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莫扎特
莫扎特

听莫扎特音乐的感受

姓名:郭帅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8级汉三班

学号:08050307 选修班号:6班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 - 1791),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提琴家。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的音乐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 还是钢琴作品、室内乐、舞曲、宗教音乐等各个方面, 都意味着和谐与完美。莫扎特的音乐非常之多,《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是较早期的优秀代表,此后的《唐璜》、《女人心》、《魔笛》则象征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最具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 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的剥削、屈辱和贫困的痛苦以及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安魂曲》是莫扎特人生的写照,曲中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安魂曲》是莫扎特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被人们称为是“ 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挽

歌” 。

莫扎特的作品总体风格是积极乐观、欢乐的,尽管他的许多作品是在苦涩的逆境中完成的。对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往往更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也是莫扎特音乐能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莫扎特的生活并不是只有欢乐和阳光的,只是他并没有用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些挫折。相反,他以一种乐观、平静的态度面对世间的悲苦,他在创作音乐的时候,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极力地用音乐发现美,带着微笑用音符去填补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和烦恼,所以有人称他是“微笑中的眼泪”。周广仁说过“莫扎特的这种积极、乐观与贝多芬有着明显的不同。贝多芬的音乐似乎每一页都是与命运斗争的历史,是不断抗争不停呐喊的力量。他总是凭着英勇顽强给人鼓舞,给人信心,是强烈的斗争后的一种胜利,也包括战胜他自己。莫扎特也在与自己斗争。他是凭着坚定的信仰,在美的范围内的斗争。他没有‘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怒吼。他有的,仅仅是乐观的忍受命运的鞭笞,他温柔地安慰着自己与别人,而莫扎特最大的宝藏,就是他那坚如磐石的信念!我们无法想象在他那温柔宁静的旋律背后隐藏着多么巨大的情感。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受难者,而是微笑地站在了云霄处,成了苦难的见证者。他用清明高贵的心态,创造了一个纯洁无暇的世界!”对于生活在18世纪维也纳的莫扎特来说,穷困而悲惨的生

活并没有使他的创作有丝毫的停滞,他始终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观的心态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更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呐喊

因着对上帝真诚的相信,他明白尘世的浮浮沉沉都是短短的一瞬,他明白在上帝那里的永恒的生命才是他的归宿,他明白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天赐之才为世界留下些什么,就像在自己最后的那部音乐《安魂弥撒曲》中那样,他摒弃了所有迷人的手段和华丽的风韵,留下的,只是一颗心,一颗谦卑、忏悔、诚惶诚恐、向上帝倾诉的心。

莫扎特的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富有歌唱性,明朗、清新、流畅、自然就像涓涓流水般流出来的。在我看来,莫扎特的音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任何人都能听懂,不论是小孩,成年人或是老人。音乐是那样清澈、透明、充满欢乐。对于莫扎特来说,音乐创作好像从不需要绞尽脑汁,而是如同儿童的欢笑一样发自内心、出于本能。高士杰教授用一首汉乐府相合歌辞“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来说明莫扎特音乐简单又不脱俗。他说:“关键就是后面的四句,如此朴素而明白的话,小孩子都会背,也都能懂。这是一种天才的灵巧。莫扎特的音乐也有这种灵巧。”莫扎特的音乐难就难在音乐的处理和意境上。

莫扎特的生命是灿烂的,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莫扎特一个人被毫无异议地推举为旷古烁今的音乐天才。然而,莫扎特的生命又是短暂的。三十五年,见证了一颗耀眼流星的出现、灿烂与稍纵即逝。我常常困惑不已,一位天才的如此空前绝后的大师,怎么就这样昙花一现,就悲剧般的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了呢?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家,生命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人生的宽度而非长度上的,从五岁的那支小步舞曲到三十五岁的那部安魂弥撒,莫扎特实际上已经给了世人一个最完整不过的自己,其实在很多时候,永恒往往只是因为一个瞬间,莫扎特一生的经历,包括他的死,会和他明净的音乐一起,化作一颗耀眼的流星,霎那间划破天际,尽管只是一个瞬间,但他的光芒,却会永远照耀在人们的心间,温暖着这个世界。有人曾做过估计,如果把莫扎特在他35年短暂的一生所创作的乐曲重新抄写一遍,恐怕也得用上30年的时间。他的

