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说明书(绝对超值)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说明书(绝对超值)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说明书(绝对超值)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篇 (2)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一、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 (2)

二、编制新区规划的需求 (2)

第二章规划依据 (3)

一、规划编制依据 (3)

二、参考文件 (3)

三、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3)

四、主要上位规划解读 (3)

第二部分现状篇 (6)

第三章现状概况 (6)

一、区域位置 (6)

二、自然状况 (6)

三、社会经济 (6)

四、人口 (7)

五、土地利用 (7)

六、公共设施现状 (8)

七、道路交通现状 (10)

八、现状问题 (10)

第三部分理念篇 (13)

第四章理念与构想 (13)

一、发展条件 (13)

二、发展理念 (15)

三、发展构想 (16)

第五章目标与策略 (16)

一、城市建设目标 (16)

二、发展策略 (16)

第六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7)

一、功能定位 (17)

二、发展规模 .......................................................................................................................................................... 17第四部分规划篇 .. (19)

第七章打造“绿色城市”空间布局 (19)

一、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19)

二、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 (20)

三、土地利用规划 (27)

第八章构建“绿色城市”支撑体系 (29)

一、新的生态结构 (29)

二、新的生活方式 (31)

三、新的生产方式 (39)

第九章“绿色指标”研究 (41)

一、研究“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意义 (41)

二、构建“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目标 (42)

三、国内外相关城市指标体系的借鉴与参考 (42)

四、本次规划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42)

五、“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一览表 (43)

六、指标体系的解释 (47)

第十章“绿色市政”规划 (49)

一、给水工程规划 (50)

二、污水工程规划 (52)

三、雨水及防洪工程 (53)

四、绿色用水规划 (56)

五、电力工程规划 (58)

六、通信工程规划 (60)

七、燃气工程规划 (62)

八、环境保护规划 (64)

九、环卫设施规划 (68)

十、综合管沟规划 (71)

第十一章城市更新 (73)

一、城市更新目标 (73)

二、城市更新策略 (73)

三、城市更新对象 (74)

四、重点更新改造地区 (74)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指引 (74)

一、近期重点推进片区 (74)

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75)

第一部分背景篇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

2007年5月28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出席宝安区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在光明、公明两个街道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推进光明产业园区与光明、公明街道的统筹发展,并成立深圳市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辖区面积155.33平方公里。这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光明新区的成立同时也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圳市2030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光明高新产业园区”,之后光明中心区和光明高新区约28平方公里范围划为光明新城,纳入《深圳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在光明新城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提升地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将进一步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建设进程,同时为探索新城建设和管理模式、特区外城市化道路、落实循环经济的规划理念创造了极佳的制度环境。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现阶段应该“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21世纪的标准、国际化的视野、后现代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和谐发展,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把光明新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

二、编制新区规划的需求

目前指导光明地区城市建设的,主要是2007年编制完成的《深圳市西部高新新区分区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组团规划)。该规划着眼于标准化的土地管理,在指导地区产业布局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未来光明新区将进一步增强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城的优势竞争力,实现由单一的产业项目管理向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管理转变,由推动产业发展向综合统筹转变,由建设产业园区向建设

城市新区转变。因此,新区目前迫切需要新目标导向下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而现行新区规划显然不能满足以上需求。

另外,现阶段覆盖光明地区的城市规划成果层次和内容丰富,从新区分区规划到法定图则、到城市设计到详细蓝图,基本建立了对光明新城地区的规划指导。但是,当光明新区作为从宝安区分离出来,以光明新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发展时,以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审视现有规划成果,现有成果在体系建立、目标定位、发展策略等方面并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作为新区政府建设管理的依据和抓手。

因此,在新区成立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一方面保证既有规划成果有效内容的延续性,一方面对应新主体、新目标和新思路整合、调整和优化城市资源,以高起点、高标准建立适用新区管理主体的规划体系、切实引领新区发展,逐步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这一建设目标。

第二章规划依据

一、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46号)》、《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相关法规和规范。

2、《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在编)、《深圳市西部高新新区分区规划(2006-2020)》、《深圳市干线道路网规划》、《深圳市轨道交通近中期规划》、《深圳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深圳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以及其它经批准的相关规划文件。

二、参考文件

主要为正在开展的相关专项规划研究成果,包括:《大陂河-洋涌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圳市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光明新区综合交通整治规划》、《深圳市蓝线规划》、《宝安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深圳市市政共同沟布局规划》、《深圳市住宅小区雨水利用规划》、《深圳市再生水利用布局规划及海水利用研究》、《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等。

三、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本规划编制范围为光明新区行政辖区,包括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办,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5.33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远期为2010-2020年。

四、主要上位规划解读

1.《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最新编制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深圳总规》是深圳指导转型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深圳的城市性质为:“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新一版总规进一步强调深港合作的重要意义,以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为突破口,从传统的开发建设引导走向公共资源管理的思路,对光明新区的规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是光明新区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根据经市常委会审批通过的《深圳总规》纲要,主要对光明新区提出了如下要求:

(1)城市空间结构

深圳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新区结构,光明新区位于中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的发展水平。

(2)城市中心体系

深圳将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新区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即光明中心区是规划确定的5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其他四个分别为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引导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规划确定光明中心区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3)城市产业发展目标

深圳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适度重型化制造业为重点,高端服务业为支撑,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工业布局指引:遵循“特区内外产业链上下衔接,特区外东、中、西差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依托东、中、西发展轴,逐步形成一核、三片、九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光明—石岩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主要依托光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建设,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信等产业。

文化产业中远期布局指引:在光明新区、东部华侨城及观澜片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布局指引:推进光明森林公园、光明工农业观光园及其它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在光明规划建设星级酒店,。

2.《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公明、光明、石岩](2005-2020)》

《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公明、光明、石岩](2005-2020)》(以下简称《组团规划》),是指导西部高新组团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包括公明、光明、石岩三个街道办,规划面积221.15平方公里。

