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浅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浅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浅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浅析

摘要:通过近几年观察,沥青路面在通车2~3年后即发生功能性破坏,通车3~7年即发生结构性破坏,很少有能在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内不进行中修和大修的。本文针对沥青路面被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预防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破坏;成因;预防;措施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的因素,并且各种因素的交叉组合也显得十分的复杂,在实际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中笔者发现,其主要破坏原因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成型前的环节有关,而且与路面成型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等方面紧密相连。因此,要消除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找出破坏的原因并加以预防,以确保沥青路面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1、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

1.1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类型

1.1.1 功能性破坏

这主要表现为沥青路面在使用中出现轻微的裂缝、麻面、脱落、泛油以及车辙、油包等现象,这将会造成沥青路面出现路面不平整的现象以及路面抗滑性降低等,使其不再具有与其的功能。

1.1.2 结构性破坏

当沥青产生结构性破坏时,路面将会出现严重的裂缝、松散、坑槽、沉陷、翻浆等等,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

1.2破坏成因分析

1.2.1路面设计不合理

1.2.1.1结构设计不合理    

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寸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本文从路面设计、路面施工、养护管理及其他环节,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标签: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破坏原因 0 引言 瀝青路面的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面等,因其具有造价相对较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1 路面设计 1.1 结构设计不合理 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1.2 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我县一条沥青路面砼路穿过土基过湿地段,但设计按一般正常情况设计,全部利用挖方和就地借方填筑路基,采取逐层碾压法施工,又是雨季施工,造成极大的窝工,严重影响了工期。施工单位只好申报监理工程师并经业主同意借方填筑,仅此一项就较原设计增大投资,现该段沥青路面破坏较为严重,已多处修补。 1.3 油路补强段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 我县在加快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路面工程,但为充分利用老路并节约土地及投资,利用旧路的线位及结构层。按照公路补强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科学态度,宜先对所利用的路段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旧路的状况(特别是强度弯沉指标)确定利用旧路的方案及补强厚度。但设计单位没有认真细致的调查,大致给出一个补强厚度及路段桩号就草草了事,结果导致许多补强路段补强后弯沉值大于设计值,造成新路强度不足,早期破坏严重。 1.4 岩石路段石质类型确定有误

试述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

试述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 摘要:根据我国已建成通车的高等级公路的使用情况,从路基施工前准备、路面施工、台背处理、路面施工及路表排水处理等方面分析了水泥砼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 关键词:水泥砼路面破坏防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use of high-grade highways opened to traffic in china has,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the roadbed construction, road construction, abutment processing, road construction and road surface drainage treatment analysis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nd its control. keywords: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damage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u41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公司具有机动、灵活、直达、迅速、适应性强、服务方面广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迅猛,高等级路面舒适、平坦已日益为人们所注重。但对于高等级水泥砼路面板,根据我国已建成通车的高等级公路使用情况看,相当部分踊坏、如开裂、断板、沉陷、错台等。这里仅对刚性路面板破坏原因及其防治,谈几点个人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水泥砼路面板的原因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适宜的材料 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

