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赏析(上)

汉简赏析(上)
汉简赏析(上)

汉简赏析(上)

概述

summary

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汉代是

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汉简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

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

本质、入微。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汉简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放逸不拘,似为不经意的书写,然而又时时能体现出一种“法度”,这是后世规矩森然、匠气十足的隶书所不具备的。一般学书

者只注意到了前者,而对汉简的法度认识不足。其实,如果不懂汉简规矩,写出的汉简就会变得狂荡无法。因而欲学汉简,要先从规矩入手。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字例说明汉简的规范性。

图1的一组字用笔纤细,笔画瘦硬清雅,接近《曹全碑》。如果单独来看,根本想象不出这些就是简书。图2的一组端庄古朴,劲挺有力,有《张景君碑》的风姿。即使按照正统成熟之时的隶书标准来衡量,这些字也是写得毫厘不爽、一丝不苟。图3的一组类似《礼器碑》,熔法度和意趣为一炉,瘦硬利,清刚峻拔,蚕头燕尾,极为精妙。汉简书风特殊之处在于来源驳杂,风格随意。一方面,它包含了浓重的篆书遗意,有高古风韵;另一方面,汉简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因而又带有随意简便的色彩。我们在临习汉简时要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图4的一组字中,前两字保留了篆书的轮廓,在笔顺上皆非后世隶书书写的正常笔顺。而第三字“”的草字头写成对点加一横,第四字“惊”字“马”部下方四点只作三点,显得随意至极。这些用笔如果运用到行书创作中,也能产生美不胜收的效果。

笔画分析

(一)笔法

起收如前所述,汉简书法字形较小,用笔较为随意。一般将汉简上的字放大到盈寸大小更便于临习。此时,如果一味自然落笔,尖锋很多,便非常不妥当,因为这是汉简被人为夸大的特征,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时下很多出版的碑帖随意放大原迹,有的甚至将小楷字迹亦放大到一寸有余,可以说已是面目全非了,临习者应慎选这类临本。有些字是越大越好,有些则未必,要看具体情况。图5中,“白”字起笔如蜻蜓点水,与后面书写出的粗壮点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构成了一定的节奏感。外框简化成两笔,完成后再写中间横画。“也”字起笔重顿作撇画,而后另行起笔,与竖弯钩的尖细笔画形成强烈对比。“臣”字下方横画起笔斩钉截铁,铺毫切锋下笔而后提笔猛收。应该指出的是,“也”字起笔和“臣”字下方横画都是汉简当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写法,而自然落笔、稍作调锋则为常见形态,如“千”字的撇画和图二中“乎”字的撇画,都保留了入纸时的瞬间动作。“乎”字下方横画的波磔与撇画相背而生,可谓呼应有趣。图6汉简收笔亦是形态各异。如图6中“节”字横画稍顿起笔,行笔中略带波势,收笔渐细。“毕”字长横画收笔提锋向上,呈三角尖状,

这是行笔中收笔迅疾自然形成的,临写时不必刻意夸张。再如“落”字“各”部的捺画也是如此。图6中的“毕”,“落”两字笔画粗细大致均匀。而图7中的“世”字末笔收笔时有明显的提按动作;“此”字收笔用力铺毫,提笔省略了滑行动作。如果在字形中有多笔平行的笔画,则必须注意变化,如“重”字横画较多,各不相同,巧妙之处在于将“田”部左移,最下方横画右侧较为粗重,从而在险绝中建立了整个字形的平衡。“羽”字左右两部分相同,但起收笔无一相似,各有变化,可谓“毫厘之变,尽显风神”。

轻重用笔轻重之变在汉简原大字形中并不是特别明显,放大来看则极为悬殊,可见古人用心之精微。

汉简中,不论笔画多寡,大多数笔画都尽量处理得轻捷简率,但轻而不弱、简而有味,且注意变化。图8字中笔画皆为细者,变化尤难。但汉简却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可谓汉人的“瘦金书”,如图8中“匡”、“依”、“悴”、“营”、“贤”五字。汉简中还有一类字,不论笔画多少,皆极为厚重,有时甚至出现“漆黑一团”的情况,只在笔画间留有几个小孔

如图9中“水”、“里”、“风”、“饮”、“断”五字。将这组字与第一组字进行对比,可见反差之大。而它们妥帖地共存于一种书体中,这就是汉简的特色汉简中,笔画粗细、轻重相间的字也较多,关键在于对笔锋的熟练运用。如图10中“藉”字起笔两点轻顿,后推锋铺毫而成长横画形态;“君”字撇画收笔重按,铺毫而出,从而使该字在对比中形成新的平衡;“夏”字起笔较重,开门见山,最后收笔重按,长舒而出,首尾相互呼应;“门”字的书写无疑是利用锋颖正侧转向来调整笔画粗细的;“则”字笔画左细右粗,结体不拘常规。汉简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有时还掺杂行草书笔意。

转折汉简含篆书遗意,转折之处多用圆转,且为十分明显、十分纯粹之圆转,无后世楷书的暗转或顿笔动作。即使是“折”,也是自然而过,绝无有意的驻笔动作。这大概是率意书写的自然产物,也可能是因汉简字形较小,若过多注意这些细节,恐失妙趣使然。因而在书写中,不仅要注意一些技巧的运用,而且要考虑某种书体本身固有的法则。如果简书有明显的楷、篆、隶意,便不是简书了。

为了便于把握汉简中的转折,下面我们将分成三类予以介绍:弧度较大的圆转

如图11中“口”、“留”、“图”、“圆”四字的转折都极为鲜明地反映了圆转的特点。尤其是“留”字,整个字形只含圆转,给人以流畅的动感意味。趋于方形的转折

如图12中“古”、“四”、“园”、“圆”四字,趋于方形的转折古朴而不乏力量感。方折圆行

如图13中“回”、“向”、“甲”、“圆”四字,转折后笔画都略向外凸,形成一定的弧度。尤其是“甲”字,基本上形成了包围圈,这样的写法恐怕也只有在汉简中才能见到。

所谓汉简的“行意”,一是就运笔速度较快而言,二是指一些笔画、结体处理成简化符号,甚至一些牵丝连笔也出现在字形中。对于汉简的这一特点,还是要在点画形态和运笔的细微技法基础上来把握,要注意整体上的自然协调,切忌弄巧成拙。图14中,“左”字“工”部下方横画顺势波出,行意翩翩,动感极强,与活泼的撇画呼应成趣;“千”字短撇

