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单位几个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现状有深刻亲身体验与感受。现就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浅析如下:

一、报建手续的现状。

有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在自有使用土地上建设的一般性建筑物。通过正常途径办理,从报建到开工所需过程与手续的情况。

1、必经的报建手续太烦琐、办案时间太长。

下面我将有关手续按报建顺序一一列举如下(其中黑体部分为在政府部门办理的,带下划线的是在相对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办理的,为说明问题,有些罗嗦):根据计划和土地条件找设计院设计图纸(15个工作日);更改规划设计条件(规划局40工作日);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调整设计(10个工作日);申报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局,40个工作日);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建筑方案(10个工作日);申报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局,30个工作日);;;;申报规划放线制作放线册(15个工作日);申报详细面积指标表(3个工作日);后备齐资料申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局,30工作日),办理配套设施费减免(建委,15个工作日),交费、办理档案移交手续(2个工作日);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并找另一个施工图审查出具

施工图审查报告(15个工作日),后准备所有资料报建委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图纸审查(10个工作日)。确定招标代理机构,制作公告、投标资格预审文件、工程量清单,拦标价、招标文件等、(20个工作日),报招标中心审查同意、招标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摇珠、发招标文件、答疑、开标、发中标通知书、签定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约50个工作日,施工和监理可同时进行)。制订施工方案、监理方案等资料(15个工作日)后准备资料申报余泥排放、办理质量监督、缴纳劳保金等等(共计10个工作日)。准备资料(3个工作日)申报施工许可证。(15个工作日)。开工。共计428个工作日。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是21个月有多。这里还没有计算市里面要求的使用国家资金投资的项目设计方案招投标的时间,且上面所说的是在完全顺利,不存在任何周折的情况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办案窗口会经常挑你毛病不收案(下面会提及),办案过程会让你补充材料等等,加上申报单位自身的一些盖章审批、设计单位的出图总会浪费一些时间。那样真是整整两年时间啊!如果在加上征地、竣工验收、办理产权,呵呵,整整一个跨5年规划。

(二)职能部门收案条件所要求提供的资料太多、不尽合理。

一是各部门在收案上的条件上要准备的资料太多。一

般都超过10项,有的甚至达到近30项,而且所要求准备的资料全部是该单位、或者各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批文的复印件。(本想附上各职能部门收案的条件,但由于太多,就略了)例如向规划局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还要提交该局自己审批过的规划设计条件、详细规划批文、方案规划批文,这些相关资料在报建的路上不断需要提交给各职能部门。有些部门还会将这些纸质文档扫描入电脑供经办人调阅。二是要求提供的资料不尽合理。在我在办理一个配套设施费减免的案子上,由于需要提供减免依据,在窗口递案的时候我是提供了国家建设部颁发并下发给各地建委的管理办法打印件(网上下载的),窗口竟然要求我提供原件核对,否则不受理,当时我开玩笑的说“是否需要我提供一份法律的原文给你呀?”,后面找了关系打了招呼才肯收案,还有一次竟然要我提供市政府内部行文并已转发建委的原件进行核对,让我去把市政府的原件借出来给他们核对。说真的,当时的心情是既气愤又感觉悲哀。在我们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难道还要处处找关系才能办成合理、合法的事?

(三)办案过程反复。

几乎每个案子递送以后,经办人员都会去看现场(像规划局,从申报规划设计条件到工程规划许可证一共4趟来回,每趟都要求有两个经办人员一起来看现场)。所以即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每报送一个案子,都要去该部门4次(一是

送案、二是接经办人员、三是送经办人员、最后是去取案,有时要补充资料或一些其他周折,一个案子要来回6、7趟)虽然不是必须接送经办人员,但一般情况下都会做的。当经办人员发现报送的资料不符合规范或还有什么缺陷的时候,会让经办单位补送资料,使办案的工作日不断延长的情况也是十分普遍。

(四)缴纳有关费用手续繁杂。

我个人是支持政府收费,毕竟政府收费最终还是用之于民的,但是现在的收费手续太繁杂,许多部门都有收费的项目,而且收费的时候还必须报送大量的文件资料,否则不收,也无法办理下一步手续,搞得交费都要到处求人、交费都交得郁闷,真是让人费解。

二、利弊分析。

这种报建的管理有它的可取之处,一是现在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设置了办案窗口,整个办案过程均有相关规定与内部程序,比较规范;二是在整个申报的过程中,各部门、人员之间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能一定程度的预防腐败。

但从实践来看存在更大的是弊端和负面影响:

1、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手续繁杂、报送资料及来回次数多导致报建人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大量的纸张、交通费用支出。二是由于报建时间太长,延缓了建筑物投入使用的时间所造成的

社会效益的损失,特别是涉及贷款的项目,增加了投资人的成本。三是将这些纸质批文扫描入电脑,浪费政府的人力物力及计算机存储空间。

2、导致建设计划没办法在所下达的年度计划里完成,严重影响国家及地方按照计划执行。一般建设计划都是以年度下达,按现在的手续,不要说年度能完成了,本年内连启动都不可能,一个计划要拖后三四年才能执行完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根本不符合国家或地方计划部门的投资意愿。但现状就是这样。

3、导致政府的改革、精简机构成为了一句空话。由于手续一直没有简化,而是越来越多,所以政府的改革、精简机构人员就变成一句空话,编制少了,人员多了(大量的编外人员和下属企事业机构),事也多了。这种情况从另一个层面讲增加了政府的运作成本,也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行为。

4、在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的条件下,无法真正把好关。按照我的观察,各职能部门的办案人员都很忙,工作也非常努力,但是广州的基本建设真的管好了吗?城市规划真的管好了吗?我看未必。记得某局有个处长说过,“我们现在十几个人,管着香港上百个人管的活,我们忙不过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想,既然管不了那么多,那管那么多干吗呢?

三、个人见解与思路。

(一)个人见解

我认为,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指引社会发展的,不是处处设关卡、设门槛阻碍社会发展的。政府要管,要把好关这是肯定的,但需要象现在这样如此烦琐的管理吗?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事了,一个问题设置了太多的管理机构了,而且各机构各自为政无法做到有机的联系。

1、政府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东西,而且管的太烦琐了。

建一栋一般的楼房,没动工之前要在规划局报送4个案,在局里的时间共计120个工作日,加上设计、修改和准备资料等环节,整整近一年。人家会认为,广州市的规划局管的那么细,广州的规划应该很好。这里我想问一句,广州的规划真的管好了吗?有个案例:市中心区的一块地,申报规划设计条件的时候给定了40米的限高(约13层),的容积率,退缩马路20米。为什么呀?周围的建筑都是沿街而建,而该建筑却要退入20米,拉出个不象样的空缺;周围几乎都是3以上的容积率,为什么给我定了这么低呢?有什么依据呢?为什么重新申请调整,又给调高了?难道城市规划真像人家说的,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吗?我认为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是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区域,一条街,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是这个区域这块地不能建什么,容积率不能高于该区域的整体容积率是多少,应具备多少的绿化率、应按原有

街道形成的退缩规定退缩,限高是多少,外观要避免什么,这些宏观的条件确定了不就可以了,规划局成立那么多年,象这些整体的规划条件应该早就有了,一个案子进来一查属于哪条街,哪个区域,一套上去就可以批复了,为什么还要去查什么60米的主干道退缩20米,40米的道路退缩15米等等无用的规划条文呢,难道东风路这样的主干道的边上的楼都拆了,往两边退20米吗?如果规划部门把每一个区域、每条街按现状结合实际早就制定了规划要求,不就不需要老申请调整了,这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不要自己给自己预留太多的空间了,那样不但会折腾人,而且会给腐败创造条件。

建委的一个施工图审查备案,我的理解,就是让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经另一个有资质的设计院审查,有这两条,就可以备案了吧。但是要提供的资料是包括所有的批文、设计合同,审查合同等等,甚至让出具由交易中心出具的设计招标中标通知书。建委难道连人家签的合同也要审查?连一些一般的建筑物也要强制进行设计方案公开招标,这种招标起到什么目的?是节约还是浪费社会资源?这是备案该管的事吗?

2、同一条线上的各职能部门资源没有共享。

这就是为什么每报送一个案件需要复印那么多的相同的批文和资料并提供原件核对,那就是各职能部门不能在同

一条业务线上的其他部门获取这些资料,甚至同一个局的不同处室。而政府每年在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建设花费了大量的经费,现在的政府职能部门都拥有技术含量相当高的硬件设备,而这种费用究竟是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些设备起到它真正的作用了吗?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实现现时政府部门根本无法实现的无纸化办公吗?而实际最节约的这些信息共享竟从来没人去考虑、去做,从和职能部门的人员闲聊的时候知道,我们现在报送的纸质资料他们要将它扫描进电脑,一个WORD文档一般只有几十KB大小,而一张扫描图片一般是几百甚至几千KB,如果每个部门都这么做,那将浪费多少计算机储存空间啊。

