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阅读书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阅读书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阅读书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阅读书目(中文)

本阅读书目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点根据最近几年研究生培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所列书目均为学校图书馆学院资料室能够借阅、目前市面上能够购买得到、学科点教师个人书架所拥有的书籍,主要便于同学们借阅参考,希望本学科师生以此书目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本阅读书目,使之更为合理完善。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周晓虹主编:《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任俊著《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彭凯平编著《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89年

葛树人著《心理测验学》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黄希庭张志杰主编《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李晓凤佘双好编著《质性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佘双好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水延凯等:《社会调查研究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报社,1990年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佘双好主编《毕生发展与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吕俊甫著《发展心理与教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雷雳:《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许政援等编著《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程利用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文新主编《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李幼穗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施建农徐凡著《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朱智贤主编《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日升著《青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冯江平安莉娟主编《青年心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景莹主编《大学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程学超著《中年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许淑莲等编著《老年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孟昭兰著《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董奇陶沙主编《动作与心理发展》北京师范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梁宁建著《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白学军著《智力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沃建中著《智力研究的实验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陈会昌著《道德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黄希庭,郑涌著《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佘双好著《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郭永玉著《人格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沙莲香主编:《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张伯源陈仲庚编著《变态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陈仲庚编著《实验临床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钟友彬著《中国心理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鲁龙光著《心理疏导疗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江光荣著《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佘双好主编《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文星徐静著:《心理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林孟平著《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1996年

王登峰著《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日升著《咨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邓明昱郭念峰主编《咨询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任亚辉杨广学著《超个人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明杨广学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登峰张伯源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马建青主编《心理卫生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翟进张曙编著《个案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汪建新著《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李晓凤著《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朱志先梁虹编著:《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美]DENNIS COON著《心理学导轮——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郑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美]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美]菲斯克泰勒著张庆林等译《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美]Frederick T et,主编,周晓林等译《心理学研究手册》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

[美]Bonnie L. Yegidis 等著,黄晨熹、唐咏译:《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肯尼斯·S·博登斯布鲁斯·B·阿博特著,袁军等译《研究设计与方法》第6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Mills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美]Frederic Reamer 著,包承恩、王永慈等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美]Newman and Newman著,白学军等译《发展心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英]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加]Guy R.Lefrancois 著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第五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美]R.默里·托马斯著,郭本禹等译《儿童发展理论》(第六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美]J.O.陆哥著符仁方等译《90年代毕生发展生活心理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美]保罗.马森等著,孟昭兰等译《人类心理发展历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美]乔斯·B·阿什福德等著,王宏亮等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等译《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美]卢文格著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美]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美]Richard M.Ryckman著,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美]Lawrence A.Pervin等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美]K·W·夏埃;S·L·威里斯《成人发展与老龄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英]马丁·布鲁克斯著李彦译《遗传学》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Robert E.Franken著,郭本禹等译《人类动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Howard 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美]威廉·赖特著郭本禹等译《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Phi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美]K.T.斯托曼著。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Kurt Pawlik Mark R. Rosenzweig 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理查德·格里格等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美]J·H·弗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 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 ,邹泓译,《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英],胡清芬译:《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 L·柯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Phillip 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美] 保罗.贝内特著,陈传峰等译:《异常与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美]劳伦.B.阿洛伊等著,汤振宇等译:《变态心理学》,第九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美]Susan.Nalen─Hoeksema:《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5

[英]约翰·麦克里奥德著,潘洁译:《心理咨询导论》,第3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美]巴史克(Michael Franz Basch)著,易之新译:《心理治疗入门》(Understanding Psychotherapy),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英] A·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David H.Barlow 主编,刘兴华等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美]Timothy J.Trull, E.Jerry Phares著,丛中等译《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美] Allen E.lvey,Mary Braford Ivey著,时志宏高秀苹译:《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第五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美] Rita Sommers-Flanagan,Jhon Sommers-Flanagan 著,陈祉妍等译:《心理咨询面谈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美]彼得·班克特著,李宏昀译:《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咨询的历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美]Gerard egan 著,郑维廉译:《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五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美] Comier S,Comier B.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张建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美]Janine M.Bernard 等著《临床心理督导纲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美]罗杰斯等著,李孟潮等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 Albert Ellis等著:《理情行为治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美]Robert L Leahy著,张黎黎等译:《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美]Judith S Beck著,翟书涛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美]Aaron T Beck等著,翟书涛等译:《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美]沙夫著,胡佩诚等译:《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美]Gerald Corey著,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台北,扬智文化事业,1999。