公路路基路面破坏处理

公路路基路面破坏处理 摘要:当今,我国的公路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早期修建的一些公路也开始进行大修,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破坏治理对于提高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对路基路面常见破坏及其原因作了简单分析,提出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破坏治理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路面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受水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路基路面的排水工程。 关键词:路基路面破坏成因处理对策 Abstract:Today, China’s highway career entered the new era, the early some o 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 also beginning overhaul, highway roadbed project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roadbed damage and its reason common simple analysis, it puts forwar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roadbed management strateg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road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by water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influence, and i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oadbed drainage engineering. Keywords: roadbed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cause damage 1公路路面破坏及其成因 1.1路面不平整 公路竣工后开放交通,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的不平整。造成不平整的原因与填土高度和地基内部各层土的压缩系数都有关系。由于软土地基引起路面产生很大的不均匀沉降,从而使得路面纵断面产生大的变形。施工期太短,在软基还没有固结沉降达到稳定时就开始铺设沥青路面也是造成路面不平整的原因之一。 水破坏造成的路面变形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主要表现为几种不同情况:首先是由于沥青混凝土公路下层密度较上层要高,当雨水来袭时,它能够很快的进入空隙较大的表面层,在高密度下层的阻挡下一直滞留于上层就开始产生水破坏,路面开始产生圆形坑洞;当雨水较多,有足够的时间和份额进入到中面层,中面层就开始遭受破坏,表现为:该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变弱,沥青剥落,当车辆经过路面会使上层面产生网裂形变;最后雨水会进入到底面层,如果做了下封层但质量不好,进入底面层的水将会直接滞留在基层顶面。车辆经过产生压力,会使得滞留水首先冲刷路面的水泥细料或二灰细料,在其泵吸作用下,沿途的沥青混凝土碎石上的沥青剥落,轻者表面产生网裂变形,重者很快产生坑洞,使得洞中产生积水。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是水破坏的重要内因。另一重要内因是片面强调路面的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第三个重要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大。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碾压推移的原因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碾压推移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分析了施工过程中造成沥青混凝土推移的原因,主要讨论了粉量过高、沥青用量过高及温度过高对推移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碾压推移是影响沥青混凝土面层工程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观察与分析研究发现,产生推移主要由混合料中含粉量过高、沥青用量过大、碾压温度过高、级配不好等多种原因造成。本文对引起碾压推移的含粉量过高、沥青用量过大、碾压温度过高这3种原因分别进行论述。 1 沥青混合料中含粉量过高 研究发现,如果混合料中含粉量过高,在强碾压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流动性,引起推移。例如,2005年汾柳高速下面层AC-20目标配合比矿粉用量是5.0%,用3000型拌和站拌料,初始做生产配合比时由于出的热料比较少没有代表性,检测热料中0.075 mm以下含量不到2%,此时矿粉采用目标配合中的5.0%掺量。试验段铺筑时未见推移现象,但在随后大量出料正式摊铺时却出现了大面积推移。当时分析推移可能是由于在强碾压力作用下混合料产生一定的流动性的原因所致,主要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就是液态沥青、粉料、0.075颗粒、0.15颗粒、0.3颗粒等,用排除法推断出粉料的影响可能性最大,抽提试验中检测出0.075 mm以下含量达到7.4%,已超过上限。因此将矿粉掺量调整到4.0%,施工现场不再出现大面积推移现象,只有局部推移现象。当把矿粉掺量调整到3.5%,推移现象基本消失。最终把矿粉掺量控制2.5%-3.0%,热料中的0.075 mm通过量也比较合理。在随后的中面层AC-16和上面层AC-13中,矿粉掺量控制在 3.0%-3.5%未发生推移,且满足路面平整度、厚度、高程要求。 2006年西安三环摊铺时同样采用这些措施效果良好。但在同年309国道路面改造工程中,由于工程量比较小,大多使用1000型拌和站,特别是使用煤做燃料时又出现了大面积推移现象。当时发现煤经过燃烧后并非都是粉沫,还有大量没有燃烧彻底的小颗粒状煤,这些小颗粒质量较大,除尘设备很难将其除走,经过集料磨耗进入热料仓后呈现粉状。1000型烧煤拌和站热料检测发现0.075mm通过量竟达到6%以上。在同监理和专家协商后将矿粉掺量调整到2.0%左右,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经过长期检测、分析发现混合料中含粉量过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拌和站除尘设备不能很好地把粉尘清除干净,二是在加热、提升、二次振动筛分整个运行过程中粗集料和设备对细集料的高温磨耗作用,致使在热料仓中大量的粉料存在。刚开始做生产配合比时,常常等不到拌和站系统运行正常就进行取样,此时所取热料的0.075 rflrfl通过量还不是很大,因此检测不出这一问题。有时施工方发现了这一问题却心理没底将其进行掩盖,有时是因为监理和业主不同意扣减太多的矿粉用量,还有是出于保守考虑人为加大沥青用量,矿粉用量也相应加大。以AC一16为例,在2005年汾柳高速3000型拌和站检测发现热料中0.075 mm以下含量达3.6%,2006年西安三环4000型拌合站为3.4%,3000型拌和站为、3.8%,309国道1000型拌和站为5.7%,2007年山西省道临么线2000型拌和站为4.9%。以上这些都是烧燃油的拌和站,若烧煤比例还会增大。2006年309国道1000型烧煤拌和站检测时达6.4%,2007年山西省道沁洪线1000型烧煤拌和站为6.9%。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不加矿粉0.075 mm通过量都能满足要求。实际中各拌和站的含粉量差异较大,拌和站越小除尘效果越差,含粉量就越大。实际中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往往会造成混合料中含粉量过高,0.075 mm通过量过大。由于碾压推移和混合料中的含粉量有直接关系,在以后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密监控热料中的含粉量大小,并根据其含量将矿粉用量做出相应扣减,把它控制在预期范围,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2 沥青用量过大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施工中沥青用量是经过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严格确定的。沥青用量不宜过大。在实际中拌和站由于事先未进行计量标定造成的损

