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指导老师: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一、实习目的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通过实习有利于我们更充分更系统的、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相关课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林业生态工程,就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的某一区域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此次林业生态工程实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山区林业生态工程营建技术及管理的基本技能,实习内容包括防护林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困难立地条件下防护林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整地、栽植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包括封育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封育方式及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通过所学理论知识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是团队合作,也锻炼了我们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

福建省平潭县等地

三、实习时间

2017年6月6日-2017年6月9日

四、实习内容

对平潭防护林的现状、布局、建设、发展方向进行调查

对平潭防护林的规划进行评价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平潭防护林现状

从20 世纪70 ~80 年代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海岛各种地段营造起防风固沙林,通过防护屏障的作用,有力减轻了风沙对当地居民的不利影响,海岛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由于自然衰老和常年风沙袭击,过去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处于退化状态,生态防护作用日趋减弱,风沙对海岛的影响逐渐恢复,为构建生态良好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必须加快海岛

防护林的建设步伐。

2、平潭防护林布局

平潭岛四面环海,许多地块如龙王头、燕下浦等风沙极大,造林绿化异常困难。经过这几年来县林业局、防护林场和省林科院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采用抗风木麻黄无性系2年生容器大苗 3 ~4 月份雨天深栽造林,建立简易风障、防风固沙、确保幼林、减少风沙危害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1],在平潭岛风沙恶劣地段造林取得了成功,这种技术在全省的风口地段造林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平潭岛第一代的防护林基本上是木麻黄纯林形成的林带,距今大多已40年左右,而木麻黄防护成熟年限在30 ~35年,因此,原有的木麻黄林多已成熟或接近成熟,需要及时更新改造以保持林带防护功能的延续性。木麻黄是平潭岛上防御台风、海潮、流沙等自然灾害的主要树种,尤其是流沙海岸极端自然条件下,木麻黄至今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一的木麻黄树种或品种连续成片栽植不可避免存在林带结构简单、抗性减弱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平潭林业局致力于防护林树种引进和试验,因地制宜地选择造林树种,筛选出厚荚相思、卷荚相思、荚竹桃和刚果12 号桉等树种,与木麻黄进行混交造林,改善了滨海沙地的树种多样性,逐渐应用于海岸防护林更新改造中,提高了林带质量。

3、平潭防护林建设和发展

沿海防护林是平潭岛广大民众生存的生态保障,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每年财政都应拿出较多的资金投入新的防护林带营造、老林带更新改造、林带管护、断带修复等相关的防护林项目建设,严格禁止侵占破坏基干林带的行为,不断提高防护林质量,确保经济建设和海防林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造林护林意识沿海防护林在平潭人特别是老一辈居民心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深知没有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屏障,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海岛繁荣和安居。但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一代人缺乏对防护林的重视和爱护,毁坏防护林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加强防护林建设重要性的宣传,通过组织学习、免费赠送小册子等形式使广大民众特别是新生代认识到建设和保护好海防林是事关海岛人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从而激发人们造林爱林的热情。以科技为依托,确保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平潭防护林的规划评价

一定程度上存在林带被侵占破坏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平潭岛和沿海其他县一样存在征占用防护林地的情况,破坏沿海基干林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林地的毁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征一补一的办法难以执行。有的地方擅自扩大审批权限,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乱批、乱征、乱占沿海防护林地,搞房地产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等,部分基干林带支离破碎; 有的地方乱修坟、乱采石、乱挖沙,毁林开荒势头遏制不力,不少滨海林地被毁,用于种植果树、蔬菜等,致使防护林遭受破坏,土地沙化,风沙再起。

衰老林带更新不及时影响防护功能持续发挥平潭岛老林带大多在20 世纪70 年代造林,如今基本上处于防护成熟需要及时更新,但由于相当面积的第一代老林带位于潮水线向内200m 范围,也就是基干地段,风沙等自然条件恶劣,一是林带更新采伐审批难度大; 二是担心采伐不当产生新的风口危害; 三是认为老林带有如今的规模很不容易,采伐掉非常可惜,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现有不少木麻黄老林带虽然已成熟且防护作用减弱,但依然没有进行更新,使林带的防护功能得不到持续发挥。

