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性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教育学1班

高逢蔚

2017.6.7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摘要:都处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两国,最终却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文化道路,在此期间日本给中国抹上了深深的战争阴影。至今为止,还有国人忐忑,中日之间会不会再有一役。本文将以《菊与刀》为依托,分析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并且阐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菊与刀,东亚文化圈,全球化,文化多样性

一、菊与刀简介

由于本篇论文是基于《菊与刀》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因此首先有必要对《菊与刀》这一本书进行简单介绍。

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1944年撰写了一份对日本的文化研究报告,1946年将其整合出版,书名即定为《菊与刀》。

1944年,正值二战盟军反攻之际,美国想通过预测日本人的行为,来决定对日本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即美国应该如何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国是否应该占领日本,如何处置天皇等......鲁思的报告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参考,也从而奠定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二、对比中日文化发展过程

1.本源一致的中日文化

要对比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先从两国的文化本源开始说起,对此我的观点是,中立两国拥有一致的本源文化。

1.1从黄帝到始皇帝

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统一了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初祖。之后中国经历了尧舜禹,启建国以后,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又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从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1.2徐福东渡与弥生文化1

日本史中记载,日本的创世之神是神武天皇(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黄帝),公元前660年公历2月11日,神武天皇统一日本全岛,登基建国[1].然而,一个文化的开始,光建国可不行,没有经济(农业),没有文字,怎么行?为了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业技术,带去了青铜铁艺,由此日本进入弥生文化,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总结而言,其实与其说中日文化本源一致,倒不如说,中国给日本带去了大部分文化。在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有大量中国移民到日本(日本称“渡来人”),给日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和土木建筑技术等。所以,日本史学界一致公认:“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

2.封建社会中的中日两国

中日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当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封建社会时,日本正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但是很快,在日本大化革新以后,日本也赶上了中国的步伐,进入封建社会。从此日本开始高速发展,直至最终超越中国。

2.1从唐至清——处在封建盛世中的中国

秦朝确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为以后中国稳定奠定了政治基础,进入唐朝时,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2”

同样宋朝也是一段繁盛的年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宋代与欧洲各国都有了贸易往来,农业经济极为发达,人口急剧膨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3

元明时期,成吉思汗西征,郑和的七次出海和朝贡贸易,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一不是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表现。然而,盛极必衰,中日文化的岔路也就此开始。

1有关日文文化的起源有太多传说,因此本文择以“徐福东渡”为文化起源

2出自杜甫《忆昔》

3史学家陈寅恪言

2.2从大化革新到明治维新——不断学习中的日本

很多人认为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实际上,日本不仅仅善于学习,更善于在学习之余保留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公元645年,日本在孝德天皇的领导下,宫廷决心以令日本时节赞叹不已的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习俗改造日本,天皇引入了时使节们从中国学来的政治制度,官阶和律令,[2]使得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成立中央集权国家。不过,日本从一开始起就没有照搬中国的无等级社会结构,在日本,将中国的官制授给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从而构成了日本等级制的一部分。而且,与中国常常改朝换代不同的是,在日本,天皇不可侵犯,天皇本人是神圣的。因此,尽管日本从中国输入了各种文化,但这些新的文明只不过为此后的世袭领主与家臣之间的争夺权力之战开辟了道路。[2]

大化革新如此,1868年的明治维新亦是如此,日本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的同时,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天皇依然是日本的最高精神领袖。正所谓“和魂洋才”。

总之,虽说中日文化的本源是一致的,但是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垂直的“原发性文化”(如图1),而日本却是在保留自己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对吸收的其他文明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继发性文化”(如图1)。比如,日本人引入汉字后,并未对汉字进行原封不动的模仿,而是进行了创新,通过模仿汉字的偏旁部首产生了属于自身的文字,创造了假名。[3]正是由于这种继发性文化,从开始大化革新的那一刻起,中日两国的文化,就开始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而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彻底分道扬镳。

中国文化

日本

文化

核心

外来文化外来文化

图1

3.席卷全球的近代化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化,继而,在不到100年的时间中,近代化席卷全球,各国无一不受到近代化的影响,中日两国也不例外,可是,一个成为了亚洲头号强国,一个却成为了东亚病夫。

3.1菊花帝国与东亚病夫

日本为什么能成为亚洲强国?中国却成了为东亚病夫?从社会体系上来讲,中国缺乏一场犹如日本的倒幕运动来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而文化上呢?就拿1894年前后的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极为分散的,一部分以儒学的旧时封建文化思想;一部分以维新思想主导,支持近代文化改革;而还有一部分是准备直接推翻传统文化的革命派。一个文化不统一的国家。

而日本呢?一个把宗教至于管辖之下,将之作为民族统一与民族优越性的特殊象征。[2]日本民族具有十分强烈的精神信仰,看重精神胜于物质,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属于国家宗教生活之中的中心,属于超宗教形式的信仰。[3]如此文化分散的国家,又如何战胜一个精神文化高度集中的国家呢?