沥青路面泛油病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探析

沥青路面泛油病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关于沥青路面泛油病害的研究,然后具体分析了它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泛油病害;成因;治理措施 相对于交通路建工程来说,路面结构是公路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具有直接承受路面行车荷载,并为车辆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性能。随着现代交通公路功能的多元性优化需求,沥青路面成为当前交通公路开发中的重要结构形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由于施工技术、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制约,沥青路面泛油问题成为沥青路面特别是重载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结构的常见病害,为交通路政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路面交通性能。 1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 1998 年德国增大了重交通道路的空隙率, 修改为 3%~4% ,防止泛油发生。美国在开始 SMA 的推广应用时,也采用了和德国一样的设计空隙率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设计空隙率小于3%时, 泛油和油斑成了SMA路面的主要病害。1998年6 月美国 AASHTO 将SMA 空隙率改为3%~4% , 为进一步解决 SMA 路面的泛油问题,到 1999 年 1 月,又将设计空隙率标准修改为北方寒冷地区为 3.5% , 南方温暖地区为 4%,这说明为了减少泛油病害,即使在寒冷地区,SMA 的设计空隙率也必须在 3.5% 以上。其中美国乔治亚洲 SMA 的空隙率就在 4%~6% 范围内。 国内河北省石家庄—安阳高速公路于 1997 年 12 月 30日全线通车。全线路而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4 cm 多碎石沥青混凝土、5 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6 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0 cm 水泥稳定碎石、35 cm~40 cm 石灰砂、二灰土或石灰土底基层。石安高速公路沥青层采用的均为 90 号沥青,其针入度较大,软化点介于 42℃~52℃,高温稳定性相对较差,沥青混凝土的饱和度过大和空隙率过小,无法容纳增大的体积,则沥青就容易上泛;石安高速公路大型车辆中超载、超限车辆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 60%~70%;另外石安高速公路面层采用辉绿岩类硬质岩,集料与沥青的黏附力界于 3~4 级之间。在雨水的浸泡和大量荷载作用的揉搓下,沥青与碎石产生剥离,剥离后的沥青即成为自由状态,逐渐上泛至表面,形成泛油。根据河北省的调查表明表面层采用 I 型沥青混凝土、Ⅱ型沥青混凝土和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以及 SMA 均有泛油现象。泛油现象主要产生在行车道上,超车道上的泛油现象很少。行车道上的泛油现象主要是间隔式和条片状。连续泛油和整个行车道全而泛油的现象较多。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 2000 年 9 月建成通车。不同标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油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实际沥青含量偏高,沥青温度敏感性较大,高温时已经软化的沥青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加之在大交通量特别是超载车的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进一步密实,沥青混凝土的 VMA 减小,空隙率竣工时的 7%左右,减小到约 2%~3%。沥青混凝土的饱和度过大和空隙率过小,无法容纳沥青增大的体积,沥青容易上泛。

2014北交大路基路面作业3

作业三 1、路面的功能是什么? 答:路面结构的铺筑则一方面隔离了路基,使之避免了直接承受车辆和环境因素的破坏作用,确保路基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另一方面,铺筑路面后,提高了平整度,改善了公路条件,从而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速度,安全舒适而经济地在公路上全天候通行。 2、路面的行使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路面的行使质量同路表面的平整度特性、车辆悬挂系统的振动特性,人对振动的反应或接受能力三方面因素有关。 3、路面的损坏以分为哪几类? 答:分三类①断裂和裂缝类;②永久变形类;③耗损类。 4、为了保证路面在使用时有更好的性能,对路面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答:对路面具有以下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强度 (2)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3)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4)具有足够的表面平整度 (5)具有足够的表面抗滑性 (6)具有足够的不透水性 (7)具有低噪声及低扬尘性 5、简述路面结构层及其功能? 答:路面结构层划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个层次,各层功能如下: (1)面层是路面结构最上面的一个层次,直接承受行车荷载垂直力,水平力和振动冲击力的作用,并受到大气降水、气温和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2)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行车荷载垂直力,并将它扩散和分布到垫层和

土基上。 (3)垫层的功能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的影响。 6、简述根据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划分的路面类型,及各自有点? 答:根据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划分的路面划分为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和半刚性路面三类。 (1)柔性路面优点: 柔性路面结构整体刚度较小,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路面结构层抗弯拉强度较低,行车荷载通过各结构传递给土基,因而使土基承受较大的单位压力。 (2)刚性路面优点: 水泥混凝土具有抗压、抗弯拉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的特点,,他的板体刚度较大,具有较大的扩散应力的能力 (3)半刚性路面优点: 半刚性基层初期强度和刚度较小,具有柔性路面力学性质,后期强度和刚度增长幅度较大,具有刚性路面力学性质,但是最终的强度和刚度仍远小于水泥混凝土 7、我国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设计规范所采用的荷载设计标准是什么?轴载作用次数的等效换算原则?及换算公式,公式中各符号含义? 答: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均选用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作为标准。 轴载作用次数的等效换算原则是:同一种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达到相同的损伤程度。 - i级轴载换算为标准轴载的换算系数 -标准轴载作用系数

