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建议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建议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建议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建议

课文说明

一、关于作者及其创作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在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契诃夫出生在塔干罗格。祖父是赎身的农奴。父亲开了一家小食品杂货铺谋生。契诃夫弟兄几个从小就得站柜台,学会应付顾客和耍买卖上的小骗术。而契诃夫所上的中学,则是一所制造奴才的工厂,气氛比家里更加窒息。1876年,契诃夫的父亲破产,全家迁住莫斯科。契诃夫单独留下继续上学,靠兼当家庭教师为生。他从小在贫困、屈辱、虚伪、庸俗的小市民氛围中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成为善于揭露社会生活的悲剧作家奠定了生活基础。1879年,契诃夫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兼当医生和作家。

契诃夫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创作,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和中篇小说,十几个剧本。他的作品是19世纪末及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脍炙人口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套中人》)是契诃夫代表作之一。契诃夫用辛辣的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反动、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的艺术形象。而与“套中人”共同生活、工作的人能与他和平共处,则更加突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停滞与黑暗。契诃夫在小说结尾以“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课文未选,见“有关资料”)的呼喊,表达了他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愿望,又以“套中人”别里科夫喜剧性的死亡,巧妙地表达了渴望社会变革早日发生的心愿。

在契诃夫的作品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算作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最严厉的控诉,但契诃夫不仅是一个暴露者,一个描绘他当时的现实生活的可怕图画的作家,他还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看见新生事物的萌芽。

除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外,契诃夫的代表作品还有小说《变色龙》《小公务员的死》《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万卡》《第六病室》等,戏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二、人物形象的特点

1社会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发表于1898年,即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成功地折射出这个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特点。

19世纪末的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是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政府实行恐怖的政策,对极轻微的自由思想,都给予残酷的镇压。1884年,俄罗斯的进步杂志《祖国纪事》被迫停刊。书报检查、警察搜捕和告密的风气加剧了社会生活的恐怖,专制的社会也造就了一批沙皇政府的忠诚的卫道士,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一个代表。

19世纪末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刚在成长,正在为推翻沙

皇统治积蓄力量。契诃夫虽然不是革命者,但他是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不肯向现实生活妥协,相反,他还用自己的创作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用自己的力量打开读者的眼睛,把他对专制的警察的俄罗斯丑恶现实的仇视和否定灌注到读者心里去,并把他对社会生活改革的企盼,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2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是一所中学的希腊文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渺小人物。但在契诃夫的笔下,他却是一个不但能辖制学校,而且能辖制全城的重要人物。初读全文,会认为契诃夫有些夸张;细读全文,会感到契诃夫的笔调虽确有夸张,却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掩卷咀嚼,会逐渐品出个中滋味,惊叹作者犀利的笔锋,已直插社会生活的心脏,解剖给我们看的,正是附有种种社会病体的人物——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一出场,给人的感觉确实普通、渺小,而且胆怯,怕惊吓,就像一个体弱多病的怪人——晴天穿雨鞋、带雨伞,从头到脚都“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力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受外界影响”的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15年!”甚至“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怎么会这样呢?原来,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他还极力要把全城人都装进套子里。他赞同政府禁止的一切言行,对当局批准开的“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都认为其中也应该禁止点什么,“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由于他的存在“教师们都怕他”,压得“透不出气”,发生一点事也怕“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初步明白,看似胆小怕事的别里科夫,却是政府当局的卫道士,是政府当局的“影子”。可如果仅仅是一个别里科夫,恐怕还不能辖制全城。可悲的是,别里科夫已是“这类人”,更可悲的是,全城人在“这类人”的阴影下生活,“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多么压抑的生活,多么窒息的黑暗社会!通过别里科夫,契诃夫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

别里科夫在自己极力维护的社会中生活,又生活得怎么样呢?他“通宵做噩梦”,整日“没精打采,脸色苍白”;想结婚,谈恋爱都怕人说他不是“正人君子”;跌了跤,“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由此看来,不仅“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10年到15年,什么事都怕”,就连他自己同样活得不轻松,甚至活得更恐慌。在恐慌与惊吓中,别里科夫“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别里科夫所处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他维护沙皇统治的反动立场和变态心理。他是自觉维护沙皇专制制度的奴才。别里科夫的死虽然预示了社会的变革会逐渐到来,但也告诉人们,别里科夫这类人并没有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他们的阴魂不散。结尾一段文字,引人深思。

教学建议

这篇小说虽然发表在100年前,但今天读来,仍不感到陈旧,仍能给人启迪,建议采用自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先请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引向人物性格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艺术手法方面。可从小说结尾一段隐含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质疑探究。

