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傅雷家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傅雷家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傅雷家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赏读家书的方式走近傅雷。

我把这堂课的总目标设为“走近傅雷”,主要通过两则书信的学习,初步了解傅雷其人,感受一个活生生的傅雷,激起学生进一步走近傅雷的兴趣。“亲其人,信其道”,在通过文本了解傅雷感受其人格魅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观点。

课堂教学过程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激趣——走进文本解读傅雷——探讨展示,相机点拨——走近傅雷之后的所得——倡导大家进一步解读傅雷。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自己对傅雷的一些了解。能说出对“坚强”“赤子之心”的理解,从傅雷的教导中进一步学习体会如何面对困境和顺境。

2.通过学习本文,激发起学生阅读《傅雷家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走近傅雷并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教师进行集中,了解学生们的阅读期待和阅读障碍。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以便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们的阅读期待和疑难问题整理如下:

1.第一封家书,傅聪遇到了什么困难?(8人)

2.第二封家书,傅聪取得了什么成绩?傅聪从事什么职业,他和傅雷的父子关系怎么样,他哪一年外出留学的,他的艺术成就如何?(14人)

3.傅雷写家书的目的是什么?他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为什么要把“聪”当知己看?(5人)

4.对“赤子”“感情的创伤”“克里斯多夫”“凭吊古战场的心情”等重点句子的理解。(9人)

5.第一段中连用三个反问句,表达怎样的效果?(2人)

6.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给儿子的信中用许多的英文单词?(1人)

7.“罗曼?罗兰的理想”是指?(1人)

8.傅雷所说的“矛盾与快乐”是什么意思?(1人)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播放傅聪演奏的《玛祖卡》片段,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赏读课。

1.(多媒体播放傅聪演奏的肖邦夜曲,后展示傅聪弹钢琴图片和介绍文字)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优美抒情的练习曲是谁弹奏的呢?对,傅聪。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傅聪就被《时代周刊》赞誉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英国《泰晤士报》评价他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他以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钢琴曲中所表现出来的古典美,而获得了“钢琴诗人”之美名,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在谈及他的成名时,他总是说,他的成才离不开父亲傅雷的悉心指点,在家时他们一起读书谈艺,留学海外期间,父亲仍通过书信进行及时的点拨指引。是父亲的影响,使他有了中国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

后来,这些家信被汇编成册出版,就是《傅雷家书》。(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他们共同学习的图片,后出示《傅雷家书》)

2.《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发行100多万册,至今不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然而,大家知道吗,傅雷在写这些家信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出版,他在写信的时候只是与自己的儿子作纸上倾谈,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正因如此,透过它们,我们能读到一个最真实的傅雷。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精选的两则家书去走近傅雷。

二、读文识人——走近傅雷

1.(多媒体出示)傅雷生平介绍: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他为中国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带来了众多的外国名作,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没有罗曼罗兰。

2.仔细阅读课文,请你从不同角度品读傅雷。

师:上节课我拿到了同学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你们对课文内容不同角

度的探究。我把“你们的问题”整合成为“我们共同的问题”,确定了今天这堂赏读课的主题。

投影出示中心问题:你觉得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身份、职业、性情、谈话方式等方面考虑

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教师集体探讨,相机点拨:

师:对于傅聪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所以我们就从这个角色入手,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吧。

(1)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无微不至的父亲

①及时的关心:第一封信写于傅聪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创伤。告诉他“失意——坦然”;第二封信写于傅聪取得巨大成功时,激励他保持谦卑,勇攀艺术顶峰。告诉他“得意——淡然”。

②深切的期待

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用文中一个词来说。

明确:“坚强”教师点拨:怎样理解取得成功时要坚强呢?成功时要做到不被鲜花掌声所迷惑比失败时要振作更困难,只有做到“坚强”,才能不被成功蒙蔽了双眼,才能在成功的时候依旧保持冷静的头脑,发现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保持奋斗的状态。

期望儿子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具有赤子之心的人。(赤子的本意:初生的婴儿,后发展为:最纯洁的、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如何理解“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如何理解“赤子之心”?

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黑塞:德国大作家,194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年岁上,与傅聪属于两代人,黑塞83岁那年偶然在电台里听到傅聪演奏的肖邦音乐,黑塞突然感到冥冥中上帝为他安排了一个奇遇——他等待了一辈子的钢琴家从天而降了!他激动不已,当即写了一封《致一位音乐家的公开信》印了一百多份,分发给欧洲各界的朋友。他说“一个叫傅聪的中国钢琴家,他把肖邦弹活了!”傅聪是“真正的肖邦”!

