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岳阳楼记》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岳阳楼记》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3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引导到所阐述的主要观点的。

2、赏析句子,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l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岳阳楼记

由江南三大名楼导入

活动2【讲授】岳阳楼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分组背诵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

1、、本文主旨句是哪句?你是如何理解的?文中哪些句子同样能展现作者广阔胸襟及忧国忧民情怀?

2、本文写作目的是借古仁人之心来抒发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这种精神高度的?

板书总结

探究二

1、、岳阳楼记离不开写景,找出这些句子、段落有感情读一读,试作赏析。

2、读文章时,你感受到的文章语言最大特点是什么?

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1、对比反衬,突出文章主旨。

2、景物描写,突出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骈散结合,有利于文意的表达,并使文章有文采、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

活动3【测试】岳阳楼记

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1、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的名句是:

2、表“古仁人之心”名句是:

3、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与规箴之意的句子

二、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

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

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1、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全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全)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从本文看“记”是一种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达方式的文体。 二、音形互写 谪.()守朝huī()夕阴薄暮míng míng() yín()雨霏霏 hào皓()月宠辱xié()忘浩浩汤汤 ..()属.予作文()岸芷汀.兰() 三、根据课文填空 1、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美滕子京政绩卓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是: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古仁人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景物中有声有色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静结合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 四、加点字解释 朝晖.大观.属.予作文以.记之微.斯人春和景.明增.其旧制.前人之述备.矣南极.潇湘连月不开.山岳潜.形 登斯.楼也去国 ..怀乡沙鸥翔集.长烟一.空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吾谁与归. 薄.暮冥冥日星隐耀.宠辱偕.忘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 .. 越明年 ..百废具.兴浊浪排.空进.亦忧退.亦忧 五、一字多义 1、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则然则.何时而乐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极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4、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六、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然则北.通巫峡 七、划分停顿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翻译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16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节选)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7.下面加点词用法或词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云归而岩穴暝潭西南而望 B. 酿泉为酒山峦为晴雪所洗 C. 属予作文以记之醒能述以文者 D. 日出而林霏开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8.翻译句子。(5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3分)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分) 9.请联系甲乙两篇全文,说说“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与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3分)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篇一: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27《岳阳楼记》教案 毛英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 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 琅琅上口。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 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 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

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 文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 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 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 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 两幅画面? [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 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 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 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岳阳楼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赏析优美语句。 2、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案设计: 一、导入 如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早已成为我们同学与人交谈和作文中熟练运用的良言佳句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入世态度,一度令我们景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带着景仰之情重读《岳阳楼记》,重温范仲淹的旷达情怀。 二、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范仲淹字,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解词:谪具属开薄去景集宠偕微 3、默写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接力式背诵课文 三、出示复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文章的立意美 四、复习过程 (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历史的淘金、沉淀下来的,它们中或写景则语言优美,或抒情,议论则意蕴丰富。 学生畅所欲言谈如何赏析语句。 默读课文。把文中优美语句划下来进行赏析,把你最想与大家分享的句子写到黑板上。(师生交流赏析优美语句) (二)、体会文章的立意美 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如今90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它永葆青春的奥秘在哪里呢?一方面在于它的语言美,另一方面使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立意美。 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讨论探究 1、为何写此文 作者与滕子京为好友,滕子京被贬官作者对他为政一方给予了肯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但滕子京实则却是“愤郁仍见辞色”有人庆贺岳阳楼落成,他却说“只待凭栏大恸数场”所以作者写此文,另辟蹊径,一则是前人之述备矣,再则是借此机以自己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好友,由此文章立意更深远。 2、文中哪句话表达对有人滕子京的委婉规劝之意? “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中考复习知识点梳理之《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D.宴酣之乐.而乐.亦无穷也 文章理解与感悟 (一)各段内容: 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绩很好)和作记的缘由(朋友托付)。 第二段:概括描绘岳阳楼周围洞庭湖的美景,指出迁客骚人欣赏此景后的不同心情。

第三段:写迁客骚人在阴冷的天气里,自己的心情也很悲凉。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在晴暖的天气里,自己的心情也很欣喜。 第五段:把迁客骚人两种天气条件下的两种心情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抒发了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 (二)文章内容及主题: 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明年”表示时间不长却政绩卓著,不可缺)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原文回答) 2.联系下文三、四段谈谈"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迁客骚人在阴冷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悲凉心情,在晴暖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欣喜心情。 共同特点是人物的心情随天气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3.写出描写“巴陵胜状”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原文 翻译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在岳阳楼上刻唐代和当代贤人名家的诗和赋,(并)嘱托我用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巴陵那优美的景色,在洞庭湖一带。(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际。早晚阴晴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从这里)向北面直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人,诗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看到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细雨连绵,连续一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倒下,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时而上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帮大家的岳阳楼记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以下是出guo为大家搜集的《岳阳楼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通“增”增加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百废具兴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基础知识(一)字音梳理 谪()守朝晖()夕阴霏霏()薄暮冥冥()霪()雨心旷神怡()皓()月 宠辱偕()忘潜行()浩浩汤汤()潇()湘属() (二)词语梳理【通假字】百废具兴具:jù俱,全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嘱,嘱托。 【古今异义词】 1、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2、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天气)3、去国怀乡。(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4、至若春和景明。(景古义:日光今义:风景)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6、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7、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一词多义】 1、夫(1)其夫呓语(丈夫)(2)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3)予观夫/若夫淫雨霏霏(那) 2、去(1)则有去国怀乡(离开)(2)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3)公然抱茅入竹去(方向) 3、和(1)至若春和景明(和煦)(2)政通人和(和乐)(3)天稍和(暖和) 4、开(1)连月不开(放晴)(2)开我东隔门(打开)(3)旁开小窗(设置)(4)林霏开(消散) 5、则(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何时而乐(那么)(3)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就) 6、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2)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7、极(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2)感极而悲者矣(极点)(3)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8、薄(1)薄暮冥冥(动词,迫近)(2)锦衾薄(单薄)(3)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 9、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10、一(1)一碧万顷(数词)(2)长烟一空/传一乡秀才观之(全)(3)在洞庭一湖(整个) 11、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3)全石以为底(把,用) 12、通(1)北通巫峡(通向)(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3)政通人和(顺利) 13、为(1)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 (3)为嵁,为岩(成为)(4)全石以为底(做) 14、空(1)而或长烟一空(消散)(2)皆若空游(在空中)(3)浊浪排空(天空) 15、霏(1)若夫淫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林霏开(雾气) 【重点词语】1、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增:增加。制,规模。 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这就是。之:的。大观: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6、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11、何极: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15、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7、百废具兴。废:荒废了的事业 18、浩浩汤汤。汤汤:水大的样子 19、日星隐曜。曜:光辉 20、登斯楼也。斯:这21、则有心旷神怡。旷:开阔旷达。怡:和悦月份 22.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3.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2、重点字词: 第一段: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超过,过了。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通“俱”,全,皆。 乃:于是。 增:扩大。