二对别里科夫性格的把握和这个人物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可以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讨论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要有依据,这样可以使学生准确认识人物性格的同时,掌握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的写作手法。

教师应把握:现实社会制度与故事发生时的社会制度已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社会发展中革新与保守、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矛盾是客观存在,这必然会影响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别里科夫性格中的某些特点,还会在某些人中时隐时现。这既体现了这篇小说的艺术生命力,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提供两种教学设计供参考。

方案一

本文主题深刻,表现方式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生对小说涉及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够,所以容易被小说的表面现象所吸引,从而忽视人物身上的典型意义以及小说的内涵。所以,在授课之前,一定要把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时代意义。另外,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是从他的极端荒诞的外表写到他极端顽固的内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才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不能只肤浅地停留在嘲笑他的外表上。这在授课时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的写作特点,了解当时俄国的黑暗社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选择了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一个官员的死》,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

第一课时

一题解

(一)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25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善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写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整个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契诃夫预感到社会就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装在套子里的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情绪。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

二文章结构

本文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写别里科夫的外表和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环境和性情(第1—5段)。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第6—37段)。

第三部分: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心情(第38—40段)。

三人物分析

1本篇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个古怪而令人厌恶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从外表看,他是个“怪”人。作者通过一些夸张的细节,勾勒了此人漫画式的外表。天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这是“好像蒙着套子”的“怪”人的外表特征。作者用其“形”显示其“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让我们从他的外表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中去。

课文写别里科夫整天提心吊胆,他为什么“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

课文写“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这里的“歌颂”,显然指赞美旧秩序。就连别里科夫所教的希腊文,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对别里科夫来说,连这种职业也成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或者说,这也是他隔绝人世的“雨鞋雨伞”,不过是无形的罢了。

2别里科夫把自己的思想也极力藏在套子里的。对于官方规定“禁止什么”,他“一清二楚”;对于官方批准默许的小事,例如开俱乐部、阅览室,就感到怀疑,“总要摇摇头”,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可见他害怕生活的变革到了何等的程度。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他怕的是什么呢?他害怕的是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3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作者对别里科夫的精神状态作了描述,“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这个形象是作为僵化思想的化身、旧秩序的象征而存在的。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来写他的外表和言行,使人联想到沙皇统治套在人们头上的枷锁,联想到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所以从本质上看,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这类”人,代表着反动统治的精神枷锁。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别里科夫的胆小如鼠和全城的人对他的畏惧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作者用讽刺的手法使人看到这个从外表到内心都非常丑恶的人物不但可笑,而且可恨,进而使人们认清当时可憎的反动统治。

4作者写别里科夫的“恋爱”,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揭示人物的性格,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使他丑态毕露,出尽洋相,最后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他那么多的忌讳,甚至不敢说出“恋爱、结婚”等词语,而把它叫做“这事”。从别里科夫自相矛盾的言行、惶遽不安的心情中,处处显示他是一个可笑、可憎的人物。在“恋爱”中,漫画事件使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一张漫画就弄得别里科夫魂飞魄散,打消了结婚的念头,甚至从此了结一生,这是何等迂腐、虚弱!柯瓦连科兄妹骑自行车,使他“脸色发白”,“打哆嗦”。这两件事促使别里科夫去见柯瓦连科作自我表白和进“忠告”,于是引起一场冲突。柯瓦连科对于别里科夫的说教和恫吓忍无可忍,他“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就此“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这一情节揭示了旧势力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别里科夫的下场告诉我们:思想保守,头脑僵化的人必然要被送进坟墓,旧制度、旧秩序一定会被埋葬。

第二课时

一课文主题分析

1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别里科夫这类人的枷锁,难道能永远辖制住全城的人吗?难道没有人甩掉“套子”,争取新的生活吗?他们是谁?

就像“促狭鬼”、柯瓦连科姐弟以及敢于破陈规陋习的一些学生和教师,他们就是想摆脱“套子”,争取新生活的人。这说明新思想的清风已经吹到这个沉闷的令人窒息的小城镇的上空。

“促狭鬼”的一幅漫画什么意思?“促狭鬼”为什么画这幅漫画?

