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一路走来:

2004-10 诺亚机器人研究中心成立

2005-03 交付清华大学精仪系月球车车体系统开发项目(全地形不倒变形车) 2005-09 成功申请五项机器人领域的国家专利

2006-08 交付863项目—家用保安机器人的总成单元电机驱动控制部分

2006-11 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2007-07 成为世界三大知名玩具公司的研发提供商

2007-10 获得首轮风险投资,成立苏州若态,打造玩具类目自主品牌

2008-02 玩具新品酷龙系列成德国纽伦堡玩具展上最大亮点

2008-10 参加上海国际玩具展,酷龙捧回中国玩协会主办的“创星大赛”教育益智类玩具最高奖项金奖

2008-11 与美国Outrageous/瑞士Joker AG成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10 参加苏州数码嘉年华展览,成为展会上最大亮点

2010-02 进驻玩具反斗城ToysRus(德国、美国、中国等),山姆会员店Sumclub,日本代理商(IWAYA),BJ,JVC电视购物以及国内外各大商超卖场

2010-04 扩大生产经营,搬迁新厂区,全面进驻国内市场

2010-08 公司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开始全方位进驻天猫、京东、亚马逊、易迅、当当、一号店等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启了Robotime E-business Plan。

2011-01 获得凯风创投第二轮风险投资,从此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且Robotime Tank玩具荣获2011年美国玩具协会年度拼图玩具大奖。

2011-05 登陆北京卡酷卫视,北方玩具市场刮起了一场“若态木艺风”

2012-02 若态进驻“江苏优漫”,“上海炫动”,强势辐射了整个华东玩具市场。同月在湖南金鹰卡通等各大电视媒体上亮相展播,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瞩目。2013-01 若态首次参加大型图书展会,引起儿童图书出版界一致好评

2013-04 产品线迅速拓宽,国内外市场全面开花

2013-10 首次参加礼品类展会,成为礼品展上独树一帜的品牌标签

2013-11 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订合作项目,标志着若态得到国内最具权威性出版社的肯定与支持

2014-01 若态业务发展迅速,工厂二次搬迁,产能迅速扩大

2014-04 若态新品轮番推出,“世界风情系列”因其独特的设计、精美的造型,异域的风格,迅速席卷玩具市场,在广大消费者之间蔓延开来

2014-05 若态玩具和中国建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套文化图册已在各大图书馆热销。

2014-06 第108届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圆满结束,显示了若态在儿童教育方2014-06 引爆苏州工业园区科普创意集市。

2014-08 若态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博览会悦动之行圆满成功,受到全国各地参展商的热烈推崇。

2014-08 若态官方品牌logo闪耀升级!为若态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源泉。

2014-08 若态新品“梦幻别墅”“十二生肖”等新品继续推出,造型俏皮可爱,设计大方多变,赢得一致好评。

2014-10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玩具及教育设备展览会——若态之旅,圆满成功。2D 平面拼图、挂钟、迷你建筑等新品面纱揭开,受到观展者一致好评。2D拼图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品系列,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若态也更加有信心,将2D平面拼图做大做好。

2014-10 第二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居用品展览会——若态强势来袭。本次展会上,若态2D平面拼图以势不可挡的架势,迎来了全国各地观展者的热烈追捧。这是一款拼图玩具,又是家居装饰一道漂亮的风景线,在趣味中探寻艺术,在艺术中体验乐趣。

2014-10 2D平面拼图全面上市,开启了若态2D拼图时代。首批拼图一经问世,便迎来了四面八方的热捧,正是对若态产品多元化拓展的肯定!

