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系别经济系

专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王佳伟

学号011120109

指导教师王庆

职称讲师

2016 年 4 月15 日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首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就京津冀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定位、京津冀产业转移及调整、加快区域经济体系建设进程、加强经济中心体对其经济腹地的带动等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ABSTRACT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in the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cooperation, but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system, th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irstly,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Then I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are describ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strategic positioni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adjustment,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centrosome driven by the economic hinterland etc.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1前言 (1)

2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1)

2.1京津冀地区的优势 (1)

2.1.1京津冀地区区位优势 (1)

2.1.2京津冀地区经济优势 (1)

2.1.4人才和科技教育有优势 (2)

2.2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状况 (2)

2.2.2天津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3)

2.2.3河北省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3)

2.3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4)

2.4京津冀地区内产业分工与合作 (5)

3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5)

3.1京津冀地区发展定位存在问题 (5)

3.3京津冀地区内产业分工与合作问题 (6)

3.4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6)

4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7)

4.1京津冀发展战略定位 (7)

4.1.1北京发展战略定位 (7)

4.1.2天津发展战略定位 (7)

4.1.3河北省发展战略地位 (7)

4.2京津冀产业转移及调整 (7)

4.2.1进行产业转移 (8)

4.2.2加强企业间联合 (8)

4.2.3优化分工 (8)

4.3加快区域经济体系建设进程 (8)

4.4加强经济中心体对其经济腹地的带动 (9)

5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在现今区域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全世界尤其像是一些发达主义国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不断上升,许多国家都把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统筹区域经济上升到关乎国家兴衰的难题来看待,把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国家快速发展战略当中,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协调发展则是实现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上第三世界的领头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协调,发展模式太过单调;同时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呼声日益强烈,重点是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合作显得更加迫切。而京津冀经济区已成为国家重点经济开发区,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已成为推进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

2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2.1京津冀地区的优势

2.1.1京津冀地区区位优势

京津冀地区古为幽燕、燕赵,历元明清三朝八百余年本为一家。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改为北平,与天津同属河北省。北京、天津、河北位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和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其发展一直备受世界的瞩目。京津冀地区拥有多样的交通方式,包括水、陆、空等交通方式,交通方便快捷。

2.1.2京津冀地区经济优势

在2007年对京津冀做出规划后,逐渐形成围绕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起点,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中枢,以山东半岛、辽东为两侧的区域经济大模型,其中北京、天津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关乎拉动华北甚至全国经济大发展的马车,现已进入了批准和执行的进程。该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北京为核心拥有北京、天津两座历史名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突出,其特殊的双核结构和文化发展水平为建设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圈具有推进作用;以信息、金融、技术、贸易为依托,控制我国的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区。

据2013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京津冀研究报告呈现,其GDP头一次超过6万亿元,实现GDP总收入6.2万亿元,占全国GDP总收入的10.9%。2014年其GDP 总收入突破6.6万亿元,占全国GDP总收入的10.4%;2015年其GDP总收入高达8.7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收入的12.9%。京津冀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充足动力。

2.1.3产业发展优势

京津冀地区资源充沛,矿产品种较多,相应机械配置水平比较好,矿产资源探明量较大,资源潜在价值大,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建筑材料、有色金属、化工原料、能源等矿产资源的云集之地。丰富的矿物资源为京津冀地区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良好的交通条件,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2.1.4人才和科技教育有优势

北京是我国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有“中国的硅谷”的美誉;同时北京教育产业非常发达,拥有上百所高等院校,科技开发和应用、科研的投入和产出都位我国榜首。

天津市科技实力也颇为强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繁多,科研人员繁多,科研种类全面,创新能力十足,能够迅速把科技创新转换为生产力,为天津经济发展增添核心动力,另外天津市近年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河北省十一市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上也有一定优势,省内高等院校众多,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拥有13 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腹地内北京、天津人才众多,科研交流活动频繁,创新能力和动力十足,能够更好更快的承接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

2.2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状况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独立运行、相互分割、自我封闭,在产业布局上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考虑,以及与周边区域未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2.2.1北京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6年的336亿元到2014年突破22968.6亿元,北京市工业总产值实现了高额快速的发展。现代化制造业都是从集中在北京市区到向郊区、开发区延伸的历史性的进步转移。并且在北京市郊区形成了产业集中的园区聚集分布,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