这幅漫画对揭示主题是有作用的,画的内容是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姐姐华连卡在大街上手挽手逛大街的情景。照理自由恋爱是正常的。可是在当时,“自由”是套上枷锁的。在别里科夫看来,这是不合“规矩”,有失“体统”的。这幅讽刺画,强烈嘲讽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别里科夫对此越是感到“难堪”,越是告诉我们:所谓“恋爱”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也必将被淘汰。别里科夫还受到了勇敢的柯瓦连科的挑战。柯瓦连科“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柯瓦连科骑自行车并带姐姐一块骑自行车去郊游。他“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柯瓦连科当面指责别里科夫“背地里进谗言”。末了,当别里科夫扬言要将柯瓦连科有失“体统”的事报告校长时,柯瓦连科“使劲一推”,将别里科夫推下楼去。

2最后一段即课文的尾声。作者在幽默中蕴蓄着深沉、严肃的思考。讨厌的人死了,为什么人们还是“忧郁”“谦虚”呢?应当怎样理解人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的心情?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可见沙皇反动统治依旧,“局面并没有好一点”,人们怎能不“郁闷”呢?这些语句耐人寻味,说明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广泛的社会意义,它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要使社会上出现生气勃勃的新局面,必须推翻产生别里科夫的社会制度,埋葬各种“套子”赖以存在的反动势力。作者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产生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黑暗时代,并暗示出今后任务的严峻。作品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描述与批判,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

专横暴虐,抨击了当时俄国丑恶的社会现实,从而显示了旧势力、旧制度外强中干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比较阅读《一个官员的死》与《装在套子里的人》

1《装在套子里的人》和《一个官员的死》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异同?

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装在套子里的人》所反映的是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反动统治惊恐不安,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加强反动统治,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整个社会笼罩着恐怖、令人窒息的气氛。《一个官员的死》虽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令人窒息的气氛,但对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反动统治惊恐不安没有充分的反映,它更多地表现了僵化、腐朽、等级森严的社会带给小人物的恐惧与自卑。这与作者思想认识的阶段性有关,我们通过两篇作品的写作年代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2《一个官员的死》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在人物性格上的异同。

这两个人都是沙皇统治下的怪胎,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但别里科夫身上的反动性更强,他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是出于对社会变革的极端恐惧和仇视,而切尔维亚科夫是出于一个小人物对上司的畏惧与怯懦。从全文看,切尔维亚科夫的典型意义明显要弱于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更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

3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

作者同样采用了讽刺、幽默的语言来创作这两篇小说,但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作者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揭露与批判他的可恨之处更深刻。而对《一个官员的死》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作者也使用了讽刺的手段,但更多地表现了人物的可怜与可悲。

附:比较阅读文章

一个官员的死

(俄) 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同样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凡·德密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用望远镜看戏:《哥纳维勒的钟》。他凝神瞧着,觉得幸福极了。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眯缝着,他的呼吸止住了……他从眼睛上拿掉望远镜,弯下腰去,于是……“啊嚏!!!”他打喷嚏了。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他拿手绢擦了擦脸,而且照有礼貌的人那样,往四下里看一看:他的喷嚏究竟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却慌了起来。他看见坐在他前面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在拿手套使劲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哝着。切尔维亚科夫认出那个小老头是卜里兹查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文职的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里的,不过那也还是难为情。应当道个歉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了一声,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近将军的耳根小声说:

“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一不小心……”

“不要紧,不要紧……”

“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故意要这样的。”

“唉,请您坐好吧!让我看戏!”

切尔维亚科夫窘了,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戏。他看啊看的,可是不再觉得幸福了。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了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兹查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压下自己的胆怯,喃喃地说: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出于无意……”

“唉,够啦……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了撇他的下嘴唇。

“已经忘了,可是他的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怀疑地瞧着将军,暗想,“而且他不愿意说话。我应当对他解释一下,说明我完全无意……说明打喷嚏是自然的法则,要不然他会认为我有意唾他了。现在他固然没这么想,以后他一定会这么想……”

一回到家,切尔维亚科夫就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他妻子。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全不在意;她光是有点惊吓,可是等到听明白卜里兹查洛夫是在“别的”部里任职以后,就放心了。

“不过呢,你也还是去赔个不是的好,”她说,“要不然他就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中举动不得体了!”