2014-11 若态科技Robotime的核心关键词依然是“品质、品牌、客户服务”!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了解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了解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 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并通过氧化镁、氯化钠的形成初步了解钠与氯、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知识梳理] 1.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 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末,科学家_______________ 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于1904年提出了__________ 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结构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轨道模型,认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26年,科学家又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现在人们可以近似认为,多电子 原子中,核外电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布的。 2.由课本给出的H、He、0、Ne、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你能归纳出哪些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很稳定,与此相关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原子模型发展史

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1]: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 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11]: ①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土星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16]。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1]: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12]: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N(n=3)、O(n=4)、P(n=5)。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在玻尔原子

均值、方差、正态分布__学生用

§12.6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正态分布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1)均值 称E (X )=x 1p 1+x 2p 2+…+x i p i +…+x n p n 为随机变量X 的均值或数学期望,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2)方差 称D (X )=∑n i =1 (x i -E (X ))2 p i 为随机变量X 的方差,它刻画了随机变量X 与其均值E (X )的平均偏离程度,其算术平方根D X 为随机变量X 的标准差. 2.均值与方差的性质 (1)E (aX +b )=aE (X )+b . (2)D (aX +b )=a 2 D (X ).(a ,b 为常数) 3.两点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均值、方差 (1)若X 服从两点分布,则E (X )=__p __,D (X )=p (1-p ). (2)若X ~B (n ,p ),则E (X )=__np __,D (X )=np (1-p ). 4.正态分布 (1)正态曲线:函数φμ,σ(x )=1 2πσ e -x -μ2 2σ2 ,x ∈(-∞,+∞),其中μ和σ为参数(σ>0, μ∈R ).我们称函数φμ、σ(x )的图象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线. (2)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x 轴上方,与x 轴不相交; ②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 =μ对称; ③曲线在x =μ处达到峰值1 σ2π; ④曲线与x 轴之间的面积为__1__; ⑤当σ一定时,曲线的位置由μ确定,曲线随着__μ__的变化而沿x 轴平移,如图甲所示; ⑥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__越小__,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σ__越大__,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如图乙所示.

高斯分布背景模型原理

高斯分布背景模型原理 背景差分法的关键是背景图像的描述模型即背景模型,它是背景差分法分割运动前景的基础。背景模型主要有单模态和多模态两种,前者在每个背景像素点上的颜色分布比较集中,可以用单分布概率模型来描述,后者的分布则比较分散,需要用多分布概率模型来共同描述。在许多应用场景,如水面的波纹、摇摆的树枝,飘扬的红旗、监视器屏幕等,像素点的值都呈现出多模态特性。最常用的描述场景背景点颜色分布的概率密度模型(概率密度分布)是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1 单高斯分布背景模型 单高斯分布背景模型适用于单模态背景情形, 它为每个图象点的颜色建立了用单个高斯分布表示的模型) ,(,t t x N σμ其中下标t 表示时间。设图象点的当前颜色度量为t X ,若(,,)ttt p N X T μσ ≤ (这里p T 为概率阈值) , 则该点被判定为前景点, 否则为背景点(这时又称t X 与) ,(,t t x N σμ相匹配)。 在常见的一维情形中, 以t σ表示均方差, 则常根据/t t d σ的取值 设置前景检测阈值:若/t t d T σ>,则该点被判定为前景点, 否则为背 景点。 单高斯分布背景模型的更新即指各图象点高斯分布参数的更新。引入表示更新快慢的常数——更新率α, 则该点高斯分布参数的更新可表示为 1(1)t t t d μαμα+=-?+? (1)

