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诊断标准.

腰肌劳损诊断标准.
腰肌劳损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劳损多为慢性发病,并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

上海市卫生局2003年

腰肌劳损是指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损伤,或因寒湿侵袭腰部,造成腰部韧带、筋膜、肌肉的慢性劳损,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的慢性疾病。

(一)诊断依据

1.好发于有重体功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并提供针对性手法操作的依据。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

6.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二)证候分类

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舌紫暗,脉弦。

3.肾虚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

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肌劳损诊断检查

要点

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X线照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检查

1.X线检查:多无异常,少数和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2.年老或骨质疏松患者检查,可选择ECT检查、骨密度检查。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等,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腰肌劳损在慢性腰痛中,本病占的比例最大。多由急性腰扭伤后失治、误治,反复多次损伤;或由于劳动中长期维持某种不平衡体位,如长期从事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等引起。腰骶椎先天性畸形者,使腰骶部两侧活动不一致,更易导致腰骰部软组织的疲劳而引起腰痛。患者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不舒,时轻时重,缠绵不愈。酸痛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并与天气变化有关。腰肌劳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显著加重,腰部活动受限。急性腰扭伤未获适当治疗或治疗不彻底;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腰部软组织劳损,使腰肌容易疲劳且易出现疼痛,称慢性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劳损.

诊断依据:

1、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嵴后缘等部位。

2、肌痉挛: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

3、X线检查:少数患者可有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骨质增生,余无异常发现。

(1)以掌根和拇指拨揉腰椎两侧肌肉数次,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再用拇指重按腰部“阳性反应点”及居髎、环跳、肾俞、志室、大肠俞、委中穴,每穴按压2分钟可反复数次。接着用腰部后伸板法,患者取侧卧位用手掌搓揉腰部数次,使局部产生温热感,同时配合腰部侧板法左右各一次。先扳患侧,再扳健侧。有下肢放射痛者可在局部使用衮法,并配合按摩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对于脊柱侧弯者在按摩前可先作腰部牵引。

(2)先掐人中穴再取三阴交、复溜、承山、委中等穴掐点揉按各数十次,尤其对“阳性反应点”一条索状压痛物,揉按100次,腰痛加脘骨、阳陵泉,背部加昆仑、委中。因损伤而致腰痛者,用手指弹拨膝后、腘窝处的肌腱数十次,用力并应产生酸胀热感,平时在坐位休息时可用木棍顶在委中穴,每10分钟左右轮换一次。

2.自我按摩(也可由家属操作):先用手掌揉腰部20~30次。再用肘部拨揉腰椎两侧(痛点处)20~30次,其间按压天枢、气海各一分钟,捏拿小腿后侧(腓肠肌一带)3~5次。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作一次。

3.指针疗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者足前下,用右手食指弹拨左足昆仑穴,当弹拨右足昆仑穴时,用左手食指尖放于穴上,首先向下压力,然后向外踝方向滑动,弹拨时术者感觉指下有一根筋在滚动,而患者感觉麻痛或有触电感向足心放射,两侧穴各弹拨三次。(注意:只出现痛未出现触电者,腰痛可减轻,而不能消除,必须出现触电样感而麻至足心,腰痛才全消失)

4.刮痧疗法:以酒精消毒刮拭部位及刮痧工具,然后沿大椎、天柱→大抒一段,天柱→魄户一段至膏肓、神堂。配穴:命门→腰阳关一段,肾俞→腰根、委

中刮拭,再刮膈俞,三阴交穴。

腰肌劳损

一、西医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如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

3、理疗、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主要为消炎止痛药及舒筋活血的中药。

5、封闭疗法: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5-10ml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0.5-1ml作痛点封闭,效果良好。

6、手术治疗,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治疗腰肌劳损关键在于锻炼腰背部肌肉,而锻炼腰背部肌肉最值得推荐的方法就是ldquo;大雁式rdquo;。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犹如大雁在飞。锻炼时,单独一次抬起动作要持续5秒钟,然后放松肌肉,休息3mdash;5秒,此为一个周期。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每次做30个周期,长久坚持,就能起到不错的缓解作用。

此外,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作也能对腰背部肌肉起到锻炼作用。此方法还对感觉颈部肌肉不适的人有好处。此外,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锻炼之余,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它们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一天1次,持续10mdash;14天为一个疗程。慢性腰肌劳损为慢性病,常常恢复较慢,不必操之过急。娄教授强调,对于腰背痛,最关键在于平时的坐姿,一定要在僵坐一小时后换一个姿势。同时,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垫为腰部缓解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腰肌劳损。

二、中医

腰肌劳损中医治疗的辨证分析

腰肌劳损中医可认为因感受寒湿、湿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或跌仆外伤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腰肌劳损临床治疗的辨证论治

1、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1)主方甘姜苓术汤 (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2)二术苡仁汤 (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3)强腰散 (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4)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处方: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

2、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 加减,处方: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补肾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丹参9克,茯苓12克。水煎服。

3、肾虚型

【证见】腰痛而酸软,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面色苍白,心烦口干,喜暖怕冷,手足不温、常反复发作。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益气。

【方药】(1) 主方左归丸 (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菟丝子、茯苓、牡丹皮各12克,桑寄生、龟板(先煎)各30克,牛膝15克,牡丹皮、泽泻各lO克。水煎服。若肾阳虚者,去牡丹皮、泽泻、龟板,加熟附子12克,杜仲15克,肉桂5克,淫羊藿12克。 (2) 温肾止痛丹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3) 温肾通络汤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熟附子18克桂枝9克,淫羊藿18克,巴戟天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牛膝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忍冬藤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4) 补肾壮腰汤 (李振超验方)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杜仲12克,淫羊藿15克,狗脊12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桑寄生30克,熟附子10克,鸡血藤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其他

