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

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

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

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6分)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

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

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

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

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4分)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

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

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

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

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

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6分)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3分)

8阅读<<借书速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

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

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

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

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

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

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22、略。言之成理即可。

1.【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

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3.【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

"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

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可第二年,穷

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

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

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

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

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

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6.【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

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

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

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

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

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

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7.【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

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

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

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

的说成知道的。

8.译文: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

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

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

敢超过预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

大量的书。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

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

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

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

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

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

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

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

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

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

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

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南即辍讲拱俟辍:停止

B.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蠲:免除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莅:到

D.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谢:谢罪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很气愤提出辞职。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译文: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译文: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

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无预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

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

①虎贲(be?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才流:指才

能品级。④才具: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

属时当哭泣。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为称职与不 ( )

(2)皆官得其人 ( )

(3)举家号哭 ( )

(4)寻还 ( )

(5)早知尔耳 ( )

(6)无预诸儿事。( )

2.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魏明帝遣虎贲收之(本文)

B.句读之不知(《师说》)

C.臣之乡人(本文)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E.帝核问之(本文)

F.顷之 (本文)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

(选自汉?班固《汉书?李夫人传》)

【注释】

①燕媠:轻慢不严饰。“媠”,通“惰”,懈怠,不整肃。②挛挛:通“恋”,爱慕不舍。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李夫人病笃 ( )

(2)于是上不说而起 ( )

(3)夫人姊妹让之曰 ( )

(4)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李夫人不见汉武帝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从上文中可看出李夫人具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三、东海有孝妇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①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②

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③。

(选自东汉?班固《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注释】

①具狱: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②卜筮:古时占卜,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③孰:同“熟”。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养姑甚谨 ( )

(2)姑自经死 ( )

(3)太守竟论杀孝妇 ( )

(4)咎当在此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于公辞疾去”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

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

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颂曰:孝成用括,代颇距⑤秦,括母献书,知其覆军,愿止不得,请罪止身,括死长平,妻子得存。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注释】

①灌灌:诚恳的样子。②蹻蹻(jue?):骄傲的样子。③耄:年老,

此指昏聩。④尔用忧谑:你却当我开玩笑。⑤距:通“拒”,抵抗。

【练习】

1.写出一个有关赵括将兵的成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

五、赵颜呼画

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①,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

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

颜如其言,遂呼之名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诺。”急以百

家彩灰酒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

侍箕帚②。”终岁,生一儿。儿年可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

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入室,真真乃

泣曰:“妾,南岳③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

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

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

(选自唐?于逖《闻奇录》)

【注释】

①软障:屏风。②箕帚:此指家内洒扫之事。③南岳:衡山的古称。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颜如其言 ( )

(2)乃遗颜剑 ( )

(3)言讫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从文中看,赵颜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六、相思树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

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

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文言文 齐王使(1)使者问赵威后(2)。书(18)未发(3),威后问(4)使者曰:“岁(17)亦无恙(21)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5),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19)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20)有问舍本(22)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6)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7),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8),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9)也?叶阳子(10)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11)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12)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13)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14)齐国,子万民(15)乎?於陵子仲(16)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翻译 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为百姓表率,使百姓孝敬父母啊,为什么到现在不让她被接见?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让她)被接见,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12)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走: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经典文言文语句

经典文言语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文言文古文鉴赏《深虑论》

古文鉴赏《深虑论》 【作品介绍】 《深虑论》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原文】 深虑论 作者: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①,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②。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③。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④;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⑤,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

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注释】 ①图:谋划,设法对付。 ②遗:遗弃。 ③天道:上天的意志。说人事是由天命决定的。 ④一:统一,用作动词。 ⑤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指周代衽的“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度。天子将爵位和土地赐给贵族,贵族对领地和爵位有世袭权。这些诸侯名义上属于王室,实际上各自为政。秦始皇统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解析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 2016-04-06河北思博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 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二、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 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中学生必背经典古文名句249句

中学生必背经典古文名句249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注释、解析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详细注释、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因为)能诵诗属(写、作)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1.优异之才。2.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3.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调用)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 国子监中。)。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越级升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zhēng shuò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节)),易服色(指车马、服饰等的颜色。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 称各级官员的服饰),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汉据土德,土的代表数字是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秦朝的服色以黑为主,到了汉武帝时期,改为黄色。土(黄色)克水(黑色),汉克秦。)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忌恨)之,乃短(指摘缺点,揭发过失)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独揽权力;专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釐”同“厘”。受厘,shòu lí,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表示想要更加接近对方而向前移动座位,大多表示听者对于对方的说话听得入迷之意。)。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qǐng zhī,不久),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教导)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多次)上疏,言诸侯或(有的)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逐渐)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教师,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中考经典文言文阅读13篇含答案

李余庆临死除奸 【原文】 国子博士李余庆知①常州,强②于政事,果于去恶,凶人恶吏,畏之如神,末年得疾甚困。有州医博士,多过恶,常惧为余庆所发③,因其困,进利药以毒之。服之洞泄不已。势已危,余庆察其奸;使人扶舁④坐厅事,召医博士,杖杀之。然后归卧,未及席而死。葬于横山,人至今畏之,过墓者皆下。有病虐者,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⑤。其敬惮之如此。 【注释】 ①知:主持,管理。②强:擅长。③发:发现。④舁(yú):轿子。⑤差(chài):疾病痊愈。 【译文】 国子博士李余庆担任常州知州时,擅长处理政事,敢于清除地方上的恶势力。民间的歹徒,官府的恶吏,都像怕神灵一样敬畏他。有一个州衙里的医药博士(即官聘医生),做过很多坏事,一直心怀恐惧,怕被余庆发觉,趁着他病得厉害,送上泻药毒害他。余庆服后,腹泻不停。他感觉身体已经不行了,

也悟察出了医博士的奸谋。余庆让人用轿子把自己抬到州府升堂,传讯医博士,叫人用杖打死。之后就想回家躺着,但还没有回到床上就死了。死后葬在横山,到现在人们都还敬畏他,经过他墓地时,都要徒步而行。有患重病的人,从其墓上取土铺洒在床席之间,往往能使病有转机。人们敬畏李余庆就到了这种地步。 【解词】 ①服之洞泄不已() ②过墓者皆下() ③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 ④其敬惮之如此() 答案及译文见下期。 ①服之洞泄不已(停止) ②过墓者皆下(经过) ③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就) ④其敬惮之如此(像这样)

王右军诈睡 【原文】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①,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②。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③,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④,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 ①减:不足,不满。②钱凤:王敦的下属。屏(bǐng):退,使人退避。③阳:假装。④从:同“纵”。 【解词】 ①大将军尝先出()②右军觉()③诈孰眠() ④方忆右军未起() 【答案】 ①大将军尝先出(曾经)②右军觉(睡醒)③诈孰眠(同“熟”,深,酣)④方忆右军未起(才) 【译文】 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十分喜爱他,常常把他留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王敦曾有一次先起床出来,王羲之

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文言文注释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9.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1o.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1.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而:表承接。 14.酿泉:泉水名。 15.回:回环,曲折环绕。 1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④残雪:残余的积雪。⑤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中生古诗文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初中生古诗文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注】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