21(1)t t t d σασα+=-?+? (2) 单高斯背景模型能处理有微小变化与慢慢变化的简单场景,当较复杂场景背景变化很大或发生突变,或者背景像素值为多峰分布(如微小重复运动)时,背景像素值的变化较快,并不是由一个相对稳定的单峰分布渐渐过度到另一个单峰分布,这时单高斯背景模型就无能为力,不能准确地描述背景了。]1[ 2 混合高斯分布背景模型 与单高斯背景模型不同,混合高斯背景模型对每个像素点用多个高斯模型混合表示。设用来描述每个像素的高斯分布共K 个(K 通常取 3—5个),象素uv Z 的概率函数: ,,,1()(,,)K u v j u v u v j u v j u v j P Z N Z ωμ ==∑∑ 其中,j uv ω是第j 个高斯分布的权值, 背景建模和更新过程(仅针对单个像素): 1.初始化:第一个高斯分布用第一帧图像该点的像素值作为均值或前N 帧图像该点的像素值的平均值作为均值,并对该高斯分布的权值取较大值(比其它几个高斯分布大)。其余的高斯分布的均值均为0,权重相等,所有高斯函数的方差取相等的较大值。 2.权值归一化 3.选取背景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第一讲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史 2.熟悉相应化学用语表示方法 3.掌握微粒计算方法、概念差异的比较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及其相关理论 教学过程: 1.发展历史与实验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中,⑴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⑵为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⑶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⑷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⑸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⑴⑶⑵⑸⑷ B.⑴⑵⑶⑷⑸ C.⑴⑸⑶⑵⑷ D.⑴⑶⑸⑷⑵ 2.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_________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________的种类 (2)A Z X代表一个质量数为_______,质子数为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的原子 (3)质量数==_________ + ___________,对任一原子,核电荷数==_________;对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______ (4) Z X n-中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__, Z X n+中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根据量子论的观点,首先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轨道上运动并较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B.卢瑟福C.道尔顿 D.玻尔

2.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等,它们不可能是 A.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 B.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C.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 2.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 核外电子以极高的速度、在极小的空间作应不停止的运转。不遵循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能测出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即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可用统计(图示)的方法研究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大小,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形象的称为电子云。电子云图中小黑点的疏密表示___________,成______________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一)电子层(又称能层):分层依据:能量的较大差别; 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或离核远近的不同。 (二)原子轨道——电子亚层 轨道的类型不同,轨道的形状也不同。 用s、p、d、f分别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原子轨道表示方法:表示为ns,np,nd,nf等。 原子轨道种类数与电子层序数_______。 (三)轨道的伸展方向 思考: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提高是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 ①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 ___np____ nd _____ nf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 ____ 2s______3s______ 4s…… ③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2px____2py______2pz 巩固练习: 1.下列轨道含有轨道数目为3的是()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组距式数值型数据众数的计算:确定众数组后代入公式计算: 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其中,L为众数所在组 下限,U为众数所在组上限,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d为众数所在组组距 2.中位数位置的确定:未分组数据为;组距分组数据为 3.未分组数据中位数计算公式: 4.单变量数列的中位数:先计算各组的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根据位置公式确定中位 数所在的组—对照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确定中位数(该公式假定中位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均匀分布) 5.组距式数列的中位数计算公式: 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其中,为中位数 所在组的频数,为中位数所在组前一组的累积频数,为中位数所在组后一组的 累积频数 6.四分位数位置的确定: 未分组数据:;组距分组数据: 7.简单均值: 8.加权均值:,其中,为各组组 中值 9.几何均值(用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10.四分位差(用于衡量中位数的代表性): 11.异众比率(用于衡量众数的代表性):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12.极差:未分组数据 :;组距分组数据 : 13.平均差(离散程度):未分组数据:;组距分组数据: 14.总体方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 15.总体标准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 16.样本方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 17.样本标准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 18.标准分数: 19.离散系数: 第七章参数估计 1. 的估计值: σ已知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其中,查p448 ,查找时需查n-1的数值 3. 大样本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4. 总体方差 在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 5. 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其中,E 为估计误差 6. 重复抽样或无限总体抽样条件下的样本量: ,其中π为总体比例 第八章 假设检验 1. 总体均值的检验( 已知或 未知的大样本)[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 用正态分布近似] 已知 未知 值决策 ,拒绝 2. 总体均值检验( 未知,小样本,总体正态分布) 双侧检验 左侧检验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

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第7节 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轻巧夺冠)

