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阅读二托尔斯泰与朱元思书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 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绝妙),百叫不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上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左右/允许)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
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小练笔:描写你印象最深的一 处景物,要求调动多种感官,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 征,融入自己的感情,200字左右。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总写: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展示汇报:(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
青白色
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 箭,猛浪若奔。
急流的水
—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 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汹涌的波浪像奔驰的马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 称时文(与古文相对) 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 清: 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特点:辞藻华丽、典故详实、音节铿锵、对仗工整、句式整齐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 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 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 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第2段:写异水
水色——水皆缥碧 1、清澈 水深——千丈见底
正面描写 静 夸张 (详) 侧面描写 比喻 动
(略)
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3段:写奇山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泠泠的泉声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

相关课外阅读
21 与朱元思书
一、教材简析: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作者简介:
三、文体知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
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二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复习梳理 新人教版

21.《与朱元思书》复习梳理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 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阅读篇(新版)新人教版

21.与朱元思书阅读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与顾章书[南朝梁]吴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呤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葶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选自《艺文类聚》)【注】①薜(bi)萝:薜荔与女萝,后人常以薜萝代指隐者的服饰或住处。
②英英:象声词,形容声音和谐盛美的样子。
③办:具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仆去月谢病_____________ (2)既素重幽居_____________(3)遂葺宇其上_____________ (4)岂徒语哉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作者把石门山作为归隐之所的原因是什么?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 (1)因病请退(2)向来,一向(3)修建(4)仅仅2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关键词:英英相杂、绵绵成韵)3.【答案示例】环境幽美,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解题思路】结合“森壁争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从环境、食源等角度分析。
4.【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热爱自然山水,崇尚淡泊宁静生活,想要归隐自然的情感。
【解题思路】作者先叙自己因病辞官,然后描写石门山的美景及归隐此处的原因,最后用“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抒情,表明作者不追慕名利,热爱自然山水,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耸立的崖壁和云霞比高低,独立的山峰挡住了阳光,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幽深溪水中积聚着翠绿。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幸好此地有很多菊花、竹米。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为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陕西省延川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新人教版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经纶世物者,窥谷忘 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yùn
piāo dàng fù shì Xuān
韵
飘 荡 负 势 m轩iǎo 邈
líng yīng piǎo bì héng kē kuī gǔ
泠 嘤 缥碧 横 柯 窥谷
yuān hè míng lì tiān xī xīn jīng lún
富春江 风光
富春江 风光
富春江 风光
富春江 风光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
作者简介 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
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
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
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
均体”。
官至郡主簿,私写《齐春秋》
•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左右/允许)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
水色——水皆缥碧 正面描写 1、清澈 水深——千丈见底 夸张
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侧面描写 2、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 对偶
秀美 壮美
(2)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感官角度出 发描写奇山?如何写的?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1、视觉 2、听觉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衬托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4、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流露出了作者对美丽山川的喜爱和赞美,对
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可以看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1 与朱元思书》示范课件_16

