势估计,日本地1915年1月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并于5月发出了最后通牒。在强大的压力下,袁世凯政府终于接受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件,内容包括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有扩大;旅大的租借期及南满、安奉铁路期限延长至99年;日本在南满和内蒙东部享有特殊权利;

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沿海港湾与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中国政府聘请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等等。按照这些条件,中国将成为日本的附属国。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才未能实现。在整整四年的大战期间日本以很少的消耗攫取了许多权益,大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称霸东亚的世界五大强国之一。

第四个回合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抗日

战争。这是号称“东方第一强国”的日本与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之间的一场最大的决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在很长的时间内独立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打死打伤日军123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全面而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是中国人民奋起和觉醒的标志,也使东亚政治格局又一次发生根本变化。

在东亚政治风云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几乎都是围绕着中、日两国展开的,这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的历史课题。

注释:

①《列宁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第23卷,第125-126页。

②克贝道克:《英国的远东政策》(1840-1906),纽约,1931年英文版,第11页。

③《泰晤士报》,1894年9月30日。

④渡边修三郎:《东邦关系》,第341页。转引自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1937年,第91页。

⑤《美国外交档案》卷首,总统咨文,第22页,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2卷,第440页。

⑥《对华问题解决意见》,见大津淳一郎:《大日本宪政史》,第7卷。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 (沪)1996年18期 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 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 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 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 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 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 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 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 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 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 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 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

浅析台海局势缓和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1.4

课目:现代军事理论 论文题目:浅析台海局势缓和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队别:研究生75队2连 姓名:孙磊 学号: 229201022006 时间:2011年1月4日

内容摘要 台湾问题是二战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考虑到其自身的利益,将台湾问题上升到国际问题,企图对我国形成地理的遏制。在陈水扁政府期间,“台独”势力十分猖獗,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但在马英九上台之后,两岸关系有了一定的缓和。台海双方都能从经济发展大局考虑,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加强了经贸、文化、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随着台海局势的相对缓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本文主要围绕台海局势在东北亚区域的重要性,探讨台海局势缓和对两岸关系和对东北亚区域形势的影响,以及维护台海局势缓和、以致稳定发展的对策,这对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亚台海局势安全形势

浅析台海局势缓和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 的影响 台湾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问题,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同时,台海问题是东北亚周边安全形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随着马英九的上台,两岸关系有了一定的缓和,随之也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台海局势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二战结束以来,由于历史等原因,台湾始终是东北亚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虽为中国固有的领土,但由于台湾当局一再拒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倡议,甚至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要求加入联合国,公然挑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地位,他们挑起的三次台海危机不仅使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之路遭受重大挫折,也使台海局势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一)美日利用台海局势牵制中国大陆,在东北亚地区制造扩张军事力量的借口 从20世纪50年代美台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起,美国的军事力量就堂而皇之地部署在台海地区。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逐步进入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格局,美国担心中国会取代前苏联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主要敌人,因此对台湾的战略地位更加看重。他们大肆宣传中国的核军事力量对东北亚区域的潜在威胁,蓄意激化台海危机,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并借助《加强台湾安全法》不断加大对台军售。1999年日本制定的《周边有事法案》,将钓鱼岛及台海纳入“有事反应”的范围,这是日本谋求亚洲军事第一强军梦的重要举措。2003年,美国海军《增强反潜作战能力》报告提出,美国海军应大力提高美太平洋战区反潜作战能力,以“快速摧毁具有相当规模的常规动力潜艇部队”,遏制亚太各国迅速掀起的潜艇发展热潮,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 [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东北亚局势在动荡中前行

东北亚局势在动荡中前行 按照国际关系学专业的定义来讲,东北亚特指朝鲜半岛以及俄远东至中俄边境这片区域,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中国复兴,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这里有广泛的地缘利益,激起了大国的觊觎和争夺,今后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目前东北亚潜在的冲突点有五个,分别为: 1、中俄边境冲突,涉及外兴安岭,海参崴以及库页岛的归属权问题。 2、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涉及朝韩中俄美日六方,传统的大国角力场。 3、韩日独岛/竹岛归属权问题。 4、中朝韩长白山/白头山归属权问题。 5、日俄北方四岛归属权问题。 一、中俄边境冲突 首先应当指出,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由沙俄与清朝签订条约划界,与苏联无关,因此敌视苏联是不对的。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库页岛是18世纪末期就被日本江户幕府实际占领并控制,清朝在库页岛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居民点,而且设立了桦太厅开发署和县乡镇政府。俄国是从日本实际控制下夺取的。清朝送的是顺水人情,如果是在清朝实际控制下,是不可能送给沙俄的。再者,苏联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迄今为止对中国军事和经济援助最多的国家,同时苏联在抗日战争中是对中

