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学蔡伦造纸》教学设计

1、《蔡伦造纸的历史》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国古代曾用甲骨金石竹木等材料进行记录,它们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知道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研究事迹,了解他的设计和发明过程。知道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知道纸是制造技术的产品。造纸的关键在于分离植物纤维,让纤维重新结合形成纸。

2.科学探究

在竹片和木片上书写,比较、体验它们的不足。

学习蔡伦造纸的流程。观察、比较各种纸并归纳出纸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蔡伦造纸各流程的作用,了解造纸的基本原理。

3.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体验和观察活动,乐于合作与分享。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纸是制造技术的产品。造纸的关键在于分离植物纤维,让纤维重新结合形成纸。

难点:学习蔡伦造纸的流程。观察、比较各种纸并归纳出纸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蔡伦造纸各流程的作用,了解造纸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竹片、木片、毛笔或软笔等;放大镜、各种纸。

教师演示材料:古代书写材料以及呈现蔡伦造纸各流程的影像资料或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单元页,揭示主题。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蔡伦造纸的故事吗?他是不是历史上第一个造纸的人?他

是怎样造纸的?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书写材料的演变

(1)提问: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古代曾用哪些材料进行记录?

(2)课件展示教材P56古代使用的六种记录材料(或播放影像资料)。

(3)体验:提在竹片、木片等材料进行毛笔书写比较(例如在相同时间内比书写字数的多少)。

(4)汇报:古人说的“学富五车”是用什么书写材料呢?用它们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不足?

(5)小结:古代书写材料有诸多缺点,例如量大、笨重、不好阅读、不便于保存、价格昂贵、不好传阅等。纸的出现以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终于解决了人们的难题。

2.了解蔡伦造纸的技术

(1)提问: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2)阅读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了解蔡伦造纸的技术流程。

a.切料将麻头、破布、树木、旧渔网等具有植物纤维的材料切碎,洗干净。

b.蒸煮先用草木灰水浸泡,去掉一些杂质后再蒸煮。

c.打浆煮烂以后捞起来,滤干,舂捣成糨糊状,然后放入水池中进一步打散纤维,形成纸浆。

d.抄纸用抄纸器将纸浆均匀地抄起,压平,滤掉水。

e.晒纸将抄出的纸浆连同抄纸器一起晾晒,干燥后再揭起。

(3)小结:蔡伦改进技术造出的纸轻薄平整,便于书写。他总结、概括出来的加工顺序,可以称为“造纸流程”。掌握了这个流程,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技术流程还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

3.揭开纸内部结构的秘密。

(1)出示各种纸品(报纸、卫生卷纸、牛皮纸、作业本纸)。

(2)观察各种纸,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可借助放大镜观,可撕开纸)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小结:不管什么纸,各种纸的内部结构都是由纤维组成的。

(5)联系蔡伦造纸,回头继续分析、讨论蔡伦的造纸技术。

a.蔡伦造纸的原料与纸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b.蔡伦造纸流程的各部分,在形成纸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6)班级交流

(7)小结:蔡伦造纸的原料中都有植物纤维,纸的结构是由纤维组成的,说明造纸原料里的纤维是形成纸结构的前提。蔡伦造纸各流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分离植物纤维使之重新结合形成纸。

(8)全课总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对书写材料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整理,下课。

2、《我们来造纸》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造纸是技术发明,重演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需求、确定设计方案、制作与评价、改进与完善等。

知道书写是纸最初的基本功能,根据不同需求造出的纸还有其它功能。

2.科学探究

针对一个具体的造纸任务,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按照基本步骤来完成既定任务。

能对自己或他人造纸设计的想法、草图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3.科学态度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造纸的流程设计并实施。

愿意合作与分享,在重演科技史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创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造纸是技术发明,重演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需求、确定设计方案、制作与评价、改进与完善等。

难点:针对一个具体的造纸任务,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按照基本步骤来完成既定任务。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牛皮纸、卫生卷纸、报纸、复印纸、作业本纸、纸盒、麻料、树皮等用于造纸的材料;水槽、玻璃棒、抄纸器、泡沫塑料板、吹风机等用于造纸的工具。

教师演示材料——教学课件、现代造纸工艺的相关影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蔡伦造纸的技术流程。

(2)提出造纸任务。参考蔡伦造纸的方法,我们可以怎样来造纸?