从北京市形成产业结构布局来说,共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建国初至五十年代末,北京初步形成基本工业体系。第二时期,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北京产业结构向原材料工业倾斜。第三时期,八十年代

至今。八十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建,第三产业在核心城区不断凝聚,工业布局开始进行调整,逐步外迁;九十年代,随着工业搬迁力度的加大,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开始并存于核心城区,随着各个开发区的兴起,工业在郊区县得到大力发展。

2.2.2天津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天津从一个老工商业城市到现代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实施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天津工业布局基本框架成型是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现天津的产业大致分滨海新区、中心市区、卫星城镇三个区域。

中心市区:按照其作用把城区分类为中心区、生态环境调节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天津政治、金融、信息、科技、贸易、教育、文化的重心。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还有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园区,被堪称为天津的“筑波城”。生态环境调节区包括外环绿化带和外环农田。外围区主要包括东南郊工业区、陈塘庄工业区、北仓工业区、铁东工业区、陈林庄工业区等,这些都是天津工业主要的分布地带。

近郊卫星城镇:成为天津周边另一个经济发展中心,聚集了为天津服务的各类工业产能,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城市。

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是著名的国际物流营运中心,拥有发达的创造业,是比较适合居住的城区,有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美称。

2.2.3河北省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河北省工业部署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83年,工业部署以铁路沿线分布城市为中心,围绕京广线、京济线形成了几个主要以工业生产为重心的城市,包括石家庄、邯郸等。第二阶段从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重心由陆地向沿海城市转移,形成了沿海经济开发区。到九十年代,现代化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即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主,依靠大型港口和经济开发区的外向型经济区域。

从河北省综合区划分这一层次上,可分为5个经济区域,即包括石家庄、衡水、保定市大部和沧州的冀中区,秦皇岛、唐山的冀东区,邢台、邯郸的冀南区,承德、张家口的冀北区,廊房市和保定北部的北京、天津周边区。

冀中区把工业生产作为发展重心,石家庄医药、机械、纺织、电子在全国闻名,有“中国药都”之称;保定拥有全配套的汽车生产及加工企业;沧州是全国著名的新兴化工业基地。

冀东区是我国固有的工业发展实验基地,这里重工业基础雄厚,处于渤海湾开放区,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发展迅猛。

冀南区主要以冶金和火力发电为主,邯郸有世界著名的邯钢集团,钢铁生产

量一直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火力发电也是邯郸的一项主要产业;邢台的非金属资源非常丰富,建材、轻工、冶金、机械占有一定的地位。

冀北区以有色及贵金属、旅游、畜牧为主。张家口草原资源丰富,风土人情独特,是都市人体验生活、放松心情的绝佳之地,另张家口草场广大,畜牧业发达;承德有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游客络绎不绝。

京津周边区,在北京、天津两大国际性都市的大力影响下,城市化进程提速迅猛,促使其工业生产、加工业相对发达,城市人口集中。

2.3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目前,2015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而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79.8%,遥遥领先,稳居全国第一;天津的比重为52.0%,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而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0.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京津冀生产总值及结构比例来看:

表1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北京 14113.6 16251.9 17879.4 19200.8 21330.8 22968.6 天津 9108.8 11190.9 12885.1 14370.1 15722.4 16538.1 河北省 20449.1 24585.9 26575.0 28301.4 29421.2 29806.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京津冀生产总值结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北京 0.9 0.9 0.8 0.8 0.7 0.6 天津 1.6 1.4 1.4 1.3 1.3 1.2 河北 12.6 11.9 12.0 12.4 11.7 11.5 北京 24.1 23.4 22.8 22.3 21.4 19.6 天津 53.1 52.5 51.7 50.6 49.4 46.3 河北 52.5 53.5 52.7 52.1 51.1 48.3 北京 75.0 75.7 76.4 76.9 77.9 79.8 天津 45.3 46.1 47.0 48.1 49.3 52.5 河北 34.9 34.6 36.3 35.5 37.2 40.2

据上表显示,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比例在向第三产业进行调整,说明京津冀地区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劳动力能够充分的进行应用,但也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开始减缓,动力不够充足,尤其是河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0.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生产总值趋于平缓甚至停滞。

