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

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

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

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

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

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期内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6%,天然气年均增长1.3%,石油年均增长0.3%,煤炭年均下降0.8%。

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亚太地区能源需求增量最大。亚太地区一次能源需求增长20%,北美、中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增幅分别为15%、44%、60%、24%,欧洲及欧亚大陆下降7%;亚太、非洲、中南美地区分别占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量的45%、21%、21%。

展望期内,中国一次能源需求世界占比23%,仍为首位;印度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2.8%,2050年达到17.7亿吨油当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总需求的10.5%。除中印外的非OECD国家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0.9%。

石油

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逐渐放缓。2050年,世界石油需求达到48.2亿吨,较2015年增加12%,年均增长0.3%;2016~2030年为0.72%,2031~2040年为0.15%,2040年之后增速基本停滞;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占比将由35%升至40%,仍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市场。

工业原料和交通部门仍是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工业原料石油需求在展望期内保持增长,占比由2015年的11%升至2050年的15%;而工业燃料用油下降,占比由8%降至6%。交通部门占世界石油需求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57%升至2050年的62%。

天然气

世界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升至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幅最大的化石能源;期间年均增速为1.3%,其中2016~2030年为2.1%,2031~2050年为0.5%。

2030年后,欧洲及欧亚大陆天然气需求有小幅下降,缘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其他地区天然气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中东和亚太是未来全球天然气产量主要增长来源。

发电是世界天然气最大的消费部门。

煤炭

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仍有增长空间,约2030年达峰值64.5亿吨,较2015年增加7%;2050年降至55亿吨;2050年OECD国家煤炭需求降至9.7亿吨。

鉴于煤炭分布更广泛、对基础设施依赖性小、便于获取等特点,其仍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首选品种。

电力及可再生能源

世界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2050年全球发电量将达到47.5万亿千瓦时,是2015年的1.88倍,期间年均增长1.9%,其中,2016~2030年年均增长2.2%,2031~2050年年均增长1.7%。非洲是电力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2050年亚太地区电力需求全球占比达47%。

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增量近一半。2050年,煤炭需求较2015年减少8.2亿吨油当量,石油需求增加4.4亿吨油当量,天然气需求增加15.2亿吨油当量,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22.5亿吨油当量。

中国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58亿吨标煤(40.6亿吨标油)的峰值水平,而化石能源需求则将于2030年达峰。相应地,能源相关CO2排放也在2030年达峰。2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3

石油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需求6.9亿吨。交通用油也在2030年达到3.8亿吨的峰值水平;其中,柴油需求逐步下滑,汽油需求在2025年前后达峰,航煤需求将保持增长。

4

天然气需求在展望期内稳步增长,且2040年前为高速增长期,需求增长主要在电力、工业和居民等部门。

5

中国原油产量在2030年前维持在2亿吨水平,之后逐步下滑。2040年前天然气产量将较快增长,2050年产量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

6

电力需求将稳步上升,2050年达到11.8万亿千瓦时,其中煤炭发电占比将于2030年后低于50%。

基准情景

☆长期能源发展主要受人口、经济、技术、政策、环保等因素影响。

☆技术是推进能源发展、能源转型的根本。2030年前能源相关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可能性较低,能源的变革性突破仍在孕育中。但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将稳步发展,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会逐步显现。

☆政策引领能源转型的方向。中国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将稳步推进;同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代表的全方位国际能源合作也将不断深化。

一次能源

中国对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量的贡献将逐步下降,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5%的峰值,但之后回落至23%左右。

化石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新增一次能源需求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等清洁能源供应为主。

能源相关CO2排放将于2030年达峰。终端应用

终端部门用能结构清洁化特征明显。分燃料看,终端部门中煤炭占比将稳步下滑,油品占比变化幅度较小,天然气占比在2035年前增长较快,电力占比稳步上升。展望期内,煤炭在终端部门的消费量将逐步下降,油品在2030年前有一定增长,天然气需求增长将持续到2040年后,电力消费则持续上升。