国援助最多的国家。所以在这一点上中俄开战的几率很低。 二、朝鲜半岛问题 提到朝鲜半岛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朝核问题。近日,韩国外交部表示,韩国、日本和美国将在12月13日的三边会议上讨论朝鲜日益激进的核计划引起亚太地区日益严重的紧张局势。会谈旨在加强对朝鲜的国际制裁,巩固三国对朝鲜的单方面制裁。韩国外交部在一份新闻稿中称:“将(在会议期间)交换关于朝鲜及其核问题的观点。”核危机由来已久,其再度爆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美国,尤其是小布什政府的对朝强硬遏制政策是导致危机升级的根源;其次,朝鲜的核边缘政策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最后,美朝之间类似于博弈论中谈及的“胆小鬼游戏”式的互动,对朝核危机的爆发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工具,以国家利益为判断标准,这是一种比较简约地分析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模式。朝核问题的主要当事方是朝鲜和美国,但它实际上牵涉到相关六方的利益。所以朝核问题实际上包含六方的互动和利益博弈,搞清楚相关任何一方的利益与互动策略,都是我们分析朝核问题的必须。从美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实际上是美国谋求霸权与朝鲜维护主权之间的一场博弈,这是朝核问题的实质。从日本的角度看,主要是利用朝核危机,为自己实现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的目标添一臂之力。从韩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使韩国外交陷入到“南北统一民族”和“美韩同盟”之间进行痛苦抉择的困境。从俄罗斯的角度看,积极介入到朝核危机中,是在当前非均衡态势下的有利选择。从中国的角度看,

26、甲午海战

26*甲午海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记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作战,誓死保卫旗舰,最后在敌舰猛攻下壮烈牺牲。课文通过描写他们作战时的英勇顽强,高度赞扬了他们誓死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高尚情操。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结构紧凑清晰,语言朴实简练,情节紧张激烈,能够深深吸引学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佳作。二、教学要求: 1、认识“舰、督、眺、毙、逞、牺牲”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三、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英雄们的民族精神。四、教学准备: 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五、学情分析: 由于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是阅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自己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网络查找了对本课有历史背景的一定了解,这样对于本课的理解一定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用倚仗着自己的船坚炮利,用他们的洋枪洋炮无情地砸开了中国的大门上,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让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但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并没因此而屈服,他们奋起反抗,这中间涌现了无数的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PPT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板书:26、甲午海战二、检查预习情况: 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 PPT出示生字词,一起来复习。 同甘共苦:一起享受幸福,一起承担艰苦。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同归于尽:一同死亡或者毁灭。置之度外:把生死不放在心上。三、PPT出示邓世昌图片。 同学们谁认识这个人?简介邓世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中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吧。四、结合预习,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课文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接着介绍邓世昌率领将士们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最后赞美了邓世昌和将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节操。 PPT展示: ①课文叙述顺序:按时间先后,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及主要人物②课文主要内容:讲了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奋战,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板书:①遭遇日军舰队。 ②英勇奋战,誓死报国。③高尚精神,永远敬重。 2、品读领悟人物的精神。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邓世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节操? PPT展示: ①“邓世昌坚毅沉着地指挥战斗,舰首舰尾大炮轮番射击,炮弹纷纷击中日本军舰。”写出邓世昌沉着应战,面对凶狠的敌人毫不畏惧。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东北亚一体化 一、东北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变幻加速。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复,2008年的金融风暴风波又起。东北亚也在世界经济浪潮中改变着经济格局。本文将以东亚几个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东亚地区国际经济态势。 (一)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随波逐流的俄罗斯 进入21世纪,在普京政府领导下的俄罗斯,终于摆脱了“休克”转轨的阴霾,乘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之势,对外贸易额一路攀升(表1所示)。2008年,受西方油价炒作影响,俄罗斯对外贸易额高达6231.4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3675.73亿美元,进口额达到2555.74亿美元,顺差达到1119.99亿美元。 表1俄罗斯对外贸易年度表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总额 同比% 出口 同比% 进口 同比% 差额

