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ˉ。?±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ˉ。?±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能否领略自然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要到谢灵运之后。(一)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6-433),祖籍陈郡阳夏。出身于东晋显赫世家,祖父谢玄,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降爵“康乐侯”。

?性格高傲,仕途坎坷,佛学造诣高;

?南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山水诗贡献巨大,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谢灵运游山劈路图

永嘉山水·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北部,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连”的独有特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二、作品讲读:《登池上楼》

?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2)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

?(3)此诗又由写景转入抒怀,?°祁祁?±、?°萋萋?±两句化用古诗,传达出伤春思归的意绪。

?(4)此诗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最后抒怀。

赏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1)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上句写临窗所见:池岸上已长出青青的春草;下句写临窗所闻:园中柳树上变换着各种禽鸟的鸣叫声。

(2)诗人对季节变化本无所用心,因久病初愈,乍见春草、乍听禽鸣,便觉格外清新,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惊异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耳目并用写感受,把春的律动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

(3)此联诗句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萧纲:?°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王士贞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

?2.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3.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抒情说理,由此也形成了古代山水诗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

?4.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一、鲍照的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极有抱负。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边塞、战乱、游子、思妇、弃妇等。?七言诗贡献巨大,《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弃妇诗:《代白头吟》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三、鲍照诗歌的特点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1、内容及情感基调上的寒士之声

?2、形式多样,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第三节谢朓与新体诗

?一、新体诗

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南朝齐周颙、沈约等人把?°四声八病?±(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同时沈约《四声谱》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套诗歌写作的声律规则。这种声律和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对后来律诗的形成影响深远。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等人。

二、谢脁及其诗歌创作

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脁推服不已,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

谢脁山水诗选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题解

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ˉ?±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1)本诗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

?(2)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意和艺术欣赏

?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

?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

?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

二谢山水诗比较

二谢皆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有句无篇?±的不足,但诗风存在一定差异:(1)谢朓山水诗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2)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前半写景,后半抒怀,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脁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意境更为浑融。

(3)谢朓吸收谢灵运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诗歌更讲究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颇为不同。

二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谢朓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诗艺术。

二谢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梁陈宫体诗及其他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所谓宫体诗是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但宫体诗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宫体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萧衍和其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y¨?,以及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徐摛chī、徐陵和陈后主陈书宝等。

第五节庾信及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北朝文坛概说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二、庾信

?1.庾信的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仕南朝梁——“徐庾体”(南朝梁时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chī、徐陵父子皆以写作宫体诗而闻名,世称徐庾体)

?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后西魏被北周所代,庾信历仕两朝。后期羁旅他乡多思念故国之作,内容丰富深刻。

? 2.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在艺术上:

?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

?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总之,他的诗歌达到了化精巧为浑成的艺术境界。

?

第六节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东晋、刘宋

?西曲:宋齐梁陈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居多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

?3.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洲曲》

?艺术特点:

?(1)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把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动作、情态、仪容等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极为深挚而曲婉地表达出了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2)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根本还在于抒情。

?(3)诗歌清新淳朴的语言,婉转和谐的韵律,细腻真挚的情感,也都显示着民歌的特色。

二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

?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梳理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他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混乱,民族矛盾尖锐。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学术上受玄学、佛经、道教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魏晋时期由于玄理的影响和政治的黑暗,在抒情中还不乏浓厚的理性色彩。到了南北朝,作家抒写性灵明显加强,作家都在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在这个乱世中,文人一方面悲叹生命无常,一方面饮酒行乐,以期望享受人生,形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从曹操的《短歌行》到南朝江淹的《恨赋》,无不体现这一点。本文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写作内容、艺术特色。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代表人物;写作内容;艺术特点; ●正文: (一)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指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它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其内容有四: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总体风格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清峻、通俗、骋词、华靡。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曹操——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建安诗风的开创者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三: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

《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其主体风格是: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其艺术特色是:乐府古题写时事,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视野宽广、风格悲凉慷慨;为四言诗注入新的生命; 曹丕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二: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描写宴游、军旅生活;感事而发的作品。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艺术特色是:语言婉转清丽;追求形式之美感;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曹植 其诗歌内容主要是: 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功业精神和报国信念,代表作《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代表作《名都篇》、《公宴》。抒写友情之作,代表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反映社会现实。2、后期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代表作《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代表作《美女篇》、《怨诗行》。艺术特色是:利用乐府形式广泛抒发感情,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诗转为以主抒情为主;用词华美而又形象生动,形成了“辞采华茂”的风格;讲究写作技巧;善于运用比喻; (二)正始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 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 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东、西、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操,丕、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桢、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