下笔一掠而过,竖画略带弯弧,横画粗壮但意趣飞动,三笔一气呵成;“为”字连笔顺势,“行意”明显;“尽”字笔法简约,极为精练,整个字形重心左移,收笔较长,末端带钩,以保持重心平衡。图15中,“写”字宝盖头左侧点画较大且分量重,下方点画简化,有利于整体上的平衡变化;“”字处理更为率意:将下方简省为粗重的两点,显得意味深长;“语”字中下方并列两个“口”部变成了五点,相互顾盼呼应,活泼生动;“方”字笔画较紧凑,每一笔皆短促飘逸,行书笔意极为浓肆。图16中,“故”字有牵丝保留在字中,最后一笔顺势波出;“明”字部首中短横画皆用竖画代替,已经完全是一种行草书的写法;“热”、“无”二字中四点底皆简化成长横画,“热”字在字中留出白地;“无”字将笔画挤在一起,增加了密度,使整个字显得朴茂稳健。

创作运用中,运用“行意”也要把握一定的“度”。若“行意”过多,就会失却隶书的意味。隶生于篆,隶书中有篆书结体,纯属正常。如果篆意过浓,就会伤害隶意的发挥。毕竟,书体不同,属性就不同。(二)点画

点汉简中的点画变化丰富、形态随意,在结体造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起点和末笔,有开门见山和余韵徐歇之

美。先看起笔点画。图17中的“守”字首点形状硕大,重若崩云,体态较圆,与方正的字形构成强烈对比。“定”字首点行笔方向先为“”,后为“”,先重后轻,可见随意变化之妙。“直”、“军”二字首点均为竖点。“直”字首点较高,精神显露;“军”字首点较短,显得干净利落。如果将“军”字上部处理成平宝盖,反倒不如现在显得生动。图18中,“寓”、“廊”二字首点与下方横向笔画呈45°角,顺势将左侧笔画带出,可谓不拘成法。“音”、“妾”二字的首点则处理成短横。通过大量对比,不难发现,汉简字形中的点画起笔可以从各个不同方向入纸,随机应变。再看末笔点画。简书强调一定的点画走向,末点写法常旋锋顿笔或回锋,或以自右向左行笔的方式出现。有时汉简点画走向和楷书恰好相反,自内向外呈逆时针方向行笔,从而显得笔势飞动、精神饱满而别具一格。图19中,“映”字末点呈三角形,精巧利落;“与”字末点铺毫上提;“冥”字末点轻入重按;“下”字点画极为粗重,又将竖画缩短,使二者变成“支架”,托住上部横画,可谓别出心裁。汉简中的这些点画极大地丰富了结体变化,是在其他书体中很难见到的。如果将这一点吸收、应用到创作中去,往往能别开生面。

对于字中出现的两点,我们将其细分为上两点、下两点和侧

两点。在每一类当中又有不同的细微变化,尤其以第二种情况变化居多。图20中,“半”字两点作“”方向行笔,显得笔势荡漾。“平”字两笔横画距离拉大,两点画轻盈入笔,一高一低,相映成趣。“火”字将左右两点拉长,整个字形看起来很扁。此字提醒我们,如果要理解汉简“因势生形”的规律,就必须体会字的用笔变化。图21中,“景”字下两点简化成一笔,处理得极其简易便利。像这样的结构,可以借用于具有类似偏旁的字形中。“宗”字两点左缩右伸,不拘常法。“东”字上紧下松,点画相距较远,遥相呼应。图22中,“广”字下部的两个点画较为粗大,间距较宽,有异曲同工之妙。“虞”字的两个点画一小一大,有平衡字的重心的作用。“棠”字下部点画对比更是悬殊,极为醒目。图23中,“兵”字的两点画被处理成撇捺画,使字势开张。“次”字左侧两点画一重一轻、一尖一方,虽然似无意得之,但足以让我们一见倾心。“于”字右侧点画与上方的“人”形成一个“序列组”,这种因同向笔画并列分布而造成特殊气势的处理方法在汉简中经常出现,我们在创作中要注意适度把握和发挥。一字中,有三点或四点尤为精彩。如图24中,“啸”字右部其实是四点,左断右连,进行了巧妙的变化;“必”字处理成对称型,利用点画形状营造出对称中有不对称的变化;“康”字借用篆书体势,下方点画没有按照正常形态来处理,而是右残左整,较为收敛,从而使整个字

韵味无穷。图25中,“糠”字“米”部上方两点右高左低,下方两点左粗右细,形成趣味变化。“气”字“米”部点画大小不一,且笔画朝不同方向运笔,显得生机勃勃。四点底变化尤多。如图二中“羔”字四点为波浪形,呈流线型变化。图26中,“寡”字以四点代替下方笔画,间距较小,字形较浑厚;“熟”字四点形状各异,自左向右渐高,与上部较细笔画形成对比;“庶”字四个点画行笔方向,前两点笔势向左,后两点笔势向右,呼应撇画与横画的走势。图27四中,“蒸”字四点书写呈抛物线型,增加流动感。“难”和“无”二字较特殊一些。“难”字左侧部首中只有三点,中间一点与上部笔画断开,两侧点画与上面一横相连,可见变化细微。“无”字竟然有六点,形状近似,大小各异,可见汉简书写的自由度很大。

综合来看,可得出两点结论。

1. 汉简中点画的个数极随意,可多可少,甚至可以将字中的某个部首处理成点画,起“点缀”作用。

2. 点画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呼应关系:其排列有左高、右高等变化,其笔势则有方向上的多种变化。这些都需要临习者细心体会。

横汉简中横画的处理不同于后世的楷书,也未完全保留隶书的波磔笔意。可以说,汉简中的横画,数量丰富,种类繁杂,形式多样。如果我们将仅仅1厘米见方的字迹放大到两寸见方,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千差万别。当字中有一横出现时,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露锋直接入纸,起笔呈尖细状

如图28中的“布”字;如“发”字。另一种是方笔入纸,中段略细,收笔渐重,顺势提笔,带有成熟隶书的波磔,如“发”字。2种处理方式中,前者取圆势,后者见方势。

特殊形态的横画又有两种:一是形态极为细长如“尽”、“首”二字中的长横,几乎改变了整个字的体态取势特殊形态的横画又有两种:二是收笔重顿,极力夸张,粗细对比强烈

如图29中的“女”、“安”二字的长横。当字中有两横出现时,一般是上细下粗,如图29中的“云”、“二”两字和图30中的第一个“上”字。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形态,如图30中的第二个“上”字,上下两横皆较粗壮,几乎只有长短之别。“去”字上下两横较细,没有明显波磔。“共”字的两横画皆有挑锋,收笔上翘尤为明显,极为率意。图31中,“手”字的横画有两处近似的波磔,若按照隶书“燕不双飞”之要求,这是“病笔”,但汉简中并不需要完全遵从这一定律。