[美]Freedman,Jill与Gene Combs著,易之新译,《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台北,张老师出版社,2000。

[美]Nancy McWilliams著,钟慧等译:《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英]Jane Milton等著,施琪嘉等译:《精神分析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美]Joseph Sander等著,施琪嘉等译:《病人与精神分析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美]Charles Brenner著,杨华渝等译:《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美]Robert J Ursano 等著,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加]G·马丁J·皮尔著林殷沪等译《行为矫正――有效的心理疗法》科学出版社1991 [美]Irene Goldenberg等著,李正云等译《家庭治疗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乔治·A·凯利著郑希付译《个人结构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美]约翰·多拉德尼尔·米勒著《人格与心理治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美]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著韦子木张荣皋译《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

[瑞士]荣格著成穷等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奥]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8年

[美]霍妮著冯川译《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斯金纳著王映桥等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费斯汀格著郑全全译《认知失调理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美]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美] 班杜拉著《自我控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日]高良武久著康成俊译《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日]森田正马著臧修智译《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日]大原健士郎大原浩一著崔玉华方明昭译《森田疗法与新森田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日]冈本常男著潘金生等译《克制自我的生活态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日]冈本常男著潘金生等译《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有关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

有关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 要成为一个好父母,还得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懂得顺应孩子的心理去教育,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下面推荐基本幼儿心理学书籍给各位家长与老师。有关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一起来看看下文。 《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读孩子如读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爱和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和孩子划清界限》 如果你读了这些幼儿心理学书籍,那么,你就读懂了你的孩子,让你在教育上更成功。 如何改掉婴儿一直吃手的行为习惯? 宝宝大概三个月开始就会开发出自己的小手,以此作为新的游戏伙伴了。因此在这个阶段把自己的这个新的小伙伴放到小嘴里吮吸,成为了一个乐趣是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

这是他最唾手可得的小伙伴,更是不能放过了。这个小手是孩子与探索世界的心相连的载体,如果刻意要「切断」这个「枢纽」,那会对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乎有的宝宝将吃手指当成对奶头的依恋(可是从你的描述中明显不属于这种情况)。吃手指的行为是婴儿期的合理需求,它无害,是需要大人克制住思维定势去满足的行为。以前很多在婴儿期通过刺激性物品企图断掉吃奶吃手习惯的做法是漠视婴儿感受和成长需求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这种做法。不过我们今天先不详细讨论这个小手对心理有什么影响的问题,重点解决你希望拯救宝宝吃的发白的小手问题。 首先为什么你的宝宝会吃小手呢?除了开头已列出的成长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就是他即将长牙了。从你和我私信的情况看,你的宝宝现在进入「即将长小牙齿」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宝宝会开始流口水,当流出口水渐渐多起来之后,嘴唇四周还会长出红色的小点点,不用担心,那是「口水疹」,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护理,多擦擦口水保持干燥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待到口水不再流了或是皮肤已经适应了这个湿度之后就会自行恢复。 在长小牙的初期,宝宝的牙床有点不舒适,甚至慢慢会痒,疼。有的宝宝特别敏感自己的身体变化,他就会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对自己舒服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宝宝会一天到晚吃小手,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的另一个原因。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P3 二、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P5 三、顶叶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P12 四、人类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P15 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P16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知道华生的这句话代表外铄论观点即可) 七、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每个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话展开)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八、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P29 九、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P31 十、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语言符号系统。(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37 十一、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进来,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P39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P48 二、领域的特殊性:持有领域的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P51 三、威廉姆斯综合征是认知领域特殊性的例子。P52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59 1、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的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到它们。 2、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 出现守恒的概念。 五、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P62 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 2、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个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

