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复习资料

1.上颌骨位置毗邻

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部骨,形成整个上颌部,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构成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2.腭大孔骨性标志和粘膜标志

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该孔一般为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线的中点。在覆盖黏骨膜的硬腭上,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3.上颌窦与各牙关系

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紧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次之。

4.上颌骨薄弱部位

a.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临床上的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

b.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型骨折线

c. 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5.上颌骨血供

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即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血供。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为正颌外科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由于上颌骨血供丰富,故其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亦迅速,但手术或外伤后出血较多

6.下颌管走形及规律

走形:在下颌支内,该管行向前下,至下颌体内几乎水平向前,在经过下颌诸牙槽窝下方时,发出小管到各牙槽窝,最后向前经颏管与颏孔相连接,通过神经、血管。

规律:

a下颌管距骨内板较外板为近,下颌骨内板常构成下颌管的内壁,而下颌管的上下外壁往往与骨松质邻接。

B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为近

c下颌管距下颌体下缘较牙槽缘为近。

7.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A正中联合(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位置最为突出。)

B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

C下颌角(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则骨质更薄)D髁突颈部(比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8.面神经管走行

起自内耳道底上部的面神经管口,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外,再以直角转向后外,而后垂直下行,止于茎乳孔,管内有面神经通过。

9.颞下颌关节由颞骨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突,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及外侧包绕的关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构成

韧带A颞下颌韧带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并与下颌后退运动关系密切

B蝶下颌韧带悬吊下颌,防止张口过大的作用

C茎突下颌韧带限制下颌过度前伸

血供颞浅动脉和上动脉(颈动脉分支)

神经支配:A耳颞神经B颞深神经C咬肌神经

10.口轮匝肌的组成

口轮匝肌呈扁环形排列,肌纤维位于上下唇内,环绕口裂数层且方向不同。浅层:由固有肌纤维构成,从唇的一侧至另一侧;中层:由唇周围肌的上下组的肌纤维交织而成;深层:在口角处由颊肌和周围肌的部分肌纤维构成。

9.咀嚼肌

颞肌

起于颞窝和颞深筋膜的深面。前部肌纤维垂直向下,后部大部分纤维几乎水平向前,中部纤维向前下,三部纤维逐渐集中向下聚拢穿过颧弓深面,移行为强大的肌腱止于喙突的内侧面,尖部,前缘和后缘以及下颌支的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部位。

作用:上提下颌骨,产生咬合力,维持下颌姿势。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颞深神经支配。

咬肌位于下颌支外侧,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大,以一层厚腱膜起于颧骨的上颌突和颧弓下缘的前2/3,其纤维行向后下方,止于下颌角咬肌粗隆和下颌支外侧面的下后部。中层起于颧骨前2/3的内侧面和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颌支中部。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上部和喙突。中层和深层无明显界限,统称咬肌深部。浅深两层肌束形成十字交叉。

作用:双侧收缩可使下颌向前上运动,单侧收缩可使下颌向收缩侧方运动。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翼内肌有深浅两个头。深头起于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椎突,前头起于腭骨椎突和上颌结节。深浅两头环抱翼外肌下头,止于下颌角的翼肌粗隆,形成“下颌吊索”

作用:上提下颌骨并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翼内肌神经支配

翼外肌

起止:位于颞下窝,大部分位于翼内肌的上方,上头较小,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较大,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

走行:翼外肌肌束几乎呈水平方向从前内向后外走行,两头肌纤维于止点处汇聚。上头小部分肌纤维止于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前内面和关节盘前缘,上头大部分肌纤维与下头大部分或全部肌纤维一并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

作用:主要是在开闭口过程中,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其次,双侧收缩具有开口的作用;单侧收缩可是下颌偏向对侧。

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翼外肌神经支配。

10.舌骨上肌群各自神经支配

二腹肌前腹由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的二腹肌支支配。

下颌舌骨肌受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

颏舌骨肌受第1颈神经并入舌下神经的分支支配。

茎突舌骨肌:面神经的二腹肌支共干的茎突舌骨肌支支配。

11.水平肌链,垂直肌链、姿态肌链(组成)、作用

水平肌链(前端为口轮匝肌,两侧相续为颊肌,咽上缩肌封闭后内方。)影响着整个牙弓和牙合的形成。

垂直肌链(上半部分由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腭腭垂肌组成,下半部分由腭咽肌和腭舌肌构成。)行使发音和吞咽功能。

姿态肌链(由项部肌通过枕肌、帽状筋膜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组成)。该肌链和胸锁乳突肌对头颈位置起支持与稳定作用,且参与下颌运动。

12.上颌神经走行,分段

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神经,起自三叉神经节前缘的中部,向前循海绵窦外侧壁下方,经圆孔达翼腭窝上部,由眶下裂入眶更名为眶下神经,向前行于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达面部。1颅中窝段脑膜中神经2、翼腭窝段(1)颧神经(2)翼腭神经(3)上牙槽后神经3、眶下管段(1)上牙槽中神经(2)上牙槽前神经4、面段(1)睑支(2)鼻支(3)上唇支

13.鼻腭神经走行沿着鼻中隔黏膜深面行向前下,分布于鼻中隔,经切牙管出切牙孔,分布

于上颌前牙的腭侧黏骨膜及牙龈,发出分支与上牙槽前神经交通,分布于上颌中切牙,另有分支与腭前神经吻合。

14.下颌神经走行,分段

以感觉神经为主的混合性神经,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由起于三叉神经节前缘之外侧的感觉根,与行于神经节下方的运动根共同穿过卵圆孔出颅,进入颞下窝时两根合并,下行于腭帆张肌与翼外肌之间,发出脑膜支和翼内肌神经后分成前后两干。

