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六个一体化

德育教育“六个一体化”

张长成

中职生正处于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德育教育的成效,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复杂社会变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发生了巨变。各种新旧思潮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致使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按照“六个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思路,形成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的具体做法为:

一、德育教育网络一体化

1、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联网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侧重于正面教育,倡导真、善、美的东西,摒弃假、丑、恶。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孩子的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管理。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的丑恶的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和扩展的社会教育,无疑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最有力的教育实例。由此可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德育工作中缺一不可,各有侧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合理设计节假日期间的学生教育,达到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一致性;合理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辨别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看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完善德育教育的互联网,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2、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域网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德育工作的安排和协调,教务处及任课教师负责各学科德育教育,学工处负责每周德育主题教育内容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形成德育工作的广域网。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印发了《安全教育责任书》、《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寝室公约》、《寝室长职责》、《联

合教育管理协议》、《致家长的一封信》等;二是制定了阶段性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如开展入学教育活动月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等;与各职能处室和各班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三是构建了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值周教师、值周学生会干部等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工作网络体系。

3、组建班级德育工作的局域网

各班结合自身的实际,参照学校《成长驿站》,组织制定了《班规》、《寝室管理公约》等规章制度,班干部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课任教师开展工作,及时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管理中的违规违纪情况。每天利用晚读报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法律讲堂》、《道德观察》,或开展主题班会等。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的共同合作,形成了一个对学生全程管理的网络。

二、德育教育内容一体化

1、完善规章制度

为规范学生行为,我们制定印发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专班人员制定印制成了《成长驿站》等各类制度,从学习、生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定为“纪律制度教育月”,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对公物管理采取班级、个人承包制,强化管理,对损坏公物行为除赔偿外,还要进行处分。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和严重违规违纪现象,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加强学生管理的“七条通告”,对严重违纪行为进行从严处理。

2、狠抓常规管理,加强检查督促。

学生德育必须从日常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从常规管理抓起,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学校制定了《班级责任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将班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纳入考核,鼓励班级争先创优,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学生会组织成立了校风校纪纠察队,每天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巡逻,加强检查,发现学生违纪行为,及时批评教育,记入班级量化考核评分,将班级量化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课任教师的课时津贴捆绑起来,考核发放,并把班级常规管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和“优秀班主任”的主要依据,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重在育人的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主体一体化

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德育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要求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毅力和高度的自制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实效真正得到提高。我们注重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深化德育教育。一是积极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如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爱国主义歌咏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学生卡拉OK赛等;二是通过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尊师守纪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三是成立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我们的做法是:

1、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严格抓好教育防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法纪、法规,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犯罪率,学校加强与司法部门联系,共同研究、探索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设有黑板40余块、橱窗10余个、定期刊出德育教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团员“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培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还特地邀请公安局法制副校长为我们定期作法制安全教育报告,并组织了爱校、尊师、守纪签名承诺活动,远离“三室一厅一场”签名仪式,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名仪式。

2、利用网络教育。学校建设有多媒体、并与各教室电视形成网络,及时进行宣传教育,学校广播室定栏目、定内容、定时播放,学校校报《金桥》健康向上的格调辐射全县各个中学。

3、注重校外基地的教育作用,车轿公司、铸锻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好的场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校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县武装部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基地。学校开学请武装部教官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李亚声、杨洪胜烈士墓地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节校团委组织学生团员到烈士墓去扫墓;每年“五四”青年节校团委发展一批新团员,到烈士墓上举行宣誓仪式,将革命传统教育融于活动之中。

4、为进一步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形成优良品德

素质。为此学校组织千名学生参加了文明行为自我测评,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远离不良文化,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积极采取行动,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取的良好效果。

5、与相关学科教研组配合,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寓德于教,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将思想教育与文化课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6、把时事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时事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充分利用班会课,读报时间收看新闻,对当前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能力以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7、关爱“留守生”这一特殊群体。我校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较多,这部分学生大多寄住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里,平时很少受到约束和管理。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出现问题的大多是这类学生,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全面建立留守生档案。将留守生按年龄、性别、家庭情况、成绩差异等方面进行建档归类,做到制度科学性、管理规范性、帮教针对性;二是建立“留守生”跟踪结对帮扶制度。将各班主任、课任教师、寝室管理员与留守生一一结对子,进行“一与一”,“心与心”的交流,排除留守生的自卑、自负的心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交流、及时整改。其三各班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要找本班留守生谈话一至两次,了解留守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留守生的思想包袱。不定期走访留守生,要求他们正确安排双休日,放假期间留守生禁止进网吧、游戏厅或做其他无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其四通过电话、书信方式,尽可能地与留守生的双亲取得联系,建议他们多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不定期了解子女情况,建构远程“学校、家庭”网络教育模式。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对他们生理的关心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给他们关爱和照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德育教育主导一体化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