成功是特殊的天赋,无与伦比的勤奋,加上苦难生活磨练的结晶。他的音乐既深邃又明快,总是给人一种能净化灵魂的愉悦享受。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就其精神和魅力而言,已远远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局限,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一位习琴者和钢琴家不弹奏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几个世纪以来,演奏家们都在深入探究莫扎特音乐中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只有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本身深入挖掘,对其音乐内涵加深体验,对每个音符所包含的意义透切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对其作品的理解融汇贯通。

二百五十年过去了,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早已寻不见了莫扎特的音容笑貌,但是,莫扎特的精神和他伟大的音乐一起,永远地流传在人间,而莫扎特,也将永远微笑在每一颗为音乐而跳动的心中,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廖志坚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父亲曾任该城宫廷、教堂乐师,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音乐训练和才能发掘,有音乐“神童”之称。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下面就他的C大调奏鸣曲(K545)做一些教学上的探讨,期望有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4/4拍,快板。本乐章为带再现部的二乐段,结构严谨、精致而富于逻辑性,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第一主题1-12小节第二主题14-26小节 发展部:29-41小节 再现部:42-73小节 第一乐章的精髓是“简单”“自然”和“歌唱性”,第一主题单一而完整的旋律,在dolce 的气氛中进来,惋如一缕清风,轻柔地吹进人的心扉,令人心神怡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殿堂之中,不容得有半点杂念,尤其是第4小节中的颤音要弹得要清晰可辨,不能含糊过去,后半拍可以“想长一点儿”,可以把第二拍颤音弹成五连音效果,要有唱歌一样的感觉,内心感觉和手指独立一样重要。5-10小节为快速流畅的音阶跑动,其节奏型是| || |||| |||| |||| ,要把下行的旋律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一个音a、g、f、e、d弹得强调一些,并有<>的效果,左手休止符要干净,这样才能把莫扎特泉水般的乐思表现出来。 第二主题:先在高音区出现,似乎是由长笛吹出,其难点是短颤音。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演奏的效果是把它简化为波音的奏法,接下去高低音互相呼应,声部穿插要清晰可见,如高天流云,色彩斑澜,因而踏板使用要适度,不能一片轰鸣。25小节的长颤音对不少人是一个不小难题,这多半是因为基础不牢才会出现。练习时可以先弹稳左手的“阿尔贝提低音”,边弹边数1、2、3、4,然后右手加入,指法是3指开始,2指结束,然后进入结束乐句,转到属调G大调上,第一段结束。 发展部第一小节,一个坚挺的八度G把调性转入同名g小调,紧接着是各种大小调音阶的不断变化,让人目不暇接:31小节g旋律小调上行,g自然小调小下行;32小节A自然大调上行,d和声小音阶下行等,这种左右手穿插不停的变化,一直持续到第40小节,然后一个C7和弦把乐曲转入F大调,主题再现。 再现部的主题几乎是第一主题的“原封不动”的重现,但却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到了F 大调。练习中最难的地方是第50—53小节的左手主题再现。就这一处都可能把很多人拦在“山腰”上了,这个地方的左手跑动技术水平绝不亚于车尔尼299前半部分(No.25)的水平。从54小节到结束,几乎和第一段11小节开始往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是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而第一段却“游离”到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从这种“鬼斧神工”式的转调技术,可以从中隐约发现巴赫的影子。 第二乐章:回旋曲形式,3/4拍,行板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A1--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C33-48小节,A49--64小节尾声65—74小节第二乐章更像是一个室内乐章,G大调,充满了灵性,表现了作曲家天真无暇的内心世界,是天才音乐家童真的流露。左手通篇都是用阿尔贝提低音(Alberti bass)伴奏,双手紧密无间,天衣无缝。这也是本乐章的弹奏技巧所在。 B段左手分解和弦要匀称流畅,需弹出大提琴般的音色,从20小节—23小节,要把下行旋律的音流弹清楚:|d #c b| a g #f |b a g| a a a|。弹好这种音型要用手腕带,四个音用一次手腕提手动作,整个手腕,臂部的重量落在第5、4指上,掌心略朝外,避免1指过响,

