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述题汇总

美学论述题汇总
美学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论述题

1、什么是美学?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与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如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只与人类有关,因为只有人才会审美,动物是与美无缘的。因此,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与人无关。3)美学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都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a只有人的价值的实现,客观世界才能有美,也只有人的价值的不断肯定,才能促进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大。比如,在远古时代,自然之所以不是人的审美对象,就因为人类还不能充分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大自然对人还是恐怖的,故也无美可言。只有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才与人亲近起来,也才有美。后来,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人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大,美也越来越丰富,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到了魏晋以后,山水花鸟画也盛行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价值,自然界也无所谓美,更谈不到美的发展。b美之所以有价值,也就在于它对人生有意义。从人的物质生活来看,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物质消费,都离不开美。从物质生产方面来看,凡是真正懂行的企业领导,他们在生产中,既会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会注意产品的审美功能。许多企业家都自觉地把美学引进了企业。纷纷成立工业美学公司、企业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等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从物质消费方面来看,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消费要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审美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衣服不仅要能保暖,而且还要讲究款式的美观。饮食不仅要能吃饱,还要“色香味”俱全。再从精神生活来看,人也要有精神上的满足。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美依赖于人生,人生也需要美。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完善的标志,没有美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生活,不会审美的人是不完善的人。因此,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经历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学科的形成这样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在类人猿的进化中,用自己解放了的双手,对石块加以砍削凿磨,制成了第一把石刀,这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类社会的开始。当初,人类加工石刀,是为了好用,这是一种实用意识。后来,当他们觉得这种或方或圆或对称的几何形状不仅好用,而且好看,于是产生了惊奇感、喜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再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得到发展,人们不但美化工具、美化生活用具,甚至进一步出现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总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从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使审美意识更趋深刻和细致,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不过审美意识还不是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只是对审美现象的一种感性直观,而美学思想则是对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必须具备两大特点:a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必须具有语言文字的形成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B美学思想必须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很显然,美学思想的形成还是文明时代的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许多理论典籍中都记载着思想家对审美问题的自觉思考。如伍举的无害为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庄子的虚静说等等。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也是如此。自此以后,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学思想显得非常丰富、深刻。3)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思想毕竟还是一种零散的观点,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还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学科的建立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要有代表性的美学专著,b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美学专著,书中也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诞生了。后经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努力,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使美学又出现了新的局面。现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发显露出其勃勃生机。

3、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理论依据是: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研究必须以它为出发点。a人的生活总要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人就无法生存。b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就构成了人与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物质关系.如满足人吃喝住穿需要的实用关系,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精神关系。如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C不仅不同对象可与人发生不同的关系,即使同一对象也可与人发生多种关系。如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可以保暖,这是实用关系。对衣服的质料和制作进

行研究,这是认识关系;从色彩、款式是否好看,这是审美关系.d审美关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它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关系由主客体两方面组成,因此,美学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审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即美感的形成过程、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等等,还要研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美与美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产品。2)美学必须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是因为:a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我们为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B 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3)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众多的研究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因为: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C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答: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我们顺理成章地领悟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此外,马克思还对美感的起源和发展都作了很好的论述。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不是任意的活动,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活动。在《手稿》一书中,他对比了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内涵,这就是人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人正是在劳动中运用这样的规律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这一美的规律,既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人类的审美创造作了深刻的理论概括。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批判了异化劳动的严重弊病,又指出了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他们认为异化劳动既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异化劳动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首先强调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存在着依赖关系;但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又比较远,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介,并不像政治、法律制度那么直接。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5)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真实性、典型性、还有悲剧、喜剧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

5、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

答: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它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揭开了美产生的奥秘。2)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有的。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以有许多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产生的终极原因也只能是劳动。对于“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我们应该作许多方面的理解。1)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器官。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感觉既有动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美感也当如此。正是由于劳动,人脑才能有别于猿脑,才能有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恩格斯所说的能够从事绘画、雕刻和拉小提琴的手。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世界历史,其核心就是劳动的历史。2)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需要。原始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审美需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他们最迫切的是维护自己生存的物质需要。后来通过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不仅有了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于是美感也就产生了,他们不仅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且还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欣赏世界,不断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审美关系。3)劳动创造了美的对象。有了审美器官和审美需要,于是原始人就会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如从审美角度把劳动工具制造得更加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从野兽身上取来爪、牙、骨等作为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他们还在实践中创造诗、歌、舞等艺术作品。此外,也正是由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驽驭自然的能力,使原先陌生的、恐怖的自然变得亲近起来,从而渐渐成为美的对象。总之,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

6、如何理解马克思对“美的规律”的论述?