3、所有的手续只增不减。

一般,每发生一件意外事故,政府部门领导重视,要加强管理,那么该线上的部门就又增设一些关卡来“加强管理”,但是,极少会将一些不需要提供的手续减掉,导致手续越来越多,提供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我在想最近泥头车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牌无证的泥头车呢?说明登记的车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什么那些车不登记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所设的门槛太高,收费太高,导致难办理且利润太少呢?加上执法又不到位,人家认为反正难以办理,而你又不来捉我,那么就冒冒险罗。(这只是我的推测,无根据)。我认为,如果一味的抬高门槛,设置关卡,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改进工作的思路。

我所接触的只有城市建设这条线上的部门,所以也只对这条线上的工作该怎么改善进行思考过,只是个人思路,不尽完善。

1、规范政府给职能部门的联系,共享资源。

这件事由于涉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问题,应由市政府直接牵头来做。主要有两步工作:一是一个案件一报送,就应该有一个编号,之后所有职能部门对该项目的批文都围绕这个编号来,可以根据该编号查到所有的批文。二是基于各职能部门现有的网络设备和硬件的基础上,设计一套软件系统将这些批文共享,并根据各职能部门审批的需要设置调阅权限,审批的时候调阅该编号所需其他部门有关批文。三是政府仅在档案馆储存一套完整的纸质档案资料。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复印大量的纸质文档,浪费大量的纸张、政府的档案库空间和计算机存储空间。

2、进行改进后减少有关手续、减少办案时间。

按报建部门顺序逐步罗列如下

(1)规划局。一栋建筑未开工就要在规划局出入4次实在是不合理。主要改进如下:一是规划局应当根据现有的航测图、地形图、建筑物情况等资料综合将广州市的地块进行统一的规划,根据现实的情况平均确定各区域用地的容积率、马路及周边退缩、高度限制等硬性指标(这些指标不应定得

太低,至少应当是现有状况的平均值,容积率应除去规划路来计算);二是根据现状确定某些地块不能建设哪些类型的建筑物并明确它,至于该用地能建什么建筑我们则不要给予明确,可以由土地使用单位根据自己的立项自行调整;三是将上述的用地规划资料提供给市民进行查询。这样一来,在规划局申报的手续可简化为两次:一是根据公布的规划条件与限制和单位的立项批文申报规划方案,规划局可以对方案是否违背规划条件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15个工作日),二是根据规划局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方案并取得各专业部门意见后申报工程规划许可证(10个工作日)。

(2)人防办、疾病预防中心、环保局、消防局。这几个部门的手续可以同时办理,基本也是必要的,缩短一些办案时间即可,在15个工作日以内。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则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时间,但也必须明确。

(3)图纸审查工作,包括初步设计审查、基坑支护审查、施工图审查,这些工作属于政府部门不该管的事,但可规定那些工程必须要有就行,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有资质的另一家审查单位将各自的责任负起来。但是建委可以出台相关的规定,加大对设计和审查机构的约束和严厉的违规处罚力度。

(4)建委和招标中心。一是建委可联合招标中心做一些审核工作,在申请招标的时候审核必要的图纸审查工作。可

减少施工图审查备案的手续;二是建委作为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将所有应缴纳的所有费用在申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时候一次性根据有关图纸、有关规定计算清楚,同时能够办理减免的也同时办理,所有应缴纳费用(包括配套设施费、质检费、劳保金、余泥排放费等等)一一用列明后一次性缴纳,再进行分配呢?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手续,减少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大量的工作量。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5)对于一些政府部门下属企业,象招标中心、规划设计院等部门,也应当规范其相关手续及行为,现在这些部门由于成了必走的手续,办起事来比政府部门还烦琐,收费标准也太高了。

如果按这种手续改进一下,估计在上述前提下经10个月左右的报建就可以动工。虽然有些理想化,有些短时间内还暂时无法实现,但可以按这种方向发展,总能有所改进。

国家在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我想应当是在保证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再考虑节约型政府,如果政府多花一元可以让社会节约十元,那么政府应当多花这一元,各职能部门不应为了各自的利益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才是真正的节约。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政府收费也是应该取缔的,但是我却支持政府收费,毕竟政府收费还是用之于民,如果适当提高一些政府收费能够减少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目的,