1、脑膜支

2、翼内肌神经

3、下颌神经前干

(1)颞深神经

(2) 咬肌神经

(3)翼外肌神经

(4)颊神经

4、下颌神经后干

(1)耳颞神经

(2)舌神经

(3)下牙槽神经

15.耳颞神经走行两根包绕脑膜中动脉后合为一干,向后行于翼外肌深面与腭帆张肌之间,

沿颞下颌关节后方穿腮腺分上下两支。

上支:从耳颞神经主干发出后,成直角弯曲向上,经腮腺上缘穿出,沿颞浅动脉后方上行,越过颧弓根部进入颞区,分为关节支,腮腺支等5支。

下支:在腮腺实质内下行,与面神经,耳神经节,上颌动脉交感丛相交通。司腮腺分泌和血管舒缩。

16.舌神经走行

起自下颌神经后干,经翼外肌深面至其下缘,于翼内肌和下颌支之间下行向前内呈弓形,越过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至其舌侧下方,向前下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局下颌下腺及其导管之上。当越过骨舌肌前缘附近时,舌神经先从导管的上方至其外侧行向下内侧“钩绕”导管,继续在导管的内侧前行,沿颏舌肌外侧与舌深动脉伴行至舌尖。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黏膜。

作用舌神经收纳面神经的鼓索,将面神经的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将副交感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司腺体的分泌。

17.面神经性质,作用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由较大的运动根和较小的混合根组成,运动根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混合根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腭和鼻腔粘膜的腺体;舌前2/3的味觉;外耳道及部分耳后皮肤感觉。

18.面神经在腮腺内分支损伤后表现

颞支:同侧额纹消失

颧支:眼睑不能闭合

颊支: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腮无力,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食物积存于颊龈沟

下颌缘支:患侧口角下垂及流涎

颈支:皮纹变化,口角变化不明显

19.核下性面瘫定位诊断

20.舌下神经走行

舌下神经穿舌下神经管出颅,于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在下颌角水平,神经呈弓形弯曲向前,越过颈内动静脉浅面,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下颌下三角,在此,舌下神经位于下颌下腺的深面,伴随其上方的下颌下腺管,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进入舌下间隙,在舌骨舌肌浅面布于舌外诸肌,至舌骨舌肌前缘分支深入舌内肌群。

21.舌动脉走行

舌动脉于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的稍上方,平舌骨大角尖处,自颈外动脉前壁发出,因此舌骨大角尖为寻找舌动脉起始位置或颈外动脉的标志。舌动脉在行程中以舌骨舌肌为界分为三段:第一段,自舌动脉的起点至舌骨舌肌后缘处。

此段位于颈动脉三角上部,浅面有舌下神经越过。此段舌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临床常选作血管吻合游离瓣手术的受区动脉

第二段,系舌动脉在舌骨舌肌深面一段。舌动脉在此段发出舌背动脉。舌背动脉迂曲走向舌根背侧,供应舌根部的肌肉和粘膜,其终支不超过界沟和舌正中线。

第三段:

1.舌下动脉:供应舌下腺、口底粘膜及舌肌。

2.舌深动脉:舌动脉的直接延续,经舌神经内侧前行至舌尖部,供应舌肌和舌粘膜。投影位置在每侧舌的内、中1/3交界线上。

22.面动脉走行

或称颌外动脉。通常于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达腺的上缘。经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在咬肌附着处前缘,呈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至面部,通常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于笑肌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向前上走行,经口角及鼻翼外侧至眼内眦,易名为内眦动脉

23.上颌动脉分支及走行

走行:或称颌内动脉,位于面侧深区,系颈外动脉终支之一,于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内后方起于颈外动脉,经髁突颈的深面前行至颞下窝,通常在翼外肌的浅面或在深面,行向前上,经翼突上颌裂进入翼腭窝。

分支:下颌段: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翼肌段:咀嚼肌动脉,颊动脉,颞下颌关节动脉

翼腭段: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

24.面静脉走行

又称面前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至咬肌前下角,途经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和颈深筋膜浅层入颈部,斜向后下进入下颌下三角,再经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浅面,在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在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内静脉

25.翼丛交通

翼丛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其血液主要是向后外经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向前也可经面深静脉通入面静脉,亦可向上通过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等处的静脉,与海绵窦交通。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部的静脉血,这些交通经脉可将该处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从而引发颅内感染。

26.上颌静脉走行又称颌内静脉,位于颞下窝内,起始于翼丛的后端,短而粗,在下颌骨

髁突颈的内侧与上颌动脉第一段伴行,经下颌骨髁突颈与蝶下颌韧带之间,于下颌支后缘附近处汇入下颌后静脉。

下颌后静脉走行

又称面后静脉(postcrlor facial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后方合成,在腮腺下端穿出,继续下行经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浅或深面至下颌角,在此,下颌后静脉分为前后两支:

(1)前支行向前下,在下颌角的后下方,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

(2) 后支向后下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颈外静脉。

27.腮腺

特点腮腺浅面筋膜比较致密,与腮腺连接紧密,且向实质内延伸,形成纤维间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腮腺深面筋膜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裂隙,深叶借此与咽旁间隙相通。

前缘重要结构从上往下面横动静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

血供颈外动脉分支,即颞浅动脉,耳后动脉

下颌后静脉回流至颈外静脉

神经支配耳大神经和耳颞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

淋巴回流腮腺淋巴结系面部较大的淋巴结群,一般约20个左右。根据淋巴结和腮腺的位置关系,又可分为腮腺浅淋巴结和腮腺深淋巴结。依其位置可分为耳前淋巴结和耳下淋巴结:其输出管入腮腺深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腮腺深淋巴结位于腮腺内,输出管流入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28.腮腺管走行及体表投影