104832 -10.8 68416 -22.0 36416 22.4 31999 2002 116237 10.9 75484 10.3 40754 11.9 34730 2003 146157 25.7 95611 26.7 50546

45065 2004 205052 40.3 136926 43.2 68125 34.8 68801 2005 276398 34.8 184916 35.0 91481 34.3 93435 2006 354674 28.3 226524

128151 40.1 98373 2007 469343 32.3 279724 23.5 189619 48.0 90104 2008 623147 32.8 367573 31.4 255574 38.4 111999 2009 389142

近代史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 大纲 一.海战背景 二.海战经过 三.海战结局 四.原因分析 五.总结 参考文献:《档案》20111213集,20111215集、《百度百科》甲午战争、《甲午海战战败新考》、揭秘《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谣言》、《洋务运动》、及其他论坛言论参考等。 正文 一.海战背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难以快速发展。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不足,决定以战养战。 当时中国处于晚清时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888年建立北洋水师。但此时清朝政治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必有一战。而甲午海战又是甲午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二.海战经过 1894年9月17日10时23分北洋舰队的主力于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呈

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横阵迎敌。 双方舰队距5300米时,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随后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随即,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12时53分,日旗舰松岛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丁汝昌身负重伤。日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超勇”沉没。“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西京丸”。后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邓世昌让“致远”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却被击沉。“致远”也被击沉,“济远”“广甲”临阵脱逃。“靖远”、“来远”中弹过多退出战斗。后镇远舰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点燃炸药发生大爆炸。不久,靖远、来远重新投入战斗。因日舰均受伤,于17时40分左右撤出战斗。海战结束。 三.海战结局 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未完全战败。然李鸿章保存实力,命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四.原因分析 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原因颇多,但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军备上:1890年后,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展海军、陆军,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 争。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舰龄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虽装甲上有优势,但射速慢,火力弱,航速迟缓。 当时中国并不止这一只海上舰队,而日本小国以举国之力才造出了这支船只上略好于北洋水师的舰队。在交战之前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认为即使北洋水师战败也不会如此惨败。 中国军舰虽然当时买来时称为亚洲第一舰队而且在战前装甲任上大大领先于日本(这点可以从各舰中弹数上看出,北洋水师主力舰均中弹数百发而还能不沉,日本军舰中弹大约10发左右就已重伤。而且日本多用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日制爆破弹;而北洋水师多用的是实心弹,不会爆炸,只能击穿(有一说北洋水师方面用的炮弹内填泥沙,质量非常差才打输,但其实实心弹本来就是这样并不是质量差的缘故)。其爆破弹因为国内无法自制,又不去买,导致爆破弹不足,威力不足),但是在其他方面均不足,比如上述的弹药方面。 虽然当时北洋水师内已经有人早已意识到己方装备落后的问题,但由于经费不足,一直无法更新装备。由于清政府放松了警惕,给北洋水师的经费也年年减少,北洋水师发展缓慢(清政府是为了防止北洋水师过于强大,毕竟其为李鸿章为首的汉人控制。李鸿章给予朝廷各派系的斗争方面考虑也不敢大肆建设海军。换句话说其实北洋水师有钱但是不能用,这也是当时那些官员思想上的短板,没想到会输这么惨,只顾自己的私怨而不顾国家安危)。 关于慈禧挪用军费的问题,多方资料显示并非我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据《洋务运动》一书记载,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非北洋海防协饷,而且已经归还。 但其实,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讲,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1861至1888年,北洋水师从筹建到成军的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均占年度财政的4%至10%。同期日本政府投入折合成白银600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只能说日本用的更好更团结。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地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3)俄罗斯正试图“恢复传统势力范围”。北约的东扩趋势促使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恢复大国地位,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东北亚局势分析