4、淤血型

【证见】痛有定处,如锥如刺,俯仰不利,伴有血尿,日轻夜重。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祛瘀,通络止痛。佐以补肝益肾。

【方药】(1)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龟板15克(先煎)。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2克、补骨脂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急性发作而疼痛较甚者,加乳香5克、钩藤10克、丝瓜络6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15克、何首乌30克。(2)腰痛验方(鲍相璈《验方新编》):处方:盐水炒杜仲9克,木瓜2.5克,破故纸9克,萆薢3克,续断4.5克,当归3克,金毛狗脊4.5克,炙甘草3克,核桃肉30克,食盐l匙,甜酒l杯。将核桃肉、盐、酒以一半同药入罐煎,另一半于服药时同药咽下。(3)活络效灵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腰部劳损,治疗时要分清主次。

理筋手法

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揉按两侧骶棘肌,然后找出压痛点或痛性结节,由上而下逐个进行点穴、弹拨、拿捏,然后施于滚法,注意手法不宜过重。亦可加用侧卧屈伸法,令患者侧卧,患侧在上,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按其腰部痛处,一手

握持患侧踝部并向后牵拉,使髋关节过伸,继而屈髋屈膝,使大腿触及腹部,然后将下肢牵拉伸直,反复3次。

腰部劳损的药物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补肝益肾,佐以行气活血。

【方药】

1、主方①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龟板15克(先煎)。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2克、补骨脂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急性发作而疼痛较甚者,加乳香5克、钩藤10克、丝瓜络6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15克、何首乌30克。②寒湿偏胜者,治宜祛风胜湿,温经通络,可用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处方: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水煎服,每日1齐0。

2、中成药①壮腰健肾丸,口服,每次3.5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②骨仙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③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l 丸,每日2次,淡盐水送服。④小活络丹,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

3、外用方①狗皮膏,烘热外敷患处。②麝香风湿膏,外贴患处。③坎离砂,使用时加醋约15克,装人布袋内,自然发热,敷在患处,如太热可来回移动。

4、单方验方①腰痛验方(鲍相璈《验方新编》):处方:盐水炒杜仲9克,木瓜2.5克,破故纸9克,萆薢3克,续断4、5克,当归3克,金毛狗脊4、5克,炙甘草3克,核桃肉30克,食盐l匙,甜酒l杯。将核桃肉、盐、酒以一半同药入罐煎,另一半于服药时同药咽下。②壮本丹(鲍相墩《验方新编》):处方:肉苁蓉(酒洗、焙干)15克,杜仲(酒洗)15克,巴戟天(酒浸、去皮)15克,青盐15克,核桃3克,破故纸(盐炒)3克,小茴香3克。共为末,用猪腰子1对,剖开去白膜,入药在内,扎住,再用面包紧,入火内烧熟,去药与面。每服1个,酒送下。

针灸疗法

1、针刺取阿是穴:肾俞、志室、气海俞、命门、腰阳关、次髎、委中等,针刺后可在腰部穴加拔火罐,以散瘀温经止痛。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核及肿瘤患者不宜针灸

针灸疗法2.耳针刺腰骶区、神门区、肾区等,可稍作捻转,两耳同刺,留针10分钟,隔日1次,可连作2mdash;3次。

腰部劳损的练功活动对腰部劳损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腰部筋肉的力量。可作前俯后仰、左右侧屈、风摆荷叶、仰卧举腿、飞燕点水等功,并可结合广播操、太极拳等。

急性腰扭伤后未彻底治疗,或逐渐劳损、出汗受凉以及运动量过大,超过了局部所承受的能力或反复单一动作疲劳积累所致。症状为以酸胀、疼痛由轻到重,自感不适开始,夜间疼痛加重,轻微活动疼痛减轻,在竞技状态时几乎不疼,活动累了疼痛加重。

腰肌劳损

【辨证】气血留滞,经络受阻,肝肾不足。

腰肌劳损【治法】活血通络,调补肝肾。

【方名】地龙散加减。

【组成】地龙9克,苏木9克,桃仁9克,土鳖9克,麻黄3克,黄柏3克,元胡10克,制乳没各10克,当归12克,川断12克,乌药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服。

【出处】杨定明方。

治腰痛祖传效方-铁杆中医论坛====本文由百草仙发表取鳖甲60克,焙干研末,分成6包,每日早晚各服一包。外伤腰痛者,取川牛膝〈盐水炒〉60克,煎汤分6次服;肾亏腰痛者,取杜仲〈盐水炒〉90克,煎汤分6次服;湿热腰痛者,取黄柏〈盐水炒〉60克,煎汤分6次服;寒湿腰痛者,取附子〈盐水炒〉15克,加水久煎取汤,分6次服,连服3-4天可见效。祖传秘方腰痛灵治腰肌劳损组方:杜仲10克、续断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鲜生姜10克、肉桂6克、乌药6克、威灵仙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上方一般服药1-10剂,即可得到明显的效果,20剂大多数可根治。本方对肾虚腰痛、风湿腰痛、淋证腰痛、瘀血腰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墙上古方==========本文由矫正发表此方为旧社会本地一地主家中所藏。相传古时地主家中有人患腰腿痛久治不效,后重金请名医岳先生开出此方,配成药酒一剂而愈。地主把此方写在墙上,流传至今。此方在当地流传甚广,我十年前在地主后人处偶然得到此方,看方子组成简单并无甚出奇之处,在遇到不愿长期吃苦药的病人时开出此方,经治不少病人有效者竟占7成左右。今贴方于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皆可用之)组成:当归12g 川芎12g 木瓜12g 牛膝12g 红花6g 大力草12g 炙乳香12g 全虫70个肉桂15g 杜仲9g 二花15g 乌梅12g 陈皮12g 甘草15g

用水3斤煎熬后滤出药汁2斤左右加入白酒2斤,红糖2两、白糖2两。装入干净容器中保存。每次服1

两,每日3次。

=====================================================

腰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多因感受风湿.湿热或肾亏体虚,

或气滞血瘀所致。[腰椎本身器质性病变的腰痛.不在本例]。

1方:制川乌9g.制草乌9g.当归12g.牛膝12g.红花8g.海马8g.广三七8g.续断15g.