腮腺导管颧弓下约1.5cm处由腮腺浅叶前缘穿出腮腺鞘,与颧弓平行,越过咬肌表面,在前缘处形成直角向内,穿过颊脂垫和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应的颊粘膜处。

29.下颌下腺血管分布面动脉和舌动脉的分支

舌下腺的血管分布舌动脉分支舌下动脉,面动脉分支颏下动脉

30.皱纹线与Langer皮肤裂线的主要区别(219 肉眼观,与活体/尸体关系,与年龄关系,

与皮肤老化关系,与骨,肌肉关系)

31.腮腺咬肌区境界,表面标志及体表投影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内侧界:咽旁间隙;

外侧:皮肤。

从耳屏至眼眶外下缘的连线,为颧弓的体表投影。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半月形的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和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刺入点。从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丽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颌孔的体表投影。

32.腮腺鞘特点

①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翼颌间隙相通。所以腮腺的化脓性炎症,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②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

③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故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33.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横行组、纵行组

浅→深主要有面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等。

面神经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下颌后静脉在腮腺内分前后二支,前支与面静脉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颈外动脉于腺内分为二支:上颌动脉从前内面穿出;颞浅动脉从其上缘穿出。

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

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34.腮腺浅叶上缘前缘下缘神经血管分布

A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B腮腺浅叶前缘血管、神经的排列:从上导到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C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35.面侧深区境界层次及内容

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的深面,也即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的范围。

1.境界:

前:上颌骨后面;

后:腮腺深叶;

内:翼外板;

外:下颌支。

浅→深(1).翼丛:(2).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36.1.显露面神经主干的标志

(1)乳突前缘标志:面神经主干与乳突前缘的关系较为恒定,一般在距乳突尖平面上方约lcm,距皮肤表面深约2-3cm处,将腮腺向前推开,即可找到面神经主干。

(2)鼓乳裂标志:鼓乳裂位于外耳道的后下方,为颞骨鼓板与乳突连接处,该处适位于皮下,循鼓乳裂向下至其转向内侧处,即鼓乳裂转折点。此点垂直向内约lcm即为茎乳孔,

可在此找到面神经主干

(3)外耳道软骨标志:腮腺鞘上端紧密地附着于外耳道软骨部的下缘,显露面神经主干

而又使其不受损伤的关键在于紧密地循外耳道软骨弯曲的下缘分离,该软骨的下端略呈三角形,距三角形尖端内侧或后内约lcm,即可找到刚出茎乳孔的面神经主干。

(4)茎突标志:面神经主干位于茎突根部的后方,继而越过其浅面,其交叉处(其间隔以

腮腺组织)至茎突根部的距离约lcm。

(5)二腹肌后腹标志:二腹肌后腹起于颞骨乳突内侧之乳突切迹,该切迹前端正指向茎乳孔,面神经出茎乳孔时即位于二腹肌后腹起点的前方,继而经二腹肌后腹上缘向前下方走行。因此在乳突前缘深面露出的二腹肌后腹上缘距面神经主干较近(约5mm),可在该处寻找面神经主干。

37.为什么说翼外肌是面侧深区的钥匙

翼外肌的浅面有翼丛和上颌动脉;深面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其中耳颞神经行向后;翼内、外肌神经分别至翼内、外肌;翼外肌上缘有颞深前后神经和咬肌神经穿出;翼外肌两头之间有上颌动脉穿入和颊神经穿出;翼外肌下缘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穿出。由于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等均与翼外肌关系密切,故翼外肌可视为面侧深区的钥匙。

38.眶下间隙范围

部位:眼眶前部的下方,

上界----眶下缘,下界----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鼻侧缘,外----颧大肌

底----为尖牙窝为中心的上颌骨

前壁----浅面有面部表情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及颧小肌等)覆盖。

翼下颌间隙

位置: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前---颞肌及颊肌,借颊肌与口腔分隔,

后----为腮腺,上界----翼外肌下缘,

下----翼内肌附丽于下颌支处为界。

39.颈部筋膜间隙及其交通间隙内走行的N血管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静脉,面动脉

颏下间隙颏下淋巴结

内脏周围间隙咽旁后间隙颈内动静脉,9-12对脑神经,颈深上淋巴结

椎前间隙

40.舌神经、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的鉴别

1)从联系上看:舌神经下方连于下颌下神经节,通过该节,再以节后纤维与下颌下腺相连;下颌下腺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深部。

(2)从位置关系上看: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下颌下腺导管的上方,若将下颌舌骨肌的后缘向前拉开,则可见舌下区之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其下方面转至其内侧和上方。

(3)从形态上看:舌神经较下颌下腺导管为粗而略扁,且坚韧。

41.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1)、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

2)、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在颈动脉三角内,颈外动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及咽升动脉5个分支。

3)、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被阻断的动脉即颈外动脉。

42.唇的淋巴回流汇入

上唇及下唇外侧下颌下淋巴结

上唇耳前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

下唇中部颏下淋巴结

下唇近中线交叉致对侧下颌下淋巴结

下唇外1/3 颏孔

上下唇淋巴回流特点

上唇广泛、下唇中部可交叉

43.从颊脂垫穿行的神经血管(横行组、斜行组)

横行组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斜行组面动脉,面静脉

44.舌的淋巴回流舌的淋巴管与颈深上淋巴结的引流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愈近舌尖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低;

45.舌的神经分布和支配

舌前2/3的一般感觉由舌神经支配,味觉由参与舌神经的鼓索昧觉纤维所支配;