答: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对“美的规律”说过这样一段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2)这段话马克思的本意是要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生产劳动的界线,但由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论断,因此,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马克思认为,动物的活动,都是按照本

能来进行的,人的劳动却是按照两个“尺度”来进行的,因此,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4)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这就涉及到对两个“尺度”的理解。对此,美学界存在很大分歧,但较多的人认为,所谓“物种的尺度”,是指客观的尺度,即人自身的目的性。人的生产劳动就是按照这种合规律性(即真)与合目的性(即善)相统一的尺度来进行的,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如造房子,既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施工程序,又要考虑房子的使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座美的房子。5)如果人的劳动违背了这两个“尺度”,造出来的产品就是废品、次品,就是丑,正因为人具有能够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性和自身主观目的性从事创造的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中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从而产生了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基本涵义。

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答:与以往的美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鲜明的特点: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恩格斯在论述从猿到人的过程中也强调了生产劳动对艺术起源的作用。他们一致指出了生产劳动对发展包括美感在内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影响。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美和艺术,也没有人的美感。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本源上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现实表现上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强调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强调从人的本质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这样就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3)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能通过改造自然使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从而确证和显示自己作为人的特殊本质。人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又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合的结果。4)在美学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娴熟地运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不论是对美、艺术和美感,还是对悲剧和喜剧以及各种艺术思潮,都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论述,从而使他们的美学观点把历史和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8、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这是马克思从本源上对人的本质所作的重要论述。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会从事活动,但人的活动要超越动物。所谓自由,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所谓自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意思。这就是说,人的活动既能按照客观规律,又能按照自身目的。这种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相统一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如果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显示自己聪明、智慧、才能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转化成一种光辉的生动形象,这就是美。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的本质来抓住美的本质。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既不自由也不自觉,完全是一种本能活动,因此,美也与动物无缘。

第二章美论论述题

1、评“美在关系说”的贡献与不足。

答:美在关系的说法,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论述中就有所涉及,后来,苏格拉底、贺拉斯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们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但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并对此作系统论述的则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他认为,在我们称之为美的一切物体中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这个“品质”是“关系”。他说:“是这样一个品质,美因它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然而只有关系这个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他又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因而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美:一是事物内部结构关系所产生的美——“真正的美”;二是此事物和它事物的关系所产生的美——“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所产生的美——“关系到我的美”。何以有了“关系”就会有美呢?狄德罗又以“让他死”这句台词来对此加以论证。“让他死”本是一句普通的话,当它单独出现时是看不出什么倾向的,可是,由于“关系”的不同,当这句台词分别出现在高乃依的悲剧《贺拉斯》和莫里哀的喜剧《司卡班的诡计》中时,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前者是崇高的美,后者却是卑鄙的丑了。“美在关系说”贡献:突破了以往孤立地来论证美的弊端,而是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来理解美,由于“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不同;不足:他所谓的“关系”,毕竟还比较笼统、抽象,未能作充分的阐述。特别是他还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来来探讨这种关系是怎样发生和变化的。

2、如何理解“美是生活说”?

答:这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不同意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说

法。针对美是理念的说法,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命题,并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从虚无缥缈的理念天国拉到了我们所处的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这样,美不仅不再那么神秘,而且把它视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爱的现象,这是一大功绩。同时,这也可以使人更好地去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特别还可以提醒艺术家们更好地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保持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他的理论虽然是唯物的,却不够辩证。1)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我们只能说美在生活中,却不能笼统地说“美是生活”。2)他一方面说,凡是显示出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又说只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都是美的,那么,究竟以哪一个为准呢?如果已经显示出生活,可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生活,这究竟美不美呢?如果说不美,就违背了前一条,反之,则又违背了后一条。显然他的说法是矛盾的。3)他特别强调把人的喜欢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这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的健康、愉快之类原因,这样,就容易滑到唯心主义的庸俗生理学的观点。4)他强调生活美,却又轻视艺术美,不能处理好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之,此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3、如何理解人是“世界的美”?