第7节 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 课标要求 1.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2.理解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 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借助直观直方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几何意义. 【知识衍化体验】 知识梳理 1.条件概率 (1)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 和B ,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其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条件概率具有的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A C B P =_______________. 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1)对于事件A ,B ,若事件A 的发生与事件B 的发生互不影响,则称_______________. (2)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A P A B P =___________. (3)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相互独立. 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1)独立重复试验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可重复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立的一种试验,在这种试验中每一次试验只有____________种结果,即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且任何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 (2)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A 发生的概率为p ,则)(k x P ==_______________,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_______________,记为_______________. 4.正态分布 (1)正态曲线:函数),(,21 )(222 )(,+∞-∞∈= --x e x x σμσ π?σμ,其中实数μ和σ为参数(0,>∈σμR ).我们称函数)(,x σμ?的图象为_______________,简称正态曲线. (2)正态曲线的特点: ①曲线位于x 轴 ,与x 轴不相交; ②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 对称; ③曲线在 处达到峰值 σ π21 ; ④曲线与x 轴之间的面积为 ; ⑤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小,曲线越“ ”,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

正态分布教案导学案

2.4.1正态分布 【教学目标】 1. 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掌握正态分布曲线的主要性质及正态分布的简单应用。 2. 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用质量控制图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 2.正态分布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1.在实际中什么样的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2.正态分布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这是一块高尔顿板,让一个小球从高尔顿板上方的通道口落下,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与层层小木块碰撞,最后掉入高尔顿板下方的某一球槽内。 问题1.在投放小球之前,你能知道这个小球落在哪个球槽中吗? 问题2.重复进行高尔顿板试验,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掉入每个球槽中小球的个数代表什么? 问题3.为了更好的研究小球分布情况,对各个球槽进行编号,以球槽的编号为横坐标,以小球落入各个球槽的频率值为纵坐标,你能画出它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吗? 问题4.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个频率直方图的形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得出概念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个频率直方图的形状会越来越像一条钟形曲线 . 这条曲线可以近似下列函数的图像: 22 ()2,1(),(,),2x x e x μσμσ?πσ --= ∈-∞+∞ 其中实数(0)μσσ>和为参数,我们称,()x μσ?的图像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

线。 问题5.如果在高尔顿板的底部建立一个水平坐标轴,其刻度单位为球槽的宽度,X 表示一个随机变量,X 落在区间(,]a b 的概率为什么?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一般地,如果对于任何实数a b <,随机变量X 满足 ,(

标准正态分布表

标准正态分布表 标准正态分布表怎么看 将未知量Z对应的列上的数与行所对应的数字结合查表定位 例如要查Z=1.96的标准正态分布表 首先在Z下面对应的数找到1.9 然后在Z右边的行中找到6 这两个数所对应的值为0.9750 即为所查的值 有谁知道,为什么标准正态分布表x的右边和下边都有值啊,难道一个x可以有两个值,看表是怎么看啊 那是一个精度问题,例如当x=0.12,那么应该先在x下方找到0.1,再在右边找到0.02,那么这两个同时对应的那个数就应该是你所要的! 标准正态分布的x值算出来介于两个之间,取哪一个。概论值如果介于两个间,取更大的还是更近的啊 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在正中取中间值,靠一边取更近的,四舍五入。 精度要求高的话用插值函数,比如在两点间作一次函数逼近。 为什么u0.025等于1.96?标准正态分布表查不到这个结果啊。u0.05是多少?u0.1是多少? 因为P{Z<1.96}=1-0.025=0.975 u0.05=1.645 因为P{Z<1.645}=1-0.05 u0.1类似 统计学中,标准正态分布表中Z值代表意义 Z值只是一个临界值,他是标准化的结果,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在于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中它代表的概率值。通过查表便可以知道。 标准正态分布 期望值μ=0,即曲线图象对称轴为Y轴,标准差σ=1条件下的正态分布,记为N(0,1)。 标准正态分布又称为u分布,是以0为均数、以1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记为N(0,1)。 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是:在-1.96~+1.96范围内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9500,在-2.58~+2.58范围内曲线下面积为0.9900。统计学家还制定了一张统计用表(自由度为∞时),借助该表就可以估计出某些特殊u1和u2值范围内的曲线下面积。