“说得就是啊!我已经赔过不是了,可是不知怎么他那样子挺古怪……一句好话也没说。不过那会儿也没工夫说话。”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上卜里兹查洛夫家里去解释……他一走进将军的接待室,就看见那儿有很多来办事的人,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正在接受他们的请求。将军问过好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抬起眼睛来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要是您记得的话,大人,昨天在剧院,”切尔维亚科夫开口讲起来,“我打了个喷嚏……不小心喷了您……请原……”

“真是胡闹……上帝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将军对其次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说。

“他不肯说话!”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脸色惨白了,“就是说,他生气了……不行,不能照这样了事……我要跟他说明白才行……”

等到将军跟最后一个人谈完话,正要走进内室去,切尔维亚科夫就走过去跟在他后面,喃喃地说:“大人!要是我斗胆搅扰大人,那只是出于一种可以说是悔恨的感觉!……那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请您务必相信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相,摆了摆手。

“哎呀,您简直是跟我开玩笑,先生!”他说完,就走进去,关上他身后的门。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就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呀!他是将军,可是他竟不懂!既是这样,我也不愿意再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信好了,我再也不来了!皇天在上,我说什么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想着,走回家去。给将军的信,他却没写成。他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来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好。他只好第二天再亲自去解释。

“昨天我来打扰大人,”等到将军抬起询问的眼睛望着他,他就喃喃地说,“可不是照您

说的那样是为了开玩笑。我原是来赔罪的,因为我在打喷嚏的时候喷了您一身唾沫星子……我从没想到要开玩笑。我哪儿敢开玩笑?要是我们沾染了开玩笑的习气,那可就会……失去……对人的尊敬了……”

“滚出去!”将军忽然大叫一声,脸色发青,周身打抖。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呆若木鸡。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的肚子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一路磨磨蹭蹭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有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方案二

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长期以来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名作加以研读。“别里科夫”也成为顽固守旧之人的代名词。但是作为19世纪末俄国最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契诃夫这篇作品在情节安排上、人物刻画上已初步具有“反文学”“反传统”的特征,表现出现代派文学的一些特点。能否从新的角度重新鉴赏别里科夫这个形象,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作一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课本文质兼美的范例,引领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学,领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进行有益的创造性的阅读。在这课书的教学上,我尝试做了新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理解小说主题。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初步了解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敢于作创造性的阅读。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初步了解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敢于作创造性的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初步了解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从鉴赏现代派文学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手段

授课中,为了更形象直观地教学,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六幅幻灯片,把授课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为立体地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让学生课前阅读小说全文,并与初中学过的《变色龙》相比较,寻找不同之处,鼓励他们提出有创见的问题。

2同时,印发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补充材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这些材料包括现

代派文学的特点及其流派,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理论,西方哲学中的“异化”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其见风使舵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作者及其作品。

在学生们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和补充作家作品知识。

二解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本课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三介绍创作背景

四梳理情节,初步了解人物(一)通读小说全文,思考:《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变色龙》在情节结构上有何不同?

明确:通读小说全文,我们看到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塑造人物性格,只是通过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对话,把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介绍出来,其中只有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婚事这一节较为详细、完整。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淡化情节,这正是小说结构上的“反传统”之处。

(二) 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在结构如此独特的小说中,作者如何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呢?

1指名请学生读第1—5段

提问: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外表和行为?

明确: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用棉花堵耳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伞、表、刀都装在套子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投影) 提问:作者又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思想言论?

明确: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以躲避生活;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投影)

提问:作者在小说中把这个古怪的人物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个形象的比喻,“套子”用来比喻什么?(推出图片:套子)

明确:作者用“套子”来比喻制约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旧思想、旧制度。

提问:由此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他性格孤僻,内心顽固守旧,维护旧制度,害怕变革。

(推出图片:维护旧制度,害怕变革)

2默读第2—4段

提问:作者说“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辖制了全城,他的辖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反对娱乐——对开俱乐部、阅览室、茶馆,总要摇头

辖制学校教务会上,压得“我们”透不过气儿

降服“我们”,开除了他认为不安分的学生

教师们都怕他

辖制全城——全城都战战兢兢:“不敢……不敢……不敢……不敢……不敢……不敢”

提问:他对全城的辖制,表现其思想性格上怎样的特点?

明确:奴役别人的天性,企图把别的一切都装入套中。同时,他也自觉接受沙俄统治者的一切约束,把自己装入套中,这正体现了他思想性格的二重性——接受奴役的天性和奴役别人的天性。

五小结

仔细品味课文的前5段,我们看到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幽默地借布尔金之口描写了别里科夫古怪的外表、行为和思想言论,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形象的比喻刻画出他内心孤僻保守、顽固维护旧制度、害怕变革的思想性格特点。这个保守的人物不仅自愿生活在“套子”中,同时也辖制着全城的人,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他竭力维护旧制度,但这样的生活也使他整日战战兢兢,他既奴役别人,也接受着奴役,整日生活在害怕打破旧制度的惶恐中,内心充满矛盾。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作者没有像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一样在典型环境下用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而是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言行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以此来刻画人物性格。从这点看,契诃夫的小说初步体现了现代派文学的特点——注重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明确本课与《变色龙》在写法上的不同点——淡化情节,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简单介绍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弗洛伊德的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

