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系列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装配式建筑一体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有限公司

年产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系列产

品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高建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投资规模 (1)

1.1.6项目建设内容 (2)

1.1.7项目资金来源 (2)

1.1.8项目建设期限 (2)

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 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

1.7综合评价 (5)

第二章项目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的提出 (8)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9)

2.3.1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9)

2.3.2促进建筑业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 (10)

2.3.3运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实现绿色建造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

2.3.4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11)

2.3.5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满足静海区建筑工业化市场需求 (12)

2.3.6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3)

2.3.7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3)

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3)

2.4.1政策可行性 (13)

2.4.2技术可行性 (16)

2.4.3管理可行性 (17)

2.4.4财务可行性 (17)

2.5分析结论 (17)

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9)

3.1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19)

3.2我国建筑业发展前景分析 (24)

3.3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26)

3.4新型建筑工业化市场应用前景分析 (27)

3.5本项目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0)

3.6市场小结 (33)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34)

4.1地理位置选择 (34)

4.2区域环境 (34)

4.2.1区域地理位置 (34)

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35)

4.2.3区域气候条件 (35)

4.2.4区域交通环境 (35)

4.2.5区域经济环境 (36)

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37)

5.1总图布置原则 (37)

5.2土建方案 (37)

5.2.1总体规划方案 (37)

5.2.2土建工程方案 (38)

5.3主要建设内容 (39)

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9)

5.4.1给排水 (39)

5.4.2供电 (41)

5.5道路设计 (43)

5.6总图运输方案 (44)

5.7土地利用情况 (44)

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44)

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44)

第六章产品方案及工艺技术 (45)

6.1主要产品方案 (45)

6.2产品生产采用标准 (45)

6.3产品价格的制定 (45)

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45)

6.5项目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46)

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8)

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8)

7.2主要设备选型 (48)

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49)

8.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49)

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9)

8.2.1能源消耗种类 (49)

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9)

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50)

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50)

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51)

8.5.1工业节能 (51)

8.5.2节水措施 (52)

8.5.3建筑节能 (52)

8.5.4企业节能管理 (53)

8.6结论 (54)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5)

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5)

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5)

9.1.2设计原则 (55)

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6)

9.3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6)

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6)

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57)

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8)

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8)

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59)

9.4.3 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60)

9.5绿化方案 (60)

9.6消防措施 (60)

9.6.1设计依据 (60)

9.6.2防范措施 (61)

9.6.3消防管理 (62)

9.6.4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63)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4)

10.1编制依据 (64)

10.2概况 (64)

10.3劳动安全 (64)

10.3.1工程消防 (64)

10.3.2防电伤、机伤措施 (65)

10.3.3防火防爆设计 (65)

10.3.4电力 (65)

10.3.5防静电防雷措施 (66)

10.4劳动卫生 (66)

10.4.1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66)

10.4.2卫生 (66)

10.4.3照明 (66)

10.4.4个人防护 (66)

10.4.5安全教育 (67)

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8)

11.1组织机构 (68)

11.2劳动定员 (68)

11.3员工培训 (68)

11.4福利待遇 (69)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70)

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70)

12.2建设工期 (70)

12.3实施进度安排 (70)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

13.1投资估算依据 (71)

13.2建设投资估算 (71)

13.3流动资金估算 (72)

13.4资金筹措 (72)

13.5项目投资总额 (72)

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75)

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76)

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76)

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6)

14.1.2产品成本 (77)

14.1.3平均产品利润 (78)

14.2财务评价 (78)

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8)

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9)

14.2.3不确定性分析 (79)

14.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82)

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4)

15.1项目风险因素 (84)

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4)

15.1.2技术风险 (84)

15.1.3市场风险 (84)

15.1.4资金管理风险 (85)

15.2风险规避对策 (85)

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85)

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5)

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5)

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86)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87)

16.1结论 (87)

16.2建议 (87)

附表 (88)

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88)

附表2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89)

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90)

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91)

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2)

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3)

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4)

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5)

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6)

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97)

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8)

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9)

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01)

附表14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03)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装配式建筑一体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XXX有限公司

1.1.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

1.1.4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厂址XXX

1.1.5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0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建设投资为8500.00万元(土建工程为3396.2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3688.80万元,土地费用为1200.00万元,其他费用为133.36万元,预备费81.64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500.00万元。