当字中有三横出现时,尤见变化之巧。

图31中,“三”字三横画都较短促,重入轻出,但每一横画都有自家体态,绝无雷同之弊。“主”字上方的点画变成了短横,加上下方的三横画,共有四笔横画,也各不相同。“拜”字中横画有七笔,率意之中透出不同的意趣。

竖汉简中竖画的逸气更为明显,透出一种自适不拘的美。尤其是有一类竖画极为夸张,给人印象深刻。这类竖画将在后文中单独分析。这里所列出的皆不属此类。图32中,“都”字右部竖画行笔渐粗,驻锋停笔,笔画较短,字形既敦厚又

别致。“申”字中的竖画由上向下渐粗,散漫中透出灵活,而且呈现出木纹痕迹,显得“逸笔草草”。“阜”、“详”二字中的竖画收笔都明显出钩。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简中的一些笔画形态都是行笔时自然形成的,虽极为率意,但也难免有油滑之气,因此我们要善于鉴别、合理扬弃。图33中,“庄”、“闻”二字较为特殊。“庄”字左下竖画变成一个大圆弧,使整个字形展现出错落之变。“闻”字将“门”部左右两侧的边框缩短,将“耳”部露出来;“耳”部竖画处理成蝎尾状的翘弯弧,挺笔向左,超出“门”部的边框范围,可见摆动的幅度之大。“带”、“端”二字中有多笔竖向笔画,但是藏露、向背、粗细等均有区别。“带”字右部的两个转折,大者外圆内方,小者内外均方,体现出汉简书写“粗中有细”的特点。“端”字右部的两个转折处也做了区别,且笔画收笔的笔势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似乎在暗示一切处理方式皆有可能。此字巧妙之处还在于右上方“山”部中间的小竖的左移,可谓偏中求正、意趣自生。

撇撇画是汉简中较有个性的笔画。按其形态,可分为短撇、长撇和带钩撇三种。下面分而述之。汉简中的短撇活泼跳跃,变化出人意表。

图34中的“生”字,按照楷书形体来衡量,起笔应该有一

短撇,但简书中基本上看不到,与横画融为一体,只是稍有示意而已。“席”字横画较多,长撇作短撇,字取横势,令人回味。“弟”字短撇作长撇,且粗壮有力,与右倾的长竖画粗细对比较大。长撇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

如图35中的“受”字,一撇如风筝的长线,让整个字飘逸俊秀。二是较粗重者,如“群”、“功”二字的长撇。要注意提按的变化:一为“轻起—渐按—缓提”,一为“重起—渐提—重收”,二者异曲同工,均在字中体现了主笔的分量。

撇画中还有一类带钩撇。这类笔画在汉简中的数量较多,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汉简用笔率意放纵所致;二是竹简较窄,且有竖向的纹路,有时难免留下特殊的笔画形态。笔者认为,带钩撇的形成,后者可能是主要原因。这有点儿类似于时下一些书画作品出现笔墨斑驳的情况,其实是将宣纸先揉搓得皱皱巴巴的缘故,而并非“妙笔生花”。有时宣纸存在折痕,写出来的笔画断断续续,也是同样的道理。图36中,“功”、“少”、“尹”三字的撇画,出钩有的轻盈、有的方锐、有的“曲美”,在临摹时要注意揣摩这些笔画的变化。在时下的简书创作中,像这些大胆随意的笔画很少见,代之以整体上的修饰和规范,这就意味着汉简原初的自由活泼因

子的减弱。当字中有多个撇画存在时,往往施之以变化。图37中,“物”字“勿”部首撇伸出很长,像象鼻,左侧的“牛”部斜放在上面,何其生动!“伤”字右下的多个撇画中,首撇夸张,泯灭了左右的界线,也构筑了整个字的健美框架。“阳”字右下部撇画自上而下逐一变粗,因排叠而生成了特殊的韵味。且因右部与左部“阝”形成错落,故而右部在诸撇画的作用下,又有了飞动之感。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 是党,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建党九十六周年,步步坎坷艰难,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了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哦!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一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二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三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素材 1、七一到来热情扬,锣鼓喧天庆贺忙。各族儿女把歌唱,盛赞真情歌颂党。引导人们奔小康,一心一意好榜样。安居乐业幸福扬,拥党爱党心向党。愿党光辉永闪耀。 2、悬壶济世谱新篇,一心为民谋幸福;党的政策真叫好,家家户户乐陶陶;经济繁荣民心稳,科技创新惠万民;建党九十六华诞,共唱幸福歌谣! 3、七一树七气,做人要有正气,做事要有胆气,修身要讲和气,养神要讲浩气,成功要拼豪气,一辈子要有福气,最关键的是不要小气:别忘了联系哦。 4、建党迎来九十六年,神洲大地笑开颜,峥嵘岁月驱顽敌,锦瑟年华建乐园,毕夏如今多美好,小康生活蔗甘甜,人民幸福党恩赐,富国安邦天下先。 5、风雨历程,九十六年,金戈铁马,艰苦创业,你的睿智,你的卓绝,你的坚定,你的信念,让社会主义扎根中国,让人民生活红红火火,七一节,祝福永远。 6、七一到,送你一把镰刀,请将烦恼放倒;送你一柄锤头,请将浮躁赶走;送你一面旗帜,请将快乐驱使。愿你生活如党旗般红火,祝你建党九十六周年快乐! 7、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服从党的号召。党说你要对我好,你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尽快落实。七一到了,没事就请我吃吃饭、唱唱歌吧。 8、建党节成为叛徒节?这个复杂城市、叛徒城市另人睡不得安宁站不得安定。你们不知道,什么都要人教,你们吃过几多饭,过过几多桥。 9、党的生日,祝愿你开心和甜蜜结成”同党”,幸福和长久结成“死党”,创新和进取“两党并一党”。祝福党带领人民开拓美好,也祝福你迎接无限风光妖娆。 10、人生道路上能有党保护我们,不让我们犯更大的错误,不让我们成为惨败的,只有诚实,7、1感谢党,跟党走,光明大道在前方,祝党万寿无疆,照耀我前方。 11、建国大业天下惊,人民齐赞党英明。国富民强事业兴,安居乐业重民生。神九冲天万家喜,蛟龙深潜世界惊。有党领导国富强,有党领导国昌盛。七一建党节来到,祝党明日更辉煌,愿国明天更强盛! 12、春花奔放,繁衍美丽的诗章;紫燕归巢,永恒幸福的畅想;神州盈绿,升腾和谐的暖阳;移动架虹,织成祝福的丝网;建党九十六周年,我们同心共创新辉煌! 13、全国人民心连心,和谐发展气象新。惠民政策日日好,群众一心拥护党。城乡统筹新农村,绿水青山映新居。新城新貌新文化,迎接建党年。 14、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入一天比一天高,心情一天比一天美,事业一天比一天顺,心气一天比一天足。7、1建党纪念日,愿我们的党一天比一天强,祝你一天比一天乐。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凡例 1.[]中為原簡文殘缺根據他本補出的文字。 2.()前為通假字,中為正字。 3.<>前為訛字,中為正字。 原文见知北游的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278099549.html,/wang20114。老子下經 第四十五章(王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殹(也);名可命,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又)玄之,眾眇(妙)之門。 第四十六章(王本二章) 天下皆智(知)美之為美,亞(惡)已;皆智(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短長之相刑(形),高下之相頃(傾),言<音> 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辤(始),為而弗侍(持),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王本三章)