沥青路面推移拥包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推移拥包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008-07-31 04:14:41) 分类:道路施工标签:混合料沥青路面面层结构 层杂谈 沥青路面属柔性路面,它具有行车舒适、振动小和噪音低等优点,在我国的公路路面中占绝对的比例。但就已建公路而言,有相当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存在使用期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的问题。有的路面第一年建成,当年或第二年就出现部分推移和拥包,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在社会和经济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和影响。 1、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的现象 沥青路面的破坏有很明显的阶段性。从现象上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整度有很小的变化,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路面出现波浪式皱纹;第二阶段平整度明显变差,路面出现一个挨一个的直径5cm~20cm的小疙瘩;第三阶段是开裂、推移拥包阶段,路面上出现与路中心线成20°~50°夹角的裂缝,锐角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路面边缘出现一隆起带,隆起带内混合料粘结性差,呈松散状。 2、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的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产生推移拥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交通量的大小、车辆超载情况温度、路线线型、路面设计、路面材料、路面施工工艺及施工机械水平等。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超限超载车辆对路面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超载30%时.换算系数为满载的3.131倍超载60%时换算系数为7.725倍,超载100%,时换算系数为20.393倍。在沥青路面运行早期,沥青混合料中的颗粒构成尚不稳定,处于微移动阶段,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抗弯拉强度及抗冲击强度均没有达到最佳值。而早期重型车的通行使结构层的拉应力远远大于沥青面层的抗弯拉强度.经车轮重复碾压,形成车辙,出现推移拥包,直接导致沥青路面的稳定性破坏。 2.2路线线型对路面的影响 通过几年来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详细观察,往往是在山岭重丘纵坡较大路段、平曲线半径较小路段和长直线进入小半径平曲线的缓和曲线路段最易出现推移拥包。原因是在纵坡较大路段受重力的影响,使该路段的剪切力比其它路段明显偏大;在小半径平曲线路段,按规范设置超高,往往由于计算行车速度与实际行车速度有差异,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与平曲线成45°夹角处剪切力偏大,在长直线末进入小半径平曲线前,往往要刹车减速,也导致路面剪切力偏大。当剪切力大于路面结构层的粘结力时,导致路面发生推移拥包。 2.3路面基层对路面的影响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损坏类型及产生原因分析

TECHNOLOGY TREND 新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将水泥混凝土常见路面损坏分类:1断板 断板就是破碎板,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损坏形式,通常是在重载作用下裂缝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荷载的作用下,破碎板会进一步破碎直至完全失去整体性。 1.1早期断板 早期断板是指路面在完成施工浇筑成型后,24小时内发生板快断裂。这种断板一般是由于前期养护不充分造成的,特别是夏天炎热的施工季节。早期断板的另一个原因是切缝较晚。 1.2后期断板 引起后期断板成因归纳有以下原因。基底施工不合格、过早通车加载、因温度造成断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的运输与浇注、外加剂使用不当、切缝及附件埋设不当。 1.3防止断板产生的措施 对于路基铺筑时层层严格要求,密实度要求100%合格,弯沉达到设计要求。 基层施工应严格控制标高,平整度,横坡度及厚度,满足强度的要求,基层与路面施工间隔不宜过长。 水泥混凝土所用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从检验合格的厂家进料,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就进场材料批量做相应验证试验,以提高混泥土的拌和质量,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混泥土质量的影响。 2 裂缝 2.1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是指跟路线走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裂缝。纵向裂缝通常大多出现在高填方、半填半挖路段,填挖交界以及软土地基路段,主要是由于路基横向不均沉降或板下的不均匀支撑造成的,特别是当路堤从局部洼地通过时,如果路堤两侧没有有效排水设施,路堤两侧就会产生积水,积水除向地基渗透外,还能渗入路堤下部。 2.2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指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有规则的裂缝。交叉裂缝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裂缝称为交叉裂缝。路面横、斜向裂缝通常发生在:1 )填挖相交断面;2)新老路基交接处;3)土基密度不同部位;4 )桥涵通道等构造物和路基相接处;5)软弱地基。2.3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路面浇筑后,养护不及时,没有及时覆盖草包,导致水分迅速散发,在炎热或大风天气,体积急剧的收缩,导致开裂。2)施工时混凝土混合料或基层材料拌和不充分,以致减弱基层强度或路面强度,造成板体裂缝。3)混凝土路面锯缝不及时,由于温缩和干缩发生断裂。混凝土浇筑时气温越高、基层表面越粗糙越容易断裂。 3板角断裂 板角断裂指在水泥混凝土的板角被与纵横接缝相交且交点距离等于或小于板边长度一半的裂缝从板体断开。 板角断裂需和斜向裂缝区分开来,主要看裂缝与纵横缝交点的距离是否小于板边的长度的一半。板角是水泥路面较薄弱的部位。由于施工的原因,板角相对于其他部位来说强度稍低,但却处于不利的受力位 置,因此在重载反复作用及温度和湿度翘曲应力作用下,再加上地基软弱、唧泥和传荷能力差等因素,就会出现板角断裂损坏。 4错台 错台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纵向或横向接缝两边板块出现大于5mm 的高差。在唧泥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带有基层被冲蚀材料的高压水把这些材料冲积在近进板的脱空区域内,使该板升高,而驶离板由于板下基层材料被冲蚀而下沉,由此产生错台。此外,在施工时胀缝的填缝板未予牢固固定,在振捣时被振歪或使缝壁倾壁倾斜,或接缝的上部填缝料同下部接缝板未能对齐,两板在伸胀挤压过程中也会导致错台。错台是水泥路面最为常见的损坏之一,也是造成水泥路面行驶舒适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5唧泥 唧泥指水泥板块在车辆驶过后,接缝处有基层泥浆涌出。唧泥的明显标志是接缝附近的路面表面有污渍或基层材料沉积物。 唧泥通常是由于板下基层材料受到有压水的冲蚀,泥浆在荷载作用下随之从接缝或裂缝中唧出,唧泥的出现是由于接缝填封的失效而引起水的下渗,板底面与基层顶面的脱空,基层材料不耐冲刷和重载的反复作用引起的。唧泥会使板边缘的基础部分失去支撑能力,在轮载重复作用下最缝将导致板的断裂。 6边角剥落 边角剥落指沿接缝方向的板边出现裂缝、破碎或脱落现象,裂缝面一般垂直贯穿板厚,而是与板面成一定角度。 边角剥落是由于接缝内进入坚硬材料而妨碍了板的膨胀变形,接缝处混凝土强度不足,传荷设施(传力杆)设计或设置不当(未正确定位,锈蚀等),接缝施工质量差,重载反复作用等造成的。 7接缝料损坏 1)填缝料损坏。填缝料损坏是指接缝内无填料,填料破损及接缝内混杂砂石等不正常现象。填缝料损坏的主要原因有:填缝料本身质量不合格,填缝料在长期外界环境作用下老化,脆裂,或由于混凝土路面板受热膨胀,挤压胀缝,致使填缝料被挤出,不能正常复原等。 2)接缝碎裂。接缝碎裂是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接缝两侧各60cm 左右宽度内倾斜的剪切挤碎现象。接缝碎裂主要是指由于填缝料损坏,泥、砂等杂物侵入胀缝,导致路面板再次膨胀时受阻,或雨水渗入基层和垫层,使基层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路面接缝处的变形和破损。 8坑洞 板面出现有效直径大于30mm 、深度大于10mm 的局部坑洞。施工质量差或浇筑的混凝土砂石材料含泥量过大,夹带朽木、纸张、泥块等杂物,以及行驶的某些车辆、机械的金属硬轮对路面产生撞击都可能造成坑沿的产生。 9拱起 拱起损坏指横缝两侧的板体发生明显抬高。这是由于板收缩时缝隙张开,填缝料失效,坚硬碎屑等不可压缩的材料塞满缝,使板在膨胀时不可能恢复原位,产生较大的热压应力,从而出现纵向压曲失稳。 拱起和沉陷。拱起是指横缝两侧的混凝土路面板板体发生明显抬高的现象,相反,沉陷则是指横缝两侧的混凝土路面板板体发生明显下沉的现象。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损坏类型及产生原因分析 刘志友李新春 (上蔡县公路管理局,河南上蔡 463800)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多年工程实践中的总结,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损坏类型进行分析,总结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类型产生的 原因,并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路面;损坏类型;产生原因;处治方法工程技术 195