杜仲15g.自然铜[醋制研末]15g.

加减:属气滞血瘀者.加制乳香.沒药.香附.骨碎补.伸筋草;

寒湿阻遏者.加独活.苍术.威灵仙.狗脊.细辛;

肾阳虚者.加肉桂.菟丝子.仙灵脾;

腰肌劳损者.加骨碎补;

督脉壅阻者.加鸡血藤.地龙.黃芪.山甲.伸筋草。

制法:上药用白酒或黃洒浸泡2--3天后,根据酒量酌情服.孕妇忌服。

2方:白术40--120g.薏米30--90g.芡实30--60g.川断20g.寄生20g.

加减:兼腰.腹.胃脘胀者.加枳实.厚朴;

少腹胀痛者.加川楝子.厚朴;

白带多加土茯苓.连翘;

月经淋漓不断者.加生黃芪.旱莲草;

热淋与五味消毒饮合用。水煎服注:本方主治脾虚湿困.湿邪侵及肾府,阻滞经脉,气血不利而致的腰痛

3方:干姜50g.苍术10g.当归15g.

共研细末.用酒精[95度]调成糊状.外敷于疼痛最明显处.

注:本方用于腰腿部疼痛.发凉.遇阴雨则疼痛加重.

4方:杭芍15--20g.炙甘草10g.牛膝10g.地龙10g.当归10g.杜仲10g.

加减:寒湿型者.加干姜.桂枝.茯苓;

湿热型者.加苍术.黃柏.

肝肾亏损型者.加菟丝子.枸杞.枣皮.

痛甚者.加乳香.沒药.

水煎服.日一剂。

5方:白花蛇10g.桑寄生30g.杜仲30g.狗脊15g.川断15g.当归15g.川芎15g.

元胡15g.梧桐花10g.木香10g.

加减:陈旧外伤型.加制乳没各15g.血竭6g.骨碎补15g.

增生型.加透骨草.赤芍.寻骨风各15g.

寒湿型.加肉桂10g.干姜.薏苡仁各15g.

上药一剂.浸于45--70度白酒中半月即可用.

同时将药酒蘸于手掌上在局部拍打.第1周每天拍1次.每次5--10分钟.

以后每天拍2次.每次10--15分钟.30天为一疗程.

注:本方用干腰部外伤日久不愈而腰痛绵绵;慢性腰痛,椎体边缘增生. 椎间隙狭窄等。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尤阳;;中药热敷配合电针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2年08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存伊娜;;电针治疗腰肌劳损4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7年02期

2 王文锋;;中药熏蒸配合痛点阻滞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刘玉来;;中医药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概况[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谢可永;赵光复;;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慢性腰肌劳损[J];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02期

2 王树藩;注射空气治疗急性腰扭伤及腰肌劳损32例[J];新医学;1978年12期

3 郁忠尧;胡殿兵;;水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J];中国临床医生;1979年01期

4 王岩;;您的腰痛是慢性腰肌劳损吗[J];农村百事通;2007年20期

5 贾忠民;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5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年09期

6 吴士明;;治腰肌劳损有新方法[J];家庭医药;2008年06期

7 吴世樵;慢性腰肌劳损[J];颈腰痛杂志;1985年01期

8 凌纯;分型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20例[J];四川中医;2003年11期

9 陆正华;运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4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10期

10 张金梅;;补肾强筋活络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型腰痛1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陈立新;;按摩结合红花油药物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2例[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

2 黄小洋;曹文新;;慢性腰肌劳损小针刀治疗前后红外热图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

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秦怀玉;王润培;康斌全;白曙光;;手法与针刀治疗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A];针刀医学论文精选[C];1

4 樊莉;蒙昌荣;段权;;腹针联合毫针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A];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

[C];2007年

5 胡金莉;;针罐药结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A];第8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暨安徽省针灸学会20

论文集[C];2009年

6 吕阿丽;何倜;;经络通治疗仪加针刺治疗腰痛33例[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

[C];2003年

7 李昌生;翁小光;;密集式电针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42例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

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8 张雄文;陆海旺;黄联荣;宾彬;;独灵壮腰饮治疗腰痛150例体会[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

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10 孙盛祥;;针刀松解腰脊神经后支治疗急慢性腰痛7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

[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魏开敏;劳累性腰痛与慢性腰肌劳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邵海;热敷帮助腰肌康复[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挺挺腰板过好冬[N];医药经济报;2005年

4 李子云;适宜于腰痛患者服用的药膳[N];家庭医生报;2008年

5 星河;菜篮子里的“腰痛药”[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阳阳;挺起你的腰[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7 陈刚华;慢性腰肌劳损的保健灸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宗林;腰痛谨防肾“作祟”[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程树元;小孩腰痛要警惕[N];大众卫生报;2004年