点拨:尽管他们属于两代人,尽管他们相隔万里,但傅聪用音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黑塞就是通过这个世界了解了他,成为他的知音。傅聪用音乐创造了他心灵的朋友。

赤子在现实中可能境遇不佳,身边的世界也许让他孤独,但正是在这孤独中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普天下的赤子都将通过这了解他,成为他的知音与朋友,因

为人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的,是永存的。心灵的朋友不仅在当代,后世也会有!比如梵高、贝多芬、陶渊明……(让学生举例,当学生能举出这些例子,并能进行阐述的时候,那么就是真正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了。)

③贴心的话语:(注意指导朗读,语气,情感,重音,关键词)

当他倾诉苦闷时,傅雷表示理解的话语。“你不必为此担心……又有谁来安为你呢?”

教师点:“发泄”能否改成“倾诉”呢?“发泄”更有一种毫无顾忌,酣畅淋漓之感,在对父母的倾诉中是尽情的痛快的毫无保留的!当他诉说成功时,傅雷表达出了无法掩饰的激动之情,自傲之感。“孩子!……多光荣的使命。”

(2)一个真挚的朋友,一个心灵相通的知音

①艺术上的知音:第二封信第三小节

②可以一起探讨感情、人生:“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创伤……凭吊的心怀”

教师点:“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凭吊古战场,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横飞都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即使亲历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已、欲死欲活了。那是一种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的情绪。

③说话的口吻平等:

下面一组句子,哪一种儿子更愿意接受?(注意朗读指导,前后对比,读出平等、尊重与慈爱)

A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B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对的,对你是有帮助的,不信的话,将来你遇到困难时就会后悔莫及了。

教师点拨:并不以父亲的权威压人,把儿子当作了真正的成人,“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儿子是何等尊重和理解啊。

(3)一个严谨的学者,一个学识渊博的才子:体现在艺术的素养和文字的功底上。

(4)一个爱国的赤子,一个胸怀天下的男儿:“钟声复起,天已黎明……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明的信心。(个别读,齐读:第二封信,第三段)

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1963年7月22日,他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二语可为

你我写照。”

教师点拨:傅雷“忧”什么呢?我们想起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想起了杜甫穿越千年忧郁的眼神……这忧,是为国为民的忧,这忧,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写照。

总结:傅雷用他的慈父心关怀着儿子,又用他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熏陶着儿子,傅聪终成大器。

三、反思总结

走近傅雷,你有哪些收获呢?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收获:1.体会到了平凡细小处父亲的深情,父亲的付出。

2.明白了“坚强”的真正含义,明白了要坐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要“败不馁,胜不骄”。

3.明白了与人说话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哪怕他是你的亲人。

4.我们要常怀爱国心。……

疑问:1.傅雷反复对傅聪说要坚强,自己却于文革开始时,选择离开人世,如何来看待这一点呢?

2.傅雷在信中与儿子是那么平等,如知己一般,但其实傅雷对待孩子是非常严厉的,小时傅聪经常挨打,那么这种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总结:短短的一节课,只是粗浅地了解了一下傅雷,我们就收获了很多,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傅雷是一本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读的大书,大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去寻找答案,也可以去阅读其他有关傅雷的资料解决这些问题。

四、体悟亲情,心语放送:

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但是,我脑海里还闪现着另外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他送别儿子,事无巨细,件件关心。傅雷尽管不在儿子身边,但在傅聪成长的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起在国外,亲眼看着儿子经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时时给予提醒,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两位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事不同,但那份对儿子时时刻刻的牵挂相同,无微不至的关心相同,那份深深的慈父情相同。

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一下,用一句话说出你对“父爱”的理解。

结束语:

师: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便是成长的桥。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

命之桥,是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梁。傅雷和他的夫人就为他们的儿子搭起了这样一座桥梁,我把《傅雷家书》比作是一道桥梁,学者楼适夷则评价它:“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投影出示,推荐阅读)那么,同学们,走进《傅雷家书》吧!

当你和父母发生分歧时,读一读它,你会发现父母的用心是何等良苦;

当你遇到困惑和坎坷时,读一读它,你会发现困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当你的人生航船迷失方向时,读一读它,它会如灯塔指引你,冲破迷雾,顺利抵达彼岸!

下课。

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参差不齐。作为初中必读篇目,许多学生买了《傅雷家书》,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刻的研读。有的人读过,也只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篇章。让一群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去理解作为一个人到中年的父亲的苦心,只凭自己阅读文本依然是有难度的。

另外,由于对艺术的陌生以及对文中一些哲理性语句的不解,学生自读的时候并不能真正深入文本,并不能真正理解傅雷对于儿子的这一番苦心孤诣的教导,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对于文中一些语句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

效果分析:

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展很顺利。这堂课的最大特点便是: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大家共同探究解决。教师增加了有关傅聪的知识,引出傅雷的情况。从“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入手,概括出他是一个慈父、知己、学者、赤子等,层层深入,体会慈父情怀、忧国忧民情怀,体会艺术创作的无止境,体会胜不骄败不馁。在处理大问题的过程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随手解决。拓展部分,增加了黑塞的知识,有助于对“赤子之心”这个概念的理解;增加了朱自清父亲的形象和对“父爱”的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子间的爱。