电影《莫扎特》(Amadeus)里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大全

电影《莫扎特》(Amadeus)里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大全 电影《莫扎特》(Amadeus)是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用半虚构的方式叙述了莫扎特与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埃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扎特最终英年早逝,而萨利埃里则在晚年趋于平庸、泯然众人。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影片奖。在剧中默里?亚伯拉罕饰萨利埃利,汤姆?胡尔斯饰莫扎特。相信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也一定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中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略带虚构的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激烈冲突,当然还有影片中的莫扎特的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 出于对莫扎特音乐的格外关注与喜爱,本人自然对这部电影及其中的音乐关注有加。在下文中,笔者将电影《莫扎特》中出现的所有莫扎特音乐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 说明:序号顺序为音乐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之后依次为作品名称、克歇尔编号(K1)、乐章等,“/”后的叙述为配乐出现时电影中的场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https://www.360docs.net/doc/2818261631.html,任何内容 1.《唐璜》(K .527)序曲/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

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乾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与此同时,他又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从大主教那里为自己挣得了休假,他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莫扎特姐弟俩带进了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地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谅人的技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杰出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巧同儿童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8261631.html,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作者:赵文雪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6期 【摘要】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特征在历史中开创了一个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时代。本文主要从莫扎特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以及《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曲式分析和情感基调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特点;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一)莫扎特人生经历 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位宫廷小提琴手。由于受到其父母良好的音乐熏陶以及他自身的天赋,从莫扎特6岁开始,他的父亲便带领着他去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为期十年的巡演使他从小接触到了不同体裁风格类型的音乐,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的基础。 (二)莫扎特人生的两大阶段 笔者认为,可以把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他人生中的前25 年,被称为“萨尔茨堡时期”。第二阶段则是他人生中最后的十年,被稱为“维也纳时期”。在萨尔茨堡时期,他创作了10首钢琴协奏曲,其中最早的四首是他在少年时期对前人作曲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KV.175)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明显的特点:明朗、纯洁、积极乐观、精致典雅等。在维也纳时期,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的数量远远高于奏鸣曲,这也是莫扎特作品趋于成熟的时期。在1784-1786年,他创作了12首钢琴协奏曲、2部歌剧。在1786年后,他创作了最后两部钢琴协奏曲。虽然他在人生中的最后六年将音乐创作的重点转向到歌剧与交响乐等领域,但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方面取得的极高成就仍无人能比,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三)主要成就和贡献 莫扎特作为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754部作品,其中622部作品已完成,还有132部作品未完成。在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歌剧、协奏曲与交响乐是他取得成就最大的三个领域。这三种音乐形式最能表现莫扎特的音乐特征,同时巩固了他在古典时期的重要地位。