可以适当提高。

广州这几年发展很快,并且都是大手笔,这都很好,为广州市民创造了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但是,上述这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我的接触面比较窄,比较了解的也只有城市建设这条线。提出的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尽完善。我相信,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也应当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简化手续来改进。还有一些政府遗留问题:例如购买商品房没有取得房产证,许多单位历史遗留下来的房屋都没有产权证等等,都需要政府下决心去解决的问题,不要让这些个体到处去碰壁仍无法解决问题了,也不应让这些由于以前政府监管不力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责任和风险转嫁给这些小业主。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城乡规划工作对于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具有重要作用。6月中旬以来,在刘朝瑞主席和各位副主席的带领下,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中心城区和社旗、西峡两县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民主党派、工商联等11个界别分别调研了部分县(区)乡镇(村)规划情况,召开了由市规划局、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委、城管局等职能部门领导和各县区政协主席,以及部分界别委员参加的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

一、主要成绩

(一)城乡规划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对城乡规划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市委书记穆为民多次提出领导干部抓不抓规划,是衡量干部是否具备现代领导能力的标志。市长程志明多次听取市城乡规划工作汇报,并明确要求切实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日益注重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能够结合自身区位环境、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发展定位,编制发展规划。二是城乡规划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市县两级都设立了高规格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并成立了测绘、编制、执法等职能相对独立、功能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机构。基本形成了规委审查、部门把关、专家评审、社会监督的规划评审机制。相继出台了《南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等10多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二)城乡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1、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布局架构基本确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确立了“一心两轴五板块”的市域城镇体系格局。

2、中心城区规划体系基本成型。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评审,正准备报批;先后完成了老城区、火车站区

域、商业中心区域等16个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完成了官庄工区、鸭河工区、麒麟湖等区域规划和道路交通、中小学布局、排水、环卫设施等20余个专项规划的编制。

3、县域村镇规划体系已具雏形。全市10个县都确立了县域发展战略,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其中7个县修编完成已报批。2个县已启动县城总规修编,5个县完成了总规纲要的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平均覆盖率为%。县域101个镇编制总规92个,编制率91%,53个乡有45个编制了规划,编制率 %。我们调研所到的西峡县,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镇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行政村村庄规划覆盖率达%。

(三)城乡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承载力有所增强。中心城区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官庄工区和鸭河工区的规划实施,优化了城市布局,两区已成为中心城区组团发展的重要两翼。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到规划期末,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万人,等于再建一个南阳城,中心城区承载力将进一步增强。二是中心城区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3个产业聚集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实施。止XX年底,中心城区三个产业聚集区实现产值亿元,占市区工业总产值的 %,产业支撑能力明

显增强。三是中心城区宜居度进一步提升。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邀请全国高层规划专家,对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独山森林公园、李宁体育园和城市绿地系统进行高端规划并持续建设,使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举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中心城区尤其是东北片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得到完善,中心城区形象和宜居度明显提升。四是部分县域规划实施成绩显著。XX年以来,西峡县共编制了各类规划2537项并分批分期实施,有力推动了县域城镇化进程。社旗县规划建设产业聚集区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等于再造了一座社旗新城;赊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县城城市品位,社旗一跃成为“全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

二、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少数领导对城乡规划龙头地位认识不深,没有把规划与建设和发展摆在同等地位,重编制轻实施,对规划说起来重要,实施时忘掉。有些部门领导甚至错误地认为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执行不执行,全凭领导一句话”,在规划实施中缺乏大局意识。一些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随便划几条线就代替规划,造成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公众规划意识淡薄。《城乡规划法》已颁布多年,但由于缺乏广泛宣传,大部分群众对规划不了解,参与规划的积极性不高,既对规划现状不满,又不能自觉遵守规划,

更不能对规划实施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一些开发商无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千方百计钻空子,以较小的违法成本,换取巨大经济利益,致使城镇建设乱象丛生。

2、体系不健全。一是城市总规修编缓慢,村镇规划编制不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尚未评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不全,统筹各地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缺乏遵循。目前,新的南阳城市总体规划(XX-2020),自XX年启动编制,几年来,通过专家评审、省政府审议、部际联席会议审查等一系列程序,因修编缓慢,至今尚未报批;两个工区总规至今未批,全市10个县有3个县总规修编尚未启动,乡镇总规只编了137个,已编的大部分也年久“失修”,超期服役;县域3649个行政村,只有193个村编了规划,仅占%。城市总规修编缓慢,严重制约了城镇建设的科学化进程,乡村规划滞后使农民建房盲目无序,埋下许多隐患。二是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太低。我市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40%,县城除2个县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其余均在55%以下。镇控规除西峡编制外,其他县仍是空白。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使城镇建设规划依据不足,造成规划跟着项目走。三是专项规划严重缺失。市县专项规划编制不全、缺口较大。如中心城区应编78项,已编24项,仍有54项未编,其中急需编制的有城市交通、防洪抗洪、燃气管网等16项;县城专项规划编制寥寥无几,乡镇几乎为零。专项规划的严重缺失,影响了城镇基

