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思想研究

目 录

引言 (1)

第1章孔子的中庸思想 (3)

1.1孔子中庸思想的归宿——仁 (3)

1.2中庸的方法论 (5)

1.2.1执两用中 (5)

1.2.2执礼用中 (6)

1.2.3时中 (6)

1.2.4执两用中与折中主义的区别 (7)

1.3中与和 (7)

1.3.1中与和 (7)

1.3.2和而不同 (8)

1.4中庸与《中庸》 (8)

1.4.1致中和 (9)

1.4.2以诚执中 (10)

1.4.3《中庸》中的中庸思想 (11)

第2章孟、荀、《易》的“中道观” (13)

2.1 孟子对“中庸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13)

2.1.1中道观的本体依据 (13)

2.1.2 孟子的中道观 (15)

2.2荀子对“中庸思想”的延续和应用 (17)

2.2.1荀子的中道观 (17)

2.2.2荀子对中道观的应用 (18)

2.3《易传》中的“中道观” (20)

2.3.1阴阳中道观 (20)

2.3.2时中 (21)

第3章中庸思想系统化 (23)

3.1二程对“中庸思想”的解释和传播 (23)

3.1.1二程对“中庸”的定义 (23)

3.1.2中无定体,用其时中 (24)

3.1.3理化的中庸思想 (25)

3.1.4致中和的功夫 (26)

3.2朱子对“中庸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8)

3.2.1朱熹对“中庸”的定义 (28)

3.2.2“中庸”与心性论 (29)

3.2.3“中庸”与道心人心之辩 (30)

3.2.4“中庸”与修身功夫论 (30)

第4章中庸思想的影响 (33)

4.1纠正被异化的中庸思想 (33)

4.2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34)

结束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0)

引 言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孔子最早使用了“中庸”一词。但有关中庸的具体思想及其基本要素——“中”、“庸”的概念却早见端倪。

单考察“中”字的释义。有关“中”的起源,说法很多。有研究认为“中”最早发现于甲骨文中,源于将旗帜设立在中间;有研究认为“中”最早用于古代人将绳子中部打结,即结绳记事;还有研究认为“中”是由古人将礼器置于中央以祭天;此外,更多的研究认为“中”取“打中”、“射中”之意,最早用于古代人射箭狩猎。上述研究中用“中”来形容具体位置之正,与《说文解字》中把“中”的解释为“正”、“极”、“至”是异曲同工的。然而,中庸被抽象为一种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史前时期,《论语·尧曰》篇记载了尧对舜的遗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①后《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舜传位于禹时对其的教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②这里的“允执其中”、“允执厥中”都体现了尧舜禹在大政传承中运用了“中”的思想。“中”还被看作为一种美德,最早可见于《尚书·盘庚》中盘庚教训百姓之言:“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③告诫他们要心从中正,不要有所偏颇。另外,到了周公时期“中”被赋予了中德的概念,《尚书·酒诰》中记载,“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④可见,行中正之德在当时已经成为了统治者效仿的榜样。“中”不仅被用于“德”,而且还出现在古代的“刑”中。“非侫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⑤,“民之乱治也,罔不中听狱之两辞”⑥等,都要求用刑要公正、恰如其罪。在上述“中”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中,其道德蕴意逐渐清晰化、哲学范畴也悄然而生。

单考察“庸”字的释义。据古文学家研究,“庸”意指器物,因经常被人们所用,故衍生出“用”和“常”两种解释。其中《尚书》中所载的“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⑦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20页。

②(汉)孙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第93页。

③(汉)孙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第241页。

④(汉)孙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第376页。

⑤(汉)孙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第551页。

⑥(汉)孙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第552页。

⑦(汉)孙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第60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