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论文

环境化学论文
环境化学论文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QSAR模型的建立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任课教师姓名:黄莺

研究生姓名:程成

学号: 2012021077 年级: 2012级

专业:环境科学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QSAR模型的建立

程成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多环芳烃(PAHs) 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 研究其环境化学行为了解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基础。本文对多环芳烃的来源、性质、存在形态、分布、转化规律及其危害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建立QSAR模型。为以后的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环芳烃,QSAR

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of PAH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SAR Model

Chengch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Abstract: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an important class of global organic pollutants, to study 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to understand them in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s also the basis for pollution control. Sources of PAHs nature of existence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hazard review and synthesi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SAR model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organic pollution governance.

Key word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QSAR

引言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 简称PAHs ) 就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Reilley K A,1996)。PAHs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链状、角状或串状排列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质不完全燃烧或高温裂解的副产品。由于其难降解、强迁移能力、难溶于水、对脂肪的强亲和力等特点, 决定了它们极难控制, 已经或者即将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Zedeek M S,1980)。目前, 国内外有关土壤PAHs 污染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与测试、迁移转化、生物修复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Fisher J A,1997)。本文对多环芳烃的来源、存在形态、分配、转化规律及其危害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建立多环芳烃的QSAR模型。旨在为以后的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多环芳烃

1.1 来源

多环芳烃大多是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木材、天然气、汽油、重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纸张、作物秸秆、烟草等含碳氢化合物的物质经不完全燃烧或在还原性气氛中经热分解而生成的。具体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

1.1.1 天然源

自然环境中PAHs含量极微, 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森林、草原的天然火灾, 以及火山活动, 构成了PAHs的天然本底值(赵云英,1998)。天然的PAHs 可以促进藻类和某些高等植物(如烟草、黑麦和胡萝卜)的生长。据此推断, 天然PAHs 可能扮演内源植物和激素的角色。

1.1.2 人为源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源。水体中PAHs主要源于煤焦油、沥青、页岩油、碳墨、废物及各种工业矿物油的渗漏。它们以城市污水、工业废弃物、大气降尘和地表径流的形式及途径进入水体之中。其中, 由燃烧而来的PAHs主要通过大气和河流两种途径输入海洋;不完全燃烧排放物进入海岸上空, 经雨水和颗粒物沉降转

移到海洋中;其次, 石油开采、工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向海洋排放、海上船舶泄漏等, 均能使PAHs进入水环境中。PAHs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因此会强烈地分配到非水相中, 吸附于颗粒物上。每年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地球上各种环境系统中释放的PAHs有成干上万吨, 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有研究表明(张枝焕,2011)农业用地(林地、果园、农田)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或部分来源于土壤母岩中的有机质),而城区、交通干线附近及工矿企业附近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其中城市公园绿地、居民区表层土壤中煤的燃烧产物所占比例较大,二环路以内及交通干线附近表层土壤中PAHs 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或混合来源。杨清书等认为(2003)珠江虎门潮汐水道河口水体中PAHs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高温燃烧和汽车排放。

1.2性质

1.2.1 物理性质

多环芳烃大部分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具深色,熔点及沸点较高,蒸气压很小,大多不溶于水,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中,微溶于其他有机溶剂中,辛醇-水分配系数比较高。多环芳烃大多具有大的共扼体系,因此其溶液具有一定荧光。一般说来,随多环芳烃分子量的增加,熔沸点升高,蒸气压减小。多环芳烃的颜色、荧光性和溶解性主要与多环芳烃的共扼体系和分子苯环的排列方式有关。随p电子数的增多和p电子离域性的增强,颜色加深、荧光性增强,紫外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也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对直线状的多环芳烃,苯环数增多,辛醇-水分配系数增加,对苯环数相同的多环芳烃,苯环结构越“团簇”辛醇-水分配系数越大。

1.2.2 化学性质

多环芳烃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多环芳烃最突出的特性是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当PAHs与NO2、OH、NH2等发生作用时,会生成致癌性更强的PAHs衍生物。当它们发生反应时,趋向保留它们的共扼环状系,一般多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形成衍生物并代谢为最终致癌物的活泼形式。其基本单元是苯环,但化学性质与苯并不完全相似。分为以下几类:

⑴具有稠合多苯结构的化合物

如三亚苯、二苯并[e,i]芘、四苯并[a,c,h,j]葱等,与苯有相似的化学稳定性,说明:电子在这些多环芳烃中的分布是和苯类似的。如图1所示:

图1 π电子分布与苯类似的多环芳烃

⑵呈直线排列的多环芳烃

如蕙、丁省、戊省等,比苯的化学性质活泼得多。其反应活性随环的增加而变强,环数达到7个的庚省,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几乎无法获得纯品。这种多环芳烃进行化学反应的特点,是常在相当于蕙的中间一个苯环的相对碳位(简称中蕙位)上发生。如图2所示:

图2直线状多环芳烃

⑶呈角状排列的多环芳烃

如菲、苯并[a]慈、蔡并[2,3-a]蕙、蕙并,[2,3-a]蕙等,其化学活性一般比相应的直线排列的异构体小。在加合反应中,通常在相当于菲的中间的双键部位,即菲的9,10键(简称中菲键)上进行。π电子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中菲键上,因此中菲键的化学性质非常接近于烯键。角状多环芳烃含有4个以上环的,除了较活泼的中菲键外,还常含有直线多环芳烃类似的活泼对位——中慈位,如苯并[a]葱的8,15位。但活泼程度比相应的直线状异构体低,基本上也是随环数的增多而增强。如图3所示:

图3 角状排列的多环芳烃

⑷结构更复杂的稠环烃

如苯并[a]花、二苯并[a,i]芘等,具有活泼的中菲键,但没有活泼的对位。这类多环芳烃中具有致癌性的不少,如苯并[a]花是致癌性最强的多环芳烃。它们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复杂多环芳烃(“*”表示中菲键)

1.3存在形态

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如大气、水体、土壤、作物和食品中。目前已知的多环芳烃约有200多种。

大气中PAHs以气、固两种形式存在,其中分子量小的2环~3环PAHs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4环PAHs在气态、颗粒态中的分配基本相同, 5环~7环的大分子量PAHs 则绝大部分以颗粒态形式存在(沈学优,`1999)。我国主要城市大气中的BaP的含量较高。北京工业区BaP含量为11. 45μg/1000m3,太原工业区高达36. 7μg/1000m3(岳敏,2003)。

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可呈三种状态:吸附在悬浮性固体上;溶解于水;呈乳化状态。已知的地表水中的多环芳烃有20余种。地下水和海水中也检测到多环芳烃。厦门大学的张军(2003)等研究了九龙江口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表明能检测到的多环芳烃总浓度最高达270.53ng/g(干质量)。

土壤中PAHs主要与土壤的有机质呈现吸持状态。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种土壤与土壤水的分配过程,在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与PAHs的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其作用范围紧靠固体表面的化学力(如共价键、疏水键、氢桥、空间位阻和定向效应);②作用距离较远的静电和范德华引力。浓度一般在103μg/kg~104μg/kg 范围内,而城郊土壤中PAHs的浓度更高,达104μg/kg~106μg/kg。土壤的污染必然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蔬菜中BaP的含量以叶类蔬菜最多,根菜类和果实类蔬菜则次之(董瑞斌, 1999)。

1.4 分布

1.4.1 大气中

多环芳烃在大气气相和颗粒相间的分布以及各种气象条件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此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全世界每年通过大气排放的PA}毛s约为几十万吨,主要以吸附在颗粒物和气相的形式存在。

李军等(2004)认为广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与Chicago相当,比英国的部分城市和香港要严重。大气中多环芳烃主要以气相形式存在,占大气总多环芳烃

年平均的9215%,在夏季高于冬季。气态多环芳烃主要成分是的芴、菲、蒽等低环数化合物,其中菲占了总含量的60%以上;颗粒态多环芳烃是以高环数的化合物主,各化合物所占的比重相当,无绝对优势。各化合物存在形态有所差异,2+3环的主要以气态存在,5+6环的则主要以颗粒态存在,4环的化合物以两种形态共存。气态多环芳烃在夏季达到高值,冬季降为低值;而颗粒态与其相反,夏季低值,冬季达到高值。兰州市大气飘尘中PAHs质量浓度平均为2.0μg/m3,其中BaP为59.9ng/m3,超过国家规定的大气质量标准(10ng/m3)。在调查区的4个功能区中,PAHs污染程度依次为:西固化工区>商业居民区>交通要道区>郊区(彭林,2000)。

1.4.2 水体中

PAHs的疏水亲脂特性使得它们在水体中的含量较低, 大部分被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吸附, 并迅速进入沉积环境。因此, 水体沉积物被认为是PAHs的最终归宿之一。多环芳烃水溶性较低, 挥发性中等偏低, 在环境中的半衰期变化很大, 在水环境中

