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6、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 2

或S=π(d 2

)2

8、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 2

—πr 2

或S=π(R 2

—r 2

二、知识讲解

2

棱的长度相等;

3

三、例题精析

【例题: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答案】正方体的表面积=a×a×6=6a2

【解析】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例题:2】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成一个较大正方体,如果拿去一个小方块(如图),它的表面积与拼成的较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比较()

A、一样大

B、减少了

C、增加了

【答案】A

【解析】根据正方体的特征,从正方体顶点处拿掉小正方体(1立方厘米),减少三个面同时又外露三个面,表面积不变.

【例题:3】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底面边长为5分米,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答案】解:根据侧面积展开图的特点可知:长方体的高等于底面周长.

底面周长和高都是:5×4=20(分米),

20×20+5×5×2,

=400+50,

=450(平方分米);

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50平方分米.

【解析】已知长方体的底面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则底面周长是5×4=20分米,长方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也就是长方体的高等于底面周长.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把数据代入公式求出侧面积,再加上两个底面积即可

【例题:4】压路机的滚筒是一圆柱体.滚筒直径是1.2米,长1.5米.如果1分钟向前滚动10周,求1分钟它压路的面积.

【答案】解:3.14×1.2×1.5×10,

=3.14×18,

=56.52(平方米);

答:1分钟它压路56.52平方米.

【解析】压路机压路的面积实际上就是圆柱形滚筒的侧面积,要求1分钟它压路的面积,就是求10个侧面积是多少.

【例题:5】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6分米,高10分米.制作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答案】解:3.14×6×10+3.14×(6÷2)2×2,

=3.14×60+3.14×18,

=3.14×78,

=244.92(平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244.92平方分米.

【解析】要求制作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实际是求圆柱形油桶的表面积,由此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公式S=ch=πdh与S=πr2,列式解答即可.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做一个没盖的正方体玻璃鱼缸,棱长是3分米,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米?【答案】解:3×3×5,

=9×5,

=45(平方分米)

=0.45(平方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用0.45平方分米的玻璃.

【解析】求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这个正方体的5个面的面积和,根据求正方体表面积方法求解.

【解析】长方体的12条棱分为互相平行的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已知棱长总和是96厘米,先求出长、宽、高的和,再利用按比例分配分别求出它的长、宽、高;再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解答即可.

3、要把一个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30厘米的圆柱形瓶子放在一个长方体纸盒中完全包装起来,这个纸盒中的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解:纸盒的底面边长:62.8÷3.14=20(厘米),

纸盒的表面积:(20×20+20×30+×30×20)×2,

=(400+600+600)×2,

=1600×2,

=3200(平方厘米);

答:这个纸盒中的表面积至少是3200平方厘米.

【解析】由题意可知:纸盒的高应该等于圆柱形花瓶的高,且纸盒的底面边长等于花瓶的底面直径,花瓶的底面周长已知,则可以求出纸盒的底面边长,也就能求纸盒的表面积.

【巩固】

1、把两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高为8厘米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解:6×6×6×2÷8,

=216×2÷8,

=432÷8,

=54(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54平方厘米.

【解析】先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求出这个橡皮泥的体积,即这个圆柱的体积,再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用橡皮泥的体积除以圆柱的高,即可得出圆柱的底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高增加4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解:长方体的长和宽:20÷4=5(厘米),

长方体的高:5-4=1(厘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5×5+5×1+1×5)×2,

=(25+5+5)×2,

=35×2,

=70(平方厘米);

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0平方厘米.

【解析】先依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求出长方体的长和宽,再据“如果把高增加4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可求出原来的高,进而利用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求出其表面积.

3、一个圆柱形通风管,底面半径5厘米,长8分米.做一节这样的通风管至少薷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答案】解:5厘米=0.5分米,

3.14×0.5×2×8=25.12(平方分米);

答:至少需要铁皮25.12平方分米.

【解析】此题就是求这个底面半径为5厘米,长8分米的圆柱的侧面积,由此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可计算.

【拔高】

1、如下图,一个边长为3a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截口是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都和对面打通).如果这个镂空的物体的表面积为2592平方厘米,试求正方形截口的边长.

【答案】6厘米.