(二)新课学习

1.设计我们的造纸方案

(1)出示一些可用于造纸的材料

(2)讨论:

①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材料造纸?(基本功能是要能书写的白纸)

②如果我们选择的材料与蔡伦选择的材料不一样,那我们造纸的流程以及使用的工具需要调整吗?

(3)参考蔡伦造纸的流程设计适合自己的造纸流程。

(4)写一份完整的造纸方案。要求写在活动手册上。

(5)讨论修改甚至小试验后再完善方案。

(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时总是反复考虑、及时修改和完善并不断试验才得以成功的。我们也需要反复考虑以完善自己的造纸方案。)

2.造一张能写字的纸

(1)造纸流程示范(展示教材P59页案例)

(2)提醒注意事项。

①如果设计与此相同,可以参考。如果不相同,则不能照搬。

②碎纸时,需要尽量碎一些,便于纤维分离,同时要预估造碎纸量。

③小组合作进行,用干净的卫生卷纸,洁白不用蒸煮漂白。

④打浆时,可用玻璃棒等工具搅拌,。

⑤抄纸是,要特别关注纸浆是否均匀分布,可用泡沫塑料板压平避免纸浆被压板带起来。

⑥可以用电吹风甚至烘干机加速干纸。

(3)各组按照设计好的流程造纸。

教师巡视指导。

(4)初次造纸作品展示,评价其书写功能等,发现不足,留待改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我们初次造出的纸,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二)新课学习

1.改进我们的造纸技术

(1)展示规范的造纸流程及优秀作品。

(2)对照榜样,寻找自己的改进点。

(3)提供改进范例(教材P61页上面)

(4)小组讨论,将改进的办法写下来。

(5)再次试验改进后的造纸术,再次造纸。

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我们最好的作品。

2.拓展:现代造纸术。

(1)全课拓展:现代造纸的设备越来越先进,造出的纸用途也非常广泛。但现代造纸工艺与蔡伦造纸术的流程依然是大同小异。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粉尘等污染物,需要特别注重污染治理。

(2)介绍再生纸:再生纸是以回收的废纸为主要原料造出来的纸张。据统计,1000千克废纸可以造再生纸85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还可以节水节电,减少污染。

(三)整理,下课。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一、填空题: 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填空题: 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8、羊、狗、猫等哺乳动物,他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9、(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10、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 (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2017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题(最全)

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题 填空题: 1、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 5、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6、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9、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二、判断题。 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x ) 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

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 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 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 1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x ) 1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2、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x ) 三、单项选择题。 1、仙人掌的根会朝着(A、)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无水 2、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B )。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B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A )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 )

2018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2分,共32分)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4分,共20分)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4、为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谁做得对?() A、植树造林 B、用湿抹布擦黑板 C、组织同学宣传保护空气的活动 D、扫地时不洒水 5、材料回收利用做法正确的是() A、随地焚烧杂物 B、垃圾分类扔入不同类的垃圾桶 C、将废弃物做成装饰 D、收集废纸换再生纸 三、连线题。(每个2分,共22分) 1、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

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试题 湘科版

新牌坊小学2020年秋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姓名班级总分 1、()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2、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 )三部分,头部有( ),胸部长有( ),它们是同一类动物( )。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头部有(),靠()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是鸟类特有的,略有()性和()性,有护体、()、()等功能 5、羊、狗等哺乳动物,他们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哺育。 6、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 7、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能握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 8、()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9、()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10、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11、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的性质,受热(),受冷()。 12、造纸的关键在于分离(),让纤维重新结合形成纸。