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以运算思维结构为主要标志而划分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按四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是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将从这个阶段的习得中产生,因而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言语机能的出现,加速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必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里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他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科具体的心理学问题。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的性质有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5》综上所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即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但从总体来看,它更是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3、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称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同年,他又写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事前结合的典范。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1)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学的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心理学思想基础。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这儿童心理学的诞生。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27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这本书是最早正是研究老年人心理学的著作。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1903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另一种观点以1877年俄罗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 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探索心理学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里规律提高其素质。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性原则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2》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里活动进行评价。3》聚合式交叉设计。 9、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饭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测试法10、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的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11、观察法的种类:长期观察法和定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1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13、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4、华生的心理学发展理论: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2》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3》华生论人格发展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5、弗洛伊德论心里发展的动力弗洛医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1》原我受欢乐原则支配,即寻求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原我的核心就是本能。2》自我3》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知,一是自我理想。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和自我是人格控制系统。但他们控制的成都不一样。超我有是非标准,自我则是控制原我的盲目冲动。以保护机体免受损伤。16、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7、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被世人公认是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竖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18、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3》主动与内疚阶段(3-6),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4》勤奋与自卑阶段(6-12),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19、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展认识论的创始人。20、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经过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动阶段(2-7):第一,自我中心主义。第二,直观形象性。第三,不可逆性。第四,知觉的集中性。3》具体运动阶段(7-12):第一,守恒性;第二,去自我中心主义;第三,进行群集运算;第四,具体逻辑推理。4》形成运算阶段(12岁以后)20、维果斯基是钱苏联心里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21、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角度。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22、遗传: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子代在表现的现象。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23、家谱分析法,就是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数目。高斯顿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决定论。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高斯顿是第一人。24、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身心的成长变化。25、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成长的人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26、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决定性)27、遗传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28、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29、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30、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的结果。31、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所谓的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33、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于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印刻”。印刻现象最初由斯波丁于1872年提出。 34、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学习则是如此。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第三,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35、差异可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热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等。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称为个别差异。3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37、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倾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37、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特指在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38、美国特曼用斯丹福-比纳量表、特曼集体测验等方法,得出:在天才儿童中,成就最大者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有进取心、有最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不自卑及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品质上,显著优于成就最小者。39、超长儿童的元认知特点: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远认识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40、人们都将致力测验作为鉴别智能超常儿童的主要工具,把高智商(IQ在130-140以上)作为鉴别超常儿童的重要指标。41、遗传和环境对智能超常都是重要的:遗传素质是形成超常儿童的基础;良好的早期教育是超常成长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催化剂。42、智力落后儿童:智商(IQ)值在70或70以下的。茅于燕把智力落后的病情划分为轻、中、重三中类型。43、智力落后的预防:1、劝阻近亲结婚。2、避免高龄妊娠。3、加强任期保健和产前检查。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44、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能力的一种变化。(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45、美国以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4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吧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 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

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94911.html, 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 《网络财富》.2009年19期. [2].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 《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1期.田宝.李灵. [3].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张春莉.权元元. [4].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 《科学咨询》.2008年4期.李少兰. [5].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1期.李晓丹. [6].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6期.周红萍.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观. 《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1期.林初锐.胡瑜. [10].重视学生向上的潜能. 《大观周刊》.2012年39期.周世超.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反思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游.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金琳.学科教学(语文)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二章参考文献: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杨治良.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1,23卷,2期,113-119. 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郑昭明.认知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胡德辉.现代心理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Atkheim.R.(1972). Psychology today: all introduction(2nd).Del Mar: CRM. Coon,D.(1977).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West. Izard,C.(1977).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第三章心理健康 朱敬先. 2002年.《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宝勇. 2002年.《心理卫生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南开大学出版社, 洪炜. 1996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变态心理 ⒈李心天主编 1998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97-458 ⒉沈渔邨主编 2001年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26-435,512-519,524-529 ⒊陈彦方主编 2001年 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43-259, 278-287,313-325 ⒋翟书涛相德森主编 1998年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42-336 ⒌范肖冬等译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0-116,156-173 ⒍丁宝坤 2002年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4-196 ⒎张伯源陈仲庚 1986年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⒏江达开 2002年变态心理见:李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4-114 ⒐丁宝坤 1987年变态心理学见: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14-222 ⒑(美)伯纳德·D·贝特曼岳冬梅李晓白译丁宝坤李鸣杲审校 1995年心理治疗技巧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8-128 第七章参考文献 1.倪青.睡眠—人生的三分之一.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简化版)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修改版) (一)通俗易懂的 《读孩子如读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爱和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和孩子划清界限》 (二)理论性较强的(标绿的比较贴近中国实情)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发展心理学与你》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林文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马春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高桦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杨忠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约翰?罗斯蒙特著邓磊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学习的烦恼》林薇编著北京出版社 《EQ之门》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勃纳德?利维古德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科恩著文化生活译丛 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三)治疗 《儿童故事治疗——教育辅导系列》 作者:(美)布兰岱尔著,林瑞堂译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7561432747 《儿童异常心理学》 作者:[美]马施,[美]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v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 逾矩。”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 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等观点。第四,在 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 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等观点。第五,在 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2)近现代:1924年廖 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 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 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 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 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 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 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 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学生学 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三、探 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 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 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 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 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 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 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 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 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 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 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 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 又要有理论指导。伦理性原则: 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 则。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 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 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 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对同 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 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 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 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 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 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 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观 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