分部门看,工业部门用能需求在2030年达峰;建筑部门用能需求将持续上升,增量主体为电力和天然气;交通部门用能需求在2030年前增长较快,油品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石油

2030年交通部门用油达到3.8亿吨的峰值水平。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交通部门柴油需求将稳步下降。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传统内燃机车占比仍较高,汽油需求在2025年前仍有所增

天然气

205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在全球的占比将达到15%左右。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量对全球增量的贡献在2030年前逐步上升,且在2020~2030年间的增量贡献率达到38%,之后将逐步回落,2040~2050年间将不足10%。

煤炭

中国煤炭需求峰值已过,未来将持续下降,2030年后降速加快。

电力及可再生能源

展望期内,中国电力需求将稳步上升,但增速逐步放缓。

建筑部门引领电力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家庭电力消费需求日趋加大,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广泛应用,推动建筑部门的用电量快速上升,2015~2050年年均增长3.7%。工业部门用电量在2030年前因煤改电等因素推动,增长较快。随着电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交通部门用电量在2020年后也将快速增长。

未来发电增量主要来自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日益加速,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处于人类历史上空前发 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大加 强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对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和使用也大 幅提高,从汽车内燃机到家用用电器,无不需要能源去运作。 就中国目前来说,我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能源消 耗急骤增加,环境、生态日益恶化。这种对自然无序的、掠夺性 索取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实际上已造成当前十分严重的、不 可逆转的后果,大自然的惩罚已经不断地凸现出来,并还要继续 加重。 能源在历史上的利用状况: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 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而当 今世界是在石油逐渐枯竭的状况下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

18世纪前,人类只限于对风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蒸汽机的出现加速了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换。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1920年上升为62%。从此,世界进入了“煤炭时代”。 19世纪70年代,电力代替了蒸汽机,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197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是:石油占54%,天然气和煤炭各占18%,油、气之和高达72%。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转换。因此,石油是现在世界上利用最多的能源,并且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化石燃料的大量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间接上对人类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发展新能源,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是当今人类所不可避免的。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

区域资源的开发地理创新题

区域资源的开发地理创新题 一、选择题 (2020·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在《2015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国际能源署预计2040年油价将由37美元/桶涨到85美元/桶。下图示意2040年相对2014年世界不同能源技术成本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仅从能源技术成本的角度看,以下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是() A.陆上风电产业B.油气开采业 C.光伏制造业D.节能照明产业 2.图中油气开采技术成本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其直接影响程度最小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B.科技水平 C.资源状况D.市场需求 解析:1.D 2.D第1题,读图可知,节能照明的成本下降幅度最大,因此仅从能源技术成本的角度看,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是节能照明产业。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油气开采成本主要包括勘探过程中的成本、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不同油气田,其地质条件也不相同,在勘探过程中的投资成本也不相同,因此地理环境会影响油气开采成本;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从而会使生产成本降低;资源的埋藏状况和储量大小等条件都会影响油气开采成本;市场条件的变化会对油气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不会对开采成本产生影响。 (2020·辽宁五校联考)联合湖位于美国西雅图市,19世纪中叶以前湖岸森林绵延,景色优美。1872年,运河修成,联合湖与海湾相通。此后,湖岸成了工业发展重地。20世纪初,在湖北岸岬角建立了西雅图煤气厂。1956年,因天然气的全面推广,该煤气厂停产。后当地政府收购该厂区,改造与保留了部分工业遗迹并不断修复周边生态,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都市景观公园,成为成功利用工业遗迹的范例。下图为联合湖位置示意图及煤气厂公园景观鸟瞰图。据此回答3~5题。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海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

