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22.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是司空曙的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请结合全诗就此作

28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他乡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思亲怀人的作品。其艺术手法大体和离别诗相近。

32.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

封”?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

34.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

什么?

2 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7.旅次朔方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不还是更远?

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四、咏物感怀诗

咏物诗,是指把大自然的某一事物作为诗的描写对象,但诗人的本意并非只歌咏事物,而是借被歌咏的对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人格和情趣,或由景物引发理性思考,揭示某种生活的哲理。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便是这类诗的表现手法。

诗人的思想情感又往往与被歌咏的对象有关,因为许多事物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内涵,这一点在前文已述。

39. 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第一句写梅花用“白玉条”作比,意在表现什么?

2.末句中,诗人为什么会有“疑”呢?简说其中的原因。

3.分条说出此诗中作者意在表现“早梅”什么样的品格?

40.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1.第二句“各占春”显然指两种形象,它们分别是①②。2.第三句“纵被”一词表明,下面都是诗人由眼前景引发的联想,其作用是

3.简要说说后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寄托着作者怎样感情?

45 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是诗为作者客住洛阳撰《通鉴》时所作。

1.联系作者经历,解说三、四两句隐含的诗人的心志。

2.试简说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48. 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部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怎样理解第三句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仔细品味,说说这一形象的特征。

53 .孤桐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岛几百寻。凌宵不屈已,得志本虚心。

岁老粮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鲜愠,愿听五弦琴。

注:明时,即政治清明的时代。鲜愠,指感轻老百姓的疾苦。桐木是制作琴的上好材料。椐《孔子家语》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曰:“南风之熏兮,可以鲜吾民气愠。

1.哪句完整地表现了梧桐树旺盛的生命力?

2.

59.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诗人贬于黄州因练副使任上。诗人醉心海裳花很久,夜深又恐“花睡”,透视出他怎样的心境?

60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写景物使用了何种手法?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的?细心揣摩三、四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61.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结合全诗说说“生涯在镜中”一句的丰富内涵。

62. 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首咏菊诗运用的

五、边塞军旅诗

这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因唐、宋两代开边、戍边、抗敌复国的战争几乎是接连不断,所以边塞诗,军旅诗就应运而生了。唐代的边塞诗多叙写边塞将士孤独艰苦的生活情景,表现驰骋疆场杀敌效国的豪情壮志和乐观精神及他们的思乡之情。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卢纶《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如王之焕《凉州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北宋时代,因与北方少数民族辽和西夏的边界战争连绵,边塞诗大多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的决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到了南宋,这类诗则主要表现矢志抗敌复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壮志及不被重用的焦虑等,闪烁着极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作家有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如岳飞的《小重山》、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等。当外敌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诗人唱出的歌大多是慷慨激昂、悲壮激越的,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如岳飞《满江红》,或借景抒情,

70.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①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边声:指边关的风声。下文的“角”指军队的号声。

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遂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

里言战事未了,边境未安。

1.上片写景由三字领起,描写的是怎样一幅图景?试简说之。2.从词意上看,下片中“人不寐”的原因是。3.这首词上片写边塞秋色为下片抒情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但全词抒情格调是。

71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试评述第三句诗包含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72.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出了怎样的情形?诗篇表现了戍边将士何种情怀?

73.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闻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说说一、二两句对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作用?

六、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是历代诗人喜爱的题材,这类诗的特点是,作者咏史绝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所寄托:或借古喻今讽喻现实,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或写兴衰之感;或借古写已,抒发胸中的块磊;也有评价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的。

理解这些诗,首先应熟悉诗中所怀的“古”,即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然后再分析诗人怎样咏“古”,怎样述怀。记住,赏析咏史诗还必须详知诗人的生平遭际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这往往是理解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依据。

74.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朱雀桥、乌衣巷是东晋贵族聚居游乐的地方,王谢即王导、谢安。

1.一、二句是从朱雀桥、乌衣巷的形象写起,它已是一幅

图景。

2.三、四句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慨,而是用燕子寻不到旧巢这一典型变化来反映。

3.本诗在表达技巧上两个显著特点是。

75. 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 试述“崩”字在文中的含义及诗人借之抒发的感情。

2. 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有何意义?

76.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咏史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诗人“览古”意在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得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得景象(限60字) 2.诗中得“妇姑”就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得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就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得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得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

4、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得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得原因就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您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您同意她得意见吗?请简述您得见解。 、 11、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得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瞧,诗人得“夏意”就是什么?

。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得作用。 2、第三句中得“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得传神之处。 22、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瞧全诗,诗人陶醉得“碧山”就是怎样得世界?从中瞧出诗人崇尚得就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 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就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就是司空曙得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得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请结合全诗就此作 28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得“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得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得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就是文学作品永恒得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她乡就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得思亲怀人得作品。其艺术手法大体与离别诗相近。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 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 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 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 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 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 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 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 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 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 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 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 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 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 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 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 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 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 一、田园山水诗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一、二两句写雨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 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 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画面壮阔,极富气势。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 【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抒写伤别之情。"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雪诗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一、故事激趣:“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4、方法归纳:“虽“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扶”“细柳”动态不显,唯有“轻风”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徐徐,若有若无,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 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答题步骤: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2) 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评 (3) 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二、试题研析三、析“炼字”“炼意”方法指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1(一)知识点:唐梅早齐己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和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词)。 1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动词: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答:“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哀江南》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完整word版)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语言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语言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全员必做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

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一句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解析:选CE C项,“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这一句写出了时间的推移;E 项,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

(完整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修辞方法 【设问示例】 1、本诗歌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方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x句或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方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歌(x句或x联)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得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再对相关诗句作简要解说; (3)最后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首先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模板】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或形式、整体或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的观点的依据。 【答题模板】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1)首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字) 2. 诗中的“妇姑”是指 3. 最后一句用了 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1 ?“儿女各当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限60 0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春山多胜事, 兴来无远近, 1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 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6.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 处,楼台深翠微。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首联在全诗结

10.江南 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 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11.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语言篇 铜仁一中 高三备课组 审核人 一、考纲分析: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诗词作品,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 (2)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往往过多的重视老师们讲的方法、技巧等,形而上学地学习古诗文,而真正对诗词最根本的文本内容感知感悟力比较弱,往往只依靠拆字的原始办法。 (3)现在学生少经苦难,往往感情淡薄,情商比较低,不加引导,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4)对古诗词,尤其是古诗文的答案语言组织,缺乏系统的模板和标准的答题语言作为支撑。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素材积累: 语言风格类型类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9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1.(2019·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意思对即可。) 2.(2019·山东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