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导论

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

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始于夏朝。《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的汇编。《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据专家考证,该篇成于商代。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的含义;商朝的史官:“作册”、“史”、“尹”、“太史”、“内史”等及其职掌。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的不可信。

可信的史书:晋《乘》、郑《志》、楚《梼杌〉、鲁《春秋》、秦《秦记》等大多数亡佚。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记事的原则“据鲁”、“亲周”。

三、孔子删定《春秋》对史学贡献:(1)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河;(2)创立了编年史的雏形;(3)属词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左传》记事的特点;《左传》的局限性。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编年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谱牒类:《世本〉;语类:《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其它史著:《逸周书》、《仪礼〉、《周礼》、《山海经》等。

思考题:

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史学概述

先秦和秦王朝的史官设置;

秦朝的修史;

秦代史书的散佚。

秦朝史学概述: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建元年间的太史令。

司马迁: 10岁之前“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20岁后漫游祖国大地.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司马谈因病滞留洛阳。

元封六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主持《太初历》的修订,并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遭“李陵之祸”。

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继续撰写《史记》。

约征和二年[前91]:完成《史记》的撰写。

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来源: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皇家收集的文献档案;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史料取舍奉行的原则;“考信于六艺”;“择言其言尤雅者”。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撰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

《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

《赵世家》:“吾闻冯王孙曰:

《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料二:

《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

《殷本纪》:“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

《大宛列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李斯列传〉:“[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亦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贪财好色

《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千人一都尉为相国卫。”————猜忌功臣

《叔孙通列传》:“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留汉。”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撰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

一、班固及撰写《汉书》的经过:班彪《史记后传》,班固整理《史记后传》感叹“所续前史未详”,立志欲竟其业。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五年后被告“私改国史”,被捕入狱。经其弟班超辩白,出狱被任命为兰台令史、校书郎,奉诏撰修国史。

章帝建初五年(80):基本完成《汉书》的撰写,因卷入政治斗争而死于狱中。其妹班昭(曹大家)与其弟子马续完成“八表”和“天文志”的纂修。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三、班固的史学思想:(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

一、《东观汉记》: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在纪、表、志、传之外,创立了“载记”新体例,用以记载所谓“群盗”、“叛臣”的事迹。

二、荀悦《汉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将80万字的《汉书》改编为18万字的《汉纪》,“辞约事详”。

思考题:

①《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

②什么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③《汉书》在体例内容上与《史记》有哪些异同?

④《东观汉记》、《汉纪》各是怎样一部著作?

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一、陈寿修《三国志》的过程

二、《三国志》的内容、特点:纪传体分国史,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西晋灭吴(280)前后近百年的历史。特点:(1)分记三国历史,以魏为正统;(2)选材十分慎重;(3)能反映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4)叙事简约,以至疏略。

三、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松之其人、裴注的特点:补缺、纠谬、评论、备异。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

一、范晔其人

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

(1)在编纂体例上因袭《汉书》但有自己的创见;

(2)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

(3)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

一、沈约《宋书》

二、萧子显《南齐书》

三、魏收《魏书〉

四、常璩《华阳国志》

五、郦道元《水经注〉

六、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七、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刘峻注

思考题:

(1)《三国志》是怎样一部史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哪些特点?

(2)《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关于东汉未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与《三国志》哪部书记载更可靠?为什么?

(3)《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各自作者、性质、内容。

(4)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指哪三部书?有何特点?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

第一节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误

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

二、修史的成就:魏澹重修《魏书》;王劭作《隋书〉、《齐志》;牛弘修《周史》。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禁止私人修史;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修史者多非其才。

第二阶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纂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监修。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二、八部“正史”的修纂:(1)《梁书》、《陈书》修纂;(2)《北齐书〉的修纂;(3)《周书》的修纂;(4)《隋书》的修纂;(5)《晋书〉的修纂;(6)《南史》、《北史》的修纂。

第三节刘知几与《史通》

一、刘知几其人:唐代彭城丛亭里人(661——721),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武后长安二年(702)担任史职。参与编写《唐书》、重修《则天实录〉。中宗景龙三年(709)从事《史通》写作。

二、《史通》的内容:内篇原有39篇,今缺三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纂方法的得失;外篇13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其中涉及到史料搜集、鉴别和取舍、史书编纂的态度、方法等。

三、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1)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的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史才三长论”:史学、史才、史识.“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旧唐书·刘子玄传》)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改造旧史的主张

第四节杜佑与《通典》

一、杜佑其人:唐京兆万年杜曲(今陕西长安杜曲)人,历任工部郎中、金部郎中、御史大夫、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以刘秩《政典》为蓝本,博采群书,写成《通典》

二、《通典》的内容和编纂方法: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三、《通典》在史学上的地位:

(1)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体裁

(2)对历代典章制度作了探本穷源的工作

(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见解

四、局限性:

《礼典》100卷,占全书的二分之一,造成全书的臃肿不协调;在《兵典》中,不记兵制的沿革,而专记用兵之道,甚至记载火鸟、火兽之类近于荒谬的传说。

思考题:

①史馆修史制度确立于何时?唐修“八史”中,有哪几种出于史馆所修?