弗洛伊德在晚年提出了有名的关于人格分为三个层次的假说。第一层叫“本我”,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它处于心灵的最底层,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第二层叫“自我”,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意识,“自我”压抑“本我”,是道德化的“我”。“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自我’代表理智和审慎,而‘本我’是尚未驯服的激情……”第三层叫“超我”,也就是良心,代表社会道德伦理的制约,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也不顾现实的得失,“超我”坚持行为一定准则,不顾来自外在世界和“本我”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超我”就采用以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

上述三者,常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中。在心理的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第二层,“自我”在试图调解“本我”和现实时,常常被迫用自己的前意识的文饰作用来遮掩“本我”无意识的命令,更精巧地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自我”的每个动作都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视。至于第三层,“超我”则只是表面的、社会强加、违反人类本性的东西。

现代派文学作品中,常常揭示人的心理品格的这种矛盾。

三介绍一些现代派文学作品,供同学们课下阅读,欣赏。

1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城堡》。在作家的笔下,社会是荒诞的、异己的、与人相敌对的,而且是人无法认识、无法控制的东西。

2卡夫卡的《变形记》。作家表现社会重压下人变得不像人,成为非人,成为虫,成为兽,成为机器。

3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异化,隔膜、畸形,表面上亲密非常,内心却是各怀鬼胎。

4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个推销员之死》。表现自我异化为非我,失去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

第三课时

一着重从鉴赏现代派文学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二在小说的第1—5段,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幽默地借布尔金之口描写了别里科夫古怪的外表、行为和思想言论,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形象的比喻刻画出他内心孤僻保守、顽固维护旧制度、害怕变革的思想性格特点。这个保守的人物不仅自愿生活在“套子”中,同时也辖制着全城的人,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

提问:别里科夫竭力维护旧制度,这样的生活是否能使他安心、平静?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不能。“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总是心慌得很”,“唉声叹气”,“垂头丧气”,“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可见,别里科夫所维护的旧制度,不仅辖制着别人,同时也奴役别里科夫自己,使他整日生活在害怕打破旧制度的惶恐中,内心充满矛盾。尤其是在他与华连卡恋爱这一情节中,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分析“婚事”这一部分。

提问:结合课文1—5段,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外形猥琐、思想保守的人为什么也会追求华连卡呢?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华连卡已经不算年轻了……娓娓动听地和他谈起来……”。

提问:读完这段对华连卡的描写,你觉得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明确:华连卡是一位美丽、开朗、可爱的姑娘。

提问:对这位可爱的姑娘,别里科夫的表现是什么?

回答:“到她面前坐下,甜蜜蜜地”夸赞她,表现他对这位姑娘的喜爱。华连卡漂亮、开朗、活泼,这么可爱的姑娘不由得使人产生爱慕,别里科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爱,见到如此可爱的姑娘,他的潜意识自然会冲动,本能地表现出对华连卡的好感,愿意接近,所以“昏了头”,“决定结婚”。

提问: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这是什么心理品质的流露?

明确:喜爱华连卡是别里科夫“本我”的流露,是本能的冲动。

(推出图片:喜爱华连卡)

提问:就在别里科夫决定要结婚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

学生齐答:“漫画事件”。

提问:别里科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映?

指名回答:“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嘴唇发抖”地说“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反映非常强烈,“弄得他难堪极了”。

提问:对这样一个并非严重的玩笑,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觉得“难堪极了”?

指名回答后明确:他的“本我”自然地流露出对华连卡的喜爱,但是他怕别人拿这件事和他开玩笑,取笑他,从而使他失了体统,不能维护他的道德,他的尊严。“漫画事件”使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挫伤,觉得“难堪极了”。

提问: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这是什么心理的表现?

明确:这是“自我”的一种表现,“自我”是道德化的“我”,别里科夫要维护他的自尊。被人取笑,失了体统,这是违背他的道德准则的,于是“本我”“自我”发生矛盾,“自我”就要压抑“本我”,来掩饰自己对华连卡的喜爱,极力表明自己“跟这事没一点关系”。

(推出图片:要维护自己的面子)

请4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9—33段,让学生边欣赏朗读边找出写别里科夫反应的句子。

提问:在这一事件中,作者怎样刻画别里科夫的语言?