10 台州市中医院徐天景;腰痛如何辨症论治[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高琼璧;针刺治疗腰痛分子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2 丁子殷;灵龟八法针刺取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翟一飞;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夏祥伟;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邵天诺;澳港大学生锻炼特征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李平;腰痛舒胶囊对骨关节炎软骨保护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吴萍;沈阳市不同阶层城市成年人体质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罗小兰;1.5TMRI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张宝娟;温针灸结合八段锦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赵春强;循经弹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张伊尧;补肾活血推拿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卢莎;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栓素、前列环素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

6 蔡春盛;肾着汤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辛贵乐;夹脊电针配合辩证取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廖华聪;夹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建国;穴位埋线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江奇潭;穴位埋线与温针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发病机制编辑本段

其致伤机制主要是由于急性腰背部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但如加上气温

低及潮湿等因素,则更易发生。

1、急性腰背部扭伤后遗症急性扭伤十分多见,经过治疗后95%患者虽可痊愈,但是

如果早期治疗失误,未获得满意的制动与固定,则由于受损的腰背肌仍处于被牵拉状态,或

是由于腰背部的频繁活动,而影响组织的正常愈合,或由于重手法推拿等操作,使刚刚愈合

的纤维组织又被拉开等,均可造成这一不良后果。严重的腰背肌撕裂伤,即使早期得到合理

的治疗,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后遗症,这主要是由于愈合后遗留的大面积瘢痕组织对脊柱正常

活动与负荷的承受力较正常组织为差,以致易被牵拉而松弛、变性及局部缺血,并可形成恶

性循环。因此,对此类病例,在治疗上要特别小心,其发生率一般不超过腰背部急性扭伤病

例总数的5%。

2、累积性慢性损伤尚不足以引起肌肉韧带撕裂的外伤,或使腰背肌长期处于高张力

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以汽车司机、翻砂工及坑道作业等为多见,可引起该处肌组织及某附着

点处的过度牵拉,以致出现断裂前状态。此时局部出现反应性炎症,包括局部血供受阻、缺

血、充血、缺氧及渗出增加等,逐渐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反复不断的慢性劳损可使这一过程

日益加重,并易形成恶性循环。

3、附加因素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可促进上述病理过程的发展,其他诸如内分泌紊乱

(女性更年期为多见)、重病及严重外伤后等,均易诱发本病。

(1)外伤治疗不彻底,日后反复发作。

(2)工作姿势不良,经常弯腰活动,或平日体育锻炼少,病后体弱、过早劳动等。

(3)疼痛部位为易劳损的肌腱、韧带附着点,有劳累重,休息轻的特点。

(4)化验检查无特征,X线排除骨疾病,或仅有结构缺陷,容易劳损。

5种体育锻炼促进腰肌劳损恢复

运动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种运动的方式达到强身健体或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在各种自然疗法中,运动疗法最能调动患者自身能动性,锻炼精神与意志,积极乐观的与疾病做斗争。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腰肌劳损的运动疗法。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如果处于急性疼痛期,这时的运动方式以卧床休息为主,减少运动,尤其是剧烈、腰部活动幅度较大的运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如弯腰穿鞋、洗脸、转身等一些需要腰部用力或者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都应该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这个时期可外敷祺安堂神农消痛贴,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促进恢复。 缓解期腰肌劳损者已经可以生活自理,这个时候我们建议患者做适当的运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增加腰椎的灵活度,为正常生活的开始做好适应性训练。这一时期适合的运动方式有: 倒行也称倒着走,就是连续向后退着走路。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腰背肌群力量,在退着走时腰部肌肉有节凑的收缩和舒张,可以使腰部血液循环得以较好的改善,有助于腰部组织新陈代谢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船型运动早晨起床前或晚上睡觉前,俯卧在床上,两手交叉放在腰上,双下肢有节奏地用力向后抬起、放下,同时挺胸抬头,重复30-50次。可以有效增加腰部伸肌群的肌力。 踢腿运动双手叉腰或者一手扶物,双下肢有节凑地交替尽力前提后伸,连续30-50次。

散步这个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办公室工作人群,有节奏的散步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强,血管的容量扩大。散步还可以锻炼腰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增强腰部和四肢的协调性。 爬楼梯简单易行,可以起到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的作用,尤其是下楼梯时候重心后倾,腰部肌肉收缩舒张,对腰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关于运动,早在秦国《吕氏春秋》中就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行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明确提出了运动疗法的理论。三国时期名医华佗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膏药继承人李老师也建议在缓解期通过适当的运动以辅助促进腰肌劳损的恢复,并在几代人的基础上对祖传膏方改良提升推出了祺安堂神农消痛贴,具通经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效,有效促进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的恢复。 最后提醒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度”,运动亦是如此。适度的运动有益于健康,而超过这个度,则过犹不及。运动也因人而宜,请根据自身体质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进行。腰肌劳损是日久累积的结果,痊愈也非一时之功。故运动疗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有恒心,坚持不懈。

腰肌劳损的病因和治疗方法.doc

腰肌劳损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 腰肌劳损多出现在中老年人中,其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直不起腰来等,给换证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了解其病因可以使我们对它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底,并从中受到启发,积极的预防。 腰肌劳损病因病理 腰部是人体的中点 ,腰骶关节是人体唯一承受身体重力的大关节 ,是 腰部活动的枢纽 ,前俯、后仰、左右侧弯、转身都有牵涉 ,无论运动还是活动 ,这里的关节比全身哪个关节承受的力量都大。劳动强度大或活动量大 ,关节活动就多。关节的活动 ,都有肌肉的参与 ,所以这里的肌肉容易发生疲劳和损伤。腰肌劳损就有腰部肌肉积劳成疾的意思。有些人即使体力活动不大 ,劳动强度也不大 ,但由于姿势不对 ,脊柱处于半弯状态 , 腰背肌肉一直紧绷着 ,日积月累 ,也就产生劳损 ,进一步发展形成无菌 性炎症 ,刺激神经末梢 ,引起疼痛 ,于是腰痛就发生了。 经常的反复的积累性轻微损伤劳损,可引起肌肉附着点、骨膜、韧带等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等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导致腰痛。病变发生以后,为了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一些肌肉常呈痉挛状态,而持续性的腰肌痉挛也可造成软组织的积累性劳损,从而