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事实上,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不忽视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加强德育队伍的理论学习,新时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要随时了解德育新动态,接收新的管理知识,学习古今中外优秀德育理论。通过学习提高、制度制约等手段来优化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派道德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并定时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德育原理和德育方法,学习魏书生等教育家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定时召开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水平。

2、加强对年轻班主任队伍的在岗培训和指导,强调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培养骨干特色班主任。注重对他们进行师德修养、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有经验老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让指导老师与年轻班主任“结对子”,以老班主任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轻班主任,使他们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水平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并促使老少共进。

3、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引导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5、继续做好班主任月考核评比工作,将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挂钧,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6、继续抓好我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与同学交流、谈心,让同学们心理问题得到释然。

五、德育学科教育一体化

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这里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紧密联系具体情境的。但如果我们各学科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德性发展的主体,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话,德育渗透很容易步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这样的

德育势必是乏味的、无效的。因此,在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创造情景,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寻找到自己失落了的主体地位。

六、德育教育环境一体化

加强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德育教育新动向,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中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求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使学校德育工作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用健康、有益、文明、向上的精神食粮占领学生的课外活动阵地。在活动的开展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天开放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都可以进入图书室阅读健康向上的图书,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我们狠抓了校园文化建设,投资近几万元植草坪、移花木、修林带,按照校园区域特点,在适当地方创设文化长廊,布置名人名言头像,用楷模的形象给师生以感染和启迪。校园周围设有不锈钢警示牌,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处给人以警示和教育,为学生创造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既点缀了生活环境,又起到了育人的作用。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净化、美化、香化、绿化、人文化的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优美育人环境和隐性育人氛围,变成了“会说话的大课堂。”也促使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优美的育人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每天学生坚持打扫校园卫生,使学校时时干净,处处怡人。

几年来,我校按照“六个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思路,深入抓好德育实践,有力的促进了我校快速健康发展。正因为我们站在为当地经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德育的地位,来重视德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来合力共建德育大厦,所以我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取得了成效。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带动学校全面工作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本方案是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 一、工作目标 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本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具体地,我们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同时,我们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最

终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我们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 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将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同时,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

高中部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 高中部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工作原则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1、德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目标体系的原则。涉及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坚持“回归传统,注重人伦;营造环境,注重和谐;务求实效,贵在创新”的工作理念 (二)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要求出发。 1)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以学校行政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为龙头,团书记、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职工共同参与管理的学校德育群体。 2)通过立体宣传,以黑板报宣传墙壁画等阵地营造“教师身正,人人为导师;学生乐学,人人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 3)以校本研修为契机,集思广益,定期为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出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 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注重 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了解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目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指的是通过对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开发、评价,将 德育教育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 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力。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核心,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是推进一体化的基础。 德育课程应该贯穿教育全过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既要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德育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性地开展 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德育理论 和实践的经验,还要有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和提高,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实现,还需要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学校 应该注重与家长和社会资源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可以组织德 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和荣誉感。 总之,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重视这一工作,加强组织和引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这个世纪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今日的未成年人终会成为明日的主力军。“德者,本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决定他们能否成才,更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新世纪人才的发展目标。当今,“培养一个成功的人才”,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家庭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学校有培育人才的任务;社会有“有用的人”的呼声;国家有“栋梁之才”的需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面临着艰巨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的内涵 所谓“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合力作用,使各渠道畅通,将德育的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结合起来,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方面 当前,虽然中小学都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 “升中指挥棒”使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难以改观;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又遭遇安全责任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效果易受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二)家庭教育方面 因为有些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一味迁就,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父母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他们的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三)社会教育方面 作为一个社会大环境,它也是一个广阔的教育场所,它又好像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大海,什么样的信息都能够通过种种渠道进入,存在不良的文化氛围。如社区中存在“三室一厅”,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抵制“崇洋媚外”的心理;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是指将学校德育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管理中的一种方式。在学校中,德育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下面就“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作一详细介绍。 一、理念阐述 1、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着重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使每一门学科都融入了德育元素,形成了其独特的德育育人模式和风格。 2、德育与实践活动融合 德育博览的教育模式强调“育人为本”,实践活动则是德育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把教育质量放在首位,通过切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实践这些德育理念。 3、德育与社区融合 “校园德育链”指的是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德育共同体。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开展个性化德育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热情,并使学生和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