路基的常见病害

路基的常见病害之一 路基沉陷与防治 姓名:董云鹏 道路桥梁08—8班 学号:0802090833

路基的常见病害之一路基沉陷与防治 摘要:随着高等级公路修建的规模日益扩大,工程界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人员对路基的设计和施工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明确路基沉降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造成路基沉陷的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同时提出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提高路基使用耐久性确保公路交通安全。 关键词:路基沉陷分类;病害分析;防治方法 引言:道路的路基部分由于裸露在大气中,经受着路面,行车荷载和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路基的各个部位将产生变形。路基的病害大致有路基沉陷,边坡滑塌,剥落碎落和崩塌,沿山坡滑动,不良地址和水文条件造成的破坏等。下面研究路基病害中最常见的沉陷。 路基沉陷的定义是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沉陷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而造成的。所以基于这两条研究路基沉陷的着手点一个在路基,另一个则是路基下面的土基。 路基沉缩的原因是因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在堤身内部形成过湿的夹层等因素,在荷载和水湿综合作用之下,引起路基沉缩。土基的沉陷原因是原天然地面有软土,泥沼,或不密实的松土存在,承载能力极低,路基修筑前未经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地基下沉或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下陷。 路基的三种形式为:路堤,路堑,半填半挖三种。路堤(路基设计高程高于天然地面高程)是填方路基;路堑(路基设计高程低于天然地面高程)是挖方路基;半填半挖顾名思义兼有路堤和路基二者特点。无论路堤还是路堑都是建在土基之上,所以都得考虑的是土基的沉陷问题。除了这个共性问题外,也有各自的区别与侧重。既然路堤是填方路基则首要考虑填料的原料与压实等;路堑既然是挖方路基则首要是固有路基土的压实等。半挖半填就参考兼顾二者即可。具体防治路基沉陷的办法如下: 对土基的沉陷防治:

沥青路面常见质量问题

沥青路面常见质量问题 一、沥青路面的开裂 沥青路面开裂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由于开裂致使路面上的雨水下渗到基层,加上行车的作用,形成唧浆现象,导致路面基层破坏,从而毁坏路面形成坑洞。导致路面开裂的原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沥青本身材质的影响,如沥青含蜡量大、易老化;二是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如修筑在软土地基和路面常出现这种情况;三是路面基层的反射裂缝,由于路面基层的裂缝,反射到路面面层,导致面层开裂的一种情况。 二、沥青路面的泛油、油包、车辙、推拥沥青路面出现泛油、油包、推拥、车辙的原因主要是: 1、沥青路面施工规的缺陷 表现在沥青油石比的不准确,象油石比设计主要由室马歇尔稳定度控制,如满足流值、稳定度、空隙率三大主要指标后,确定油石比,缺乏象日本、美国增加的动稳定度指标、确定油石比和集料配合比。 2、透层油、粘层油对油石比的影响 为了保证层与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往往采用洒透层油和粘层油的设计方案,由于这些粘层油和透层油对未来油石比的影响往往被人忽