加重组织的病理改变。有些职业需要在一个固定姿势下工作,这也是劳损的重要原因。急性软组织扭伤如未能获得完全恢复,也可能转为慢性劳损。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 1.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 2.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 3.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4.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的治疗。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 加强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作。 3.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 主要为消炎止痛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药及镇痛药。 5.封闭疗法 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

腰肌劳损康复锻炼方法

腰肌劳损康复锻炼方法 慢性腰肌劳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可因腰部负荷过重而造成腰肌的损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胖子,站立时重心前移,也很容易引起腰部韧带、肌肉的劳损。腰部长时间遭受风寒,也可以引起慢性腰背部僵硬、疼痛。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彻底,也会发展成慢性腰肌劳损。劳累后加重是慢性腰肌劳损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效果可靠又简便易行的康复锻炼方法: 1.腰部前屈后伸运动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手叉腰,作好预备姿势。然后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四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 腰部回旋运动 姿势同前。腰部作顺时针及道时针方向旋转各一次,然后由慢到快,由大到小,顺、逆交替回旋各八次。 3.“拱桥式” 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反复锻炼20~40次。 4. “飞燕式” 俯卧床上,双臂放干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 20~40次。 5 倒走锻炼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尤其是安全 倒走锻炼对腰肌劳损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特别是安全性。倒走时能够强迫人体的重心后移到脚跟,锻炼腰背部肌肉,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可以试试倒走,看看有无效果,倒走时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运动量以腰部不感觉到累为宜,可以少量多次进行锻炼,过多的运动量是会加重腰痛的,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倒走锻炼不方便的话,可以在家中锻炼:赤足或穿平底鞋,前脚掌踩在厚度约为20毫米的书上,坚持直立,坚持直立的时间越长越好,可以感觉一下腰痛有无减轻,这和倒走锻炼的效果是一样的,更加安全,有利于坚持。倒走锻炼和负跟站立锻炼对腰痛有作用的话,可以穿一双前高后低的负跟鞋,前高后低强迫人体的重心后移到脚跟,矫正不合理姿势,锻炼腰背部肌肉,缓解疼痛,巩固倒走锻炼的效果,对腰肌劳损有康复的作用。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要久站久坐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维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一旦超过了20分钟肌肉就开始紧绷,无论是什么姿势维持太久都不好,而错误的姿势是会加重腰酸背痛的。不要过度劳累进行剧烈运动,腰肌劳损康复后过度劳累还是会复发的,即便是正常人过度劳累也不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势,例如:不正确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势,长时间伏

5个快速缓解腰背酸痛的方法:简单好得快

5个快速缓解腰背酸痛的方法:简单好得快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突然觉得腰酸背痛,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平时好好的为什么会腰背酸痛呢?又该怎么处理呢?本文整理出了腰背酸痛的3大主要原因和有效的治疗预防方法,全长1500字,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一、为什么会要腰背酸痛?1.腰部扭伤腰部扭伤就是通常说的“闪腰”,引起扭伤主要有3个原因:A.负担的重量超出了脊柱所能接受的范围。例如,突然提一个很重的东西,就容易把腰给扭了。B.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去做一些动作。比如,去搬一个以为是空的桶,实际上里面装满了水。因为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肌肉没有充分收缩,就容易造成腰部扭伤。 C. 剧烈运动,尤其是有扭腰的运动。如打网球、跳舞等是 引起腰部扭伤的常见原因。图:剧烈运动扭伤腰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一侧或者两侧剧烈疼痛,腰部活动、咳嗽、打喷嚏都会加剧疼痛。走路时常常需要用手去支撑腰部。2.腰肌劳损腰肌劳损实际上就是慢性的、累积的腰部肌肉损伤,主要有两个原因会导致腰肌劳损:A.急性腰部扭伤后,没有及时合理地治疗,慢慢形成了腰肌创伤,减弱了腰肌力量,产生腰痛。B.久坐久站,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如建筑工人)。例如,上班族长时间以固定的姿势坐着,再加上坐姿不正确,腰背肌肉长时间处于肌肉紧张的状态,慢慢就成了腰肌劳损。

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多为酸痛或胀痛,反复发作。疼痛可以是一个部位,也可以是整个腰背部。疼痛会随着气候变化,劳累时(如做家务)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常常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3.腰椎间盘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也会慢慢老化萎缩。如果再加上腰背损伤、坐姿不正确等因素,腰椎间盘就老化得更快了。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根就出现了腰部疼痛。症状: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是要腰椎间盘老化的主要症状,具体表现为疼痛主要从下腰部沿臀部、大腿以及小腿外侧向足跟放射,像被电了一样的痛。腰痛发作的时候,这酸爽不敢想象。怎么样才能快速摆脱这折磨人的腰背痛呢?二、快速缓解腰部疼痛的小方法●物理疗法1.卧床休息实践证明,大多数腰背痛者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的方法使疼痛缓解或消失。图中的数字表示一个70公斤的成人,不同姿势下第三腰椎间盘所承受的重量。我们可以发现,平卧时腰椎承载的重量是最少的,因此卧床休息是减轻腰椎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如果躺着仍然觉得不舒服可以试试以下这些姿势。A.俯卧,两手放在身体两侧。 B.如果还是觉得疼,可以在腹部放个软垫,还有把头趴在手上可能更舒服些。 2.伸展腰背不要因为腰背痛了就不拉伸腰背,越不锻炼腰背越容易疼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可以尝试以下动作,但如果疼痛更严重了,请立即停止。①仰卧,弯曲膝盖。②把双膝从一侧摆到另一侧,尽可