答:这本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颂扬人的价值的一句台词,原译为人是“宇宙的精华”,现直译为人是“世界的美”。此说引用到美学研究中可作为以下的理解:1)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有了人及人类社会才有美。2)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到人的本质问题。人是有意识的,能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其中包括审美关系,这是一种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的利害要求,而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的审美关系之中。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保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3)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作为人的活动也不是一种个人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之中,人才能创造美的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4、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1)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故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这样,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能动地创造世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因此,“对象化”就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2)对象化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的(如各种科学著作),也可以是感性的、形象的。只有当人在感性活动中,把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本质力量在具体的对象中显现出来,使对象具有动人的光彩,这个对象才是美的。比如演员演戏,人的服饰打扮,布臵房间,建造大厦等都是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也都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说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居室的美、大厦的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a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b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C 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5、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1)凡美都是形象的,但形象也不一定都美,因为美除了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谐感以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也应当是自由的形象。2)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3)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只有当主体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经过自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新内容转化成一种自由的形式,才能使形象活起来。总之,美的理想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却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7、如何理解“美在创造中”?

答:1)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永远处在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所谓创造,总是离不开“出新”。一个人的创造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新鲜感。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要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的感觉,层出不穷地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义和意蕴。2)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的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美的创造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系牢和各种因素,因此每一次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3)我们说,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a从美的形式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和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

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一旦各种主客观因素融合在一起,美就突然被你感受到了。4)生活是发展的,人的本质力量也在不断丰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也自然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之中。只要你做一个审美的有心人,只要你对自然界、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保持新鲜的感觉,都会层出不穷地让你感受到你原先没有感受到的新的美。

8、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中山陵和夏夜星空的美。

答:美不是某种单一的实体,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因此,我们必须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A先以中山陵为例。人们来到南京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这种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中山陵是一个完整的、气势恢弘的形象,它的美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它离不开紫金山的苍翠背景和头顶的蓝天白云,离不开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设计者的匠心,还有孙中山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地位、观察者的心灵和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这种内外因素共同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中山陵美的形象。我们可据此推论,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B再来看看夏夜星空的美。这是一种自然界的美,它的构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1)要有光彩熠熠的满天星斗,这是美的客观物质基础。2)要有文化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关星空的神话传说,这能使星空的美更有神奇色彩。3)观赏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这能让他更好地品味出夜景特定的韵味和美。4)观赏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影响下的特定情绪,也会在欣赏时感受到特定的人生意味。显然,夏夜星空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层层积累,到了条件具备时,这种美才会突然地被创造出来。据此类推,自然界大山名川、太阳雷电的美,也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9、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为何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

答:从现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从那股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思潮的积极面来看,如今我们再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化的原则,给美下某种单一性的定义,其困难重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实现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具体化,我们一定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以由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来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这样,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要着眼于主体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对下列子命题的表述,来从每个角度对美的本质作系统的界说。“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命题,主要是侧重于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立论的。强调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是人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此,美不在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美是自由的形象”这一命题,则是侧重于审美客体方面来立论的。强调美都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力量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美在创造中”的命题,则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中来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美处在不为的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中。

1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次?

答:我们必须从多层次的角度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这些层次主要有:1)自然物质层。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客观物质的属性,但又离不开物质属性。梅花的美离不开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香味等;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材料所组成的实体;文学离不开语言。审美的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美也就无法存在。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觉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的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为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把原先分散的水、月、花等自然现象,经过作者的感受和知觉,不仅把它们连为一体,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情思,从而转化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形象。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受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因为生活中的人不仅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但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统,而且还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也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

4)心理意识层。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美的多层次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第三章美感论论述题

五、论述题

1、美感产生的历程是什么?(或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答: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A人源于动物,是以动物性本能为基础的。人永远与动物的本能有一定的联系。人的美感虽不同于动物的快感,却和动物的快感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动物的快感中发展起来的。B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超越了动物,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差别,从兽性发展到了人性。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在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而人类美感的产生也同样开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人与动物为了生存,都必须有先天所具备的形状、颜色和声音等来适应环境的选择和需要。而动物自己对于这些形状、颜色和声音,则不能加以欣赏。人则不同,人的生存是有意识的。他不仅同动物一样,适应环境的选择,而且能通过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有意识地改造环境,能动地使环境适应自己的需要。就生殖欲望来说,动物是通过“性的选择”来达到这一目的的。但它们的“性的选择”也完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人也有动物性的本能,也有“性的选择”但这种“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地对于形态美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华为爱情。3)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a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B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审美的实践活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不必满足我们的特定的实际需要,而只是欣赏它由多种形式所组成的形象。美感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C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的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