不上(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智(知)無欲,使夫智(知)不敢、弗為,則無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王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淵旖(兮)!佁(似)萬物之宗。?(挫)其脫<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袗(塵)。湛旖(兮)!佁(似)或存。吾不智(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王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虖(乎)?虛而不屈,動而揄(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王本六章、七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虖(乎)若存,用之不墐(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虖(乎)?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一章(王本八章)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

北京大学收藏最完整《老子》古本

北京大学收藏最完整《老子》古本(组图) 2009年11月12日03:26人民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昨天,一批专家在北大竹书保管的博物馆里看展品。为了防止观看这些竹书时说话唾液对竹书造成伤害,专家们观看时都戴上了口罩。新华社记者李江涛摄

北京大学收藏最完整《老子》古本

宋刻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情况通报暨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朱凤瀚说。竹简中,发现有《老子》古本。 可能抄于汉武帝时代 今年1月11日,北大收藏了从海外抢救回归的一批竹简。据朱凤瀚介绍,竹简总数达3300余枚,估计经过整理拼对后,可复原的完整竹简在2300枚以上。从竹简上出现的“孝景元年”字样,可以大致推出竹简的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其中多数可能抄于汉武帝时代。 北大的相关专家学者从3月开始对竹简进行了清理、剥离、处理,并进行了排版、拍照、记录。从整理的情况看,竹简保存情况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黑亮。其中,《日书》(类似“黄历”的占卜用书)等书简上保存有朱红色界栏和图画,色彩鲜艳如新。竹简上的文字抄写极为工整,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书风,或古朴,或飘逸,或刚劲,或凝重,各具特色,堪称汉代隶书中的精品,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内容是罕见古书 由北大历史系、中文系、考古文博学院的一批专家组成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在对竹简进行了半年多的整理和研究后,已经初步确定这批竹简的内容和性质:它们都属于古代的书籍,而不是以往出土简牍中最常见的文书档案,可以说非常罕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因此也将它们命名为‘西汉竹书’。”朱凤瀚教授说。

北大汉简老子异文校读五题

北大漢簡《老子》異文校讀(五題) 魏宜輝 (南京大學文學院) 2012年底,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公佈了北大所藏的西漢竹簡本《老子》,引起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北大簡《老子》是繼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老子》之後出土的第四種《老子》古抄本,而且是保存最完整的,對於《老子》一書的整理、校勘和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1整理者對竹簡文字做了很好的註釋和研究,學者們也發表了一些很好的意見,但其中仍有個別地方存有疑問,本文就這些問題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 王弼本《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與這句中“繟”相對應之字,北大簡《老子》第三十七章(簡100)作“”。整理者註釋云:2 “然”,帛甲作“彈而”,帛乙作“單而”,王本、河本作“繟然而”(《經典釋文》引河本“繟”作“墠”),嚴本作“坦然而”,傅本作“默然而”。“” 即“默”之異體,“彈”、“單”、“繟”、“墠”皆讀爲“坦”。漢簡本與傅本爲同一系統,作“默然”;帛書與王本、河本、嚴本爲同一系統,作“坦然”。 疑此字本作“(默)”,先訛爲“單(彈、繟、墠)”,再讀爲“坦”。 我們認為北大簡《老子》中的“”字與馬王堆帛書及王弼本、河上公本、 嚴遵本中的“單、彈、繟、坦”諸字的關係,可能並非整理者所說的另一系統。清人王念孫指出古書中多有“纆”字誤寫作“纏”的情況。《淮南子·內篇》“臣有所以供儋纏采薪者”一句中,王念孫認為:3 “纏”當爲“纆”字之誤也。《說文》作“”,云“索也”。劉表曰:“三 股曰徽,兩股曰纆。”故高注云:“纆,索也。”若作“儋纏”,則義不可通矣。 《列子》及《郤正傳》注、《白帖九十六》“纆”字亦誤作“纏”。蓋世人多見“纏”,少見“纆”,故傳寫多誤耳。《管子·乘馬篇》“鎌纆”亦誤作“纏”,唯宋本不誤。《韓子·說疑篇》:“或在囹圄縲紲纆索之中”,今本亦誤作“纏”。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_朱凤瀚