该规划以上版总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按照深圳市组团式发展的统筹安排和建设实际,协调各层次规划对组团式发展要求,统筹公明、光明、石岩三个街道办的规划建设,确定各项用地构成和发展方向。是光明新区目前已开展的一系列下层次规划(法定图则、详细蓝图、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

组团规划编制于光明新区成立之前,规划中对公明、光明街道提出了如下要求:(1)城市布局结构

发挥组团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公明、光明和石岩现状建成区为基础,整合优化,完善功能,形成地域空间相互独立的三组城市建设区域,即公明地区、光明地区和石岩地区。

(2)城市功能结构

由公明中心区和光明中心区共同组成的中心区联合体,聚集组团大部分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是组团商贸、信息、文化、行政中心和第三产业主要集聚区。公明中心建设成为行政办公、商业和公共服务中心;光明中心建设成为商业办公、商业服务和文化教育中心。石岩中心为组团副中心。

(3)产业发展布局

以产业集聚、园区化发展为主,规划六个主导产业发展区:包括光明高新产业园区、光明先进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基地、石岩径贝产业园区、石岩塘头产业园区和石岩石龙产业园区。光明和公明街道涉及三个主导产业发展区:

光明高新产业园区:组团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和未来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节能环保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提倡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式发展模式。项目引进应提高门槛,进行严格的技术经济论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园区整体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集聚基地:包括深圳市内衣产业集聚基地、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及拟建的深圳市钟表产业集聚基地,产业集聚基地以发展深圳市传统优势产业为主。

光明先进产业园区:主要为光明北同富裕园区,引导现代制造业聚集。

3.本次规划的角色任务

图2.4-1 组团规划布局结构规划图

本次规划编制是在光明新区成立、规划执行主体发生改变,新区功能定位提升,市委市政府对光明新区寄予厚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同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提出“转型期”发展思路的背景下开展的。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是本次规划重要的工作基础,为保证规划的延续性,本次规划的角色任务是应对新目标,重新判断城市定位和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合理优化原有规划、提升内涵和建设标准,统筹新近开展的专项规划内容,为新区政府提供一份支撑新区发展目标、便于实施操作的规划文件,并作为下层次法定图则及相关编制的依据。

本次规划范围与组团规划有所区别,新区成立后由于定位提升,对光明、公明街道的发展规模预测相应改变,主要指标对比如下:

表2.4-1 组团规划与新区规划基本指标对比

为保证已批规划的延续性,原组团规划与新区发展思路一致的、已落实为执行依据的内容将得到保留和延续,包括由组团规划确定的主次干道框架和基本功能结构。同时根据新区新的规划定位、规划构思和建设规模预测,优化局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标准,补充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城市设计等相关内容;结合已批或在编专项规划、法定图则、已批用地、已确定的重大项目选址,对交通布局、用地布局、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选址、绿地系统、标准分区进行修正。

第二部分现状篇

第三章现状概况

一、区域位置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西部地区,东至观澜街道,西接松岗街道,南抵石岩金额街道,北临东莞市黄江镇。下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新区面积155.33平方公里,其中公明街道面积100.27平方公里,光明街道面积55.06平方公里。(注:以上面积数据均根据测绘地图cad文件统计得出)

二、自然状况

光明新区地处公明盆地,大部分属于大陂河-洋涌河流域,光明东北部小部分地区属于观澜河流域。沿大陂河-洋涌河主河道构成大片平原及一级冲积阶地,宽度1000-2500米,高程在20米以下,地貌以丘陵为主,相对高度以30-40米的低丘、台地面积最大,兼有一些阶地和沟谷平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地表径流有大陂河-洋涌河及其支流。

光明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多年平均气温22℃,平均相对湿度79%,区域内雨量充沛,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与东南风。

光明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生态农业、旅游业前景广阔。

三、社会经济

根据各街道办2006年底统计数据资料,到2006年底,光明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34.6亿元(当年价,下同),其中公明为116.17亿元,光明18.43亿元;

2006年,光明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4.19亿元、农业总产值3.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91亿元、财政收入6.69亿元、两税收入16.4亿元。

近年来,公明街道工农业产值保持平稳增长,但光明增长不稳定,从工农业总产值变化一览表中可以看出,光明2002年增长率为-13.0%,2004年增长率变为40.3%,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光明的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都是一些稳定性差的工业,造成经济增长波动较大。尤其与相邻地区比较来看,2006年税收收入总额仅为龙华街道的6.6%。

公明街道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总体优于光明街道。截至2006年底,公明街道共有工业企业1746家,其中三资企业563家,三来一补企业456家,民营企业 727家。厂房总面积679.48万平方米,宿舍总面积266.38平方米。工业区102个,企业总人数503100人,其中500人以上企业192家。

截至2006年底,光明街道共有企业304家,但相对有规模的外资企业只有4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20多家,基本上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总体上看,光明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而且规模大的企业少,小企业所占比重大且现状优势产业不多,仅有奶制品加工行业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同时值得关注的问题还有,光明街道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了与深圳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失业率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未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后,光明街道约有3万多名依靠种养为生的原居民,可能将面临失业的问题。

另一方面,光明新区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小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可以看出工业在各街道的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同时光明街道虽然现状农业用地面积比重不低,但是长期以来处于低级、粗放的利用阶段,经济效益不高;高科技农业园区发展刚刚起步,还需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改变发展模式。

光明新区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希望分局及有关管理部门能进一步提供关于高新区的工业产值等经济数据)

单位:万元

注:上表2004年以前数据来自《组团规划》说明书,2005年数据来自《宝安年鉴2005》,2006年数据来自各街道办最新统计资料。

注:光明街道2006年工农业产值数据尚未提供。

四、人口

据各街道办人口资料统计,2006年底,公明总人口为7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万人,外来人口70.08万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32;光明总人口9.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万人,外来人口7.6万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4。

光明新区现状总人口为8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1万人,占总人口的5%,外来人口77.68万人,占总人口的94.8%,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19。可以看出,光明新区人口绝大部分由外来人口构成,具有较大不稳定性。户籍人口中,有归侨侨眷7008人,占户籍人口的37%,大部分是1978年至1979年从越南回国的归侨,小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回国的归侨。