舌后1/3的一般感觉及味觉由舌咽神经所支配(但舌后1/3的中部则由迷走神经支配)。

舌后1/3的粘膜感觉较敏锐,在检查咽部用压舌板时,应压于舌体部。

舌的运动神经为舌下神经,但腭舌肌由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

46.舌下区表面解剖标志

舌下肉阜:当舌向上方翘起时,舌系带两侧的口底粘膜上各有一小突起,是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

舌下襞: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颌下腺导管走行的表面标志。

47.硬腭口腔面黏膜下层软组织特点。

在硬腭前后部各不相同。前部少脂肪,无腺体;后部腭腺多

硬腭骨膜附着粘膜和粘膜下层较骨面更为紧密,从而将黏膜下层同骨膜视为完整的一层成为黏骨膜。

黏骨膜中线薄,两侧厚,内含腭腺、血管和神经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复习资料 1.上颌骨位置毗邻 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部骨,形成整个上颌部,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构成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2.腭大孔骨性标志和粘膜标志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该孔一般为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线的中点。在覆盖黏骨膜的硬腭上,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 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 处。 3.上颌窦与各牙关系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紧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次之。 4.上颌骨薄弱部位 а.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临床上的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b?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型骨折线 c.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5. 上颌骨血供 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即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血供。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为正颌外科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由于上颌骨血供丰富,故其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亦迅速,但手术或外伤后出血较多 б.下颌管走形及规律 走形:在下颌支内,该管行向前下,至下颌体内几乎水平向前,在经过下颌诸牙槽窝下方时,发出小管到各牙槽窝,最后向前经颏管与颏孔相连接,通过神经、血管。 规律: a 下颌管距骨内板较外板为近,下颌骨内板常构成下颌管的内壁,而下颌管的上下外壁往往与骨松质邻接。 B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为近 c 下颌管距下颌体下缘较牙槽缘为近。 7.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A 正中联合(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位置最为突出。) B 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 C 下颌角(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则骨质更薄) D 髁突颈部(比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8.面神经管走行 起自内耳道底上部的面神经管口,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外,再以直角转向后外,而后垂直下行,止于茎乳孔,管内有面神经通过。 9.颞下颌关节由颞骨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突,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及外侧包绕的关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构成 韧带 A 颞下颌韧带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并与下颌后退运动关系密切 B 蝶下颌韧带悬吊下颌,防止张口过大的作用 C茎突下颌韧带限制下颌过度前伸 血供颞浅动脉和上动脉(颈动脉分支)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本单元内容较多,要求考生 重点掌握:①腭大孔的体表标志;②咀嚼黏膜的4种乳头;③舌下区内容物;④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内容物。 熟悉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舌的淋巴回流;颌面部的表面标志;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及层次特点。 了解颈部的局部解剖。 一、口腔的局部解剖 1.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1)境界: 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部延续,两侧为颊,上下两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 (2)表面标志: 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乳头、磨牙后垫、翼下颌皱襞、颊垫尖。 2.唇、腭及舌的解剖结构特点 (1)唇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疖、痈的好发部位;浅筋膜疏松;肌层应对位缝合;黏膜下层有黏液腺,可发生黏液囊肿;感觉神经来自上下颌神经分支、运动由面神经支配。 (2)腭乳头(切牙乳头)是鼻腭神经局麻的表面标志;切牙乳头、腭皱襞、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等制作义齿基托应注意结构特点;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腭侧,相对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1/3处,为腭大孔麻醉表面标志。 (3)舌背部分布有丝状、菌状、轮廓、叶状四种乳头,见口腔组织病理部分(2 005)。 (4)下面有舌系带,与发音及修复关系密切。 (5)舌的淋巴管引流分为四组: 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舌中央淋巴结,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注入下颌下淋巴结者;舌后1/3淋巴结,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3.舌下区的主要内容 舌下肉阜两侧的舌下襞是舌下腺小管开口,也是下颌下腺管表面标志;口底黏膜深面从两侧向中线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脉、舌下动脉。 二、颌面部局部解剖 1.颌面部表面标志 (1)表面标志: 睑裂、睑内侧联合、内眦和外眦、鼻根鼻尖和鼻背、鼻底和鼻孔、鼻小柱和鼻翼、鼻面沟、唇面沟、鼻唇沟、口裂、口角、唇红和唇红缘、唇弓和人中点、唇峰和唇珠、人中、人中嵴、颏唇沟、颏下点、耳屏、眶下孔、颏孔、腮腺导管。 (2)体表投影: 耳屏至眼眶外下缘连线,为颧弓在颜面部表面标志;颧弓与下颌切迹围成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刺入点表面标志;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着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颌孔表面投影。 2.腮腺咬肌区的解剖特点 (1)境界: 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至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内侧咽旁间隙,外侧皮肤。 (2)层次内容: 腮腺鞘浅层致密,深层薄弱,易形成咽旁脓肿;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腮腺导管在颧弓下1.5cm穿出腮腺鞘,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下颊支,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颊黏膜上。 3.面侧深区解剖特点 前为上颌骨后面,后为腮腺浅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由浅入深分层为: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三、颈部局部解剖 1.颈部的境界、分区及解剖特点 (1)境界: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海绵窦炎症。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内眦→内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13口腔二班 YSY