海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 发表时间:2018-05-14T11:01:29.9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作者:张鹤 [导读] 摘要:随着国内电力能源形势日益紧张,海外电力投资政策利好,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投入到海外电力市场的浪潮中。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国内电力能源形势日益紧张,海外电力投资政策利好,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投入到海外电力市场的浪潮中。本文通过对海外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能源现状、参与企业的状况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前景和电力相关单位的竞争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展开,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正式签署,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稳步推进,区域合作基金相继推出,“两优”贷款、出口信贷等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召开,国际产能、基础设施、能源、科技等领域迈入更深层次的合作互通。 1 海外电力市场发展需求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几年随着外来资金的投入,在基础设施、能源方面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无论从国内需求还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这些国家电力消费潜力、装机容量仍然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对于电力建设的需求仍极其旺盛。 此外,“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如俄蒙中亚及沿海岸线国家)煤炭、天然气资源丰富,也为其发展常规火电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部分由落后能源设施带来的环境、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因此,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建设需求也将是“一带一路”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竞争端来看,受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政策调整影响,国内电力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国家能源局对煤电项目提出“取消一批、缓核一批、缓建一批”,国内电力投资企业逐渐将海外电力设施作为投资重点,窗口公司、工程公司、大型设备制造商、电力设计院也纷纷将海外电力工程项目作为业务开拓的重中之重,竞争态势更具白热化。 2 海外能源市场发展情况 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17版),预计从2015年到2035年,世界能源需求年均增长1.3%。几乎所有增长都来自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贡献超过一半。能源结构逐步转型,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水电将在未来20年内占能源供给增长的一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是世界经济提供动力的主导能源,占2035年能源总供给的四分之三以上。天然气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它超越煤炭在203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燃料来源。可再生能源是增速最快的能源,它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3%升至2035年的10%。 全球新增能源的近2/3用于发电。随着繁荣程度的提升,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朝着经合组织水平迅速追赶。目前超过10亿人无法用电,主要在非洲、印度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地区。 2009~2016年全球电力生产结构 由上图可知,2016年,化石燃料、核能的发电量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4,其余24.5%的电能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水力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16.6%,风电占4%,生物质占2%,光伏发电占1.5%。 化石能源中燃煤发电方面,燃煤发电一直居高位,2010年占全球发电总量的40.6%,到2014年保持在40.8%。2014年最大的燃煤发电生产国是中国,占燃煤发电总量的42.4%,其次是美国,占总量的17.6%。 化石能源中燃油发电占化石燃料发电份额较少,2014年仅占全球发电总量的5.1%。燃油发电最多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占燃油发电总量的14.9%,其次是日本,占11.3%。 化石能源中燃气发电发展较快,美国页岩气开发成功,助长了燃气发电的增长。美国燃气发电占全球燃气发电总量的22.5%,占全球发电总量的4.9%。俄罗斯本身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居第二位。日本利用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助力燃气发电的增长,燃气发电的增长又刺激了全球天然气液化工业的增长,居第三位。随着天然气可采储量快速增长,来源可靠,这些国家纷纷解除限制天然气发电的禁令,特别是联合循环发电和热电联产技术的进步,既给公用事业公司提供大型天然气发电设备,又给分散式发电系统提供高效、紧凑、规模广泛和环境相容好的发电技术与设备。预计世界电力生产中的天然气消费量将逐年上升。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见下表。 世界发电燃料的预测(%) 由上表可知,石油、煤炭、核能在未来发电燃料中逐渐下降,而天然气在发电燃料中占比逐年上升,到2025年,预计占发电燃料的25.2%。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2017年6月》的报告,全球核能发电在逐步增长,2016年增长了1.3%,其中中国排序为全球第三,次于美国和法国,但是发展最快,2016年增长24.5%。德国逐年减少,2016年减少了8%,尽管日本核能发电有所抬头,仅占全球总量的0.7%。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根据2016年《REN21再生能源全球状态报告》的统计,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总额是2859亿美元,2015年全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发电)总装机为1849GW,其中水力发电装机1064GW,生物质发电装机106GW(生物质发电量为464TWh),光伏发电装机227GW,风电装机433GW。 风力发电方面,根据《REN21再生能源全球状态报告》报告,2016年底有90个国家有风电场商业活动,其中有29个国家风电场装机容量超过1GW。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年6月》的报告,2016年全球风电场年增长15.6%,发电量为959.5 TWh,其中发电量最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 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是常规能源。新能源是在新 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 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 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 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和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 还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 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 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 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 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煤炭仍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 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 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 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 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并 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 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和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文版)