腰肌劳损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劳损多为慢性发病,并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 上海市卫生局2003年 腰肌劳损是指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损伤,或因寒湿侵袭腰部,造成腰部韧带、筋膜、肌肉的慢性劳损,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的慢性疾病。 (一)诊断依据 1.好发于有重体功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并提供针对性手法操作的依据。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 6.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二)证候分类 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舌紫暗,脉弦。 3.肾虚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 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肌劳损诊断检查 要点 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X线照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腰肌劳损的5大运动方法

腰肌劳损在现代都市人中非常的普遍,这个与我们当下的工作、生活环境等有很大关系。腰肌劳损除了必要的护理外,日常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自我按摩放松肌肉拉力舒缓疼痛以助于恢复。 搓擦腰骶部双手掌分别放在腰部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往骶部作搓擦动作30~50次,以腰部有微热感为佳。 拳揉腰骶两侧双手握拳,将拳头的掌指关节分别放在腰椎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往骶部揉按30~50次。 按摩腰部两侧双手叉腰,将拇指分别放在腰椎两侧,其余四指附着于腰部外侧,然后适当用力从腰部向腹部横行按摩30~50次。 拳拍腰骶部双手握拳,用拳头拍击腰骶部两侧30~50次。 团摩脐四周将一手的掌心放在肚脐上两寸处,另一手掌面重叠在掌背上,然后适当用力沿脐四周作环形按摩30~50圈。 以上手法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为标准,五方面相辅相成。持续运用的手法逐渐降低肌肉的张力,使手法功力可以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加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腰肌劳损属于中医的“腰痛”范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疼痛的部位往往是气血不通。此症常因劳伤积损,湿寒痹阻导致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建议腰肌劳损者外敷祺安堂神农消痛贴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促进恢复。 日常保守护理注意事项: 1、日常注意避免久坐久站、不长时间弯腰弓背伏案工作。

2、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 3、不做剧烈腰部运动,可以尝试爬楼梯、散步运动。 4、最好睡硬板床,避免潮湿,寒冷。 5、上班族宜每隔45分钟起身运动一下,纠正不良坐姿。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有关腰肌劳损的按摩方法以及自我恢复的办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是怎么治疗腰肌劳损的

中医是怎么治疗腰肌劳损的? 腰肌劳损中医可认为因感受寒湿、湿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或跌仆外伤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中医药物治疗腰肌劳损 乐修抹腰突具有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的功能。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疼、腰椎增生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乐修抹腰突是纯中药制剂,由十几味名贵中药制成,具有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的功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腰肌劳损 (1)于肾俞、大肠俞及阳性索状压痛点外,先用毫针刺,或以三棱针刺络出血,然后再拔上火罐。拔出少许血液后,即起罐。本法对瘀血性腰痛尤为有效。(2)取大小口径适合的抽气罐数个。术者一手持罐,罐口向下紧扣疼痛局部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上,另一手用注射器或吸引器抽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然后以止血钳夹紧导管留置20~30分钟。 2、针刺疗法:取脾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冲门、髀关、伏兔、环跳、秩边、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穴,这种腰肌劳损治疗的方法每次选5~6个穴,每日一次.8次为一疗程,中间可休息2~3天。 3、艾卷温灸疗法:取肾俞、京门、大肠俞、次髎、身柱、心俞、脾俞、曲池、左阳池、足三里、太溪穴,每次取4~5个穴,每日一次,轮流取穴10次为一疗程,每次灸40分钟,对受寒湿而腰痛者很有疗效。这是腰肌劳损治疗的方法之一。

152例关通舒胶囊辅治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

152例关通舒胶囊辅治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关通舒胶囊辅治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機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1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关通舒胶囊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 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舒通胶囊辅治腰肌劳损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酸痛症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减少疾病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腰肌劳损;关通舒胶囊;辅助治疗 腰肌劳损是一种腰部力学失衡引起的软组织积累性损伤,多因素体免疫力低下、长期坐姿不正确和外感风寒湿邪而引起发病。该病患者常有腰痛、前屈受限等临床表现,且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痛苦。目前,临床对于腰际劳损尚无疗效十分肯定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和对因治疗。笔者采用关通舒胶囊辅治腰肌劳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腰肌劳损患者2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腰际劳损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有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等症状,且反复发作。将2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男83例,女69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50.5±13.6)岁;病程1~12年,平均(6.8±5.6)年。对照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51.2±14.1)岁;病程1~13年,平均(6.7±5.9)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组入院后均给予充分休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止痛治疗,并给予维生素B12静脉注射,适当给予腰肌功能锻炼和按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关通舒胶囊(0.4g/粒)治疗,2粒/次,3次/d,饭后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w,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分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腰背、下肢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1年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患者腰背、下肢疼痛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活动,随访1年未见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腰背、下肢疼痛有所改善,仍影响正常活动,随访6个月有复发现象;无效:患者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4)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年)进行诊断。(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暗苔少,脉涩。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舌淡苔少,脉细弱。二、治疗方法(一)外治法1.手法治疗(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