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在协奏曲领域,他几乎为所有当时可用的西洋乐器谱写过作品,6首小提琴协奏曲、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两个杰出的整体,被认为再无人能突破其价值,其中不少中晚期作品更可列入最伟大作品的行列。4首圆号协奏曲虽然算不上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创作,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留传下来且广受欢迎的圆号与乐队作品。除此之外,莫扎特还为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低音管)、长笛、竖琴创作过协奏曲,几乎每一部都获得成功,其中尤其以作曲家去世前不久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感人至深。可以说,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发掘乐器音色特点最全面的作曲家。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 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754,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22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支,交响乐49支,钢琴协奏曲29支,小提琴协奏曲13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12 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体曲45支,大风琴曲17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47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莫扎特的作品向来以数量多、质量好、涉及范围广而著称,这个音乐奇才一生共创作出了600多个脍炙人口的作品,类型包括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等多种音乐风格,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 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莫扎特的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使用了多种技巧,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活跃起来。比如在给主角费加罗谱曲时,采用了急口令式的曲调,巧妙表达了任务坚定而又机智的性格。而优雅矜持的抒情女高音正好符合罗西娜的特点。莫扎特给丫鬟苏 珊娜谱曲时采用了活泼质朴的手法,用轻快的旋律将人物的心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莫扎特的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部,也是非常值 得细细欣赏的一部。 莫扎特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详细介绍。如果想更了解莫扎特、体会到他的音乐带给人的情感,就要亲自去倾听那些旋律,这样才能用音乐净化灵魂,获得绝妙的享受体验。 早期莫扎特的曲风是非常欢快的,并且带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莫扎特的曲风开始沉重起来,由最初欢快的风格逐 渐转为悲怆和忧伤,他的曲风上的这个变化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的,而和舒伯特相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在上流社会似乎更受欢迎,具 有很明显的流行音乐的特征。 舒伯特的曲风似乎不同,他可能生来就不是一个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音乐人,因此,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莫扎特出名。相比于莫扎 特从小就被叫的很盛的神童的名气,莫扎特似乎沉默的多,在外表上,他的灰色的头发似乎有点不受大众的青睐,而莫扎特外形姣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萌,金色的头发也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因此他的名声是从当时就奠定的,而舒伯特则是相反的,他的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

音乐鉴赏-莫扎特

比起《莫扎特传》我更喜欢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上帝的宠儿》,我们把"上帝的宠儿" 简称为天才,或者干脆就简称为莫扎特。莫扎特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 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2岁就写了第1部歌剧,他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 《莫扎特传》通过作曲家萨列里忏悔的角度来演绎莫扎特短暂而才华横溢的一生中在 维也纳度过的最后十年。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 因为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萨列里这个角色承 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 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 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伤害神在这世上的代言人。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 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 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 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 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 么地方,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 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 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如果仅仅认为莫扎特只是一个天才,那便是对他的极大不公了,正像他和《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说的那样,“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从事作曲;没有 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但是,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 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想再与凡人分享他的宠儿了, 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呈示部 主部:主部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开放式终止乐段结构,主部右手材料由m1与m2构成,m1是由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四分音符在中高音区,由二分音符的调式主音上行分解主和弦构成,紧接着下行六度跳进到由骨干音为调式导音与主音构成的m2材料上,m1与m2构成一个乐节。主部的左手部分是锯齿状的半分解和弦式的进行。紧接着第二乐节的一个高六度的非严格变化重复。 连接:连接是有右手一连串的由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上下波浪式的音阶进行,在临近结尾时被冲淡成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式进行,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 副部:部副一开始先是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颤音式进行,一直进行到17小节结束,而右手则是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下行由属音分解和弦式进行到主音(G大调),然后紧接着围绕着主音做迂回环绕式的级进进行,最后停在调式导音上,然后紧接着两小节是前面两小节的重复,接下来的4小节织体变化为左右手交替呼应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进行,但是右手依旧保留了由属音下行级进到上主音的隐伏旋律进行,最后在一段快速的颤音中完满终止。 结束部:结束部主要是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最后完满终止于主和弦上。 展开部 导入:导入部分主要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材料,然后中途又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左右手音阶呼应式进行,分别在5个调上依次进行,最后闯入终止于F大调的主和弦上。 第一中心:在F调上严格再现了主部的部分,音区较之前整体高了纯四度。 第二中心:展开了连接部的材料,分别在F大调、C大调与G大调上进行。 属准备:属准备部分也是运用了连接部快结束时的材料,最后终止于G大调的主和弦上,等待再现部。 再现部:再现部是一个省略主部的再现部。 副部与结束部:较呈示部而言,整体都出现了调性回归,都在C大调上进行,最后完美终止于C大调主和弦上。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所作的钢琴奏鸣曲,虽没有贝多芬般戏剧性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的音乐。奏鸣曲式的确立虽是海顿的贡献,莫扎特却敏锐地紧随其后,写出了比海顿更充实、更杰出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晚年的作品,反倒调转过来,跟随莫扎特的轨迹写作。这两位天禀相异的作曲家,在同一时代中相互砥砺,为后起之秀的贝多芬铺起了一条坚实的康庄大道。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同样能够感受到歌剧的影响: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个整体,这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贝多芬在他的典型作品里对乐思的使用是高度节制的,甚至可以基于一个主题构造整个乐章(如《热情》);而莫扎特却从不吝惜他的乐思,美妙的旋律挥之即来,往往在呈示部中就出现了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中更是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莫扎特在奏鸣曲式中使用的主题之丰富,在所有的作曲家中都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着意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的表现手法,刻划人性中开朗乐观的一面,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777年