的半衰期为1周到2个月;在水底沉积物中的半衰期为8个月到6年。

多环芳烃可以通过大气直接沉降, 雨水冲刷以及生物合成等途径进入水体生系统。杨毅等人(2003)研究大气干湿沉降输入使水体表层PAHs量比水体下层中高得多, 而接近水底PAHs的量比表层水中高得多, 这主要是因为沉积物颗粒的再悬浮作用。在海岸带水环境中, 河流的输入是十分重要的来源, 因此, 河口处PAHs含量要比开阔海中要高, 且浓度随离河口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一般来说, 靠近河口、工业发达地区,油田和排污口等其他污染源的海水中PAHs的浓度较高, 可高达50μg/L。罗世霞等(2009)认为红枫湖水中检出16种PAHs总量为0.1671~0.3364μg/L,单个PAHs的含量为未检出到0.0790μg/L,与国内其他水系的PAHs相比,红枫湖存在PAHs轻度污染,PAHs总量未超出城市供水标准,但作为饮用水源,苯并(a)芘含量已超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一cd)芘的含量也超过了EPA地表水水质标准限值。

1.4.3 土壤中

土壤是PAHs积累和迁移的重要介质,承担着90%以上的PAHs环境负荷。研究表明,由土壤进入人体的PAHs数最要高于大气和水(MENZIE C A,1992)。大面积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大气中PAils的干沉降、湿沉降。土壤中PAHs的含量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周边环境的污染状况。大量的石油开采和炼制,势必造成土壤中PAHs含量较高,影响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的生态安全。

史兵方等(2010)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典型土壤中PAHs的垂直剖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PAHs质量比峰值出现在剖层10—30cm,表层土壤中PAHs的质量比低于次表层。

50 cm以下,PAHs质量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低环PAHs在土壤各剖层均被检出,以2环和3环PAHs为主,单种PAH以Fluo、PhA和FIA为主。高环PAHs 多出现在地表附近的土层,随深度的增加,高环PAHs的种类明砬减少。低环PAHs比高环PAHs更容易往土壤深层迁移。

有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PAHs总的质量分数为144.5~2355.0μg/kg,平均值为590.5 μg/kg;水田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845.0μg/kg)大于旱田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488.7μg/kg);PAHs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环、3环、5环、6环和2环,以4环和3环PAHs占优势。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PAHs含量处于中等含量水平(陆继龙,2010)。

1.5 迁移转化

1.5.1 大气中

“蚱蜢跳效应”加上高浓度向低浓度稀释扩散原理,PAHs在大气中的分布规律已显而易见:自城区中心向外而减少,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沿海低于内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气中活跃的PAHs却在迁移过程中稳定存在。

Fernandez等(2004)通过大气PAHs污染沉降历史研究,结果表明:(1)相异于点源污染影响,主要以气相形式存在的中、低环PAHs由于挥发性较好可以迁移至更远的距离,五环以上的PAHs由于大部分吸附在颗粒物上或散布在大气飘尘中,迁移的距离相对较短,降落地面的比例相对较大;(2)大气污染的跨境迁移和沉降可对洁净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山地偏远湖泊PAHs的沉积记录是大气远距离迁移沉降的反映。刘国卿(2005)分析了南岭一山地湖泊,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约有1000kg的PAHs通过大气迁移沉降到南岭湖泊水域,PAHs沉降通量从2000年开始急剧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起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山湖泊沉积物中PAHs含量的贡献。

1.5.2 水体中

一般说来,地表水体中多环芳烃来源于大气沉降、雨水冲刷以及污水排放等途径。多环芳烃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溶解于水;呈乳化状态和吸附在悬浮性同体颗粒物(或沉积物)上。地表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水中多环芳烃向沉积物的迁移转化.而土壤中PAHs污染主要来自大气中PAHs的干、湿沉降,及水体中多环芳烃的迁移,PAHs通常以吸附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吸附作用分为2种,一种是等温平衡吸附,另一种是非平衡吸附。

PAHs在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解吸是PAHs迁移转化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国、内外有关颗粒物对多环芳烃吸附一解吸的研究包括土壤、沉积物及矿石颗粒等多种吸附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一解吸。PAHs都有较强的疏水性,进入水体后,易被水体中的颗粒物吸附。PAHs与颗粒的作用不仅发生在表面吸附,而且会进入颗粒内部,即是向颗粒内部有机碳的溶解过程。被表面吸附部分的有机物具有一定的交换性和可浸出性,成为可逆吸附的部分,而进入颗粒内部有机碳的部分则大多成为不可逆吸附的部分,难以浸出,随颗粒物的下沉进入沉积物中。这种沉降作用的进行受水质和水力条件影响较大。水温、盐度、pH值等条件会影响PAHs的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进行,而水流会严重影响颗粒物的沉降。PAHs在不同水体迁移能力不同。在比较静止的河流或湖泊,由于水质稳定,水体扰动小,有利于颗粒物沉降,PAHs易在离排放源不远的地方沉积下来。而在水流湍急,水质变化大,水生生物活动旺盛的水体里,PAHs则可能迁移很长的距离,并且在水体中可以长期存在。这会使水体中PAHs含量较高,对水生生物危害较大。同时沉降到水体沉积物中的颗粒物在各种水力条件的作用和水生生物的扰动下又可能再悬浮而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PAHs可以通过这种反复的沉降一悬浮过程迁移到很远的地方。