从2015年北京三大产业结构来看,北京把第三产业为发展的重心,占79.8%的比例,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第二产业占比仅为19.2%,说明北京经济属于三产支撑型;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8604.08亿元,增长9.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2.0%,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河北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8.1%,第三产业为40.2%,说明河北经济属于第二产业强支撑型。

2.4京津冀地区内产业分工与合作

京津冀地区产业合作的总体特征是:梯度明显,对接点低,转换不够顺畅,存在明显产业链断裂的现象。产业分工与合作现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京津塘产业带初步形成,拥有齐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京津全力的配合下,京津塘地区快速的发展起来。

其次,跨区域的产业结构正在转移中。北京、天津在结构调整中,对于那些传统重工业、对北京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对缺乏比较优势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转移到河北省周边。

最后,跨行政区的产业链开始浮现。区域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使得一件产品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深加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材料与劳动力,促进了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强了地域间的联系,使京津冀地区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序。

3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京津冀地区发展定位存在问题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与地区功能定位不相匹配。北京在规划中把自身定位为国际性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适合居住的城市,然而事实上北京并不适合大部分人居住,由于受历史上的影响,北京市内存在着大量的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并不适合长期居住和养老。天津市被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然而天津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河北省把开发沿海社会经济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但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新科技在研发、生产等发面发展缓慢。

3.2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转移

京津冀协调发展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产业转移的问题。众所周知,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分别为: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天津,河北省一省就占据了7席,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廊坊均出现在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榜单中,此外山东济南、天津为10城中的另外两城,北京位列第26名。河北、天津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京津冀地区既要节能减排,又要承接产业转移,这个挑战很艰巨。

3.3京津冀地区内产业分工与合作问题

首先,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京津两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猛、实力雄厚,而河北省则成为为京津两地专门服务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后备区,促使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污染严重。

其次,京津冀还有产业结构严重相近的问题,使得其发展不能协调统一起来。产业结构趋同大部分表现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内部,京津冀地区有严重的区域壁垒现象,即各自只在自己的内部进行交流合作,而不进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导致制造业内部严重趋同,这使得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率非常高,使得各地不能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造成地区资源优势的巨大浪费;由于资源重复利用率低,财力过于分散,形成不了规模经济,导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缓慢。

最后,京津冀地区间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不足,只是在第一产业内部有所合作,河北省一直是北京、天津的“菜园”,为北京、天津提供低价的农产品,一直为京津两地的菜篮子、米篮子做充分准备;在深度的产业间交流与合作甚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带动作用。

3.4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京津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对河北省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却十分有限,河北省最发达的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尚不足3亿元,省会石家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天津市的一半。而且从京津两地辐射下来的产业和企业,大多以一些污染较重或能源开发的企业为主,如钢材、煤炭等从事资源的开发和后续生产的产业,整体制造业的合作范围多局限于产业链的前端,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低,河北产业资本积累缓慢。就目前产业梯度所产生的效果来说,由于合作的高科技含量较低,起作用更多的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而非经济实力上的提升,长期以来,京津地区对周边地区不但没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反而由于虹吸作用。

4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4.1京津冀发展战略定位

实现京津冀协调稳定发展,首先需要为其制定与实际相适应发展战略定位。

4.1.1北京发展战略定位

北京的产业定位应该为知识型区域,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作用是产业技术扩散。

北京是我国人才与科技研发中心,应充分利用其人才与科研基础设施优势,大力推展创新活动,鼓励个人、企业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确保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治理好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把北京建设成既适合居住,又充满活力的国际性大都市。

4.1.2天津发展战略定位

天津市应该以发展高新产业为主导,通过“一线、两带、一城”的产业聚集区,使天津的产业创新在国际上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天津市的作用是生产工业最终产品、高新技术开发利用,以及对河北产业技术的扩散。

天津应围绕突出大力发展海洋工业、滨海旅游业、努力培育海洋高技术产业,就京津科技新干线,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创建一个有活力、有氛围的高新技术开发中心。

4.1.3河北省发展战略地位

河北省的产业定位应该以大力开发机械制造和产业加工为主。河北的产业战略目光应投向京津周围地区、应该投向东部沿海,依托京津、依托大海应成为河北未来相当长期谋求承接国内、国际产业大转移,促进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两个战略支撑点。倾力实施两个加快:加快构筑以石家庄、保定、唐山为三点支撑的带状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推动生产要素向京津周围城市转移;加快港口和临港开发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沿海转移。