3.2战争阴影与矛盾心理

日本成为二战亚洲策源地,给中国,美国等笼罩上战争阴影,亚洲各国无一不感受到了日本在战争中的疯狂,而这种疯狂,也来源于日本的文化。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专门对此进行了举例。“在战役获胜时,日本的文官政客,军人都反复强调说‘胜利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压倒了美国人...’”;“日本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在民间,日本当权者也推崇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日本精神战的根源就是因为日本的“天皇文化”——“对日本人来说,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的生活中心’”;“纵然日本战败,所有日本人依然遵从天皇。”

一言以蔽之,为什么日本能成为菊花帝国?为什么日本人会成为不怕死的战争机器?归根到底都是天皇。但是,有这么一段描述日本心理的文献向我们揭示了日本文化的矛盾性。

“According to Kawai, in the Japanese psyche, the boundary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is much more vague than the Westerner's. He adds that in Japanese psyche,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sciousness is formed with the Self as the center, which is in the unconscious,it is even doubtful whether it really has the center’ (Kawai 1976). In other words,the ego is buried in the unconscious depth of psyche.”[4]

简单概述一下,意思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被埋藏在无意识中,极不清晰。”这与菊与刀中所提到的不谋而合——“日军被俘后竟然与盟军合作”;“他们丧失了名誉,作为日本人的日子也就结束了”;“日本人的行为似乎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的换另一条道路”。

其实很好理解,日本人的精神信仰是天皇,因此他们个体的自我就是被压制,直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自己再也无法效忠天皇的时候,要么自杀,要么换一个人效忠。可以这么说,因为天皇,所以日本人严重缺乏独立人格。

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之间不会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

梳理了中日文化发展的过程,分析了中日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那么在当今背景下,日本是否还会与中国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我认为,不会,原因有一下三点:

1.中日文化本源一致

本文在第二部分就从理论上分析了中日文化本源一致的原因,现在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在反应中日文化本源一致性。

中国人和日本人把国家当成家,对国是忠,对家是孝;大米,茶和酒在中日两国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建筑结构相似;中日两国的教育思想相类似,都十分重视教育 (5)

2.在全球化的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的世界已经不像过去,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加,无论是经济上的进出口贸易,还是政治上的外交行为,都是牵扯到许多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都无法绕开的大国,那么如果中日双方发生大规模冲突,必将影响中国的经济,从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那么又有哪国的经济愿意被影响呢?日本又怎么可能犯众怒呢?

3.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和平成为主流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是一个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时代,在一个国家出现多种文化并存是常见的事情,比如美国的唐人街(华人文化),而除了中东地区的动荡,以及恐怖分子的破坏之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相对和平的,那么既然和平成为了今世界的主题,那么日本也必将遵守这一信条。现在日本人已经认识到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失败的,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尊重地位。日本将证明:“帝国主义的称霸绝不是荣耀之路。”[2]

参考文献

[1] 袁腾飞: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日本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年10月

[2] 鲁思·本尼迪克特(美):菊与刀,群言出版社,2015年12月

[3] 赵淼: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刊名:大观,出版日期:2017 ,期号:第2期

[4] Megumi Yama:Ego consciousness in the Japanese psyche,刊名: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出版日期:2013,期号:No.1 页码:52-72

[5] 杨森:浅谈中日文化的异同,刊名:鸭绿江(下半月版) ,出版日期:2016,期号:第1期

页码:218

My view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the impression after reading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Abstract:Both China and Japan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 but finally they performanc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al road.During this time ,Japan casted a deep shadow of the war on China. So far,some Chinese still have been anxious whether there will an another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is paper will base on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o analysis the such big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Japanese culture and state why here won't be a large-scale cultural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Key words: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Japanese,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读《菊与刀》有感

