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永弘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

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

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发展的一个过程。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道德教育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所以称它为“认知”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经过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所以可以被称为“发展”的。科尔伯格的观点还可以被归纳为: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智力发展并不等于认知发展;德性发展的基本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德性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不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德性发展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的水平,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进一步指出了道德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即是非对错)比其他价值判断更重要。道德判断以普遍理性为基础,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包容性。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

1.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核心部分是他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界说。每个阶段都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表明社会认同的尺度。科尔伯格按照儿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及对习俗约束力的瓜,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阶段1:惩罚与服从导向,阶段2:工具主义导向)、习俗(阶段3:人际导向,阶段4:社会制度导向)、后习俗(阶段5: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导向,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道德判断结构,它与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不同,属于一种道德思维的结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恒定不变的序列。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阶段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不同的儿童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但不可能超越基本阶段的发展。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顺序也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文化中的人。在个人之间、文化之间也会有道德发展的差异,但这是发展性差异。而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是由感知判断到理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1.3道德教育的实践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学校德育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学校教育改革。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德育,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原则,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实践发展。

一方面,要首先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阶段,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向更高一个阶段发展,不能将成人的道德规范强加为儿童。科尔伯格还认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教师必须理解儿童所作的道德判断的意义,了解师生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在道德推理上的差异,从而确定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所处的阶段。他认为向儿童展示高于其品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方法,最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过高或过低都是没有效果的。另一方在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原则直接教给儿童,注重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儿童道德认知冲突。在道德教育中,最重要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发展,而不靠灌输或用体验威的影响。因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发展的,它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发展机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变化是儿童自己经验的加工组合,这往往是因为儿童自己遇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两难问题,引发学生道德思维发生冲突,指导他们从更高阶段的道德发展出发,指出解决两难困境的办法,从而促进儿童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道德水平发展。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确立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在学校德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能够指导学校德育实践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但他在注重道德认知发展方面的同时,却忽略了道德其他方面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如情感、意志、习惯等。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具有诸多可能的借鉴作用。

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夏天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的国情,但总的精神很可能是正确的。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根据我们本民族的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界定进行修正。

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意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道德教育中还流于空谈。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敢于大胆地向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如最小的数是“0”,比“0”大一号的数是“1”),然后才逐渐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数学知识(如小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和“1”之间有无数个数;负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并不是最小的数)。可是,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我们一开始就试图把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年幼的学生。这很显然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更没有关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难以实现的基本原则所在。如果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

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德,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正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我国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抉择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道德是理性的道德,不在理性力量支配下的任何行为,都不具有道德意义。一个孩子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把捡到的一百万元钱交给失主,一个成年人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把捡到的一块手表交还失主,这两种行为在道德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后一种行为更具有道德意义。同样的道理,小学生绝对顺从老师的安排,与大学生服从学校合理的安排,这两种行为的道德意义也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听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把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品行不良的学生,这是错误的片面的观点。这样的教师,不懂什么是理性的道德,什么是理性的道德教育。理性的道德教育,有赖于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学校德育应使学生借助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理解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原则,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进,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然而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这是必须改进的。

我国学校一贯钟情于专门设置的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即直接的道德教育),试图使学校德育科目化、课程化。但实践证明收效甚微,仅仅依靠直接道德教学不足于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其道而行这,它的创始者和推行者都认为,尽管道德讲座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但它们本身显然不能构成一门德育课程。它们一般不能整合进一门较大的课程内,也不能以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经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明确表示,围绕着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必须渗透在语文、历史、社会研究、法律教育、哲学和性教育等课程领域。这种见识应当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效助益。因此我们提出:我国学校教育道德目的的实现,与其寄希望于一周两课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校集体生活以及其他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在教给学生获得物质技能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培养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实现赋予社会以精神理想、赋予每位学生以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因为更美好的生存(发展),应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富的与统一,而且精神更值得追求。物质文明毕

竟只是解决生存的外部条件问题,并不安顿精神。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只能依靠人文知识作出解答。精神发展不是第一需要,但人的类性特征(追求完美的意愿)却决定了精神安顿乃是人之存在的终极价值指向,而人文知识又恰好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直接目的。易言之,人文知识的作用,就是为人类建构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B.Hersh,https://www.360docs.net/doc/2515852342.html,ler,and G.Feildin, Modrls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Longman Inc,1980