1.5.3 土壤中

土壤是PAHs在地表系统中的主要储库之一。在土壤中可以被土壤吸附、发生迁移、以及被微生物所降解。一旦沉积于土壤,一些强吸附性及难降解的PAHs将在土壤中停留数年时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土壤粒度、PAHs性质和扰动、淋溶等均是影响PAHs纵向迁移的重要因素。

PAHs进入土壤,根据土壤的水文特征,表层土壤污染可由液态迁移引发到下层土壤污染和

溶进地下水。由于土壤是矿物质和有机物复合体的团粒结构混合物,所以它可有效地吸附有机物,总吸附能力取决于土壤有机物的性质、矿物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中其它溶剂(何耀武,1995)。土壤中的PAHs在矿物质的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转化,由于土壤含有过渡金属例如Fe3+、Mn4+自由基阳离子,所以电子可由芳烃传递到矿物表面的电子接受体(过渡金属)。这种不完全的电子转移导致生成由有机物和矿物共享的带电络合物,完成电子转移将生成自由基阳离子,它可进行链反应产生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李萍,1997)。

由于PAHs水溶性低,辛醇—水分配系数高,因此,PAHs在土壤中有较高的稳定性,其苯环数与其生物可降解性明显呈负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高分子量PAHs的生物降解一般均以共代谢方式开始。共代谢作用可以提高微生物降解PAHs的效率,改变微生物碳源与能源的底物结构,增大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选择范围,从而达到PAHs最终被微生物利用并降解的目的。

还有研究(郑蕾,2010)指出微生物的存在抑制PAHs的淋出,抑菌条件下菲、蒽和芘的迁移速度高于未抑菌条件下:抑菌条件下菲、蒽和芘180d时的淋出量分别为7.16、1.17和1.11 mg,未抑菌条件下240d时菲、蒽和芘的淋出量仅为O.094、O.007和0.004mg;抑菌条件下土柱中3种PAHs淋出率依次为蒽>芘>菲,未抑菌条件下3种PAHs淋出率依次为蒽>菲>芘。180d 时菲、蒽和芘的淋出率分别为8.74%、28.53%和13.56%;未抑菌条件下240 d时菲、蒽和芘的淋出率分别为o.95%、1.47%和O.37%。

1.6 危害

PAHs在环境中的存在虽然是微量的,但由于人类对石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利用, 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物浓度在逐年增加,其不断地生成、迁移、转化和降解,并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6.1 化学致癌作用

化学致癌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可分为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属于后者。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为数最多的一类化学致癌物,在目前已知的500种致癌性化合物种,有200多种为PAHs及其衍生物,强致癌性的PAHs有苯并苯并[a]芘、1,12-二甲基苯蒽、二苯并(A,H)蒽、3-甲基胆蒽、四甲基菲、1,2,9,10- 四甲基蒽等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王振刚,2000),PAHs 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均可被人体吸收,有诱发皮肤癌、肺癌、直肠癌、膀胱癌等作用,并且长期呼吸含PAHs 的

空气,引用或食用含有PAHs的水和食物,则会造成慢性中毒。PAHs的致癌作用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近年来, 各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上升, 事实表明多环芳烃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有调查表明(于小丽,1996)BaP浓度每增加0.1μg/100m3时,肺癌死亡率上升5%。许多山区居民经常拢火取暖,室内终日烟雾弥漫,造成较高的鼻咽癌发生率;职业中毒调查表明,在3μg/m3、2μg/m3浓度下工作5年和20年的工人,前者大部分诱发肺癌,后者患多种癌症。