【解析】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3a×3a=6×9a2(平方厘米).六个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为:6×a×a=62a(平方厘米);挖成的每个长方体空洞的侧面积为:3a×a×4=122a(平方厘米);

三个长方体空洞重叠部分的校长为a的小正方体空洞的表面积为:a×a×4=42a(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6×92a-62a+3(122a-42a)=2592,

化简得:542a-62a+242a=2592,解得2a=36(平方厘米),故a=6厘米.

即正方形截口的边长为6厘米.

课程小结

在计算图形表面积时,注意应实际问题实际对待。求解之前先要看需要计算的是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计算。

课后作业

【基础】

1、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沿着上下方向切一刀;沿着左右切两刀;沿着前后切3刀.把这个正方体切成了24个大小不一的小长方体.求这些小长方体

的表面积之和.

【答案】解:5×5×(12+6),

=25×18,

=450(平方分米);

答: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450平方分米.

【解析】由题意可知:沿着上下方向切一刀,多出了正方体的2个面,沿着左右切两刀,多出了正方体的4个面;沿着前后切3刀,多出了正方体的6个面,这样共多出了正方体的12个面,

因此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就等于正方体的(6+12)个面的面积,据此解答即可.

2、把一根长1米,底面直径2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答案】3.14×(2÷2)2×2=6.28(平方分米),

答:表面积增加了6.28平方分米.

【解析】把圆柱切成2段,表面积增加了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由此利用圆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

【巩固】

1、在一个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中挖去一个底面半径为3cm的圆柱形小孔,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答案】解:10×10×6-3.14×32×2+3.14×2×3×10,

=600-56.52+188.4,

=731.88(平方分米);

答: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731.88平方分米.

【解析】由图意可知: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积×2+圆柱的侧面积,据此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2、一段圆柱体材料如果截成两个圆柱它的表面积增加6.28平方分米,如果沿着直径劈开,它的表面积就增加了80平方米,求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

【答案】解:根据分析得:

2s底=6.28(平方分米);

2d?h=80(平方分米);

根据s表=s侧+2s底;

由此得:

3.14×(80÷2)+6.28

=3.14×40+6.28

=125.6+6.28

=131.88(平方分米);

答:原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31.88平方分米

【解析】由一段圆柱体木料,如果分成两块圆柱体木料,它的表面积增加了6.28平方分米;也就是横截成两个圆柱体,增加的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求出底面积;

由如果沿着直径劈成两个半圆柱体,也就是将圆柱体纵切,增加的面积是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每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高,宽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直径,用截面的面积除以底面直径求出高;再根据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解答即可.

【拔高】

1、有一些相同尺寸的正方体积木,准备在积木的各面上粘贴游戏所需的字母和数目字.但全部积木的表面总面积不够用,还需增加一倍,请你想办法,在不另添积木的情况下,把积

木的各面面积的总和增加一倍.

【答案】

【解析】把每一块积木锯三次,锯成8块小立方体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总复习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学设计 贺兰一小潘雪晴 教学内容:第88页第5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熟练掌握这几种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对立体图形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怎样整理和复习? 介绍“三点复习法”即看看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板书:知识点、重难点、薄弱点 二、梳理知识,系统建构 (一)课前布置,自主梳理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尝试整理和复习。 (二)分小组交流,分享收获

2.表面积的概念(课件出示) 3.第二小组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展开示意图帮助理解三种图形的表面积(课件动态演示) 4.体积概念(课件出示) 5.第三小组汇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课件动态演示) 6.第四小组汇报: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课件动态演示) 6.第五小组汇报: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微视频讲解) 7.第六小组汇报:公式记忆法帮助对比理解四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课件演示、学生在作业本上快速书写) 三、教师引导归类理解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应用 (一)概念辨析问题 1.要在一个长方体框架的外面糊上一层纸,就是求它的(表面积). 2.求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占有多大的空间,就就是求(体积) 3.求一个长方体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它的(底面积)。 4.求做一节烟囱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它的(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 5.求一个圆柱体水桶能装水多少升?就是求它的(容积) (二)求几个面问题 1.做一个圆柱形的油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 2.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周和底面铺上瓷片。至少需要瓷片多少平方米?(前后左右和底面的面积) 3.做一节圆柱形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四、方法优化,温馨提示 1.师小结:同学们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听课心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牢固掌握相关公式,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几何学习创造条件。 1、冯老师的这节课归纳全面、注重运用 对一节复习课而言,归纳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各不相同。所以,仅仅记住计算公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能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合理、正确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对立体图形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突出了对图形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含义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师生互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特点、每个面的面积计算、表面积的含义、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体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复习,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此外,冯老师在课堂上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时既整理和复习了小学阶段所学立体图形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前准备充分、练习层次感强 听了冯秀燕老师上的课,发现冯老师的课内容相当丰富。整节课自主学习提纲细化,使它的可操作性更强;把练习具层次感。总之,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备课充分,不仅备了课程内容,也备了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做了准确的判断,另外,让学生来当小老师也使这节课增色不少,能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间交流的时间少了点,今后要让学生多小组交流和积极主动的发言,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2.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时快慢不一,我觉得小组内应该养成互相帮助的习惯。 谭小玲 2014年5月21日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复习 永宁县第二小学姚春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图形与测量中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活动回忆梳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内在联系。 2、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复习梳理,明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及内在联系,建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及体积的完整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整理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导出复习,想“求什么”揭示课题。 2、整理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相关的知识。