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可实现年产值90000.00万元,计算期内年均销售收入65454.55万元,年均利润总额为3137.49万元,年均净利润为2353.11万元,年可上缴增值税1463.77万元,年可上缴所得税784.37万元,年可上缴城建费及附加146.38万元,投资利润率为31.37%,投资利税率47.48%,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23.70%,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5.25年。

1.1.6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达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系列产品100万平方米。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39870.00平方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一览表

1.1.7项目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资金人民币10000.00万元,全部由项目企业自筹。1.1.8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从2017年3月—2019年2月,建设工期共计24个月。

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天津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7.《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8.《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9.《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10.《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

11.《现代财务会计》;

12.《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13.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

14.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

1.4 编制原则

1、充分利用企业所在地资源、能源及劳动力优势,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前置条件,合理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

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

5、注重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

1.5研究范围

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产品生产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1.7综合评价

该项目的建设,将会极大促进静海区及天津市经济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由于本项目不仅具有高科技含量,而且附加值高,节

能环保,还将对项目企业现有产业链配套升级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静海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静海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做出突出贡献。

该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企业的技术资源和经验积累等,逐步在项目当地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构配件产业中心,完成项目企业产业升级,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项目的实施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项目将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当地利税,带动静海区乃至天津市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还将形成地方产业集群,拉大产业链条,对项目建设地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会给项目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综上,本次项目建设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设条件充分。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可行。

第二章项目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提出背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关系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文件,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实现房屋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的传统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住房和城乡建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在城市新建建筑、存量建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愈显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参照国际上建筑业的发展过程,当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年人均1000-1500美元后,开发新型的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实现工厂化生产,建筑工业化生产就成为解决传统建筑人工作业方式的缺陷、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处于建筑业转型期,正大力推广装配式模块化建筑,京津冀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在未来的新建建筑中占有一定比例,为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和潜力。据悉,静海区将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千亿级、涵盖不同种类的装配式建筑产业。

2.2本次建设项目的提出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年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会议决定,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此,一要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支持部

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品种和规格,引导企业研发适用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装配式建材应用比例,促进建造方式现代化。二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制度,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三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在供地方案中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用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装配式建筑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项目方即是在结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背景、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以及当前项目公司及项目实施地具备多方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提出的本次“装配式建筑一体化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企业充分利用建设地资源优势,着重开发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环保型装配式建筑及构配件产品,将对于静海区乃至天津市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项目建设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基础建设的持续发力,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段已经到来。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3.1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概述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概述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装配式建筑的常见问题,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本人在实际项目中取得的设计经验,以实际案例分析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装配式;保障房;设计方法 1 概述 伴随着1999年国务院发布72号文件《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各地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陆续发布,极大的促进各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国家的规范、图集陆续发布实施,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参与单位长期以来设计实施传统混凝土建筑形成的思维惯性,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法跟不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甚至最终设计结果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与实施,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 2 设计方法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混凝土建筑不同,装配式建筑是工厂内生产预制墙板、预制楼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等构件,然后运到项目现场拼装,浇捣混凝土,使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形成整体建筑。装配式建筑设计有个明显的特征“技术前置”,相对于传统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方式而言,约束条件更多、更复杂,对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需从策划阶段介入,必须考虑项目的造價和经济效益、预制构件厂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运输道路情况、项目施工组织和施工总平面布置情况。装配式建筑设计力求功能布局方便合理、结构规整受力简明,在适应预制构件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应采用“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设计方法,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系列化和多样化。减少预制构件种类,提高相对应模具的重复利用率,为构件工厂与项目现场的降耗提效提供便利[1]。 3 总图设计阶段 装配式建筑总图设计除了功能布局方面的考虑,还需考虑到项目施工组织和施工总平面图布置情况,譬如吊装机械的选择与布置,构件运输车辆的出入口与运输道路的设置,预制构件的存放场地等问题。正确处理好预制构件的吊装、运输和堆放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吊装机械的效能。 设计中应考虑到项目选用的吊装机械选用的是塔吊,还是起重机;吊装机械的起吊重量预制构件的重量相匹配;吊装机械的工作半径是否覆盖建筑物与构件存放场地。塔吊的布置一般沿建筑纵向一侧布置。起重机的行进线路一般沿建筑纵向一侧或两侧布置[2]。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进一步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强化保障措施,突出抓规划、抓标准、抓产业、抓队伍,促进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确定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 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明确重点任务