原子模型发展概述

原子模型的发展及量子力学的建立 林元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 指导教师:张青林 摘要:自从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电子以后,人们逐步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及运动。通过不断的改进、修正,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原子结构模型。本文结合物理学史料,从原子模型入手,扼要地对不同时期各种原子模型作以下介绍和表述,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近代物理尤其是量子力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加深对原子模型的微观认识。 关键词:原子模型,几率定律,双重解理论,孤子(Soliton)模型 1.引言—原子模型建立前奏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只是物质基本结构的一个层次,物质的这种原子观只是在十六世纪之后才被人们普遍接受。1806年,法国普鲁斯特(J.L.Proust)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1807年,英国道尔顿(J.Dalton)发现倍比定律,并提出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啊伏加德罗(A.Avogadro)提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目之分子的假说;1815年,英国普劳托(Prout)根据许多元素的原子量的都接近于氢原子量的整数倍而提出所有的元素都是由氢构成的假设;1826年,英国布朗(R.Brown)观察到液体中的悬浮微粒作无规则的起伏运动;1833年,英国法拉第(M.Faraday)提出电解定律,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为电力;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D.Mendeleev)提出元素周期律;1881年,美国斯通尼(G.J.Stoney)提出“电子”概念,并用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法拉第常数F推出这一基本电荷的近似值为e=F/Na;1885年,瑞士巴尔未(J.J.Balmer)提出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未线系;1889年,瑞士里德泊(J.R.Rydberg)提出里 德伯方程ν=1 λ =R H( 2 1 n - 2 1 'n ),R H=109677.58cm-1为里德伯常数;1895年,德国伦琴(W.K.Rontgen)发现x 射线;1896年,法国贝克勒尔(A.H.Becquerel)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897年,法国居里夫妇(P.&M.Curie)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896年,荷兰塞曼(P.Zeeman)发现处于磁场中的原子光谱分裂的所谓塞曼效应;1897年,英国汤姆逊(J.J.Thomson)确认电子的存在;1897年,德国的卢瑟福(M.Rutherford)发现了射线,1900年又发现了γ射线,到此,拉开了近代物理的序幕。 2.原子的Thomson模型(西瓜模型) 自汤姆逊发现电子以来,以原子中正、负电荷提出了许多见解,历经1898年、1903年到1907年,汤姆逊通过不断的完善而提出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即西瓜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半径为10-10米的原子球体(汤姆逊球)内,而电子则象面包中的葡萄干(或象西瓜中的瓜子)那样嵌在各处,为了解释元素周期律,汤姆逊还假设:电子分布在一个个环上,第一个环上只可放5个电子,第二只环上可放10个电子;假如一个原子有70个电子,那么必须有6只同心环,汤姆逊原子模型虽然很快被以后的试验所否定,但它所包含的“同心环”、“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概念,却是十分宝贵的。

高三第一轮复习正态分布

概率 课时 正态分布 主干知识归纳 (1)正态曲线 函数φμ,σ(x )=1 2πσ e -(x -μ)22σ2,x ∈(-∞,+∞),① 其中μ,σ(σ>0)分别表示总体的 与 ,函数①的图象称为正态曲线. (2)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在x 轴的上方,与x 轴不相交. ②曲线关于直线x =μ . ③曲线在x =μ时位于 . ④当x <μ时,曲线 ;当x >μ时,曲线 .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⑤当μ一定时,曲线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 ;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 . (3)正态分布 一般地,如果对于任意实数a ,b (a μ+a ). 2.正态分布中要注意: (1)先弄清正态分布的均值μ和方差σ2分别是多少; (2)充分利用如下结论:若均值为μ,则由对称性可知P(X ≥μ)=0.5;P(X ≤μ)=0.5;P(X ≤μ+c)=P(X ≥μ-c)(c>0)等结论; (3)需要熟记P(μ-σ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案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 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 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