读《菊与刀》有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的政策很明确,而对于不属于西方国家文化圈的日本则仍有问题需要研究,于是美国政府便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菊与刀》这本书就是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成果。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对日本民族性格的总结,正如书名一样,日本人的性格充满了矛盾。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此为书名来寓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由于日本文化的矛盾双重性,加上翻译的问题,所以在阅读《菊与刀》时,难免感到吃力。以下我将对《菊与刀》的内容做一个浅显的介绍。 本书第一章作者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背景出发,首先阐述了研究日本的种种困难,再者详细描写了他研究日本这一民族所可以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的精神和态度,最后说明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探讨日本人有关的生活方式以及日本人如何成为日本民族。而第二章则是向读者展现战争中的日本人是怎么样的,这一章作者主要将日本与美国进行比较,比较涉及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对战

争正义性的认识,寄托胜利的基础、对天皇的政府的态度,兵员损耗、不投降主义和被俘虏后的行为。第三章作者以美国平等自由作为对立面,讲述了渗透在日本各个领域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制度,并与中国的封建等级作比较。第四章讲的是日本通过政变实现王政复古,由武士与商人联盟拥护上网明治政府上台后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宗教、经济三个方面,且在改革中仍保留着等级制。 从第五章开始,作者便从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解剖出日本人的特点,分别是第五章讲日本人对“恩”的认识,负恩是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重要内容,并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产生重大影响。而第六章则是“负恩”的另一面“报恩”,日本的报恩类别很多,在这一章中,作者用了极重的笔墨以及引用了多个例子叙述“孝”和“忠”,可见忠孝是日本极为重要的民族性格。而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阐述日本的“义理”,义理是姻亲的义务,是武士对主君的忠,是对自身荣誉的维护,义理是有止境的报答,且举了近代战争的例子来论述义理的两面性。第十章里日本人的“人情”观表明在日本人眼里享乐不是犯罪,精神与肉体并不是相对立的,进而,世界也并非善与恶的战场。 而第十一章中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耻辱感在日本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甚至被日本人纳入他们的道德体系,它使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日本人对于恩惠和侮辱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可谓“睚眦必报”。他们爱惜名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 读后感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期: 2010—2011第一学期 分院:基础学院 学生姓名:陆梦 专业班级: 10日语1班 学号: 1041040114 任课教师:蒋宝麟 二〇一〇年一月

《菊与刀》 读后感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汇出版社2010 年 经过一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发现日本这个民族有很多让我们不可思议的地方,也有很多让我们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华民族和日本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数不清的恩恩怨怨,日本和我们的瓜葛太多太多。可是在日本人潜心钻研我们的时候,我们又对日本这个民族了解多少呢?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了解多少呢?所以决定去真正了解一下,有关日本的书社会上太多太多,究竟应该选哪一本是个头痛的问题。最后决定读《菊与刀》也是被这个有趣的题目深深吸引了。 《菊与刀》成书于1946年,是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在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里,本书可谓是一部扛鼎之作,甚至有人认为它开了“日本学”之先河。1949年,本书的日文版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人们纷纷购买,竞惹得一时洛阳纸贵。本书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启人深思,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关于对《菊与刀》这个题目的理解: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爱美、尚礼。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即好斗、尚武。体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名著。出于对日本民族的好奇,我阅读了这本书,因此对日本的国民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于本书各章节的大意稍做讲述: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由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是最难以琢磨的,行动和思维习惯与我们截然不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种情况在其他战争中是没有的,从而使了解“敌性”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为了与之对抗,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讲述了每个文化传统中都有其关于战争的信条,其中有些是西欧各国所共具,尽管各有特点。日本人与西方人在战争惯例上的一切差异,都是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人的全部责任的看法的资料,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很重要,因为他们提出了与日本人性格有关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答。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含义。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我们看来,对等级制赋予正当性,把它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必须对他们的民族习俗,如家庭、国家、宗教信仰