(一)编制发展规划。 各省(区、市)和重点城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抓紧编制完成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阶段性工作安排,提出保障措施。重点做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实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制定全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确定重点发展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具备木结构建筑发展条件的地区可编制专项规划。 (二)健全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支持地方、社会团体和企业编制装配式建筑相关配套标准,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编制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标准图集、工法、手册、指南等。 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统一的部品部件产品标准和认证、标识等体系,制定相关评价通则,健全部品部件设计、生产和施工工艺标准。严格执行《建筑模数协调标准》、部品部件公差标准,健全功能空间与部品部件之间的协调标准。 积极开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以及《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交流活动。

平战转换设计专篇

人防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换设计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2012 -5-18

目录 一、工程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平战转换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各阶段平战转换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施工阶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土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2、通风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给水、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 4、电气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早期转换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土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2、给水、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电气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临战转换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土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2、通风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给水、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 4、电气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紧急转换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土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2、通风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给水、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 4、电气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工程位于交叉口,地上部分为汽车站房及办公,宿舍等配套,地下一层为附建式甲类人防工程。地下室建筑面积8463.7m2 ,人防工程建筑面积为1998.5m2,掩蔽人数为1499人。本人防工程战时防核武器抗力等级为6级,防常规武器等级为6级。平时功能为机动车库,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部,共划分为4个防护单元。 设计依据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若干技术要求(闽人防办〔2008〕54号)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换设计标准》(RFJ1—98) 《福建省人防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换暂行规定》(闽人防办[2010]121号) 平战转换要求 人防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换可分为早期转换、临战转换和紧急转换三个阶段。早期转换应在30d内完成物资、器材筹措和构件加工;临战转换应在15d内完成后加柱安装和对外出入口及孔口的封堵;紧急转换应在3d内完成防护单元连通口的转换及综合调试等工作,达到战时的使用要求。 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人民防空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换设计标准》及闽人防办[2010]121号,人防工程的部分项目应在施工、安装时一次到位,不得实施预留和二次施工。 各阶段平战转换设计

装配式建筑特点

郑州中天建筑节能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特点分类 本公司主要产品:装配式楼梯,装配式卫生间,装配式厨房,装配式女儿墙,装配式叠合板,装配式空调板,断桥式防火窗,装配式轻质隔墙板,装配式复合外墙板,防火保温墙材装配式,装配式梁柱 基本简介 装配式建筑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美国有一种活动住宅,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每个住宅单元就像是一辆大型的拖车,只要用特殊的汽车把它拉到现场,再由起重机吊装到地板垫块上和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

相接,就能使用。活动住宅内部有暖气、浴室、厨房、餐厅、卧室等设施。活动住宅既能独成一个单元,也能互相连接起来 主要特点 1. 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 2. 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而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 3. 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 4. 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 5. 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发展历史 17世纪向美洲移民时期所用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就是一种装配式建筑。1851年伦敦建成的用铁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宫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装配式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房荒严重,迫切要求解决住宅问题,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到60年代。 [主要种类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建筑产业化的特点 建筑产业化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实现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相对于传统建筑业,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技术集成、环保和节能降耗方面有较大优势。 一是生产效率提高。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着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二是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产业化广泛应用工业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构件误差由“厘米”级向“毫米”级时代突进。构件成品一般使用二维码或质量芯片,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倒查,利于产品质量监管,助推建筑业向“百年宅”目标挺进。三是技术集成度高。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四是节能环保。与传统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

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建筑跨进,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建筑产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化发展是箭在弦上和必然选择。 随着整个社会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和行业政策红利持续激发,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全面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期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磅礴待发。 机遇之一: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未来空间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20余份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着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产业化的进程。新近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建筑业转型发展、培育产业新动能带来契机。 (一)面临的机遇 机遇之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装配式建筑注入动力 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是“去产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化解钢铁过剩、提速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最佳路径。例如钢结构建筑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

深圳市装配式建筑住宅项目建筑面积奖励实施细则

深圳市装配式建筑住宅项目建筑面积奖励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市装配式建筑住宅项目发展,提高住宅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住宅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深建字〔2014〕193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建设单位在自有土地上申请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项目,不包括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项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要求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项目。 第三条奖励建筑面积不得超过符合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要求的住宅项目建筑面积的3%,最多不超过5000平方米,奖励建筑面积无需修改已有法定规划。奖励后的容积率不得超过《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规定的容积率上限。 第四条奖励建筑面积的功能为住宅的,不纳入预售范围,并按照我市宗地地价测算规则计收地价。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和起始年期维持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不变。 第五条建设单位在申报方案设计核查前,应当向市住房建设部门提出实施装配式建筑的申请并出具承诺函。承诺严格按照我市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实施项目;未按照要求实施的,奖励建筑面积由相关单位以成本价收购用作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市住房建设部门收到建设单位的申请及承诺函后,应当及时出具复函。 第六条建设单位在申报方案设计核查时,应当提供市住房建设部门的复函。项目方案设计文件应当包括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注明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和装配率要求、住宅项目建筑面积总和、申请奖励的建筑面积数量和比例。