明确:“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以及与柯瓦连科正面发生冲突的一些语言。

提问:这些语言体现他怎样的内心活动?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这是什么心理的表现?

明确:别里科夫认为华连卡骑车是不合规矩的事,与他所维护的旧传统、旧习惯格格不入。这是“超我”心理的体现。

(推出图片:要维护旧习惯、旧传统)

“超我”是社会化、法律化的“我”,带有很强的制裁性,压抑“本我”和“自我”。

提问:作者是怎样刻画别里科夫的神态和心理的?

明确:“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脸色苍白”“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提问:通过这些神态、心理的描写,反映出他怎样的内心活动?请具体分析一下。

明确:别里科夫认为华连卡骑车是不合规矩的事,与他所维护的旧传统、旧制度、旧思想格格不入。“超我”决定了他不能同意华连卡姐弟的行为和思想。但他又非常喜欢华连卡这样富有魅力的姑娘,“本我”“超我”就产生了矛盾,所以他脸色难看,内心痛苦。

作者在故事结尾告诉我们,别里科夫“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结束了这门婚事,不久,别里科夫就死了。

提问: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4—37段,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别里科夫婚事的告吹和最后死亡。

明确:他被柯瓦连科赶出家门,从楼梯上摔下来,被华连卡看见。她爽朗的笑声,使别里科夫感到自尊心受到挫伤,又怕传扬出去成为取笑的对象,又怕传到校长、督学耳朵里,可能会出乱子,奉命退休,扰乱他要维护的旧秩序。他被吓死了。

提问:别里科夫的死说明了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一生维护旧制度、旧秩序,最终因为担心自己会打破旧制度、旧秩序,被吓死了。这是他顽固守旧、阻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他的最大惩罚、最辛辣的讽刺。

四归纳:

从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出别里科夫是一个旧制度的维护者,用旧制度、旧思想禁锢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人,同时他也是旧制度的牺牲品,在旧制度、旧思想的支配下,用“超我”压抑“自我”,不敢也不能与自己心爱的姑娘恋爱,并最终被旧制度吓得送了命。他维护旧制度,却为其所害,他被自己追求的东西所累,因此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自我异化”了的人物。从全文看,别里科夫的这种“自我异化”不仅表现在与华连卡的婚事上,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他惶恐不安、战战兢兢的样子也正是“自我异化”的表现。维护旧制度,却为旧制度所累。这就是别里科夫的“自我异化”。契诃夫塑造的这个人物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异化”现象。

五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光辉的形象。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别里科夫是一个顽固守旧的典型代表;从现代派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在旧制度约束下,自我矛盾,自我异化的灵魂。所以说,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不是千篇一律的,对文学形象进行鉴赏,以人物描写为依据,要大胆提出新见解,不要作拘泥的、死板的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 (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课时安排, 启发式教学设计,注意讲练结合。 教学要求:1.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是旧制度、旧秩序的顽固维护者;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旧秩序旧制度阻碍历史发展,是注定要灭亡的。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漫画式的白描手法,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教学设想:1.安排两教时。2.预习要求:做预习笔记,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疑难问题;整理下列词语:六神不安、极力、降服、陶冶、辖制、战战兢兢、孤僻、撮合、怂恿、歹毒、体统、讥诮、谗言、安然无恙等。(见附录)3.教学前,应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择要引进课堂,成为贯串教学的一条线索,做到有的放矢。4.讲练结合,进行复述和改写的训练,从读、写两方面培养自学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导言。交流预习情况,弄清全文的结构。讲解课文第一、二、三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言:《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作《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契诃(hē)夫写的一篇脍灸人口的短篇小说。我们在初中读过契诃夫的小说。如初中第四册上有一篇《变色龙》,写了一个趋炎附势,随“势”应变的小人──奥楚蔑洛夫,他是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别里科夫,是个古怪而令人厌恶的人,是俄国没落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是怎样画这个人物的呢?写这样一个人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首先要理解小说的结构。 2.交流预习情况,理清小说结构。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情况,重点议论分段。教师归纳板书:(1)总写别里科夫的外表和内心(第1节)。(2)写别里科夫的思想意识(第2—4节)。(3)写别里科夫的生