表3.4-1 2006年光明新区现状人口统计表 单位:万人

五、土地利用

1. 土地综合利用现状

光明新区总用地面积155.33平方公里。其中:光明街道辖区范围约55.06平方公里,公明街道辖区范围约100.27平方公里。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4903.68公顷,占光明新区总面积的31.57%,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629.23公顷,占光明新区总面积的68.43%,其中水域1291.38公顷,占8.31%;耕地1607.08公顷,占 10.36%;园地4066.14公顷,占 26.18%;林地2853.44公顷,占18.37%;牧草地76.11公顷,占0.49%,其他农用地119.00公顷,占0.77%,发展备用地561.99公顷,占3.62%;露天采矿用地54.09公顷,占0.35%。

表3.5-1 光明新区现状用地汇总表(2006年底)

光明新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31.57%,城市建设有一定发展空间。光明新区可建设用地存量主要集中在光明街道。

水域、园地、耕地等非城市建设用地占光明新区总用地面积的68.43%,对保

持光明新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塑造生态型光明新区具有重要意义;未利用土地(已推未建设用地)总面积1620公顷,该类用地分三种情况:其一,现状已批或已划定红线但尚未建设的用地,共计269公顷,所占比例较少;其二,虽准备建设,但未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或自行推地准备建工业厂房及其它项目出租,该类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三,以出租土地为条件盲目招商引资,但引进项目迟迟未能到位而使推平的土地长期闲置,该类情况也占有相当比重,反映出过去以镇、村为建设主体的城市建设无序性。因而将城市建设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在各类用地之间寻求平衡是发展的必然。

2.土地综合潜力分析:光明新区范围内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不可建设用地约8

3.44 平方公里,可建设总用地约71.89平方公里。根据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与已批用地的叠加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状光明新区剩余的可建设用地总量不多,已批未建和未批未建的用地共有约34.60平方公里,占可建设总用地的48.14%,占规划总用地的22.28%。

(2)现状存在大量已经建设却无相关合法手续的用地,这些用地的挖潜改造后,还有一定的可建设空间。这部分未批已建用地约31.46平方公里,占可建设总用地的43.76%,占规划总用地的20.25%。

表3.5-2 现状土地建设潜力统计表

注:以上用地计算中,现状道路、公共绿地和高尔夫球场绿地纳入已建设用地;以上数据截至2008年5月之前收集的资料。

3. 建设用地现状

光明新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903.68公顷,其中居住用地782.55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15.96%;工业用地2784.40公顷,占现状总建设用地的56.78%,两项合计所占比例达72.7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和政府社团用地占建设用地的6.12%;绿地占4.71%,现状人均绿地约为2.8平方米。

光明新区建设用地比例最大的为工业用地,而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政府社团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绿地等用地比例都较低。同时,虽然光明新区建设用地增加很快,但结构性缺陷十分严重,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呈现出低度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也是造成光明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原因之一。

表3.5-3 光明新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06年底)

六、公共设施现状

1.教育设施

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有各类学校33所。

现状没有独立的高中。高中学位由华茂实验学校(其中含高中21班)和光明中学(含12个高中班,无高三)提供。

初中2所,为光明中学和公明中学。

12年制学校一所,即公明街道的华茂实验学校(民办),含高中21班、初中24班、小学46班。

9年一贯制学校11所,其中公明街道9所(其中民办8所),光明街道2所(其中民办1所)。

小学17所,其中公明街道12所,光明街道5所(其中民办1所)。

职业技术学校2所,公明街道1所,光明街道1所

此外光明新区还有一处区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表3.6-1 光明新区文化教育设施一览表

现状评价:

(1)现状学位指标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光明街道现状小学学位6167个,公明街道18970个,总体水平为31-32座/千人,这与“深标”规定的54座/千人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初中学位现状总体水平为9.8-10.9座/千人,与“深标”30座/千人的指标差距甚远。高中学位总体水平为3.6-4.3座/千人,与“深标”27-32座/千人的指标差距非常大。

(2)学校布局不均衡,部分学校服务半径过大。现状的学校分布相对集中,一般都聚集在街道的中心区,其他地区的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无法满足,学校服务半径过大,严重超出了“深标”规定的范围。

(3)部分学校的规模和班额超标,教学场地和建筑面积不足。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核名牌学校,大多位于老城区,扩建困难,导致教学场地和建筑面积不足,家学环境不容乐观。

(4)学校的硬件条件差别大,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5)义务教育发展任务艰巨。由于众多的外来人口的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已完全放开,因此面对如此巨大的就学学生人数,义务教育设施应首先在规划中予以配置。

2.医疗卫生设施

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有各类医疗设施39处,提供病床820张,千人床位指标为1床/千人。

现状没有市、区级别的综合医院;地区级综合医院4处,公明街道2处,分别为公民人民医院和深圳宝田医院;光明街道2处,分别为光明新医院和光明医院,均集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

门诊部5处,全部在公明街道。

卫生监督所2处,公明街道和光明街道各有一处。

大部分社区设有医疗(社康)站,其中公明有24个社康站,光明有4个。还有5个社区没有建设。

现状评价:

(1)光明新区床位数规模远远达不到基本要求,差距很大。现状的1床/千人与“深标”规定的4床/千人相比差距很大。

(2)医疗设施分布不均衡。现有医疗设施主要布置在街道中心地区,导致如光明街道北部和东部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医疗设施,不便于居民对医疗卫生设施的使用。

(3)医疗设施质量与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3.文化娱乐设施

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状居住区级以上的文化娱乐设施共计9处,没有大型的市、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居住地区级文化娱乐设施有9处,公明街道5处,包括公明文化中心、公明影剧院、公明图书馆、玉律影剧院、东坑影剧院;光明街道4处。包括光明文化宫、光明影剧院、图书馆和老年活动中心。

此外还有47处社区级文化娱乐设施,一般不独立占地,与居委会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设。

现状评价:

(1)现有文化娱乐设施不能适应新区发展的需求。现有的文化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主要以社区级的文化设施为主体,缺乏大型的城市级别的文化娱乐设施,这与光明新区的定位于发展需求非常不适应,急需规划建设一批能代表光明新区形象,满足光明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设施。

