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

研究性学习教案

东丰实验中学七年语文组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1 研究性学习方案 (2)

1.规划自己的课外阅读读书的方法 (4)

2.学些积累的方法 (5)

3.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6)

4.怎样写读后感 (8)

5.走近《繁星春水》阅读指 (9)

6.《安徒生童话》阅读指导 (14)

7.《爱的教育》课外阅读指导 (16)

8.《童年》课外阅读指导 (18)

9.寓言故事交流会 (22)

10.《父爱的天空》课外阅读 (24)

12.《昆虫记》阅读指导 (28)

13.《名人传》阅读指导课 (30)

14.《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33)

15.《水浒传》课外阅读 (35)

【写在前面的话】

阅读,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七年语文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掌握文学名著鉴赏技巧,扩大阅读范围,制定如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

3、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阅读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版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选定课外

名著必读书目如下:

阅读书目:《西游记》、《童年》、《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述书目要求全体学生按

时按量共同阅读,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评价。另外,推荐《三国

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数十部中外名著作为选读书目,

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

三、实施步骤:

以《西游记》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

“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

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

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

、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

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

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最终理清整部《西游记》的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西游记》影视

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

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

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

结性评价。

第一课规划自己的课外阅读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有计划

①制定读书计划要有目的:

1)为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新认知

2)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②读书计划的格式:

1)有题目:读书计划

2)有内容:在什么时段内,利用什么时间读哪类书,哪几本书,采

用什么读书方法,达到什么效果

3)结尾:有班级、姓名、日期。介绍学生写的读书计划一篇:

③读书计划要落实到行动上:

主要表现在读书的过程中,如: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做摘抄

2、读书过程中要学会做读书摘抄:

①读书摘抄的目的:

1)收集有保存价值的、有新意,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的资料,并随时对其加以补充。

【篇二:课外阅读教案】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要情节;

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领悟祥子的人生悲剧及社会意义;三、

学习作品的写作艺术。教学重点:

一、识记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二、识记人物的

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一、领悟祥子的人生悲剧及社会意义;二、学习作品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课时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

1.出示黄包车的幻灯片;

2.提问:看到黄包车,大家会想到哪个文学人物?(祥子)

3.好,今天,就让我们乘上祥子的黄包车,一路来回忆人力车夫祥

子挣钱的辛苦和坎坷的人生历程。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做相应补充。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

贫民家庭,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欢流传于市井巷里的

民间艺术,这种生活阅历促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和“京味”小说

的形成。(即:用北京方言书写北京的风土人情)

他的代表作有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分别被拍成

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老舍还是一位出色的话剧家。代表作《茶馆》、《龙须沟》等,也被拍成电视和电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

优秀作品。老舍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曾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三、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1930年老舍

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作者塑造了祥

子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

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

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

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四、复述小说,概况情节 1.提问: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祥子

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

(多媒体展示:线索: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

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

又有车了。三落:为了臵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2.请一

位同学简单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并明确:《骆驼祥子》

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怎样由一个善良、本分、富

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历程。

3.提问:那么在这么多情节中,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比较深刻?学生

回答,教师作相应

补充。五、品味人物,体验写法

1.通过以上文段的学习,你觉得祥子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展示: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2.欣赏下列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对祥子进行形象塑造的?

文段一: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的岁,他已

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象个

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

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①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

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

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

笑了。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

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②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

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

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象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

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

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

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

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

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

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

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

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象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

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

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及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

就又象装傻,又象耍俏的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这一段人物描写,从装束、体态、身段,到考力气吃饭的人所引以自豪的体能、体力以及品性人格都写的很

精彩,把一个活生生的祥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段二:他甚至于去找曹宅的高妈。远远的等着高妈出来买东西,

看见她出来,他几乎是一步便赶过去,极动人的叫她一声高大嫂。“哟!吓死我了!我当是谁呢?祥子啊!你怎这么样了?”高妈把眼

都睁得圆了,象看见一个怪物。

“甭提了!”祥子低下头去。

“你不是跟先生都说好了吗?怎么一去不回头了?我还和老程打听你呢,他说没看见你,你到底上哪儿啦?先生和太太都直不放心!”