1.6.2 光致毒作用

由于多环芳烃的毒性很大,对中枢神经、血液作用很强,尤其是带烷基侧链的,对粘膜的刺激性及麻醉性极强,所以过去对多环芳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性产物对生物体的毒作用及致癌活性上。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trniste,1980),PAHs的真正危险在于它们暴露于太阳光中紫外光辐射时的光致毒效应。科学家将PAHs的光致毒效应定义为紫外光的照射对多环芳烃毒性所具有的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孙红文,1998),多环芳烃对原生动物、水蚤、昆虫、水生无脊椎、水生脊椎动物、植物和哺乳动物等都有较强的光致毒作用。PAHs很容易吸收太阳光中可见(400nm~760nm)和紫外(290nm~400nm)区的光,对紫外辐射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尤为敏感。

2 QSAR模型

QSAR(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lip)分析方法是基于在一系列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间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选取与因变量相关的自变量将其结构参数与所考察的物质性能相关联建立定量的结构性能关系方程方程根QSAR之所以有如此令人振奋的发展,一方面是化学品评价的需要。据美国化学文摘(cA)统计,化学物质已达近千万种.而且已有约十万种化学物质进入了人类环境。那么这些进入人类环境的化学物质中,哪些对环境中的生物和人类有危害,危害的程度如何.怎样控制和减少危害都需要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实验。但是,据估计仅每个化学物质的急性皮肤毒性、双周吸入毒性和二年饮食毒性三个指标的测试费用即达2900~5000万美元。所以,要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毒理学、生态学的全面测试,财

力上不可能,人力上也无法做到。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定量计算或近似估计,QSAR则可做到这一点。

另外,科学的发展需要从经验性向理论性过渡,从描述性向推理性、从定性向定量、从宏观状态向微观结构发展。研究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关系,可以根据已阐明的构效关系的结果,为设计、筛选或预测任意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指明方向。并根据化学反应知识探求生理活性物质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规律,推论生物活性所呈现的机制。QSAR将现代合成化学、药物化学、环境化学、计算化学及农药学等推进到一个新的领域。本文采用文献(Mao Xiaoliang ,1996)中的实验结果构建训练集(见表1)建立多环芳烃结构和荧光强度的QSAR方程,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影响多环芳烃荧光强度的结构因素。

2.1回归方法选取

QSAR方程的建立,常用的回归方法有线性回归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遗传函数分析方法等。本文受到训练集的样本数比可以测量或计算的特征数目少的限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有可能导致过度拟合(对训练集来说方程相关系数很高但对于未知样本的预测效果很差),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假定各特征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一旦该假设不成立,选择的特征可能并非是最有预测性的,因而不可能构造有意义的回归模型。相比其它方法,GFA方法采用了LOF(Lack Of Fit)拟合缺乏来抵制过度拟合,允许用户控制拟合的光滑度;允许一大批基函用于构造模型。在建立QSAR模型过程中,采用LOF作为判别所建立方程优劣的标准。LOF小即评分好的个体最有可能被挑选出来,从这些个体中取出遗传材料的碎片,重新组合和更新传递给后代,构造出新的方程。经过多次传递重组从而提高方程的拟合度和预测能力。

以上决定了GFA 回归方法中只有与因变量有着较好相关性的自变量才可最终进入方程,这样对样本数较少的训练集仍可生成拟合性能好,预测能力强的方程。因而本文采用GFA回归方法建立多环芳烃结构和荧光强度的QSAR方程。

2.2回归结果

当吸光电子从基态迁跃到电子激发态后,它可能以一系列的不同途径失去本身过剩的能量而返回电子基态。所观察到的物质光现象,在通常情况下是发生自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辐射迁跃它的颜色决定于基态与激发态的能级差,而颜色的强度

则取决于能级迁跃的几率。由于最低未占据轨道能(E

LUMO )和最高占据轨道能(E

HOMO

)

分子性质结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且易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得到.因而本文采用研究化学结构和反应的MOPAC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了训练集中各样

本的E

LUMO 和E

HOMO

,引入两者的差即前沿轨道能量差(LUMO-HOMO)作为建立QSAR方程

的分子性质结构参数之一。同时在QSAR结构性能数据库中选取了电荷描述符、结构描述符、热力学描述、符量子描述符等个分子性质结构参数。

选择的回归参数如下:方程特征数3,方程集方程,100,拟和光滑,1.考察的性质为多环芳烃的荧光强度,得到的方程为:

FI=—306.163—13.9993דLUMO—HOMO”—4.7929דSr”—58.2528דHOMO —MOPAC”

该方程的关联系数r2为0.985,该方程中FI表示多环芳烃的荧光强度值;方程中引入了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差(LUMO—HOMO)、超离域性(Superdelo—calizability)和用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MOPAC)计算得到的最高占据轨道能级能量(HOMCO—MOPAC)。