2、试论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

答:从逻辑上看,美感是由多种因素汇合的。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所谓审美能力不外是审美感受力、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因此,这种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包括整个人类的学习和实践,与特定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审美能力既决定于整个人类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也决定于每一个人各自在审美上的修养和造诣。2)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美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心理的结构和因素,必然对于美感的产生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地域来说,如中国人以红色象征喜庆,西方人以白色象征圣洁。从人群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梅、兰、竹、菊;一般老百姓喜欢牡丹和鱼;帝王则喜欢龙凤。从个人来说,由于各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更有千差万别的喜好。美感的诞生,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的不同结构和不同层次密切相关。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不同的人对对象所持有的主观态度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美感的发生必须摆脱一般的认知关系的实用关系,而进入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才行。4)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每个正常的孩子,社会环境都可以培养起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展开多姿多彩的审美活动,一旦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连起码的审美能力也不能获得。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审美环境还处于初级阶段,原始人的审美能力也就显得十分单调和粗陋,往往是具有更多的共性,而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到了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人就不仅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人类的审美能力方才把千差万别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美当成对象。

3、为什么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

答:人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动物却不能,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就因为人的感觉有动物所没有的特长。1)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它们不仅可以不完全沉缅于对象的束缚之中,而且能够从对象中超脱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观照和欣赏。比如,面对一条游鱼,人可以超脱实用的束缚,自由自在地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这时他所产生的愉快和满足,就是美感,它的基础就是感觉的自由性。动物的感觉完全是一种自然禀赋,它只能依附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建立对象性关系。2)美感既是感性的又是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动物的感觉只能是感性的,而人的感觉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动物不能有美感,而人的感官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在审美活动中,人不仅能看到对象的外形、听到对象的声音,而且还能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角度去感受对象,进而做出好坏美丑的判断。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他可以把感受到的众多事物,进行去粗取精,选择概括,把原先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组合、创造成一个富有生气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4)动物的感觉只能局限于眼前的事物,人的感觉却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他可以从眼前感受到的事物出发,通过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的限制,把古往今来东西南北的零散事物联系起来,组合成一个新的形象。美感必须有这种自由的想象。5)动物的感觉是单一的、机械的,而且与生俱来,代代相传,很少变异。人的感觉器官却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使它变得非常丰富、多样,变得非常灵敏、灵活。现代人由于掌握了语言和其他符号形式,可以非常全面地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途

径去感受对象,表现对象。特别是一些艺术家,他们的感觉与常人相比,更显得敏锐和熟练。

4、试论审美欣赏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答:在美感欣赏活动中,人的心理必然会受到上述矛盾的冲击和影响,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表现出如下特征: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生理是物质的,心理是精神的,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因为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评价。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美感,首先就因为它能使人在生理上带来快适,但仅仅是这些形式因素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才行。这种生理和心理的统一都会在创造和欣赏中得到表现。因此,从事审美活动,既要有完善的生理条件,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美感欣赏与创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活动,都是个人的爱好,而不能用行政命令统一规范。因此,审美最具个性色彩。但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都要打上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职业的等等社会烙印。因此,审美既有个人的异,又有社会的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美的对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抽象的概念不是审美对象;但美的对象又不会是十分精确的,又必须有朦胧含蓄的一面,其中包含着深沉、丰富的意蕴。因此,审美活动中,既能直接感受到具象的一面,又能领悟到抽象的一面,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间。因此,审美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如苦心构思,耐心品味。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如偶然获得灵感,产生创造欲望。或不由自主地感受某一对象的美,甚至不自自主地陶醉其中,难以言传。审美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审美归根到底是自觉的,是有理解因素的。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功利性有狭、广二义。狭义的功利性是指物质上的实用功利,它能满足人们在吃喝住穿方面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说,美感欣赏很难得到这样的效果。池塘里的鱼固然是可以吃的,但从美感的角度来说,还是在于欣赏它的美。正因如此,历史上的美学家们往往都强调审美是一种非实用功利活动,美感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丰富人的生活,拓展人的视野,优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广义功利性。审美就是物质上的非功利性和精神上的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论述题