规划国土部门应当在方案设计核查意见书中确定奖励建筑面积的数量和比例,并注明该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须通过市住房建设部门技术认定。技术认定未通过的,应当重新申报方案设计核查。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方案设计核查、初步设计完成后,向市住房建设部门提出技术认定申请,并提交申请表、装配式建筑项目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书(须由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核后盖章确认)、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方案等材料。 市住房建设部门应当组织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等领域专家对建设单位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技术认定,通过技术认定的,出具技术认定意见书。 第八条通过技术认定的项目,建设单位持方案设计核查意见书和技术认定意见书,向规划国土部门申请合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和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并按照我市宗地地价测算规则补交地价。 规划国土部门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备注奖励的建筑面积,并将承诺函的内容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 第九条【施工图审查】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注明奖励建筑面积的数量和比例,并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将施工图设计文件以及技术认定申请表、技术认定意见书、装配式建筑项目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书、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方案等材料提交至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装配式建筑项目预制率和装配率等要求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和审查报告中注明。 第十条建设单位向规划国土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规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是在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用BIM、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通过对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进行管控,以及对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进行管控,实现生产过程和施工过程的信息共享,确保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和施工环节的效率,提高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管理的水平。 10.9.1技术内容 (1)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交付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施工全过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阶段的信息共享。 (2)深化设计:依据设计图纸结合生产制造要求建立深化设计模型,并将模型交付给制造环节。 (3)材料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物料进行统一标识,通过对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的管理,实现可视化的仓储堆垛管理和多维度的质量追溯管理。 (4)产品制造: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按产品类型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对设备进行联网管理,能按工艺参数执行制造工艺,并反馈生产状态,实现生产状态的可视

化管理。 (5)产品进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可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追溯,可在BIM模型当中按产品批次查看产品进场进度,实现可视化管理。 (6)现场堆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合理利用现场堆场空间,实现产品堆垛管理的可视化。 (7)施工预拼装管理:利用BIM技术对产品进行预拼装模拟,减少并纠正拼装误差,提高装配效率。 10.9.2 技术指标 (1)管理信息平台能对深化设计、材料管理、生产工序的情况进行集中管控,能在施工环节中利用生产环节的相关信息对产品生产质量进行监管,并能通过施工预拼装管理提高施工装配效率。 (2)在深化设计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深化设计标准(要求)统一产品编码,采用专业深化设计软件开展深化设计工作,达到生产要求的设计深度,并向下游交付。 (3)在材料管理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物料分类标准(要求)统一物料编码。进行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条码等技术绑定材料和仓库库位,采用扫描枪、手机