础设施的统筹布局、综合协调和城镇功能完善。总体上看,各项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没有同时跟进,使市域空间布局缺乏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规划依据。

3、缺乏科学性。一是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工业产业聚集区在城区北部、西北部和南部都有分布,陵园也分布在城区周围,中心城区的外围基本被工业和陵园包围。工业用地处于城区上风口,容易形成雾霾,影响空气质量,污染地下水质;陵园用地处于城区生态和未来核心地区,又分布四周,被群众戏称为“鬼绕城”,严重影响城市的景观风貌和生态宜居。二是预见性不强。对中心城区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缺乏科学预见。如南阳机场已接近城市核心地区,受机场限高和噪音污染的影响,降低了机场周边城市用地的使用价值,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部分县乡规划由于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不足,导致规划修编频繁,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不够。三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备。中心城区的医院、学校、公共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如城区中小学入学难、大班额现象,公共绿地不足问题,群众意见较大。四是古城风貌遭到破坏。由于古城保护意识薄弱,使房地产开发挤占古城街区,高密度的开发建设使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不断减少,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历史符号破坏严重。

4、城市设计特色不鲜明。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核心水源地,但由于修建性详规被忽视,城市文化、主色调、建筑形态、立面设计等规划元素尚未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城镇发展同质化,“千城一面”。

5、监管执法不力。缺乏统一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规划、土地、住建、城管等监管部门之间各唱各的调,未形成合力及时查处整治违规违法行为,致使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部分重点区域违章扩建、突击抢建,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如上半年中心城区检查的227个项目中,就有135个属于规划手续不完备就开发建设的项目,占%。多数问题源头监管缺失,如小区按正常规划标准容积率在以下,但我市城镇小区规划容积率普遍偏高,大部分小区容积率在5左右,最高的已接近10。两栋楼之间阳台紧挨,窗户紧邻。过高的容积率,造成业主通风透光困难、舒适度降低、邻里纠纷增加,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种蜂窝式的高容积率小区在我市城镇屡见不鲜,既有悖于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又有损于宜居城市形象,也给后续监管带来较大的难度。

6、经费人才不足。一是缺乏经费保障。经费不足使相当一部分规划无法进行。如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每编一个乡镇总规大约需30万元,控规20万元,乡镇财力有

限,使控规基本没编;每编一个村庄规划少则5-6万元,多则10-15万元,村级无力负担这一费用,导致规划编制搁置的较多。再者,县级规划执法人员工资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人员工资自收自支,待遇靠创收。因此,工作中以罚代管、只罚不管、人情执法、执法不公等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违法违规行为反复出现,屡禁不止。二是专业人才匮乏。随着城市发展、建成区拓展,规划业务量增加,规划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县级规划部门,只有一名中级工的县很是普遍,而乡镇以下既没有专门规划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专业人才不足无法满足乡镇规划管理需要,从而制约了县级以下规划工作的开展。三是执法力量薄弱。全市规划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如依据有关规定,我市中心城区规划执法队伍应配备360人,但实际只有30人,其中有规划执法资格的仅有10人;西峡县应配135人,但实际只有34人。规划执法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适应规划执法要求。如我市规划执法机构中很大一部分人员是从退伍军人和地方青年中聘用,部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加上没有经过严格正规培训,缺乏规范的执法知识、手段和应对措施,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7、专项规划衔接不畅。相关部门分别编制的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由于缺乏衔接、协同,使排水、电力、电信等建设单位各行其是,造成新建、改扩建道路反复开挖、不断施工,形成“拉链马路”,因缺乏沟通而挖断管线造成停水、

停气和通讯中断事故时有发生,给城镇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顽疾。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规划工作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规划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评判领导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规划意识刻不容缓。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有规划意识,要加强规划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自学规划知识,另一方面党校要开设规划知识课程,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规划知识培训,达到学规划、懂规划、讲规划、守规划,不断提高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百年规划”理念。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站在打造“三个南阳”,提升“两度两力”的战略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把规划工作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统筹、谋划和布局。三是建立健全规划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规划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各级各部门规划编制、实施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公开通报奖惩和“一票否决”。四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众的规划意识。将《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列入我市年度普法教育活动内容,每年组织一次“规划宣传月”活动,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