4.2京津冀产业转移及调整

目前,之所以京津冀地区经济模式存在着不合理因素,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调整,没能够为其经济的快速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从总体上来看,由于京津冀地区目前产业格局存在着梯度分布的状况,三省市的产业发展应体现出内在转移与外在转移两个方面,从三省市内部发展来看,由于北京、天津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河北则应顺应产业

的升级,通过以下几点来对京津冀间的产业进行转移和调整:

4.2.1进行产业转移

第一,进行产业的转移,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梯度。在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为优化产业布局,必须打破地域界限,使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优劣互补,不仅要加强合作交流,还要学会舍弃一些产业,通过梯度转移的方式将产生整体区域工业发展效应。

4.2.2加强企业间联合

第二,加强企业间的联合,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发挥良好的规模效益。某一产业的规模不仅会影响该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到该行业对创新与技改投入的力度。

4.2.3优化分工

第三,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从自然地理条件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在资源的占有上各有优劣。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三省市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可分割性,都要求三省市对资源进行共享,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现在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并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梯度。为了使京津冀的经济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各省市应该根据各自的发展空间和制约因素,进行优势互补,将各自的发展融入到整个地区的发展之中。

4.3加快区域经济体系建设进程

加快区域经济基础体系建设进程,形成一个比较合理有序、权责一致的市场秩序。在新时代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下,积极建设市场在支配作用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资源的运用能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要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制,必须以市场为主导,努力建设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新经济体。最终达到分配与再分配、公平与效率能够有效的结合,实现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新体系的远大目标。

加快区域市场体系建设进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运用立法、监督等措施,来加快区域市场体系建设进程,让完善的市场体系覆盖到社会经济层面的各个方面;加快区域市场体系建设进程,还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各企业首先要“管”好自己,不偷税漏税,加强企业内部建设,为市场体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区域市场体系建设进程,还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各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体制建设,为建立市场新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4.4加强经济中心体对其经济腹地的带动

当前,京津冀经济发展区作为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它的良好发展方向是整个华北乃至整个北方的“剑锋”,是带动当地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先锋。它的发展趋势直接制约着周边包括河南、山西、山东等一部分它的经济腹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在这么大范围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下,京津冀地区的领头羊作用就更加显得不可忽视了,周边地区要在它的有力拉动之下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腹地与经济中心的有效互动,加强合作与联系。

实现经济联系必须要从根本上调整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新的经济体系,就要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轴心,以周边辅助城市为支点,建立经济线路网络化格局。具体把北京较大型的工业转移在周边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并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一个有如发命令的大本营,把它的大型工业分布在周边建立兵营模式的方式,“以中军统御、领导四军,以四军支持、保证中军”建立这种经济蛛网模式有力拉动整个京津冀的发展。

5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快速推进,现如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正在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增长态势,大体上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地区之间的带头作用,原文通过对于京津冀经济运行的理论研究与系统的分析的出了以下的结论。虽然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之下京津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十足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总体链条不是太完善;人才与科技相结合的优势没有最大的发挥;产业内的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得到彻底的优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与产业转移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使得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是太协调。但是在经济发展与政府的不断推动之下,京津冀地区加强同别的地区的经济联系;对于发展战略有了新的定位,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提升与改革,工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使得京津冀地区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十足的进展,促进了当地地区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魏岳江.京津冀协调发展,产业疏解如何率先突破[J].中国经济周刊,2015,(34):78-79.

[2] 董微微.国内京津冀协调发展研究热点与趋势 [J].工业技术经济,2015,(8):134-139.

[3] 李冰.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10,1.

[4] 刘玉娟,李影超,郑钰婧,任丽艳.京津冀协调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280-281.

[5] 赵爽,赵艳霞.京津冀公共服务与住房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5):176-177.

[6] 高雪,侯珺然.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关键因素浅析[J].商2015,2015,(25):101-101.

[7] 陈婧.美国加利福尼亚都市圈对中国的启示[J].公关世界:上半月,2014,(7):42-43.

[8] 肖倩,王立斌,张文良,唐杰.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24-25.

[9] 刘小蕾.京津冀协调发展:挑战与机遇[J].商场现代化,2015,(16):262-262.