因为同时讲两则家书,内容不少,但总体课堂上学生精力集中,很少有走神的,朗读时声音洪亮,情绪也比较饱满。由于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展示个体的欲望高。对于傅雷、傅聪父子,对于艺术的理解,都有了更深入一步的认识。同时调动了重读《傅雷家书》的欲望,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因素之一。

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与其他单元相比,视域更加宽广,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本文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之间关于艺术、人生的交流。

这两封家信,分别写于儿子消极苦闷和成功欣喜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之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测评练习:

走近傅雷,你有哪些收获呢?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答案示例)

收获:1.体会到了平凡细小处父亲的深情,父亲的付出。

2.明白了“坚强”的真正含义,明白了要坐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要“败不馁,胜不骄”。

3.明白了与人说话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哪怕他是你的亲人。

4.我们要常怀爱国心。……

疑问:

1.傅雷反复对傅聪说要坚强,自己却于文革开始时,选择离开人世,如何来看待这一点呢?

2.傅雷在信中与儿子是那么平等,如知己一般,但其实傅雷对待孩子是非常严厉的,小时傅聪经常挨打,那么这种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答案示例)

1.一个人的一生,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傅雷在傅聪面前,是一位父亲。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望子成龙的。于是,傅雷在家书里面再三强调人保持“赤子之心”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地向傅聪灌输一些美化心灵的思想。他不求什么,只是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在生活面前,傅雷是一位需要尊重,保持独立气节的知识分子。当时代不能满足让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他宁可选择死去。他对儿子无愧;他留下了不少的精美文章,因此,他对读者无愧;人生之路,遥远到宇宙之外,接近到一步之遥,当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他错误

地选择了逃避生活。

2. 傅雷对于儿子要求一直十分严格。到了45岁左右,傅聪后来出国深造,父子俩更多地靠书信交流。傅雷封建家长式的暴风骤雨不见了,与儿子更多的是朋友间的亲切交流。傅雷感到很欣慰:“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

无非是想让他严格要求自己,在艺术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当看到儿子有了成绩以后,他不再‘批评’更多的是帮助他排忧解难。

课后反思:

教学《傅雷家书两则》之前,其实还有一篇课文可以讲,就是《敬业与乐业》,但朋友告诉我一个原则:可以自由选择的公开课,一定要挑选自己有感觉的课文来讲。虽然这两篇课文我都讲过,内容也不陌生,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还原到初见的状态下,做一个甄别。夜深人静之际,我翻开课本重新品读了一遍。虽然两篇课文各有所长,但从情感的角度讲,《傅雷家书》中的浓浓的爱子之情,傅雷深广的爱国主义情怀,父子二人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以及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中国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无疑更能打动我,所以我选择执教这一篇。

学生们课前提出的疑难问题和阅读期待,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线索。书本知识的学习,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再将问题归纳整理,成为大家共同的问题,这堂课的最大特点便是: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大家共同探究解决。教师增加了有关傅聪的知识,引出傅雷的情况。从“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入手,概括出他是一个慈父、知己、学者、赤子等,层层深入,体会慈父情怀、忧国忧民情怀,体会艺术创作的无止境,体会胜不骄败不馁。在处理大问题的过程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随手解决。拓展部分,增加了黑塞的知识,有助于对“赤子之心”这个概念的理解;增加了朱自清父亲的形象和对“父爱”的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子间的爱。

因为同时讲两则家书,内容不少,但总体课堂上学生精力集中,很少有走神的,朗读时声音洪亮,情绪也比较饱满。

《傅雷家书》是一座富裕的矿藏,在备课时,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叹。这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这是一家干干净净的人,越往里掘进,越有收获的欢喜。根据学生的问题一一比对,我发现学生们的思路开阔,虽然问题五花八门,但能给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灵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逼着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大到对两封家书内容的概括,小到“罗曼?罗

兰的理想是什么”,甚至“塞纳河”流经哪个大洲哪些国家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可小觑。解决这些阅读期待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加深了对傅雷、傅聪,对文化大革命等的理解,再翻回来,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时候,陈述之中自然而然地倾注了情义。讲课时大家的状态很好。在这堂课结束之后的自习课上,我又有了一个发现。最前排一个男生的桌子上摆了一本《傅雷家书》。那节课不是阅读时间,我便问他为什么把书拿出来了,他说:“我很想读一读。”再问他现在的阅读和暑假布置作业的阅读有什么区别,他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时是完成作业,现在是自己愿意读了。”我也笑了——从课内延续到课外,自觉接受名家名作的洗礼,这大约就是课堂教学的魅力吧!

如果说存在问题的话,在开始部分的教学节奏应该更快一些,这样留给后面的问题解决的时间就充裕了。

《傅雷家书两则》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这两封家书,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傅雷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同时,对于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也是有极大启示的。所以教学时拟以分析傅雷的个人形象为突破口,据此来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为他们打开一片精神的新天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