49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09J ZD770041)阶段性成果。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 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同年3月,北京大学 由历史、考古、中文各学科的专家组建成立出 土文献研究所(挂靠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 持完成了对这批竹简的清理、测量、拍照和初 步保护工作。5月,又依据照片对全部竹简文字 进行了通读,并根据竹简的形制、字体进行了 分类分篇,然后由本所组织所内同仁及邀请专 家依竹书内涵作了分工,全面开展整理和研 究。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 分竹简的编连与初步释读,了解了其基本内容 和性质,正在进行系统的释文与注释工作。现 将这批竹简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这批竹简入藏北京大学时,按长度散置于 9个大小不等的塑料容器内,浸泡在乙二醛溶 液中,并混杂有少量红、黑色漆器残片和竹制 算筹。竹简各卷的相对位置及编连次序已完全 打乱,因此只能根据起取、拍照顺序给予编号。 经整理清点,共编号3346个。其中完整简约 1600枚,残断简1700余枚,估计原有整简数在2300枚以上。竹简表面一般呈黄褐色或暗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厚重。部分竹简上用朱砂写画的红色栏格、图表和文字,颜色仍鲜艳如新。竹简简端均修治平齐,多数刻有契口,并保存有编绳痕迹,个别竹简上还黏附有小段编绳或片状丝织品。竹简文字大多书写于竹黄面,少量竹简背面上端被刮去一段竹青,在其上书写有篇题。竹简保存状况极佳,加之文字抄写工整,书法精美,在出土简牍中实属罕见。全部竹简按长度大致可分为三种规格。长简约长46厘米,相当于汉尺二尺,三道编绳。中简长约29.5~32.5厘米,约相当于汉尺一尺三寸至一尺四寸,三道编绳,不同内容的篇卷之简长与契口位置均有差异。短简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两道编绳,无契口。所有短简均为医药书。在清理和保护工作中,发现竹简背面大多有较浅的斜直划痕[1],并已对其逐一进行测量绘图,准备在将来发表竹简资料时一并公布[2]。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_朱凤瀚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10&ZD090)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课题“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2010BAK67B14)的阶段性成果。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入藏和整理得到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的资助。 2010年初,北京大学得到香港冯燊均国学 基金会捐赠,入藏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珍贵秦 简牍。本所随即成立课题小组,对这批简牍进 行清理保护和整理研究。目前,全部简牍已经 作了饱水状态下的加固保护,并拍摄了彩色照 片,部分字迹模糊的简牍还摄取了红外影像。 简牍缀连与文字释读已初步完成,深入的整理 和研究工作尚待进行。为了尽快让学界了解这 批宝贵资料的内容和价值,现仅就目前所掌握 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这批简牍初入藏时被淤泥包裹,黏为一 束,外覆黑色塑料膜。另有15枚竹简和2枚 木牍散落在外,置于另一容器中。经揭剥、清 理,共取得竹简762枚(其中约300枚为双面 书写)、木简21枚、木牍6枚、竹牍4枚、木觚1枚。同时清理出的还有骰子1枚、算筹61根以及竹简残片若干。在简牍和其他遗物堆积的上、下及外侧,发现有大小不一的竹篾编织物残片。推测这批简牍和算筹等物,原先可能合置于一个竹笥内。简牍残存的编绳中,还发现了人体寄生虫卵,表明它应是出自墓葬[1]。 这批简牍的字体都是秦隶,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竹简中有两组表格形式的日历,即秦汉简牍中常见的“质日”,经考证应分别属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和三十三年(前214年)[2]。此外,一枚竹简的背面发现了“卅一年十月乙卯朔庚寅”的纪年,虽然其中干支抄写有误,但这一年仍可判定为秦始皇三十一年[3]。根据以上情况,并参考简牍内容,可初步判断这批简牍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始皇时期。从竹简中《从政之经》及《道里书》之类的文献看来,这批简牍的主人应是秦的地方官吏。此批简牍的出土地点不详。竹简卷四中的《道里书》主要记述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其中所记水名,都是今湖北境内的河 流;所见地名则大多在秦南郡范围内,尤以安 陆、江陵出现最多。考虑到以往出土秦简的墓 葬主要集中在湖北云梦、荆州两地(即秦代的 安陆和江陵),我们推测这批简牍也很可能出 自今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地区。 北大藏秦简在进行室内揭剥清理时还保 存着成卷的简册状态,共有10卷竹简。清理时65DOI:10.13619/https://www.360docs.net/doc/278099549.html,11-1532/k.2012.06.008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 有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这批竹书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其中,第贰卷收录了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为完整的《老子》,已于2012年12月出版,受到学界关注和好评。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壹、叁、伍卷,包括10种古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卷:迄今发现存字 最 多的《苍颉篇》第一卷为《苍颉篇》(朱凤瀚编撰),是一部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小学类典籍。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

一文字的依据。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三篇字书合一 ,断六十字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仍称《苍颉篇》。此书汉代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于甘肃几处汉代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发现了《苍颉篇》残文,但存字很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也仅存500 余字。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 ,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此本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字形略呈方形,笔道浑厚,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与之前发现的诸简本相同,此本也是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特别重要的是,此前诸简本《苍颉篇》由于残甚 ,其如何分章,每章字数是多少,各章有无题目等均不能确知,而北大简本则有保存完整的章,每章末皆标明字数,其少者“百四”(即一百零四),

在世界屋脊感悟“理想”与“担当”——记北大赴藏实践活动

在世界屋脊感悟“理想”与“担当”——记北大 赴藏实践活动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2014-09-17文章来源: 新华社 “赴藏实践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希望以后还能再上高原!” “很荣幸我们可以成为部校共建的首批受益者,对今后的共建充满期待。” 这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3名学生参与新华社—北大“部校共建”赴藏实践活动后表达的感受。在师生们的倡议下,实践活动 在“部校共建”启动1个月后于暑期落实成行,为各地党委宣传部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探索尝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论职业快感:“哪里都比不上这里” “做出进藏的决定很简单,但入藏的过程却真心不易。”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杨文轶说,“事实证明,‘新华社’、‘拉萨’,这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克服一切困难。” 7月3日,经过40多个小时的辗转,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赴藏实

践团的13名学生和2名教师抵达新华社西藏分社。按照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拟定的日程,参观西藏分社采编平台、新媒体中心并与分社记者座谈,是实践团的第一项重要安排。 在雪域高原从事新闻工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里的记者都遇到过怎样神奇的故事……7月4日上午的座谈会上,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两位副总编以及6名年轻记者和北大师生聊得兴高采烈。 “采编队伍完全刷新了我的预想,他们风华正茂。”大一学生段雨濛这样形容会议桌对面的新华社记者。 去年这个时候,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届毕业生张宸曾面临这样的选择:留京,在事业单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进藏,到世界屋脊寻一种别样的人生。 “我无悔,我选择了后者。”面对学弟学妹,张宸回忆起过去1年在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蹲点儿”采访的过程。 已经晒成古铜色皮肤的河北分社援藏记者范世辉被同学们误认为藏族同胞。他为大家讲述了拍摄金丝牦牛的难忘经历:金丝牦牛在西藏地区仅剩不到200头,拍摄到金丝牦牛的时候,他又意外地发现了潜伏在旁、伺机捕猎的雪豹。 无论是大自然赋予西藏的奇妙景象,还是藏民族古老独特的民族风俗,同学们都听得专注而神往。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的讲述,看似云淡风轻,却充满着奔波与艰辛。