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隔日1次,7次一疗程。(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2.外用中药(1)中药熏蒸(熏洗):以中药热熏洗腰背部。推荐方药及用法如下:熏洗汤加减,透骨草、伸筋草、归尾、寻骨风、川断、海桐皮。根据辨证适当加减。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小时,文火煎开10分钟后备用。采用自动熏蒸床熏洗患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重症高血压、心脏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心绞痛、精神病、青光眼等;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妇女妊娠及月经期;急性传染病;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禁用中药熏蒸(熏洗)。(2)中药贴敷: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膏外敷。3.穴位注射疗法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4.针灸治疗针刺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亦可使用电针,或配合艾灸。5.拔罐疗法(1)操作方法:俯卧位,暴露拔罐部位,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用血管钳夹取95%乙醇棉球,点燃。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穴位上,如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等。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腰肌劳损英文名称:lumbar muscle strain 定义: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肌劳损与长期的不良姿势直接相关,患者首先要注意矫正姿势改变生活方式,尽可能穿平底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西医学名:腰肌劳损 中医学名:肾虚腰痛 英文名称:lumbar muscle strain 其他名称: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 所属科室:外科- 骨科 发病部位:腰部 主要症状:腰部疼痛,腰骶部疼痛 主要病因:腰椎退行性脊椎炎,棘上、棘间韧带慢性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多发群体:长期保持坐姿者 传染性: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是 目录 基本概述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 症状特点 疾病诊断诊断要点 检查 症状判断 病理病因辩证分析 原因 三类病因 多功能治疗

常规治疗治疗概述 食物疗法 理筋手法 针灸疗法 锻炼疗法 康复锻炼的核心是矫正姿势巩固姿势 中医疗法中医治疗的辨证分析 临床治疗的辨证论治 辨证疗法 六联平衡复位法新疗法 预防方式基本方法 自我保健 日常护理 注意事项基本概述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 症状特点 疾病诊断诊断要点 检查 症状判断 病理病因辩证分析 原因 三类病因 多功能治疗 常规治疗治疗概述 食物疗法 理筋手法 针灸疗法 锻炼疗法 康复锻炼的核心是矫正姿势巩固姿势 中医疗法中医治疗的辨证分析 临床治疗的辨证论治 辨证疗法 六联平衡复位法新疗法 预防方式 基本方法自我保健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述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腰肌劳损的主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2013年度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 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 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可做腰椎CT或MRI检查助诊。 3.龟背炎(腰椎结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骨质破坏或椎旁脓肿。 (五) 西医鉴别诊断

腰肌劳损简单实用整理

腰肌劳损 办公室久坐电脑前工作,加上不良操作姿势让腰肌劳损不断年轻化。腰痛、腰酸、腰部肌肉僵硬困扰白领。得了腰肌劳损要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平时做些锻炼可以配合治疗腰肌劳损,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减轻腰痛,还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防治腰肌劳损。那腰肌劳损如何锻炼?小编为大家推荐8式锻炼方法。记得早晚各做一次,坚持便能见效。 一、什么是腰肌劳损? 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如伏案工作、久站、久坐或不良坐姿用电脑;急性腰扭伤未能根治;气温过低、过湿等原因引起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出现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称之为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在中老年人,及长期久坐的上班族中高发,是常见的一种腰部疾病。症状主要为腰痛,且疼痛反反复复,会随着气候、劳累程度变化,缠绵不愈。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 二、引起腰肌劳损的五个原因? 1、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工作。长期久站、伏案、弯下腰工作,或

腰部持续负重易引起腰部筋肉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导致腰肌劳损。 2、腰部受到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及时、延误治疗或处理方法不当,可造成腰部慢性损伤。 3、腰骶部有先天性结构异常,使肌肉的起止点随之发生异常或该部活动不平衡,易导致慢性腰部损伤。 4、腰为肾之府,由于劳损于肾,或平素体虚,肾气虚弱,肾的精气不能充养筋骨、经络,故患部多为气血不畅或瘀血滞留于经络,血不荣筋,筋脉不舒,而致腰部筋挛疼痛。、 5、慢性腰肌劳损也称“风湿病”,与气候环境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三、腰肌劳损的六点常见病症 1、腰部疼痛早期表现为间歇性疼痛,程度时强时弱,逐渐变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剧。 2、通过按摩、用手捶腰可减轻疼痛。适当活动能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且反复发作。 3、早晨起床时腰痛重,活动以后好转,白天症状较轻,夜间加重,有的还影响睡眠。工作或训练时减轻或消失,休息时腰痛。 4、疼痛随天气变化,受凉或阴雨天疼痛加重。 5、弯腰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当弯腰时间稍长疼痛加剧。 6、腰痛范围较广,疼痛难以形容,比如隐痛、胀痛、痠痛,有的还伴有沉重感。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颈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5.1诊断依据 65.1.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65.1.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65.1.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65.1.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65.1.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65.2证候分类 65.2.1中医证候分类: 65.2.1.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65.2.1.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65.2.1.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65.2.1.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65.1.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5.2.2病理分型 65.2.2.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65.2.2.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65.2.2.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65.2.2.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65.2.2.5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得了腰肌劳损怎样治疗