庆祝BP世界能源统计问世六十年
BP 2030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2011年1月 伦敦

免责声明
本演示文件中包含前瞻性陈述,特别是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 源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类型等方面的陈述。前瞻性陈述涉 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会受到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局势之影 响。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产品供应、 需求和定价;政治稳定性;整体经济状况;法律和法规;新技术可用性;自然 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战争和恐怖活动或破坏活动;以及本演示文件其他篇幅 讨论到的其他要素。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2 ? BP 2011

目录
页 导言 全球能源趋势 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 天然气、电力和煤 哪些因素会改变趋势? 关键议题 数据来源 4 7 25 45 63 75 80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3
? BP 2011

欢迎走进《BP2030世界能源展望》
全球能源展望不仅关系到能源企业,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 场活跃而重要的讨论正在展开,它的议题涉及到大家面临的选择-消费者、生产者、投 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这份《能源展望》,推动这场讨论。 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始于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工作,今年是《世界能源统计年 鉴》诞生60周年。这份记录能源生产和使用趋势的统计文件起初仅为BP内部文件,直到 195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类似,这份包含我们对未来能源趋势预测的《能源展望》,迄今为止只在内部 使用。然而我们感到,为公共辩论提供重要信息和分析是企业的责任所在。 更何况, 讨论的内容是对大家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影响 着气候变化。 在这份展望中,我们希望确定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世界经济、政策和技术 演变的观点,从而形成对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预测。这只是预测,而非提议,了解这 种区别很重要。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4 ? BP 2011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宁夏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宁夏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水资 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宁夏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宁夏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宁夏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宁夏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宁夏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宁夏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宁夏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宁夏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宁夏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宁夏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宁夏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宁夏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宁夏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宁夏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8年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

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哪里最缺水?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用水是十分方便的,只要打开水龙头,便会有干净的水流淌出来,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中国的水资源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吗? 中国官方层面给出了答案——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不足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中国人口占比全球超过18%),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约10亿多人缺水。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西藏、四川水资源最多,宁夏天津最少 那么具体到全国个省级行政区,各自的水资源总量情况又如何呢?

按照国家水利部先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前三的,依次是西藏、四川、广西,均处于中国的西南方向。 而同期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末三位的,依次是宁夏、天津、北京。不过由于天津和北京均为直辖市,在土地面积上明显少于一般省级行政区较多。所以如果在排除直辖市的前提下,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最少的三个省份,则分别是宁夏、山西、河北,均为北方省份,尤其集中于华北地区。 中国多省份处于“极度缺水”区间

《BP世界能源展望》2016版-中国专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6430066.html,/energyoutlook ? BP p.l.c. 2016 BP 能源展望 +48%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 ? 能源产量增加了40%,而能源消费 量增加了48%。 ? 中国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从 2014年的23%升至2035年的26%,而其增长贡献了世界净增量的32%。 ? 中国的能源结构继续演变,煤炭的 主导地位从2014年的66%降至2035年的47%,天然气的比重增加超过一倍至11%,石油的比重保持不变,约为19%。 ? 所有化石燃料的需求均有增长,石 油(+63%),天然气(+193%)和煤炭(+5%)占需求增长的53%。可再生能源电力(+593%)、核电(+827%)和水电(+43%)也强劲增长。 ? 煤炭需求在2027年达到峰值,随后 从2028年到2035年将以年均0.3%下降。工业仍将是所有领域中最大的最终能源消费主体,但是其消费增长最为缓慢(+31%),导致其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从51%下降至46%。 ? 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93%。石 油仍然是主导性燃料,但市场份额由91%下降至2035年的86%。 ? 能源产量在消费中的比重从2014 年的82%降至2035年的80%,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净进口国。 ? 从2014年到2035年,核电将以年 均12%增长,而中国将占全球核电总量的31%。. ? 化石燃料产量继续增长,天然气 (+136%)和煤炭(+10%)的增量超过石油产量的减少(-5%)。 ? 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 国的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产量增长至超过130亿立方英尺/日。 ? 石油进口依存度从2014年的59% 升至2035年的76% --高于美国在2005年的峰值。天然气依存度从略低于30%升至2035年的42%。 ? 2014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 174%,而单位产值能耗下降46%。 ?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22%,占 2035年全世界总量的28%。 25% 2035年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40% 中国能源产量增长 20% 2035年在全球能源生产中的占比 数据速览 1. 到2035年中国预计将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5%。 2. 在2032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液体能源(如原油、凝析油等)消费国。 3. 在展望期内中国煤炭消费仅以年均0.2%增长,与之相比,过去二十年间这一增长率为年均12%。 国家和地区专题 – 中国专题 我们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进口依存度也将从2014年的15%升至23%。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