视,因此,很容易导致油石比偏大出现泛油现象,下面我们不妨计算一下: (1)假定粘层油为乳化沥青,设计为O.8kg/m2,沥青加乳化剂和水的比例为50:50,沥青砼表层4cm,密度按2.42g/cm3,由于粘层油的洒布,每平方米增加沥青量0.4kg,而每平方米沥青砼总重量为: 100×100×4×2.42g/cm3=96800g.油石比增加量为400÷96800=0.4%(2)规要际沥青用量只能在最佳沥青用量±0.3%之,可见实际油石比已经超过了规定值。 (3)此外,由于路面基层不可能十分平整,有坑洼现象,而沥青粘层油,则为流动的液体,因此,往往在低洼处粘层油过量集中,这也是导致局部路面泛油严重拥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路面平整度差衰减速度快的原因 1、密实度的影响 一方面路基密实度不够,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局部下沉,另一方面是沥青砼本身压实度不够,随着车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导致路面局部下沉,是影响路面平整度的原因之一。 2、沥青配合比的影响

我国道路路面破坏的原因分析

我国道路路面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道路路面破坏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面积道路过早破坏的问题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收集了近年来几十个道路路面破坏的案例,列于附件中。在这些案例中,许多新建或新近大修的国道、省道都出现过严重的早期破坏,与设计使用年限相差甚远。如324国道南宁至百色段在建成通车仅四五年后就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开裂破坏。G105国道连平段通车使用6年后不出现了严重的损坏。广东S349省段杨爱线使用不到3年就出现了严重的破坏。以上举的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例子。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浙江03省道诸暨段在使用1年后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早期病害。国道111线乌兰浩特至新林段在交付使用一年后的路况调查中发现,裂缝、沉陷已大面积出现。道路病害过早出现的情况在高速公路上更为突出。如昌九高速公路从建成通车之始,每年的养护维修费用就逐年迅速增加,即使如此,使用三四年后路面破坏仍比较严重。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级道路普遍存在着破坏时间早、破坏程度重的情况。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试分析如下。 二、路面破坏的原因分析 下文将首先介绍与道路工程相关的我国近几年的国情,然后在些基础上具体讨论设计、施工、使用三方面因素对道路破坏的共同作用。 1、国情背景 (1)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活动非常活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异常迅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是活跃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总量的增加给作为经济动脉的各级道路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2)大型基础设计建设如火如荼,但建筑业尚不规范 我国目前被有些人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此言不虚,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即是印证。但我国建筑业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建筑工人素质低下,施工队伍资质不高,招投标体制不完善,建设监理不普遍,许多监理公司的水平与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些不利的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建设工程的质量,制约着我国建设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道路工程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道路设计、管理与使用经验不足 1949年以前我国仅有8万公里的公路能够通车,且技术标准低。道路建设的真正发展始于改革开放,道路工程学科也只有在道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后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2、设计原因 通过案例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路面破坏发生在较早修建的道路上。限于经济条件,当时的设计规范对道路的建设标准要求偏低。随着近年代经济的发展,这些道路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交通运输的需要,出现破坏是必然的,在早期的沥青路面中尤为突出。如202国道抚顺段,是抚顺境内唯一一条国道,“八五”“九五”期间尽管曾大力改建,但目前仍然破坏严重。这种老道路的先天不足很难通过维修弥补。再如1996年建成通车的沪宁高速,按1986年的老规范进行设计,路面结构承载力明显不足,现在破损已经比较严重了。 有些道路,即使建造年代不是很早,但因为设计时对交通量的增长速度估计不足,使设计标准偏低,在交通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也难免发生破坏。 设计方面的另一个主要缺陷是排水系统不完善。水害是对道路路面健康的一个主要威胁。但由于原先对水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路面与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一些道路的路基与路面长期受水浸泡,在潮湿地区尤其如此。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路面破坏在所难免。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与处理措施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与处理措施 摘要:要避免路基病害的产生对路面造成的早期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前治理和预防路基病害的产生。本文就如何针对路基常见病害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路基病害分析处理 在公路运营中出现的各种病害中,路基病害是最常见,治理难度也比较大,在增加养护费用的同时还使公路的寿命大大缩减。由于路基在承受土体自重、行车荷载和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各个部位产生变形,变形又引起路基标高和边坡坡度、形状的改变,严重时造成土体位移,危及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种破坏。 1路基常见病害分析1.1 路基沉陷路基沉陷是指路基 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而这种沉落是不可恢复的。它是路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路基沉陷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有路基本身引起的压缩沉陷和由于地基原因引起的沉 陷两种。(1) 路基本身引起的沉陷是因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形成过湿夹层等因素,在荷载等的综合作用下,引起路基的竖向位移和变形。(2) 地基的沉陷是由于原天然地面有软土、泥沼或不密实的松土存在,土基的承载能力极低,填筑路基前未对原天然