(2)现有文化娱乐设施分布不均衡,服务范围过大。现有设施基本都聚集在街道或居住地区的中心地区,其他地区较为缺乏,尤其是光明街道的北部和东部地区非常缺乏文化娱乐设施。

(3)文化娱乐设施类型不够多元,无法适应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体育设施

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没有市级体育设施,区级体育设施1处,即公明体育中心;6处居住区级体育设施,分别为公明体育馆和体育中心、楼村运动中心、合水口运动中心、下村体育中心、塘尾体育中心、西田体育中心和田寮体育中心。

现状评价:

(1)缺乏大型综合的市级体育设施。

(2)体育设施使用标率不高。主要因为现状体育设施的场地设计较为粗犷,缺乏质量较高的体育场馆;同时大部分都是收费的,缺乏免费的体育健身场地或设施,这些都导致现有体育设施的使用标率不高。

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

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有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1处,即公明敬老院,位于公明街道红花路56号,占地面积1.1公顷,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有48张床位,现入住27人。现状没有市、区级社会福利与保障。

现状评价:

(1)现状敬老院利用率不高,也与现状的社会福利模式有关。

(2)现状敬老院用地内有扩建的空间。

(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光明地区需要在未来增加敬老院与老年人服护中心。

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有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共38处。其中光明新区政府用地一处。

街道办事处两处。派出所7处,其中公明街道有4处,光明街道3处。此外还有28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公明街道19个,光明街道9个。

现状评价:

(1)光明新区成为独立的行政单元后,行政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而现有的行政管理设施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2)大量的社区服务设施的用地需要落实,但是本次分区规划限于规划层级编制内容的局限,难以细致到社区层面,这些需要相关专项规划与下层次规划的落实。

注:以上公共设施现状资料根据“《光明新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修编(2008-2020)》初步方案”更新。

七、道路交通现状

光明新区对外联系主要道路包括:龙大高速路、南光快速、北环大道(至沙井)、公常公路(至东莞)。

光明新区主要城市道路包括:松白公路、根玉路、民生路、红花路、华发路、建设路、马田路、塘明路、光明大街、光侨路、观光路。

松白公路是光明新区内南北联系的重要道路,最初是按公路型设计,大部分路段在公明境内,开口较多。目前已失去完全公路的意义,而是以公路的建设标准和职能,承担城市主干道的职能,该路行驶车辆不受限制,交通环境十分复杂,已超负荷运行,需要尽快以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标准加以整治,分流交通,整治环境。

新区内城市道路除个别新建外,大部分级别较低,级配差,不成系统,枝状路、断头路较多,交通连续性不强。

光明新区现有长途客运站一处,为公明汽车站,占地约2公顷。另外还有几处公交始末站,如公明老汽车站、恒誉光明客运站,安腾田寮营运站。

八、现状问题

1.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依赖性大

光明新区各街道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街道由于交通、区位条件、土地开发方式等原因,发展不平衡,公明由于区位条件较好,土地较多,受限制因素较少,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光明受土地所有制和开发建设模式限制,城市建设规模较小。

外源工业是各街道支柱产业,以“三来一补”企业居多,多属“定单式”工业。整个发展过程由政府提供市政基础设施,村、镇提供土地和标准厂房,外商提供资金、技术和定单,外来人员充当廉价劳动力来完成。不稳定、随机性大、对外依赖性强是其共性特点,急需产业升级与改造。同时缺乏内源、稳定性较好、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业。

同时光明新区农业附加值不高,生态农业基地优势尚未体现。

(2)产业同构严重,工业品档次低

光明新区现状工业单元规模小、独立性强、互补性差,产品雷同、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直接造成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3)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不发达

从产业结构分析,光明新区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光明尤为突出,体现为重视了工业的发展,配套服务水平没有及时跟上,呈现城市化初期阶段的发展特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一定程度制约了光明新区的发展后劲;同时以劳动密集型低收入外来人口为主体的人口结构总体消费水平较差,直接导致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

(4)外来人口多,平均素质较低

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决定了光明新区人口结构和人口类型。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导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内地不发达地区,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水平不高。据“五普”统计资料显示,公明、光明街道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占当年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26%、3.53%,初级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口占大多数。“三来一补”企业的不稳定性,使外来打工者经常受失业威胁,且多属于低收入阶层,生活保障性差,是构成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不利因素。

同时光明街道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失业率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尤其是未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后,光明街道约有11700多名依靠种养为生的原居民、侨民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2.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状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严峻,环境污染严重

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管理水平导致目前光明新区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水体、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倾倒等现象非常普遍;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蔓延也导致城市自然绿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并且造成区域性生态廊道的断裂。总体来看光明新区内有限的各类自然资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更长远及可持续的发展光明新区,关注和着手进行光明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产出效益低

光明新区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过大,而反映城市生活服务和环境质量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政府社团用地和绿地指标偏低,比例分别为2.56%、3.56%和4.71%。

2005年,光明新区单位工业用地平均产出为14.24亿元/km2,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2亿元/km2),远低于保税区(50亿元/km2)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62.8亿元/km2),有待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缺乏,水平较低

公共设施总体配套水平较低,缺乏大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娱体育、金融商业等服务设施。城市道路、水厂、变电站等市政公用设施自给自足,缺乏统一协调。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设施未形成系统,造成大陂河-洋涌河等水体不同程度污染,有限的水资源环境受到威胁。

(4)旧村与旧工业区更新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

各街道土地开发以行政村、自然村为主体,缺乏统筹安排,无计划用地、推山毁林、破坏生态现象时有发生;工业、居住混杂,功能不明确,村民违章、超标建房现象严重,环境质量差,缺乏相应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城市建设区内的“城中村”,城市更新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

(5)城市面貌无序,大陂河-洋涌河东西两岸城市风貌差异大

总体来看,光明新区呈现的是典型的珠三角地区工业为主的乡镇风貌,低品质的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低品质的居住建筑与低品质的工业建筑犬牙交错,只有少量质量较好的公共建筑点缀其间。大陂河-洋涌河东岸尚有大量可建设土地,为改善城市的潜力空间。但是大陂河-洋涌河西岸城市建设基本成型,改造难度大,与规划“新区”的建设期望存在巨大差距。

