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 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2、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 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3、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4、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5、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 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6、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 7、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8、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9、(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A.晒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 量是不同的。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2、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3、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案

《水》教学设计 南塘小学郭莉娜 【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 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颗苹果、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我们知道的水 1.师:同学们,通过我们昨天的交流,老师发现我们三(5)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今天我想考考你们:(出示地球仪)认识吗 2.师:当你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蓝色) 3.师: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蓝色代表什么(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4.师: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5.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6.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7.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地球导入,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境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现在请和你旁边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同桌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实物投影) 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教师板书水的特点。) 三、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想做一个找水的游戏吗这个游戏是奖励给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同学的。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苹果、木头、水、醋、空气和牛奶。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 一定体积。 2.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 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 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1.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2.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水蒸发的规 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 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水沸腾了 1.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1.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 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 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1.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2.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 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 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1.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 知识点2

第一单元水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1.液态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气态(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zi)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3.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有(湿的手变干了、水洼的水干枯了、煮食物汤变少或烧干、湿衣服干了、吹风机把湿头发吹干)等。 4.在潮湿的地面上倒扣一个透明的塑料盒,过段时间在塑料盒底可以看到( )。 A.水蒸气 B. 小水珠 C. 空气 5. 烧开时,水嘴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判断对错] 6.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遗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不同点: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水摸得到,水蒸气摸不到:水看得见,水蒸气看不见.... 第2课水沸腾了 1.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 一般情况下,水在达到( 100℃)时沸腾。 3.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4. 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杯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最后温度维持在100℃左右)等。 5. 以下使用酒精灯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的酒精灯 B.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然后拿起灯帽再重盖一次 C. 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 6. 温度计的100℃是以水( )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A. 蒸发 B. 沸腾 C. 结冰 7. 水只有在100℃时才能沸腾。( )[判断对错] 8. 加热的过程中要测量水温,可以把温度计从杯里拿出来,方便读数。( )[判断对错] 9. 水沸腾时,会出现长时间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判断对错] 10.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说说什么时候出现甲的情况,什么时候出现乙的 情况。 答:沸腾前,水里的气泡由大变小,出现乙的情况。 沸腾后,水里的气泡由小变大,出现甲的情况。 11.认识温度计,掌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A.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器的底与壁。 B.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 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C.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液体。 第3课水结冰了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在结冰过程中,会向周围(放出)热量。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水存在哪里? 3、水有什么用? 4、水和生物有关系是什么? 5、小结: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视频出示:江河湖海)我们的生活是不能没有水的。 6、出示气泡图进行水的总结。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水、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水和空气》

水和空气测试卷 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2、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汽)。 3、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4、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液体体积常用(毫升)、(升)来表示。 5、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摸不到)、会(流动)的气体。 6、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判断题。 1、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2、水和石头都有重量,空气没有重量。(×) 3、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可以感知到。(√) 4、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5、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6、空气不能占据物体的空间。(×) 7、沙子会流动所以是液体。(×) 8、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但水中的鱼不需要空气。(×)9、在热水中把扁的乒乓球放进去,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 10、有些动物是不需要空气的,如蚂蚁、蚯蚓、蜗牛等。(×)11、任何一种液体我们在观察时都可以用嘴去尝。(×)

7、5毫升水相当于大雪碧瓶一瓶。(×) 三、选择题。 1、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C) A、瓶子 B、风扇 C、轮胎 2、(B)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A、滴管 B、量筒 C、烧杯 3、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B)。 A、液体 B、气体 C、固体 4、当你制造肥皂泡时,在肥皂泡内的是(A)。 A、空气 B、肥皂 C、水 D、没有什么xx 5、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杯子里,水的(A)会改变。 A、形状 B、颜色 C、味道 D、水量 6、把纸揉皱后,塞入杯底,倒过来,插入水底,纸不会湿的原因是(B)。 A、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B、空气要占据杯中的空间 C、空气能流动7、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C)。 A、厘米 B、小时 C、毫升 8、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是(DEF),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的是(BC),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A)。 A、空气 B、油 C、水银 D、塑料泡沫 E、玻璃 F、瓶盖 9、测量水的多少,你用(B)。A、直尺B、量筒C、放大镜