铝模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施工技术研究

铝模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施工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8T11:03:58.4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李瑞宇[导读] 摘要:为了实现“等同现浇”,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节点和构件之间所采用的一般是现浇连接的装配方式。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江苏淮安 223201摘要:为了实现“等同现浇”,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节点和构件之间所采用的一般是现浇连接的装配方式。在目前来说,现浇部分的浇筑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木板或钢框木模板,这种模板的不足在于其周转率低,在施工现场浪费现象严重,也难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因此铝合金模板体系的应用和推广也就显得更加迫切。与木板相比,铝合金模板强度和精度都更高,能够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 施工效率。 关键词:铝模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施工技术 1 一体化施工工艺流程 装配式建筑与铝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般为:测量放线→剪力墙钢筋绑扎、安装管线预埋→隐蔽验收→PC墙板安装→墙模板安装→梁模板安装→PC叠合板安装→铝模楼板安装→模板验收→梁板钢筋绑扎、安装管线预埋→隐蔽验收→浇筑混凝土一快拆体系拆模→转运下一层。尽管在铝膜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施工的工艺流程都相对固定,前后顺序大致相同,但是实际施工环境中仍然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装配式建筑进行墙板吊装的同时,可以进行墙、柱钢筋绑扎作业。(2)在气候或者前一天混凝土浇筑过晚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导致的楼面强度不足、吊装墙板难以进行时,可以首先进行墙、柱绑扎施工,待楼面强度达到指定标准后在进行墙板吊装作业。(3)按照工程质量标准,可一次或多次在墙、柱铝膜完成过程中进行模板复查。(4)可根据工期的长短,决定叠合板吊装和楼板水电管线预埋、梁、楼板钢筋绑扎等步骤是否同时进行。 2 PC+铝模技术推广意义及施工难点 2.1施工层工艺斜撑较多 铝模一体化施工过程中,由于PC端和铝模设计均采用双排斜撑工艺,PC墙板的斜撑幅度和铝模斜撑幅度为互补关系,导致实际施工过程中PC墙板的斜撑幅度占据了铝模斜撑余地,使铝模斜撑空间变小,降低了铝模一体化的操作空间,造成爆模和斜撑密集区的墙板碰撞现象。拼接过程中,PC构件的预留螺栓孔洞尺寸和铝模板对接设计标准不一,为完成拼接只能再次开孔,由于铝模板的尺寸存在构造误差,导致已经开孔的铝模板在对位过程中需要再次进行测量和打孔作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因加工精度差,工厂未将螺栓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清理干净,增加了预留孔洞尺寸的误差,压扣螺栓不能顺利安装,提升了施工过程中的对接难度。 2.2铝模与PC构件处理精度要求高 铝模和PC构件的处理是一项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工艺,因此,装配式建筑的预装过程中必须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工厂和操作工人进行处理。总体来说,接缝处理易出现3方面的问题:(1)PC构件和铝模易出现尺寸偏差和露缝,特别是平台板和墙板阴角地带节点偏差现象更为严重。(2)铝模墙体接缝处需要预留2cm的K板,部分预装工人因技术漏洞导致墙底烂根现象。铝模在浇筑过程中螺钉紧固程度不符合质量标准,背楞间距超出接缝需要,脱模后会引起漏浆和错位现象。(3)楼板下垂问题,铝模墙内阳角下端时常出现脱模、爆模现象,楼板在阴角仅依靠横向支撑,进一步加大了接缝处理的不稳定性。 3 一体化应用措施 3.1设计阶段 (1)在图纸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需要解决的就是装配式建筑PC板中的安装偏差问题,首先结合铝膜的加工尺寸,为其预留出足够大的调整间隙,例如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来说,0.2%的直线度最为合适。在具体施工阶段,根据施工项目的标准层层高,来确定具体的误差大小,进而再对构件与率合金模板相连接时的间隙加以确认,并用合适规格的橡胶条在安装模板时进行填充。(2)在装配式建筑与铝膜之间,一般采用的是可调式连接压扣,实现硬连接时应确保两者之间的间距在400mm以内;应用套管来进行螺杆外侧的加固工作,同时应在套管初安装防止漏浆的橡胶垫片。(3)对于铝膜板支撑的加密和碰撞进行优化和加固。一方面对铝膜板的斜撑进行加密,并在模板的底部进行拉杆加固,之后对于墙阴角处的楼板模板进行竖向支撑的增设处理,可以在多个方面都有效降低外墙爆膜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优化铝膜斜撑的数量、增加墙板底部固定连接件,来有效解决斜撑多和空间碰撞问题,将传统的斜撑双排更新为斜撑一排;最后,还可以通过BIM碰撞分析来更正斜撑碰撞的位置。 3.2加强一体化中PC板与铝膜的接缝处连接 (1)在PC板与铝膜的拼接处,可以在PC墙板上粘贴双面胶,这样做的目的是等到之后构件与侧模通过压扣进行加固时可以利用双面胶将拼缝挤死,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混凝土浇筑中漏浆现象的出现。当然,如果借助专业铝膜公司,在铝膜施工方面配备专门的密封橡胶条(替代双面胶)和专用压扣,阻止漏浆现象的效果会更加明显。(2)在装配式建筑构件与铝膜接缝处渗透问题的处理上,针对铝膜和预制构件拼缝较小的地方,可以直接在接缝处曾铁防水胶带,将砂浆密封;针对两者之间拼缝较大的地方,则采用铝板与木模拼接加固的方式,以铝膜背楞或木方的方式来保证组合体的稳固。 3.3加强一体化中预制墙板的强度 针对经常发生爆模现象的墙体下半部分,可以通过设置防爆膜墙箍的方式,该墙箍以角铝来连接2个PC外墙,在拉钢筋螺杆穿过预留孔洞后在螺杆上加垫片,随后用螺栓拉紧加固。为了提高墙板底部的整体刚度,可以利用竖向紧固片,确定固定的距离后用竖向紧固片在该距离内拉结上下预制墙板,对于墙阴角处的楼板当然也要增设竖向支撑。最后,通过高频振动棒来降低激振力也是降低爆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3.4加强一体化中构件铝膜的质量和安全检查 对于预制构件和铝膜等的施工过程,要对其加工尺寸、平整度、预留洞口和预埋件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由专人负责统计相关数据。在发现出现PC板和铝膜上有损坏、尺寸与标准规范不符,要立即上报并进行退场修补处理。对于PC板上的预留钢筋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不符合要求就要立即进行更正。在安装完成后检查工序仍不可或缺,这时主要针对施工的工序进行验收,确保施工严格按照符合具体施工环境的工序进行精确的安装。为避免阻碍下一道工序的顺利展开,在浇筑前应派人对斜撑、销钉等进行二次看膜。 3.5加强一体化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