(6)分属两个街道办,建设协调难度大

目前,光明新区的土地存量主要集中在大陂河-洋涌河以东的光明街道。根据《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光明新区大陂河-洋涌河以东28.22平方公里的用地划为光明新城,纳入深圳近期建设重点开发地区,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必然将成为未来光明新区集中力量投入、展示建设成就的地区。

由于公明街道土地存量有限,根据上层次规划指引和深圳市产业布局的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以传统制造业聚集为主,未来在两个街道办的政策关注度、发展动力、资金投入和收益上必然会一定差别。新区成立是一次跨行政区划,以新城建设带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尝试,新区管委会作为建设和管理主体,必须做好新区建设统筹,平衡两个街道的利益分配,使两个街道团结在新区发展的共同目标之下,否则容易引起进一步的社会矛盾。

第三部分理念篇

第四章理念与构想

一、发展条件

1.宏观发展环境

(1)新区发展历程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9)》提出“以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新区集合布局结构”,光明、公明街道属于第三圈层,发展方向为利用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发展适宜产业,保护环境,保持低密度建设,目的是为深圳市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当时公明、光明作为生态敏感性高的地区,以独立城镇建设,限制城镇发展规模,强调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02年,公明和光明街道作为深圳当时最大的成片可开发建设区域,开始统筹规划和开发建设,并首次提出了“光明新城”的概念。深圳市政府三届六十七次、八十五次常务会议做出了建设光明新城的决策,要求将光明、公明作为整体,进行全局性的产业规划布局和一体化开发建设,使光明新城成为全市重要的产业基地,并做到新城与产业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根据上述要求,两明地区编制了《深圳市光明新城规划大纲》,初步确定以卫星城的模式发展。

2004年,《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公布,提出“一脊三带五轴”的区域空间结构。两明地区位于莞深高速公路沿线产业聚合轴上,将与北部松山湖等节点组成区域高科技研发与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带动珠江东岸片区服务功能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变。

之后光明高新区规划建设启动,重点发展以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化合物半导体和半导体照明、光电平板显示、集成电路三大产业已初具规模。

2006年,两明地区用地存量最为集中的28.2平方公里土地:光明高新区和光明中心区合并命名为“光明新城”(深圳市四大新城:光明新城、龙华新城、体育新城、东部新城之一),纳入深圳市近期建设计划。《光明新城规划》指出: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带动社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引导产业空间合理布局,带动新城有序发展;逐步整治现有的旧村、工业区、街区,提高新城品位,突出新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利用河流、湖泊、荔枝林、山体等自然要素营造建设一个环境优质的生态型新城。光明地区开始大踏步迈入实际建设阶段。

为了更好的依托光明高新产业园区,推进光明、公明街道的统筹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光明片区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在光明、公明两个街道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2007年5月31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在宝安区干部大会上宣布光明新区成立。同年8月,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央深圳市光明新区工作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根据正在编制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光明新区规划范畴属于深圳市西部滨海分区,并作为分区中心之一,重点发展城市特定职能,加强行政、文化、商业、商务办公、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集中建设。至此,从规划定位上光明地区彻底实现了从边缘生产型城镇到中心综合型城区的转变。

(2)深圳城市发展目标定位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深圳将以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为发展目标,具备以下五方面城市职能:国家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深港共建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胜地。

要实现这一远景,深圳必须一方面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增长,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一方面高效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优良生态环境。从深圳整体情况来看,目前特区内外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面对特区内建设用地和开发强度的饱和,特

区外的土地利用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挖掘。单靠特区内有限空间资源,深圳难以实现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光明新区的成立即是深圳应对土地资源短缺,建设重心想特区外转移,高标准建设特区外综合型城区、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新体制的重大举措。

同时,凭借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光明新区应该成为深圳市建设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先锋地区,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丰富国际旅游胜地旅游类型的重要依托。

(3)周边城镇发展状况

与光明新区同属西部滨海策略分区的包括宝安中心区、福永、沙井、松岗。宝安中心区将重点承担区域高端服务业基地职能,沙井和松岗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于光明新区形成差异化发展。

光明高新区是深圳产业发展西部拓展轴上的重要节点。西部拓展轴以松白路、龙大高速为主线,连通市高新区、石岩高新区、光明南高新区、北至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将形成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聚合轴。未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条轴线将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轴。

与光明接壤的东莞产业发展特色明显、集聚化程度高,包括以电子、制衣为特色的凤岗镇,以服装生产为特色的虎门镇,以家具生产为特色的大岭山镇,以毛纺织品为特色的大朗镇等。光明新区完全有条件依托于新城建设,发挥对港服务的区域优势(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站),重点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中心,作为东莞产业集聚镇的前台服务基地,以优势互补优化、强化区域合作,协同发展。

2.自身发展条件

(1)自然特色突出

光明新区生态景观条件优良,自然特色突出,是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陂河-洋涌河及其支流水系呈扇形蔓延城区,城区外为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范围,为深圳整体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新区生态控制线范围约83.36平方公里,占新区总面积的53.7%,线内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共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外,禁止其他建设活动。

根据《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新区涉及两大区域型绿地:公明-光明-观澜区域绿地、凤凰山-羊台山-长岭陂区域绿地;两条大型生态绿廊:光明-松岗城市大型绿廊、公明-松岗城市大型绿廊,受到严格的保护和控制。

总体来说,光明新区具有较为完整的外围生态格局和向城区渗透的自然景观条件,是构建生态型城区、特色新区和资源循环型城区的基础要素,同时也是新区推进生态旅游、发扬都市农业等本土特色的重要资源要素。

(2)土地资源相对充沛

光明新区范围内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等不可建用地约83.44 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71.89平方公里,其中潜力用地共约34.60平方公里,包括已批未建用地5.01平方公里、未批未建用地29.59平方公里;有改造潜力用地(即已建但无合法手续用地)约为31.46平方公里。