(1)表面积、体积的意义。 师:刚才立体图形的特征大家都说得很全面,我们认识它们,还学习了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它们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完善认识。 请大家拿出自己整理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与同桌交流分享。 (3)汇报整理成果,形成知识网络。 (4)回顾推导过程,加深理解。 选择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汇报,并说一说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演示、实物演示) (5)观察比较,寻找内在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师:各种立体图形都有自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公式间有什么联系吗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五年级上奥数试题——第8讲.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含解析)人教版

1. 掌握一些求不规则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方法. 2. 理解立体图形在分割和拼接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 本讲着重介绍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方法,其中之一是三视图法,并介绍了立体图形在粘贴、分割过程 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如右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1.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 (叠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S 长方体=2(ab +bc +ac ); 长方体的体积:V 长方体=abc . 3.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如果它的棱长为a ,那么:S 正方体=6a 2,V 正方体=a 3. 第8讲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c b a H G F E D C B A

分割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例 1】如右图,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多少? 【分析】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5?6=150.现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减少了前后两个面中的部分面,它们的面积为(3?2)?2=12,所以减少的面积就是12. [拓展]如右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分析]我们从三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考虑,新几何体的表面积仍为原立方体的表面积:10?10?6=600. 【例 2】如图,有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大正方体,分别在它的角上、棱上、面 上各挖掉一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后,表面积变为2454平方厘米,那 么挖掉的小立方体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大立方体的表面积是20?20?6=2400平方厘米.在角上挖掉一个小正 方体后,外面少了3个面,但里面又多出3个面;在棱上挖掉一个小 正方体后,外面少了2个面,但里面多出4个面;在面上挖掉一个小 正方体后,外面少了1个面,但里面多出5个面.所以,最后的情况 是挖掉了三个小正方体,反而多出了6个面,可以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2454-2400)÷6=9平方厘米,说明小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 [巩固]右图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 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只画出了前面、右面、上面挖去的正方体)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复习教案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复习 将乐城关中心小学揭金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图形与测量中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活动回忆梳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内在联系。 2、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复习梳理,明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及内在联系,建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及体积的完整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整理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理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导出复习,想“求什么”揭示课题。 2、整理复习表面积、体积知识。 (1)表面积、体积的意义。 师:刚才立体图形的特征大家都说得很全面,我们认识它们,还学习了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它们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完善认识。 请大家拿出自己整理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与同桌交流分享。 (3)汇报整理成果,形成知识网络。 (4)回顾推导过程,加深理解。

选择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汇报,并说一说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演示、实物演示) (5)观察比较,寻找内在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师:各种立体图形都有自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公式间有什么联系吗?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二、练 1、看图说列式。 2、判断题 1)、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2)、如图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体积是圆柱的2/3。() 3)下图中的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的1/3 。 ( ) 3、选一选。 汽油桶的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 1)、这个汽油桶占地多少平方分米?() 2)、这样一个汽油桶能装汽油多少升?() 3)、做一个这样的油桶至少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A、 3.14 ×3 × 2 ×12 B、 3.14 ×32×12 C、3.14 ×3 × 2 ×12 + 3.14 ×32×2 D、 3.14 ×32 4、列式计算。 三、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有关计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相信一定有许多的小老师乐意为你排忧解难的。 四、拓