装配式建筑商品房项目容积率奖励实施细则

县装配式建筑商品房项目容积率奖励实施细则 第一条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琼府〔2017〕100号)、《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制定装配式建筑容积率奖励实施细则的通知》(琼自然资函〔2020〕77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通知》(琼府办函〔2020〕127号)文件要求,为鼓励社会项目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房项目,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第三条按装配式方式建造的商品房项目,且满足国家装配式建筑认定标准的,其满足装配式建筑要求部分的建筑面积可按一定比例(不超过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的3%)不计入容积率核算。 第四条建设单位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报建方案设计审查前,应先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项目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审查申请,并提交申请表、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等材料。 第五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装配式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方面的专家(5或7名)按照我省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审查要点对建设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出具专 - 1 -

项审查意见书。专项审查意见书作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容积率奖励依据。 第六条建设单位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报建方案设计审查时,须提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专项审查意见书材料。报建方案设计内容应有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主要包括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实施楼栋、装配率、申请奖励的建筑面积和比例。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在报建方案设计审查时确定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实施楼栋、奖励的建筑面积和比例,按程序进行公示。 第七条建设单位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奖励的建筑面积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载明。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图设计文件、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以及装配式建筑技术认定审查意见书等材料提交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装配部位、装配率等重要变更的,建设单位应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装配式建筑修改后实施方案重新审查,审查结论作为图审依据。 第九条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对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并形成书面监督记录。 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报告中应有装配式建筑专篇,- 2 -