4、德育与家庭融合 家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应该积极开展沟通、协作,结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学生得到德育教育不断追求提高。 二、实施方案 1、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应分为几个方面:教师德育素养、学生德育教育、家校德育互动,学校德育管理等。 2、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应体现思想教育、传统文化素养、精神文明成长、思辨锻炼等方面的德育。 3、人才培育 学生德育改革中应关注德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展优秀德育课程的研究,培养德育教学团队,关注德育创新。 4、德育与个人发展 在学生个性化课程中,注重德育教育,采用灵敏、适当的德育措施,促进学生能力与发展。 5、德育与创新创造 德育教育应围绕关于创新和创造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注重学生思辨和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着眼成效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综合 素质的需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德育不仅指道德教育,而是涵盖了学生品德、心理素质、文化意识等方面,是学生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各级教育机构的重点工作。 定义 德育一体化是指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评价、德育环境等相 互联系和统一,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德育一体化是指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目标 德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健康身心、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方案 建立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 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关键。德育教育体系应该贯穿 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包括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品德塑造等方面。这个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化、全方位、个性化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爱好等中小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加强德育教师培训 德育教师是推动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针对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需要加强德 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传统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要了解当前教育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熟悉教育法规、政策和相关的教育研究等。 建设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教 育中,应该以“德育设施”为主线,构建跨学科、跨阶段、全面系列的德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 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

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形 成联动型共育机制,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个性,具备适应 社会发展的能力。下面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和 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必须从学校着手。学校需要制定全面、 科学的德育规划,明确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 任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校还应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建设德育资源库,提供一系列德育教材和学习资源,丰富德育教学手段,使德育工作更加有效。 家庭是孩子德育的第一课堂,也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家庭需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道德观念。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自己要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孩子 的情感和行为规范。家长还要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德育情况,共同营 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也需要家长进行选择和引导,使孩子在社会 的教育中受益,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社会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要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社会各 个方面都应该关注和支持德育工作,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德育的资源和支持。社会要加大对 德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关注德育工作,提高社会对德育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度。 社会也应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德育的专家和咨询资源,提供德育的培训和研究机会,推动 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是当前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努力推动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有道德 情操、优秀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全、稳定、持续发展的德育格局,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 贡献。

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 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

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教育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为了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我们需要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让各 方共同参与学生德育的全过程,以实现德育的全面发展。下面将在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构建 一体化德育格局和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 一、建立学校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应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学校可以定 期组织家长与教师座谈会,交流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德育情况,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向家长发放学生在校的综合情况反馈,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 以便家长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 二、强化学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学校在德育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丰富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与社 区志愿者组织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热 爱社会的情感。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名 流接触,增加自身的见识和素质。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升 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推动者,在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强 对教师的德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间的教学交流,让 教师分享教育经验和方法。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教育讲座,提高教师的教育 水平。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学校与家长的紧 密合作可以形成德育的合力,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德育;学校与社 会资源的合作可以丰富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可以提 高他们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德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并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 资源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德育的合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德育工作六个一实施方案

德育工作六个一实施方案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制定了德育工作六 个一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将 详细介绍这六个一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德育目标一体化 学校将德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将德育目标与学科教 学目标相融合,实现课程目标与德育目标的一体化。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德育资源一体化 整合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德育活动等,形成资源共享、互补互助的格局。学校将注重培养师生间的良好关系,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德育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德育管理一体化

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德育工作规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通过建立德育工作档案,及时总结和反馈德育工作的成果和问题,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四、德育活动一体化 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 五、德育评价一体化 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将德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学校将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德育宣传一体化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德育宣传工作,包括校园广播、校报、

2023年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2023年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德育培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制定2023年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加强德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所作为,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二、具体措施 1.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1)开设德育课程。将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2)推行德育一体化课。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学科中,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 (1)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2)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德育主题活动,如德育讲座、德育辩论赛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3)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3.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将德育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2)开展德育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等纳入到成绩评定中,提高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3)强化学生成长记录。每个学生都建立健全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为学生发展提供参考。 4.加强家校合作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家长提供德育教育指导,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2)开展家校合作项目。与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德育项目的开展,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成为学生德育的榜样。 (2)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 2.加强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德育工作的落地实施。

2022年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根据区教育局《___寒亭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__通知》 文件及固堤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 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 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三)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

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时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 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辟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优化育人环境。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激发家庭德育力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位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使家校共建工作有机协调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 (七)抓好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积极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开展学科渗透德育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时常性组织学科渗透德育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

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一 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印发寒亭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及固堤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总体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任务 (一)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二)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将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三)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充分发