六年级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总复习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十一)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复习内容:①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一、填空 1. 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 ()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形,六个面的面积都 (),它的12条棱都()。 3. 右图是()体的表面展开图,请你测量 出有关数据(精确到整厘米数)。 这个形体的底面周长是()厘米。 这个形体的高是()厘米。 这个形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这个形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4. 填表: 形体名称已知条件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长3米,宽2米,高1.5米 正方体棱长0.6分米 底面半径10厘米,高5厘米 圆柱体底面直径1.8分米,高12厘米 底面周长0.942米,高20厘米 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都是9分米 5. 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模型,至少需要铁丝(); 如果用纸糊它的表面,至少需要()纸板;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是()。6. 用3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7. 一个圆锥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8. 把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4厘米、5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的体 积是()立方厘米。 9. 把一根直径是20厘米,长是2米的圆柱形木材锯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立 方厘米。 10. 一个圆柱形的铁皮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4分米,深5分米,做这个无盖水桶至少需要 ()铁皮;这个水桶最多可以装水()升。 11.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是3﹕2,底面积的比是3﹕4,高的比是()。 12. 一个正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得到的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60 平方厘米,原来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 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最多只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 2. 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3.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相等,它的侧面展开图就一定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表面积总复习练习题

立体图形表面积总复习练习题 、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 总和是()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上面 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前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右面的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3、把一根长8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长都是40厘米的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厘米。 5、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厘米。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 ()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 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9、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这个()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10、将4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评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11、一个圆柱底面半径2分米,侧面积是平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高是()分米。 12、一根长20厘米的圆钢,分成一样长的两段,表面积增加20平方厘米,原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3、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图形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 1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底面半径是()厘米,底面 积是()平方厘米,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15、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这根木料 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16、- 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17、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圆 柱体的高是()厘米。 18、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 表面积增加了()。 19、 米二()厘米 48分米二()米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7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说出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交流,理清学过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3、能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每人用手抄报的形式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总结和整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复习导入 1.提问。 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了哪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研究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2). 拿出自己做的手抄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我们学过的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如何计算? 回忆各种形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2.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与整理 1.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1)长方体的表面积:S 表 =(ab+ah+bh)×2或S表=ab×2+ah×2+bh×2 (2)正方体的表面积:S 表 =6a2 (3)圆柱的表面积:S 表=S 侧 +S 底 ×2=2πrh+2πr2 要求下列物体的表面积,应计算哪些面的总面积?

2.立体图形体积(容积)的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容积)及圆锥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1)长方体的体积(容积):V =abh 或V =S h (2)正方体的体积(容积):V =a 3或V =Sh (3)圆柱的体积(容积):V =Sh (4)圆锥的体积(容积):V =1 3 Sh 3.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是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 综合练习 一.填空: (1)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2)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 )倍。 (3)把一段长3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截成3 段,表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原来这段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玻璃杯 (侧 面) (侧面+1个底面) 塑料制成的水管 正方体玻璃鱼缸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优.选)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学设计 二小——杨爱军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二节图形与几何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转化、类比等教学思想。 3、利用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杏仁露罐 师:这是什么?它在生产完成之后要进行装罐或装箱,这时候工人师傅要考虑哪些数学方面的问题,你知道吗? 生:这个饮料罐能装多少杏仁露?制作一个饮料罐至少用多少铁板?…… 师:这些问题都与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有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杏仁露罐,自然地引出课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出示目标、学有方向。 1、理解并掌握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系统的整理。 2、理解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能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 师: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举例说明。 师: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请举例说明。 小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听课评课

《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听课评课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今天听了我校李老师的一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优点: 1、条理清晰。 本节课围绕这个思想和环节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出来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其联系,回忆其推导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转化、类比的思想,并能灵活的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提高能力。 本节课,加强了指导,使学生在梳

理里不至于无从着手。课前让他们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按立体图形的种类和按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等不同方法来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3、体现主体。 课堂上注重要学生多想多说,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复习推导过程,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在头脑里回忆,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最后请学生观看老师的演示再次加快。这样花时不多,却加深了学生对公式推导的印象,掌握得较牢固。 不足: 1、要加强分析和理解。基本的计算公式和计算学生已经掌握,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容易将表面积公式与体