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研究

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13T06:04:37.392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1期作者:唐洁卫[导读] 装配式建筑是进行一体化综合设计之后,通过建筑工厂完成建筑所需零件的加工,进而借助先进的交通运输,将建筑材料运到建筑场地,根据相关要求,对这些建筑部件进行科学严格的连接或者组合,进而使建筑任务得以完成的建筑施工模式。唐洁卫 浙江万景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丽水 323000摘要:装配式建筑是进行一体化综合设计之后,通过建筑工厂完成建筑所需零件的加工,进而借助先进的交通运输,将建筑材料运到建筑场地,根据相关要求,对这些建筑部件进行科学严格的连接或者组合,进而使建筑任务得以完成的建筑施工模式。为了真正地落实设 计施工一体化,在实际施工中可以将设计和施工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在施工工程中,相关单位可以更好地交叉互补,互动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的质量,最快地完成整个项目,减少相关的成本支出,使整个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达到最大化。本文就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研究更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当代社会中,各种建筑结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多层次要求。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建筑工程大部分都是进行现场施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较小,为了推进绿色施工理念,应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占比。 1装配式建筑概述 所谓的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在工地之外预制各部件,而在工地内将这些部件装配到一起的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该建筑类型具有很多优点,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各部件生产时,均由展业工厂完成,可以保证构件的标准化,提升构件质量,并降低材料的使用量。(2)在施工现场,可直接利用混凝土等材料,将各部件装配到一起,施工时间较短;(3)大多数工作均可由机械设备完善,减少人员的参与,不仅降低施工成本,而且还提高工程安全性。(4)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更少,降低环境破坏力度。装配式建筑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的建筑项目。国务院提出要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所有工程项目中的占比,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居住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的贯彻落实。而装配式建筑构件节点连接技术的研究,能够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保障,推动装配式建筑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保证建筑结构整体的舒适性和绿色环保,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会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 2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措施 2.1全力推行工程总包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看,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是一种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而在工程项目承包中通常都是采用了总包的方式,这对于委托方来说有利于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含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让具有丰富经验与组织管理能力的企业来承包工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专业特长,有利于对工程项目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提升工程的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并没有实际施工经验的企业或单位来说,采取工程总包的方式来委托他人来负责建设,更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体现,只有大力推进工程总包,才能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与质量,让设计与施工能够更好地融合,发挥出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之关系,而工程建设单位同时也是设计单位,这样无疑在施工中可以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管,让原有的设计方案能够以最为有效的方式得以落实。 2.2树立设计施工一体化协同理念 2.2.1设计理念 在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中,对于负责设计的单位来说,首先应当是在总包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本着服务的原则,服从工程总包的工作安排。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首要的是必须要培养相应的人才队伍,从事设计的人员不但要懂得如何设计,更要有着一定的管理基础,能够对市场中的建筑材料以及施工现场有着全面的了解,熟悉管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为其胜任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设计人员还要能够有着一定的参与决策权,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环境生态要求等有着充分的把握,将设计上升到策划的层次上来进行,关注建筑的功能要求与技术要求,兼顾效益与成本投入,能够在限额内完成设计,提高项目施工的经济效益。 2.2.2施工理念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2013) ?《装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15G10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2)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2011)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15G365-1) ?《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15G368-1)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技术规程》(JGJ289-2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版)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2016.01浙江省住房和城建设厅)二、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 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杭州市相关规范、规定,符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满足业主对 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达到的目标。 (2)解决本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使工程的建设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技 术先进等方面能得到综合体现。 (3)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的相对优势,尽量减小预制构件建筑结构整体性的不利影响,预制装 配式建筑拆分原则是优先选用非抗侧移构件,便于模数协调,易于标准化生产和安装的建筑部品。 2.设计目标 (1)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 (2)与构件生产、施工工艺形成配套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形成符合模数数列的标准化模块。 (4)在标准化套型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和施工工艺的特点,满足里面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 求。 3.工业化分析 (1)工业化实现目标 根据浙江省《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预制率不低于 20%,预制率可按下式计算: K预=(V预+ 0.5V叠)/ V总 V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 V叠──叠合构件现浇混凝土体积; 1

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发展

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在欧美及日本被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具有效率高、精度高、质量高、工业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建筑抗震性能高、节能性能高、使用面积大等优点。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30%,2017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1.39万亿,这意味着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有至少6万亿以上的产值。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四大转变:①生产工艺由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变为以机械作业为主;②生产地点由传统的以工地现场为主转变成以工厂生产为主;③施工方式由传统的现场施工变为现场组装;④施工人员由传统的施工现场农名工为主变为产业工人、技术操作工人为主。 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仍存在一些问题:①造价相对较高。费用的增加主要在预制构件的预制和构件的安装运输;②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③专业人才短缺,预制构件的安装对运输、吊装设备的要求较高,而普通的施工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经验。 2.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 2016年12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17年1月住建部公布《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51231-2016)。2018年1月住建部公布《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并废止原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完善产业链 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需要完善产业链,把业主、设计单位、构件工厂、施工单位等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后期运营与维护一体化,并在项目建造过程中不断整合各企业的优势资源,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完善技术标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统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依据。 (3)提升技术水平 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需提高构件制作水平,保证构件制作质量,降低构件制作成本;施工企业需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队伍建设,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水平,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 (4)提高政策支持 政府应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对相关企业与相应的技术人才实施土地、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植培育相关企业的发展。

20180301附件1-4装配式建筑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和审查要点(2018年装配式建筑专篇局部修改版)

附件1 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 装配式建筑专篇(修订)