[10] 张予,刘某承,白艳莹,张永勋.京津冀生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机制建设[J].资源科学,2015,(8):1529-1535.

[11] 王兴鹏,桂莉.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5,(22):128-129.

[12] 王风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2015,(6): 108-112.

[13] 张强,陈怀录.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J].城市问题,2010,(3):21-27.

[14] SUN Qian.An economic tie network-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S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6):739-755.

致谢

论文在指导老师王庆的淳淳教导之下终于定稿,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论文的选题,整体的写作思路、资料的收集到开题报告和任务书的写作以及一稿二稿的修改和论文最终的定稿,王庆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为我们的论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付出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老师对事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如何对待正确对待知识和学术的研究。这不仅对本次论文写作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更对将来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表达我崇高的敬意!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会展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

会展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 摘要:会展产业是一个提升地方经济指数的产业,影响或制约国民生活的其它产业。许多地方政府都重点关注或扶持该行业。认真分析和研究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利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会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会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前言 会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增加的贡献是两面的,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通常来说,区域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会展产业都比较好;反之,区域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会展产业一般都比较落后。通常比较发现,会展产业受某区域或地区的科技服务水平,财政投入,职业教育水平等等影响;但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则可以通过会展产业拉动该国家或地区的高素质人才,物流水平和资金流向等等,所以现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政府都愿意举办会展,提升该地区的知名度,拉动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会展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企业或政府或终端客户可以通过会展了解现代科技的

发展水平,可以亲身体验现代科技带来的服务。企业与企业可以通过会展达成有效的沟通,促进经济贸易的合作和融洽。政府可以通过会展展现该城市的活力,向全世界提供个窗口。 (一)会展业能直接拉动地区的经济效益 举办会展活动可以直接获得30%左右的利润。会展活动的赢利水平仍然是排在国民经济赢利水平的前列,是被认为高回报的产业。例如第十五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杭州市共投入了不到5000万元的实际资金我,但会展为杭州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却是500亿元,投入与产出比高达1:100。这种投入产出比是让大多数的城市愿意举办会展的主要原因。 (二)会展业能带动该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 会展活动的举办涉及部门非常多,要举办一场成功的会展,配套服务的交通,旅游,广告,餐馆,旅游和其它产业都要付出努力。同样也带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如今国际上通用的会展产业带动系数一致认可为1:9,也就说,举办一个会展,会给相关的产业带动9倍的经济效益。这样高的回报率也是世界各国争相举办会展的原因。我国的会展产业带动系数稍微低一些,也因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差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概为1:6左右,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概为1:4左右,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大概为1:2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省致力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浙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助推衢州、丽水两市更快发展,实现全省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一、推进衢州、丽水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衢州、丽水两市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1、发展制约因素明显,聚集高端要素能力不足。 据统计,衢州、丽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后三位,与沿海地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衢州、丽水两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不足。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凭借区位、城市能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政策的优势,争夺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落户,吸引国内乃至全球一流的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分支机构。与这些城市比较,衢州、丽水两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2、产业创新力不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存在路径依赖。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一场伟大的探索,需要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实现产业创新。从衢州、丽水两市现有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看,产业创新力明显不足,难以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上有大突破,难以在对接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上有大作为。如,xx 年衢州、丽水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 8、9%和2 9、8%,与浙江省5 4、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供给缺乏特色,难以对接市场对幸福产业的新需求。 消费升级时代,发展幸福产业确实迎来了大机遇,然而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医养产业为例,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人口,杭州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 1、55%,区域老龄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医养消费需求迎来井喷期。但是,省内外医养小镇林立,仅浙江境内沿沪昆线的健康小镇就有乌镇雅园、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临安颐养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等。衢州、丽水两市虽然有着优良的生态底色,但缺少亮点特色,市场竞争力不足,制约幸福产业的井喷式扩张。 4、先天内生乏力,区域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强。 与沿海地区享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等政策比较,衢州、丽水总体上处于政策边缘地,区域政策力度明显不足。 二、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建议 1、聚焦创新领域合作,补齐高端要素集聚力不足短板。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doc