活环境和性情(第5节)。(4)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第6—37节)。(5)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心情(第38—40节)。(有的认为可将第一、二、三段并起来使全篇分成三大部分,也是可以的。) 3.学习课文第一、二、三段,边学边解疑。 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先观察其外表。他是个“怪”人。作者通过一些夸张式的细节描述,勾勒了此人漫画式的外表。(学生朗读:“他也真怪……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蓬”。)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这是“好象蒙着套子”的“怪”人的外表特征。 怎样认识这个形象呢?让我们从他的外表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中去。在预习时,××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别里科夫的思想性格特征。 (××问:课文中写别里科夫整天提心吊胆,他的恐惧和害怕与当时形势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在课文第一段中已接触到了,也就是别里科夫为什么“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指名朗读课文:“这人总想把自己……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六神不安”,一语揭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内心反应。我们已预习“思考和练习(一)”,我们也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俄国有个一九○五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契诃夫这篇小说写于一八九八年,是革命的急风暴雨快要来临的前夜。当时俄国,表面上比较稳定,但内部各种矛盾在激化,一方面沙皇政府顽固地维持血腥统治,社会现实黑暗,另一方面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工农运动高涨。因此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人惊慌不安了。 课文写“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前一个“歌颂”,显然指赞美沙皇制度;后一个“歌颂”,可能不易理解,因为课文对原作作了删节,是指别里科夫一类人喜欢象一条蜗牛一样钻洞穴,过原始生活。这里显然指赞美旧秩序。预习时是否注意到,别里科夫教的是希腊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对别里科夫来说,连这种职业也成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或者说,这也是他隔绝人世的“雨鞋雨伞”,不过是无形的罢了。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2、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关于契诃夫。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2)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3)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3、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4、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 二、总结与引申 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三、作业布置 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

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四、板书设计 套子 具体表现:衣、住、行思想(语言) 象征意义:保守、腐朽--专制、禁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 (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 (3)、分析故事的结局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二、总结与引申 1、简述契诃夫的伟大 2、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课件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研习新课 1.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

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段至倒数第37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3.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①外表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划出、品读标志性的句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细读第1自然段,筛选信息。) 标志性的句子:“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 原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封闭而怀旧。) ②他思想的套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学生精读第2、3自然段,找出概括性句子。) 用套子套自己:“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用套子套别人”“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 师归纳:套子,它实际上是指限制我们自由思想、行动的规矩、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及其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习惯。别里科夫真是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提问:他为什么把他装进套子里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契诃

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想必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契诃夫作品的讽刺韵味,令人捧腹的幽默语言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解题: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完整版)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咱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2010-08-06 21:07:56) 转载▼ 标签: 分类:必修五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必修五 教育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 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介绍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灯或电脑显示以上资料。)

《装在套子里的人》1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其中的一篇。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及作品(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2.本文表现的是俄国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发表于1898年。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3.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几类人物? 明确:(1)别里科夫;(2)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3)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4.小说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 日常生活和恋爱。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1)

装在套子里的人 研究课题: 网络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 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模式 WebQuest(网络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师角色 ●???????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 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 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 学习的评价者 媒体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工具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用导言导入新课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其中的一篇。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请学生点击主页的任务和过程,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步骤。1.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 物形象的能力。2. 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3. 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典型意义。(强调本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步 骤与注意点,使学生心中有谱,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请同学点击主页里的资源库,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页资源对过程中第一课时 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观点。1. 介绍作者和背景。2. 根据情节发展理清课文结构。3. 分析人物形象。用几个带“可”字头的词语表达对人物的感觉。(这是 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有的问题在小 组回答后,别的小组的同学可进行修正和补充,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起了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1.介绍作者和背景。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 义作 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 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 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细节描写等来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理解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难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细节描写等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持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胖子和瘦子》,剧本《樱桃园》等。 2.写作背景 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增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现实意义; 2、“我”“我们”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迂腐保守,惧怕新事物的小市民。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他们害怕变革,不肯改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类人的典型《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板书) 好的,我门通过漫画很直观的感受到了别里科夫的形象,那么下面我们将走近文本,对别里科夫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形式上,我们好玩的方式来整合一下。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个人小档案,内容如下(展示PPT) 二、初读课文,了解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姓名:别里科夫 时代:沙皇时期 1、人生经历:因为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封闭保守。他几乎没有什么经历,以至于我们都难以填写。要写就是,做过老师,谈过恋爱。 2、最大癖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光有各种有形的套子,正如我们看到的那幅漫画;还有无形的套子。(孤僻,封闭) 3、经典名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几处——5处)(胆小) 4、最看不惯的事: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尽管这些事和他毫不相干。总之他看不惯新鲜事。(保守,因循守旧) 5、留下的遗产:套子,虽然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契诃夫的影响力) 6、临终时最想给大家说的话:我的葬礼上千万别闹出乱子。 (每小组负责一个大问题,自选组长。小组讨论,可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答案,并确定一人宣读。(展示PPT) 三、形象塑造的方式 活动完成得很好,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别里科夫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性格保守封闭胆小多疑,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可以说,别里科夫用一个个套子套住了自己,最终也让套子将自己套死。 1、那么别里科夫只是套住了自己吗?他的套子是否对其他人也有影响? (1)对谁(2)我们是谁? “我们”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装在套子里的人》 1