得了腰肌劳损怎样治疗才更好?其实针对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有药物治疗、针灸、按摩等,下面就来说一说腰肌劳损具体怎样治? 1、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腰肌劳损是经络不通所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沟通表里,贯通上下。如果经络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外伤等,会导致气血凝聚,阻塞脉络,发生“不通则痛”。中医常用散寒祛湿,温经通络的方剂来治疗。 2、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腰肌劳损的常用方法。针灸对风、寒、湿引起的腰痛治疗效果明显,可起疏风散寒,温阳通络,行气活血、镇痛的功效。 3、按摩疗法 以掌根和拇指拨揉腰椎两侧肌肉数次,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再用拇指重按腰部的疼痛点及环跳、肾俞、志室、大肠俞、委中穴,每穴按压2分钟可反复数次,长期按摩可有效缓解疼痛。 4、打封闭疗法 打封闭是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激素或者利多卡因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这些药物有抗炎作用,能够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激素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具体请医生定夺。 5、拔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适合家庭治疗,简单易操作。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罐内负压对局部具有机械的吸引作用,可使局部组织充血,甚至瘀血使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血管溶血现象,出现罐斑等,对机体起着良性刺激作用。 腰肌劳损的治疗并不困难,但它还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复发,如果平时不注意坐、卧、行,不注意保暖,都会使腰肌劳损复发。正确预防腰肌劳损复发的方法为:防寒保暖;少穿高跟鞋;加强腰背肌锻炼,如做一些前伸、后仰、左右侧弯、腰部旋转等动作;肥胖者应通过减肥来减轻腰部负担;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站久了可以蹲一蹲,使腰部肌肉放松一下;运动开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运动时要循序渐进。 腰肌劳损还要有正确的坐、站、睡姿势 正确的坐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髋、双膝屈曲90 度,腰椎和靠背之间尽可能贴紧,不留空隙,以减少腰椎的前屈。

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51例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51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08-15T16:01:01.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朱小俊[导读]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韧带以及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或积累性劳损,多由长期腰部负重、弯腰活动或腰部姿势不良所致。朱小俊(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海安 226600)【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408-02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推拿结合刺血拨罐组)和对照组51例(单纯推拿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6.47%,好转率为23.53%;对照组治愈率为37.25%,好转率为49.02%。两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腰肌劳损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操作简便等特点,疗效优于对照组。【关键词】腰肌劳损推拿疗法刺血疗法拨罐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韧带以及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或积累性劳损,多由长期腰部负重、弯腰活动或腰部姿势不良所致。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过度或外伤等不良因素刺激时,可诱发腰肌劳损的的急性发作,笔者2006年至2010年采用推拿结合刺络拨罐治疗腰肌劳损51例,并设单纯采用推拿治疗的51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中医门诊部针灸推拿科就诊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年,平均病程(7.5±0.2)月,急性发作者18例,慢性者33例;对照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8.7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9年,平均病程(7.4±0.3)月,急性发作者20例,慢性者31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 1. 2.1急性腰肌劳损①常与长时间弯腰工作有关;②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常较剧烈,活动困难,甚至不能下床;③压痛点在一侧或两侧腰段骶棘肌处;④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度明显受限,腰椎生理弧度消失或侧弯;⑤骶棘肌痛点用1%普鲁卡困注射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⑥X线摄片排除腰椎骨折。 1.2.2慢性腰肌劳损①有或无急性劳损史,可反复急性发作;②经常腰部不适或轻度疼痛,久坐及持久弯腰或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一侧或两侧腰段骶棘肌有压痛,腰部活动度稍受限;③晨起时腰部发僵,活动后缓解;④X线摄片排除骨性病变。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②能配合治疗,坚持3个疗程者; ③治疗期间无药物及其他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非腰肌劳损者; ②合并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妇科疾病者; ③同时接受药物、针刺、理疗等综合治疗者; 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病及精神病者。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刺血拨罐治疗 2.1.1推拿[2] 常用穴位及部位: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秩边、委中、承山及腰臀部。 主要手法:滚法、按揉法、点按法、弹拨法、擦法及腰部后伸扳法、斜扳法等被动活动。 操作程序:(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按揉法由上向下沿两侧膀胱经往返施术4—6遍,用力由轻到重,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点按止痛法:先用双手拇指按揉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等穴,以酸胀为度,并配合腰部后伸扳法被动运动数次;然后用点按、弹拨法施术于痛点及肌痉挛处,反复4—6遍,以松解粘连、提高痛阈、解痉止痛。 (3)调整关节紊乱:患者侧卧位,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屈髋,医者抱住双膝作腰骶旋转,逆、顺时针各8—10次,然后抱膝滚腰16—20次,动作轻巧灵活,以调整腰骶关节。 (4)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滚、揉腰臀及大腿后侧,反复4—6次,点按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然后用小鱼际直擦腰背部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最后手握空拳有节律地叩打腰背及下肢膀胱经部位,和缓而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5)功能锻炼:推拿治疗的同时,结合腰背肌特别是腰背伸肌的锻炼,如仰卧位拱桥式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早晚各1次,每次各做20—30下,可增强肌力,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推拿治疗每天治疗1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2.1.2 刺血拨罐 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用三棱针局部点刺3—5针,视穴位所在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拨罐,排放血量2—5ml,一般留置时间为5—15分钟。罐内可见吸出瘀血,局部皮肤呈青紫色,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将局部皮肤渗出物擦净即可。每次取一个穴位,轮换交替选穴,急性者每天1次,慢性者3天刺血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效果。 2.2对照组单纯采用推拿治疗,其选用穴位及部位、操作手法、操作程序等与治疗组相同。 3 疗效观察

百度百科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 中文名称:腰肌劳损 英文名称:lumbar muscle strain 定义: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指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既是多种 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肌劳损与长期的不良姿势直接相关,患者首先要注意矫正姿势改变生活方式,尽可能穿平底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西医学 名: 腰肌劳损 中医学 名: 肾虚腰痛 英文名 称: lumbar muscle strain 其他名 称: 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 所属科 室: 外科 - 骨科 发病部腰部 多发群体: 长期保持坐姿者,中老年人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是 治疗方法: 黄 家 粉 包 治疗特点: 无 副 作 用,效 果 彻 底

位: 主要症 状: 腰部疼痛,腰骶部疼痛 主要病因:腰椎退行性脊椎炎,棘上、棘间 韧带慢性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 合征,劳累过度 剂型: 祖传外 用中药 目录

编辑本段基本概述 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1]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