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的探索活动,是旨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方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运用一定的方法
2.方法是指人们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3.教育研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4.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5.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或假定性解释,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的回答,即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
6.研究变量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所要研究与测量的,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7.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过程或特征具体化。从本质上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操作性定义的方法:条件描述法,指标描述法,行为描述法
8.研究者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一类人群,这个人群就叫做总体
9.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10.依据一定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被称为抽样
11.课题论证是指对所选定的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新意,是否切实可行等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和由于选题不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2.文献指记录知识的载体,它包括记录已经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经被整理、报道过的知识及其他信息的一切载体,有时也指其中的知识或信息
13.教育文献是指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资源
14.文献综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种类:纵式,横式,纵横结合式
15.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指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

间和空间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研究教育现象,及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地记录,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6.教育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开座谈会,测验等手段,搜集有关教育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教育问题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17.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成问卷,以邮寄,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的方式,请被调查者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或理解。
17.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形式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18.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以一定理论假设作为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力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9.内在效度(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关)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只有当实验的结果仅仅是由于操作自变量和控制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所致,一个实验才是有效的。
20.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外在效度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有关
21.三种变量
①自变量是指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②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是一种结果变量③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对实验起干扰作用,从而影响结果的因素
22.从狭义来说教育测量指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按教育测验的规则,对学生某些学科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绩测量。
23.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改造,由表及里的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动态规律,透过现象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某种性质及某一现象的变化原因和变化过程
24.完全归纳法:研究者在研究观察某一类现象中,每一个都有某一属性,然后推断出改类现象都有某一属性的分析方法
25.科学归纳法是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考察某一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事实或要素的特征推论出该研究对象所有事实或要素都具有某种特征的研究方法
26.定量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数量特征下手,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数量分析,从而挖掘事物数量中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身的特性及规律性的分析方法,又称统计分析
27.集中量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由集中量数

来描述的,它反映了数据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点集中的情况
28.差异量数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当中所处相对位置的量数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特征:系统性,客观性,可靠性,创造性,科学性,人文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目的性,移植性,多样性,规范性,人文性,创新性
3.教育研究方法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综合性,伦理性,创新性原则
第二节 历史现状趋势
一、历史
1.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也称为直觉观察时期
特点:描述整个教育的一般变化,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实验验证
2.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称为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特点①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归纳法和演绎法,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开始,占主流是第三时期)②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1901—1908,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期刊《教育世界》
1920年左右,最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的是厦门大学教育系
1933年,最早的教育研究机构是广西桂林教育研究所
3.独立学科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945年)
梅伊曼和拉伊提出“实验教育学”学说
1864年,英国的费舍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美国赖斯提倡教育测量
1905年,法国比奈和西蒙编制了智力测量量表
4.多元化趋势(二战后一直到现在)也称变革时期
特点①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②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二、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①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综合化)②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叙事研究方法③层次化④现代化⑤真实化⑥规范化
第三节 教育科研主体
1.构成①具有专业理论教育科研人员②具有丰富领导经验的教育行政人员③广大中小学教师
2.科研素养的培养途径:①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②教师要经常走出去,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③在科研实践中锻炼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选择和应用
1.分类:以问题性质为标准分为: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
2.裴娣娜㈠对教育研究的分类:四种研究水平从低到高为①直觉观察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②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③迁移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④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㈡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①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②一般科学

方法③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法
3.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①确定问题②查阅文献③选择研究方法进行研究④整理分析资料⑤撰写报告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一节 教育课题的选择
1.好的选题的特征(选择课题的标准/怎样选择好的课题)①重要性:有意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理论意义 )和有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②清晰性:焦点突出,意思清楚③创造性:有新的东西④可行性:具备主客观条件和选题的时机⑤道德性:合乎伦理道德规范
2.研究问题的来源①来源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要②来源学科理论的深化与拓展③来源于个人对教育实践的分析与反思④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⑤来源于对前人或他国教育信息的分析与解读⑥来源于各级课题指南
3.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①怀疑②变换角度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1.研究假设的特征①假设是一种具体的推测②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③假设表述应尽可能准确、简洁、明了④假设必须时是可验证的
2.研究假设的作用①假设是建立和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②假设能指明后续研究的方向
3.研究假设的类型①按复杂程度分: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②按假设的性质分:一般假设,特定假设,虚无假设③按假设的形式分: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
4.变量的类型①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②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③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
5.抽样的基本程序①确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②编制抽样框③确定标本容量和抽样方法④评估样本与总体进行评估
6.抽样的基本要求①确定研究总体范围②抽样的随机化③抽样的代表性④合理的样本容量
7.抽样的基本方法①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机械抽样或SYS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也称类型抽样或分类抽样),整体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或集体抽样)②非概率抽样:目的抽样,完全抽样,异质抽样,同质抽样
第三节 课题论证报告的写作
1.课题论证的内容 ①课题选题的价值:理论、实践②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的相关状况的全面性和准确性③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④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⑤课题研究基本条件的可行性
2.课题论证的基本形式①开课题论证会②课题评审③自我论证
第三章 教育文献
1.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文献检索的作用)①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②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③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2.教育文献的