《菊与刀》读书笔记总结

《菊与刀》读书笔记总结 这是一本不到20万字数的小书,作者以文化形貌论谈论日本文化的特质,并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总体来说非常有意思,但也有美中不足。不足之处主要是翻译,我买此书之前的确没有做功课,事实证明盲买还是不灵。这本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秦墨所翻译的《菊与刀》,很多地方阅读起来让人感觉不仅原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时候较为仓促,且翻译的时候还没有中和掉这种仓促。明明上一句已经用过的辞藻或形容,在下一句又重复使用,从而没能得到美化。 比如在第十二章儿童学习章节里所写到的: 他们尽管彬彬有礼,却仍能保持傲慢不驯。在军队里,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狂热盲目的训练,但却又桀骜不驯。 这里前后都用了不驯,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回头检视一下前一句自己是不是读错了,或者是否看串行又读了同样的一句。此句在表达层面意思的区分也有所欠缺。

同样的一段话,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由陆征翻译的版本中是这样的: 尽管他们礼貌周到,却也会心存傲慢。他们能够接收军队里的超严纪律,同时却又桀骜不驯。 这样一对比,感觉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这段翻译水平也就仅比网站在线翻译的好一点…… 由于没有看原版,我也不知道我就这样把大部分锅都甩给翻译是否合适。 因为在章节和章节之前,有时候会感觉出来作者写的时候也比较仓促。 那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重复强调和解释的内容,基本都是我认为已经前面解释的很清楚,大可不必费周章的再细致阐述了。 但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因素,就是为什么作者对有些简单易懂的地方写的如此细致复杂。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是美国人写给欧洲人的日本历史的原因。欧亚之间的文化差异本就显著,如果不解释的这么细致,欧洲人恐怕很难理解日本文化。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 雍青纳么西南民族大学民研院民俗2013级 130303042214 《菊与刀》是由美国人类女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从未到过日本的本尼迪克特通过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并将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认为运用文化模式理论,通过对日本人个体样本的归纳研究而得出的模式,可以用来验证和解释个体的行为。通过对文本、影视、和同战俘的对话,比较美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研究得出日本人具有双重性格和“耻感文化”的文化特征,因此得出日本会投降以及美国不能用对付德国的方法对付日本的结论。对于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人类学家而言,能够研究得如此细致缜密,实在是不容易,而且这些结论到如今都还能发挥其作用,足以证明《菊与刀》的价值。 一、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我十分重视数以百计的单项行为如何构成一个总体模式。”1关注日本1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吕万和译本。 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才能从中了解隐藏其后的决定。文章在美日两大文化比较的整体眼光下,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得出日本人的各类文化模式,及其与美国等国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耻感文化”。 二、等级制度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一切都是以“各得其所,各安其份”等级制为基准的。从家庭开始到整个社会的严格等级制都是自上而下的严密系统,将每个人都纳入其中,以共同忠诚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日本人在其秩序下遵循其中规则不反抗。为揭示日本人生活方式极端的原因,本尼迪克特用大量文字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具体论述,涉及了恩、义务、情意、人情等概念,这些概念深入描述了对日本人在等级制意识笼罩下的道德伦理体系,等级制已深入日本人骨髓。 (一)、社会中的等级制 日本家庭等级制开始,到其日常生活中扩展的等级制意识。在日本,家庭和社会管理模式一致,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严密系统,每个人都置身其中,等级制以共同忠诚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以普遍的约束力让人们遵循其中规则而不反抗。从古至今,漫长的时光,遵从等级制已经成为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我们看来无法理解的不平等却是他们最自然的标准。不同等级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全都被灌注准则,以一种共同忠诚的名义来要求服从。日本人按照此标准生活,从不跨越雷池一步。在家庭中的“各安其份”规定都十分缜密,长者为先,家中最老的父亲掌握整个家族的话语权,长子拥有与父亲相差无几的特权。辈分和年龄的差别也有严格规定,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秩序并通过礼仪表达出来。 (二)、战争中的等级制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战争中的日本天皇的态度,就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因此,为了实现对天皇的忠,日本开始了战争。日本当年建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类似于将整个亚洲看成一个家庭,自认为的长子身份要求他们,必须负担起“照 顾”家人的义务,因此,这场战争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心甘情愿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性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教育学1班 高逢蔚 2017.6.7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摘要:都处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两国,最终却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文化道路,在此期间日本给中国抹上了深深的战争阴影。至今为止,还有国人忐忑,中日之间会不会再有一役。本文将以《菊与刀》为依托,分析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并且阐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菊与刀,东亚文化圈,全球化,文化多样性 一、菊与刀简介 由于本篇论文是基于《菊与刀》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因此首先有必要对《菊与刀》这一本书进行简单介绍。 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1944年撰写了一份对日本的文化研究报告,1946年将其整合出版,书名即定为《菊与刀》。 1944年,正值二战盟军反攻之际,美国想通过预测日本人的行为,来决定对日本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即美国应该如何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国是否应该占领日本,如何处置天皇等......鲁思的报告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参考,也从而奠定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二、对比中日文化发展过程 1.本源一致的中日文化 要对比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先从两国的文化本源开始说起,对此我的观点是,中立两国拥有一致的本源文化。 1.1从黄帝到始皇帝 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统一了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初祖。之后中国经历了尧舜禹,启建国以后,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又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从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