解剖顺序 一、颅顶 二、颞区 三、眶区 四、腮腺咬肌区 五、面侧深区 六、颈动脉三角 七、下颌下三角 八、舌下区 九、颞下颌关节

具体操作计划 一、颅顶 1.清理毛发 2.用解剖刀刀尖在颅顶做1cm*2cm的浅切口,层层剥离,慢慢深入,观察多层 结构,注意刀尖朝外 【三层:皮肤、浅筋膜、冒状腱膜】 【五层:皮肤、浅筋膜、冒状腱膜、腱膜下蜂窝组织、颅顶骨外摸】 3.实验过程中观察神经血管束 二、颞区 1.清除颞区表面皮肤及脂肪 2.在颧弓中点上方,纵行切开颞筋膜浅层,长3-4cm,观察并清除颞区浅筋膜。 3.在耳廓上方找寻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的远端并追踪其出处 4.在颧弓中点上方,纵行切开颞筋膜深层,长3-4cm,观察并清除颞区深筋膜。 观察颞筋膜下间隙,注意颞筋膜分两层 5.在颞线下方约0.5cm,与颞线弧形平行切断颞肌,保留起点,将其自骨面剥 离,向下翻至颧弓,寻找颞肌深面的颞深动脉和颞深神经。小神经、小血管各保留一支,追踪并观察其是否来自上颌动脉、下颌神经 三、眶区 A、简单解剖 1.翻开上下眼睑,切出眼球周围的筋膜,找寻泪腺 2.以眶上缘、颧弓等为界限,清除眶区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上下内外四直肌 与上下斜肌 3.在眶上缘找到眶上神经血管束 往内侧寻找滑车上神经血管束 4.剪断清除眼球周围的结缔组织,剪断视神经并取出眼球 5.清理上直肌,寻找其深面动眼神经的上支 清理外直肌,寻找其内侧展神经 清理上斜肌,寻找其深面滑车神经 6.循动眼神经的上支确认动眼神经有上下两支 7.沿动眼神经下支附近寻找睫状神经节 B、精细解剖(参考实习指导) 四、腮腺咬肌区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一、颌骨 颌骨通常指上颌骨与下颌骨。 (一)上颌骨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其解剖形态极不规则,由一体(上颌骨体)和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构成。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等邻近骨器官相连构成眼眶、鼻底和口腔顶部。 1.上颌骨体分为四面一腔即前、后、上、内四面和上颌窦腔。 (1)前外面:又称脸面。上界与眶下缘相连,下界为牙槽突底部,内界为鼻切迹,外界为颧牙槽嵴。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此处骨质菲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图为上颌骨(左图为外侧面观,右图为内侧面观) (2)后面:又称颞下面。一般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在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上颌结节上方有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眼眶下壁,呈三角形。眶下沟向下延伸成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壁和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4)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在中鼻道中上颌窦开口通向鼻腔。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5)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的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紧密相连,有时反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易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拨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应注意勿将根推入上颌窦内。 2.上颌骨突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额突:为一坚韧骨片,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 (2)颧突:呈锥体形,与颧骨相连,向下至第一磨牙形成颧牙槽嵴。位于上颌骨体的外上方。 (3)牙槽突:位于上颌骨体的下方,与上颌窦前、后壁紧密相连,左右两侧在正中线相连形成弓形,是上颌骨包在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每侧牙槽突上有7-8个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有前磨牙区牙槽突的唇、颊侧骨板薄而多孔,此结构有利于麻醉药物渗入骨松质内,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目的。 (4)腭突:牙槽突内侧伸出的水平骨板,后与腭骨的水平板相接,两侧在正中线相连接组成硬腭,将鼻腔与口腔隔开,硬腭前份有切牙孔(腭前孔),后份有腭大孔(腭后孔),有神经、血管通过。 上颌骨存在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骨缝多等因素,构成解剖结构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易发生横断性骨折。主要有下述三条薄弱线:第一薄弱线是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I 型骨折线;第二薄弱线是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 型骨折线;第三薄弱线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口腔疾病与保健》。口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天天都跟口腔打交道,说话、进食、喜怒哀乐的表达等等,日常生活离不了口腔。口腔与大家关系如此密切,即使大家今后也许不以口腔医学为职业,那么多多了解一些口腔知识也是大有好处的,既可自己受用,也可施善于人。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它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颌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首先我们来了解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和几个概念 顔面部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达舌骨水平,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通常称为顔面部。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二水平线为界,可将顔面部进行3等分,即上1/3、中1/3和下1/3。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 顔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称为颌面部。 颅面部顔面部的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即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而颅面部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 口腔(oral cavity) 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口腔颌面部(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即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等功能。 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但不涉及区内的眼、耳、鼻、咽等组织器官。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与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科等相交叉的部位。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 ①位置显露。口腔颌面部位置外露,容易遭受外伤是其缺点,但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则是其优点。 ②血供丰富。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使其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也较快,但是因其血供丰富,组织疏松,受伤后出血较多,局部组织肿胀较明显。 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伤后出血多。压迫止血时,还必须压迫供应动脉的近心端,才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 ③解剖结构复杂。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及其导管等组织器官,这些组织器官损伤后则可能导致面瘫、麻木及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④自然皮肤皮纹。颌面部皮肤向不同方向形成自然的皮肤皱纹,简称皮纹。皮纹的方向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变化。颌面部手术切口设计应沿相应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作切口,如此伤口愈合后瘢痕相对不明显。 ⑤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口腔颌面部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患,如唇、腭裂或烧伤后瘢痕,导致颌面部形态异常,乃致顔面畸形和功能障碍。 ⑥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口腔颌面部与颅脑及咽喉毗邻,当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容易波及颅内和咽喉部,以及相邻的眼、耳、鼻器官。 口腔(oral cavity) 位于颌面部区域内的功能性器官,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三章口腔颌面颈部解剖[题目答案分离版] 字体: 一、A1 1、关于腭大孔的叙述。那项是不正确的 A.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B.有腭前神经和血管通过 C.位于腭侧牙槽嵴顶至腭正中缝弓形连线的中点 D.由上颌骨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 E.是翼腭管的下口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的外、中1/3交界处。 【该题针对“第三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2、以下关于眶下孔的叙述中那项是错误的 A.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 B.眶下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 C.眶下孔朝向前内下方,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进针方向应为前内下 D.眶下孔向后外上方通入眶下管 E.眶下孔的下方骨面上有尖牙窝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进针的方向是向上、后、外。 眶下孔向后外上方通入眶下管。 【该题针对“第三章单元测试(2讲)”知识点进行考核】 3、上颌骨的四突不包括 A.额突 B.颧突 C.颞突