地面进行处理,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地基下沉或向两侧挤出,引起的路基下沉。(3) 边坡滑塌路基边坡滑塌也是路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根据边坡土质类别、破坏原因和规模的不同,可分为溜方与滑坡两种。①溜方:由于少量土体沿土质边坡向下移动所形成。②滑坡:滑坡主要是由于土体的稳定性不足引起的。路堤边坡坡度过陡,或边坡坡脚被冲刷淘空,或填土层次安排不当是路堤边坡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1.2 路基沿山坡滑动在较陡的山坡填筑路基,若路基底部被水浸湿,形成滑动面,坡脚又未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在路基自重的各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整个路基倾斜的原地面向下滑动,路基整体失去稳定。1.3碎落和崩塌碎落和剥落是指路堑边坡风化岩层的表面,在大气温度与湿度的交替作用之下,表层岩石从坡面上剥落下来,向下滚落。大块岩石脱离坡面称为崩塌。碎落和剥落物堆集在路堑边沟里,影响边沟排水,路堑地段如果排水不畅,又将引发其它路基路面的病害。1.4不良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公路通过不良地质地段时(如泥石流、冻土、盐渍土、溶洞) 和较大的自然灾害(如大暴雨) 等地区,均可能导致路基的大规模破坏。 2病害的处治措施 2.1坍方及其处治 路基挖方边坡和靠路陡崖上的岩土体失去稳定,向路基塌落的现象称为坍方。坍方按其成因和特征主要有五种。①

路基路面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第一章路基 第一节路基填筑 一、土方路堤适宜的填料有哪些? 1、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堤填筑中有些填料适宜性差,影响路堤质量,导致工期延误、投资增加。 2、原因分析 材料采集、使用人员不熟悉材料性质,经验不足,选择填料时顾此失彼。 3、预防措施 1)材料采集、使用人员必须对路堤填料的种类、性质和适宜性认真研究,选择填料时,既要考虑料源和经济性,更重视填料的性质和适宜性。 2)常见填料的分类、性质和适宜性有:砂土,;砂性土,粉性土,粘性土,碎石质土,砾石、不易风化的石块。 3)不宜于路堤填筑的其它类土:重粘土,黄土类土,黑土,淤泥、泥炭,带有草皮的表层土一般不得用于填筑路堤。 二、路基填筑过程中如何控制中线偏位? 1、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填筑过程中线偏位严重,不符合《标准》要求,需返工处理。 2、原因分析 导线点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中线复测频度不够,没有按要求设立保护控制桩。 3、预防措施 1)应进行导线复测,并加固导线点,一直保护至交工验收。 2)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定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

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臵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桩号和路中心填挖高度。 3)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每挖深或填高60-80cm应复测一次中线桩,测定路基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坡度。 4)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填挖标志,并在不大于200m 间距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设立控制桩。 4、处理措施 校核导线点,重新恢复中线,按“规范”要求保护设立的控制桩。亏坡的一侧按照规范要求开台阶补填,多余的一侧进行削坡处理。 三、如何处理斜坡、坑穴、水渠、填井、墓穴、淤泥等? 1、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于原有斜坡、水渠、填井、墓穴、淤泥处,出现局部沉陷、失稳、滑坡等病害。 2、原因分析 路基填筑过程中对斜坡、水渠、填井、墓穴、淤泥地段处理不当,给工后的路基留下隐患。 3、预防措施 1、路基修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地回填,并按规定进行夯实或压实。 2、对影响路基稳定的人工坑洞,应予以查明,可参照岩溶处臵方法进行处理,不能填埋时,可用构筑物跨越。 3、黄土陷穴应进行处理,处理时先要查清陷穴水的供给来源、水量、发育情况与扩展方向及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4、黄土陷穴的处理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宜包括路基填方或挖方办坡外的上侧50cm,下侧10-20cm。若陷穴倾向路基,虽在50cm以外,仍应作适当处理。对串状陷穴应彻底进行处治。 5、路基穿过水渠时,先将积水排除,然后彻底清除淤泥,并在水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 [摘要] 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在我区时有发生,只有对沥青路面病害进行分类以及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处治措施,达到及时处治路面病害,确保公路通行安全和行车舒适的目的。 [关键词] 沥青路面病害原因 1.宁夏沥青路面破损种类 沥青混凝土面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以及行车舒适性,适合于各种车辆的通行,并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滑、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在我区时有发生,短时期内还无法杜绝,开展对沥青路面破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宁夏是东西窄、南北长,面积不大。但沥青路面占干线公路的90%以上,南北环境、地理、气候也不相同,路面破损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以下就宁夏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上常见的一些破损进行研究,通过这些年各分局对沥青路面状况的调查,路面破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属于路面表层的破损(功能性破损);二是属于路面结构层的破损(结构性破损)。在宁夏常见的沥青路面破损归纳起来有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其它类四种: 1.1裂缝类 裂缝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不规则裂缝、网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 1.2松散类 松散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坑槽、松散、推移、啃边。 1.3变形类 变形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沉陷、车辙、波浪、拥包、桥头跳车、翻浆。 1.4其它类 其它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泛油、麻面、磨光、修补损坏。 2.沥青路面破损产生的原因 产生沥青路面破损的原因比较复杂,除受当地环境、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外,还将受到来自设计、施工质量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车辆的碾压对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影响尤为严重。 2.1裂缝类 2.1.1横向裂缝 (1)沥青面层在施工时,施工缝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致使接缝不紧密,结合不好。 (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产生的反射裂缝。 (4)桥梁、涵洞两侧的台背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5)路面结构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差,车辆的严重超载。 2.1.2纵向裂缝 (1)沥青面层前后摊铺时,两幅之间的施工缝未按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在行车的作用下脱开。 (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路基压实度不均匀。 (3)加宽路段的新老路基未挖台阶,致使新老路基结合处沉降不一。

