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伯乐识马的视频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解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诵读

1.动画朗读

2.图片欣赏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祗zh?槽枥cáo lì石dàn骈pián策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疏通文意

1.难点词语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一同

称:著称

一食或:吃一顿有时

能:能够

是:这

才美:才能和美德

见:“见”通“现”

等:等同

安:怎么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语气词,表示反问

2.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词语梳理

文段一: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

于——在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虽——即使

文段二:

实词:

一食——顿、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常——普通的

虚词:

或——有时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安——怎么

文段三:

实词:

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鸣——鸣叫

通——通晓执——拿着

临——面对知——识别,了解

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归纳全文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理解句子的含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意思: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等:同等。

安:怎么(反问词)

意思: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够自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

意思:用鞭子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恐怕,表推测语气

意思: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2、食马者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食马者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