“病了一大场,差点死了!你和先生说说,帮我一步,等我好利落了

再来上工!”祥子把早已编好的话,简单的,动人的,说出。

“先生没在家,你进来见见太太好不好?” “甭啦!我这个样儿!你

给说说吧!” 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太太给你的,嘱咐你快吃点药!”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

了它。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本文段是祥子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和

人生的大苦大悲后,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由人变成鬼的真实写照。

3.通过以上复习,你觉得文章有哪些艺术特色?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1)结构紧凑,线索分明;(2)富有特色的“京味儿”语言;(3)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六、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祥子悲剧的原

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造成祥子的悲剧的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⑴从主观上来说:个人奋斗的理想。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

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他曾经全力反抗命

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

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

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⑵从客观上来说: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买自己的

一辆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

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

从“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还有虎妞的诱骗。祥子

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截然不同,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

的婚姻是没有爱的“强扭的瓜”。这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2.作者塑造祥子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主题?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悲剧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祥子令人心痛的堕落是对腐朽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老舍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画出样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这个如同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汉子,是那么淳朴、善良、宽厚;而他的堕落,又是那么令人深思。

3.如果祥子生活在现代,我们会怎样对待他的奋斗?

4.你有过与祥子渴望拥有自己的车类似的经历吗?简单介绍下。(学生讨论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祥子悲惨命运的回顾,理解的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学习了作者的写作艺术,同时我们也理解了祥子悲惨命运是旧中国社会压迫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祥子的遭遇跟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八、作业

文章还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自是怎样的形象呢?请选取一个人物举例进行分析。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课前准备:

1.利用余时间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自我检查一下读书的速度和质量。

2.通过读出版说明和后记了解出版意图,掌握阅读线索。

3.根据阅读需要参阅附录的资料和课外及网上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经历、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点内容。

4.结合观看电视连续剧,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5.一边读,一边摘录,加批注,写心得。

一、导入新课

被罗曼?罗兰誉为“最罕见的道德、最纯洁的勇气的同义词”;有一部文学作品被视为“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这位作家就是前苏联文

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这部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检查整本书通读情况:

1、必答题。

(1)保尔因为什么离开了学校,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2)保尔第一次面临生命危险,是因为什么?最后是如何脱离危险的?

(3)保尔和他的同志们为什么要修建一条通向森林的轻便铁路?(4)作者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2、抢答题。

(1)说出书中除主人公保尔外至少5个人物的名字,并简单介绍他们的身份。

(2)保尔的第一把武器是怎样得到的?

(3)保尔的母亲大多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4)对创作小说的工作,保尔的家人和战友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内容提要]:

保尔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

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食堂里干

了两年,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苏联其他地

方一样,遭受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红军解放了

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

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在保尔家里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现在全世界都着火了,奴隶们起

义了,他们要把旧世界推翻,但是,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能够坚决斗争的弟兄。”朱赫莱的启发和教育对保尔的思想成长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突然,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保尔急着四处打听。一天,在匪兵押

送朱赫莱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到壕沟里,

与朱赫莱一起逃跑了。但是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

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拼命地跑,他怕

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便不自觉地来到冬妮亚的花园门前。他

纵身一跳,进了花园。冬妮亚喜欢保尔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

尔也觉得冬妮亚“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后来他们又有几次见面,慢慢地产生了爱情。保尔为了避难,便答应了冬妮亚的请求,住了

下来。几天后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青,他把弟弟送到喀查

丁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

死亡。出院后,他已不宜于重返前线,便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各项艰苦

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直接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

在兴建窄轨铁路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保尔自从在冬妮亚家里与她告别后,只见过她两次面。第一次是他

伤愈出院后,最后一次是在铁路工地上,保尔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了,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便分道扬镳。

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参加了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但是,由

于保尔在战争中受过多次重伤和暗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加之

他忘我的工作和劳动,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越来越坏了。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终于把

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但保尔在肉体和精神上

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

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

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

始了新的生活。”

四、交流互动

1、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简单勾勒小说的情节线索。

3、揭示小说标题的含义。

4、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法指导:阅读名著可以充分利用书的序言和导读,了解书的主要

内容和主题。明确:

1、第一部主要以前苏联的国内战争为背景;

第二部主要以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

2、少年保尔的生活与反抗--战士保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设

者保尔的忘我工作--钢铁战士保尔与疾病顽强斗争。

3、“钢铁”指信念、意志和毅力。“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这“烈火和骤冷”指特殊的、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在小说中具体体现

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劳动条件以及常人难

以忍受的病痛。

4、这部小说描写了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

【篇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教案】

语文阅读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

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

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一)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

2、文章结尾

3、中间

4、题目

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

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

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

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

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

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

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

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

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

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

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

相当。

(三)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

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

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

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四)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

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

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

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

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

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

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

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