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学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水 知识点3

三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 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 ,小苏打5g 。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看不见、 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积变大。 5、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称为大气层,动物呼吸、植物生长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6、空气受热后,空气颗粒间隙变大,变轻了,会上升。 第三单元天气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又是十分迅速,又是比较缓慢,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3、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 5、测量天气的工具包括:雨量器、温度计、风向标和风速仪。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水》单元检测 一、填空题。 1.要想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需要用_____来测量,计量温度的单位通常用_____。 2.当水的温度下降到_____℃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_____状态。 3.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_____,此时水需要_____热量。 4.给水加热时,水蒸发得更_____;持续加热到100℃时,水会_____。 5.烧水时的“白汽”是水受热产生的_____遇冷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 6.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_____和_____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_____。 7.把少量食盐和红糖放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后,食盐和红糖会消失,这个过程叫_____。 8.可以用_____、_____、切碎等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9.酒精灯的_____温度最高,内焰其次,_____温度最低。 10.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应该采用_____的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应该采用_____的方法。 二、判断题。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会上升。() 3.液态的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气态的水。() 4.只有温度才能影响水蒸发的快慢。() 5.冰必须在变成液态的水后才能变成水蒸气。() 6.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 7.实验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看看能不能都溶解。() 8.因为砂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一杯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砂糖。() 9.水蒸发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10.把盐水放在太阳下晒,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三、选择题。 1.我们观察到(),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A.沙子看不见了 1 / 8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水》 班级:姓名: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2、(通风)和(加热)可以让水蒸发得更快。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 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00℃),水在沸腾时,水面上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以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5、蒸发实验中,酒精灯的作用是(加热),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温度),石棉网的作用是(均匀受热),三脚架的作用是(支撑)。 6、酒精灯的火焰有( 3 )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加热时要用(外焰)进行加热。 7、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拔出灯帽再(盖上),(不能)用嘴吹灭。 8、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要持平。在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9、外界温度低于( 0℃)时,水会结冰,从(液态)变成(固态),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水结冰时要向周围(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 10、食盐在水结冰实验中的作用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11、不同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周围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12、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的特点是:①、能变成极小的微粒。②能均匀的分散在水中。③没有沉淀。④不能被过滤出来。 13、物质在水中是(不能)无限溶解的,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食盐的溶解能力(大于)小苏打。 14、100毫升的水能溶解( 36)克食盐。50毫升水能溶解( 18 )克食盐。 15、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科学)测试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科学)测试题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42分) 1、像水、牛奶、酱油等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 2、常温常压下,水是、、、的液体。 3、叫做水的浮力。 4、叫做水的张力。 5、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 6、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 7、曹冲称象利用了的原理。 8、水有态、态、态三种状态。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通常情况下,附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沉入水底的有。 A、钥匙 B、皮球 C、塑料泡沫 D 木头 2、水有表面张力,苹果汁的表面。A、有张力 B 、没有张力。 3、把纸团塞入玻璃杯底,塞紧,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在竖直提出水面,发现纸团,这是因为。 A、没湿 B、湿了 C、杯内有空气,水进不去。 4、下面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A、下雨天打伞 B、用救生圈游泳 C、放气球 5、潜水员在海水中能看见水中的景物,最基本的原因是。 A、他带着潜水镜 B 、水是透明的C、他的视力好D、海水是纯净的、 6、用粉笔吸纸上的墨水利用的是。 A、水的表面张力 B、水的浮力 C、毛细现象 7、早晨草叶上的露珠现象属于水的。 A、浮力 B、压力 C、表面张力 D、毛细现象 8、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 A、厘米 B、小时 C、毫升 D、度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8%,可以称地球为水球。 B、地球上海洋面积占97%,水资源很充足,我们不必节约水。 C、地球上的淡水中冰就占了76%。 10、“捞铁牛”、“曹冲称象”、“死海不死”这些现象都与有关。 A、水的浮力 B、水的表面张力 C、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爬升。 三、判断(18分,每题2分) 1、铁比水重,所以用铁制造的大轮船不会附在水面上。() 2、在空气和水中称钩码时,皮筋拉伸的长度是一样的。() 3、我们可以利用毛细现象给花自动浇水。()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总复习知识