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这本书我并没有做读书笔记,也不是一气呵成地读完。读书的历程大体分了两个阶段,上学阶段,内容由第一章至第三章,假期阶段,由第四章至第十三章。 《菊与刀》的作者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他在这本书中是分析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并且评价了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性格。 在我的知识内,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追述到何时,我却说不清楚。日本从中国借鉴了许多的地方,但是经过本民族的加工与消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 日本是一个阶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而且其尊卑的排序又十分的复杂。总的而言,有男尊女卑,家庭中往往男性有较高的地位,而女性只有在成为婆婆或祖母之后才有较高的地位;长幼之分,即根据辈分,辈分越高,越受到尊重;还有社会地位与职业的划分,这一点在日本的历史中非常明显,有地位崇高的封建领主,在其下还有武士、工、农、商地位以此降低,还有地位最低的秽多,从事屠夫之类的职业,在今天,军人也有很高的地位,但是这些取决于他们在当时情境下使用的是何身份。 日本的道德观是基于耻感文化,在孩童时期,他们会相对比较自由,并不受很多约束,但是也是在这个时期,父母会通过诸如“把你送人”之类的玩笑,来为他们建立耻感。日本人非常害怕嘲笑,认为嘲笑是非常严重的侮辱。并且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认为受到侮辱进行了报复,才是值得被尊重。但是一旦他们的复仇行动失败了,他们就会放弃复仇。 也是因为耻感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名誉。 他们的名誉分非常多的维度,但是最高的是忠,对于天皇的忠,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天皇不掌握实权,但是以天皇身份发布的告示,

他们一定会遵守,这些告示,或者谕旨,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圣典一般,他们对之十分小心谨慎,以表之“忠”,甚至会因为读错而引咎自杀。 除了“忠”以外,他们还有“义”。对于他们来说,“道义”这个词,多带有一种负担感,如果违背道义,会招致他人的耻笑与评论,这种感觉往往是支撑他们“道义”行为的动力。 比如对于家族的道义,出于恩情的道义。 日本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欠债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还债,这种债,是一种恩情债,对于天皇的恩,父母的恩,还有日后,来源于身边各种人的恩情。这种恩情如果不报,便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多。所以日本有一个习俗,是每半年会通过回礼的方式还清这半年欠下的所有恩情,他们还会专门用纸笔记录所受的各种恩情。他们会还以对等的恩情,如果所还的恩情多了对方所施予的,他们便觉得占了恩情上的便宜,这是会令对方感到非常不适的。 日本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也非常特别,他们非常喜欢睡觉,泡澡,喝酒与呷妓,说非常喜欢有点以偏概全,有偏见的色彩,但是他们喜欢就对了。但是他们在该矜持庄重的地方一点也不马虎,在该享受的时候也纵情享受,如果这种时候他们无法放开自己,会被别人说“不好相处”。 他们睡觉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养精蓄锐,有更高的效率,他们睡觉只是为了睡觉,就像是一个安排。泡澡虽然很舒服,甚至可能每天都泡,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多泡,认为享受需要有节制。他们也把喝酒和吃饭喝的明明白白,如果一个人开始吃饭,那么就绝对不会再喝酒。而呷妓,在我读来,似乎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只要在可以许可的范围内,而且他们分的清清楚楚,有地位较高的艺伎给他们和女人相处的享受,还有低廉的妓女,满足他们对女人的欲望。 这些背后的逻辑,在于他们觉得肉体的想了是件好事,追求享乐,尊重享乐无可厚非,但是享乐必须适可而止,绝对不能耽误人生的其他大事。这是日本人人之常情的世界(第九章)