摘要 : 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 , 其中 , 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 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人才浪费 ?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 京津冀地区 ; 功能定位 ; 发展理论 按照大经济圈理论 , 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 先在沿海地区发展 , 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 , 向内地扩大 , 形成一个经济腹地 , 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 , 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 ?按照这个理论 , 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 , 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 , 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 , 形成以点带线 , 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 ?但是 , 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 , 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 , 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 ( 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 , 以及石家庄 ?唐山等少数城市 ), 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 , 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 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 , 更加缺乏竞争力 , 更加的落后 , 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 ?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 做一些阐述和说明 ? 一?功能定位不科学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 区 ?各个部门 ?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 ?共同发展 , 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 证 ?否则 , 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 , 生产同类的产品 , 提供同类的服 务 , 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 导致资源的浪费 , 限制经济的发展 ?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 ?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 根据经济学规律 , 如果自由发展的话 , 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 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 ,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 , 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 , 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 ?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 , 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 ? 而北京作为非沿海 ? 非沿主要 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 ?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 , 就造成功能定位不 协调 , 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抢夺人才等问题 , 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 ? 因此 , 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 , 一方面 , 要有层次 , 要有区别 ?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 ?重要的区域中心 ?现代化等空泛的话 , 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 ?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 , 弥补自己的劣势 , 扬长避短 , 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 ?按照这个原则 , 来审视京津冀 , 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 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 教育发达 , 人才汇聚 , 科技水平高 , 旅 游资源丰富 , 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 ?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 , 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 , 港口条件优良 , 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 , 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 , 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 , 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 资源丰富 , 劳动力密集 , 人才丰富 , 拥有如石家庄 ?唐山 ?保 定 ?邯郸 ?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 , 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 , 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 , 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 , 重复建设 , 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 , 在优势上下功夫 , 达到互惠互利 ?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与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与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就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就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就是 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就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就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就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与危桥改造工程。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

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①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关键词:城市群;定位;协同发展;京津冀 1引言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 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是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为: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也就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城市群。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陆大道,2008)。 上述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 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图1)。在此区域范围内,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2013年GDP 总量约4.8万亿元,沿着上述城市的连接线所包围的区域约60000km 2。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京津冀的相互经济联系及发展特点,分析主要核心城市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与任务。 2京津冀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发展特点 京、津两市在河北省地理范围之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大直辖市之间及其与直接腹地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联系和利益矛盾,两市一省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和优势。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规划。2.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发展中的问题 2.1.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及影响 河北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和国土 收稿日期:2015-02;修订日期:2015-03。 作者简介: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E-mail:ludd@https://www.360docs.net/doc/2418980572.html, 。 ①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报告课题组成员有:陆大道、叶大年、黄荣辉、 郑度、傅伯杰、郭华东、周成虎、樊杰、刘彦随、刘卫东、刘慧、陈明星、 周侃。本文由陆大道执笔。 265-270页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3Mar.2015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8980572.html,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张荣齐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25期 [摘要]文章协同融合发展研究对增强庞各庄经济动能,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研究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庞各庄镇与新航城、大兴新城的空间对接与产业分工融合发展,提出解决办法和关键举措,对促进供给侧改革且带动力大特别是对推进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项目,文章拟出了遵循发展规律,反映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确保庞各庄助推京津冀经济协调稳定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关键词]庞各庄镇;协同融合;北京新航城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5001 1问题提出及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阶段。庞各庄镇则位于北京市南部,大兴区中部,距黄村卫星城10公里,距市区南三环仅20公里,距北京市永定门255公里。在京津冀生产力布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和核心节点的作用。由于“十三五”期间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正处在调整变革中,庞各庄镇迫切需要与周边村镇特别是新航城、大兴新城协同融合构建产业的新体系,进入园区企业有工业设计基地阀门厂等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及产业项目,已经成为大兴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并努力成为京津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基地,通过发挥它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大兴自主创新的新策源地和重要承载地。从新航城沙盘图上可以看到,庞各庄定位为临空产业配套服务区,如抓住了新航城、大兴新城发展机遇,通过大都市功能疏解、结构优化,探索毗邻镇产业互动、跨界治理、共生互动的新路径,共同谱写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新篇章。为此,文章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基于新航城\\大兴新城\\大兴区整体规划的依据,面向未来聚焦庞各庄镇产业协同融合发展问题。本研究采取直接借鉴国内外航空城、新城产业融合的经验,实现庞各庄镇产业分工与空间衔接,提出庞各庄镇协同融合的解决办法,给出具体协同融合的载体即对接点和项目以及园区所重点关注领域等,其研究框架见图1。 图1研究框架 2庞各庄镇区域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目前,庞各庄具有北京绿色高端创新驱动、新航城临空产业服务、京南低碳宜居宜业生活、智慧城市开放共享功能、“新城周边型”村镇等五大功能,具备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客观条件,“十三五”时期规划庞各庄镇应把握好创新驱动、绿色低炭、延伸链条、结构优化、跨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