1、试论崇高的本质。

答: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称壮美,有人也称它“阳刚之美”。崇高是美好的一种基本形态,是整个美的领域中多种美的的形态中的一种。崇高的形象,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精神振奋,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畏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崇高感的由来总是离不开对象。人们面对崇高的对象,无不会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动和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像李白诗中所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但人毕竟不是动物,他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结果是他自己得到舒展和发扬。这时,外在世界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怕的,而是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因此,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也是人的被提高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崇高的对象是到处都存在的。社会生活中,如万里长城、天安门广场、英雄人物等:自然领域中,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高尔基的《海燕之歌》等。历史总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前进的,这是生活的主旋律,因此,在人民群众从事伟大创造的事业中,崇高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时代需要崇高,人们需要崇高。

2、试论悲剧的本质。

答:1)悲剧这一概念,本意是指一种戏剧形式,与喜剧相对而言。悲剧一词,也可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或审美形态,这里的悲剧,已经不只是指戏剧中的悲剧,像小说《红楼梦》、诗歌《孔雀东南飞》、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绘画《伊凡杀子》等也是悲剧。为了区别于戏剧形式的悲剧,故也可以把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称为悲剧性。2)悲剧顾名思义离不开悲,没有悲也就没有悲剧,但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悲剧都可以称为悲剧,悲剧自然有其特定的本质:a必须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社会冲突,而且冲突双方都是一定社会势力的代表,冲突的实质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B主人公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是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小人物,但必须是下面人物。主人公也有一定的特点,或具有某种悲剧性格,如刚直、炎爆、偏激、但绝对不是十恶不赦的人。C冲突的结果是下面力量由于暂时的力量过小或性格上的某些缺点,一时斗不过反面力量,最后导致正面力量的失败甚至死亡,但精神却得到发扬,如林黛玉、张志新。D由于人们不甘现状,永不满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悲剧冲突的原动力,而不畏强暴则是这种原动力遇到灾难时的必然反应,因此,悲剧总是以悲壮之情打动读者,从而使人们惊醒起来,振奋起来。总之,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抗争,而与现实环境发生激烈冲突,在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甚

至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

3、谈谈你对喜剧效果的看法。

答:喜剧离不开笑,但并非一切笑都能成为喜剧。1)作为审美范畴的笑必须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心理内容,能够对对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社会评价,这样,笑就与美或美感连在一起了。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力量,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概念,只要在对象世界中通过光彩夺目的、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美。但是,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总是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的,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也会遭到扭曲和异化,也即向相反的方面发展。如果把这种被异化了的、被扭曲了的本质力量当成自己的本质力量,这就会变成非人。把非人的东西当成人的东西拿来夸张和炫耀,于是就表里不符,内外不一,荒谬怪诞,矛盾百出,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嘲笑和讽刺。因此,喜剧就是对被异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讽刺,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否定,如在果戈理的《饮差大臣》一剧中,假钦差的招摇撞骗以及以市长为首的一批官僚的奉承拍马,弄虚作假,都是极丑的,作者给以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通过笑否定了丑,肯定了美。2)喜剧虽然离不开美,但喜剧性的对象必须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是一种审美的笑,这不同于生活中实用的满足和道德上的实现所带来的笑。3)喜剧的笑要有共鸣。因为这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发生的,只要他们熟悉这个事件,他们就会觉得好笑。