D.腭突 E.牙槽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上颌骨的四突分别称为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 颞突是颧骨的突起之一。 颞突:从体的上部向上延伸,分为深浅两部。颞深脂肪突呈窄舌状,位于蝶骨大翼和颞肌间(颞前间隙内),脂肪突的深面是眶外侧壁的后方和颧骨的体部,后侧贴附于蝶骨大翼上。上端最高点平眼外眦水平或稍下方。 【该题针对“第三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4、以下哪个解剖结构不位于下颌骨体部外侧面 A.外斜线 B.颏孔 C.正中联合 D.颏棘 E.颏结节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 因此本题答案选D颏棘。 5、上颌骨不参与以下哪个解剖结构的构成 A.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B.口腔顶和鼻腔底 C.鼻腔侧壁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及病例分析 附加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及病例分析Review questions and case analysis 第二章颅骨 一、复习思考题Review questions 1.试述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 2.何谓翼点?并说明其临床意义。 3.试述颅底外面的分区和各区的主要解剖结构。 4.茎突有何临床意义? 5.从前向后依次描述颅中窝外侧部主要的裂、孔、管、沟的位置和名称及穿行其内的结构。 6.试述穿过颅后窝各孔的解剖结构。 7.简述颞下颌关节窝的境界和组成。 8.描述颞下窝及翼腭窝的解剖境界和交通。 9.简述眶下管的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10.试述上颌窦的解剖形态及其与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位置关系。 11.何谓上颌骨三大支柱?简述其功能。 12.试述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13,简述翼腭管的构成、交通及腭大孔的位置。 14.简述颧骨的主要解剖形态。 二、病例分析Case analysis 1.一男性患者,37岁,因车祸送来急救。检查发现:双侧眶周围皮下淤血,形成“熊猫眼”,鼻腔内流淡粉红色液体,嗅觉障碍。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为何出现上述症状? 分析:该患者为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及眶板。颅前窝底即为眼眶顶,薄弱易破,两侧眶顶间为筛板,为鼻腔顶,其中有许多小孔为嗅神经纤维和筛前动脉通过。该患者有外伤史且受力点在额眶部,导致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撕破该处硬脑膜及鼻腔顶粘膜,出现了脑脊液鼻漏并伤及嗅神经使嗅觉障碍,同时,外力使眶板骨折出现球结膜下出血和眼睑皮下淤血,故表现为双眼眶周青紫现象,俗称“熊猫眼”。 2.患者女性,27岁,骑车被卡车撞伤,曾有昏迷-短暂清醒-再昏迷史。来院检查:右颞部皮下血肿,意识障碍,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差增大,心率呼吸减慢,双侧瞳孔不等大,同侧对光反射减弱,分析此症状及造成此症状的原因。 分析:此为颞骨骨折所致硬脑膜外血肿伴有原发性脑损伤症状。颅骨该处为翼点,由额、蝶、顶,颞骨之间的缝连接,该部颅骨较菲薄,容易造成颅骨骨折,引起原发性脑损伤,此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随后完全清醒或意识障碍好转,但不久因该部颅骨内面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撕破导致硬脑膜外血肿形成,再次出现昏迷,并由于血肿增大挤压大脑颞叶使其内侧面海马、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而出现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一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等小脑幕切迹疝症状。 3.一学生,男,22岁,因球砸伤面左侧部,患者张口受限约lcm左右,左颧面部肿胀,皮下出血,压痛存在,口内咬合关系良好,X线提示颧弓“M”型骨折,如何解释该患者症状和体征?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纯颧弓骨折的病例。颧弓和颧骨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常因受外力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其中尤以颧弓骨折多于颧骨骨折。颧弓是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连接而成,此处较薄弱,骨折时多发生内陷移位,压迫颞肌以及内侧的下颌骨喙突而导致张口受限,甚至不能张口,局部疼痛,伤侧面部早期扁平,数小时后随着软组织肿胀而不易觉察,只有靠手指触诊方可诊断。常见的骨折类型有:三线骨折(“M”

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实验一上、下颌骨及相关的颅骨 实验二颌面部浅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腮腺及面神经 实验三颌面部深层肌、血管及神经层次结构,面侧深区及颌面诸间隙实验四口腔内结构、下颌下三角区及颞下颌关节 实验五颈部诸结构 实验六气管颈段、头皮、顶骨、肋骨及髂骨 附: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报告样本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是研究口腔、颌、面、颈诸部位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口腔专业基础学科。实验课是按口腔、颌面、颈等区域分别进行学习,应以实际解剖操作为主,结合标本、图片及教科书,建立感性的解剖认识,从而为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解剖实验课是一门很形象化的教学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一个具体鲜明的解剖形象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文字叙述。要在有目的、有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真正看到解剖的实际,又能通过实际所见,总结成系统的知识。因此,建议解剖实验课按下列步骤和要求进行: 1、每次解剖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了解每次解剖内容、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中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内容部分,作为实验的理论指南。 2、每次实验课开始先由具体教师讲解本次内容重点及难点,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 3、在教师的辅导下同学依据实验指导、教材、图谱、标本,分组进行操作和观察。操作时要按外科基本技术操作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层次解剖。另一人当助手。第三人宣读实习指导或教材或拿图片及标本来对照。第四人负责按所见的画图。当完成一个区域解剖后,轮换各自的角色任务。 4、做完后同学各组之间进行重要内容的相互示教,由操作者讲解该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大家可以讨论复习,最后教师小结。 5、同学要画出本次实验中重要内容的解剖草图,训练其画图表达能力,交教师批阅。 6、注意事项: (1)解剖对象虽然是尸体,但仍应按临床病人那样,以严肃的态度,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聚精会神地进行解剖,避免破坏需要保留观察的重要结构。不要随意做不必要的切口。 (2)要组织好。每4~6人一小组,小组长负责领取解剖用器械、图片和尸体标本,结束时清点及送还。 (3)遵守实习室规章制度。 (4)因各院校的实际条件都各有不同,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教程的内容、安排、方法等进行修订。 7、没有尸体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标本,进行相关内容的观察,要求目的与操作相同。