东北亚局势分析 通过举行美日韩联合军演和构建三边军事同盟,强化在东北亚的安全主导权,一直是美国的战略考虑。此次日本若参加韩美军演,不论形式如何,都标志着东北亚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 韩美联合司令部2月28日表示,韩美“关键决心”年度例行联合军演当天开始在韩国举行;就在同一天,日美联合军演也在日本的横须贺基地展开。美韩、美日军演同时举行加剧了朝韩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东北亚的安全环境,不利于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韩美联合司令部说,“关键决心”演习是韩美两国“旨在加强防御准备”的年度例行指挥所演习,包括驻韩美军在内的2300名美军人员,以及韩国部分师团级以上的部队将参加演习。美国将再度派遣航空母舰参加演习。据报道,美国考虑派出“里根”号航母参加军演。韩美两国随后还将继续举行代号为“秃鹫”的联合军演,该军演是野外机动演习,将一直进行到4月底。美军将派出2万多名官兵,韩国将动员包括预备军在内的20万名官兵。韩美联合司令部还表示,演习属于“防御性质”的例行军演,“两国早在几月前就制定了演习计划,和目前局势没有任何关系”。 针对朝鲜剧变和核武成“靶心”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演习将不仅针对朝鲜发生“剧变事态”,还包括清除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威胁。此外,报道还援引韩国军方人士的消息说,美国航空母舰计划参加今年的演习,但具体时间尚未确定。演习期间,韩国军方将密切监视朝鲜动向,对“北方界线”和军事分界线附近地区保持高度警戒。 日美军演朝鲜导弹是“眼中钉” 这次日美联合军演基于美国海军制成的模拟程序,目的是提高应对弹道导弹的战术水平,演练日美两国部队之间的协调要领。朝鲜导弹威胁一直是日美联合军演的重要目标。今年以来,日本媒体多次提及朝鲜新建成的导弹发射架。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日前表示,朝鲜的核弹道导弹对日本来说是极大威胁。以防万一是日本政府的责任,必须与美国、韩国等国际社会合作应对,这是安全保障的重要课题。 朝韩工会联合发表《和平宣言》 朝韩两国工会组织2月28日发表《北南工人和平宣言》,反对韩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呼吁朝韩双方通过广泛对话和协商解决所有问题。

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未直接击沉清朝一艘军舰 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史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 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由此,日本海军在关于大东沟海战的叙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战事就是进攻“经远”舰直到其沉没的过程。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对于此事就有文辞间十分激动的描写,“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从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有关“经远”舰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一事,随着日方的叙述而流传开,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各种关于甲午海战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经远”沉没一事,几乎都完全采用源自日本的记载。在为了纪念大东沟海战双甲子而开始的兵棋推演中,有关“经远”沉没情形的史实也依据日本海军档案的记载,但随着120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 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 字体:【大中小】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甲午战争时,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兵种单一,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但用在对外战争上,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缺乏训练,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其龃龉冲突百出,而内部相摩擦,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未可知也。”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决非偶然,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我们再看海军。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其一,是海军首脑部门的缺陷。虽然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不仅如此,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海军不统一。北洋海军实力虽已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几艘能胜任海上作战的舰只,实力便可与日本海军接近。但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结果力量分散。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试图调南洋舰来加强力量,但没有成功。威海海军投降时,还发生了降将牛昶昞要求返还原属广东的广丙舰的笑话。 其三,正是由于首脑部门的缺陷,使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何金来 内容摘要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土崩瓦解。甲午战争不仅与中、日、朝等当事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也调动了英、俄、美、德、法等主在西方强国的神经、配置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力量的组合,给20世纪东亚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以直接影响。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朝日关系东亚格局 甲午战争以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即:中国、日本、俄国和英国。而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四股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因而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 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国家。16世纪以前,它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后来开始衰落下去,到19世纪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进入19世纪后半期。清王圾正在搞洋务运动(或叫“同光新政”),这是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力图赶上世界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本身不易克服的弊病失败了,从而失去了一次机遇。在标榜“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中,确实兴办了一些工厂,修了一些铁路,造了一些轮船,开设了电报,又创建了海军,引进了西放手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教育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可是洋务运动存在着一个致使的弱点,那就是在政治领域里依然是一潭死水,政治改革遥遥无期。在腐朽的封建主义体制下,生产力是很难冲破牢笼,迅速向前发展的。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个衰朽的、暮气沉沉的政权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富裕和强盛。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是这场富强梦的破灭。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最大,真是创痛深巨,割地之多,赔款之巨,条约之苛;屈辱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虽说还是东亚最大的国家,但已被挤出东亚重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圈子之外。甲午惨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上历史潮流的机会。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刺激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