防护林树种种类偏少有待进一步丰富平潭岛防护林树种与沿海其他县一样较为单一,沙岸以木麻黄为主,基岩海岸主要树种是黑松和台湾相思。虽然近年来开始注重引种筛选工作,通过研究确定厚荚相思、卷荚相思、荚竹桃和刚果12 号桉等为木麻黄伴生树种并与之混交,增加了林带生物多样性,但从整个海岛目前的树种分布情况来看,种类依然偏少,树种的单一化容易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也不利于当前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木麻黄防护林幼林虫害严重近年来,平潭岛许多木麻黄幼林遭受虫害严重,主要是蛀干害虫星天牛的危害,导致不少2a、3a 生的木麻黄小树逐渐枯黄最终整株倒伏干枯而死,因此,木麻黄幼林防虫治虫工作刻不容缓。

5、平潭防护林的发展对策

①政府重视,加大防护林建设的资金投入。

②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造林护林意识。

③以科技为依托,确保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实习体会

在本次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以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掌握流域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观察分析流域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关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之外,这次实习让我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总之,本次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实习,大大丰富了我在林业生态方面的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点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 点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林业生态工程学重点 一、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主要解决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1、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丘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多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失去了天然蓄水和保持水土能力,致使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洪灾愈来愈频繁。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形起伏、森林破坏,我国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形成重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荒漠化面积扩大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4、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我国属中高度缺水国之列,但在低限边缘,我国供水能力为5200亿m3,占总径流量的20%,既属于缺水国,水资源利用潜力又很大。 5、森林破坏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增加到%,但这远远不够(覆盖率低,林分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西部地区,这是水旱灾害不断加剧的重要根源。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度占世界第8位。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有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7、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 二、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含义、内容、类型。 含义: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内容: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篇教案

第一章林业生态工程概论 一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指导老师: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一、实习目的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通过实习有利于我们更充分更系统的、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相关课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林业生态工程,就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的某一区域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此次林业生态工程实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山区林业生态工程营建技术及管理的基本技能,实习内容包括防护林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困难立地条件下防护林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整地、栽植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包括封育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封育方式及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通过所学理论知识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是团队合作,也锻炼了我们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 福建省平潭县等地 三、实习时间 2017年6月6日-2017年6月9日 四、实习内容 对平潭防护林的现状、布局、建设、发展方向进行调查 对平潭防护林的规划进行评价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平潭防护林现状 从20 世纪70 ~80 年代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海岛各种地段营造起防风固沙林,通过防护屏障的作用,有力减轻了风沙对当地居民的不利影响,海岛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由于自然衰老和常年风沙袭击,过去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处于退化状态,生态防护作用日趋减弱,风沙对海岛的影响逐渐恢复,为构建生态良好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必须加快海岛

西南林业大学 2014 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仅供

西南林业大学201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337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史范围: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念。《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概论》,程能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内容范围: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园艺植物品种改良、园田规划及园艺设施、园艺生产基本技术、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茶园艺和园艺产品及产后处理。参考书:《园艺学概论》(第2版),程智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月。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知识综合三》包含三门课程的内容,分别为: 1. 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网络公共基础教程》,徐祥征,北京:清华出版社,200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沈立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与范围: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性;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土地与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进步;农业资金;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参考书目: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344风景园林基础:考试范围: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要素设计及其表现,各类园林绿地、专类公园、综合性风景园林的规划及其理论。参考书4本:《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朱建宁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8月;《风景园林设计》(第三版),王晓俊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园林规划设计》,王浩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李俊清主编《森林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曹惠娟主编《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和1992年第二版均可 701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Primack RB (Editor), 祁承经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02城市园林生态学:考试内容范围: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的生态关系;园林生态系统和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含义,组成,结构和功能;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与调控和园林生态实践。参考书:《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703城乡规划(快速设计3小时):《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方法与表现》(第一版),于一凡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城市规划快速设计与表达》(第2版),夏鹏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6月。 704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胡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705电子技术(含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作者:童诗白,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阎石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06《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法理学初阶》(第三版)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法理学进阶》(第三版)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