“六个一体化”打造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大兴模式

“六个一体化”打造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大兴模式 作者:周爱彬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9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 大兴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少年先锋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少工委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党团队“六个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一体化红色育人链条,奋力共筑青少年思想引领“新高地”。在团市委支持下,大兴区教育两委与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合作共建“北京市党团队工作一体化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这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建设的实践突破,是大兴区实现德育一体化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将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推动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深入发展。 组织建设一体化。大兴区教育两委成立“党团队工作一体化育人实践研究”领导小组,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总体把控方向、统筹大局、制定决策。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作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设立由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担任主任的“党团队工作一体化育人实践研究”专项工作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决策,具体实施“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实践”工作;办公室成员为区教委组宣科、德育科、团工委、少工委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同时,遴选8所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践研究基地校(園),各基地校(园)一体化实施党建带团建、队建要求,全面建立学校少工委、少年先锋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等群团组织,由党组织书记或党员校长担任少工委主任、团校校长、业余党校校长,学校团委、少工委负责人由党员干部担任,党团队工作同谋划、同实施、同考核。“党团队工作一体化育人实践研究”专项工作办公室由区教委德育科牵头,建立各部门、各学校(园)联席会议制度、周沙龙交流制度、月工作通报汇报制度,加强各实验校(园)党团队工作的横向贯通与中小幼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委派专家力量,团市委和团区委给予行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顶层设计一体化。大兴区教育两委认真落实《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统筹整合各领域、各层级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整体优化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目标、内容、方法、队伍、评价体系,发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体制优势,建立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一体、各方协同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每年聚焦党和国家重大主题,紧扣“知、情、意、行”教育规律,通过“学、

德育工作六个一体化

德育教育“六个一体化” 张长成 中职生正处于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德育教育的成效,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复杂社会变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发生了巨变。各种新旧思潮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致使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按照“六个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思路,形成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的具体做法为: 一、德育教育网络一体化 1、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联网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侧重于正面教育,倡导真、善、美的东西,摒弃假、丑、恶。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孩子的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管理。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的丑恶的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和扩展的社会教育,无疑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最有力的教育实例。由此可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德育工作中缺一不可,各有侧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合理设计节假日期间的学生教育,达到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一致性;合理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辨别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看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完善德育教育的互联网,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2、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域网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德育工作的安排和协调,教务处及任课教师负责各学科德育教育,学工处负责每周德育主题教育内容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形成德育工作的广域网。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印发了《安全教育责任书》、《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寝室公约》、《寝室长职责》、《联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固堤街道中小学德育课程 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印发寒亭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总体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任务 (一)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所有中小学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鼓励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各学校坚持落实好以上五项制度,将这些活动常态化,分工到位,责任明确,做到活动数量、质量有机结合。 (二)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将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各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明确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探索实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使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形成学科大德育观。 (三)学校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全街道中小学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利用“固堤教育”推进德育经验的交流与宣传活动。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我街道现有资源,如:蔡家栏子英雄纪念碑、潍县战役指挥部、李家营惨案及社区敬老院等实践基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 作者:冯建军 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3期 新时代,为持续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必须积极探索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新格局。其中,统筹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努力方向。新时代德育一体化建设不局限于德育在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还应充分考虑各学科横向贯通、家校社合力育人、一体化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统整等,环环相扣,全方位、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的德育一体化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德育一体化作为新时代国家德育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当前德育碎片化、孤立化的必要举措。德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构筑一个德育各要素横向贯通的整体和纵向衔接的序列,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循序渐进地发展,实现德育的目标。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观照三个维度:年龄特征之维、德育内容之维、德育形式之维。年龄特征保证了德育的纵向衔接,内容与形式保证了德育的横向贯通,三个维度共同构建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大德育体系。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年龄特征;德育内容;德育形式 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德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自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之后,整体架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识日渐强烈。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了精密的布置。在政策上,德育一体化已成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建设思路。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对德育一体化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不够全面。所以,有必要认识德育一体化的理据、内涵与建设维度。 一、德育一体化的理据

“家校社一体化”德育润童年

“家校社一体化”德育润童年 近年来,学校以“育德为先,成人为首”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构建了新式 德育模型——“家、校、社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学校在德育中 的主阵地作用,坚持全员参与育人、全程实施素质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机制,重新塑造教师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德育的辐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 联系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的互动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生活情境化,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无缝对接,构建德育“学校日 常化、家庭同步化、校外社区化”的德育网格新格局。 从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要实施“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使德育 工作正常运转,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家庭在工作中应坚持“原则导向”,工 作才会相得益彰,持续发展做出实效。在实践中,实施“家校社一体化”德育应 遵循一下三条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是推进“家校社一体化”德育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家校工 作千头万绪,牵扯面较广,情况也很复杂,稍有不慎,工作就会陷入盲目,导致 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引起双方的不满,影响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可见,在德育 实施过程中,坚持“计划性”原则就非常有必要了。坚持计划性原则应突出以下 几个特点: 1.预见性。科学预测是家校双方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任务、目标、方法、措 施等都要做出科学预测。预测应结合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实际 做出预测。预测准确,是保证“家校社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实施效果的前 提条件。 2.针对性。拟定计划,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而为,要基于实际,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工作计划既要体现指示精神,又要能落实工作任务,解决实际 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