分类(填、选)
按照教育文献的等级
①零次文献: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记录②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③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题录,书目,索引,提要④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动态陈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全书,专题研究报告
3.教育文献的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主要包括年鉴,教育法令集,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电子信息检索系统
第二节 教育文献 检索
1.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跟踪法或追溯法),综合查找法(分段法或循环法)
2.工具①手工检索:书目,索引,检索性文摘,传记资料②计算机
第三节 阅读与整理
1.鉴别
内部评论(主要在于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和可信程度强调的是文献内容本身)
外部评论(主要在于评价文献的有效性,它是确定文献效度的工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文献是否真实、可靠)
2.阅读的原则:计划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批判性~,同时性原则
3.阅读的方法:浏览,泛读,精读
4.记录文献的方法:划标记,写批语,做摘录,写提要,做札记
第四章 教育观察法
第一节 概述
1.特点(优点)①目的性:有明确的观察目的②情境性: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③客观性:做记录时写出真实所见,不能捏造、歪曲④计划性:研究都要制定严格计划或提纲⑤直接性:观察到的结果比较直接,具有可靠性
2.局限性①容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②观察法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说明为什么,主要适合于对于研究对象的外部表现,外部联系的认识,而不应适用于对内在本质,内在联系的研究③受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用观察法比较困难④观察法由于样本小,耗时长,对于大规模地研究或急需获得结论的研究不适宜⑤观察结果代表性不高
3.(前四个常考)教育观察法的分类①按观察方式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②按观察环境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③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所从事的活动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④按观察的实施方式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具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范围,目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也没有具体的记录要求的控制性观察
⑤按观察时间分为阶段观察和追踪观察⑥根据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所收集资料本身的属性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3.实施步骤㈠准备阶段①明确观察目

的,确定对象和内容②选择观察类型、方法和途径③设计实施方案④做好观察前准备㈡实施阶段①进入观察现场,选好观察位置②边观察边记录㈢整理与分析阶段①整理、分析,观察记录②写观察记录报告
4.教育观察的记录方法
㈠描述记录法①日记记录法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追踪观察,详细记录观察对象的连续变化、发展,并对记录的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最早使用此法,完成《一个父亲的日记》
②轶事记录法是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及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不受时间的限制)③(1895年,B●徳斯拉)连续记录法是在较长时间内对观察对象行为作连续不断地,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
㈡取样记录法①时间取样法②活动取样法③事件取样法
㈢行为核对表
第五章 教育调查法
第一节 概述
1.特点①自然性②间接性③具有时空因素的非限制性④高效性
2.局限性①无法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②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是第二手的,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影响③取样难度大,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分类①根据取样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取样调查,个案调查②根据调查目的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③根据调查采用的方法分为问卷法,访谈法,测量(测验),调查表法,开座谈会
2.实施步骤①确定调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②根据研究问题选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③制定调查计划④准备调查工具和人员培训⑤进行预调查,修改并完善调查提纲及工作计划⑥实施调查,收集资料⑦分析整理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第二节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构成:标题,指导语,个人基本情况,问题(主体),结束语
2.问题设计的要求①问题内容应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②题干问题的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明确具体③问题的数量要适度④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设计者应立场中立,客观谨慎,不能暗示某种带有偏向性的回答⑤问题的排列顺序应排列分明,合乎逻辑 先封闭→开放
3.问题的形式①按回答的方式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半封闭式半开放式②根据问题涉及的内容分为事实性调查和态度性调查
4.优点①调查范围广,效率高②调查形式的匿名性,有利于研究对象如实作答③所获得的资料便于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
缺点①调查过程不能深入,难以发挥调查者的主观性,不能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因②问卷调查结果完全取决于答卷者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③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④问卷回收率难以保证
第三节

访谈法
1.优点①灵活性强②能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容易进行深入调查③能获得更加直接可靠的信息资料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
局限①样本小,访谈得来的资料不具有代表性②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时间③得来的资料真实性取决于被访者的合作态度④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
2.分类①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有无一定的结构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②是否有严格计划:正式和非正式③被访人数:个人和集体
3.访谈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过渡性,委婉从容
倾听的技巧①不要轻易打断和对方的谈话②容忍被访者沉默③积极地听的姿态
回应的技巧:呼应,重复、重组、总结,自诉,追问
4.步骤㈠访谈提纲的制定㈡访谈调查实施的过程⑴访前准备⑵实施访谈⑶访谈的控制①要注意控制语言和语气②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提问方式③要注意控制表情㈢访谈的记录:当场记录,事后记录㈣终结访谈㈤访谈结果的整理㈥总结阶段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1.优点①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难以达到的②可以人为的创设条件,对某些在自然观察中不易观察到的或不易集中观察到的情境、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扩大范围③可以重复验证,提高结论的科学性④实验结果用较为精确的数据说明问题,令人信服
缺点①由于高度控制带来的环境失真,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存在一定差距,从实验情境中获得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实际生活情境②许多无关变量是无法操纵和控制的,影响研究结果
2.实验法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变革性(自变量的操作)③控制性(无关变量)
3.教育实验法的特征①实验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②教育实验的被试就是教育对象,是一定群体的学生③教育实验更多的是在真实社会和学校环境里进行,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其实验控制不如实验室那样精确、严密④教育实验既要确认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旨在求真,又要探索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旨在求善
4.教育实验法的分类
①按自变量因素的数量:单因素、多因素实验②按实验主要任务不同:探索性、验证性实验③按实验控制的程度不同:前实验(控制较差)、准实验(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真实验(完全控制)★教育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只能是“准实验”④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5.实验步骤㈠实验的准备阶段⑴课题的产生和选定⑵假设的形成㈡实验的实施阶段㈢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与应用推广阶段⑴实验总结①将原始资