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 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 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 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 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 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期内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6%,天然气年均增长1.3%,石油年均增长0.3%,煤炭年均下降0.8%。 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中国水利年鉴2018_建设管理-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印技术规定》。广东省制定并印发了《广东省水文局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管理规定(暂行)》。 (3)新技术新仪器应用研究和使用培训。水文现代化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仪器的引进和应用,特 别是中小河流水文检测系统等建设项目配备了大批新仪器新设备,全国水文系统抓住机遇,加大水文新技术仪器研发推广力度,加强新仪器设备应用培训。8月,原水利部水文局组织长江委水文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水文局,在武汉开展了中科院声学所国产A D C P联合测试(出厂检验)。后期长江委水文局根据比测方案,将在10个有代表性的水文站开展国产走航式A D C P的比测工作。方案中对比测的目的、要求、内容、组织管理、进度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举措都有效地加快了走航式A D C P的国产化进程。黄委水文局配合完成同位素测沙仪系统研制;开发完成了单机版“H S W.N U T1型悬移质含沙量在线测验系统”,应用于测沙参数率定等工作;开发完成基于数据中心模式的含沙量测验软件,在民和、潼关等测站投入运用。淮委水文局经过多年来探索研究,对数十个水文断面进行论证与分析,成功研发了“流量自动监测系统”。该技术获得2017年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淮河委员会颁发的淮委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该技术已在云南滇池生态补水、安徽中小河流等项目中得到很好应用,具有很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4.水文资料管理 (1)水文年鉴整汇编。全国水文系统不断完善水文资料整汇编的作业程序和质量保障体系,原水利部 水文局加强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流域机构发挥管理职能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积极配合,确保了2016年度7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整汇编、刊印和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6年度水文年鉴资料全国终审会在武汉召开。由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河海大学等单位的74位专家,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质量评定办法》规定,对经过流域汇编的74册80本水文年鉴中的5230个水文站(断面),16764个雨量站、蒸发站,共计3517万字组的水文年鉴资料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审查。通过全国终审,不仅发现和纠正了存在问题,而且促进了相互交流,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保障了水文年鉴刊印质量。 为切实加强水文年鉴质量,安徽省还在汛后开展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大检查,抽查率不低于60%。浙江省建成在线整编数据接口平台,实现了国家基本站遥测数据(水位,雨量)的实时采集、转换和整编前预处理,大大地提升了水文资料整编的效率,推进水文信息化和现代化。 (2)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2017年3月底,水规总院对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 具了审查意见,并报送了部规计司。《国家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制修订工作。各地水文部门初步完成国家水文数据库需要合并的基础水文数据库与实时水雨情、地下水、水质、土壤墒情等数据库的梳理和整合,为推进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熊珊珊) 【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1.水资源监测 (1)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以及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编制完成《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16》,于9月正 式出版发行。《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16》电子版可在水利部主页全文浏览。 (2)土壤墒情监测与分析预测。《土壤墒情监测与分析预测应用技术》出版发行,用于指导土壤墒情 监测与分析预测工作。各地加强墒情监测分析、径流量预测预报以及干旱综合评估,向中央报送墒情信息站点增至2751处,加强旱情监测信息服务,编制旱情简报、专报、月报和年报等,为全国抗旱减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朱金峰) (3)城市水文监测。原水利部水文局积极推动城市水文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在成都举办 了全国城市水文监测技术培训班,针对城市暴雨洪水过程模拟与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城市水生态监测调查与河湖健康评价、水资源监测及传输应用技术、城市水文建设经验与做法等进行培训,提高城市水文和水生态监测技术水平。同时,组织北京、沧州等地水文部门开展了城市水文试点工作,总结监测分析与评价方法。 2.水质监测 (1)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印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确保水质监测数据质量的通知》,强化水质 监测领导责任、记录责任以及报告出具责任,进一步加强监测各个环节质控管理,为实验室质量活动提供全过程可追溯依据,确保监测质量准确可靠。印发 《关于开展2017年度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2017年度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及水质监测 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完成全国共计297个实验室、1203项次的质量控制样品考核。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水质监测涉及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水文质〔2017〕56号),就全面加强水质监测涉及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管理工作提出要求,部署开展实验室自查工作,并结合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突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检查。 (2)地下水水质监测。5月,在广州召开了2017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会议,编制完成了《2016 5 1建设管理