积公式混淆。 2、要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何更大程度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需认真思考和改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数学下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案 黄土铺五四小学:肖双玲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型:复习课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沟通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与回顾、自主与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课件展示) 二、立体图形基本特征的回顾. 展示实物图:这是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三、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

(教师提示:意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2、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每个图形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如何让计算? 同学汇报.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 3、 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1)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看书交流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何联系? (2)归纳体积计算公式 (3)学生归纳: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计算有何相似的地 方?(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 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2)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 3 )倍。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60 )厘米。 (4)把一段长3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截成3 段,表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原来这段木料的体积是( 600 )立方厘米。 2、判断 1)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8倍 …………………………( ) 3)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1/3,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 3 1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一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的复习课。一节课下来,感觉到一种无力感,上得并不流畅,上课的老师累,学生累,听课的老师也累。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为下一次的教学作准备。 为什么这节课会让人有累的感觉呢?下午上课,大家的精神状态不够好?课型的问题?(因为是复习课)。我想,这也是一小部分的原因罢了。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后感受: 第一,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不够熟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六年级下学期整理与复习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的认识了立体图形,并初步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学生对一些相关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所以在上课时,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出现了许多冷场的场面,甚至变成是老师像上新课一样地讲授。 第二,对学生课前的复习情况不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做好复习工作,导致了课堂上的一个汇报

环节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对复习课的理解不够透彻,方向把握不准。大家都说,复习课是一种挑战,将一节复习课上好不容易。从备这节课开始,我就有这种感觉。以前都是以新授课为主,形式可多样,但这次是一节复习课,怎样去备好这节课?也上网找了许多的材料,但却无从下手。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思维,思考着究竟以何种形式进行复习?整理与练习的比重是多少? 以梳理知识为主还是以练习题为主,又或是两者相结合?是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知识还是课堂进行整理呢?许多设想,许多疑惑,感到迷茫。后来想想,这节复习知识的含量大,一节课想把梳理知识与有层次性的练习相结合,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就想着,这节课以学生梳理知识为主,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形成建构意识。再进行一两道练习题,那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题放到下一课时。 因此,我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复习,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进一步理解、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加深对所学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整理复习,形成网络汇报交流,回忆推导过程,

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

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3——114页,第116页第4题。教学目的: 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上课前,老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刘君,来至东溪古镇,这里素有“川东第一山水古镇”的美誉,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名镇”之一。风景秀丽,建筑古朴,欢迎大家到东溪古镇游玩。镇上有一个啤酒厂,老师参观的时候跟工人师傅交流了这些问题:啤酒罐最多能装多少毫升啤酒?一件啤酒要用多少包装纸板?这涉 及到数学上的哪些知识啊?(幻灯片显示东溪古镇及东溪啤酒厂相关图片) 学生: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系统地来整理和复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小组活动,系统整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复习? 学生回答……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系统地整理这些知识,完成表格,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得最好! 学生小组活动,整理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形成网络。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整理情况? 学生展示(投影显示学生整理的表格) 师:他们整理得好吗?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首先要搞清楚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组织全班交流。 师:在表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就知道,不管算什么图形的表面积都要把表面的所有面算完。 对于这些公式,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师生交流,加强记忆与理解。 3、回忆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师:对于这些体积公式,你们还记得怎么推导出来的吗?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最感兴趣的图形,在小组内交流公式推导过程。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立体图形表面积总复习练习题

立体图形表面积总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上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前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右面的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3、把一根长8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长都是40厘米的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厘米。 5、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厘米。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9、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 ),这个( )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

10、将4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11、一个圆柱底面半径2分米,侧面积是平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高是( )分米。 12、一根长20厘米的圆钢,分成一样长的两段,表面积增加20平方厘米,原钢材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3、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图形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 1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底面半径是()厘米,底面积是()平方厘米,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15、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16、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17、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18、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 19、 米=()厘米 48分米=()米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完整word)六年级总复习之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练习卷 9、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填空。 1、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底面周长扩大()倍,侧面积扩大()倍,底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2、一个圆柱形容器与一个圆锥形容器等底等高,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后全部倒入空圆柱形容器内,这时水深2厘米,圆锥形容器的高是()厘米。 3、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模型,至少需要铁丝();如果用纸糊它的表面,至少需要()纸板;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是()。 4、用3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锥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6、把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4厘米、5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把一根直径是20厘米,长是2米的圆柱形木材锯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立方厘米。 8、一个圆柱形的铁皮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4分米,深5分米,做这个无盖水桶至少需要()铁皮;这个水桶最多可以装水()升。 9、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是3﹕2,底面积的比是3﹕4,高的比是()。 10、一个正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得到的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厘米,原来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1、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能拼成一个高12分米的圆柱,但表面积减少了25.12平方分米。原来一个圆柱的体积是()。 1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底面积4 m2,高3 m,圆锥的体积