林业专业知识

林业专业知识太多了,要看你要那些方面的 现代林业考试大纲 需掌握的知识内容: (1)现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2)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 (3)我国现代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的内容。 (4)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及其原则。 (5)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及其特征。 (6)林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建设的内涵。 (7)林业碳汇及“碳汇交易”的概念。 需熟悉的知识内容: (8)* “十一五”林业发展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9)我国传统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0)林业分类经营的概念及内涵。 (11)近自然森林经理的概念、特征及技术要点。 需了解的知识内容: (12)我国现代林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13)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主要内容。(14)07年8月10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的主要内容。 (15)* 湖南现代林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16)* 湖南林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考试大纲 林政管理与林业法规 需掌握的知识内容: (1)《森林法》的基本内容、我国林业法规体系的组成。 (2)证据的特点、种类,违法行为的概念、构成要件。 (2)林业行政处罚的原则、种类、条件、程序。 (3)林业行政复议、林业行政诉讼原则、范围、管辖、程序、条件。 (4)林权管理的法律规定,包括林权的概念;林权的主要内容;林权登记的内容、程序;林权流转;占用、征用林地主要法律规定;林权争议解决的办法、程序。 (5)森林经营管理的法律规定,包括森林林种的划分、林业长远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清查与森林资源档案制度。 (6)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7)植树造林的法律规定。 (8)森林限额采伐的范围、制定年采伐限额的原则及程序。 (9)木材经营、运输管理,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进出口管理的的主要内容 (10)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对象、设立自然保护区的

林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2010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院:水利学院 学号: 学生成绩:

目录 1引言‥‥‥‥‥‥‥‥‥‥‥‥‥‥‥‥‥‥‥‥‥‥‥‥‥‥‥‥‥‥‥‥ 2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项目区自然状况‥‥‥‥‥‥‥‥‥‥‥‥‥‥‥‥‥‥‥‥‥‥‥‥‥ 2.2.1植物 2.2.2土壤 2.2.3气候 2.2.4地貌 2.2.5地质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2.3.2工业生产情况 2.4土地利用状况‥‥‥‥‥‥‥‥‥‥‥‥‥‥‥‥‥‥‥‥‥‥‥‥‥‥‥‥‥2.5水土流失状况‥‥‥‥‥‥‥‥‥‥‥‥‥‥‥‥‥‥‥‥‥‥‥‥‥‥‥‥‥3设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腰堡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4.1立地类型划分‥‥‥‥‥‥‥‥‥‥‥‥‥‥‥‥‥‥‥‥‥‥‥‥‥ 4.2林业生态工程布局‥‥‥‥‥‥‥‥‥‥‥‥‥‥‥‥‥‥‥‥‥‥‥‥‥‥5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5.1坡面水土保持林‥‥‥‥‥‥‥‥‥‥‥‥‥‥‥‥‥‥‥‥‥‥‥‥‥‥‥5.2沟道水土保持林‥‥‥‥‥‥‥‥‥‥‥‥‥‥‥‥‥‥‥‥‥‥‥‥‥‥‥

6管理措施 6.1人工林抚育管理6.2工程管理 6.3 资金管理 6.4 信息管理 6.5 物资管理 7 效益分析 8进度安排

林业生态工程学知识讲解

林业生态工程学

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工程规划与设计技术等几个方面: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特点、内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生态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防护林学理论。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 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 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 林业生态工程评价的基本原则;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制定与评价方法。 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分析与生态系统诊断方法;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步骤;规划设计报告编写及注意事项。 教学特点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pdf