4、试论丑与近代精神。

答:李斯托威尔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这里的所谓丑,并不是指存在于生活中与美相对而言的那个丑,而是指人们在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对生活丑所产生的特殊感受。他认为到了近代,丑给人的却是“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显然,这里所谓的“丑”,并不是指丑,而是指人转变了的丑感经验。他认为这种丑感经验是近代精神的产物。那么,近代精神对丑感经验究竟的怎样的影响呢?1)正视丑。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达,人们开始感觉到,人虽然超越于动物,却永远摆脱不了动物性和非理性的因素,因此,人身不仅有美,而且也有丑,恶也并不完全来自于外界,也根源于自身。可是,古典时代的文学艺术却专门描写美,或美对于丑的斗争,却没有揭示丑的本质,这至少是不全面的。今天,在自然科学面前,我们面对自己身上赤裸裸的丑,应该正视它,表现它,还丑以真实的面貌。2)怀疑丑。19、20世纪,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人类遭受劫难的时代。拿破仑、俾斯麦、希物勒这些“英雄”,为了他们的“胜利”和“桂冠”,发动战争,制造分裂,把人类带入苦难的深渊。当恶梦醒来后,痛定思痛,人们感到幻想的破灭,感到空虚、迷茫和恐惧,于是,人类的价值观,包括美丑、善恶、是非等观念,都受到怀疑和诘难。美的是否真美,丑的是否真丑。在这种观念转变的情况下,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并把丑当做新的桅杆。3)迷恋丑。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更无感情交流。这样,人际关系冷漠了,人与世界隔绝了。人的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孤独感,他们要求感情的抚慰和心灵的刺激,于是,在精神上就寻求丑、荒诞、怪诞,这样,就在近代精神影响下,出现了反常的丑感经验。应当说,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丑这是无可非议的,对美丑界线的辨别也是应该的。但是,作为一个具有自由创造精神的人,我们不应该崇拜丑、迷恋丑,而应该向往美、追求美,不断创造、不断前进才行。

5、试论生活丑与艺术美。

答:生活中有美也有丑,只要有意义,不论是美或丑,都可以进入文艺作品。生活美进入作品也可以是美的形象,如江姐。生活丑也可以转化成为艺术美。如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1)艺术应该是美的。艺术的美不在于表现对象是否美,而在于艺术家创造得是否成功。因为艺术作品都要根植于现实,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现实性因素与创造性因素的统一,只要创造得好,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如果创造不好,即使是生活美,也会成为丑的艺术。

2)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其关键在于典型化。这里要注意三点:a作者要真实地、深刻地去揭露丑的本质,这就符合了真的要求,如果是颠倒黑白,这就是假;b要无情地去批判丑、否定丑,这就符合了善的要求,如果是歌颂、美化,这就是恶;c要生动地去表现丑,这就符合了形式上的美,如果是粗制滥造,这就是形式上的丑。真善美三者统一,就成为艺术美。当然,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并不是说丑的现实内容也变在美的了,不是的,丑的本质仍然是丑,只是说,作为艺术家呕心沥血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却是生动的、美的,如《十五贯》中娄阿鼠形象就是如此,因此,我们说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3)因此,艺术家要能真正地写好丑,a必须了解丑、熟悉丑。B必须禀性清廉,对丑深恶痛绝。C要有表现丑的艺术技巧。D生活中的丑往往会被许多现象所掩盖,不易使人看清丑的本质。艺术中的丑,由于经过典型化的手段,深刻的揭露,无情的批判,生动的表现,这样就能使人看清丑的面目,促人猛省,获得教益。

第五章艺术论(一)论述题

1、试论艺术品的结构层次。

答: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核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一个多层次开放系统,它的最基本的层次有下述四个方面: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获得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一位雕塑家离不开大理石、象牙和木块,电影作

品必须有胶卷、银幕,画家必须有纸、笔,戏剧演出需要舞台等。它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2)形式符号层。指艺术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和声、语词、形体等,可以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如绘画中的线条、音乐中的节奏、文学中的语词、戏剧中的武打等,可以撇开内容,单独领略它的美;但它的重要作用,却在于直接指示、负载艺术的意象世界。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如陈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人们读后,在脑海中即刻就会映现出古松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诗中的松树展示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又富有人生意味,如人的高尚和不屈精神,因此,这个形象也就是意象世界了。意象世界在艺术作品中,只能潜在于符号层中,在鉴赏中生成审美对象,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4)意境超验层。即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品的终极和归宿。四个层次是逐步趱纵深,同时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2、艺术意象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有:1)虚拟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当意象一经物态化与物化进入艺术作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并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这种意象虽都来源于生活,却又是对生活的编造与虚构。这种意象可以是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如白毛女),所应有的(如喜儿的翻身),甚至是不可能有的(如孙悟空),但不管哪一种意象都是非现实的(如生活中的树是现实的,艺术中的树却是非现实的)。2)感性。意象是具体的、直观的,欣赏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它的存在,不需要经过别人的介绍和理性思索,如绘画中的梅、兰、竹、菊都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的。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的作用,将“意”和“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意象不同于一般表象,一般表象侧重于事物的客观状貌,河、海、山的状貌是怎样就是怎样,不好有想象的参与。意象就不同了,可以成为“石猴观海”、“仙人指路”等,因此,想象性是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重要原因。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表现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整个过程之中。情感与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创造意象不仅是以情感为动力和引导,而且还把情感像血液一样渗透于意象之中,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黄河咆哮、松树迎客等,都是情感渗透的结果。没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严格说也不是意象。如没有情感的山水画作,就不是美术作品,只能是导游图。