《装在套子里的人》 1 一、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 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 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 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 典型意义。 2 难点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诃 ē 不念 ē 削 ā 文中不念 ē 丧气 à 不念 āì 怂恿 ǒǒ 词语补释*祈祷一种宗教仪式, 信仰宗教 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六神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 六神。 战战兢兢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作者简介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 18601904, 俄国 19 世纪末期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 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 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 《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1898 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 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 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工人运动逐渐展开, 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 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 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测试(1)附答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基础练习 1.读下列句子,分别选出对句义理解准确的一项。 (1)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说明他:() A.责任心强,极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B.多管闲事,惹人讨厌。 C.心胸狭窄,墨守陈规。 D.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2)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A.说明别里科夫这类人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限制人们的言论、行动自由。 B.从反面说明城里人缺乏斗争精神,只能是屈服高压,战战兢兢地生活。 C.影射沙皇专制制度对自由思想的禁锢和高压。 D.用的是反语,讽刺别里科夫这类人的虚伪与虚弱。 (3)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A.小卧室说明别里科夫还是单身一人,为后面写华连卡与之恋爱打下伏笔。 B.别里科夫生活在箱子式的屋子里,反映了当时小城生活水准落后。 C.这是环境描写,形象地说明别里科夫生活在套子中。 D.说明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完全是套子式的。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一句是:() A.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甩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B.“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他也真怪,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D.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 3.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婚事失败这个情节,是为了:() A.揭露别里科夫顽固守旧的精神面貌。 B.讽刺别里科夫丑恶的神经质的变态心理。 C.表现华连卡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 D.表现别里科夫同华连卡两人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4.课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1

《装在套子里的人》 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削xiāo文中不念xuē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词语补释: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2、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3、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的小市民。 二、作者及作品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

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三、题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四、检查预习情况 契诃夫hē削xiāo 丧气sàng qi讥诮qiào 安然无恙yàng 胆怯qiè辖制xiá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jīng滑稽jī憎恶zēng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9-40):套己: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人教版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导入新课、查找重点字词、划分段落及分层概括大意、分析课文细节描写等任务完成后,本课时重点来“解题”,解决主人公被装进哪些套子里、死因为何、主旨探究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重点】别里科夫为何而死 【教学难点】本文的主旨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三姐妹》《樱桃园》等。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相关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变色龙》: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于,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历,"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 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是"灵巧的"," 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置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 又继续巡逻了。 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是哆嗦。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中篇小说《羊脂球》: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有十个人同坐一辆马车出逃。这十个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别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 大资产阶级、省议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省议会议员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 两个修女;民主党人科尔尼代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前面三对夫妇离开鲁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计划和目的却是一致的-这三对夫妇都不会回鲁昂了。十个人中最没有地位的是"羊脂球"。 在马车上,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她们悄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妇、是婊子、是社会的耻辱。而这些阔太太的丈夫们则用一种看不起穷人的口吻大谈特谈金钱、吃喝。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车上所有的人都饿了,只有羊脂球带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请车上所有的人都来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根据新课标理念,按照“自读-→解读-→品读-→悟读”的环节,逐层推进,重点放在品读和悟读上,通过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个性化语言及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很难忘记孔乙己、变色龙、阿Q、祥林嫂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形象带给我们的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次沉重的思考,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再来结识一位特殊的人物――别里科夫(板书)。 一、自读〔课前布置,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自读,课堂验收〕 1、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的了解及掌握

2、检查基础知识落实 3、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我们来根据导学案的模块安排(二、课堂探究),为别里科夫制作一张人物名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是什么) 他为什么装在套子里?(为什么) 他是怎样装在套子里的?(怎么做) 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看见主人公别里科夫有哪些怪异的行为呢?你能动手为别里科夫填写一张病历表吗? 动手填写一张契科夫的“病历表”。 症状: 病因: 病源: 病害: 4、同学们对别里科夫了解得很透彻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为表现这些性格作者在文中突出运用了哪些写人的方法呢? 归结: 生: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害怕新生事物┅┅ 生:语言、神态、肖像。 二、解读 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