沥青混凝土路面推移成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推移成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中国公路》2005年第15期作者: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总公司郝志佩 2005年8月26日9:29 2002年以来,北京顺义区京沈路、滨河路左堤、光明北街、顺平路及部分高速路相继 出现了沥青路面推移的病害,影响道路的使用。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推移的原因进行分 析、探讨,发现造成这种推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不够,内部 抵抗外力的作用不强,当受外界干扰应力作用时,形成裂缝,造成部分路面与整体路面分开:(2)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层与层之间粘结不好,相互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不大,当受水平推力 时,沥青混凝土面层能在下层滑动,形成位移。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体会,从设计、施工 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沥青混凝土路面推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以供同行商榷。 设计方面的因素 1.路面下承层(基层)结构设计 路面投入使用后,交通量和超载车辆的增加是影响公路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下承层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现今路面下承层设计一般采用无机结合粒料基层,无机结合粒料有水泥稳定类和石灰稳定类两大类。相比较而言,水泥稳定类有早期强度形成快、 强度高和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防止在高轴载交通压力下造成的路面早期沉陷、开裂及引发的路面推移。石灰稳:定类混合料则极易造成路面早期破坏、路面推移等病害。 2.混合料设计 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应通过高温稳定性(车辙试验)、水稳定性(冻融劈裂试验)、低温抗裂性(劈裂试验)这三方面来综合体现,但现阶段路面设计中对混和料的要求往往仅强调其高温 稳定性,对水稳定性(尤其是北方地区)和低温抗裂性却不做具体要求,而水损坏正是造成路 面早期破坏形成推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面层偏薄 在进行县乡道路设计时,由于投资低和道路等级要求不高,在路面厚度设计上往往偏薄, 而目前实际上县、乡道路却承担着非常繁重的交通任务,路面早期推移现象严重,影响正常行车和道路寿命。 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沥青路面维修方案(完整版)

第一章沥青路面维修方案 第1节道路养护工程流程 道路巡视————路况资料汇总、评定————制定维护方案————组织现场维护————道路清扫、开放交通 第2节沥青路面维修 对于面积较大的龟裂、裂缝、分布密集的坑槽等处治工作可采用冷铣刨-热摊铺的方法加以修复。具体步骤如下: 1、路面病害调查及处治方案确定施工之前要对路面病害段、桩号、路面标高、宽度、病害范围、转弯半径、超高超宽、纵坡横坡、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级配、原材料产地和型号规格等作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记录,并严格按照这些数据指导施工。 2、路面勘测对路面病害段落进行测量,通过测点高程的比较来确定补修的面积、铣刨的面积和铣刨深度。路面修补范围的四边要平行或垂直行车方向,同时要尽可能把纵缝留在标线处或路边。 3、路面铣刨作业路面铣刨。作业包括切边、铣刨、铣刨废料运输、刨边角、清扫余渣、铣刨面复查等工序。在确定修补面积后,技术人员要把铣刨面积用粉笔画出来,然后用切割机将修补面积边线切出来,切缝深度一般要保证4cm左右。切边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坑槽槽壁垂直、槽边整齐。切边完成后,依据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铣刨面积和铣刨深度沿行车方向逐刀地进行铣刨,一般来说铣刨的深度为3~4cm,但如果坑槽中有松散物或藏水,则应加大刨镜深度,直至彻底露出坚实底层为止。对于未铣刨但需加铺的路面,铣刨机要在来回行驶过程中将其拉毛,拉毛痕迹深度为3~5mm。铣刨机铣刨时,产生的废料通过传输皮带装上运输车辆,运到固定点进行存放,以备再生利用。铣刨完成后,还需用综合养护车(液压铺或人工)将铣刨机人(提)刀的斜边与切割机切缝间的少部分残留路面清除掉,然后人工将坑槽内残留杂物清扫干净。最后要对铣刨面进行检查和测量,查看锐刨面是否平整,松散物是否都铣刨掉,槽壁是否整齐垂直,测量铣刨深度是否合适,记录铣刨后各测点的高程,检查是否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