行楷书法欣赏_适合临摹的作品推荐

行楷书法欣赏_适合临摹的作品推荐 行楷书,即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楷书可上溯魏晋,汲营养于唐楷,兴于五代,受尚意书风影响而盛于宋。下面带给大家的是行楷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行楷书法欣赏 行楷的书法艺术 上奏文书中,除了两件魏楷书体之外,其他的上奏文书大都是行楷书体。行楷书体,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但是行楷书体并不是指文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行楷字体,而是纵观全篇,具有楷书和行书两种笔意,姑且称之为行楷。行楷字体,是以楷书笔法为基础,如字形偏长,左高右低,但比楷书书写自由,又比行书规正。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中的“将军”是规正的楷书写法,结体紧密,笔法规范,笔顺和行笔也不可以随便改变;《高昌民部残奏》的“将军”二字是行楷书体,结体灵活多样,书写自由潇洒,还可以根据个人书写习惯和笔画顺序呈现不同的书写形态,笔画的连结、替代和减省也会使字形变化多样,

而且行楷书体的笔画字数也可以改变,如规正楷书的“将”有10画,“军”有9画;而行楷书体的“将”是9画,“军”是七画,笔画都有所减少。所以行楷书体是在楷书基础上简化笔画、增强连带以加快书写速度的一种书体。当然,在书写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如果只强调楷法,容易使字体僵化,不灵活,影响字体的结构和书写的节奏;但如果只强调速度,容易使字体杂乱无章,难以辨识。因此,行笔过程中,楷书笔法和行书笔意要保持适中,楷行兼顾,不可偏颇一方,遵循行楷书体的书写规则。 行楷书体此时在高昌地区非常流行,除了受内地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之外,西域独特的民族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西域一直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生,在西域地区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地域特色的书风。楷书形成于汉魏,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达到顶峰。此时高昌王国的楷书仅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性,因此受隋楷严谨法度的影响不大,所以不管是民间文书,还是官方文书,都以书写便捷、潇洒自由的行楷书风为主。西陲边境这种胸怀博大、潇洒自由的书风保持了楷书初兴阶段所具有的灵气和活力,自在奇肆的意态表现了边疆人民心灵的质朴和襟怀的坦荡。看过“行楷书法欣赏”的人还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欣赏草书书法作品,首先要对什么是草书书法有一定的基本了解,然后知道草 书书法的欣赏标准,然后再以实际来检验知识,欣赏真实的草书书法作品,草 书书法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欣赏也是这样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不断进步 掌握欣赏草书书法的基本要领,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所以在家中挂上 一幅名家书法真迹,可以更好地领悟欣赏书法的真谛,锻炼草书书法欣赏的眼力。 下面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是海丙离先生的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海丙离,男,1934年生,河南郑州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之一。 海丙离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此书法书写的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内容是:“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书法以草书的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气呵成,笔法富于变化,在草书的形式上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此幅作品,挂在书房可自励,挂在企业公司则不仅可以起到管理者与员工共勉的作用,又成提升企业公司的形象和品位,用于礼品赠与他人,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礼物。 王文彬六尺横幅草书书法作品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此作品为王文彬老师书写的一首——“诗圣”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内容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观之王文彬老师的这幅行草《饮中八仙》如饮琼浆,虽无酒亦自醉人。王老师的行草运笔如行云流水,气之所至,一簇而就。节奏鲜明,顿挫抑扬,浓淡有致,韵律和谐,将书法的流畅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之上。是一副难得的上乘之作。 王文彬,号放夫,生于193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其书犹行云流水,气势磅礡,曾在新加坡,韩国举行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及师生书法展数次。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北大汉简()《反淫》校补

北大漢簡(四)《反淫》校補 (首發) 蕭旭 北大漢簡(四)《反淫》圖版及釋文收錄於《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1,原文由邵永海、傅剛作注釋。茲據以作校補,本文所引整理者注的說法,有的部分係節引。 (1)根欋疏而分離(P121) 整理者注:《文選·七發》:“根扶疏以分離。”李善注引《說文》:“扶疏,四布也。”“欋疏”與“扶疏”義同。《正字通》:“欋,木根盤錯。”《淮南子·說林訓》:“木大者根欋,山高者基扶。” 按:宋本《淮南子》作“?”,《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作“欋”,《文子·上德》作“瞿”,並同,字或作拘、駒、據、劇,皆交錯盤曲之義2。今本《說文》作“枎疏,四布也”。“扶(枎)”音轉作蟠,亦盤聚之義。尹灣漢簡《神烏傅(賦)》:“絕繫有餘,紈樹欋梀。”陳劍說“欋梀”即“欋疏”3。

(2)夏即票(飄)風靁辟(霹)磿(靂)之所繳(激)也,冬即蜚(飛)雪焦(霄)?(霰)之所襍(P121) 整理者注:繳,與“激”古音可通。激,衝擊震盪。《文選·七發》:“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所寫夏冬之物與此互錯。襍,聚集。 按:“靁”下當脫“霆”字。烈,讀為冽。 (3)葉菀(脩),榦車槁(P121) 整理者注:菀,萎死貌。,字從艸聲。本文簡39有“鐔曲校”語,“”即“脩”之或體。故“”即“蓨”。《集韻》:“蓨,乾也。”《詩·中谷有蓷》毛傳:“脩,且乾也。”《釋文》:“脩,本或作蓨。”車槁,即“枯槁”。 按:所謂“”字,有人指出:“本篇‘隨’字,所從‘隋’旁寫得與‘脩’極似,故整理者皆誤釋……簡4整理者釋讀為‘脩’之字,實亦從‘隨’,這個字應該就是‘?’的異體。‘菀?’蓋即‘委隨’一聲之轉。‘委隨’有萎弱義,《七發》云:‘四支委隨,筋骨挺解。’簡文因為說的是葉子,所以‘宛隨(委隨)’二字都加了艸頭。”4改釋“”作“”,讀“菀”為“委隨”,是也,但當訓為下垂。“下

姚俊卿精美行书书法作品

姚美行书书法作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姚俊卿精美行书书法作品》的内容,具体内容:姚俊卿榜书神釆飞扬。榜书是否有气势,关键看神采。古人云:书法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何为神采,它既是技巧又是思想,是技巧与思想的汇融;是风采又是精神,是笔墨与时代的撞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 姚俊卿榜书神采飞扬。榜书是否有气势,关键看神采。古人云:书法神釆为上,形质次之。何为神采,它既是技巧又是思想,是技巧与思想的汇融;是风釆又是精神,是笔墨与时代的撞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欣赏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姚俊卿个人简介 姚俊卿,男,1934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电影艺术家。曾经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松岭》、《金光大道》、《沙家浜》、《直奉大战》等三百余部电影设计和书写字幕吉林书画苑(院)推荐书法家。198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首批会员。现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中共中央国家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学院名誉顾问、中原书画研究院首席名誉院长、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出版《姚俊卿书法》、《中华翰墨名家一一姚俊卿专辑》、《美术家一一姚俊卿专辑》等多部专著。 1958年-1991年就职于长春电影制片厂,任高级字幕美术师。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当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