2、J.Dewey,1907,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IN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 Vo1.4(1907-1909).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钟启良,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所有的学科中,德育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德育又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德育是一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保证学生思想好,成绩好,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否则,就可能使学生成为次品甚至危险品。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怎样才能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真善美、假丑恶的界限划分不清,容易误入歧途。这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帮助他们划清正确和错误的界限,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思想品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老师要起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榜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或生活中,教师要起带头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老师也应该同样要求自己。要尊重学生,遇到学生顶撞老师的行为时,要冷静对待,坚持以理服人。不大声训斥,更不讽刺挖苦,要重视用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去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要教育学生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可能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有些不切实际。这时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防止学生把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既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要教育学生丢掉幻想,脚踏实地,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勤奋学习、艰苦攀登。 第五、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要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章制度。定期请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给学生上法制课。要邀请先进人物来学校,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德育工作与其他各科知识的教育息息相关,一个德育不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其他知识也不会好。我们老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的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德育工作,使德育与其他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体系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结构上。在周朝的时候,以周公为主的奴隶主贵族根据当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和等级分封制,就建立了“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孝”成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本身的等级观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周人为了使自己的政权取得合法化,永远牢固,还提出了“修德配命”与“敬德保民”的思想。[1]到了汉代,小农经济取代了周朝时的国土王有制,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家族宗法制代替了氏族宗法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化了的儒家思想维护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始终占着统治地位,这不是天命,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靠土地生活,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2]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 伦理道德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它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反过来又去约束现实,让现存的一切合理起来。儒家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实际存在着的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因而被历史所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墨家思想尽管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但由于其脱离现实,而被历史所淘汰。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变革始终以传统为基础 伦理思想尽管为社会的上层所制定,为维护一定集团的利益服务,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实践中积淀为人们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又存在于民族的群体意识中,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彻底消亡。因此,当时代发生巨变时,一些有形的制度可能会完全变革,但伦理思想不能彻底抛弃。如果抛弃了这种已经内化于民族生命之中的伦理思想,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新的伦理思想体系就很难产生。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又从前辈身上吸收有益的东西,尊重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伦理道德传统。 二、把握当今经济社会结构,创造适应新时代的道德观 (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特点 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结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济形式上几种经济形态并存,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经济,也有知识经济的成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二是社会正逐渐打破封闭,人口流动开始加剧,旧有的家族观念也在解体。三是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个人选择的自由性在加大,人们对自由和民主有了更多的向往。 (二)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强调多元化,我们不仅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还要吸收西方的一些有益的价值观,更要向年轻一代传播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在介绍古代道德教育传统方面,我们不仅要介绍占主导地位的儒家的主流道德教育思想,还应介绍先秦诸子及后来儒家及其它学派的道德伦理思想。比如对义利观的介绍,不仅让人们知道儒家主流派别所提倡的“重义轻利”思想,还应该让人们知道墨子的“既贵义,又尚利”的义利统一观,以及明末清初以来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义利思想。通过这种介绍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性,消除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误解,增强其对民众的亲和力。 在加强多元性的同时,应不断培养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道德的判断力,让他们通过各种道德伦理思想 屈彩霞丰向日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二 是重视继承传统。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时代社会特点,不断汲取传统中有益的营养,以传统 的智慧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古代成功启示 道德教育研究 99

浅谈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浅谈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主讲廖厚荣 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在古代,“教”是“训”的意思,“育”则是针对教育而言的,“教育”是从“教学”演化而来的,从学生的身心健康着眼,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强调活动、兴趣和熏陶,追求愉快教学,课堂教学应成为点燃学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花。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都是死啃教材内容,这是不行的,面对现代教学改革及教学的最新要求,要改变这种观念。只要平时你细心注意结合教材,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适时引导,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法触动儿童的心灵,你会发现德育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现、去总结良好的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发表一点肤浅的建议,其主要做法是: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美德可教;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关键词:道德;习俗;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3)01-0021-06 Mor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Issues ZHOU Zuo -yu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A bstract :Tracing back to the classical question with regard to whether morality can be taugh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oral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by Turiel ,Nucci ,Piaget ,Kolber gh and Gilligan .It gives a positive answer to the classical question in the terms of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n practice ,it is asserted that those who teach ar e to learn in the same time . Key words :morals ;convention ;m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02-10-14 作者简介:周作宇(1964— ),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对当前道德状况的估计应持两点论:从道德生成的知性上看,理性的解放和复归使道德认知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 达成成为可能。而作为道德同一层次概念的价值观问题,也因人们的理性的复苏而变得可讨论。道德不再是可以随意灌输、盲目接受的东西。由于一切都在理性面前暴光,同样,道德教育也在理性面前暴光,这就使道德律令成为可辩论的东西。从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旧有的道德范式、范畴内已走向对立面,即所谓的滑坡。这既是道德重建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的道德规范建立的必然过程。 关于道德和德育讨论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虽然文献在日渐增加,但德育低效的呼声一点也没有 因为理论界的关注甚至介入而降落。实践中的问题虽不能完全由理论加以裁决,但跳出实践的多重约束和裹挟,反思诸问题所卷入的人和思想,对思考一些终极性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对道德和德育这样古老的问题,我们既拥有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不乏丰富的实践资源。比之于实践来,理论具有跨越历史和跨越文化的性质。对理论的梳理,对反思德育实践、探索实践出路无疑是必要的。 一、道德与习俗 学校德育背后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美德是可 教的。对美德的教授是学校应有的职责。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输出,学生的道德状况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指标。由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不景气现象反推①,判定学校德育没有尽责似乎是自然的归因理路。 人是环境的函数。人的状态如何,可以从其所有经历中找到相关的自变量。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假设确实有道德不景气的现象存在,那么,学校教育也只是这种现象出现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变量。退一步说,由于学校本身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比之于其他因素来,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上的职责更专门。为此,可假设学校在个人道德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问题就成为:从途径上说,学校 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Vol .1,No .1Jan .2003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浅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摘要: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道德发展的本质与条件以及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其局限性在于他忽视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过于重视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发展科尔伯格 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继承了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观,构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他的理论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 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一切道德行为,都不是主体按特定规则机械作出的,而是以已有的认知对自身、事件、他人、社会期望、法律等因素进行分析决策的结果。个体品德水平的高低,并非是因为他读到或记住更多更好的道德规则,而是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在道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对不同环境的要求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儿童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的一致不是来自对某种社会规则的遵从,而是一种决策能力,即个体道德认知力。按照柯尔伯格的看法,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他所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如柯尔伯格所说,“我之所以坚决主张道德发展以道德认知为核心,意思在于主动性判断是道德的显着特征。” 柯尔伯格认为,认知有两种类型,一种指智慧意义上的,一种存在于道德中。“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是以特定的逻辑运算思维为基础的,道德阶段与逻辑阶段在结构上虽然相似,但智慧发展往往是先于道德发展的或是与其平行的”。“一个人的逻辑阶段决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660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A report o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