02-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02-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字体:大中小】【打印】 第一节骨 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一)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l.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3.颧突:与颧骨相接。

4.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 5.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 (二)牙槽骨解剖名词 1.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 3.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牙根间隔多根牙诸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三)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双尖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粘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双尖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6<7<5<8) (四)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第二第三磨牙区)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一)解剖标志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 1.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在下颌双尖牙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 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自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下缘有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下颌前牙唇侧牙槽窝骨板比舌侧薄,双尖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区颊侧骨板厚于舌侧。

第七章 口腔颌面部的应用解剖

《五官科护理》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的应用解剖 概述口腔颌面部的界限、组成和主要功能,导入本次课 第一节口腔的应用解剖 一、口腔前庭 (一)界限 口腔前庭是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之间的马蹄形潜在腔隙。 (二)组成 1.唇 (1)解剖标志:口裂、口角、唇红、唇红缘、唇弓、唇峰、人中、唇系带等。 (2)生理特点:皮肤厚,腺体丰富,好发疖、痈,“危险三角区”。 2.颊 (1)解剖标志:颊部表情肌、颊粘膜、颊脂垫、腮腺乳头、颊系带等。 (2)生理特点:皮下组织疏松而富有弹性。 3.牙弓 详件第二节。 二、固有口腔 (一)界限 上由硬腭和软腭构成顶壁,与鼻腔相隔,下为舌和口底,前界与两侧为上下牙弓,后经咽峡与口咽相通。 (二)组成 1.腭 (1)解剖标志:硬腭(牙乳头、腭中缝、腭皱襞、腭大孔等);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等。 (2)生理特点:软腭粘膜下层结构疏松,炎症时易发生水肿。软腭与咽部肌肉彼此协调运动,完成腭咽闭合,具有语言和吞咽功能。 2.舌 (1)解剖标志:舌体、舌根、舌背、舌侧缘、舌乳头、舌腹、舌系带、舌肌、舌扁桃体等。 (2)生理特点:舌体活动度较大,舌根活动度小;舌乳头上的味蕾产生味觉;

舌肌可使舌完成各种运动。 3.口底 (1)解剖标志: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腺等。 (2)生理特点:口底组织疏松,有多个潜在间隙存在,发生外伤或感染时,易形成较大的血肿、脓肿或水肿。 4.咽峡 第二节牙及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 一、牙 (一)数目和萌出顺序 (二)表示方法 (三)组成 1.牙冠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可分为解剖冠和临床冠。 2.牙根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是牙体的支持部分。包括根尖,根尖孔、根分叉等。 3.牙颈牙冠与牙根之间的交界处呈一弧形曲线。 每个牙齿均由五个面组成。 (四)组织结构 1.牙釉质是一种位于牙冠表面的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的硬组织,无血管和神经,不能再生。是牙体组织中矿化程度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硬的一种组织。前牙切缘和后牙牙尖处最厚,牙颈部最薄。 2.牙本质是牙齿的主体,硬度较釉质低,由许多细微的小管组成,内有神经末梢,受到外界刺激时反应敏感,具有再生能力。 3.牙骨质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硬组织,色黄,近牙颈部较薄,根尖和根分叉处较厚。硬度最差,没有血管和神经,其营养来源于牙周组织中的血运供应。 4.牙髓髓腔中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细胞、血管、淋巴和神经,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对牙体硬组织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分类及功能 二、牙周组织 (一)组成

口腔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试题附答案解析

《口腔解剖生理学》二、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一、A1 1、下列属于唇周围肌下组的是 A、笑肌 B、降口角肌 C、颧大肌 D、提上唇肌 E、提口角肌 2、属于唇周围肌上组的是 A、笑肌 B、颏肌 C、降口角肌 D、降下唇肌 E、以上均是 3、下列关于口轮匝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口轮匝肌呈扁环形排列,肌纤维位于上、下唇内 B、口轮匝肌深层在口角处由颊肌和唇周围肌的部分纤维构成 C、口轮匝肌浅层由固有肌纤维构成,从唇的一侧至另一侧 D、主要作用是闭唇,封闭口腔 E、以上均正确 4、下列属于表情肌范畴的是 A、咬肌 B、颞肌 C、翼内肌 D、翼外肌 E、口轮匝肌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表情肌范畴的是 A、颧大肌 B、提上唇肌 C、提口角肌 D、颏肌 E、咬肌 6、以下关于颊肌的论述中,不恰当的说法是 A、颊肌呈四边形,位于大部分唇周围肌的深面 B、颊肌纤维向前交叉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C、颊肌纤维最上方和最下方的肌纤维无交叉 D、主要作用闭唇,封闭口腔 E、颊肌位于口腔黏膜的浅面