1林业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则的生态系统,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差异,它属于经营集约,投入的劳动较对,还与一些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处理差异很大。而生态工程,主要实践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的,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是信息论以及系统论等现代化的生态学和基础理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理论,它会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所影响。 2生态经济的概念 它会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并会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通过这种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能使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都能得以体现。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生态功能的商品机制以及生态机制,这两者都是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也是生产社会中的实用价值,生态机制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生态价值;而商品机制所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商品价值。人工林所产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都是在林业生态工程价值当中的,其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量都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在组建的过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机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都有所不同,在定义其价值量的时候还是要依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还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定,并不是社会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是由林业生态工程来来体现的,这不光表现在自然环境和资源上,还会表现在自然的环境和价值中,也直接体现在生态经济系统上。其中,使用价值一般都表现在林产品和林木等一些产品上,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以及防风沙等实用的使用价值,是企业生态产品不能替代的。而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时候,林产品的生态能力和产出价值都是要耗费人工劳动的,这样才能形成林业生态工程特有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不光有经济效益产生,还会有一定的生态规律,这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其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 3生态经济的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中,其设计对象和规划对象都是人工林业生态经济系统。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并促进其长期和短期效益的统一性原则。通常的情况下,生态效益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这两者之间有矛盾,要从各个两面入手,并考虑林地的具体情况,再重新调配投入的程度,使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调整林种的种植结构,使营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适应性原则 受到我国固有土地面积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林业生态体制比较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各地气候差异比较大,在林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模式和类型,依据地理形貌划分主要有山区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类型;依据林种划分主要有经济林、用材林、特种林以及防护林等类型;还有很多类型,这里不一一例举。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林区的情况,看适合什么样的林种,以选取相应的种植类型,要是在沿海地区修建防护林,地域属于亚热带或者暖温带气候,自然植被的分属就应该是落叶林区,而在东北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枫树、红松、以及桦树等种类,南方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马尾松、冷杉等种类的树种。林区的条件主要是选择种植树种的因素,不光要考虑到气候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水分和肥力的情况,不能片面去选择树种种植类型。 3.3层次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体系,从横向角度看,可包括农户林、林场、农田林、区域以及国家各个网络层次,有小到“庭院经营型”林业生态工程,大至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纵向角度看,其层次结构是复杂的。因而应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产生各种层次水平的生态经济效益。 3.4动态性原则 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环境建设工程来保证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促使系统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林业生态工程能加速或缓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使生态经济效益逐步得到再现。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进行动态跟踪调整。 3.5最优性原则 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影响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态因子和经济投入、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调控、设计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系统,从而使生物生产力最高,产生最佳生态经济效益。3.6实用性原则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具较大差异。在设计实施之前,人类就注重实用性,确定了明确的社会经济目标,进行人工干预,使产生的生态效益遵循自然法则,经济效益具有社会实用性。林业生态工程又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的一切技术方案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在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建设防护林工程,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集资造林方法,运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林片、网、带相配置,适地适树的多种林木相并重,防护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还表现在灵活经营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长周期长,人类对自然森林生态系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思考题(水保07)2010.12.27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思考题 (水保07级,共53题) 第一章概论(3) 1、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2、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有哪些? 3、简述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学基本理论(7) 1、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哪些? 2、简述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 3、生态经济系统的分类有哪些? 4、简述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5、系统工程的概念是什么? 6、什么是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7、什么是生态工程学的系统工程学原理 第三章全国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概况(7) 1、贵州森林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生态区划的内容; 3、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是什么? 4、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 5、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 6、我国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有哪些? 7、什么是退耕还林?现在实施的内容是什么? 第四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5) 1、林业项目建设程序包括几方面? 2、简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3、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和步骤有哪些? 4、简述林业专项规划设计的步骤; 5、造林典型设计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24) 1、什么是防护林?什么是防护林体系? 2、山丘区水土保持林林种有那些?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3、简述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模式; 4、简述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原则 5、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林营建技术主要有哪些技术?

6、什么是封山育林?简述封山育林的类型和方式。 7、封山育林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8、试述封山育林技术措施。 9、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趋势是什么? 10、简述林分立体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1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 1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途径是哪种? 14、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5、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原则?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 16、什么是适地适树?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是什么? 17、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18、什么是造林密度、经营密度? 19、如何确定造林密度(即原则和方法)? 20、按造林材料划分,造林方法有哪些?选用条件是什么? 21、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 22、怎样检查造林成活率? 23、幼林补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4、试述水库防护林的造林关键技术。 第六章平原与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2) 1、农田防护林的概念是什么?农田防护林是配置在农田上的防护林,其主要作用是降低害风的风速,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农作物获得丰产。 2、什么是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是林带的层次(林冠层次)、树种组成和栽植密度总和。 第七章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5) 1、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研究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森林的综合效益?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综合效益评价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森林的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5、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东北林业大学2020自命题科目考研大纲:林学概论

东北林业大学2020自命题科目考研大纲:林学概 论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东北林业大学2019自命题科目考研大纲:林学概论,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 的更新! 东北林业大学2019自命题科目考研大纲:林学概论 考试科目名称:林学概论 考试内容范围; 学习林学的重要性 1、要求考生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及林业的现状; 2、要求考生掌握林业内涵的变化及林业生产的特点; 3、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林业、林学的概念。 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1、要求考生了解森林自身特点、植物组成、标准地设置方法以 及森林类型的划分; 2、要求考生理解“森林、林分与林型”,“优势树种、伴生树 种与乡土树种”,“层外植物、附生植物与寄生植物”,“抽样样地”与“典型样地”、林分的“株数密度、疏密度与郁闭度”,之 间的区别,掌握标准地设置的原则; 3、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林分3种主要特征指标及调查与计算方法。 森林植物 1、要求考生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的主要特点、“真花学说” 和“假花学说”的主要观点、种子植物分类形态术语及检索表;