3、试论审美功能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位:所谓审美功能,就是指艺术作品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使欣赏者的身心进入美的境界,并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增加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在艺术的众多功能中,审美功能是首要的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来说,它又是核心功能,我们必须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固然也可有其他功能,但审美是第一位的,犹如政治读物固然也可有审美功能,但宣传功能却是第一位的。作用:美是艺术的本质、本性,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功能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效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其他种种非艺术因素,如政治因素、认识因素、道德因素等,因此,艺术作品也可以还有其他种种功能;但艺术的种种非艺术因素在作品只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只体现在整个意象体系之中,离开了艺术意象,这些非艺术因素也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部分了。因此,艺术的其他功能也不是孤立的,它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间接实现的。它们是以审美功能为核心而同时发生的,它们所起的作用必须借助于审美功能才能完成。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教与乐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说教育功能必须寄寓于审美功能之中。以往的很长时间里,把政治宣传、教化功能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把审美功能打入冷宫,这是不对的。反之,如果只讲艺术的审美功能而无视艺术其他功能的存在,也会导致艺术的“唯美主义”或“艺术至上主义”。我们必须摆正艺术诸功能之间的关系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金融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金融学) 1、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收支包括哪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体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并举例。 3、货币的职能有哪几种?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简述汇率的决定: 6.简述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7.简述汇率决定说有哪些? 8、论述各汇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9、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0.简述现代信用的形式 11.利息的实质 12.商业信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4、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15.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6金融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7、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8、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9、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20、请列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1论述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及其相互关系。 2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什么? 23、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4、中央银行的类型 25、试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27. 论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28.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29.金融资产的特征有哪些? 30.简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并列出主要的金融工具。 31.简述目前较为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及其特征。 32.设计一张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流程图,并对金融市场这个大系统进行分类介绍。 33.就证券市场进行分类,并介绍各市场的功能、主要特征。 34、简述金融市场的风险类型。 35、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36.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7.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异同点。 38.证券交易所内证券交易的程序。 39.简述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40.简答实际利率理论的内容 41.简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答: 是美, 而是审美活动, 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2)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 ;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 ;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0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①它是情景交融, 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 答: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答: 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

设计美学 简答题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6)设计美学的类别有哪些? 7)你认为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设计有何意义? 8)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主要内容 9)现代主义设计美学的思想及其意义 10)20世纪30年代德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2)20世纪20年代北欧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14)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论述题) 15)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16)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理念和成果 17)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8)乌尔姆设计学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19)乌尔姆设计学院在现代设计史上的意义 20)欧洲设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21)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2)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体系的主要内容 23)美国“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影响 24)欧美两种设计体系异同及其原因是什么?(论述题) 25)现代主义总场景如何转向后现代主义总场景? 26)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27)后现代美学观念有哪些?(你如何理解后现代美学?) 28)后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是什么? 29)绿色设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0)后现代设计形成了怎样的多元化设计面貌 3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 32)请以具体案例分析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33)你如何理解现代设计发展中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论述题) 34)全球信息网络化对社会有哪些危害? 35)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36)现代设计的两大体系是什么? 37)非物质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点 38)当代设计美学观的主要内容 39)大众文化的特征 40)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系 41)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的主要内容 42)“孟菲斯”设计小组的主要内容 43)青蛙设计的主要内容 44)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的批判主要表现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整理版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答: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①审美关系不是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关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③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常常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 ④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主,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答:以中国国画为例,分为四个结构层次: ①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媒介。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