正态分布和寿命问题的建模

误差问题的建模 ---正态分布的建立 正态分布模型最初是由高斯(Gauss )在研究误差理论时建立的。 对随机变量的高斯假定 设X 是可由物理手段测量的随机变量,μ是X 的稳定值(理想化的取值),则 εμ+=X , 并称με-=X 为测量误差. 对测量误差ε的统计建模 记误差ε的概率密度函数为)(εf ,求)(εf 的解析表示. 设对X 进行n 次独立观测,可得误差ε的样本 ,με-=i i x n i ,,2,1Λ=, 显然)()(με-=i i x f f 中含未知分布参数μ. 讨论未知分布参数μ应满足的条件. 由于n i εεε,,,2Λ的联合概率密度为 )() ; ,,,(1 21μμεεε-= ∏=n i i n x f L Λ. 根据最大似然法的思想,μ的值使L 最大,以最有利于样本n x x x ,,,21Λ的出现,故μ应满足 0=μ d dL , 进而 0) ()(log =--'-=∑μμμi i x f x f d L d ①

记)()()(εεελf f '=,则 ) () ()()(μμμλελ--'= -=i i i i x f x f x . 下面分析)(ελ的性质. 将未知常数μ的测量值的平均值用∑==n i i x n x 1 1替代,令 )()(),,,(1 1 21∑∑===-=n i i n i i n x x G ελλεεεΛ, 由①, 0),,,(21=n G εεεΛ. ② 又因为 01 1 =-=∑∑==x n x n i i n i i ε ,故n 个变量n εεε,,,21Λ的自由度为1-n ,令 )(121-+++-=n n εεεεΛ ③ 对②式微分,并注意③式的影响,得 0=?????+??=??i n n i i y G G G εεεε, 亦即 n i ελ ελ??=??,n i ,,2,1Λ=, 表明 c i i =??εελ) ((常数), 从而 b c +=εελ)((b 为常数), 进而 nb c G n i i n +=∑=1 21),,,(εεεεΛ, 由 01 =∑=n i i ε 可知0=b ,于是

考试成绩分布的数学模型

考试成绩分布的数学模型 吴潇辉 摘要:一门课程考完之后我们在分析成绩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班的成绩根据我们的经验往往是分布在[0,100]之间的任意一段(可设以10分为一段),并且考得特别低的很少,例如:0分、10分,考得特别高的也很少,例如:100分,但大多数人考的不是特别高也不是特别低,例如:70~90之间。 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分数的分布情况。我们主要通过运用概率论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规律的讨论,运用软件对题目中的数据进行拟合的方法,并且把两种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学生成绩的分布服从三大随机变量概率分布中的正态分布。 关键词:数据拟合概率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函数MATLAB MATHMATIC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学完一门课程,要进行考试,考试之后就有了成绩。通过这个成绩可以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说明老师出题的合理性。有人说一个班级的老师成绩应付从正态分布可,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例如下面的表格给出了某班某门课的考试成绩: 下面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1、通过上面的表格分析这个班的成绩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2、结合表格中的成绩给出成绩服从正态分布的判别方法和标准,以说明成绩分

布的合理性。 二、模型假设: 1、次门课程出题的难易程度相对于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说适中,也就是说这次成绩具有合理性,可以把它当作衡量其他出题是否合理的标准。 2、为了下面分析的方便我们姑且认为成绩的分布具有连续性。 三.符号说明 :y在某一段分数上的人数; : N班级总人数; :p在某一段分数上的人数所占的比例; (): p A试验结果A的概率; (): F x概率分布函数; (): p x概率密度函数; ,: σμ常数。 四、模型建立与求解: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成绩分布在70~90分之间的人数最多,在0~50分以及90~100分的人数很少,50~69分之间的人数也比较少。因此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学生成绩与分布在某一段成绩的人数之间关系可近似用下面的草图来表示: 由于 y p N = 41 y =,也就是说对上面图中所有的纵坐标同除以41,因此应当不

浙教版-科学-八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发现原子 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 实验过程:用带正电荷的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 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场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看课本第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 第二课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宏观概念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个、个、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汞有种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阅读】利用碳——同位素测定年代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火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2.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 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等,电性相反,互相吸收,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