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
• 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向东西漂流,名作动)
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
•
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绝妙),百叫不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上面)
一百许里(左右/允许)
•
古今异义: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
至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筹划,治理
看
流连忘返; “反”同“返”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树木的枝干
好像,如同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上面。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互相掩映
译文:
那些极力攀高的人,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 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 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 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 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 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 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 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 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青白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 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
清澈。
湍急的江流。 湍,急流。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词活用为名
超过
词,飞奔的马
译文:
水都是青绿 色,千丈之深的 地方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 小的石子也看得 清清楚楚。湍急 的江流比箭还快, 那惊涛骇浪像飞 奔的马。
感知文体:
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 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 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 似随兴写下的一段文字, 却称得上一篇有名的山水 小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第7课与朱元思书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吴均《与朱元思书》课文解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随意(让小船)向东或向西。
)[从:顺,随。
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
)[富阳至桐庐: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
富阳,在富春江下游。
桐庐,在富阳西南,富春江边。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苍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也能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争着爬得更高,笔直地指向天空,由此形成成千上百的山峰。
)[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负:凭依。
竞:争着。
轩邈:比高远。
直指:笔直地向上。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山间的) 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美丽的鸟彼此应和鸣叫,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泠(línɡ)泠:清脆的流水声。
相鸣:彼此应和鸣叫。
嘤嘤:拟声词,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猿不停地啼叫。
)[千转:不停地叫。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
]鸢飞戾人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那样飞翔到天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那些)忙于筹划治理俗世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鸢:一种鹰类的鸟。
戾:至。
息:平息。
经纶:经营,治理。
反:通“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往年题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往年题考)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蒙昧藏污纳垢.(hòu)和言悦色B.挟.带(jiá)躁热正襟.危坐(jīn)筋疲力尽C.绯.闻(fēi)镌刻殚.精竭虑(dān)锐不可当D.粗糙.(zào)荧光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见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5、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4)髙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A.比喻引用排比夸张B.拟人夸张比喻比喻C.比喻比喻比喻夸张D.拟人引用排比夸张6、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
②做一般的事情尚且如此,学习就更加如此了。
③在教育上,好奇心体现为学习兴趣。
④出于强制做事,心情沮丧,头脑处于消极的状态,往往事倍功半。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八年级语文教材对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有着巨大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两性观念。
那么教材目录有什么内容呢?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目录第一单元阅读1 藤野先生2 我的母亲3 我的第一本书4 列夫·托尔斯泰5 再塑生命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第二单元阅读6 雪7*雷电颂8*短文两篇日月9 海燕10*组歌浪之歌雨之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寻觅春天的踪迹第三单元阅读11 敬畏自然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3*旅鼠之谜14 大雁归来15 喂——出来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第四单元阅读16 云南的歌会17 端午的鸭蛋18 吆喝19*春酒20*俗世奇人泥人张好嘴杨巴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第五单元阅读21 与朱元思书22*五柳先生传23*马说24 送东阳马生序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潼关怀古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古诗苑漫步第六单元阅读26 小石潭记27 岳阳楼记28 醉翁亭记29*满井游记30 诗五首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亥杂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背起行囊走四方课外古诗词背诵赠从弟(其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终南别业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登飞来峰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附录欣赏唐人草书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标点符号用法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一作《与宋元思书》。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全,都。
(3)净:消散,散尽。
八年级下册阅读二托尔斯泰 与朱元思书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初中课内阅读】《与朱元思书》初中初二下册语段阅读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与朱元思书》初中初二下册语段阅读答案怎样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大家所烦恼的一个问题,只有不断练习才会有进步。
为大家整理了初二下册语段阅读答案,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初中二卷》与朱元思的书阅读答案水是蓝色的,在一千英尺的地方可以看到底部。
鱼和细石可以直接看到。
急流如箭,大浪如奔腾。
河岸上有高山,到处都是冷树;负势竞争,相互玄妙;赚得高,直接,成千上万的高峰。
泉水使石头兴奋并发出声音。
好鸟唱啊唱啊。
蝉是千转,猿是百叫。
如果风筝对着天空飞,它会在山顶平静下来;那些负责世界事务的人,窥视山谷,忘记了反对派。
白天还是很黑;有时阳光灿烂。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a、急流如箭,波浪如奔腾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B河岸上有高山,所有的高山都被寒冷的树木覆盖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c、负势相互竞争,相互吸引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d、那些从事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人看到了山谷,忘记了反对派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e、水平遮盖,干扰白天的昏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答:]以及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答]8.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
(2分)[翻译]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2分)[答]10.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答]参考答案:6.AE(a像B一样耐寒/制造…冷C依靠/携带d返回/反转,但e屏蔽)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8.(山脉)争奇斗艳,笔直向上,形成无数山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1 与朱元思书》示范课件_29

放飞思绪: 结合课文,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富 春江的山水美景。
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 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的流露出爱 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 志趣。
下一页
内容回顾(板书)
下一页
背诵课文,再现美景
达标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名词作动词 (2)水皆缥碧 青白色 (3)经纶世务者 筹划、治理 (4)窥谷忘反 看到; 通“返”,返回 (5)横柯上蔽 树木的枝干 (6)皆生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形容词作动词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 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 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 字句相互交替。
听读课文,欣赏美景
1、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 和节奏。 2、清楚生字词的读音,扫除 阅读障碍。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 家、史学家。出身寒门,靠勤学成才。其 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 “清拔有古气”,语言质朴,对仗不务工 巧,而追求一种雄迈的气势,人称“吴均 体”。从其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 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
齐读课文
感知探究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 句? 2、划分本文的结构,说一说每段写的是什么?
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 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一段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第二段写异水----分写; 第三段写奇山----分写。 全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
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复习全攻略

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复习全攻略〔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复习〕资料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复习全攻略,盼望会对大家有所关怀。
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复习全攻略:一、文章内容、译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浮,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逝,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漂浮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铜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XX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部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占着自己的地势争高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得最远。
由此而形成很多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秀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鸣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叉,拦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二、文学常识1、《与朱元思书》的吴均,字叔痒,南朝梁代文学家。
吴兴故章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三、语音缥(piǎo)碧无碍(i) 负势竞(jng )上泠泠(lng)作响嘤嘤(yīng )成韵鸢(yuān)飞戾( l )天相互轩(xuān )邈(miǎo )四、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征去写的?你如何理解“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达出来。
认真品读选文,试找出一些精彩语句加以赏析。
4.说说你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5.作者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6.请用一句话写出2、3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7.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文中列举了哪些情形下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人?8.“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好处没有?9.从修辞和描写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_____________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A.逻辑顺序B.总分顺序C.总分总顺序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序号是_________,突出写胡子的是第__________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嘴上的胡须___________,使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12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B. 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②月景尤为清绝.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 ①梅花为.寒所勒②皆.在朝日始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七、2007年安徽省【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
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晌。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 ) (2)乃记之而去( ) (3)窥谷忘反(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摆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十四、【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特点去写。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用高尔基的话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4.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
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5.参考答案:二者并不矛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