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废帝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渊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华而外,还有三(载、协、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岳、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琨和郭璞。其中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渊明。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

关于魏晋时期的名人诗歌

【篇一】关于魏晋时期的名人诗歌: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篇二】关于魏晋时期的名人诗歌: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善哉行》 其一 上山采薇, 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 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 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六法海》说: “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 、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78 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178 句, 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 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51 句, 对句11 联, 22 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 对句比例已达到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才多”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说他们的诗歌“ 巧似”,“ 错彩镂金“ ,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这一点也为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由此可以想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骈俪化的展开阶段 南朝宋、齐时代, 诗赋中的骈俪化完成了量的积累, 对句的质量比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对句中的虚词逐渐消失, 同字对减少, 对句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精密。由此带动了赋与诗在结构、组织、句式等方面的革新。从赋说赋家们理性地对赋的语言句式进行探索, 刻意求工、精心设计, 使赋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描写、铺叙功能, 使之成为结构均衡整饬、音韵圆转流利、词藻华美巧丽的美的文体。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经》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4、《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5、《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 心。 7、《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相对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 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 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化、发展 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古代诗 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 化是汉语中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在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 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 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 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 要是曹植和陆机。1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 赋序在内一共有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2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 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 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 1胡应麟,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ˉ。?±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ˉ。?±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8.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9.宫体诗: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它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萧纲,徐擒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简答: 1.汉代文学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今古通的艺术追求;②汉代文人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③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⑤文人的独立和依附;⑤从浪漫到现实; ⑥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2.贾谊散文风格: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纵横捭阖。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过秦论》。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 3.汉赋的意义:①表现了一种昂扬旺盛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丰富了汉字和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功能。 ③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诗歌下作业题

一、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其田园诗代表作有《》、《》等。 2、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3、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他的代表作是《》。 4、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和(),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 5、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5、()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其代表作是《》。 6.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代表作是《》。 7.陶渊明《归园田居》名句:“羁鸟恋旧林,()”,“暧暧远人村,( )。( ),鸡鸣桑树巅。” 8.()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9、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是(),他的咏史诗、咏怀诗被鲁迅先生称为() 二、选择 1、中国诗歌史上,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诗人是 A、谢灵运 B、曹操 C、陶渊明 D、谢朓 2、在世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 A、鲍照 B、谢灵运 C、颜延之 D、\ 3、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是 A、鲍照 B、谢灵运 C、谢朓 D、庾信 4、南朝创作新体诗最有成就的诗人是 A、谢朓 B、沈约 C、王融 D、何逊 5、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

A、庾信 B、王褒 C、张皋 D、徐陵 6、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A、陶渊明 B、支遁 C、慧远 D、谢灵运 7、“元嘉三大家”指 A 谢混、谢灵运、谢朓 B.谢灵运、谢朓、谢庄 C.左思、陶渊明、鲍照 D.顔延之、谢灵运、鲍照 8、现存南北朝民歌的大部分保存在 A、[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B、[南朝梁]沈约的《宋书乐志》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三、名词解释 1、玄言诗 玄言诗诗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言诗在艺术上大多缺乏想象,钟嵘《诗品》“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中也有少数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 2、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在南朝齐武帝年间形成的新诗体,又叫新体或新变体,其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仗,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作诗,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王融等。永明体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式,为促进诗歌向近体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3、宫体诗 宫体诗诗南朝梁陈时期盛行的一种诗风和诗体。“宫体“之名,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萧纲谓”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代表人物是萧氏父子(衍、统、纲、绎)、徐氏父子、庾氏父子(肩吾、信)等。诗的内容多描写女子体态和生活,亦有一些抒情、咏物之情。总的特点是:情调流于轻艳,诗风较靡弱。 四、简答题 1简述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魏晋南北朝诗歌上作业题答案版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 ),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 )。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 ),[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 )。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后期的代表诗作是《》。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 )。他的代表诗作是《》。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蔡琰的《》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 )和( ),阮籍的代表作是《》。 8、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 )和( ),“两潘”即( )和( ),“一左”即( )。 9、“三曹”中,()的四言诗成就最高;()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成就有《典论·论文》,且在诗歌上有现存最早且最为完整的七言诗();()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过渡。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名篇《》。曹操《蒿里行》中的名句是“(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 )的《》影响。 12、阮籍的《》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左思的《》八首,被评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郭璞的《》善于比兴寄托,借游仙以咏怀。 13、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 1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七位当时领导文坛的人物:()、陈琳、( )、徐干、阮瑀、()、刘桢,称为建安七子。 15、曹植白马篇的名句是“捐躯赴国难,()” 二、选择 1、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 A、慷慨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清新自然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现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终于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又缘以雅词,质朴的古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藉、嵇