以前的8首属于早期作品,其中作者的风格已初露端倪,虽还略显稚气;1778至1785年的6首中期作品风格已趋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刻,其中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悲剧性的境界堪与贝多芬的作品相比;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最初是为业余爱好者所作,因此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钢琴家极少把它们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本世纪上半叶,只有施纳贝尔等少数钢琴家公开演奏过莫扎特的奏鸣曲。然而这些作品的妙处并不在于技术。50年代俄国大钢琴家李赫特访华时,有人问他哪些作品难于演奏;在列举了几部作品之后,李赫特补充了一句:“还有莫扎特,所有的莫扎特都很难。”内在的深刻与外表的含蓄节制相统一,丰富的表情与分寸的把握相统一,这正是莫扎特音乐表演的困难之所在。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第

莫扎特所有作品集列表(仅限借鉴)

莫扎特所有作品目录 Complete chronological list of existing Mozart compositions 按照科歇尔编号是按照时间结合作品主题混编的,时间顺序是主线,但有些年代是科歇尔推断的。[k1:原版本,k6:第六版本,1964年] K1K6Composition 作品名Date Place 1a Andante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b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c Allegro in F for Keyboard 11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d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16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 1e Minuet in G for Keyboard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1 1f Minuet in C for Keyboard 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6 6 Sonata in C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C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7 7 Sonata in D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D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2 2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January 1762 Salzburg 3 3 Allegro in B-flat for Keyboard 降B大调快板 4 March 1762 Salzburg 4 4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11 May 1762 Salzburg 5 5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 5 July 1762 Salzburg 5a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Summer 1763 8 8 Sonata in B-flat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降B大调 小提琴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9 9 Sonata in G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G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 集》  专辑名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Mozart: Piano Concertos) 专辑艺人: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唱片公司:Philips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0年10月1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

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 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

莫扎特传中的音乐

电影《莫扎特》中的莫扎特音乐(1)19:38电影《莫扎特》(Amadeus)是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叙述了莫扎特与维也纳宫廷乐队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埃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扎特最终英年早逝,而萨利埃里则在晚年趋于平庸、泯然众人。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电影奖。在剧中默里?亚伯拉罕饰萨利埃利,汤姆?胡尔斯饰莫扎特。相信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也一定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中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略带虚构的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激烈冲突,当然还有影片中的莫扎特的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 出于对莫扎特音乐的格外关注与喜爱,本人自然对这部电影及其中的音乐关注有加。在下文中,笔者将电影《莫扎特》中出现的所有莫扎特音乐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 说明:序号顺序为音乐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之后依次为作品名称、篇章、克歇尔编号(K1),“/”后的叙述为配乐出现时电影中的场景。