方程中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差分子结构参数与多环芳烃的荧光强度成负相关,对此可从能级转移的几率来解释:分子的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差越低,则基态和激发态的能级越靠近,因而轨道分布区域有较大的重叠,故能级转移的几率就增加,相应分子的荧光强度也就增加。超离域性分子结构参数是取决于多环芳烃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的反应活性指标。由于共轭效应,多环芳烃体系的基态和激发态能级都会减少,其中基态能级减少较显著。多环芳烃体系的共轭效应越大,则基态能级越低,即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越小,因而体系的超离域性结构参数越小。方程中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和超离域性分子结构参数与多环芳烃荧光强度成负相关,表明多环芳烃的共轭效应越大,其荧光强度越强。

2.3方程的可靠性预测能力检验

一个优良的QSAR方程不仅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训练集的优劣及分子结构的数值化(选用适当的参数准确地描述分子的结构)是建立方程可靠性强度的基础。本文采用随机检验考察方程的可靠性并对训练集中的样本进行了预测。随机检验是通过考察训练集中各样本是否相互独立来确定训练集是否有代表性,进而确定所建方程的可靠程度。GFA回归方法建立QSAR的方程的随机检验置信度为90%,表明所采用的训练集是可靠的。

采用每次剔除一个样本的交叉检验方法“leave-1-out”考察该QSAR方程的预测

能力,随机地剔除训练集中的一个样本来建立方程,用所建立的方程预测被剔除样本的性质。对训练集中的所有样本都要同样地做一次,这一系列的预测值被用来计算交叉检验相关系数CV—r2,它是衡量方程预测能力大小的指标之一。该方程的CV—r2为0.942,表明方程的预测能力较强。

在测量多环芳烃荧光值的实验中,人们发现所测物质在36nm激发光谱作用下,总在发射光谱438nm处出现荧光峰值,把此处测得的多环芳烃荧光值定义为相对荧光强度。因而采用此方法测得的荧光值只能表示主观上在选定波长处测定的多环芳烃荧光值,不能代表理论上在发射光谱谱带宽度范围所测得的多环芳烃荧光强度。若以此多环芳烃荧光值作为已知活性值回归建立的QSAR方程则有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建立QSAR方程所用的训练集中,各多环芳烃的荧光强度实测值正是采用上述方法测得,因而该QSAR方程得到的预测值、检验值与实测值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再次,QSAR研究是基于训练集的,其预测能力取决于选取的训练集中样本数量和质量,即取决于训练集中样本结构类型的多少及样本性能数据的均匀性和变化范围的宽窄。样本分子结构类型越多,性能数据越均匀、变化范围越宽,则建立的QSAR 方程的预测能力越强。本文的训练集来自文献数据,其样本数目少且多环芳烃相对荧光强度值的均匀性较差,零值样本个数所占比例较大,从而限制了所建QSAR方程的预测能力。松井充史等人利用HPLC、NMR、MS等方法分离、鉴定柴油馏分深度HDS产品中的荧光物质。推定产品中如图1的物质能产生荧光。

图1柴油馏分深度加氢脱硫荧光产物

对上述文献中认可的多环芳烃荧光物质,采用半经验量子力学MOPAC方法计算了其前沿轨道能量差,利用建立的QSAR方程预测其荧光值。由于取代基对多环芳烃荧

光强度的影响很小,在模拟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结构中的取代基,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的计算数据可见各多环芳烃的LUMO-HOMO模拟值均小于8eV,符合图1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此类多环芳烃能够产生荧光现象;另外各多环芳烃的QSAR预测值均较大,表明建立的QSAR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3 总结

(1)首先,本文总结多环芳烃的来源、理化性质、存在形态、分布情况、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其危害,旨在为多环芳烃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最后,建立了多环芳烃QSAR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影响多环芳烃荧光强度的结构因素。

参考文献:

1.董瑞斌, 许东风, 刘雷等.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行为[J].环境与开发, 1999, 14(2) , 10~11.

2.何耀武,区自清,孙铁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J].应用生态学报,1995,10(6):423-427.

3.李萍.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和转化[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9(4):38-39.

4.李军,张干,祁士华.广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4,25 (3).

5.刘国卿.珠江三角洲地区多环芳烃的区域地球化学初步研究[D].广州: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6.罗世霞,朱淮武,张笑,关小满.红枫湖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5).

7.陆继龙,赵玉岩,郝立波等.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PAHs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40(3).

8.彭林,陈名,张春梅.兰州市大气飘尘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判识[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31(2).

9.孙红文,李书霞.多环芳烃的光致毒效应[J].环境科学进展,1998,6(6):1~11.