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特别是阮藉《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自己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锺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 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玄言诗流行一时。其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他们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枯燥乏味,绝少生活情趣。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唐宋以来的历代作家有深远影响。陶渊明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所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陶渊明描绘得那样美妙和情味隽永,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另一类诗是咏怀诗,继承了阮藉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他的全部诗篇,雄辩地证明他有"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吴仪中文文秘112 学号1101022044 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文学玄言诗正始文学永明体陶渊明 中国历史进入到魏晋南北朝,便开启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的分裂。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它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这样的现实便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的本体论、思辨逻辑不断发展。 玄学、佛学、道教依次兴起,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学术的发展和变化。玄学在文学上表现为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佛经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流入民间,增加了中国文学

的故事性;佛经中的大量词汇也进入文学语言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宝库。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等等各种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 在文学发展中,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在传统的诗、赋、散文的体式中,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的五言诗创作,使五言诗臻于成熟和完善。七言歌行体得以确立。齐梁时期由于声韵的发展,出现新诗体“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梁陈时期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女性美为题材的宫体诗。诗歌以外,辞赋创造和汉代相比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数量多,而且明显出现诗赋合流的趋势。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传统的经学师法、家法遭到破坏。繁琐的经学衰落,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从此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走进了自觉的时代。 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主题,是汉末文学的一大特色,建安文人承袭并发展了这一特色,他们主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超越了个体生命意识,着眼于整个生灵,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即表现出生命的忧伤,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萌芽。他们试图改变现实,把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与“悲凉慷慨”诗风

精选_诗歌史梳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例题精讲

例题精讲

例题精讲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第五六句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芣苡》 【参考答案】1、赋。“赋”是铺张直叙,这里诗人直陈画面,没有用比方(“比”),也没有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庭中有奇树》 【参考答案】1、南萧统。2、“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思妇的衣襟和衣袖,绘出了思妇“攀条折其荣”而花香四溢的景象。游子在外,路途遥遥,思妇原本打算“将以遗所思”,即将这奇树之花赠予所思之人,而以“路远莫致之”写出了思妇猛然醒悟过来山水阻隔不能送达的怅惘之情。3、抑扬法。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至结尾,突然说“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主人公既知路远难以送达无可奈何自我解慰此花无足为贵,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花的可贵还是不足为奇货,关乎的只是思妇离别之情,在这一抑一扬中,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以花的不足为奇解脱这种相思的孤寂,最终仍回到无法解脱的思念上。(或者答比兴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摘要: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其突出特点为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而其作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佛学、道教开始兴起,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表现领域得到扩大。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建安人在乱世中面对汉末的政治与文化浩劫,珍惜文化,关怀时事,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曹操的《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都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建安文人在重新认识和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时,更加关注社会,他们的作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表现忧时伤乱,将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抒发强烈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 与悲凉慷慨的诗风相适应的是建安诗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建安文人或采用乐府旧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抒写国家大事、个人的壮志和抱负;或以乐府形式另写新题,将辞赋的语言声律带入乐府诗中,使五言诗既具有乐府诗的质朴,又有文人化的升华,将五言诗推向成熟。此外,建安文人还在杂言、七言诗等方面做尝试,如曹丕的《燕歌行》等,这对后来鲍照,庾信的杂言、七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 文学史上的正始时期包括从正始到晋武帝泰始以前,即曹魏后期、魏晋之交的整个历史时期。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夺权之人以阴谋手段诛杀名士,杀戮异己,翦除宗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时代。 在这种政治局面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全的态度,司马集团为掩饰自己的行为,又虚伪地提出“儒家名教”“以孝治天下”,面对恐怖与虚伪地现实,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显得尤为尖锐和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危机和幻灭,人生信仰也发生改变,玄学开始盛行,文学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建安文学中对理想功业追求的热情和自信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能否实现的抑郁以及强大政治压力下个人失意的悲哀,诗风也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遥深,寄托隐晦。正始诗人开始逃避现实,以哲学的眼光理性地观察现实,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为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有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七人,也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它的基本主题为忧生忧世,对生命的感化和体验完全是悲剧性的。如《咏怀诗》第三首以树木由繁华转为憔悴的过程,暗喻了魏晋之际的政治状况,表现了在当时处境下难以自保的忧患。对生命的忧惧与人生的剧痛,是阮籍产生了隐逸求仙的思想,所以《咏怀诗》中往往杂有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