(3)产业特色鲜明

目前新区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深圳市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内衣、模具、钟表产业集聚基地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促进现状产业整体升级提供强劲的动力。

?深圳高新生态农业产业园,使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得以深度利用,将成为深圳市乃至全国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基地,进而发展成为展示现代农业魅力的生态旅游区。

?新区东南部大面积自然低丘植被生长良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本条件。随着公明水库的建设和区域绿地郊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新区的旅游吸引力将更为多样,旅游产业门类更为多元。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新区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有效带动综合性城区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

(4)城市建设基础

不同于东莞松山湖、上海松江等产业新城,光明新区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规划,实际上是以新城建设带动旧城更新改造的过程。根据相关案例研究,新城建设往往会面临如何聚集人气、营造地区活力、形成地区归属感的问题。目前公明、光明街道已形成的城区活力是光明新区处理上述问题的有利基础。伴随新生活方式的

引入,也对推进社会和谐与共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光明街道作为深圳著名的“侨乡”,有着特殊的城镇发展背景和人口组成。光明新区规划建设中如何保障本地居民的利益,提供适宜的就业机会,使之可以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并共享新区新城的建设成果,将是规划与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发展理念

基于上述发展条件,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光明新区给予很高的期望,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光明新区应以“21世纪的标准,后现代的理念,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

因此,本次规划有必要对“21世纪的标准,后现代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做一个全面的解读,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1.理念解读

(1)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20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不西耶(Le Corbusier) 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带入城市规划,其在1922年提出的巴黎建筑规划方案可以作为“20世纪标准,现代理念”的代表作,城市总平面规划为由直线道路组成的道路网,方格网布局、几何形体的天际线、标准的功能分区、空旷的绿地和广场,城市好像全面受控的大机器,有序而高效。

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特征:

?以“大机器”类推城市,采用严格功能分区,忽视自然、生境、文化的多

样性和重要性,倡导规范化、理性化、确定化。

?推崇技术理性和技术至上,试图用技术工具解决所有城市问题,以技术手

段征服自然。

上述规划思路正视大城市发展的现实,强调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力量解决城市问题,对20世纪的诸多大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深圳特区建设。但是不断的建设实践也证明,现代主义规划主导的城市建设往往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越来越冷漠、乏味。因此,20世纪后期,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开始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等等,体现了面向21世纪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2)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可以为概括以下两点特征:

?不唯技术理性是从,而是推崇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有机体”类推城市,采取功能多元混合,提倡功能、生境、文化等均

要多样化,倡导个性化、人性化、弹性化。

(3)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内涵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基础上。

2、理念总结

上述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核心原则,作为光明新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2)继承传统、延续文脉

(3) 紧凑城市、精明增长

(4) 回归邻里、人性尺度

(5) 公交优先、步行优化

(6) 经济繁荣、活力城区

(7) 社会和谐、多元融合

(8) 公众参与、弹性规划

3.初步实践

2007年7月,光明中心区7.9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新区建设要求最高的综合性城区通过国际咨询完成了城市设计方案(目前正在编制法定图则)。该项目以“深圳的远见”为命题,采取开放式的竞赛与研讨、学术研究穿插并行的方式,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和21世纪标准对前沿规划思想的一次探索。

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过程是对上述探索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将是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该项工作尝试了城市设计工作坊,集合了国际竞赛设计团队的主创设计师、设计评审、研讨专家和学术研究团队代表,并邀请了国内各领域专家参与专项讨论,一方面保证先进思想的延续性,一方面保证对深圳和光明的建设实际和要求有充分的理解。

工作坊的核心成果是总结出了“绿色城市”的建设标准,是结合光明中心区生态景观资源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发展优势和复杂城镇建设现状,运用国际咨询的理论研究成果作出的综合判断,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尊重自然和文脉

(2)紧凑的城市形态

(3)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4)环境负荷低的运行系统

(5)可持续繁荣的经济体系

(6)和谐、多元、融合的社会环境

“绿色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协调发展的矛盾、资源的矛盾和资产的矛盾,努力实现生态平衡、经济可持续繁荣和社会公平的城市,与“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核心内容一致。是“21世纪标准、后现代理念”的具体表述,符合国家主推的方向。因此,许宗衡市长在听取汇报后指出:“绿色城市”应该肯定,并深度落实并贯彻到新区规划中,充分体现后现代的规划理念。

三、发展构想

光明新区应该坚定“绿色城市”的发展方向。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绿色城市”,也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在深圳探索转型期的创新之路的今天,在光明新区将承担起做中国第一个“绿色城市”的历史使命。这是解放思想,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光明新区将以光明中心区为启动试验区,切实建立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提供相关技术部门及政府资源的支撑,逐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最终全面实现“绿色城市化”。

第五章目标与策略

一、城市建设目标

光明新区的目标:建设深圳第一个“绿色城市”。

结合市委、市政府对光明新区提出的要求,对新区建设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生态结构:高效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河流水系,构筑与城市空间有机契合、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格局。

2、新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公交及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良好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以TOD交通发展模式引导城市高强度区域的开发和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控制其他地区开发强度,塑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建设生态化的、促进资源循环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广泛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各项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考虑本土居民和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共融。

3、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多元的产业模式,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并实现聚集发展,鼓励循环经济;积极引入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外包、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等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发挥地区资源特色,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和高新农业经济,实现地区产业的多元发展和健康发展。

二、发展策略

1、塑造优美城市形象

通过对城市意象要素的设计处理,塑造优美的城市空间形象;通过功能融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居住、营商和休闲设施,营造富有魅力和城市活力的人文形象;通过品牌再造策略,改变光明偏居一域、偏远落后的形象,塑造生态优美、安全健康、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形象。

2、营造宜人生活方式

应用TOD的开发模式,鼓励轨道站点周边的较高强度开发,适当降低居住社区开发强度,以合理的建设量分配营造宜人的生活空间;鼓励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关注舒适、优美、安全、健康而不是通行效率,对城市的工作系统和生活休闲系统予以适度分离;保留低成本生活区,体现多元、活力,为培育城市创意产业、培育创业群体创造条件。