1.《唐璜》(K .527)序曲 /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精选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和艺术歌曲精选片段 歌剧《魔笛》第二幕 夜后的咏叹调——《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Tod und Verzweiflung 死亡与绝望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如烈焰般在我四周燃起!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如果你不能通过你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那么你就将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Versto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放逐流离 verla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抛弃 Zertrümmert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verstossen, verlassen, o zertrümmert 被放逐流离,被抛弃,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alle Ba-------------nde

莫扎特简介中英双语

太多著名的音乐家了,我挑了我喜欢的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27 January 1756 – 5 December 1791) was a prolific and influential Austrian composer of the Classical era. His more than 600 compositions include work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pinnacles of symphonic, concertante, chamber, piano, operatic, and choral music, and he is among the most enduringly popular of classical composers. Mozart was born in Salzburg into a musical family and showed indications of prodigious abilities at a very young age.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he could both read and write music and had precocious skills as a keyboard and violin player. Much of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was taken up with tours, which included performances before many of the royal courts of Europe. In 1773, aged 17, he accepted a post as a court musician in Salzburg, but was unhappy with his low pay and limited opportunities. Over the next eight years, he frequently traveled in search of a better position and composed abundantly. This situation continued until his dismissal from Salzburg in 1781 by his employer, the Prince-Archbishop, and his subsequent departure for Vienna.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busy life in Vienna, where he achieved relative fame. However, his finances remained precarious, with periods of prosperity and of penury. In 1782, he married Constanze Weber against the wishes of his family; six children were born, of whom two survived infancy. Mus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of outstanding creativity which saw the production of many of his best known symphonic, concertante and operatic works, and his final, incomplete Requiem.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35, have been much mythologized, but were most likely commonplace. In his youth, Mozart had used his gifts of imitation and mimicry to learn from the works of others. From these lessons, in maturity, he fashioned a style that ranged in mood from the light and pleasant to the dark and violent, from a vision of humanity "redeemed through art, forgiven, and reconciled with nature and the absolute". His influence on all subsequent classical music has been profound. Beethoven wrote much of his early music in Mozart's shadow. Joseph Haydn, sometime mentor and later friend and admirer, wrote, "Posterity will not see such a talent again in 100 years". Others claim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fter his death, his talent remains unsurpassed.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MOZART: Piano Concertos 莫扎特共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第二号,降B大调,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第三号,D大调,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第四号,G大调,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第五号,D大调,K175,作于1773年。第六号,降B大调,K238,作于1776年。第七号,F大调,K242,作于1776年。第八号,C大调,K246,作于1776年。第九号,降E大调,K271,作于1777年。第十号,降E大调,K365,作于1779年。第十一号,F大调,K413,作于1782-1783年。第十二号,A大调,K414,作于1782年。第十三号,C大调,K415,

作于1782-1783年。第十四号,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第十五号降B大调,K450,作于1784年。第十六号,D大调,K451,作于1784年。第十七号,c大调,K453,作于1784年。第十八号,降B大调,K456,作于1784年。第十九号,F大调,K459,作于1784年。第二十号,D小调,K466,作于1785年。第二十一号,C大调,K467,作于1785年。第二十二号,降E大调,K482,作于1785年。第二十三号,A大调,K488,作于1786年。第二十四号,C小调,K491,作于1786年。第二十五号,C大调,K503,作于1786年。第二十六号,D大调,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K537,作于1788年。第二十七号,降B大调、K595,作于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 3首。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版本,首选海布勒演奏版,由科林?戴维斯等指挥伦敦交响乐团,Philips,廉价套装,CD编号454 352-2(共10张)。这套唱片收录了全部27首协奏曲,海布勒的演奏细腻,层次丰富,应该说是最“正宗 ”的莫扎特。60年代的录音,效果差一点,与海布勒同为演绎莫扎特权威的哈斯姬儿,可惜未留下全集录音。其次的版本可选;1.布伦德尔演奏版,由马里纳等指挥圣马丁乐团,Philips,CD编号422 507-2,莫扎特全集第七集,共

《莫扎特传》-配乐曲目

1.《唐璜》(K .527)序曲/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