还高 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基本问题探讨(一)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基本问题探讨(一) 内容摘要: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本文在剖析“协调”涵义的基础上,从系统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以及论证了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标准分工协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是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因为,区域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如投资活动、技术交流、商品(服务)交换、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等,都是以产业联系为载体的,同时也是以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为基础的。一般而言,如果区域间的产业关系失衡,就容易造成市场上供需结构失衡和过度竞争,从而损害各方利益。所以,实现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然而,对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目前还缺乏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对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及其评价标准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显然,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本文试图建立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探讨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以期能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及特征 协调就其本义而言,具有“和谐”、“平衡”之意。《辞海》解释为“和谐”、“同心协力,互相配合”。《牛津哲学词典》(OxforddictionaryofPhilosophy)

认为,协调是“各方利益相一致的状态以及使各方利益都得到满足的手段”。归纳来看,协调应当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协调可以作为一种状态而存在,表明各子系统或各系统因素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结构或目标之间的融合关系,从而描述系统的整体效应,如“和谐”;其二,协调也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或一种管理和控制的职能,如“同心协力,互相配合”。 笔者认为,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的产业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建立,通过合理的分工与相互协作,达到区域间产业的相互依存、有序运行、良性循环和共同进步,并能促进区域整体目标实现的状态和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即协调主体、客体、目标和时空条件。主体是人或人类社会,因为人或人类社会是产业协调发展的服务对象和协调发展手段的制定和实施者;协调发展的客体是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多重的或复合的,区域间产业的相互依存、有序运行、良性循环和共同进步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促进区域整体目标的实现是产业协调发展的最终追求,前者必须服务于后者。由于整体发展目标因考察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且随时间的变换而变化,所以,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一)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产业联系是区域联系的载体。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会使区域之间产生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根据空间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区域协调发展_回顾与展望_陈秀山

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 陈秀山 杨 艳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 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赋予 了区域协调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和新内涵。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着力构建地 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加强、资源有 效利用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等五大目标的动态组合。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应包括区 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比较优势;金融危机;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1—007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07&Z D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艳,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对于充分发挥东中西部自身比较优势,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总结和回顾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和研究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是区域经济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9年到1991年):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 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国家在投资、财税、信贷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优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率先开放、率先改革”,并以此辐射和带动中部和西部,从而最终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一盘棋。在此期间,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通过这些地区的“率先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 第二个时期(1992年到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初步形成。 1979年到1991年13年左右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部地区显现出了极大的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各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问题。为此,国家对前期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审视,并从“八五”时期开始着手进行调整。而真正把解决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提出来则始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要求各地都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不应追求自成体系,竭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积极促进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地区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新格局。十四大之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随之陆续开放了5个长江沿岸城市、4个

京津冀地区环境未来发展报告

京津冀地区环境未来发展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但也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结构性污染突出,产业布局不合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空气重污染过程较为多发,是我国灰霾发生的“重灾区”。在环境保护部每月公布的全国空气质量较差十个城市名单中,位于京津冀的城市十之七八。其中以河北省居多。 2013年9月颁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进一步确定,到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山西省、山东省下降20%,内蒙古自治区下降10%。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环保部此前一份报告称,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其中长三角区域的空气污染一体化特征尤其突出。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使长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同步变化趋势。 环保部调查还发现,我国的燃煤消费量以每年超过2亿吨的速度增长,目前燃煤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48%;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

长,“十一五”期间从1.2亿辆激增到1.9亿辆。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年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造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区域空气质量恶化。 环保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曾建议,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型复合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国务院2013年9月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经过五年努力,京津冀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5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采取综合措施优化经济发展”,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 环境保护部2015年10月27日在京召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项目启动会暨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立会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出席会议并强调,环评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决策的第一窗口,规划环评是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潘岳介绍,目前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国土整治,二