是( )cm 。圆锥的侧面展开是( )形。 13、把一个底面直径是12 cm ,高是6 cm 的圆柱,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cm 3,剩余部分的体积是( )cm 3。 1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 15、将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是6立方分米,这个圆锥体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最多只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 ) 2、 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3、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相等,它的侧面展开图就一定是正方形。… ( ) 4、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 ( ) 5、圆锥的底面积一定,它的高和体积成反比例。………………………… ( ) 6、 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体。…………… ( ) 7、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缩小2倍,高增加2倍,则体积缩小2倍。… ( ) 8、圆柱和圆锥的高都只有一条。……………………………… ……… ( ) 9.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公式“V=Sh ”来计算。…….( ) 10、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不一定是一个长方形。………………( ) 三、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计算一个长方体木箱的容积和体积时,( )是相同的。 A 、意义 B 、计算公式 C 、测量方法 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6立方分米,它的高是( )。 A 、1分米 B 、0.5分米 C 、3分米 3、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的( )。 A 、32 B 、2倍 C 、31 4、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可以得到( ) 。 A 、长方体 B 、圆柱体 C 、圆锥体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文档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难点】能运用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容积是25()(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dm3 4050dm3=()m3 0.09dm3=()cm3 60cm3=()dm3 1.04L=()mL 75mL=()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年级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总复习题

六年级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体积总复习题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十一)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复习内容:①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一、填空 1. 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 ()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形,六个面的面积都(),它的12条棱都()。 3. 右图是()体的表面展开图,请你测量 出有关数据(精确到整厘米数)。 这个形体的底面周长是()厘米。 这个形体的高是()厘米。 这个形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这个形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4. 填表: 形体名称已知条件表面积 体积 长方体长3米,宽2米,高米 正方体棱长分米 底面半径10厘米,高5厘米 圆柱体底面直径分米,高12厘米 底面周长米,高20厘米 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都是9分米 5. 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模型,至少需 要铁丝();如果用纸糊它的表面,至少需要()纸板;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是()。 6. 用3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7. 一个圆锥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 把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4厘米、5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 体,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 把一根直径是20厘米,长是2米的圆柱形木材锯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 加了()立方厘米。 10. 一个圆柱形的铁皮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4分米,深5分米,做这个无 盖水桶至少需要()铁皮;这个水桶最多可以装水()升。 11.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是3﹕2,底面积的比是3﹕4,高的比是()。 12. 一个正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得到的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正方体的表 面积增加了60平方厘米,原来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 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最多只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学反思 龙靖梅 “复习课难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首先复习的内容繁多,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学生来说,复习课失去了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学生缺乏兴趣。如何来进行复习?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下面我就结合我作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谈谈几点感受。 一、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让复习课有新意 复习课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构建知识体系。课上引导学生从表面积、体积的概念,计算公式,公式推导与应用,圆锥圆柱之间关系几方面作了整理,认识到根据表面积的意义,我们可以找到求所有物体表面积的“通法”,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进而通过猜想验证得到所有柱体体积的通用公式。让知识的主要脉络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由“厚”变“薄”。这样复习不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在复习中学生有发现,有提升,获得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 二、重视对整理方法的辅导,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知识犹如珍珠,如果不会整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穿成美丽的项链,才会价值连城。学好数学必须善于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我们平时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整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

养,把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学不仅仅是告之,更需要经历。本节课我改变了教师引导,一问一答的复习方式。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整理相关知识,学生整理的结果虽然稚嫩,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三、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习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转化”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日常生活问题时常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形结合是小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特别是图形教学更需要借助图形理清数量关系,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比如如何记忆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助图来理解记忆。练习中,遇到困难有什么好办法?(画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数学教学中,只有给孩子以鼓励、以勇气、以热情,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20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