料、数据归纳整理成统计图表,进行统计检验与统计控制②运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取得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③用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反映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⑵应用推广
第二节 研究效度
1.1966年,坎贝尔和斯坦利提出内在效度
2.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控制方法(如何提高教育实验的效度):随机控制法(随机法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佳方法),物理控制法(保持物理条件恒定),排除~,纳入控制法,配对~,测量选择
3.无关变量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实验对象的态度因素②实验对象成熟因素③实验对象的经历因素④实验对象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因素
4.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消除法,平衡法,抵消法(轮组实验法),恒定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设计
1.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①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②确定实验处理,即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一个实验最少有两种以上不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③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④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⑤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⑥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2.分类①单组实验设计②等组实验设计③循环实验设计或轮组实验设计
3.教育实验的评价①目标:选题的价值、假设的科学性②过程:选取样本、变量的控制③结果:创新性、科学性、推广性
第七章 教育测量法
1.内容(组成部分)①测量对象 事物的属性和特征②测量的规则 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的依据③测量的结果 描写事物属性的数字和符号
2.教育测量法的要素①参照点(绝对零点 相对零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②单位
3.教育测量的功能:反馈、导向、激励、评价
4.教育测量的分类⑴史蒂文斯按测量的精确程度(由低级到高级)
定名量表、定序量表、定矩量表(没有绝对零点)、定比量表(有~)⑵按测量的内容分 成就测量、能力测量、人格测量⑶按参照点分①常模参照测量:高考,大学期末考②标准参照测量:会考③个体关联测量
5.评价指标①信度: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即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信性程度
如何检验:重复检验法 对分法
②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检验方法:内容效度 表面效度
③难度和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被试在某个题目上的得分与测验总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第八章 教育行动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者或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具体教育情境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

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以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取向
2.优点①适应性和灵活性②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③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局限: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
3.适应范围:适应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研究
第九章 教育历史研究法
1.教育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事实,加以系统地科学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2.史料校勘方法①对校法(最简单、最稳当)②本校法③他校法④理校法
第十章 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引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2.两个基本要素:故事和叙述者
3.特点①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②叙述的故事必然有与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③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④获得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第十一章 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实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使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整理
1.教育研究资料整理的分类
根据资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
2.意义①资料可靠度,去伪存真②提高正确性③主导方向
3.文字资料的整理①审核、筛选②分类③汇总,编码
4.数据资料的整理①数据的审核②数据分类(分组)的标准:质量标志,数量标志,空间标志,时间标志③数据汇总(导入)④数据结果显示
5.数据结果显示①统计表:单项表,多项表,复合表②统计图分为:条行图、直方图、圆形图(饼图)、线行图
第二节 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特点①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②定性分析注重对事物整体发展的把握③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的弹性④定性分析过程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具有背景敏感性
2.定性分析的适用范围①对问题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与探讨、②分析特征,对性质进行概括③对

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个案研究④对不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异同
3.定性分析的方法①因果分析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②归纳分析法: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③演绎分析法:公理演绎分析法、假设演绎法④比较分析法:横向、纵向、类比⑤分析与综合法:分析、综合
第三节 定量分析
1.描述统计的方法:(字母意思、计算公式)①集中量数(算数平均数χˉ,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Md,众数Mo)②差异量数(全距R,标准差S,方差S2,标准分数Z=(X-Xˉ)/S)③相关系数r(-1≤r≤1) 正相关,零相关,负相关
2.推断统计①推断统计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包括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②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③假设检验包括参数检验(z检验,t,F)和非参数检验
第十三章 科研成果的表述
1.表述形式:论文和报告
2.撰写方法:科研报告⑴调查:题目,调查组负责人及组内成员姓名,引言,正文,结论,处理意见或建议⑵实验:题目,项目负责人及课题成员姓名,引言,实验方法
3.科研成果表述的要求(撰写的注意事项)①科研成果表述要实事求是②科研成果表述要具有可读性,讲求语言精确性,表达简单易懂③科研成果表述要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④科研成果表述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容①科研目标的评价②科研过程的评价③科研成果的评价④科研效益的评价
5.评价的标准①重要性与难易程度②先进性③科学性④成果的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