京津冀区域规划

1. 情定“两环开放”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河北向海的已知和未知 刘玉海 本报记者刘玉海 石家庄、唐山、北京、天津报道 在一群记者的包围下,赵勇艰难挪下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的主席台,随后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突围而出。 他刚刚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共同主持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的新闻发布会。自此,拥有近秦皇岛、唐山、沧州500公里海岸线却错失中国改革开放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机遇的河北,终于得以将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此时,长期以来被寄予厚望的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正陷入困境和更广泛的争议,来自学界和河北省官方的质疑之声开始半公开化和公开化被表达出来,甚至直接提出“河北正因为靠近京津才发展落后”这样的观点。 于是,该规划的获批,被认为代表了最近几年河北决策者对该省省域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反思的努力,是河北省向海发展战略新思维的一个新开始。 而一个引发广为关注的“巧合”是:今年8月27日、28日,张庆伟、张庆黎先后空降河北,分任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委书记。10月27日,久拖两年不决的河北沿海发展规划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复。 这样的巧合,遂被解读为河北省在“二张”主政的新时代,该省或将正式走出“自主发展还是借力京津、环渤海还是环京津”的战略困扰,更加旗帜鲜明地在“自主发展”和“环渤海”的战略方向上寻求突破。自此,这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内陆型经济省份毅然转身,重心向海。 “打个比方,《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获批,就像2001年中国加入‘WTO’!”河北省发改委系统一位官员兴奋地说,“河北拿到了中央的‘路条’”。 这种兴奋的背后,是河北在稳定与发展、均衡发展与发挥比较优势、环渤海与环首都、借力京津与自主发展之间,在京津冀与中央三地四方之间长达30年的纠结与坎坷探索。其间,河北方面曾多次寄望于京津冀合作,然终沦为漫长的等待、冷遇和失落,曾为此委屈,继而愤怒,却又无助。 面朝大海,能否春暖花开。对于河北省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真的可以撇开纠缠不清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困扰,在自我为主、独立发展、面向大海的道路上赢得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吗?何况,在河北省的历史上,面向大海、自主发展的战略方向并非是第一次被提出、被实践。 1. 畿辅河北的宿命 在发布会现场,赵勇侃侃而谈,在其看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毗邻京津。 而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毗邻京津,亦被大多数河北人视为其最大的发展优势。 自辽代以后,北京成为中国首都以来,河北一直是拱卫京师的要地。即便到晚清,也环绕京师,领有天津卫。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将总督衙署由保定迁往天津,使天津成为河北首府。新中国成立后,京津直辖,不断的将河北的地盘吞入日渐膨胀的北京。 1949年,河北省设立通县专区,辖通县、蓟县、三河、香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昌平、大兴、宛平、良乡、房山13县。到1958年,不足十年的时间里,通县专区下辖的县不断并入北京,最终撤销建制,只有蓟县、三河、香河和后来成立的大厂县以及并入的固安县重新被划归河北。 “北京、天津从河北区域内挖出去成为两个特大城市后,把河北割裂得支离破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说,从石家庄到承德、张家口还得路过北京! 但这丝毫不影响河北对北京的期待。主流的观点是:北京作为首都,云集着中央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众多科研院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河北只需承接好来自北京的产业升级及外迁,就能轻松赚个盆满钵满,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实际上,环首都带给河北的首要任务是做首都的“护城河”,而不是经济发展。 每逢“两会”及“非典”等“特殊”时期,河北需全力投入以保持首都稳定:河北境内进入北京的铁路、公路沿线,得派人24小时轮流值班,值班任务分解到各机关单位,不出人就出钱。 维护首都稳定之外,越来越多的任务也开始落在河北头上:保障首都供水、空气质量、环境等,这迫使官厅、密云水库上游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农民只能放弃打井取水,放弃种植水稻;迫使河北不得不下马一些工业项目。而这一切在相当长时间里并未获得补偿或者补偿很少。 河北的这一首都“护城河”角色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进京交通线24小时派人值班,电线铁塔派人值守;严控人员进京,以免给北京增加人口交通压力;首都周边一些工业企业停产6个月,造纸厂、化肥厂等地方支柱工厂纷纷下马;卡车不准进北京,前往宣化、张家口需绕行山西…… 从历史上来看,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畿辅河北,首先需要直面“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这并非偶然,甚至可谓其宿命。发展终究是绕不过去的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