2、要求考生掌握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有哪些?“种”、“双名法”的基本概念; 3、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系统单位等级及10种以上植物学名。 森林与环境 1、要求考生了解影响森林植被的环境因子有哪些?森林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状况; 2、要求考生掌握环境与森林环境、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物候 期与物候相、霜害与冻害、蒸发与蒸发散、主导因子与限制因子、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等基本 概念; 3、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单元顶级学说与单元顶级学说的主要观点、k-对策者与r-对策者间的异同、我国森林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森林自然演替的主要过程; 4、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森林对降水再分配的影响”以及“生态 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技术 1、要求考生了解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和立地类型的划分、造林 地类型及特点、造林地的整理、良种选育的基本途径与程序、引种 以及苗木培育等内容; 2、要求考生掌握造林与造林学、森林立地与立地指数、优树与 种源、林木种子与种子年、种子的发芽势与千粒重、造林密度与最 大密度等基本概念; 3、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适地适树的内涵、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引种成功的标准;“密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混交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4、要求考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营造混交林的意义及必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点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 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林业生态工程学重点 一、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主要解决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1、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丘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多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失去了天然蓄水和保持水土能力,致使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洪灾愈来愈频繁。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形起伏、森林破坏,我国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形成重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荒漠化面积扩大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4、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我国属中高度缺水国之列,但在低限边缘,我国供水能力为5200亿m3,占总径流量的20%,既属于缺水国,水资源利用潜力又很大。 5、森林破坏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增加到%,但这远远不够(覆盖率低,林分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西部地区,这是水旱灾害不断加剧的重要根源。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度占世界第8位。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有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7、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园林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2、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体内主要代谢活动机理,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植物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 植物细胞生理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 2)代谢生理 掌握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 3、C 4和CAM 的代谢途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3)生长发育生理 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植物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4)环境生理 了解正常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逆境(干旱、水涝、极端高低温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 课程编码: 06025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 园林本科 学时学分: 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3学分 编写单位: 编 写 人: 审 定 人: 编写时间: 2012 年7 月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优选稿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 要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一章绪论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将森林分为几类? (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2.防护林体系? 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3.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不同,目的不同 (1)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3)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思。 (4)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环境改良工程(城镇、工矿区、劣地),食物链工程(桑基鱼塘系统中的鱼、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动物) 6.根据地形地貌,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7.根据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流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珠江流域 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太行山 跨区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平原,防沙治沙 8.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9.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与效益?

土壤学

土壤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土壤学 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定义1: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所属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学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土壤循环系统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目录

编辑本 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

地球科学 ,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 土壤学教材 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现在人们已发现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 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土壤学家认为:土壤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在生物等因素的参与下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