3、打造诱人创业平台

通过规划居家办公设施(SOHO)、积极引导旧城区内工业厂房向“科技创业街”改造;鼓励工业用地上发展2.5产业,降低创业营商成本;规划建设商务园、中小企业总部园等功能设施,吸引港深莞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光明设立总部,把发展思路从“招商引资”为重点调整到“招商引税”为重点。

4、提高城市运营效率

坚持公交优先、公交主导的交通政策;打造数字新城,核心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增强亲商亲民意识,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5、培育城市竞争优势

借鉴国际上明星城市的成功经验,从多元化、有效管理、培养和吸引技术人才、保障生活质量、提升交通通达性、培育创新的文化氛围、构建亲商的引资氛围、树立知名的城市品牌、融入区域求发展、增强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6、保护城市资源环境

在保护城市资源环境,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方面体现示范性,主动应用和积极应用成熟的生态建设技术手段,提供相应的政策引导,保障前期资金投入。第六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一、功能定位

依据《深圳总规》对光明地区的城市定位,结合光明地区独特的区位、产业和环境资源特征,在建设绿色城市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光明新区发展定位重点体现如下几个方面(详见附件1 关于光明新区定位的说明):

1、深圳绿色城市示范区。

2、深圳市五个城市副中心之一;

3、深圳创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及其配套服务区;

4、承接香港、辐射东莞的生产性服务中心;

5、深港大都会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二、发展规模

1、建设用地规模

在深圳面临城市转型和“四个难以为继”紧约束条件下,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是光明新区科学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光明新区总用地面积为155.33平方公里,规划以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刚性控制要求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至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基本控制在71.2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规模的45.86%;城市发展备用地4.26平方公里,作为市区级重大项目的储备用地,占总用地规模的2.75%;水域和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84.1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规模的54.14%。

(注:本次规划以审批执行的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准,如生态线调整带来城市建设用地调整,待审批通过以后在下层次规划落实。)

2、人口控制规模

深圳转型时期人口规模的确定要从关注预测人口规模的数据本身,向人口规模逐渐与其城市资源环境特征、城市发展目标、政府服务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思路转变。实施严格的人口调控政策,降低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总体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保持城市人口总量的相对稳定。

光明新区现状人口规模已达8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1万人,占总人口的5%;外来人口77.68万人,占总人口的94.8%,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19。人口构成具有较大不稳定性,且人口素质低下。

光明新区人口规模的确定必须与新区发展目标、城市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留有余地、增加弹性,坚持土地、人口双从紧的原则确定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实现人口基数的基本稳定,建立合理的人口结构。

从光明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容量、居住用地可容纳人口规模和就业人口规模等几方面综合确定规划期内光明新区人口规模为70—100万的弹性区间内较为合理。

基础性公共设施配套按80万人口规模控制,市政设施人口配套按100万规模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1.44—89.30平方米。

第四部分规划篇

第七章打造“绿色城市”空间布局

一、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1、土地综合利用目标

(1)贯彻“绿色城市”标准,切实保护新区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用地连续完整与环境生态安全,坚持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逐步达到城市生态良性循环。

(2)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避免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侵蚀和破坏,促进新区集约发展。

(3)实现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严格控制分散开发,对生态用地内的建设严格控制与管理,对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留有发展空间。

(4)贯彻规划的可实施性原则,充分考虑规划用地与现状的关系,为新区循序渐进发展打好基础。

2、城市规划总用地

新区城市规划总用地为155.33平方公里。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

表7.3-1城市用地规划汇总表

3、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是指规划期内用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土地,新区开发建设应以深圳市建立国际化城市为目标,以光明新区建立“绿色新城”为目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城市更新改造,高标准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122.83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比例为45.86%。

4、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

新区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8410.08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比例为54.14%。

(1)水域(含湿地):

指位于城市规划总用地内的,以大陂河-洋涌河及其支流、公明水库、鹅颈水库以及生态湿地为主体的大小水体,其中鹅颈水库为饮用水源,规划的公明水库是未来深圳中西部地区的储备水源之一。本次规划水域及湿地的总面积为1609.04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的10.36%。新区内的水体应加强进行综合治理,按照不同类型水体功能,分别达到相应水质要求。

注:在全市河道蓝线规划(在编)的统筹考虑下,本次规划对新区水环境和湿地系统进行了专项规划,详见后文。

(2)耕地

指以种植各类农作物为主的用地,总面积657.77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的4.23%。

(3)园地

以种植各类水果为主的多年生木本作物的土地,总面积1910.70公顷,占城市

规划总用地的12.30%。

(4)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总面积2965.74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的19.09%。

(5)牧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土地,总面积33.30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的0.21%。

(6)其它农用地

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公明--光明高新生态农业产业园用地,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806.93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的5.19%。

(7)发展备用地

发展备用地是指位于限制区内的可建设用地,总面积426.60公顷,占城市规划总用地的2.75%。

5、农业保护用地

规划农业保护用地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主要分布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光明北、公明楼村-鹅颈水库、公明根玉路两侧区域。规划的农业保护用地应划定严格的保护范围,禁止城市建设对农业保护用地的侵占,其中位于鹅颈水库和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农业保护用地应加强对农药和施肥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光明新区农保用地总面积约680公顷,因与城市其他用地类别标准不统一,故单独列出不计入总体用地平衡表中。(注:原光明新区内划定农保用地,局部与已批准的规划的道路及市政设施有冲突,本次进行了局部微调,。)

二、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

1、现状分析

目前公明街道建设量大,光明街道现状建成区面积较小。比较而言,公明街道辖区现状城市建设质量较高,城市初具规模,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档次和水平,城市发展有一定拓展空间;光明街道辖区由于土地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各项建设水平较低,但光明地区(含公明楼村地区)有大面积可供发展的土地资源,是新区未来高标准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