②《史通》是怎样一部著作?它的性质、内容如何?

③《通典》是怎样一部著作?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那几大类?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顶峰时期——宋辽金元

第一节《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纂:

(1)薛居正与《旧五代史》的修纂

(2)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纂

(3)新旧《唐书》、《五代史》的比较:内容、体例、编纂指导思想、史料价值

第二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与编纂《通鉴》的过程:

宋仁宗嘉祐年间编写《历年图》七卷,接着在《历年图》基础上,编成编年史《通志》八卷。

英宗治平三年(1066)受命设史局于崇文院,选拔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为助手

编纂分三步进行:(1)收集资料,编成“丛目”(2)编写“长编”(3)润色定稿

二、《通鉴》的著作特点: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体叙事法

(3)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3)反对在史书中记载神鬼怪异之说

四、《通鉴》的影响:模仿续补之作:

(1)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3)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五、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胡三省,字身之,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做过扬州江都丞、江陵县令、怀宁县令,后改任寿春府学教授。

胡注内容:字音字义、名物典故、地理注释;辨证前人注释的错误;考辨史事记载的错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论

第三节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一、袁枢其人:

二、《通鉴纪事本末》撰写的初衷及特点:将《通鉴》全书的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总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

三、评价及影响:后世仿效之作:宋杨仲良《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

第四节郑樵与《通志》

一、郑樵其人: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在夹漈山居住三十年,对各种学问作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

二、《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部分史料价值不高,全书精华所在“二十略”。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2)崇尚实学;(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第五节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一、马端临及其《文献通考》的编纂经过

二、《文献通考》的编纂方法和内容:共分为24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选举、学校、职官、经籍等。

三、马端临的史学思想:(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2)把民心的向背看作是政权存亡的关键;(3)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题:

①《通鉴》的编纂经过哪几个步骤?各自有何特点?

②胡三省《通鉴音注》具有怎样的特点?

③《通鉴纪事本末》在编纂上有何特点?

④为什么说《通志》“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⑤《文献通考》与《通典》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异同?

⑥新旧《唐书》在编纂方法、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第六章封建史学的衰落时期——明清

第一节明代设馆修史

一、编修《元史》

二、编修《明实录》、《明会典》:

三、《永乐大典》的编修:

第二节明末的私家修史:

一、对前代史的改编与续写:

二、当代史的撰修(1)概况(2)谈迁与《国榷》(3)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

第三节王世贞和李贽的史学成就和史学思想

一、王世贞的史学成就与史学思想:

史学著作:《嘉靖以来首辅传〉、《弇山堂别集〉等。

史学思想:

(1)进一步阐发“六经皆史”说:

(2)开创了考史的风气:《史乘考误》

(3)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反对宗教迷信:

二、李贽的史学成就与史学思想:

史学著作:《藏书》、《续藏书》

史学思想:(1)肯定统一国家者;(2)肯定实行变革富国利民之士;(3)敢于打破“忠臣不事二主”论

第四节、清初的史学概况

一、顾炎武与《日知录》: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后因避仇,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1613——1682)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史学家。

《日知录》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全书32卷,前七卷论经义,8——12卷论时事;13卷论世风;14、15卷论礼制;16、17卷论科举;18——21卷论艺文;22——24卷杂论名义;25卷论古事真妄;26卷论史法;27卷论注书。

二、王夫之和他的《读通鉴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故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读通鉴论》30卷,其中评论秦史一卷,两汉史八卷,三国史一卷,两晋史四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分成若干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

三、黄宗羲与《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州先生。浙江余姚人。与顾、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

《明儒学案》是黄氏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全书62卷,把明代214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分各个学派组织起来。成立了19个学案。

《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在该书中,黄氏从多方面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四、《明史》的修纂及其特色:

特色:(1)所据史料详备:明中叶以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如焦竑之《国史献征录》、朱国桢《明史概》、邓元锡《明书》、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谈迁《国榷》等等,均为明朝熟悉掌故,习于作史的人私家史著,可资参考。官修《明实录》(十三朝,记十五帝)、《明会典》为其主要依据。

(2)编纂体例的创新:列传中创新例者有三:《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这是根据明代社会特点增设的。

《明史·艺文志》只载当代艺文。《历志》把明代所用大统历的内容,记载非常详明,尤其增加图以加以说明。

第五节、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流派及成就

一、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流派及成就:

(1)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2)乾嘉学派的分野:吴派、皖派、扬州学派

(3)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经学、小学;史学;古籍的校勘、辑佚、辨伪;目录学;地理学。

二、乾嘉三大考史学家及其代表作:

(1)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2)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3)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第六节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一、章学诚其人:字实斋,浙江绍兴人。乾隆七年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因断狱失轻被免官。

二、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

(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

(3)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4)提倡编修通史

(5)主张把国史建立在地方志书的基础上

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行使管理职能,调动和配置组织资源,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及过程。 企业流程再造:即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 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知识管理:对组织的集体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和环节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或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将精细化的操作、控制、核算、分析、规划、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模式。 柔化管理:是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依据信息 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管理和运 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优势的管理模式。 决策:是指组织为使未来行动目标优化或达到某种满意程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上佳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即管理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在所指定的若干方案中选择的过程。 程序化决策:是对常规的、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也就是对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做的决策,也就是对例外问题进行的决策。 风险性决策:管理者在决策事件中面临者不可控因素,各种备选方案会出现多种不同结果,到底会出现哪种结果不能确定,但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 是预先知道的。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存在风险,只能在计算各种方案不同的 自然状态(发难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损益值的情况下,比较各方案损益值后 在进行的决策。 计划: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工作内容及方式的预案,也就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组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生活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的数量。直接管理的下属多,称为管理幅度大或跨度宽。实际反映管理者直接控制和协调业务活 动的多少。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组织内部管理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的等级划分。实质反应组织内部纵向分工的关系,各个层次担负不同的管理职能。 事业部制:是一种具有分权性的组织形式,在公司总部下设一层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实行统一政策,事业部是独立经营的一种组织体制。

专插本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管理的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是指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5**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6**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5 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不是物理性资产; (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期末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 世纪20 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 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 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 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 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 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 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 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 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 年—306 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 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 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 “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 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精编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

一、单顶选择题 1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有关研究表明,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 A.原则层次 B.惯例层次 C. 前惯例层次 D.后惯例层次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全球化任务环境的是() A.政治体制 B.供应商 C.顾客 D.竞争对手 5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采用的全球化组织模式是() A.多国组织模式 B.国际组织模式 C.跨国组织模式 D.全球组织模式 6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MRPH指的是() A.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在决策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属于() A.环境因素 B.组织自身的因素 C.决策问题的性质 D.决策主体的因素 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属于() A.定性快策方法 B.确定性快策方法 C.风险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9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 A.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是() A.程序 B.规则 c.方案D.预算 11制定战略类型的划分,属于成长战略范畴的是() A.收缩战略 B.剥离战略

C.市场开发 D.清算战略 12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序将技术划分成若干类,其中定制产品 采用的技术是() 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连续生产技术 13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划分的组织部门化形式是() A.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D.职能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14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难度较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动态网络型结构 C.扁平式组织结构 D.锥形式组织结构 15为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减轻直线主管的任务负荷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 设立的职权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权限 C.参谋权限 D.管理权限 16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组织的效能 B.提高组织的效率 C.提高组织的获利能力 D.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17与行政职位高低无关的权力是() A.奖赏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场和春图生辅导 C.奖赏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18根据权力运用方式不同,领导者可以划分为() A.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 B.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C.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D.激进型领导者和保守型领导者 1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方 面表现为() A.高任务一低关系 B.高任务一高关系 C.低任务一高关系 D.低任务一低关系 20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式是() A.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B.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C.期望值=效价+激励力 D.期望值=效价x激励力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1目标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5W1H: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索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部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的考核依据。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3网络性4多样性5时间性6可考核性。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的SMART特点;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ific,目标可以测量或度量measurable,目标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进入下一轮循环。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

专插本管理学(两本教材)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总论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领会 (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 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 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 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 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1.管理:(management) 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 地完成工作。 Management involves coordinating and overseeing the work activities of others so that their activities are complet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2.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以社会组织和组织领导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学。(维基百科) Management is a social science whose objective is to stud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3.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种。 It includes Planning,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4.计划(Planning) 设定目标,确定战略,并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项活动。 Defining goals, establishing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plans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5.组织(Organizing) 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Determin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 how it will be done and who is to do it. 6.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Motivating, leading and any other action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名词解释(15分必拿)

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15分必拿)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人际技能:它或称人文技能,亦称人事技能,它是指成功地与別人打交道并与別人沟通的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5.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的制度。 6.数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化和决策。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

管理模式。 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9.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注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10.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11.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12.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囯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13.信息: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4.信息的加工:是指对釆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別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15.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16.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各种情况都非常明确,决策者确知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条件、决策过程及未来的结果,在决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