第一单元水 1?水是最常见的(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用湿布擦黑板,水会变成水蒸气。生活中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有:水洼干 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衣服晾干了 3.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就会沸腾了。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 5.温度计勉卫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6?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 灯。(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然其他酒精灯。(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灶 盖灭,不能用嚏吹。(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7.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到0°C,那么水就会结冰。 8?水和冰的相同点: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不同点:冰坚硬、光滑、9.如果给冰进行加热,那么冰会融化成丞 有固定形状,是体;水柔软,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是液体。10?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雪也是固态的。 11?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13?小苏打、碱、味精能溶解在水中。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 一样。 14.在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的实验中,食盐和小苏打要一份一 份地加入,同时两个杯中的水也要一样多。 15.我们可以利用加越或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6?分离食盐和沙,需要用到滤布(或滤纸)。 17?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8?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 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19?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腾时: 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而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岀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20.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21 ?水的温度下降到O°C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23.当环境温度高于O°C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

《水沸腾了》教案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这两个谜语猜的都是同一种物质,猜猜看是什么?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测评卷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测评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 A. 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 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 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2.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 )。 A. 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 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 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3.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是( )。 A. 小雪 B. 霜冻 C. 雾 D. 冰雹 4.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 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B. 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 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6.下列关于加快水的蒸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B. 空气越干燥,水蒸发得越快 C. 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快

7.下列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 A. 湿毛巾放在空中变干 B. 冰棍袋上的小水珠 C. 河面结冰 8.我们发现天晴后,地面上水坑中的积水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水渗到泥土里去了 B. 水蒸发了 C. 被小动物喝了 9.下列温度计的初始度数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计度数下降最快的是( )。 A. B. C. 10.在对钢勺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水上方的空气中有很多的“白汽”,这些“白汽”其实就是(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 C. 雾水 二、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 11.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变化和温度有关。 12.水的液态和气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 13.我们一般在早上能看见雾和露珠。 14.液态的水只要受冷,一定会凝固成固态的水。 15.地球上的水不断流人海洋,总有一天海洋中的水会溢出来。 16.加热、通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17.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18.水蒸气不能重新变成水。 19.蒸发在温度很高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0.洗过的衣服晒在太阳底下,会干得比较快。 三、填空题(共10题;共46分) 21.自然界中的水会以云、雾、露、冰、霜、雪等不同形式出现(如图所示)。其中图________所示的各种状态为固态;图________所示的各种状态为液态。

小学三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教案

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水是一种具有什么性质的物质?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具有这种性质? 2、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看、摸、摇、听、闻多种感觉的尝试,对水形成多面的感性认识。 3、实验证明:通过猜一猜活动,引领学生借助媒介,依据已有经验,加深对水特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注:塑料袋也可用小瓶代替) 2、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3、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3、讨论交流。 活动三:给物质分类运用学到的知识试着给物质分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老师的描述中说出这是哪一种东西。 2、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 (评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知识?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并填写网状图。师介绍水的网状图及填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范文(第1至4课)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范文(第1至4课) 【篇一】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

1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 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 4. 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1. 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 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 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接近 100℃。 第三课、水结冰了 1. 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 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 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 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2 第四课、冰融化了 1. 当环境温度高于 0℃,冰开始融化。 2.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 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 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 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 第六课、加快溶解 1.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 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 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 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