A、咬肌 B、颞肌 C、茎突舌肌 D、翼外肌 E、翼内肌 8、下列关于翼外肌的叙述,哪一项正确 A、翼外肌位于翼腭窝 B、翼外肌分为上下两头,上头起自翼外板的外面 C、由于翼外肌肌纤维的方向,当髁状突颈部骨折时,常牵拉髁状突向前内方移位 D、当左侧翼外肌出现病变,则向左偏颌时患者自觉疼痛剧烈 E、翼外肌的肌纤维斜向后下止于翼肌粗隆 9、口腔唾液腺中最大的是 A、腮腺 B、舌下腺 C、下颌下腺 D、腭腺 E、颊腺 10、下述关于“腮腺鞘”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腮腺鞘来自颈深筋膜浅层 B、腮腺鞘与腮腺紧密结合,并发出间隔伸入腺体 C、鞘的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D、鞘的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有纤维束伸入外耳道 E、鞘的深层附于颅底,且增厚成蝶下颌韧带 11、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 A、外耳孔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B、耳屏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C、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D、外耳孔至鼻翼连线的中1/3段 E、耳垂至鼻翼连线的中1/3段 12、成人腮腺管口位置一般在 A、上颌第一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B、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C、上颌第三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D、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E、上颌第二前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13、下述关于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的鉴别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舌神经下方连于下颌下神经节,通过该节,再以节后纤维与下颌下腺相连 B、下颌下腺导管直接发自下颌下腺深部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1

承德医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口腔科学授课教师:邵春燕职称:医师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3 授 课 章 节 教 学 目 任 务 一、颌面部骨(15分钟) 1、上颌骨:一体四突 2、下颌骨:下颌体、下颌支 二、颌面部肌肉(15分钟) 教 学 主 要 内

容1、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2、表情肌 三、颌面部血管(25分钟) 1、动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2、静脉:深、浅静脉网 四、颌面部神经(25分钟) 1、三叉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2、面神经 五、讨论(10分钟)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的熟悉:淋巴组织的解剖 口腔颌面部解 剖授课方式 实习课()社会实践课() 第二周第2 次课时间2013年9月4日第2单元 理论课(是)实验课() 教学时数2学时临床专业(专科)12级6 10班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教具

教学前沿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中 存在的主要 问题上颌骨、下颌骨、狭义咀嚼肌、面动脉、上颌动脉、三叉神经、面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走行分布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启发式 多媒体教室,教学用模型 为什么下颌下腺导管易形成结石 面神经解剖分离术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王斌全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具不足,学生对三维空间理解不够 教案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二、熟悉淋巴组织的解剖 时间分配 一、颌面部骨(15)

1、上颌骨体:前面、后面、上面、内面 2、上颌骨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二)下颌骨 1、下颌体 2、下颌支 3、下颌角 4、髁突颈部 二、颌面部肌肉(15) (一)狭义咀嚼肌 l、咬肌 2、颞肌 3、翼内肌 4、翼外肌 (二)表情肌 三、颌面部血管(25) (一)动脉 1、舌动脉 2、面动脉 3、上颌动脉 4、颞浅动脉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 解剖 第一节骨 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一)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I. 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 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字体:大中小]【打印】 Jl ■ -?∣∣χ.v??∣κ hlMt; L £1L W ?I?V∣ i j∣hr-?iφ∣?l? t *

3. 颧突:与颧骨相接。 4. 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 5. 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 (二)牙槽骨解剖名词 1. 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 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 3. 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 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 牙根间隔多根牙诸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三)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 颌第二双尖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粘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双尖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6<7<5<8) (四)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 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 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 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 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第二第三磨牙区)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一)解剖标志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 1. 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在下颌双尖牙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 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自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下缘有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下颌前牙唇侧牙槽窝骨板比舌侧薄,双尖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区颊侧骨板厚于舌侧。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精心整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 ”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 3、颧弓45 67、翼丛(上颌窦。 89口歪。 101112、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颈神经丛皮支的浅出点,颈神经丛皮支阻滞麻醉即由此点刺入,故称此点位“神经点”。 1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方,由颈脏器筋膜脏、壁两层所围成,间隙中主要含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静脉,有时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作低位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此关系。气管前间隙因与前纵隔相通,故其感染可蔓延至前纵隔;该纵隔的气肿亦可上行扩散至颈部。气管前间隙还与内脏旁间隙相交通。 14、颈动脉鞘(颈鞘):为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的筋膜鞘。颈动脉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15、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位于舌根的舌扁桃体,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入口处,共同围成咽淋巴内环。咽淋巴内环向外与咽淋巴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下颌

下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共同组成)密切交通。咽淋巴内环向外与咽淋巴外环统称咽淋巴环,该淋巴环在咽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问答题: 1、简述上颌骨的三大支柱。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耳鼓;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达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连,将咀嚼压力传至颅底。 特点:①腮腺鞘由颈部深筋膜浅层包裹腮腺而成。②在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散在于 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间隙彼此相通。③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此间隙前邻第3磨牙,如牙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均可扩散到此间隙。④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动脉、静脉通过。 临床意义:发生由急性病毒感染所致的流行性腮腺炎时,一方面腺体肿胀,另一方面包绕其外的致密腺鞘又不易向外膨胀减压,由此压力感受器受到激惹,造成剧烈疼痛。同样道理,当发生腮腺急性化脓炎症时,可在腺体内形成多个孤立分散的小肿胀,临床检查时,不会扪及一般小肿胀所具有的波动感。行肿胀切开引流时,须将小肿胀间隔全部打开,才能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 5、面静脉的走行及收纳血供 走行: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