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复习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热爱传统文化,在了解学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感悟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做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2、能力目标:

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在生活中自觉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与时俱进丰富民族精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的内涵;学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复习重点】如何学好中华文化;如何培育民族精神

【复习难点】如何培育民族精神

【复习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事例,并思考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复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法

【复习思路】

专题复习课要围绕“把握课标——链接教材---整合观点----抓住热点----注重方法”的思路呈现。

【复习过程】

一、时政演讲、导入新课

学生即时演讲: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梳理

考点1 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

(1)产生: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P66

(2)内容: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⑥完备而深刻的道理伦理等。P67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因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P68

3、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地位、影响和意义)

(1)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P68 (2)影响: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意义:①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动力等。(整合)

5、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

(1)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P69

(2)内容: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例如: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政风范、广阔胸襟、英雄气概、社会理想等。P69

考点2 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地位。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71

(2)地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部分。

2、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P72

(2)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P72

(3)改革开放以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自由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P72

【现象链接】

积极捐款捐物,参加志愿者行动;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中学生自立自强的事例等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1)地位: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P70

②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P71 (2)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P71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整合)

(2)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取之精华,弃之糟粕。P73 (3)我们青少年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P73

二、知识拓展

1、列举你所熟悉的中华文化。(福建传统文化有哪些?)

(1)物质文化:故宫、长城、天坛、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布达

拉宫等;福建土楼、福州三坊七巷、南平武夷山、厦门鼓浪屿等。

(2)非物质文化:京剧、脸谱、旗袍、书法、四大发明、中国武术、二十四节气等;福建特色的有:妈祖传奇、寿山石雕工艺、南音、锦歌、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闽剧、木偶戏、梅林戏、闽西汉剧等。

2、列举体现我国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

(1)爱国:《苏武牧羊》、《虎门销烟》

(2)诚信:《徒木为信》、《曾子杀猪》

(3)与人为善:《将相和》

3、举办汉字听写大会、中华经典诵读、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活动有何意义?

(1)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

4、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2)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4)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5、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哪些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黑板报展览等;组织观看体现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三、知识点拨

1、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点拨:错误。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爱国主义精神(雷锋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点拨:错误。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1、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4)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5)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

2、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地位。

(2)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