种苗学新教材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种子在植物学上是指由()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2. 林木种子指一切可以用于直接更新造林或培育苗木的(),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枝、叶、茎尖、根等(),组织,细胞,细胞器,人工种子等。 3. 真种子和类似种子的干果在林业生产上经常通称为()。 4. 根据苗木繁殖材料不同,可以划分为()和()。按苗木培育年限不同可以分为()和()。 5.多年生苗木按育苗过程中有无移栽而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 1. 某苗圃面积为15hm2,它应属于()苗圃。 (1)大型;(2)中型;(3)小型;(4)微型 2. 在苗圃中经过移植继续培育的苗木叫做() (1)营养繁殖苗(2)插根苗(3)移植苗(4)组织培养苗 3. 苗木规格和活力等指标没有达到育苗技术规程或标准规定的要求、不能出圃造林的苗木是() (1)合格苗(2)等外苗(3)目标苗(4)最优苗 4.在原播种或插条等育苗地上未经移栽继续培育的苗木叫() (1)换床苗;(2)播种苗;(3)留床苗;(4)插条苗 三、多项选择题 1.人工更新的主要方法有() (1)直播造林;(2)插条、埋干造林;(3)植苗造林;(4)天然更新造林 2. 用以繁殖苗木的营养器官包括() (1)种条;(2)地下茎;(3)根系;(4)叶片 四、名词解释 1林木种子:指一切可以用于直接更新造林或培育苗木的繁殖材料,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枝、叶、茎尖、根等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人工种子等。 2 苗木:是指由林木种子繁殖而来的具有完整根系和茎干的造林材料。 3 实生苗:直接由种实繁殖而来的苗木, 4营养繁殖苗:利用树木的根、枝、叶等营养器官和组织繁殖而来的苗木。 5裸根苗:在大田中培育、出圃时不带有基质与根系一起形成的根坨、根系裸露没有保护的苗木。 6.容器苗:在装有育苗基质的育苗容器中培育、出圃时由育苗基质和根系形成的根坨的苗木。 7移植苗:经过1次或数次移栽后再培育的苗木。 8 留床苗:在原有育苗地上未经移栽继续培育的苗木。 五、简述题 1. 举例说明林木种子可以分为哪几类? ①真种子:胚珠发育而成的,如刺槐。 ②类似种子的干果:树种的干果,成熟后部开裂,可以直接用果实作为播种材料,若山毛榉的坚果。 ③营养器官:包括种条、地下茎、根系、叶片、腋芽等。 ④人工种子: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胚状体,包裹在含有养分和具有保护功能的物质中而形成的,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发芽出苗,长成正常植株的颗粒体。 2. 苗木按培育年限的分类情况及相应的概念? 分为1年生苗和多年生苗。1年生苗指通过播种或插条等有性或无性繁殖方法获得的当年苗木。多年 生苗在苗圃中培养2年或2年以上的苗木。 六、论述题 1. 试述苗木的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种类? (1)根据苗木繁殖材料材料不同划分:实生苗和营养繁殖苗。 (2)根据苗木培育方式不同划分:裸根苗和容器苗。

林业生态工程复习

1、生态: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2、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相应的将森林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3、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 4、商品林:是指以提供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5、生态脆弱性: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后就难以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极易因自然条件改变而造成偶发或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程度。 6、生态重要性:是指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以及需要提供森林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的重要程度。 7、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原理,设计、建造与控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艺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恢复、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8、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9、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10、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区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11、受害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 12、恢复:是将受害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主要是再建立一个完全由本地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13、恶化:干扰持续进行,使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破坏。 14、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 15、改建: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新特性的状态。 16、防护林体系: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发展生产的特点,以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得到最有成效地发挥其最大的防护作用,促进被防护的对象(农林牧作物)高产稳产,并进一步改善防护地区的自然面貌,这样一种各防护林种有机结合的总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17、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18、透风系数:即背风林缘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与旷野相同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0之比。 19、疏透度:也称透光度,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林带纵断面的总面积之比。 20、沙漠:即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起伏的流动沙丘为其显著的景观标志,风沙活动是其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 2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1.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1954年提出“生态工程” 一词。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于1962年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王如松)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持续 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 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传统的森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但 是,它与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以下区别:⑴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是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以包含多种地类的区域为对象。⑵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⑶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⑷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符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措施。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 境改良工程;食物链工程。 6.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7.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⑴自然环境先天脆弱;⑵水 土流失严重;⑶荒漠化扩大⑷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⑸森林覆盖率低;⑹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⑺气温呈上升趋势。 8.西藏的生态环境问题: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日益 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减少,森林多样性受威胁;地质灾害严重。 9.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速度、规模和效果位于世界各向生态工程之首,被称为“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受到联合国组织的表彰并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总面积35602 hm,加上原有林地23142 hm,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为14.95%。 10.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 治沙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 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联系。 1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 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化学计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14.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 产生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15.绿色植物的生产量叫第一性或初级生产量,这种生 产速率叫第一性生产力。 16.总第一性生产量:地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 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数量。 17.净第一性生产量:呼吸之后余下的有机物质的数 量。 18.次级生产量:除了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 生产。 1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分为以下几种:营养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0.反馈:该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 入。 21.反馈可以分为正、负反馈两种。正反馈能使偏离加 剧,系统不可能保持稳定。负反馈也叫反偏离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22.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 23.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去研究 景观,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生态的属性:⑴景观异质性. ①空间组成②空 间的构型③空间相关⑵景观格局⑶干扰⑷尺度①空间尺度②时间尺度 25.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 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在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 26.干扰体系是所有干扰类型、干扰频率和干扰强度在 某一段时间过程中的总和。 27.受害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在自 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了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28.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 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正负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29.受害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的不同,可能有以下4 种结果:①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②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③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④因适宜条件不断损失的结果,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