10.沈学优, 刘勇建. 空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9, 21(6) , 32~46.

11.史兵方,唐婧,兰翠玲等.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J].2010,10(4).

12.王振刚. 环境卫生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3.于小丽, 张江.多环芳烃污染与防治政策. 油气田环境保护, 1996, 6( 4): 53-56.

14.杨清书,欧素英,麦碧娴等. 珠江虎门潮汐水道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分析[J].海洋通报.2003,22(6).

15.岳敏, 谷学新, 邹洪, 等.多环芳烃的危害与防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24(3),40~44.

16.杨毅,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海岸带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归宿研究[ J].海洋环境

学,2003,22( 1).

17.赵云英,马永安.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海洋环境科学, 1998, 17( 2): 68-72.

18.张军, 袁东星, 陆志强等.九龙江口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来源[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2(4) , 499~503.

19.郑蕾,谭文捷,丁爱中等,微生物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特征[J].化工学

报.2010,61(1).

20.张枝焕,卢另,贺光秀等.北京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4): 668-67.

21.Fisher J A, Scarlett M J, Stott A D.Acceterat ed Sol vent Extract i on: an Evaluation for Screening of Soils for Select ed U.S.EPA Semivolatile Organic Priority Pollutant s[J]. Environ Sci Technol ,1997,31:1120- 1127.

22.Fernandez P,Vilanova R M,Martinez C,et al.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atmospheric pyrolytic pollution over Europe registered in the sedimentary PAHfrom remote mountain lak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34(10):1906—1913.

23.Reilley K A, Banks M K, Schwab A P. Organic Chemicals in the Environment , Dissipation of Pol 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Rhizosphere[J]. J Environ Quality, 1996, 25: 212- 219.

24.MENZIE C A,HylUCKI B B,SANTODONATO J.Exposure to careinogenic PAHs in the environm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1992,26(7):1278—1284.

25.Mao Xiaoliang and Kinya Sakanishi.et al.Energy &Fuels,1996,10(3):91.

26.Strniste, GF, Martinez, E, Martinez,AM, Brake, RJ.Photoinduced reactions of benzo(a)pyrene with DNA in vitro[J] .Cancer Res.1980,40:245~252.

27.Zedeek M 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 Review[J]. J Environ Pathology and Toxicology, 1980 , 3: 537- 567.

.

化学与环境保护 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输送。 为了保护全球大气环境,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一些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计划。比如,英国政府宣布实施为期10年的“全球空气质量战略”计划,以使英国的空气变得清新;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调整能源政策入手,改善能源生产结构,增大一次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太阳能的比例。 3.我国化学污染防治的成绩

化学与环境论文

化学与环境论文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 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 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 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

土壤污染论文环境污染治理论文

土壤污染论文环境污染治理论文: 关于如何加强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世界四大污染之一的水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在分析水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就如何控制水污染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污染污染控制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对维系人类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平衡具有中心作用和综合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国,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明显。 一、我国水污染的状况 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 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

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二、水污染的影响 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日趋严峻的水污染使水质恶化,破坏了水体的正常功能,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加剧了原本匮乏的水资源供给矛盾。水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离不开水,水质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如造纸、印染等工业产品,使用不洁净的水会造成产品的色泽晦暗;酿酒、食品等使用不卫生的水会导致饮料和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合格,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二是对农业的影响。用污染的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壤质量降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论文

摘要 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问题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 而国际环境法作为环境法与国际法的边缘学科,可见其意义重大。 国际环境保护立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关国际环境方面的公约和条约的数量与日俱增。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到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尽管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国际社会已先后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世界局势毕竟是纷繁芜杂的,环境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跨国界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问题,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问题,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应承担的义务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各国签订的各个公约、条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国际环境污染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进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下面的章节中,将进一步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国际环境污染,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发达国家 一、国际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 1、国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是大规模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问题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是国际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由于人类的毁林开垦、围湖造田、乱挖滥采、超载放牧与捕捞、不合理的灌溉等行为,引起了土地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淡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以及一些病虫害的流行等。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如下特点:范围不断扩大、时间延续长久、问题发生频繁,一些问题已超出自然界的自净与自救的极限,引起一系列生态危机。二是环境污染,18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从纺织工业开始,以建立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而告完成。煤的大规模应用产生烟尘、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质,而冶炼业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更对各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是生产中分离出的氯化氢、硫化氢等排入大气,亦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污染大气,侵蚀衣物,损毁建筑物,使树木枯黄、庄稼受害、河鱼中毒等等。此外,水泥工业的粉尘,造纸工业的废液,及染料、炸药、石油、酸碱精致等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失等,也给环境带来污染。20世纪20年代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急剧增长,石油在燃料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石油污染日趋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环境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局部地区的问题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暂时性的问题演变成长远的问题;潜在性的问题进