13、再生纸是以收回的()为主要原料,造出的纸张。 二、判断题 1、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气体不占据空间。()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黏质土的渗水性比砂质土和壤土的都好. () 4、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相平。() 5、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没有保护作用。() 三、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 3、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答: 四、写出对应的温度 五、写作: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读作: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一棵顽强的小树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一棵顽强的小树 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完整word版)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一棵顽强的小树 1、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第二节、从“南橘北枳”说起 1、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原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P7页例子)例如: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产于北方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梨子、哈密瓜等。产于南方的水果有:柑橘、荔枝、橙子、香蕉、芒果、菠萝、火龙果、榴莲等。 3、动物的生存也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极熊、鱼、非洲豹、骆驼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第三节、走进池塘 1、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3、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第四节、假如大树都倒下 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严重时,甚至造成某些物种灭绝,这就是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2、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假如大树都倒下了生物们将会失去食物不能生存,土壤流失,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引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除此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等。 2、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淀粉遇碘酒变蓝紫色;脂肪涂在纸上会使纸变得透明。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含答案

2016年上栗镇胜利小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一、填空题:姓名: 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3、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 4、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5、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6、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7、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8、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9、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1---12 岁开始身体进入发育阶段,(盲目地减肥或无节制进食)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合理和均衡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发育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1、比尔蒙特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 12. 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盐类、维生素、水)等 13、平衡饮食我们应该多吃(米饭、水果、蔬菜),少吃(油脂类食品) 14、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15、食物的腐败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17、(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18、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19、(温度)、(水)、(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产生作用。20、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 21、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一般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 金属矿产)等。 22、(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 的自然灾害之一。但火山活动也有有益的一面,能把地下的铁、铜、硫、铝等矿产搬上来。 23、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金矿石)(任填3种)等 2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所有的生物能源也是来源于(太阳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自(太阳)。 25. (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资源)都是节约能源 26. (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熔炉里的钢储存了(热能)、燃料、食物储存着(化学能)。 27、电的计量单位是(“度”),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比如:10个100瓦的灯泡亮1 个小时,就用了( 1 度电)。 28、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29. 环保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 30、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电能可使电动机转动,热能可使水温升高,光能可以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31、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32.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3.由于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34.月球不会(发光发热),但能反射(太阳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光 3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 )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 )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 14.(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 )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 )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 ),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 )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 A、植树造林B、乱扔废旧电池C、开展宣传活动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doc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一了解记录一采集标本 一整理资料一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1 拓展延伸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试题<一> 一、填空 1、在食物链中,处于最前端的叫,最末端的叫;一般来说最前端的是,最末端的是。 2、在观察绿豆发芽实验中,两组相同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 3、太阳光在没有碰到物体之前是沿着传播的。 4、将一束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光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形成美丽的。 5、镜面能够反光,镜面的这一性质叫。 6、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和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了。 7、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 8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管都是色的。 9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 11土壤微粒根据大小可分为四种。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的主要因素有: 13弹簧秤是用来测量的仪器。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14自行车的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而轴承里装有滚珠,是为了: 二、判断 1、用一面镜子把阳光投射到纸上,比用两面镜子时更明亮。() 2 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3、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煤、石油和天然气。() 4、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右边。() 5、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6、颜色浅的物体比颜色深的物体吸收光的能力强。()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会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8、太阳能是一种没有污染的洁净能源。 9、太阳光以每秒约300000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的传播速度快了。() 10、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11、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则影子在物体的右边。() 12、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干燥的泥土里。() 13、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14、阳光的传播路线是不能改变的。() 15、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太阳。( ) 三、选择 1、红色物体反射的是颜色的光。 A 绿色 B 红色 C 紫色 2、下面物体中反射光的本领最强。 A 白纸B红布 C 锡纸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