制:规模。 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 记:记叙。 第二段: 胜状:胜景,好景色。 衔:包含。吞:吞吐。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际涯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 涯专指水的边界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览:看。 异:不同 第三段: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阴:阴冷。 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 岳:高大的山。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

岳阳楼记 优秀教案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 3课时 【文章背景】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岳阳楼记》复习知识点

《岳阳楼记》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按原文填空: 1、描写洞庭湖全景(或“岳阳楼之大观”、或“巴陵胜状”)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概括迁客骚人览物之“悲”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概括迁客骚人览物之“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作者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作者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赞颂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8、作者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注音: 谪(zhé)守属(zhǔ)予(yú)作文浩浩汤汤(shāng) 淫(yín)雨霏霏(fēi)日星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冥岸芷(zhǐ)汀(tīng)兰宠辱偕(xié)忘嗟(jiē)夫(fú)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二)一词多义 观:或: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景观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极:空: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 1.浊浪排空:天空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2. 长烟一空:消散 3)感极而悲者矣:十分 通: 1.政通人和:顺利 2 ,北通巫峡:通向 (三)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完整版)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_题目汇总,推荐文档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谓:尝:然则: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3、《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1、形容枝叶茂密成荫为,是曾经既然这样……那么 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4、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获奖) (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努力构建立体式的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最后采用阶梯式教学流程,层层递进,达到夯实基础,突出重点、训练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也要从细节上去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丰富,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3.学以致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习作训练中。 重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以致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习作训练中。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同学们,本词表面写思乡,其实其中的白发将军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借白发情、征夫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保卫祖国的真情,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却一改其含蓄的风格,直抒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这篇不落窠臼,名扬千古的佳作《岳阳楼记》,去体味他崇高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回顾“记”这种文体 四、教师在《英雄的黎明》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背诵全篇,要求学生体会老师对文章的处理方式并复述各段大意。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对重点词句的阅读把握。生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如:第一段是记叙可以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三四两段的“登斯楼也”要做不同的处理,第三段的“登斯楼也”应读得缓慢,读出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忧谗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四段应读得明快欢乐,读出步履的轻盈舒展,读出“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也应好好品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应读得气壮山河,“后天下之乐而乐”却要读得越来越轻,读出范仲淹的价值取向。结尾处的“吾谁与归”可读两次,第一次轻读,仿佛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其实是激愤的范仲淹在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中寻找自己志同道合者,要读得声嘶力竭。)

岳阳楼记复习课教案及反思_齐九龙

《岳阳楼记》复习要点 1、课前检测 (1)、文学常识掌握情况检查。 请一名同学板书介绍本文的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朝,家,选自。) (2)、课文内容理解检查。 学生完成板书内容。 A、描写岳阳楼雄伟壮观的语句是:。 B、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C、表达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2、字词 (1)通假字自己整理。 (2)、重点实词。 (3)、一词多义的归纳与整理。 3、古今异义词的归纳及整理。 4、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句子。 (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 5、表达方式、写作方法 6思想感情 7、中考链接 (三)、总结本节,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 范仲淹 1、作者简介 2、A、描写岳阳楼雄伟壮观的语句是:。 B、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C、表达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3、文言实词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是朝。 二、重点解词 1、谪守增其旧制: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前人之述备矣:大观: 迁客骚人作文 胜状旧制 2、山岳潜形:薄暮冥冥:翔集: 岸芷汀兰:长烟一空:何极: 樯倾楫摧:把酒临风:郁郁: 静影沉璧:春和景明:潜行 忧谗畏讥:浮光跃金:偕忘 3、微斯人:吾谁与归:不以物喜: 或异二者之为予尝求古仁人进退 三、一词多义 通:鸣之不能通其意政通人和北通巫峡 和:春和景明政通人和 或:而或长烟一空浊浪排空 一:长烟一空一碧万顷 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闻达于诸侯 四、古今异词 横,国,宠,南极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岳阳楼记》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岳阳楼记》选自___ 。作者_ __(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__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四、内容概括。 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五、字音字形(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滕谪日星隐曜 浩浩汤淫薄雾冥 偕樯倾楫岸芷汀

心旷神怡宠辱xié(朝hu 薄暮míng míng皓 属予作文樯倾楫摧(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二)通假字 1.百废具 2.属 (三)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___________) 2.微斯人(____________) 3.去国怀乡(___________) 4.春和景明(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_) 2. 百废具兴(_________) 3. 北通巫峡(_________)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一词多义 1.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