《菊与刀》读书笔记

日本文化之“惑” ——读《菊与刀》有感 提起《菊与刀》这本书,了解日本文化或者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它可以说的是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之一。本书的作者是由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一份研究报告。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大三后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时,关于日本文化给列出来的一系列书目的时候。但我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当时就决定我一定亲自拜读一下这本书。教材上是这么介绍《菊与刀》这本书的:所谓“菊与刀”,其实是代表了日本人的两种极端的性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乃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这两件事物分别代表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或者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 书中的介绍引起了我自从大一开始学习日语,跟外教接触,和之前看过的介绍二战时日本所作所为的书,日本风格的电影,在那时就隐隐觉得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是很难去概括的,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述我所感受到的日本人,拼命找到了一个词,却发现这个词不仅是片面的,有时候仔细一想,甚至都觉得是不正确的,不仅仅是准确与否的问题,之后就干脆放弃不再搜寻所谓合适的词。因为当时接触日语时间并不算长,也只是从上大一才第一次接触日语,所以就只是以为一定是自己对日语,对日本文化的认识还不深,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本质才无法准确表述出自己所感受的。 然而,当我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又重拾了自己当初对于日本人的那些粗浅的认识,觉得自己找不到词,或许不只是自己资历,见识所限,或许是这个认识对象本身就具备着这样的特征呢。一想到此,便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女人类学家究竟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些什么,究竟是怎样从专业的学术的角度去阐释日本人的。 该书形成的背景是在二战后期,那时,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尼迪克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最终的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的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当我拿着这本书,一页一页如饥似渴地翻看着,书中对于日本人的描述,包括日本文化和欧美文化以及中国印度等亚洲的文化的对比中,以前仅凭自己粗浅的感官认识而产生的困惑,终于在这里有了些许的共鸣和解脱。比如,以前我们在视听说课上的纪录片中看到日本人的严谨,坚韧和几乎于病态追求完美和细节,在影片中看到的日本人的谦恭,从外教身上看到的隐忍,从留学生身上看到的自我克制。同时,我们又能在新闻上看到日本人的自高自大,如高官政要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关于钓鱼岛争端的问题,这种自我的期许有时表现的竟是那么的可笑,在历史上,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残忍,对历史史实的否认,日剧里夸张的表情,幼稚的动作,电影里追求的常人无法理解的美,那“美”,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轮美奂,而是在极端条件下,在极端情境中的带着扭曲,甚至是戴着“血腥味”,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地的“美”,等等。。。。这些也仅仅是凭借自己所能接触到关于日语的,关于日本的,关于日本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一点点儿的认知,我实在理解不了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之下而产生的。对于这些疑问,书中其实做了阐述,当然,并非就只是针对我

浅淡中日的文化差异与禁忌

浅淡中日文化差异与禁忌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的沉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亦是优势。本文从礼仪、文字、饮食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文化差异和禁忌,意在让我们去粗取精,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发挥传统文化的深度与潜力。 关键字:中国;日本;礼仪;文字;饮食;差异;忌讳 每每提到日本,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学习的历史知识太过于根生蒂固,以至于现在一提到日本这个国家,就有了深深的敌意。直到现在,当我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的去看待中日文化时,才发现我们应该摘掉有色眼镜,去更多的发现这个民族优点,去更多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去更多的发扬和传承我们的华夏文明。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历史上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如此以来,似乎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当其冲便是中日礼仪差异。中国的礼仪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相一致,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人说,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以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五个吉祥物全是食草性动物,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缺少了一种勇敢与拼搏。或许这样的说法是人云亦云,可是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需要弘扬更加强悍的民族精神。俄罗斯有谚语:“你要变成绵羊,狼是不会反对的”。人类的发展史上也反复证明,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一个没有强大力量,没有英雄气概的民族不但不会受到尊重,反而招致欺凌和侮辱。 中日两国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人与人的初次见面,熟人的阔别重逢,告辞或送别都以握手来表达。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地位低的人要首先鞠躬,并且要鞠的最深。鞠躬鞠的越深,鞠的越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悔悟等情感就越强烈。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归来都要送点小礼物,礼不在重。中国人送礼喜欢成双成对,偏爱2、4、6等数字,表示吉利。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数字9和4。按照日本人的习俗,向个人送礼必须在私下完成,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采取这样的做法:对于送出去毫无用途的礼品,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在接送礼物时要用双手,不要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要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礼物忌送荷花和梳子。他们认为荷花是丧花,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菊花或菊花图案的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探病的时候也不能带带根的植物。 其次便是中日文字差异。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西周时

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