7 装配式建筑专篇 7.1 一般要求 7.1.1 装配式建筑初步设计文件除应满足本规定其它章节的要求,还应包含本专篇专项设计说明书、图纸、计算书。 7.1.2 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书应单独成章;图纸的要求为本规定第4章内容的补充,可不单独成册;计算书的要求为第5章内容的补充,可不单独成册。 7.1.3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并满足本规定第8章的要求。 7.1.4 本章规定仅涉及装配式建筑所采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 7.2 专项设计说明书 7.2.1 概况 1 装配式建筑楼栋组成、项目特点和装配式建筑目标及预评价等级。 2 简述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选项内容及主要技术措施。 7.2.2 设计依据 1 与装配式建筑设计有关的国家及重庆市技术标准、规定。 2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部品部件等技术资料。 3 政府主管部门对项目有关装配式建筑的管理要求。 7.2.3 建筑设计说明 1 说明围护墙和内隔墙的材料性能要求(包括主要规格、墙体材质、密度、防火、防水、保温隔热、隔声、抗风、抗震、耐撞击、气密性、耐久性等)、施工方式(砌筑或者非砌筑)。 2 简述围护墙与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的情况,内隔墙与管线、装修一体化的情况。 3 建筑全装修内容:建筑装修材料表(包含楼地面、墙面、天棚、门窗的建筑做法);建筑设施配置情况。 4 当采用楼地面的干式时应说明做法。 5 当采用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整体收纳等部品时应说明做法。 7.2.4 结构设计说明 1 结构设计 1)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选用说明,抗震等级等。 2)竖向预制构件(墙、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和水平预制构件(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布置情况。 3)采用高精度模板的说明。 4)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特殊技术的说明,结构重要节点的说明或简图、结构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 2 主要结构材料 装配式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钢材牌号、预制构件连接材料、特殊材料或产品(如成品拉索、锚具、铸钢件、成品支座、阻尼器等)的说明。 3 结构分析 1)对关键节点、接缝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分析;对超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第5章规定的尚应进行性能化分析或专项论证。

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数字化建造的思考与应用

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数字化建造的思考 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建造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建筑业目前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应用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 根据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未来中国建筑业必将迈上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的一场变革,集成了"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同时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推动绿色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建造的关键推手。装配式建筑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须采用一体化的建造方式,即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主体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机电设备系统、装饰装修系统通过总体技术优化、多专业协同,按照一定的技术接口和协同原则组装成装配式建筑。 一体化建造方式以"建筑"为最终产品。全过程信息化应用是装配式建筑的一大特征,信息技术是推行从构件生产到装饰装修一体化建造方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实现"设计、

生产、装配一体化",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解决设计—生产—装配脱节的问题,实现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 我国尚未全面推行"EPC五化一体"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环节多专业难以有效协同。本文将探索以BIM为项目信息源、以EPC工程总承包为主要管理模式、以ERP企业层资源配置设置组织管理体系、以移动终端为信息采集和应用手段系统集合而成的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 设计环节是装配式建筑方案从构思到形成的过程,也是建筑信息产生并不断丰富的过程,而装配式建筑系统性的特征对设计环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设计环节中的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各专业需在建筑物设计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一、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协同设计 基于平台化设计软件,统一各专业的建模坐标系、命名规则、设计版本和深度,明确各专业设计协同流程、准则和专业接口,可实现装配式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的三维协同设计和信息共享。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_加工_装配一体化技术_叶浩文

2017年5月上第46卷第9期 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7 DOI :10.7672/sgjs2017090017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技术 * 叶浩文,周冲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70) [摘要]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的分析,以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装配及一体化集成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破解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并对此提出了只有通过技术上的创新,建立并完善装配式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全专业的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技术体系,才能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发展。[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一体化集成;设计;加工;装配[中图分类号]TU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8498(2017)09-0017-03Design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Precast Buildings YE Haowen ,ZHOU Chong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70,China )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of precast construction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precast buildings is as breakthrough to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s.And it puts forward only through techn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design ,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profession including precast architecture ,structure ,electromechanical and decoration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cast building.Key words :precast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design ;processing ;assembly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1904)[作者简介]叶浩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yehw@cscec.com [收稿日期]2017- 01-121 装配式建筑发展形式2016年以来,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发展装配式 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自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到3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三五”纲要》,再到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不仅在 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的目标,还明确了发 展装配式建筑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装配式建筑将进入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发展阶段。 2016年11月19日,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号召全行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装配式建筑抓到底。 形势充分表明:全国范围内一场大力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高潮已全 面掀开。 2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及分析 在迎来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当前,迫切需要突破困扰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瓶颈。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针对装配式建筑设置了系统化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拟通过一体化的研发和实施,解决目前阻碍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没有形成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导致目前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通过对已建的不同预制装配式若干工程的分析比较,还存在成本增量等问题,导致市场接受程度较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发展。3技术创新破解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3.1装配式建筑设计关键技术3.1.1 结构设计创新 通过结构设计创新,实现结构?0.000以上即 可预制,有利于建立以“预制装配”为主的技术体系。 1)剪力墙结构体系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可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①结构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