会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曾为此展提写展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到此展览并为其剪裁。 1991年调入长春大学,任教授。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被功过文联评为百杰书法家。 2001年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为〃夕阳红"栏目开办老年书画课堂,并主讲行书讲座。 2005年中国电影100周年暨长春电影制片厂60周年时,荣获〃功臣荣誉奖〃。2006年长春大学设立姚俊卿书法艺术馆,陈列其主要代表作品。 2008年被国家产权局聘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 行书和楷之间的关系 行书开创与后汉末年。唐代张怀躍《书断》上说:〃行书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问流行,故谓之行书。〃根据这一段说法,可以了解到行书即是正书的小讹。行书应用很广泛,而且比楷书来得自由活泼,它比楷书、篆书则易于辨认,因此喜爱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如果一幅字中草书占行书的比例较大,叫草行;如果行书占草书的比例大,则叫行草;如果一幅字中有楷书、有行书,叫行楷。 因此,学习行书最好要在楷书的基础上开始,比如一个大建筑,楷书好比钢架,行书好比水泥,没有钢架,水泥何附。前人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比为奔跑),立脚不稳的小孩,行走起来,必定会摔倒。所以说, 学行书而专行书帖,不先学楷或兼学楷,还易于流到浮滑而少力的方向去。先学楷书是对写行草的一个重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笔形特点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笔形特点 发表时间:2017-12-04T15:30:24.25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作者:逯瑶[导读] 本文通过对北大汉简笔形系统考察,归纳出了北大汉简基本笔形。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摘要:《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字体风格接近成熟汉隶,它的内部笔形种类丰富,既有古文字遗留的笔形——团块、弧笔、封笔,也有继承发展篆隶基本笔形——横、竖、撇、捺、波、掠、折、点,还孕育了隶楷新笔形——钩、提。 关键字:笔形;篆书;隶书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篇(下文简称北大汉简)文字处于隶书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对其笔形的研究可以了解笔形的阶段性变化,从而更完整的了解由篆书到隶书笔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北大汉简笔形系统考察,归纳出了北大汉简基本笔形,主要有13大类:横、竖、撇、捺、波、掠、点、折、钩、提、弧笔、封笔、团块。 一、保留古文字特色笔形——团块、弧笔、封笔 西周金文一般由范铸而成,多团块笔形,北大汉简中个别字形仍保留这种笔形,如193.24、193.6、192.21、25.14。 北大汉简中的弧笔主要是向左开口的弧笔()、向上开口的弧笔()和向左下开口的弧笔()。它们的开口度比较小,特别是左弧,如209.12、61.27、136.16,这使得字形的扁平化特点明显。 北大汉简中的封笔大量减少,封笔断开变成多种笔形组合,如横画与弧笔、弧笔与折笔、折笔与折笔等。北大汉简主要保留了一些“口”形封笔(177.01)、三角形封笔(169.14、)、“8”字形封笔(141.18、)等。“口”形封笔形体扁平,导致大量其他笔形也横向延长,字形扁平化明显,如122.7、143.9、12.5等。封笔的转折处有圆转和方折之分,构件“口”、“日”、“幺”多圆转,构件“田”、“日”、“目”多方折。 二、继承发展篆隶基本笔形——横、竖、撇、捺、波、掠、折、点 北大汉简以平横为主,并出现一些波横。平横,整体平直略向右上的倾斜,粗细均匀,少量出锋。长平横一般居于主笔地位,因而文字取横势,文字扁平化趋势明显。波横,北大汉简除了保留古隶中的“蚕头横”(129.17)、“雁尾横”(61.18)的波横,还出现了具有“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特点的波横,如140.6、64.8、169.15。这种波横形态不固定,波画写法不够舒展,大多回锋收笔,只有个别波横顿笔出锋。这些波横形态体现了波横由萌芽到发展再到逐渐趋于定型时的调整变化。北大汉简还保留了少量古隶中有一定弯曲度的横画和一些头重脚轻的横画,如17.23、137.15、134.8。 竖画,笔程缩短,超长竖画大量减少,只保留在个别字中。大部分竖画笔直无弯曲度,只有一部分弯竖整体存在较小弯度或笔尾处有一定弯度,如150.19、172.28,主要存在于构件“人”、“木”、“禾”、“糸”中。 撇画主要有斜撇、竖撇、短撇、折撇,短撇笔程较短,并且数量众多占据主体地位,有的短撇近似点画,特别是构件“貝”、“示”中的撇,如21.8、172.20。 捺画大多回锋收笔,少量出锋。斜捺笔程较长,有的短捺笔程短似点画,如172.20、156.13、31.23。北大汉简中出现草化“z”形长平捺,主要存在构件“走”中,如55.19。 北大汉简中波画和掠画经常相伴出现,左掠右波,形成分张之势,而一字之中只有掠画或者波画,那么掠画或者波画成为一字之主笔。掠画与撇画形体相近,只是掠笔行至笔尾处一般顿笔出锋,笔尾粗重,笔程较长。北大汉简的掠画主要有:竖掠、斜掠、直掠、折掠。四种掠画的曲直度与弧度有区别,竖掠在笔画的后半程形成的弧度,如44.18,有些竖掠顿笔出锋,向上挑起,形态似钩,这种掠笔继续发展变成了竖钩;斜掠的弧度稍大,如113.9;直掠整体平直基本无弧度,笔尾处多顿笔出锋上挑形成较小弧度,如172.7。波画主要有三种类型:横波、斜波、折波。横波即上文所说波横;斜波笔程较长,笔尾多有下按动作,有的回锋,有的出锋,笔尾粗重,样式多样,形态不固定,如159.19、192.11、58.12、192.28。 折画主要有圆转和方折,方折居多,大量方折断笔分书,许多横折被拆分为横与竖的笔形组合或横与竖钩的笔形组合,如182.25、41.8,个别字的折笔存在逆笔书写的情况,如108.17、87.11。 点画大量增加,形成原因多样,有的是改造短横、短竖、短撇、短捺等笔画,缩短笔程变成形态多样点画,如47.4、21.24、77.11、40.10,有的是无意识的书写用笔(起笔顿笔),如134.11;有的是笔形“”、断裂分离形成的,如21.9、137.13;有的是受形近构件影响而添加的,如5.2。点画大多无运笔距离,但是北大汉简中有的两点对称分布,笔尾较长并相连与短横相似,如33.4、49.4、62.5,这种笔形组合主要存在于构件“牛”、“手”、“木”、“生”等中。 三、孕育隶楷新笔形——钩、提 北大汉简中孕育了钩画,出现了钩画的萌芽。钩画比较平缓,但还未形成楷书中的硬钩。大量竖弯钩是由竖弯发展而来,笔尾向上挑起并冒尖,如38.20、74.8、48.6。竖钩一般是由掠画或竖画发展而来的,如“得”字(183.10)的竖钩是由于掠画缩短笔程;有的是竖画向左挑起冒尖,如49.10。横折钩与横折竖弯钩由横折笔形发展而来,如216.17、40.24。构件“宀”形态未定型,有的字作横钩,有的字作横折竖弯钩。 北大汉简中的提画数量比较少,大部分与横画形态相似,只是略向右上倾斜,笔尾多自然出锋。提画主要存在于构件“寸”、“手”、“水”中,如137.16、134.9、168.11。位于左侧的构件“水”大部分仍作三个横画,只有个别字的横画演变为提画,如134.9、4.6、134.28、200.5、等。 四、小结 北大汉简的笔形既保留古文字及篆书笔形,又发展了隶书基本笔形,还孕育隶楷新笔形,体现了文字发展的渐进性。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逯瑶,(1992-),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字学。