我的现代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选修课结课论文题目: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2012451004 姓名 2015年5月26号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到目前为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中,人们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危害最为严重,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如何处理好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化学;污染;绿色化学;环境保护 前言 经过两个多月的化学与现代生活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于化学这门课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了一个深刻的感触: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化学与环境污染方面,现在社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化学应怎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自身? 正文 环境是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空气、水、土地、植物、

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是我们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空间。环境自身有一种自净能力,但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的空气污浊会造成人们的发病率上升,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饮用水源的质量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兴衰。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化学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在变暖,自然灾害在增加,这些都引起了人类的反思。目前全球范围内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大都和化学有关,因此许多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化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也相信化学工作者既然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增辉添彩,同样也有办法来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污染。所以绿色化学的出现和发展势必会对环境保护起到推动作用,指引人类走进绿色生活。 下面我就从绿色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原则与环保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绿色化学基本概念 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

化学与环境(化学污染论文)

本文由a81952536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学污染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化学污染 xx (xxxxxxxxxxxxxxx) 重新审视 摘 要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 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 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 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 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 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 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 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 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 “绿色技术” 已成为 21 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 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 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 传统的化 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 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 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 ,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 实现“零排放” ,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 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 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 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 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 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 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 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 1989 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 55.43 亿 kg(20 世纪 90 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 ,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 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 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 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 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 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 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 而且源自在其制 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 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 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 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 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1.2.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 有时 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 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 究动向。 1.2.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 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 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 ,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 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 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 水相 Lewis 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

环境与化学论文

课程名称: 环境与化学 论文题目: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系(部)名称: 教育科学系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本科 班级:小教本101班 姓名:张海燕 学号: 2010111655

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很大程度上看,环境问题与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很多的环境污染都源于化学的不合理发展,化学领域的不科学管理。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生活环境的现状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对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问题化学发展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化学的发展也不例外。所以,化学发展为人类获得很多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的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本来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色的污水,黄色的烟尘,五颜六色的废渣和看不见的无色毒物。 大气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著名的有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特别是伦敦烟雾事件,其致死人数最多。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根据事

环境污染与控制论文

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环境。那环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所谓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既然环境与我们联系那么密切,那么在伴随中国经济腾飞的这三十几年,环境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呢? 我国的环境污染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化学论文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QSAR模型的建立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任课教师姓名:黄莺 研究生姓名:程成 学号: 2012021077 年级: 2012级 专业:环境科学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QSAR模型的建立 程成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多环芳烃(PAHs) 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 研究其环境化学行为了解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基础。本文对多环芳烃的来源、性质、存在形态、分布、转化规律及其危害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建立QSAR模型。为以后的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环芳烃,QSAR

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of PAH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SAR Model Chengch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Abstract: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an important class of global organic pollutants, to study environmental chemical behavior to understand them in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s also the basis for pollution control. Sources of PAHs nature of existence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hazard review and synthesi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SAR model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organic pollution governance. Key word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QSAR

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的现状,指出其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缺陷完善环境污染 正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并在立法中进行恰当规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保护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篇一: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

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白色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常晓韦 河北北方学院经管学院09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选修号39 摘要: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环境危害,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 关键字:白色污染塑料自然环境增塑剂塑料饭盒 所谓"白色污染"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上统称塑料包装物)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之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所以“白色污染”日益严重。 1995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丢弃。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产生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产生量约为19万吨。丢弃在环境中的废旧包装塑料,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产生"视觉污染",而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潜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

环境污染与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 温室效应;臭氧层;固体废物污染;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 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环境遭到的破环。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 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80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剧减少。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3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4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①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埋掉了绿色植物,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②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

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并在立法中进行恰当规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保护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

环境化学及实验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7104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系或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化学的知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2. 课程任务:本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答疑、期末考试。通过上述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污染物质在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机体内的迁移转化过程,产生效应的基本原理和防治的基本方法。本课程课堂讲授32学时(具体按当年教学计划而定),考核方式为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 总评成绩:考试占90%、平时作业占10%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结论(2学时) 环境问题,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二)大气环境化学(6学时) ※1.大气温度层结,辐射逆温层,气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2.光化学反应基础,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3.光化学烟雾型污染,酸性降水,大气颗粒物,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三)水环境化学(8学时) 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2.水中污染物的分布与存在形态,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氧化-还原,配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