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5852342.html,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杭烨严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但是道德的滑坡却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现象。然而,现实的困境更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在当今很难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69-01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不少人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感到迷惘,甚至会走入重大的道德困境,继而产生重大的道德失范,这对我国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重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看中国先哲们的道德教育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为我国当今教育思想提供的许多可借鉴之处,探究《道德经》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探究 老子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成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但老子著书立人,他以自己的睿智与丰满的人生经验为后人留下了饱含道德教育思想的《道德经》,细细探究,将会发现许多对当今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脚踏实地,切莫空谈 老子是十分推崇踏实苦干的,他最忌讳的就是夸夸其谈,在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这一点。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孔子一副年少气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予子之身”。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主张内敛平实的为人之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老子所欣赏的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切莫空谈的躬行实践法,这在我国现今大学的道德教育极力所倡导的。

浅谈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浅谈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一个民族,没有科技,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不打就垮。学校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学生的文化程度与掌握科技的水平关系着国家的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但是作为大众教育的今日之学校一样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德育;学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学校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决定国家的昌盛与繁荣。说文解字中说“教育”的“育”字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学生能够做善人,首先得有德。 一、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当前学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规范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他们施以正确教育,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不至于论为鼠目寸光,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经济、文化生活己以“三个有利于”来判别,学生对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五颜六色纷繁复杂的。如何探求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4)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社会心理环境、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总结——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人的发展,更大的我的形成,是一个和外在世界不断交往,并且在自己之内不断形成一系列的判断标准的过程。这些标准影响了我们处理很多问题的态度。 一的法则里讲到的自由意志,是这个发展的根,爱与光是这个发展的保证。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获得的一些对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称为心理发展的层级理论。皮亚杰、科尔伯特、马斯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层级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每一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学校中进行了长期不懈与声势浩大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收效却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上。在 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它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 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 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永弘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 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 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他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使儿童的品德及品德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正如他在《教育哲学》中提出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

2016年辽宁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之“教师职业道德”精选试题(六)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之“教师职业道德”精选试题 (六)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1.以下哪条不属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亮点( )? A.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B.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 C.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D.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2.立足岗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乐于承担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认真制订保教计划,精心备课,组织活动,这反映了教师的哪项道德规范( ) ? A.为人师表,文明廉洁 B.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C.教书育人,因材施教 D.关爱幼儿、家园共育 3.下列关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说法错误的是( )。 A.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 B.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C.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D.努力提高所授科目的成绩 4.(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A.2003年7月8日 B.2008年lo月15日 C.2009年8月22日 D.2010年3月20日 5. ( )是教师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 A.少争多让,善于倾听 B.容忍异己,理解宽容 C.坦诚相对,赞美欣赏 D.巧用语言,珍惜情谊

6.“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这是近代教育家谁的名言?( ) A.布卢姆 B.晏阳初 C.陈鹤琴 D.陶行知 7.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 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慎独 8.“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 )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爱岗敬业 D.为人师表 9.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这属于教师的( ) 。 A.思想行为规范 B.教学行为规范 C.人际行为规范 D.仪表行为规范 10.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这属于教师的( ) 。 A.思想行为规范 B.教学行为规范 C.人际行为规范 D.仪表行为规范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 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

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 德主体 魏挺茅(节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 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 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