篆刻史:汉印

汉印简介: 汉印是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纂体 有别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与秦印并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汉印的制度: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 ,列侯、乡亭侯、 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 ,列将军称“章” 。以印质和印 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汉印的发展: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艺术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趋成熟、完备。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并列 在一起加以称颂,如今学习篆刻就是从临摹汉印着手。汉印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 的分类: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

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 主。汉印的文字: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 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 ,其印章章法 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在印面文字布局 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汉印的特点: 汉印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 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 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这样, 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 独自的字形与趣味。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大汉简_妄稽_简述_何晋

题名为《妄稽》的竹书,入藏时竹简本来的原始排列顺序已完全散乱,不再有序,目前经过初步整理和分类,归属于《妄稽》篇内容的竹简共107枚,其中完整的简62枚,残10字以下的简6枚,残缺较多的简39枚,所存文字共约2700字。由于整批竹简的完全整理和缀合尚未最终完成,故上述数字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最后结果,以后有可能会稍有变动。《妄稽》篇文字抄写的竹简为中等长度(约32厘米),相当于汉代的一尺四寸左右,竹简的宽度为0.8或0.9厘米,完整的一枚简,不包括简上的重文符号和句读符号,抄写的文字一般大致在32~36字之间。我们推测,《妄稽》整篇原文约有3000字,也就是说,整篇文字原来可能抄写在80多枚竹简上。 《妄稽》竹简虽已散乱,但根据竹简上的契口和编痕,可以知道它有上、中、下三组编绳。大部分竹简的背后,后来发现有倾斜的划痕,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用来标记竹简顺序以防错乱失序的,这有待全部竹简排序过程中和完成后验证。这些竹简的物理保存情况还算良好,刚清理完的竹简表面一般呈黄褐色,给人“崭新”的感觉。竹简上的文字书写在竹黄一面,书写字体为隶书,抄写工整,书法精美。其中有一枚竹简,除了竹黄一面书写文字外,在竹青一面的上端,刮削了一小段青皮写有“妄稽”2字,这就是这篇简文的篇题应该没有疑问(图一)。 《妄稽》篇讲述的是西汉时代一个妒妇的故事,她是荥阳一位名族士人的妻子,这名奇丑无比的妒妇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她的名字叫“妄稽”,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即以“妄稽”为名,而并未用她丈夫“周春”的名字或丈夫所买美妾“虞士”的名字来作为故事的题目,虽然后两个人物亦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可见故事的中心主题是“妒”。根据其内容,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篇中国所知时代最早、篇幅最长的“古小说”。 虽然对《妄稽》简的释读、排序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通过文字释读,对其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后,也可以一窥这个故事的梗概:荥阳一位出身名族名叫周春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品行和相貌,人见人爱,却娶了一位又丑又恶的妻子,名叫妄稽。周春厌恶妄稽,向父母请求买妾,虽然妄稽反对阻挠,但父母和周春还是买了一位叫作虞士的美妾。周春很爱这位美妾,妄稽却十分妒恨虞士并虐待她。虞士欲躲避妄稽,没有成功,反遭妄稽的辱骂和残酷折磨。最终妄稽生了大病,在临死之前对自己的“妒”遗 北大汉简《妄稽》简述 何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 75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白文印的特点 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疏密关系。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带圆意,自然顺和。 汉白文印临摹要点 一、选印 临草汉满白文要选其精品.尤其要选汉印中有古雅之气者。汉印本为工匠所制,水平相差较大,个别汉印,古则古矣,雅则未必,故要用心甄别。在选印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起首临摹应选字数较少的汉印为范本,以两字或四字的印为宜,随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攀。 (2)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不尚奇、不取巧。临习此类印章,既可帮助初学者识篆,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又能在临习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运用上。

(3)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 (4)印面大小适宜。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以印面边长2.5CM左右的印章为宜。(5)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其次粗笔画(满白文》、细笔画的印,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 二、摹写 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覆于欲临幕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摹写,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或拷贝纸覆于欲临摹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正文),待略干后,剪下,反扣于石面上,用干净小毛笔浸少许清水,在稿上轻轻湿润,再覆上几层生宣,覆盖于墨稿之上,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圆头的笔杆,往返压磨匀揉,轻揭印稿纸.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若石面笔画不够清楚,再用小毛笔描摹完善。 上面所谈渡稿法,是传统水印法,这种渡稿法比较稳妥,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字型过渡准确,缺点是习印者容易有懒惰思想,仪靠淮确的“搬移”,不动脑子,难以领会印章章法的妙处。在进入创作阶段后,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此弊.特别是在写意类篆刻的临摹、创作中比较实用。其

优秀的楷体书法字体作品欣赏

优秀的楷体书法字体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优秀的楷体书法字体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一个优秀的楷体书法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增强作品的整体效果。下面是我整理的。精美的楷体书法作品图片...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一个优秀的楷体书法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增强作品的整体效果。下面是我整理的。 精美的楷体书法作品图片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好看的楷体书法欣赏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楷书的划分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但正因为它的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楮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U,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