“两明”街道现状发展共同特点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缺乏协调和互补。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总体配套水平不高,除区域性大型设施外,其它设施如水厂、变电站、城市道路等基本各自独立建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协调发展,优越发展条件未得以充分利用。龙大路、南光快速,上层次规划的大外环路、轨道交通6号线、京广深客运铁路专线等对新区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有一定的影响:大外环路、京广深客运专线基本从建设区外围通过,对新区影响较小,龙大高速公路由西北向东南在公明街道与光明街道辖区之间穿过新区,对新区北部的公明和光明地区分割性较大,尤其对“两明”中心区的分割性很大。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公明街道基本上是以“三来一补”产业为主,总体效益水平不高,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

从街道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公明街道和光明街道空间联系较为紧密,有城市干道互相勾通,利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从宏观生态角度分析,公明、光明街道大部分地区均处于生态敏感区,境内有大面积林地、园地、耕地,水库、渔塘等大小水体参差其间,作为饮用水源的鹅颈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处于新区境内,大陂河-洋涌河及其支流是新区内重要河流水系,也是珠江水系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的自然生态构成在区域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善加保护和利用。

(《公明水库环评报告》或同类型文件望分局提供)

2、分析结论

综合分析光明新区所处区域位置、未来发展定位、可建设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规划期内,新区建设用地空间应以大陂河-洋涌河为主要发展轴,各功能片区分布两岸,并着重加强公明、光明地区的功能互补与联系。

新区总体布局结构以体现“绿色新区”特色,切实保护宏观生态格局为原则,实现各功能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和互补,逐步实现高效城市运营与和谐的城市发展共赢的局面。

3、总体空间

新区目前以大陂河-洋涌河为界,西部公明街道和东部光明地区呈现明显的城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键入公司名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User [选取日期]

1.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1) 1.2.历史沿革 (2)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 (2) 1.4.镇区基本概况 (3) 2.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背景 (4) 2.2.规划的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 (3)《镇规划标准》 (5) (5)《兰州市总体规划》 (5) 2.3.规划指导思想 (5) 2.4.规划原则 (5) 2.5.规划期限 (6) 3.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3.1.发展条件分析 (6) 3.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 4.第四章村镇总体规划 (9) 4.1.总人口预测 (9) 4.2.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4.3.村镇体系规划 (11) 4.4.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4.5.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3) 5.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 (14) 5.1.城镇性质 (14) 5.2.城镇规模 (14) (2)流动人口预测 (15)

5.3.规划范围 (15)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 (16) 6.1.城镇总体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6) 6.2.城镇结构和功能分区 (16) 6.3.城镇各项用地规划 (22) 6.4.绿地系统规划 (23) (1)、公园 (23) (2)、街头绿地 (24) (2)防护绿地 (24) 6.5.景观系统规划 (24) (2)存在问题 (24) (2)宏观控制原则 (25) (3)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25) (1)山体景观 (25) (2)景观道路 (25) (3)景观节点 (25) ①广场 (25) ②出入口 (25) 7.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26) 7.1.道路交通规划 (26) 7.2.给水工程规划 (29) (2)工业用水量 (29) (3)其它用水量 (29) (4)消防用水 (29) (5)城镇总用水量预测 (29) 7.3.排水工程规划 (30) 7.4.电力工程规划 (30)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提出,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由本市向周边城市扩的步伐,使得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周边地区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做为市“东拓”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将明确了未来至2020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规模以及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市跨越式发展及长泰县的大开发,使得规划编制与发展实际脱节,存在各片区发展步调不一致,规划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拓展的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测,使得长泰县局部片区缺乏规划指导。 二、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总本规划》于2004年编制,为使规划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序拓展。需针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对原有规划进一步落实与深化。以促进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建设步伐。三、市政配套建设需求 由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前期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各项目却相继落地,导致了项目建设与市政配套落后的矛盾,需有更完善的规划来指导该区的市政设施建设。

作物几乎整年都可以生长。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围 规划区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辖有十里、旺亭、山重、后坊四个村及林果场等等(包含整 个马洋溪流域)。 本次规划围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围,东邻集美区、海沧区,西靠兴泰开发区和港镇, 南接龙文区、龙海市,北毗港镇、枋洋镇。规划区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市沧海大桥39公 里,距离市106公里,距离潮汕地区200公里,距省会城市2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区总用地13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1439人。 二、现状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规划区海拔最高965.8米,最低16.7米,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地理地貌 属于低山丘陵,山峰,台地,阶地,谷地,悬崖等,近,中,远程景观效果强;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围尚有大小不等的水库(塘)和溪流,其中红岩水库是区域 最大的水库,马洋溪是区域最大的溪流。 气候:规划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最冷月(一月)平 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6 ℃,全年平均气温21 ℃。 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7.8 千 卡/cm2,大于10 ℃活动积温达7400 ℃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霜日仅6-8天),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 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贺胜桥作为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和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至、、、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载体能够很好地把和城市圈部的二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发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城市圈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 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2008-2020年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8-2020年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24p 上传时间:2011-04-08 1.82MB 下载量(31) 收藏次数(0) 推荐次数(0)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目的 第二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原则 第三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依据和规划期限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发展思路和措施 第三节城乡协调发展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第四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规划 第三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规模 第三节城区用地布局和组织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五节城区景观风貌和绿地规划 第六节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节城区供水工程规划 第八节城区排水工程规划 第九节城区供电工程规划 第十节城区通信工程规划 第十一节城区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二节城区供热工程规划 第十三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十四节城区防灾工程规划 第十五节城区环境保护和环卫工程规划 第十六节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 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规划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节远景规划 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六章附则 附表1市域国、省干道公路规划表

附表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4北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5北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6西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7西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8老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9老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10南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11 南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12 中心城市各级道路功能及规划要求表 附表13 中心城区各层次公共交通网络功能划分及规划要求附表14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场站每标车建筑及建设用地指标附表15中心城区用水量预测表 附表16 中心城区水厂规划表 附表17 中心城区各分区污水量预测表 附表18 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表 附表19城区各层次中水系统功能及管理表 附表20 中心城区远期(2020年)通信业务量预测表 附表21 中心城区燃气量预测表 附表22全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附表23 老城区城市道路现状表 附表24北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5老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6西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7南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8 承德市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平衡表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