世界能源资源状况

世界能源资源状况 根据《年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北美洲占%,中,南美洲占%,欧洲占%,非洲占%,亚太地区占%.年世界石油产量为亿吨,比上年度增加%.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地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地产消缺口分别为亿、亿和亿吨. 煤炭资源地分布也存在巨大地不均衡性.截止到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亿吨,储采比高达(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地%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地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地%,而其他地区地份额仅分别为%~%.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地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地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地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亿吨油当量,年达到亿吨油当量,年达到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地比例将继续呈下降地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地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地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地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地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地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地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地污染和全球气候地影响将日趋严重.据统计,年世界二氧化碳地排放量约为亿吨,年达到亿吨,预计年将为亿吨,年达到亿吨,年均增长%.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地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地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地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地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地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万千瓦,水电要达到亿千瓦.年初英国政府公布地《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年,英国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地比例要从目前地%提高到%,到年达到%..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地进步及环保标准地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地方向发展,不仅能源地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地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地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

虚拟电厂在分布式电源、清洁供暖方面有广阔前景

虚拟电厂在分布式电源、清洁供暖方面有广阔前景 当前,全球能源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正推动以油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系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现代能源系统转型。从能源生产、消费和配置各环节看,现代能源系统以电为中心,电网为平台的特点日益显著。 随着世界各国向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终端用户的再电气化比例大幅增长。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17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因其良好的经济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环保性,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增电源之一。 虚拟电厂,正在加速走来 未来,配电网中的分散发电和有源负荷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更多电力用户将由单一的消费者(consumer)转变为混合型的产消者(prosumer)。在技术层面,由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可控负荷、储能设施以及电动汽车等具有地理位置分散、随机性强、波动性大、并具有弱可观性和可控性的特点,随着接入电网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等提出新的挑战。从经营层面,分散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亟待研究,需要深入探讨一种可行路径,去激励混合型产消者与电网实现友好互动。 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正是针对这些新现象,聚焦再电气化进程中生产侧和消费侧同步发力的重要特征,提出的适应未来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趋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该技术模式能够在传统电网物理架构上,依托互联网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把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等分散在电网的各类资源相聚合,进行协同优化运行控制和市场交易,对电网提供辅助服务。虚拟电厂不是电厂,简单来说,虚拟电厂就是“互联网+”智慧能源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以商业化市场为平台的源网荷聚合管理模式。 虚拟电厂概念自1997年提出以来,受到了欧洲、北美和澳洲多国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分布式协调控制技术和智能计量技术的提高,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逐渐表现出对虚拟电厂的极大需求并付诸工程实践。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